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与机械波计算机教学探讨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计算机教学探讨

一、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微机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青[1](2021)在《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等诸多优势,在能源,个体防护,环保,传感技术等领域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可以直接有效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包含针头式毛细管电纺技术和无针式自由液面电纺技术,其中无针式自由液面电纺技术被认为最具有工业上可批量化生产纳米纤维材料潜力的一项技术。近年来,学者们开发了多种无针式电纺技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纺丝电压高使得操作安全性有待加强,制备的纳米纤维直径分布较粗、产量普遍较低使得纤维质量,批量化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新方法,实现了由拨片拨弦激励作用产生的单波形静电纺丝和由激振器通过端点激励产生的多波形静电纺丝,即拨弦式单波形和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两种形式。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整体实验装置,包括机械波调控模块,储液槽模块,高压静电纺丝模块和纤维沉积接收模块。建立了相关的拨弦式数学-物理模型,进行了弦的蘸液动态分析,对弦波微分静电纺丝在低电压条件下制备纳米纤维可行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可行性验证实验得到纺丝阈值电压为15 kV,并制备得到了直径在100 nm左右的纳米纤维,最小直径的纤维为56.2 nm。其次,对拨弦式单波形静电纺丝工艺进一步的研究与优化,总结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的影响。结合运动仿真和有有限元电场模拟,揭示了弦在拨弦运动状态下的纺丝过程和基本原理。(2)对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的实现方式进行了装置的设计与更新,建立了相关驻波式调控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弦的驻波运动仿真与有限元电场模拟分析。对工艺参数包括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驻波个数进行了探究与优化;同时,对装置参数包括弦的直径、弦的表面形貌和弦的电导率进行了探索与优化。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的阈值电压(18 kV)与目前大多数无针静电纺丝技术所需阈值电压低约30%。采用单根弦在纺丝电压为28 kV、纺丝距离为10 cm和驻波数3个时制备了一批直径为173±48 nm的高质量纳米纤维膜,产量为1.15g/h。(3)对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技术的机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包括弦波动力学分析及纺丝过程射流行为分析,同时对此技术在一些工艺条件下得到不同形貌的纤维成形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验与有限元模拟客观的分析了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弦的阵列分布进行模块化扩展,提升纳米纤维产量,为纳米纤维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技术。按照电场模拟优化结果,电场干扰率控制在10%之内的弦间距来计算,该装置在弦间距为40 mm时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内一天的纳米纤维膜产量预计可达1.02kg/(d·m2)。(4)基于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了用于空气过滤的多级滤膜和染料吸附纳米纤维膜,熔体/溶液且经过驻极处理的样品4综合效果最佳,过滤效率为98.8%,阻力为98.26 Pa,品质因子可达0.0432。这可为高效低阻、绿色环保型复合纤维膜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另外,实验制备的绿色环保型PVA/PAA交联纤维膜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明显,去除率可达98.43%。综上,基于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新技术可在低施加电压下制备高质量纳米纤维,构建了弦波数学-物理模型,探究和优化了工艺参数与装置参数,系统的分析了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机理及工业可行性应用,可为纳米纤维的批量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借鉴。制备的高效低阻的多级复合空气滤膜和染料吸附纤维膜取得了显着的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为开发新型的可批量化生产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借鉴,同时为高效低阻空气滤膜及工业染料吸附用纳米纤维膜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何海燕[2](2021)在《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国学者相继提出各种新教学模式,但是深入了解高中物理一线课堂发现,教师仍使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近几年,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在国内流行起来,一些学者把该学习理念贯彻于中小学课堂中。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尝试把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调查法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同时理解PBL的理论基础与特征。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PBL教学流、PBL教学点子库和教学案例,在西宁市某中学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结束后,采用访谈法访谈实验班学生,根据学生的反馈总结PBL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同时采用SPSS分析调查量表的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教学实验干预前后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本文得出了一些结论。第一,本研究发现PBL教学模式相比常规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PBL教学模式对于科学探究能力中的问题与证据两个要素的提升更加明显。最后,概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希望能为有意研究PBL教学模式的教师提供借鉴。

