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铁路防风提速改造工程竣工

兰新铁路防风提速改造工程竣工

一、兰新铁路防风提速改造工程全线完工(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王彦州[2](2019)在《凯歌奏响天山路》文中研究指明引子这是一条英雄的人民铁路,在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时代征途上,一代接一代的新疆铁路人胸怀爱国、爱疆、爱路的博大情怀,忠诚履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动真情、用真心,热情服务各族旅客,开创了一部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奋斗史;书写了一部干部职工同舟共济、奋力拼搏、走向辉煌的创业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声声嘹亮的火车笛鸣,响彻天山南北,如同胜利的凯歌,奏响龙腾大西北的恢弘乐章。

李德仓[3](2019)在《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强风是威胁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复杂环境之一,我国沿海线夏季台风、兰新二线的春秋季风等都严重威胁到高速列车的运营安全,尤其是在强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受到的横向气动力使列车车体产生剧烈横向振动,使高速列车姿态发生严重变化,随着风速和车速逐渐增大,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最终可能导致列车延误、脱轨、甚至倾覆和人员伤亡事故。为了确保强风环境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不但要采取被动防风措施,而且最主要的是必须对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姿态进行实时自动调整和控制。因此,开展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主动控制策略研究,为铁路运营部门避免在恶劣风环境下发生安全事故、进行科学决策和安全行车指挥调度等,确保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也是研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控制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的运行是一个强耦合、高度非线性过程,且随着风速增大和车速增加,这种特性逐渐增强,因此需要更高要求的控制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算法。本文以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以列车牵引运动学、风特性及其对列车的作用和影响、多体系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等为基础,通过对脉动风特性、列车运动和列车运行姿态等分析和研究,构建脉动风速模型、列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列车MBSD(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模型、基于二系主动悬挂的列车横向振动模型、列车安全跟踪间隔距离模型和分布式列车信息交互模型等,对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运行姿态和速度主动控制策略展开详细研究。进一步的是,1)基于小波分析理论和滚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构建WRTSM(Wavelet Rolling Time Series Model)预测模型,实现风速超前多步高精度预测;2)为解决侧风激励干扰造成列车运行姿态变化问题,建立列车横向振动模型,分析不同风速对列车造成的影响,采用最优预测控制理论和二系主动悬挂系统,构建自适应预测控制模型,实现列车运行姿态主动控制,并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将控制前、后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采用自适应预测控制后控制效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风速和车速情况下,自适应预测控制能够有效地抑制因侧风激励导致列车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响应,降低响应幅值最大值为49%,从而提高响应速度,可明显抑制列车的横向振动,并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3)针对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运行过程模型参数时变和系统非线性不确定特性,提出一种滑模自适应鲁棒H∞控制算法,基于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高速列车ATO滑模自适应鲁棒控制器(SMARC),采用自适应控制实时逼近列车不确定性特征的系统输入系数,然后通过鲁棒H∞控制将自动驾驶系统中模型误差、侧风和其它干扰造成的参数变化等所有不确定量减小到最小范围,同时也消除了系统抖振现象,最终通过滑模控制消除系统安全运行速度跟踪误差,实现不同风速下高速列车对给定安全运行速度的高精度跟踪,并通过Matlab仿真软件与其它控制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SMARC控制器在高速列车ATO的速度跟踪控制中,较好地克服了系统非线性、参数不确定特性和大风扰动的影响,对不同风速下给定的列车安全运行速度具有高精度的跟踪能力,不管在无风环境下还是列车通过风区阶段的安全运行速度跟踪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器和鲁棒自适应控制器得到的跟踪速度,满足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实际运行速度对期望目标速度的高精度跟踪要求;4)针对侧风环境下同一条铁路线路上运行(上行或下行)的列车群安全运行问题,避免由于某一辆列车由于停车避风或减速原因而造成后续列车与之相撞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提出一种基于SMARC的多列车协同控制模型,设计多列车分布式协同控制算法,实时调整多列车相对位置、速度和相邻两列列车最小安全跟踪间隔距离,从而确保侧风环境下同一条线路上的多列车安全运行。仿真结果也证明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对于侧风环境下多列车协同控制的有效性。

