一、祝福新油画作品选(论文文献综述)
凌鹤[1](2021)在《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为时代画像》文中研究说明提要辽宁油画创作是当代中国油画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主要学术依托,辽宁的美术院校、美协、画院集聚代际相继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油画佳作,为美术界瞩目。尤其在历史题材主题创作中,辽宁美术家优势突出,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呈现出风?
高俊[2](2020)在《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明确提出“油画语言语感”的概念,并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讨论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这一油画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文的主要观点: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语感发生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回归对本体的觉知是拓展油画语言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油画语言相关基本对立问题的探索中运用辩证法,是深化油画语言语感的途径;对整体感的觉知,将使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与深化得以体系化,由此形成并创立新的油画语言风格。在论证过程中,笔者运用了语言学、历史学、图像学、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证:第一章,从历史观的角度,通过回溯油画语言演变的历史节点,并结合中国第三代油画家对油画语言的探索过程,以论证油画语言语感随着文化语境而发生变化是历史的常态,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语感发生变化与拓展是历史的必然。第二章,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回归本体的觉知是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途径,具体包括:对油画本体语言的觉知、油画家的本体意识自觉、油画家对自然本体的深度觉知、油画家对不同艺术共性原理的觉知、对人文精神的回归,进而阐明油画语言发展的源动力和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并不在于对外在的追慕与迷茫,而在于对本体的觉知与回归。第三章,论证辩证观的运用是深化油画语言语感的途径,具体围绕油画语言若干矛盾问题(如形式与内容、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象)等进行讨论。第四章,从整体观的视角,论证整体性、系统性是油画语言语感的内在逻辑的框架结构,对整体感的觉知是新的语感觉知升华为系统表达的关键,整体感是油画家终身面对并探索的基本问题。论文的论据主要以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探索为例,其原因是油画语言在中国落地生根,与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不竭探索有密切的关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长于20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各种变化,对东西方历史、文化与艺术等均有深刻的研究与体会,在学成之后他们穷极一生致力于教学与创作,是油画语言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和探索者。因此,中国第三代油画家60余年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讨论油画语言语感的典型案例。本论文的学术创新点在于,明确提出并深入阐释油画语言“语感”这一概念,从“语感觉知”层面深入探讨油画语言风格演变的内在本质。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选择有关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语感觉知”这一主题,并从历史观、本体观、辩证观、整体观四种视角深入探讨并论证语感觉知的变化促成油画语言风格的演变,对学界探讨油画语言语感及艺术创作风格具有学术借鉴价值。本论文紧密结合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在学界前辈和同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东方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油画的走向和中国油画家的艺术探索提供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见解。
陈栋[3](2020)在《冷静的蜕变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绘画语言研究》文中提出纵观我国油画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晰的脉络,那就是写实油画的引进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一个引进的画种,中国写实油画,在不断地学习西方写实绘画技巧和融合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地有了自己面貌。从一味跟在西方话语权和价值观标准下进行模仿,转变为开始逐步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写实油画在中国扎根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离不开几AI写作实油画家们的努力。在不同的时代,写实油画都承载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作品表现上,中国油画家们坚持以写实的技法来展现现实题材,用本土化语言,来表现民族精神,使作品具有时代性和中国特色。给写实油画造就一个更加开放的、广阔的、综合的平台。