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养血胶囊治疗斑秃91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起成[1](2020)在《加味八珍汤治疗斑秃(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八珍汤内服治疗气血两虚证斑秃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气血两虚证斑秃患者分成2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均为35例。治疗组口服加味八珍汤,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两组均配合Derma-670红光照射。治疗疗程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基线期及治疗后的第4、8周拍照记录患者皮损面积,并记录各项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等。治疗过程中须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无不良反应,疗程结束8周后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复发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共有3例患者脱落,实际完成病例为67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根据脱发面积大小变化等,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70%(23/33),对照组为50.00%(17/34),经秩和检验后,总有效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对照组为79.41%(27/34),经秩和检验后,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下降,且组内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前下降,且组内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DLQI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证斑秃临床疗效肯定,其在改善患者脱发面积、中医证候、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等方面均优于复方甘草酸苷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临床推广。
冯欢[2](2020)在《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理论,予以改良方“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研究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探讨其可行性、实用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06-2019.04期间至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斑秃(辩证属肝肾不足型)患者72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注:每小组样本量为30人,加上20%脱落数为36人),治疗组予以“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疗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皮损处局部封闭疗法,每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周(3个疗程)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毛发生长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疗程结束6个月内,对两组治疗显效及痊愈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脱落6例,最终参与本课题患者共66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34例,痊愈5例(14.71%),显效15例(44.12%),有效10例(29.41%),无效4例(11.76%),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32例,痊愈4例(12.5%),显效10例(31.25%),有效13例(40.63%),无效5例(15.63%),总有效率84.38%。(1)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相当;治疗组愈显率58.82%,对照组愈显率43.75%,两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2)疗效指标分析:(1)在改善皮损数目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以及愈显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分析:两组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8%和9.38%。(4)复发情况分析:治疗结束后,对两组临床治愈及显效病例随访6个月,观察到治疗组及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5%和35.71%.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对肝肾不足型斑秃的治疗作用较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皮损处局部封闭疗法相比,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以及显效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具有可行性。
于洪艺[3](2020)在《发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利用理论研究、统计学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有关发的中医古代文献和近40年中医药期刊治疗脱发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中探讨发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揭示临床中脱发的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对丰富及完善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有重要指导意义,并能够为临床治疗脱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通过收集有关发的中医历代文献,以脏腑、经络分别归类,并进行生理与病理方面的整理分析,从中探讨发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2.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集近40年关于脱发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类文献,利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频数、关联分析。结果1.发的生理与病理均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脏腑通过经络将精气血液输送给皮肤、孔窍,滋养濡润一身之发,使其坚韧而有光泽。发附于肌表,可调节体温,辅助触觉。脏腑气血津液充盛,功能调和,则发强韧光泽,反应灵敏;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失衡时,则发反应迟钝,枯槁脱落。肾藏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脏内藏精气,为先天之本。发为肾之华,通过发能够诊察肾脏盛衰;心主血脉,“发为血之余”,气血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着毛发的生长荣枯;心藏神,心主神明,神气伤,气机不畅,亦会影响发的生长存亡。心肾精血互生,精神互用,共助发之健康。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足,卫气充,温养肌肤,则发长。