王玉晶[4](2019)在《考虑风屏障遮风作用和列车风效应的车桥系统振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八纵八横”客运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高速铁路的延长,有许多线路经过沿海大风区、山谷大风区等,由强侧风引起的列车停驶、倾覆的事故多有发生。风荷载是影响列车高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风荷载作用下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行驶于大风区桥梁上的高速列车在强横风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脱轨或者倾覆。目前常用的防风措施是安装风屏障,给高速列车提供一个较安全的行驶环境。此外,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列车风对列车振动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对风区列车防风措施和列车风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为工程背景,采用风洞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考虑风屏障遮风效应进行车桥系统振动分析,旨在获得有利于列车安全运行的风屏障参数,为工程实际提供依据,并对列车风效应对车辆振动特性的影响做出合理估计,以便于评价列车的安全性能,给列车运营管理提供合理建议。同时综合考虑了风屏障遮风效应和列车风效应对车辆安全性的影响。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介绍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强风环境中高速列车倾覆事故以及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立项依据。总结了风屏障遮风效应、列车风效应和风车桥理论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开展列车风引起的车桥动力响应和桥上列车运行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可用于提高强风场中列车运行安全性的措施。提出了风区高速列车防风措施和列车风效应研究面临的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2)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的高速列车和桥梁为研究背景,详细介绍了风屏障对车桥系统振动影响的模型试验,说明了所采用的风洞试验方法——测压法和测力法,以及不同数据的处理方法。对有、无风屏障以及不同风屏障参数对车桥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列车和桥梁的三分力系数随风屏障高度和透风率的变化规律,并从保证车辆安全的角度给出了风屏障参数的优化组合。对比了不同风屏障布置位置、行车位置下车桥系统的三分力系数,分析了单线车与桥梁以及双线车和桥梁之间的气动干扰效应。基于不同风速下车辆的三分力系数,对不同线路结构形式下列车的抗倾覆性能进行了分析。风洞试验数据将为后续数值模型提供验证。(3)简要介绍了常用的湍流模型、流场计算数值方法和列车运动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列车高速运动的CRH2型高速列车-桥梁系统三维几何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计算了有无横风条件下列车在桥梁上高速运行时周围的风场,并用风洞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比了采用动车模型和静车模型时的列车风速,说明了列车驶过时监测点的风压随横向距离和竖向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列车风和自然风联合作用下车桥系统周围的风场,阐述了不同运行条件下联合风场随风速、车速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了联合风场中风速对列车表面压强的影响。(4)在车桥系统风场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了车辆风荷载和桥梁风荷载,并分析了风荷载随车速和风速的变化规律。将车桥系统风荷载随车速和风速的变化规律进行拟合,得到车桥系统风荷载的计算建议式。依据轮轨接触关系,将列车风场和联合风场中的风荷载作为激励输入车桥系统,建立了考虑列车纵向自由度的风-车-桥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并介绍了求解系统方程的全过程迭代法。编制了求解风-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MATLAB程序。(5)简要介绍了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性及平稳性评价指标,以及CRH2型列车的评价指标限值。针对兰新第二双线高速铁路桥梁,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并提取其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建立了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模型。基于自编的MATLAB分析程序,计算了计算列车风场和联合风场中列车和桥梁的动力响应,并对列车运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对比了采用静车模型和动车模型时的车辆安全性指标和舒适性指标。分析了考虑列车风效应时列车车速和横风风速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并计算了20 m/s风速下列车的最大安全运行速度和200 km/h车速下列车安全运行的最大风速值。建立风屏障-车-桥数值模型,综合分析了风屏障遮风效应和列车风效应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陈丽珍[5](2018)在《兰新二线X段铁路项目物资招标采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工程是国家重大的民生工程,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随着我国铁路工程的快速发展,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建设物资的管理力度,因此铁路建设项目的物资招标采购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在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对招标采购的基本概念、建设工程项目采购分类、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的原则、特点、运行模式等基础理论进行了论述,针对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对项目招标采购工作的各项制度进行了逐一阐述,对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物资招标采购的具体细节、整体程序、关键点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研究了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通过严谨周密的招标采购计划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分析了在满足经济高效招标采购的条件下,对项目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分析了铁路项目的需求,总结了现有招标采购机制存在的问题,如:评标机制不完善、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机制不完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自身属性问题、监督环节问题繁多、招标工作缺乏系统管理机制等。