秦鲜梅[3](2019)在《高中物理微课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微课以“短”、“小”、“精”、“活”的特点迅速成为教育的热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自由地学习微课。微课应用于教学的初衷并不是侧重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掌握而是努力促进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模式。目前许多省市正如火如荼的举办微课比赛,且网上也有许多关于高中物理的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的情况如何?笔者将该问题展开实际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桂林市和柳州市两所示范性高中的高二学生。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学习笔者制作的微课,微课的内容是题目讲解和知识专题。通过两所示范性高中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分析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原因,并使用传感器与磁场知识结合,对微课进行改进。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文献查阅法。研究结论主要为: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的权威会影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雨课堂”更适合作为微课平台;微课时长最好不超过5分钟;在学期期末学生对题型讲解的微课更感兴趣,当学习气氛相对不紧张时,微课的内容尽量有趣和新颖。

崔延博[4](2019)在《一款可用于泊车辅助系统的超声波芯片》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于智能化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MEMS产品也日益丰富。在汽车电子工业领域中,为了使人们的操控更加便捷,其中泊车辅助系统也随之发展,而超声波测距系统作为一种非接触测距的方式,广泛的应用在该领域中。在市场上,超声波测距的解决方案主要还是以微处理器与外围分立元件组成的测距系统为主,传统方案的功耗和体积不能满足现在发展的需要,因此市场对于体积、功耗以及方案的便利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本文设计了一款可用于泊车辅助系统的超声波传感器芯片,它将同时具备超声波的收发测距功能。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超声波传感器芯片的背景和现状,然后讲述了超声波特性和测距的基本原理。其次,根据设计功能的要求和性能指标,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且给出了芯片系统的整体架构。然后详细讲述了核心模块电路的设计过程,模块电路的工作机制和原理,并且对每个模块进行了仿真分析。后来又对该芯片系统的整体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并调整电路参数使设计符合性能指标。最后,为通过仿真验证的整体电路进行了版图设计规划。该传感器芯片是一款用于驱动外围换能器发送超声波,同时也具备接收和处理超声波回波信号,并且通过计算得到测距结果的芯片系统,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泊车辅助系统等其他设备中。该芯片系统由于采用了驱动电流可控的发送电路,从而可以设置不同的发射功率。在接收模块中,由于电路采用了增益可控放大器,从而实现了接收回波信号的增益可变,用于满足不同应用场合。并且该芯片系统中加入了内部电源,为芯片内部供电提供了可靠保障,并加入了欠压锁存电路使芯片系统的稳定性提升。同时该芯片系统具有I/O口电路,因此方便与其他设备和系统交互,增加了其易用性。本文所讲述的系统电路采用了0.18μm BCD 18V工艺模型,并且使用Cadence套件中的Spectre仿真工具,完成了对该芯片系统各模块电路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超声波芯片系统的各项指标参数均满足设计的要求。

钱斌,范瑜,朱素华,顾利萍,张平,潘启勇,江学范[5](2013)在《基于专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文中研究指明公共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课程专业化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情况,确立了不同专业背景下的专业化分层次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背景下的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公共课改革建议,同时详细阐述了大学物理公共课程的改革方案。