肺朝百脉主治节,统管周身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共养发。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主升,胃主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功能的盛衰影响着发的枯荣。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肝血充足,气机畅达,则发有光泽,不易脱落。肝主筋,能够配合肺调节发之毛囊腠理之开阖,进而影响毛发与肌肤的牢固度。病理上脏腑经络出现异常,皆引起脱发。2.从药物频数分析可知:治疗脱发的药物主要归肝、肾、脾、肺、胃经。性味以辛甘苦为主。从肾论治脱发主要包括四大证候,即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从肾论治时,主要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20味药物是:何首乌、当归、熟地、女贞、旱莲、菟丝、川芎、枸杞、生地、茯苓、黄芪、白芍、桑椹、丹参、侧柏、黑芝、甘草、黄精、山茱、党参。药物归经侧重于肝、肾、胆经;从肝论治脱发主要包括四大证候,即肝肾阴虚证,肝血虚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从肝论治时,主要药物为:何首乌、当归、熟地黄、川芎、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枸杞子、生地黄、白芍、丹参、甘草、茯苓、黄芪、侧柏叶、桑椹、黑芝麻、天麻、羌活、木瓜。多归肝、肾、脾经;从脾论治脱发主要包括两大证候,即湿热蕴脾证和脾气虚证;从脾论治时,主要药物为:甘草、何首乌、白芍、当归、党参、黄芪、桂枝、黑芝麻、白术、川芎、枸杞子、苦参、牡蛎、熟地黄、柏子仁、大枣、佛手、茯苓、桔梗、砂仁。归经侧重于脾、心、肝经;从心论治脱发主要包括三大证候,即心血虚证,瘀阻脑络证,心阳虚证;从心论治时主要药物为:当归、川芎、甘草、白芍、何首乌、茯苓、红花、黄芪、熟地黄、白术、丹参、柴胡、赤芍、党参、桃仁、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大枣、生地黄。主要归肝、脾、心经。从肺论治脱发主要包括四大证候,即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营卫失和证,风热犯肺证。从肺论治时,主要药物依次为:甘草、何首乌、白芍、当归、党参、黄芪、桂枝、黑芝麻、白术、川芎、枸杞子、苦参、牡蛎、熟地黄、柏子仁、大枣、佛手、茯苓、桔梗、砂仁。主要归脾、肝、心经。治疗脱发综合排前20味的药物依次是:何首乌、当归、熟地黄、川芎、茯苓、女贞子、生地黄、甘草、墨旱莲、枸杞子、菟丝子、白芍、黄芪、丹参、桑椹、侧柏叶、白术、黑芝麻、泽泻、党参。3.药物使用总频次分析可知:药物的总味数:265味;总频次7604次,治疗脱发使用高频常用药前20味依次为:当归(535次)、何首乌(507次)、熟地黄(465次)、枸杞子(421次)、川芎(348次)、白芍(312次)、茯苓(284次)、黄芪(204次)、白术(202次)、党参(182次)、墨旱莲(172次)、丹参(169次)、女贞子(151次)、侧柏叶(139次)、生地黄(130次)、甘草(106次)、菟丝子(89次)、桑椹(74次)、黑芝麻(75次)、泽泻(50次)。累计频次为4615次,占总频次60.7%。4.由药物关联分析可知采用SPSS软件,运用关联分析法以规则支持度7%以上,置信度为50%以上,(置信度即可靠度,越大越可靠。)显示关联规则,结果用图表显示。一阶关联用药共58组,其中置信度大于60%的35组(见表19)二阶关联用药共429组,其中置信度大于80%的67组(见表20)。从每个配伍组合中都分别有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枸杞等养血滋阴的药物;有的三味药物组合中既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的药物,又有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的药物。结论1.发以经络的沟通联系为纽带,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肾之精气、肝脾心肺之气血的营养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功能调节,体现出发与脏腑相关的中医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了藏象整体观的内涵。2.发的病变与脏腑病理密切相关,彼此相互影响。脏腑功能减退,则气、血、精生不足,无法濡养发而致脱发等病变。病机常见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脾失健运、湿热内结等;主要证候有肝肾阴虚证、肝郁血瘀证、湿热内蕴证、血热风燥证等。3.通过对近40年中医治疗脱发方药的数据分析:目前中医临床治疗脱发,以补为主,以泻为辅,注重肝肾,调合脾胃、心肺,且选药平和。反映出中医治疗脱发常从多个脏腑共同论治,印证了发与脏腑相关的理论。4.常用的内服药物:当归、何首乌、熟地、川芎、何首乌、当归、女贞子、熟地等,常用的外用药物:侧柏叶、红花、当归、补骨脂、透骨草、何首乌、苦参等。反映出中医治疗脱发的手段,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的内外整体调理手段。5.从五脏论治脱发,因脏腑病位、病机不同、证候各异,手段与方法有别,但从核心药物关联组合以平补肝肾、养阴补血药相须配伍为主,注重调养肝肾功能的平衡,养阴补血,充分反映出中医同病异治的辨证论治观点,以及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赵国旭[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斑秃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现代中医医家治疗斑秃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以总结论治思路,为中医临床用药治疗斑秃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分别对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斑秃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79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取不同的检索策略,具体采用主题检索或题名检索结合全文检索的方式以确保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将最终纳入文献的题目和文献中的数据录入到2013 Microsoft Excel中,并建立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后,应用2013 Microsoft Excel统计药物、药物分类、性味归经频数。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IBM 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关联分析,提取其中有意义的药对和药物组合。结果:最终纳入179篇文献,其中共包含有159张内服治疗斑秃方剂和78张外用治疗斑秃方剂处方,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频数分析方面,内服治疗斑秃使用频次最高的前十位药:当归、何首乌、熟地黄、川芎、菟丝子、白芍、枸杞子、女贞子、茯苓、甘草。内服治疗斑秃的药物主要以温性、平性、寒性药物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药物最常见;主要归经:肝经、脾经、肾经。外用治疗斑秃使用频次最高的前十位药:侧柏叶、红花、生姜、补骨脂、干姜、当归、何首乌、骨碎补、丹参、斑蝥。在外用治斑秃的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寒性、热性为主。五味以辛味、苦味、甘味最常见。主要归经:肝经、脾经、肺经。在关联分析方面:将内服治疗斑秃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最终获得增益大于1不重复的关联规则398条,其中前项数1的有36条,前项数2的有181条,前项数3的有142条,前项数4的有36条,前项数5的有2条。将外用治疗斑秃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最终获增益大于1不重复的关联规则30条,其中前项数1的有18条,前项数2的有11条,前项数3的有1条。在聚类分析方面:将内服治疗斑秃的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聚成4类。将外用治疗斑秃的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聚成5类。结论:1.斑秃为虚实夹杂之病,内服与外用治疗原则大致相同,均以益气养血、调补阴阳、滋肾固肾、补肝健脾、活血通络、清热凉血、祛风除邪为治疗原则。不同的是内服以补虚为主,外用以祛邪治标为主。2.内服治疗主要应用性温,味甘平类药物以补益升清、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配以性寒,味苦辛的药物滋阴凉血、祛风清热。外用治疗主要使用性温,味辛类药物以祛风散寒、活血温经、行气除湿,配以性寒,味苦的药物以清热凉血,滋阴润燥。3.内服和外用治疗斑秃均以治肝为主,且均重视治血药物的应用,核心药对均是补血药和活血药的配伍,不同的是内服多从肝脾肾论治,重视补血。外用多从肝脾肺论治,重视活血。4.内服治疗斑秃的常用药有当归、何首乌、熟地黄、川芎、菟丝子等,四物汤、八珍汤、六味地黄汤、通窍活血汤、神应养真汤、七宝美髯汤、二至丸为其常用方。外用治疗斑秃的常用药有侧柏叶、红花、生姜、补骨脂、干姜等。