针对问题,提出招标采购流程的信息化优化、优化项目物资采购流程等具体的解决方案,对后续铁路建设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柏伊[6](2018)在《丝绸之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哈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处于北、中、南三条古丝路通道交汇之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哈密是“核心区”的东部门户城市,承担重要的区域联通作用。哈密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其在历史上曾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新疆地区特有的干旱气候条件、多元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造就了哈密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但由于民国以来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哈密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诸如兵-地矛盾突出、开发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文脉特色遗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哈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典型性,研究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动力影响机制对于哈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方式的选择十分必要。同时,对于探寻新疆地区其他丝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哈密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为依托,以时间线作为横向轴线,城市各个功能要素为纵向切入点展开研究。首先,将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研究时期并总结出其阶段性特征,即1)1912——1959年,单中心集聚发展阶段(自我演替);2)1959——1992年,双中心聚合发展阶段(交通主导);3)1992——2015年,多中心组团发展阶段(产业主导)。其次,论文分别从哈密城市内部空间及外部形态轮廓两个层面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论为:1)多行政主体主导下城市“跳跃式”空间形态演变特征;2)区域交通影响下城市空间从轴向到圈层式扩张特征;3)干旱绿洲区城市从依水而建到以水为心的发展特征;4)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依赖型产业扩张特征。最后,基于自然生态、交通发展、政策制度、产业经济四个层面深度剖析了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影响机制,并从城市空间扩张模式、地方-兵团发展关系、绿洲生态协调、内部功能组织、历史文脉延续五个方面提出了哈密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策略。

樊晨琛[7](2016)在《建国以来新疆哈密铁路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就是道路的联通,铁路运输是承担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员物资交流功能的重要运输方式,而哈密作为新疆的“东大门”,地处亚欧腹部、中西亚经济圈范围之内,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建成新疆第二大铁路枢纽。哈密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亦是历代中原王朝向中亚势力扩张的咽喉要地,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自1959年12月30日兰新铁路铺轨进入哈密境内,哈密正式进入了铁路时代,为哈密交通史书写了新篇章。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研究状况、历史地位、主要作用、发展走向、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哈密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为重点,探究哈密铁路史主要成就和未来走向。建国以来,哈密铁路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兰新铁路及兰新复线的修建改写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密切了新疆与内地人员物资交流,也带动了哈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加强了哈密与其他地区的各项往来。哈罗铁路的建成满足了罗布泊钾盐矿的开发需要,解决了钾肥出疆的通道难题,并有效促进了新疆优势资源的转换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兰新高铁的开通进一步改善了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各族民众的出行条件,优化交通旅游环境,这不仅是距离的拉近,更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形成中国向西开放和欧亚国家走向中国腹地的双向黄金通道,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厂矿企业在哈密铁路沿线的崛起,一些大型的厂矿企业为了方便自身货物运输,开始投资修建联结兰新铁路干线的专用铁道或专用线,来保障企业本身的运输需要。哈密地区铁路发展在已取得很大突破以及发展潜力巨大的同时区域内路网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如路网覆盖广度与通达深度不够,对外铁路通道单一,路网骨架尚未形成,缺乏路网的机动灵活性,既有路网对区域重点开发的矿产资源、工业园区支持力度较为不足,地区支线线路、专用线铁路规划未成体系等。同时也存在着政治与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制约。