牟晓东[6](2011)在《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近几年来,多媒体CAI所凸显出的优势几乎是以往任何用于教育的媒体所没有的,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多媒体CAI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无缝”结合,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着,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多媒体CAI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并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本文是在国内外多媒体CAI技术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所在城市的真实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为背景进行研究和讨论。在硬件方面,网络“校校通”、教学投影“班班通”和教师“人手一机”等设施逐步实现;在软件方面,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各种制作多媒体CAI课件的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高效地利用好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为紧张繁忙的高中物理教学服务?对于广大一线物理教师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对教师的实际调查问卷分析和对学生的访谈结果分析,本文在多媒体CAI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做了一些较有意义的工作,比如针对高中人教版《物理》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应用分析;对CAI课件的总体制作原则、颜色搭配原则和声音的解说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涉及到高中物理CAI课件的制作误区;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在内的课件素材的处理与制作技巧进行了研究;针对PowerPoint软件的模板使用、若干通用小技巧、打开声音限制、屏蔽病毒提示以及插入Flash动画和视频、如何搜索并下载嵌套加密型课件也作了不少研究工作;最后提供了“曲线运动”一章的多媒体CAI课件,并对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得出结论与展望。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内容已整理并刊登在《中小学电教》、《中国电脑教育报》、《电子报》、《电脑知识与技术》、《软件报》等杂志和报刊上,共20余篇;另外,在本论文研究的同期,作为第二参与人,顺利完成了所在学校申请的山东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立项课题《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的研究》,并被评为省二等奖。

蔡长青[7](2008)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的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标准主张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知识的呈现方式要多元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充分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当前的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所教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知识的呈现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课堂上常常是一讲到底。因此,无法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目的呢?本文认为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乃是关键所在。本文结合教育认知理论和大量的教学实践,认真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所提出的要求,将中学物理新老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比较,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一套针对各种不同教学内容和课型来设计不同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的策略,并在作者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例如: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新授课,物理实验教学课、物理习题教学课等,文章指出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使学生个性在学习过程中和谐发展。最后,就一些具体教学案例,将传统的和经优化的新老两种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做了比较。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优化知识内容呈现方式的实践所取得的效果是好的。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合理利用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设计呈现方式的策略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做到呈现形式多样化、呈现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动态化、内容设计弹性化。

李桦[8](2008)在《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初探》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与师资要求方面等都有独到之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现的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区别,调研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教学现状,比较了国外院校物理教学的特点,深入调查了应用型本科各工科专业对物理课程的需求,并根据各工科专业特点将大学物理教学划分为三个系列,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好地为工科各个专业的学生奠定大学物理基础。物理课程内容选取的总的指导思想:压缩经典、加强现代、强化应用。最后介绍了建构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和所建构的应用型本科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含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基本理念,按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制定的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以及有关课时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估等方面的建议。

许静[9](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祁杰[10](2005)在《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自评《机械波》课堂教学》文中研究说明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基于此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都应作相应的变革,由原来的"复述"教材内容变为用问题调动学生再现教材内容;由被动的听、练变为主动的去做、去感悟;由过去的师问生答拓展为互问互答,互教互学.