冷晓杰[5](2019)在《通窍生发饮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的疗效观察及生活质量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通窍生发饮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火针疗法、外用复方斯亚旦生发酊;治疗组予通窍生发饮;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2周为1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皮损评分及皮肤镜征象改变,进行疗效评定。在治疗前后分别填写DLQI评分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皮肤镜征象方面,治疗前,60例患者皮肤镜征象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征63.3%、黑点征53.3%、断发41.7%、感叹号发31.7%。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皮肤镜征象主要表现为黑点征、断发、感叹号发的下降,对照组变化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QI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DLQI评分较治疗前皆有降低,且治疗组更显着,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结论:通窍生发饮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改善患者皮损处皮肤镜下征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镇涛(koo chun to)[6](2019)在《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近20年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总结近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及特点。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临床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比较、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疗效。2.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的频数及规律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7项研究各项偏倚风险的评估结果:在随机序列的产生中,有16个研究(占28.07%)分别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投币法、抽签法,评定为“低风险”,其中有2个研究(占3.51%)按照就诊的顺序随机法,评定为“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中,录入文献均无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3个研究(占5.26%)提及盲法,但无详细叙述,其他研究都没有对实施者进行盲法,包括纳入患者,也没有使用测量人员盲法,评估“高风险”的实施和测量偏倚;只有1项(1.75%)纳入研究报告失踪或排除情况,失踪人数<20%,被评为“低风险”,其他研究未提及,因此无法作出判断;所有纳入的研究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如提早终止研究、特别的试验设计、欺骗行为等,评定为“风险未知”。总结以上,本研究纳入57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57个研究结局共5347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84,I2=0%),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总有效率[OR=4.61,95%CI(3.86,5.51,P<0.00001)]。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30个研究结局共2591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可接受(P=0.62,I2=0%),总有效率[OR=4.37,95%CI(3.43,5.57,P<0.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5个研究结局共2510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97,I2=0%),总有效率[OR=4.43,95%CI(3.38,5.82,P<0.0000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个研究结局共220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尚可接受(P<0.18,I2=44%),总有效率[OR=4.35,95%CI(1.97,9.61,P=0.0003)]。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7个研究结局共66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71,I2=0%),总有效率[OR=2.13,95%CI(1.52,2.98,P<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14个研究结局共138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65,I2=0%),总有效率[OR=3.12,95%CI(2.45,3.96,P<O.00001)]。2.中医证候分布:前4位频数高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44频次)、肾虚(22频次)、肾阳虚(16频次)、肾阴虚(8频次),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基本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在本文研究所得文献的261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方药中,共涉及药物有192种,总使用频次为3638味次,使用频次大于等于2的药物有138种,共出现358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8.51%;使用频次少于2的药物有54种,出现5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49%。出现25味次以上(包含25味次)的药物有37味,其中在文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熟地黄、菟丝子、白芍、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仙灵脾、香附、续断、党参、女贞子、白术、柴胡、茯苓、墨旱莲、川芎、杜仲、丹参、黄芪、巴戟天、桑寄生、赤芍、甘草、肉苁蓉、牡丹皮、阿胶、紫石英、覆盆子、何首乌、紫河车、仙茅、泽兰、炙甘草、郁金、益母草、五灵脂。药物种类分析:所研究的文献中记述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192味中药,分别属于19个药物种类。分类规范,参照《中药学》分别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等。入选研究的文献中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药物类别排名前7,频数高的类别是:补虚药(22.63%):常用的补气药有山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等,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何首乌等,常用的补阳药有菟丝子、仙灵脾、续断、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仙茅、鹿角霜等,常用的补阴药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板、麦冬、桑葚、黄精等。