杨柳燕[8](2016)在《兰新高铁与既有线不同时期客流合理分工方案》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高速铁路是目前发展的一大趋势,与传统的既有线铁路比较,高铁的列车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即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适度。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高速铁路,且为了促进西北地区与祖国中心城市的交流,建设了中国首条高海拔修建的高速铁路,即兰新高铁,通常称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新高铁运营后,将缓解既有兰新旧线的压力,使得旅客更多的选择高速铁路,而使既有线的能力得到释放,增加了既有线路的货物运输能力。新建铁路近期作为西北三省区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铁路通道,为客货共线的干线铁路;远期以客运为主,兼顾货物运输,这也是我国铁路发展的趋势。由于兰新高铁建设周期长,虽然一次性建成,但和国家铁路网没有连通,其余高速铁路建设周期也较长,使得总体而言,高速铁路在边建设边运营的过程中,路网结构与组织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兰新高铁和既有线在铁路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线路的合理分工方案,高效的利用好高速铁路与既有线的通过能力,充分发挥兰新高铁和既有线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不同时期兰新高铁与既有线的合理分工方案,首先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高速铁路和既有线的合理分工问题,结合兰新高铁与既有线目前运营的实际情况,分为两个时期研究,即兰新高速铁路运营前期和兰新高速铁路运营后期,分别分析两个时期运营的差别,并对两个时期兰新高铁和既有线不同的运输情况做了三个方面的说明:运输组织模式、铁路合理分工的目的以及通道客流构成情况。本文采用最为经典的客流合理分工模型Logit模型,将兰新高铁与兰新既有线的客流进行合理的分配,然后确定两条线路上列车开行的种类、运行的径路、数量以及停站方案,论文结论表示出了兰新高铁与既有线的较为合理的开行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速铁路的边建设、边运营,以及高速铁路在建成后大的发展趋势下,将铁路发展的阶段分为了两个阶段,分别是:高速铁路运营前期和运营后期。(2)详细调查了兰新高铁与既有线的各构成要素的基本情况,并对兰新高铁和既有线在两个阶段的不同的运输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3)对兰新高铁和既有线合理分工的目的及意义,分工的原则及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分工方案做了简单的介绍。(4)研究了不同的两个阶段兰新高铁和既有线的客流合理分工方案。综合前两章的内容,建立Logit模型,将兰新运输通道内的客流合理的分配到兰新高铁和既有线上,结合旅客列车的开行区段、种类、数量,建立了适合兰新通道的旅客列车开行的多目标0-1规划停站方案模型,确定不同时期兰新高铁和既有线的列车开行方案。

赵军[9](2015)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国内外铁路既有线改造工程都具有施工量较大,工程数量大,工期紧,点多线长等特点。另外,路基、桥涵、站场及轨道改造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线运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干扰大,施工与行车的矛盾较为突出,保证施工质量及运营安全始终是既有线提速改造的一大难点,成为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铁路施工过程中对轨道工程、路基工程、桥隧工程等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武嘉线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期、安全、质量、成本、环保等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有效实施。通过研究国内外铁路施工工程建设中质量风险管理的发展和现状,指出了传统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提速改造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风险因素,绘制出施工过程中的因果反馈回路,从而来控制工程项目质量,目的在于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对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提供参考价值。通过本文章的研究,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来建立和完善了既有线提速改造工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铁路既有线提速改造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工程建设项目质量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与控制协调施工质量,加强安全施工风险的识别,准确的把握安全风险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源头把控施工安全风险,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将风险影响程度降至最小。另外,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分析处理是一种新的尝试,更是一种突破,并在实际施工现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王波,田增玉[10](2014)在《新疆高铁:钢铁丝绸之路加速器》文中研究表明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的建成,将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之间架起一条新的大能力快速铁路运输通道,与既有兰新铁路以及陇海、兰渝、包兰、青藏线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西部铁路网络,对于增进西部地区与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加快沿线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进一步优化国家资源开发布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构筑我国向西2014年春运注定又是这样不寻常。春节过后一周,我从海南三亚火车站踏上北去的列车,开始向西部边城乌鲁木齐进发,和形色各异的旅客拥挤在人头攒动的车厢里。

二、兰新铁路防风提速改造工程全线完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新铁路防风提速改造工程全线完工(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2)凯歌奏响天山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挺进天山
发展筑基
精神凝聚
奋力崛起

(3)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现有研究还需拓展之处
    1.4 研究目的与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的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主动控制策略思路
    1.7 本章小结
2 风特性及铁路沿线侧风数据获取方法
    2.1 风的基本概念
        2.1.1 平均风特性
        2.1.2 脉动风特性
        2.1.3 风力强度
    2.2 风对结构物的作用
        2.2.1 结构物的风力
        2.2.2 结构物的风效应及风荷载