二、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微机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微机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静电纺纳米纤维技术研究进展
        1.2.1 静电纺丝技术与基本原理
        1.2.2 针式毛细管静电纺丝技术
        1.2.3 无针式静电纺丝技术
    1.3 无针式静电纺丝发展现状
        1.3.1 无针式静电纺丝工艺与设备研究
        1.3.2 无针式静电纺丝存在的问题
    1.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研究
        1.4.1 过滤领域
        1.4.2 催化与吸附领域
        1.4.3 电池电极材料领域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实验验证
    2.1 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2.1.1 从吉他弦与机械波物理现象的启发
        2.1.2 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2.2 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装置设计与模型建立
        2.2.1 实验装置设计
        2.2.2 拨弦模型的建立
    2.3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低电压制备纳米纤维可行性验证
        2.3.1 实验材料与溶液配制
        2.3.2 实验仪器与表征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弦式单波形静电纺丝
    3.1 拨弦式单波形微分静电纺丝工艺探究与参数优化
        3.1.1 聚合物溶液浓度
        3.1.2 纺丝电压
        3.1.3 接收距离
        3.1.4 拨片转速和拨片数量
    3.2 弦运动仿真与有限元电场模拟分析
        3.2.1 弦波调控运动分析
        3.2.2 有限元电场模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驻波式多波形静电纺丝
    4.1 驻波式多波形微分静电纺丝装置设计
    4.2 数模型及仿真模拟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弦驻波运动仿真
        4.2.3 电场有限元模拟分析
        4.2.4 基本原理分析
    4.3 装置性能对比
    4.4 驻波式多波形弦波微分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优化
        4.4.1 纺丝电压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4.2 接收距离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4.3 驻波个数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5 多波形弦波微分电纺装置参数优化
        4.5.1 弦直径对纤维直径与形貌的影响
        4.5.2 弦的电导率大小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5.3 弦的表面形貌对纤维直径与形貌及产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机理及工业化可行性分析
    5.1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机理分析
        5.1.1 弦波微分纺丝的动力学分析
        5.1.1.1 液珠形成演变过程分析
        5.1.1.2 可纺强度分析
        5.1.1.3 蘸液深度分析
        5.1.2 弦波纺丝的射流行为分析
        5.1.2.1 射流受力分析
        5.1.2.2 轴截面液膜运动分析
        5.1.2.3 纵向射流演变
        5.1.3 多种纤维形貌的制备成形机理分析
    5.2 工业化可行性分析
        5.2.1 弦波微分静电纺丝的工业化理论分析
        5.2.2 多弦纺丝电场模拟与弦间距的调控
        5.2.3 多弦纺丝成纤质量与产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合物弦波微分电纺纳米纤维应用探究
    6.1 绿色环保型PVA/PLA多级空气滤膜的开发
        6.1.1 研究背景
        6.1.2 实验与表征
        6.1.2.1 实验材料
        6.1.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6.1.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6.1.2.4 表征与方法
        6.1.3 结果与讨论
        6.1.3.1 纤维形貌与拉伸性能分析
        6.1.3.2 稳态过滤性能分析
        6.1.3.3 综合过滤性能分析
        6.1.4 小结
    6.2 PVA/PAA染料吸附纤维膜材料开发
        6.2.1 研究背景
        6.2.2 实验与表征
        6.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6.2.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6.2.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6.2.2.4 表征与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6.2.3.1 PVA/PAA纤维形貌与直径分析
        6.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6.2.3.3 PVA/PAA纤维膜的选择吸附性能评价
        6.2.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6.2.3.5 吸附等温曲线
        6.2.4 小结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PBL相关理论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实用主义理论
        2.1.3 情境学习理论
        2.1.4 合作学习理论
    2.2 PBL的定义
    2.3 PBL的特征
第三章 PBL教学模式实践前准备
    3.1 教学流程设计
        3.1.1 实物类教学流程
        3.1.2 概念规律类教学流程
    3.2 PBL教学点子库
    3.3 调查量表的设计
        3.3.1 调查量表的编制
        3.3.2 调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PBL教学模式实践过程
    4.1 教学实践过程简介
    4.2 前测数据分析
        4.2.1 前测分析
        4.2.2 前测总结分析
    4.3 教学案例
        4.3.1 教学案例一
        4.3.2 教学案例二
        4.3.3 教学案例三
    4.4 小结
第五章 PBL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估
    5.1 后测数据分析
        5.1.1 横向对比分析
        5.1.2 纵向对比分析
        5.1.3 后测总结分析
    5.2 学生访谈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物制作类项目规划表
附录2 概念规律类项目方案表
附录3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量表
附录4 第一小组思维导图
附录5 第二小组思维导图
附录6 第三小组思维导图
附录7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3)高中物理微课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有关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使用工具简介
        1.5.1 微信公众号
        1.5.2 课堂派
        1.5.3 雨课堂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自主学习理论
        2.2.1 自主学习理论的发展
        2.2.2 自主学习理论的含义
        2.2.3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2.3 利用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用于教学的实践背景
        2.3.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2.3.2 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3.3 发展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3章 高中物理微课的实践分析
    3.1 以微信公众号“新鲜物理乐趣”为平台的微课实践
        3.1.1 制作机械波测试题目讲评微课的原因
        3.1.2 机械波单元测试讲解微课设计思路
        3.1.3 以“新鲜物理乐趣”为平台的微课实践内容
        3.1.4 以“新鲜物理乐趣”为平台的微课实践反思
    3.2 以“课堂派”为平台的微课实践
        3.2.1 制作选修3-2 复习提纲微课原因
        3.2.2 以“课堂派”为平台的微课设计思路
        3.2.3 以“课堂派”为平台的微课实践内容
        3.2.4 桂林市某中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3.2.5 以“课堂派”为平台的微课教学反思
    3.3 以“雨课堂”为平台的微课实践
        3.3.1 制作电场能的性质专题微课原因
        3.3.2 以“雨课堂”为平台的微课设计思路
        3.3.3 以“雨课堂”为平台的微课实践内容
        3.3.4 柳州市某中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3.3.5 以“雨课堂”为平台的微课教学反思
第4章 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微课改进
    4.1 从不同教育地区角度分析
    4.2 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4.3 从学生角度分析
    4.4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4.5 微课改进
        4.5.1 微课改进依据
        4.5.2 利用电磁传感器测量通电螺线管内部磁感应强度的实验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第5章 研究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一款可用于泊车辅助系统的超声波芯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声波传感器芯片的研究背景
    1.2 超声波传感器芯片的研究现状
    1.3 超声波传感器芯片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基本原理
    2.1 传统测距的基本方法介绍
    2.2 超声波测距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
        2.2.1 超声波简介
        2.2.2 超声波的物理学特性
        2.2.3 超声波测距的误差来源
    2.3 超声波换能器
        2.3.1 压电式超声波换能器简介
        2.3.2 压电式超声波换能器的主要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传感器的系统级设计
    3.1 传感器芯片的整体功能设计
        3.1.1 整体功能描述
        3.1.2 主要特性介绍
        3.1.3 外部引脚描述
    3.2 传感器芯片的整体架构设计
        3.2.1 芯片系统原理框图及介绍
        3.2.2 芯片系统主要特性参数选取
        3.2.3 外围器件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传感器的子模块电路的原理与设计
    4.1 超声波接收模块电路
        4.1.1 第一级前置运放电路
        4.1.2 第一级前置运放电路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1.3 第二级增益可控运放电路
        4.1.4 第二级增益可控运放电路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4.2 超声波发送模块电路
        4.2.1 推挽式功率放大器
        4.2.2 电平移位电路
        4.2.3 镜像电流配置电路
        4.2.4 电路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传感器的带隙基准电路
        4.3.1 典型带隙基准电路
        4.3.2 本文设计的实际带隙基准电路
        4.3.3 电路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电源与偏置电路
        4.4.1 线性稳压电路
        4.4.2 电路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4.3 欠压锁存电路
        4.4.4 电路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芯片I/O检测电路
        4.5.1 典型检测电路实现方法原理
        4.5.2 实际I/O检测电路的设计
        4.5.3 电路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仿真验证及版图设计
    5.1 超声波传感器芯片整体仿真验证
        5.1.1 内部电源上电后的瞬态仿真验证
        5.1.2 发送模块电路整体仿真验证
        5.1.3 接收模块电路整体仿真验证
    5.2 超声波传感器芯片的版图设计
        5.2.1 芯片版图规划
        5.2.2 电路的失效形式说明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专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公共课程专业化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建议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建议
四、大学物理公共课专业化、层次化、模块化改革方案