清热药(11.58%):常用的清热药有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黄芩、山栀子、黄柏等。止血药(11.58%):常用的止血药有五灵脂、艾叶、蒲黄、三七、仙鹤草、茜草根、炮姜、艾叶炭、苎麻根等。活血化瘀药(11.03%):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川芎、丹参、泽兰、郁金、益母草、红花、桃仁、川牛膝、牛膝、鸡血藤、延胡索等。理气药(7.37%):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陈皮、青皮、枳壳、木香、乌药、橘叶、川楝子等。解表药(5.79%):常用的解表药有柴胡、桂枝、升麻、荆芥、薄荷、紫苏梗、葛根等。安神药(5.26%):常用的安神药有紫石英、合欢皮、龙骨、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前7种药物类别中占全部的累计比列高达75.26%。药物聚类分析: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利用SPSS 25.0软件对上述归纳整理的药物出现频数大于18次的48种药物建立数据库,共得出5个聚类方:C1方:鹿茸(鹿角片、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山茱萸、覆盆子、墨旱莲、仙灵脾、巴戟天、续断、熟地黄、杜仲、菟丝子、紫河车、五味子;C2方:山药、党参、黄芪、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茯苓;C3方:补骨脂、陈皮、泽兰、白术、五灵脂、白芍、仙茅、肉桂、紫石英、红花、当归、川芎;C4方:生地黄、龟板、柴胡、郁金、丹参、赤芍、牡丹皮、益母草;C5方:何首乌、桃仁、香附、桑寄生、枸杞子、阿胶、女贞子。结论:1.Meta 分析:(1)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皆优于西药治疗。(2)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3)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近20年的文献提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中医证候分布、病机治法与用药规律:(1)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肾虚、肾阳虚、肾阴虚。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2)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导,并兼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安神药。(4)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聚类出的5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的黄体功能不全:肝肾亏虚证,脾肾气虚证,肾虚、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血瘀有热证,肾虚血瘀证。
张亦廷[7](2019)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对近20年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研究的不足及优势,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关于中医治疗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一、系统评价根据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予Jadad评分,采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疗效,比较中医与西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排卵率和妊娠率。二、中医证治规律、中医用药规律及针灸用穴规律的频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以频数及百分比为统计方法。结果:一、Meta分析:本研究检索出3908篇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应用改良版Jadad量表评分标准,纳入120篇,高质量文献仅有14篇,只有9篇文献详细描述分配隐藏的方式。有7篇文献提到应用盲法,只有少量研究报道了随访及不良反应。报道了随访的文献只占总体文献中的28%。报道了不良反应的文献只占总体文献中24%,总体文献质量偏低。Meta分析比较了以不同中医治疗手段与西药作比较的疗效:中医周期疗法、中药辨证分型法、单纯针刺疗法、针灸疗法、针刺加中药疗法、针灸加中药疗法、药灸疗法及中药加艾灸疗法;以不同纳入标准的治疗手段与西药作比较分析:分别采用中医纳入标准相同证型的疗法及采用WHO分型的文献相同的疗法作比较分析。(一)中医周期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中医周期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中医周期疗法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高于西药组。(二)中医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中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中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药辨证分型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高于西药组。(三)单方中药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单方中药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单方中药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单纯针刺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单纯针刺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高于西药组;单纯针刺疗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五)针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针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高于西药组。(六)针刺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针刺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刺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七)针灸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针灸加中药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针灸加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八)药灸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药灸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高于西药组;药灸与西药作比较,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九)中药加艾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中药加艾灸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妊娠率高于西药组。