        2.2.3 风对结构物的湍流模型
    2.3 铁路沿线侧风数据获取方法
        2.3.1 铁路线路沿线侧风检测
        2.3.2 侧风数据传输
    2.4 侧风数据计算
    2.5 铁路沿线侧风风速预测
        2.5.1 引言
        2.5.2 基于WRTSM方法的铁路线路风速预测
    2.6 本章小结
3 侧风对高速列车的作用
    3.1 高速列车动力学计算模型
        3.1.1 计算多体系动力学基本理论
        3.1.2 列车CFD模型
        3.1.3 列车MBSD模型
        3.1.4 德国高速轨道谱
    3.2 风环境下列车空气阻力特性研究
        3.2.1 合成风速与风向的确定
        3.2.2 无风环境下列车空气阻力分析
        3.2.3 大风对列车空气阻力作用的分析
    3.3 轨道激励和侧风激励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3.3.1 轨道方向不平顺激励数值模拟
        3.3.2 侧风激励数值模拟
    3.4 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运行姿态研究
        3.4.1 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
        3.4.2 侧风对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影响
        3.4.3 侧风下高速列车运行姿态
    3.5 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临界速度
    3.6 本章小结
4 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运行姿态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列车悬挂系统及其控制策略
        4.2.1 被动悬挂系统
        4.2.2 主动悬挂系统
        4.2.3 半主动悬挂系统
        4.2.4 三种悬挂系统比较及分析
        4.2.5 主动悬挂控制策略
    4.3 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运行姿态自适应预测主动控制
        4.3.1 基于外部激励的高速列车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
        4.3.2 列车安全运行姿态控制
        4.3.3 列车横向振动模型
        4.3.4 控制系统设计
        4.3.5 数值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侧风环境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速度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单列车安全运行速度主动控制策略
        5.2.1 单列车运行过程模型
        5.2.2 单列车运行过程速度跟踪控制
        5.2.3 仿真与分析
    5.3 多列车安全运行协同控制策略
        5.3.1 控制目标及模型架构
        5.3.2 列车安全跟踪间隔距离模型
        5.3.3 基于多智能体系的分布式列车信息交互模型
        5.3.4 多列车SMARC跟踪协同控制算法
        5.3.5 仿真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录 Ⅴ

(4)考虑风屏障遮风作用和列车风效应的车桥系统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风屏障遮风效应的研究现状
    1.3 列车风效应的研究现状
    1.4 风车桥理论进展
        1.4.1 车桥系统风荷载研究现状
        1.4.2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1.4.3 风-车-桥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风屏障对车桥系统振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2.1 概述
    2.2 风屏障遮风效应的风洞实验研究
        2.2.1 实验概况
        2.2.2 试验模型
        2.2.3 试验方法
    2.3 车辆静力三分力系数分析
        2.3.1 测压数据处理方法
        2.3.2 风屏障高度和透风率影响
        2.3.3 风屏障位置的影响
        2.3.4 行车位置的影响
        2.3.5 线路结构形式的影响
    2.4 桥梁静力三分力系数分析
        2.4.1 测力数据处理方法
        2.4.2 风屏障高度和透风率的影响
        2.4.3 风屏障位置的影响
        2.4.4 行车位置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列车风和自然风联合作用下车桥系统风场的数值分析
    3.1 概述
    3.2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3.2.1 基本控制方程
        3.2.2 湍流模型
        3.2.3 流场计算的主要数值方法
        3.2.4 列车运动的实现
    3.3 考虑列车实际运动的车桥系统计算模型
        3.3.1 模型尺寸
        3.3.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3.3.3 风场特性监测点的设置
        3.3.4 CFD数值模型的验证
    3.4 列车风场的研究
        3.4.1 动车模型与静车模型对比
        3.4.2 列车车速对列车风场的影响
    3.5 联合风场的研究
        3.5.1 联合风速分析
        3.5.2 列车车速对联合风场的影响
        3.5.3 横风风速对联合风场的影响
        3.5.4 联合风场的流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列车风效应的风-车-桥系统动力分析模型
    4.1 榇述
    4.2 车辆模型
        4.2.1 车辆模型基本假定
        4.2.2 车辆运动方程
    4.3 桥梁模型
    4.4 风荷载模型
        4.4.1 脉动风场的数值模拟
        4.4.2 静风荷载
        4.4.3 抖振风荷载
    4.5 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4.5.1 轨道不平顺
        4.5.2 竖向密贴模型
        4.5.3 简化的Kalker濡滑理论
    4.6 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风屏障和列车风效应的车桥系统振动及列车运行安全性分析
    5.1 概述
    5.2 行车安全性及平稳性评价指标
        5.2.1 行车安全性评价指标
        5.2.2 行车平稳性评价指标
    5.3 计算参数的确定
    5.4 考虑列车风效应的车桥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5.4.1 列车风场中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分析