(6)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2 国内外多媒体CAI 技术发展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国际上多媒体CAI 技术发展的三个历程
        1.2.2 我国多媒体CAI 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应用现状
        1.2.3 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CAI 课件使用情况的调查与访谈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多媒体CAI 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 高中人教版《物理》课程标准分析
    2.2 多媒体CAI 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高中物理多媒体CAI 课件的制作原则与误区
    3.1 高中物理多媒体CAI 课件的制作原则
        3.1.1 总体制作原则
        3.1.2 颜色搭配原则
        3.1.3 声音解说原则
        3.1.4 “课件评价指标体系”表与“课件评比标准”表
    3.2 高中物理CAI 课件的制作误区
        3.2.1 CAI 课件的制作误区
        3.2.2 杜绝CAI 课件制作中的“小砂眼”
第四章 高中物理多媒体素材的处理技巧
    4.1 处理文本
        4.1.1 用“记事本”滤除繁杂信息
        4.1.2 Word 对文本的一些录入技巧
        4.1.3 用Office 2003 来进行OCR 文字识别
        4.1.4 网页文本资料的下载
    4.2 处理图形、图像
    4.3 处理声音
        4.3.1 Windows 的“录音机”
        4.3.2 用Cool Edit Pro 专业处理声音
        4.3.3 网页配音
    4.4 处理动画
        4.4.1 Flash 动画课件的下载
        4.4.2 Flv 动画下载
    4.5 处理视频
        4.5.1 用Adobe Premiere Pro CS3 进行视频的采集、剪辑和输出
        4.5.2 “顶悦”软件录制科普电视节目
        4.5.3 视频格式转换
第五章 制作高中物理CAI 课件的技巧
    5.1 模板的使用
    5.2 PPT 的通用小技巧
    5.3 打开PowerPoint 对声音文件的最高限制
    5.4 彻底屏蔽PowerPoint 的“病毒提示”
    5.5 插入Flash 动画及视频
    5.6 网页搜索PPT 文件下载
    5.7 嵌套加密型PowerPoint 课件的下载方法
第六章 CAI 课件举例及结论与展望
    6.1 “曲线运动”CAI 课件制作分析举例
    6.2 结论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附录3 学生访谈
    附录4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主题内容表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目录
致谢