(十)中医纳入标准相同证型的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肾虚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肾虚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虚型针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肾虚型针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虚血瘀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显着高于西药组;肾虚血瘀型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虚肝郁型中医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高于西药组;肾虚肝郁型中医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十一)WHO分型的文献相同的疗法与西药作比较分析的结果按WH0II型分型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高于西药组;按WH0II型分型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WHOII型分型中属PCOS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妊娠率高于西药组按WH0II型分型中属PCOS的文献中药组与西药作比较的排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时,西药的排卵率与单用针刺、中药、针药并用、药灸或针药加灸时分别不大,其排卵率均无显着性差异。但结合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法后排卵率出现显着性差异,提示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法在促进排卵方面存在优势。综上所述,结果提示针刺疗法、针灸疗法、针刺加中药疗法、针灸加中药疗法、药灸、中药加艾灸疗法、中医周期疗法、中医辨证分型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都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妊娠率均高于西药组。二、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规律的分析选用单方治疗的文献有57篇;选用针刺相关疗法文献有32篇;选用艾灸相关疗法文献有22篇。若剔除针刺、针灸及药灸相关治疗,即只计算有关中药治疗的文献可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以单方为主,其次为中医周期疗法及辨证分型法。从纳入的文献可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疗法主要为中药,其次为针灸,再次为艾灸。在中药治疗方案,以单方为主,其次为中医周期疗法及辨证分型法。三、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总结频数分析结果,常用于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首21种中药材依次降序排列为冤丝子、当归、熟地、枸杞子、白芍、淫羊藿、女贞子、香附、丹参、山药、山萸肉、川芎、续断、赤芍、黄芪及甘草频数相同、巴戟天、茯苓、鸡血藤、紫石英及覆盆子频数相同、柴胡、桃仁及红花频数相同。药物归经以归肝经为主,肾经次之,脾经、心经、肺经、心包经、胆经、大肠经、胃经各次之。治疗排卵障碍不孕症的常用中药中的四性五味以温(13)为主、平(5)次之、微寒(4)为未:五味中以甘味(18)为主、苦味(9)、辛味(9)次之、酸味(3)为未。四、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针灸规律分析(一)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针刺用穴规律分析提及针灸或针药结合对照西药治疗的文献共有32篇。按腧穴所属经络频次降序排列为任脉为主、其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肮经、足厥阴肝经、督脉、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其中运用频次最高的10个穴位是关元穴(28)、子宫穴(26)、三阴交穴(26)、足三里穴(21)、中极穴(20)、血海穴(14)、肾俞穴(12)、气海穴(11)、太冲穴(10)、丰隆穴(9),排名前十的穴位腹部取穴总频数为(85),远端取穴总频数为(92),上述数据提示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以远端取穴为主。(二)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艾灸用穴规律分析提及艾灸或中药结合艾灸对照西药治疗的文献共有22篇。按腧穴所属经络频次降序排列为任脉为主、其次为督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其中运用频次最高的10个穴位是神阙穴(10)、三阴交穴(6)、关元穴(6)、足三里穴(3)、百会穴(3)、子宫穴(3)、气海穴(2)、腰阳关穴(2)、中极穴(2)、卵巢穴(1),排名前十的穴位腹部取穴总频数为(24),远端取穴总频数为(14),上述数据提示艾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以腹部取穴为主。结论:一、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META分析对近20年的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献行META分析,提示:单用针刺、中药、针药并用、药灸或针药加灸,与促排卵西药组比较,其排卵率均无显着性差异。但结合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后排卵率出现显着性差异,提示中医周期疗法、辨证分型在促进排卵方面存在优势。针刺疗法、针灸疗法、针刺加中药疗法、针灸加中药疗法、药灸、中药加艾灸疗法、中医周期疗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妊娠率都明显优于西药组。二、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药频数分析高频药味依次为:菟丝子、当归、熟地、枸杞子、白芍、淫羊藿、女贞子、香附、丹参、山药。常用药物性味多以甘温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为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机在于肾虚为本,肝脾不足,兼血瘀、气滞、痰湿为标,治疗以补益肾肝脾、滋养气血为本,以活血祛瘀、疏肝理气、化痰祛湿以治标。三、针灸用穴规律分析针灸用穴规律方面,以选用任脉及脾胃两经为主,任主胞胎,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取腹部用穴作近部取穴,加以经外奇穴-子宫穴作为临床指导用穴。
杨青春[8](2018)在《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将6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阴虚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方案为知柏地黄汤内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服用,联合梅花针叩刺,每周3次,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口服药物,仅予梅花针叩刺,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皮损情况、中医证候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进行评分,于治疗第8周后还需进行疗效及安全性判定,当治疗完成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详细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经治疗4周后,治疗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指数(DLQI)评分分别为(3.93±1.14)、(4.00±1.89)、(6.70±2.09),对照组的各项评分情况分别为(5.10±1.12)、(9.83±3.84)、(11.53±3.12),两组在治疗4周后各项评分情况与治疗前的评分相比较均有所降低,两组各项评分情况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DLQI评分分别为(2.47±1.99)、(1.20±1.12)、(2.03±1.47),对照组各项评分情况分别为(4.60±1.00)、(9.53±3.55)、(9.97±2.68),两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后相比较,各项评分均有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皮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损评分、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的疗效比较为治疗组痊愈8人,显效10人,有效10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8人,有效12人,无效10人,总有效率为66.67%,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个月后进行回访,治疗组未见复发情况,对照组出现5例患者复发,经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能明显降低肾阴虚型斑秃患者的皮损评分分值、中医证候评分分值及DLQI评分分值,其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知柏地黄汤是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有效方剂,联合梅花针叩刺,不仅可标本兼治,还可大大缩短疗程,减少因服药后导致的不良反应,且复发情况少,可用于临床推广。