        5.4.2 联合风场中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分析
    5.5 考虑风屏障和列车风效应的车桥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5.5.1 考虑风屏障的列车-桥梁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5.5.2 风屏障对桥上列车安全性和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1.1 主要工作
        6.1.2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兰新二线X段铁路项目物资招标采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基础理论
    2.1 招标采购概念及发展
    2.2 建设工程招标采购理论
        2.2.1 建设工程招标采购的基础类别
        2.2.2 铁路工程招标采购的主要内容
    2.3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的基础理论
        2.3.1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的特点
        2.3.2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原则
        2.3.3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的运行模式
    2.4 目前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的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建兰新二线X段项目招投标采购情况
    3.1 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背景
    3.2 新建兰新二线X段项目工程情况
        3.2.1 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3.2.2 项目工程建设所需物资内容
    3.3 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体系
        3.3.1 管理体系
        3.3.2 招投标流程
    3.4 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分类
    3.5 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过程
        3.5.1 组织结构介绍
        3.5.2 采购计划的编制
        3.5.3 招投标的程序
        3.5.4 采购供应厂商的管理
        3.5.5 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JW2012-015 招标案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建兰新二线X段工程项目物资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项目物资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4.2 铁路项目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具体建议
        4.2.1 招标采购流程的信息化优化
        4.2.2 优化项目物资采购流程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丝绸之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哈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市形态学相关研究进展
        1.4.2 绿洲型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1.4.3 哈密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5.1 研究时期界定
        1.5.2 研究范围界定
        1.5.3 主要概念界定
2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地理基础及阶段划分
    2.1 自然地理基础
        2.1.1 地理区位条件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自然气候特征
        2.1.4 水资源条件
        2.1.5 能源矿产条件
    2.2 城市历史溯源
        2.2.1 城市历史沿革
        2.2.2 城市遗存现状
        2.2.3 古城演变脉络
    2.3 人口及城市化
        2.3.1 城市人口水平
        2.3.2 城市化水平
    2.4 产业经济发展
        2.4.1 发展历程
        2.4.2 产业水平
    2.5 演变阶段划分
        2.5.1 制度变迁
        2.5.2 社会演进
        2.5.3 经济发展
        2.5.4 空间发展
        2.5.5 多因素叠合下的分期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自我演替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特征(1912——1959)
    3.1 政权更迭背景下城市空间缓慢增长阶段(1912——1949)
        3.1.1 城市规模特征
        3.1.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3.1.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3.2 建国初期自组织作用下空间慢速扩展阶段(1949——1959)
        3.2.1 城市规模特征
        3.2.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3.2.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3.3 自我演替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3.3.1 自组织状态下老城区域边缘式慢速扩张特征
        3.3.2 苏联援华背景下红八团驻地“飞地式”扩张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交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特征(1959——1992)
    4.1 铁路场站影响下城市空间快速扩张阶段(1959——1983)
        4.1.1 城市规模特征
        4.1.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4.1.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4.2 两区联动填充下城市空间融合发展阶段(1983——1992)
        4.2.1 城市规模特征