在工业革命后,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加之影像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趋于商业化和产业化,美术界也充斥着写实绘画已死的看法。正当大家在玩世主义、功利主义或是在作品外在形式创新的荆棘丛中寻找艺术的出路时,有人却循着古人“传承和发展”的步伐,在写实绘画这片沃土中开辟了新的天地,这就是冷军的超写实油画。从艺术风格来看,冷军的油画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极端写实,毫发毕现的视觉真实感已超出照片的效果,极具视觉震撼力和吸引力。冷军是中国当代备受瞩目的油画家,他虽涉猎油画、国画、版画等诸多艺术画种,但令其声名大噪的还是他的超写实油画。虽然,二十世纪60年代,西方就已经出现了超级写实主义和照像写实主义的绘画流派,作品表面也如照片般写实,但和冷军的超写实油画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人们对他的超写实油画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对冷军的绘画技法比较感兴趣,甚至质疑他的绘画手段,而忽视了冷军作品的内涵。从冷军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令人震撼的画面效果不仅令普通观众惊叹不已,也让油画界人士咋舌,甚至一度引起对其绘画技法研讨的狂潮。冷军的成功史也令人们津津乐道,他并非出自名牌的美术院校,而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幅完美的“超写实油画作品"。冷军的超写实油画作品,不论是早期的单纯宁静的静物作品,还是之后带有批判性质的物体创作,以及后来的回归传统的肖像系列,都隐喻着冷军的观点和看法,观者也能从画作中得到内心的平静或对人生社会的省思。本文总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章主要围绕风格形成原因进行阐述,首先由时代背景、人生阅历、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油画脉络出发,对其中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其各绘画时期的艺术理念层面,对其中的主观因素展开探究。冷军写实油画地位、价值、现实意义及艺术贡献。第三章研究冷军借鉴吸收的技法后融入与创新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技法。第四章从宏观角度将冷军写实油画进行划分再从微观的角度去探析冷军的创作动机、心理活动状态及“三个阶段”绘画语言的艺术特质。第五章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闻嵩[4](2019)在《相由心生 ——《心境》创作系列浅谈》文中指出油画本身是一种困难而晦涩的技术语言,从对整个画面的视觉感知,到形状、色彩和线条的节奏和组成,到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从每种颜色,到每处用笔和每个肌理的精确性和美学性,再到每一处的造型严谨与审美,以及工具、材料的研究等等。当前,虽然当代艺术语言多元化,人们在对绘画艺术的欣赏方面,写实油画依然作为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写实油画仍然是油画不可缺少的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理论中,“相由心生”中的“相”即指“物相”,所有世间物相变幻皆因内心意念而起,相由心生,追随自己的内心。创作中,我想以简单的事物或者人物通过写实的艺术加工来呈现与观者达到共鸣的心像世界,来表达自己的心像。在读研期间,我希望自己通过写实油画将自己躁动的心沉静下去,在艺术的思潮中不迷失自己,潜心创作,感受体会油画的魅力,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心境》系列是我研究生期间的心路经历,亦是我研究生期间对写实油画的一步一步的探索深入历程。“相由心生”对应的心态意境,即在题材选定、创作方面,笔者所需追求的境界、状态。结合课题探究,希望明确如何基于主观情感,将生命力赋予写实油画,以便对宁静、纯粹的内心世界予以表达,诉说自己朴素静谧的艺术情感。在进行创作活动时,不论是对于人物神态、心情、隐喻于物体的灵魂、含义,还是对物象凸显出的气息、自身感受等,笔者均细致推敲、刻画,在进行创作活动时,上述情感、感受均属于所需突出的部分。而基于自身感受形成的创作,往往带有独创性,且内心也对此存在不同情怀,透过物象本身也看到了不同含义,最终通过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格调、面貌。论文共包括两大章节,即以创作《心境》的初衷,通过创作明确物相在呈现心像方面的关键意义、以及与艺术创作互为关联两大块进行介绍。在读研期间完成的创作,即希望结合自身经验、阅历,能够在自身作品中呈现出物象的本质、以及隐喻于其背后、层次更深的精神、情怀等。
严一博[5](2019)在《基于古典油画艺术传承的色彩与表现技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色彩是油画艺术的灵魂。古典油画是将古典精神与绘画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其色彩技法独树一帜。研究古典油画色彩技法与系统理论,对经典技法的传承与发展,构建当AI写作实油画色彩语言与技法的理论体系具有建设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古典油画发展脉络的追溯与梳理,分析其内涵与属性、美学原则。归纳出古典油画色彩特点,以各时期画派代表画家作品为例证,阐述大师色彩技法的艺术高度、审美价值。通过对色彩技法探究,深入剖析了造型与色彩关系、材料与色彩技法、绘画机理,归纳出媒介、色料特性。经过多角度色彩技法试验、分析以及大师作品临摹实践得到论证。通过对古典油画色彩与表现技法的研究与实践,将有价值的色彩语言与技法转换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力图在传承中实现新的拓展。
梁小延[6](2018)在《李铁夫油画与本土油画修复特点的关联性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院藏李铁夫油画修复维护与大陆本土油画修复的关联性做个探讨,以材料技法、修复专业在中国大陆的历史与状况为背景,力图呈现出与该主题相关的若干思考,并寻找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某种整体性和辨识度的修复专业特点风格,同时瞻望未来。