蓝思棋[9](2018)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研究,并与临床上斑秃的常用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为中医临床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本实验所纳入的68名斑秃患者按其就诊顺序结合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予口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和对照组(予口服六味地黄汤),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观察周期均为12周,两组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组分别于入组前、入组后4周末时、8周末时、12周末时分别测试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并对其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别于入组前、4周末时、8周末时、12周末时记录患者皮损积分、次要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起效时间。试验对象均于治疗前后进行了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数据在统计软件SPSS19.0上建立数据并完成全部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4周末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67.65%、58.82%,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8,P=0.33>0.05);治疗8周末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2.35%、64.71%,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P=0.04<0.05);治疗12周末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1.18%、70.59%,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P=0.00<0.05)。(2)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皮损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治疗4周末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5,P=0.00<0.05);对照组治疗4周末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9,P=0.00<0.05);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0,P=0.69>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皮损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治疗8周末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P=0.00<0.05);对照组治疗8周末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8,P=0.00<0.05);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4<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皮损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治疗12周末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5,P=0.00<0.05);对照组治疗12周末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3,P=0.00<0.05);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3<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次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治疗组治疗4周末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P=0.00<0.05);对照组治疗4周末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0,P=0.00<0.05);治疗4周末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17>0.05);治疗组治疗8周末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P=0.00<0.05);对照组治疗8周末时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8,P=0.00<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7>0.05);治疗组治疗12周末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P=0.00<0.05);对照组治疗12周末时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4,P=0.00<0.05);治疗12周末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4,P=0.09>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降低;治疗第一疗程后组间的HA 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2<0.05);治疗第二疗程后组间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0<0.05);治疗第三疗程后组间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P=0.00<0.05)。治疗组治疗第一疗程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7,P1=0.00<0.05);治疗组治疗第二疗程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6,P2=0.00<0.05);治疗组治疗第三疗程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5,P3=0.00<0.05)。对照组治疗第一疗程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87,P1=0.00<0.05);对照组治疗第二疗程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8,P2=0.00<0.05);对照组治疗第三疗程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16,P3=0.00<0.05)。(5)对两组起效时间进行比较,经统计学t检验,t=-3.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有效改善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症状,皮损评分及次要症状评分明显下降,缩短起效时间,疗效稳定,安全性良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可以缓解斑秃患者的抑郁情绪。