        4.2.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4.2.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4.3 交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4.3.1“单位大院”建设模式下城市空间离散式特征
        4.3.2 兰新铁路线贯通带动城市空间轴向扩张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特征(1992——2015)
    5.1 石油新城引领下城市空间跳跃式发展阶段(1992——2004)
        5.1.1 城市规模特征
        5.1.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5.1.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5.2 多产业园区“飞地”式引领城市空间扩展阶段(2004——2015)
        5.2.1 城市规模特征
        5.2.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5.2.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5.3 产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面临问题
        5.3.1 城市空间粗放式扩张
        5.3.2 兵、地矛盾逐步凸显
        5.3.3 重度资源依赖性的不可持续
        5.3.4 职住分离现象突出
        5.3.5 文化遗存的消极保护
    5.4 产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5.4.1 交通动脉建设引领城市空间由跳跃式向轴向扩张特征
        5.4.2 经济政策推进引领城市空间“飞地式”极速扩张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总体特征及动力机制
    6.1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量化分析
        6.1.1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变化
        6.1.2 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分析
        6.1.3 城市空间扩张模式分析
        6.1.4 城市空间扩张结构分析
    6.2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总体特征
        6.2.1 多元主体主导下城市空间“跳跃式”扩张形态特征
        6.2.2 干旱绿洲区城市从依水而建到以水为心的发展特征
        6.2.3 区域交通影响下城市空间从轴向到圈层式扩张特征
        6.2.4 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依赖型产业扩张特征
    6.3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6.3.1 自然地理对城市空间扩张方向的限制
        6.3.2 多方行政主体干预对空间扩张的影响
        6.3.3 区域交通的完善对城市空间轴向引导
        6.3.4 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的正向拉动
        6.3.5 总体规划编制对城市开发建设的管控
        6.3.6 重大政策制度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
    6.4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6.4.1 城市空间紧凑化发展
        6.4.2 地方兵团一体化发展
        6.4.3 绿洲生态协调化发展
        6.4.4 三生空间互融性发展
        6.4.5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7)建国以来新疆哈密铁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着作类
        1.2.2 论文类
    1.3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4 创新点
    1.5 研究条件及存在的困难
2. 哈密的历史地位与区位优势
    2.1 哈密的历史地位
    2.2 哈密的区位特征
    2.3 哈密地区在新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3.哈密铁路的建设与作用
    3.1 哈密铁路建设历史进程
    3.2 哈密铁路的作用
4 .哈密铁路的发展走向
    4.1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情况
    4.2 经济开发与铁路建设必要性分析
    4.3 哈密铁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影响哈密铁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5.1 政治对早期铁路建设的影响
    5.2 自然环境对铁路建设的制约
    5.3 地理位置的制约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兰新高铁与既有线不同时期客流合理分工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运输组织模式
    2.1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概述
        2.1.1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基本概况
        2.1.2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技术条件
        2.1.3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路网结构分析
        2.1.4 兰新通道沿线及周边交通概况
    2.2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行车组织特点分析
        2.2.1 兰新高铁的行车组织特点分析
        2.2.2 兰新既有线的行车组织特点分析
    2.3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运输组织模式
        2.3.1 兰新高铁运营前期的运输组织模式
        2.3.2 兰新高铁运营后期的运输组织模式
3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的合理分工
    3.1 兰新通道合理分工的定义及目的
        3.1.1 合理分工的定义
        3.1.2 合理分工的目的
    3.2 兰新通道合理分工原则和影响因素
        3.2.1 合理分工的原则
        3.2.2 合理分工的影响因素
    3.3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分工方案
4 兰新高铁运营不同时期的分工方法研究