石阳,刘雨涵[7](2018)在《留日油画家与东北地区油画“民族化”教学的开创》文中指出(一)早期东北油画教育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建设,俄国旧贵族大量涌入哈尔滨,从此拉开了俄国油画艺术家在东北的拓荒活动。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当时哈尔滨不仅有各个教堂等宗教建筑中的圣像和壁画,还有铁路俱乐部、秋林公司陈列的油画,其中包括列宾学生复制、经列宾修改过的《苏丹酋长致查布罗什人书》,
王洋[8](2018)在《近现代东北油画的文脉演进与风格流变》文中指出东北油画研究之根本是现代转型,即东北油画作为地域文化的艺术形态如何从稚嫩走向成熟,又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本文立足于东北文化本位的立场,以时代分期陈述的方式,力图展现近现代史上东北油画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脉络,并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确定各自主题。东北油画作为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一个分支,始终扮演着对于中国艺术现代化主流紧紧跟随者的角色。同时,也共同经历着中国现代美术历次运动的“场域”在相同时空条件下的各种力量关系的较量。本文作为近现代东北油画史的专题论文,以近现代东北油画、美术教育与人才流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大量的历史文献与校史档案,既有单独的研究案例,又有区域文化与美术现象的综述分析,对东北油画的历史渊源、文脉演进以及与中心文化的文化势差关系等有关论题的深入论述,均有所涉猎。本文在叙述框架中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命题:(一)东北油画的发生发展是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二)东北油画的现代化进程是共时性关系的结果。本文关注美术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力求从相关的论题中梳理总结东北油画的地域性特征,寻找东北油画与当地文化之间的整体关系。尤其是涵化对东北油画的影响,或者说,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样式的造型现象,如何传达出当时当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构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
陈建[9](2018)在《“澄怀观道”—物象世界中的心像呈现》文中指出创作中,我想通过平凡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的心像,或是淡淡的乡愁,或者是婆娑世界中的相互依偎,又或者感慨时间的流逝等等。“澄怀观道”是一种心灵境界,是古代文人达到澄澈空明的心境来看待世事,潜心创作,娱情于纯净创作中的一种悠然自足之人生态度,是人的心态极其生动的描绘。“澄怀观道”所表达的心态意境是我创作过程与选择题材时想要追求的状态和境界。由于自小至今的生活经历,我对一些物象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脑海中愈来愈明晰,这些物象是我在三年读研期间创作的主要选题角度。我的创作中对人物心情和神态的揣摩,对物体背后的隐喻含义与灵魂,对自然界山水,树木等自然界景物所呈现出的气息和自身的感受都进行细细的推敲与刻画,这些感受与情感都是我创作中想着重突出的点。这些源自于自身的感受而产生的创作则一定有的独创性,内心对物象的情怀不同,所看到的物象背后的含义也不同,创作所呈现出的面貌和格调也不同。本文分为三个章节,分别从创作中物象与心像之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创作谈物象对心像呈现的重要意义;“澄怀观道”的精神意义与艺术创作的相互联系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读研期间的创作是想通过自身的阅历、经验,将看到的人、物、景,三个具象实体的本质和背后隐喻的更深层次的情怀与精神呈现在作品中。
陆国斌[10](2018)在《鲁迅美术学院留日教师对东北地区油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鲁迅美术学院中留学日本的油画家为切入点,探讨留日油画家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油画教育及油画创作的贡献。
二、祝福新油画作品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祝福新油画作品选(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为时代画像(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历史题材主题创作贯穿始终 |
有力践行艺术来源于生活 |
讴歌黑土地与劳动者 |
以鲜活创作对当下生活作出有力表达 |
开创全景画艺术形式 |
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新思考 |
文艺志: |
鲁美各时期油画家代表及主要成就 |
(2)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一)概念界定:油画语言;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第三代油画家 |
(二)研究基础 |
(三)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背景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历史观:文化语境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第一节 镜鉴: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语境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一、凡·艾克:从油性媒介剂到油画材料语言的语感觉知 |
二、从凡·艾克到提香:从材料语言到色彩语言的突破 |
三、从提香到格列柯 |
第二节 启示:19-20世纪西方油画家对东方艺术的借鉴 |
一、凡·高:“笔”的表现力 |
二、博纳尔:色彩的晕化、线的生命力 |
三、马蒂斯:造型符号、线的表现力、色彩的纯化 |