杨倩,李晓宇,赵新妹,孙蓉[10](2017)在《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系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查询《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20册)中所有含何首乌生品和炮制品的中成药,运用中国知网检索上述制剂的不良反应报道,并针对中药炮制、处方药味数、功能主治等中医特色,运用统计学手段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含何首乌生品中成药已有不良反应报道的品种有13种,其不良反应发生依次为胃肠道反应、口干、肝损伤、过敏反应、心悸,主要发生在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痹症的中成药中;含何首乌炮制品的中成药已有不良反应报道的品种为37种,其不良反应报道主要有肝损伤、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多在治疗白发、脱发、体虚、血虚、肾虚、冠心病、脑血管等疾病时发生;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含生首乌制剂不良反应与处方药味数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而含制首乌制剂不良反应与处方药味数量之间呈一定的负相关。总之,含何首乌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尚缺乏明确证据证明其不良反应与何首乌毒性相关,应对其进行系统安全性研究,为客观评价何首乌及含何首乌制剂安全性,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二、补肾养血胶囊治疗斑秃91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养血胶囊治疗斑秃9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八珍汤治疗斑秃(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观察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分析 |
3.3 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3.4 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分析 |
3.5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 |
3.6 安全性评价 |
3.7 复发情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1.1 病名的渊源 |
1.2 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斑秃的辨证分型 |
1.4 斑秃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方面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2.3 治疗方法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加味八珍汤分析 |
2.1 方药组成 |
2.2 方药前期研究 |
2.3 药物分析 |
2.4 方剂分析 |
3 Derma-670红光 |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生活质量分析 |
4.3 安全性及复发情况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斑秃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样本量估计 |
3.2 病例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与日常护理 |
3.5 观察方法 |
3.6 临床观察指标 |
3.7 疗效评定标准 |
3.8 统计方法 |
3.9 安全性观察 |
4.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病例搜集情况 |
4.2 两组病例基线比较 |
4.3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4.4 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
5.讨论 |
5.1 选题目的 |
5.2 中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5.3 乙癸同源理论发展溯源 |
5.4 立项依据 |
5.5 对照组治疗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1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2 中医药治疗斑秃的进展 |
2.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斑秃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斑秃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知情同意书 |
附件二:临床观察表 |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38-附件五:独创申明及授权书 |
(3)发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发疾患与系统性疾病关联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发与脏腑相关的理论研究 |
1 中医历代医家对发的认识 |
1.1 殷商晋隋时期 |
1.2 唐、宋、金、元时期 |
1.3 明清时期 |
1.4 近现代时期 |
2 发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 |
2.1 发与肾的关系 |
2.2 发与肝的关系 |
2.3 发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 |
2.4 发与心的生理病理关系 |
2.5 发与肺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从五脏论治脱发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数据规范化 |
1.5 建立数据库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从五脏论治脱发方药物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
2.2 从五脏论治脱发方药物的综合信息频数分析结果 |
2.3 从五脏论治脱发高频药物的关联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从五脏论治脱发药物的性味、归经及主要证型的讨论 |
3.2 从五脏论治脱发常用药物功效的分析讨论 |
3.3 从五脏论治脱发药物配伍规律的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斑秃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文献材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中药内服治疗斑秃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
2 中药外用治疗斑秃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药内服治疗斑秃数据挖掘研究结果讨论 |
2 中药外用治疗斑秃数据挖掘研究结果讨论 |
3 治疗总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斑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通窍生发饮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的疗效观察及生活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情况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方法及指标 |
(四)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
(五)疗效标准 |