    4.1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的铁路客流分配
        4.1.1 不同时期客流分配概述
        4.1.2 不同时期客流分配模型研究
    4.2 基于客流分配的分工方案分析
        4.2.1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列车的种类
        4.2.2 兰新通道列车运行区段数
        4.2.3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的列车开行数量
        4.2.4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停站方案的确定
        4.2.5 兰新高铁与既有线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原则
5 兰新铁路通道合理分工方案
    5.1 客流分析
        5.1.1 客流特点
        5.1.2 客流性质
        5.1.3 客流形成机理
    5.2 兰新铁路客运运输通道的合理分工方案
        5.2.1 兰新铁路通道客流量分析
        5.2.2 开行方案的主要参数
        5.2.3 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步骤
        5.2.4 兰新高铁不同时期的列车开行方案
        5.2.5 兰新既有线不同时期的列车开行方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既有线路的改造和质量控制现状
        1.1.2 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1.1.3 系统动力学在风险管理领域的运用
        1.1.4 既有线改造质量控制重要性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系统动力学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2 系统动力学与传统的项目管理
    2.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项目管理过程
    2.4 系统动力学基本模型
        2.4.1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2.4.2 系统动力学质量风险控制模拟
    2.5 铁路施工质量风险决策系统分析
        2.5.1 铁路施工质量风险决策系统建模目的
        2.5.2 铁路施工质量风险决策系统的边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分析
    3.1 项目简介
        3.1.1 武嘉线工程概况
        3.1.2 项目所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特征
        3.1.3 主要技术标准
    3.2 改造工程项目特点
    3.3 主要工程施工工序
        3.3.1 路基工程
        3.3.1.1 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法
        3.3.1.2 加固既有路基施工方法
        3.3.1.3 地基加固工艺
        3.3.2 桥涵工程
        3.3.2.1 桥梁工程施工方法
        3.3.2.2 涵洞工程施工方法
        3.3.3 轨道工程
        3.3.4 其他工程
    3.4 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
    3.5 施工过程质量风险分析
        3.5.1 技术经验
        3.5.2 管理与协作
        3.5.3 工作环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施工过程质量保障措施
    4.1 质量保证体系
    4.2 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措施
        4.2.1 保证工程质量组织措施
        4.2.1.1 基础工作
        4.2.1.2 重点防范
        4.2.1.3 制度保证
        4.2.2 保证工程质量技术措施
        4.2.2.1 保证路基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4.2.2.2 保证桥涵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4.2.2.3 保证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技术措施
        4.2.2.4 确保房屋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4.2.2.5 确保其他运营生产设备与建筑物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4.2.2.6 混凝土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4.2.2.7 冬季施工质量措施
        4.2.2.8 雨季施工质量措施
        4.2.2.9 已完工程保护措施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新疆高铁:钢铁丝绸之路加速器(论文提纲范文)

遥远的新疆,高铁向你走来
荒芜的西部,架起钢铁彩虹
特殊的环境,造就特色工程
相随的便道,看着高铁成长
运营的时候,别忘了这些人

四、兰新铁路防风提速改造工程全线完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凯歌奏响天山路[J]. 王彦州. 中国铁路文艺, 2019(08)
  • [3]侧风作用下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 李德仓.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4]考虑风屏障遮风作用和列车风效应的车桥系统振动分析[D]. 王玉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兰新二线X段铁路项目物资招标采购研究[D]. 陈丽珍.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6]丝绸之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哈密为例[D]. 赵柏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7]建国以来新疆哈密铁路建设研究[D]. 樊晨琛. 新疆师范大学, 2016(08)
  • [8]兰新高铁与既有线不同时期客流合理分工方案[D]. 杨柳燕.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9]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D]. 赵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10]新疆高铁:钢铁丝绸之路加速器[J]. 王波,田增玉. 大陆桥视野, 2014(04)

标签:;  ;  ;  ;  ;  

兰新铁路防风提速改造工程竣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