第三节 探索: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反思与自觉 |
一、东方的反思 |
二、东方的自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体观:“本体”的觉知与油画语言语感的拓展 |
第一节 油画本体语言 |
一、油画本体语言的概念 |
二、油画本体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三、油画造型的语感觉知 |
四、油画构成的语感觉知 |
五、两种图像的背后 |
第二节 油画家本体意识的自觉 |
一、本体意识的自觉 |
二、本体自觉意识与个性化油画语言 |
第三节 自然本体 |
一、自然本体对于油画家的意义 |
二、觉知自然之形 |
三、从自然的颜色到色彩的语感 |
四、觉知自然之构架 |
五、觉知自然之气息 |
六、觉知自然之本体的方法 |
第四节 艺术共性原理的启示 |
一、觉知艺术共性原理 |
二、艺术综合素养与语感觉知力 |
第五节 人文精神与油画语言的语感觉知 |
一、西方艺术家:创造力的滋养与激发 |
二、中国油画家:素养积淀与境界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辩证观:油画语言语感的深化 |
第一节 油画的形式语言与内容 |
一、追溯与超越 |
二、内容的厚度与意义 |
三、形式语言与内容的相互契合 |
四、形式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 |
第二节 油画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
一、共性的重要性 |
二、个性化油画语言的探索 |
三、油画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抽象与具象 |
一、抽象之象 |
二、具象绘画中抽象元素及其结构 |
三、抽象中的具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体观:从油画语言体系到油画语言的整体感 |
第一节 油画语言体系的整体认知 |
一、造型 |
二、构成 |
三、油画本体语言 |
第二节 油画造型整体观 |
一、形体的整体感 |
二、空间的完整 |
三、形体与空间在画面上的纯化 |
第三节 油画构成整体观 |
一、“章法”:稳定与坚实 |
二、构图之“象”:对“一”的追求 |
三、形调、节律与异质同构 |
第四节 油画本体语言的整体观 |
一、色调:色彩的整体观 |
二、从自然色调的启发到画面色调的审美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品照版权申明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3)冷静的蜕变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绘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绘画理论基础 |
2.1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绘画技法特征 |
2.1.1 美国照相写实主义油画技法、材料 |
2.1.2 克劳德·伊维尔油画技法 |
2.1.3 融入与创新—冷军油画技法 |
2.2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绘画语言的价值 |
2.2.1 冷军超写实油画的地位 |
2.2.2 冷军超写实油画的现实意义 |
2.2.3 冷军超写实油画的艺术贡献 |
第三章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绘画风格形成与转变原因分析 |
3.1 社会背景及艺术经历 |
3.2 西方古典主义之于冷军 |
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四章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的艺术特质 |
4.1 “第一阶段”-艺术观念具像化 |
4.1.1 照相写实主义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
4.1.2 照相写实主义的艺术主张与影响 |
4.1.3 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代表画家与各自艺术特色 |
4.1.4 照相写实主绘画在中国的形成背景 |
4.1.5 冷军“第一阶段”的艺术主张 |
4.2 “第二阶段”—“升华与跨越,用东方眼光和方式透析现代文明的精神困境与症” |
4.3 “第三阶段”“肖像之相”—回归油画本质再现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状况 |
(4)相由心生 ——《心境》创作系列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附笔者读研期间作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
1、研究方法 |
2、研究价值 |
第一章 《心境》系列创作初衷 |
1.1 具象写实油画的生命力 |
1.2 “风筝不能断线”——观者与画者的情感共鸣 |
1.3 “相由心生” |
第二章 创作中物象呈现心像的意义 |
2.1 静物 |
2.1.1 《学·静物》系列的创作——至广大而尽精微 |
2.1.2 《微光》系列一的创作——自然之光 |
2.1.3 《微光》系列二、三的创作——戏剧之光 |
2.2 《微光》系列四、五、六——精神之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片来源注释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5)基于古典油画艺术传承的色彩与表现技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欧洲古典油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及色彩特征 |
第一节 欧洲古典油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
一、古典油画 |
二、古典油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
(一)15、16世纪古典油画的产生与文艺复兴 |
(二)17世纪古典油画的辉煌与革新 |
(三)18、19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的理想 |
第二节 古典油画色彩特征 |
一、朴素、稳重的固有色 |
二、典雅、明晰,华贵、热情的色彩 |
三、透明、浑厚,微妙、丰富的色彩 |