(7)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2.1 什么是知识
    1.3 理论依据
        1.3.1 建构主义的观点
        1.3.2 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
    1.4 研究的目标、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标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4.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概述
    2.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2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改进
        2.2.1 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2.2.2 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改进
第三章 在现代教学观指导下,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3.1 教学以及教学观含义
    3.2 现代教学观基本主张
    3.3 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策略
    3.4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
第四章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践探索
    4.1 物理概念、规律课呈现方式实践探索
        4.1.1 什么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4.1.2 物理概念、规律呈现方式策略
    4.2 物理实验课呈现方式实践探索
    4.3 物理习题课呈现方式实践探索
        4.3.1 习题教学遵循的原则
        4.3.2 习题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
第五章 总结
附:案例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现的背景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的区别
第2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教育现状和物理教育的作用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2.2 国外同类院校的物理教学特点
    2.3 应用型本科各专业对物理课程需求的调查
    2.4 物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5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第3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
    3.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平台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结构
    3.3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系列
第4章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4.1 课程标准概述
    4.2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
    4.3 现代教育理论
    4.4 STS 教育
第5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
    5.1 前言
    5.2 课程目标
    5.3 内容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5.4 实施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3.1 知识结构理论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致谢

四、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微机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弦波微分静电纺丝方法及机理研究[D]. 陈晓青.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何海燕.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物理微课的初步实践研究 ——以广西两所高中为例[D]. 秦鲜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一款可用于泊车辅助系统的超声波芯片[D]. 崔延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基于专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 钱斌,范瑜,朱素华,顾利萍,张平,潘启勇,江学范.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3(06)
  • [6]多媒体CAI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牟晓东. 鲁东大学, 2011(08)
  • [7]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的研究[D]. 蔡长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8]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标准初探[D]. 李桦.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10]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自评《机械波》课堂教学[J]. 祁杰. 中学物理, 2005(17)

标签:;  ;  ;  ;  ;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计算机教学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