第二章 古代大师油画色彩经典技法及审美价值 |
第一节 古代大师油画色彩经典技法的阐述 |
一、15世纪尼德兰画派代表画家的色彩技法 |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画家的色彩技法 |
(一)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 |
(二)提香 |
三、17世纪巴洛克艺术代表画家的色彩技法 |
(一)卡拉瓦乔 |
(二)鲁本斯 |
(三)伦勃朗 |
(四)委拉斯凯兹 |
(五)普桑 |
四、18、19 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代表画家的色彩技法 |
(一)达维特 |
(二)安格尔 |
第二节 古典油画审美价值的阐述 |
一、艺术品质 |
二、色彩与情感 |
三、审美内涵 |
第三章 古典油画色彩与表现技法探究 |
第一节 古典油画造型与色彩的阐述 |
一、古典油画的造型 |
二、古典油画的色彩 |
第二节 古典油画色彩与表现技法的探究 |
一、对画底、色料与媒介剂的研究 |
(一)画底 |
(二)色料 |
(三)媒介剂 |
二、对光与色彩、色层、光学灰的探究 |
(一)光与色彩 |
(二)色层 |
(三)光学灰 |
三、对提白、罩与染、上光的探究 |
(一)提白 |
(二)罩与染 |
(三)上光 |
四、色彩表现技法的实践与拓展 |
(一)色彩表现技法的实践 |
1、多层间接画法——通过罩染表现色彩 |
2、直接画法——直接表现色彩 |
(二)传承与拓展研究 |
第四章 在创作与教学实践中对油画色彩的感悟 |
第一节 作品及创作感悟 |
一、“纯灰”阶段底层塑造 |
二、中层色彩塑造 |
三、上层色彩罩染 |
第二节 教学实习中的感悟与思考 |
一、提高学生对油画秩序的认识 |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与色彩表现能力 |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李铁夫油画与本土油画修复特点的关联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土油画的概念和划分 |
二、油画修复的来源和现况 |
三、中国本土油画的三个特点 |
四、油画作品的寿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五、瞻望油画修复在中国 |
结论 |
(7)留日油画家与东北地区油画“民族化”教学的开创(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东北油画教育 |
(二)东北地区“留日”风行及留日油画家的艺术面貌 |
(三)油画“民族化”探讨 |
(四)东北地区油画“民族化”的教学理念 |
(五)东北地区油画“民族化”教学的意义 |
(8)近现代东北油画的文脉演进与风格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写作缘起与该论题的研究史 |
(二)主要观点、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油画的整体特点及相关概念界定 |
二、清末民国时期西方绘画的传播与教育(1919-1949) |
(一)近代留学日本的东北美术先驱 |
(二)殖民文化统慑下的伪满洲国美术 |
(三)韩乐然与辽沈第一所专业美术学校:奉天美术专门学校 |
(四)俄侨在哈尔滨的美术活动 |
三、建国初期(1949-1958):红色文化影响 |
(一)留学苏联与马克西莫夫训练班中的东北籍油画家 |
(二)高等美术院校调整对东北油画的影响 |
(三)东北油画界的“流寓现象” |
四、“大跃进”时期(1958-1966):内化与适应 |
(一)东北美术院校板块的形成与沿革 |
(二)东北美术高校教育思想的演进 |
(三)东北地区革命历史画的创作成就 |
结论 |
(一)东北油画的文化涵化现象 |
(二)近现代东北油画的共时性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澄怀观道”—物象世界中的心像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笔者读研期间作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创作中的物象与心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
第一节 结缘具象写实油画 |
第二节 以“道”呈“怀”—物象与造型的分析 |
第三节 以“怀”观“道”—心像的分析以及与物象的关系 |
第二章 创作中物象呈现心像的意义 |
第一节 静物 |
一、作品《秋》系列的创作 |
二、《今兮惜往兮》的创作 |
三、《生活现状》的创作 |
第二节 人物 |
一、《走过凛冬》的创作 |
二、《遐想》的创作 |
第三节 风景 |
一、写生系列的创作 |
二、《怡情小景》、《面朝大海》的创作 |
三、《洱海之畔的相望》的创作 |
第三章 “澄怀观道”的精神意义与艺术创作的联系 |
第一节 艺术的意境与“澄怀观道” |
第二节 “澄怀观道”与艺术创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四、祝福新油画作品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为时代画像[N]. 凌鹤. 辽宁日报, 2021
- [2]觉知语感:论东方文化语境中油画语言的探索 ——以第三代油画家为例[D]. 高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3]冷静的蜕变 ——冷军超写实油画“三个阶段”绘画语言研究[D]. 陈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相由心生 ——《心境》创作系列浅谈[D]. 闻嵩.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古典油画艺术传承的色彩与表现技法探究[D]. 严一博.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6]李铁夫油画与本土油画修复特点的关联性探讨[J]. 梁小延. 美术学报, 2018(04)
- [7]留日油画家与东北地区油画“民族化”教学的开创[J]. 石阳,刘雨涵. 艺术工作, 2018(03)
- [8]近现代东北油画的文脉演进与风格流变[D]. 王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9]“澄怀观道”—物象世界中的心像呈现[D]. 陈建.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10]鲁迅美术学院留日教师对东北地区油画的影响[J]. 陆国斌. 美术大观,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