(六)不良反应观察 |
三、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一)性别 |
(二)年龄 |
(三)病程 |
二、疗效观察 |
(一)两组皮损评分比较 |
(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三)皮肤镜征象 |
(四)DLQI 评分比较 |
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一、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一)对斑秃病名的记载 |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近现代中医家对斑秃的认识 |
二、西医对斑秃的研究 |
(一)遗传因素 |
(二)免疫 |
(三)感染 |
(四)精神、心理 |
(五)维生素D的缺乏 |
三、皮肤镜 |
四、火针 |
五、组方分析 |
(一)药物组成 |
(二)组方依据 |
(三)方药配伍分析 |
六、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皮损评分分析 |
(三)皮肤镜征象分析 |
(四)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
(五)综合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斑秃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 西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
1.2 黄体功能不全在中医学范畴的认识 |
1.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Meta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评价结果 |
2.6 meta分析 |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的来源 |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4 数据的规范化 |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
3.6 研究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meta分析 |
4.2 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及用药的分析与讨论 |
4.3 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
第五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病因的认识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诊断方法 |
一、西医学诊断方法 |
第三节 西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 |
一、西药治疗方法 |
第四节 中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认识 |
第五节 中医学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
一、中医周期疗法 |
二、中医辨证论治 |
三、专方验方 |
四、针灸治疗 |
五、针灸结合中药: |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系统评价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检索范围及策略 |
二、文献的选择标准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一、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第四节 结果 |
一、文献的入选情况 |
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第五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META分析 |
一、研究量度指标 |
二、干预措施 |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证治及针药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检索范围及策略 |
二、文献的选择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证治规律 |
一、中医证治分类 |
第五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针灸用穴规律 |
一、针刺用穴规律 |
二、艾灸用穴规律 |
第六节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中药用药规律 |
一、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药物组成 |
二、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主要药物性味归经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一般资料及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方法 |
1.5 治疗方案 |
1.6 注意事项 |
1.7 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诊疗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脱落及终止观察标准 |
2.5 疗效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疗效比较 |
3.2 安全性评价 |
3.3 复发情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1.1 斑秃病名的认识 |
1.2 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斑秃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西医治疗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研究对象的分组 |
1.8 受试者权益保障及伦理学 |
1.9 具体治疗及用药方法 |
1.10 观察指标 |
1.11 不良反应及客观安全性指标评价 |
1.12 疗效评价标准 |
1.13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
1.14 完成研究情况与病例的脱落情况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可行性分析 |
2.2 治疗4周后次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4) |
2.3 治疗4周后皮损评分比较(见表5) |
2.4 治疗4周后疗效比较(见表6) |
2.5 治疗8周后次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7) |
2.6 治疗8周后皮损评分比较(见表8) |
2.7 治疗8周后疗效比较(见表9) |
2.8 治疗12周后次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0) |
2.9 治疗12周后皮损评分比较(见表11) |
2.10 治疗12周后疗效比较(见表12) |
2.11 两组各疗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见表13) |
2.12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见表14) |
2.13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及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3 讨论 |
3.1 西医对斑秃的认识 |
3.2 中医对斑秃认识 |
3.3 抑郁情绪与斑秃的关系 |
3.4 关于六味地黄汤治疗斑秃的机理 |
3.5 关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斑秃的选方依据 |
3.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的中药药理分析 |
3.7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的现代药理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可比性 |
4.2 总体疗效 |
4.3 皮损评分 |
4.4 次要症状评分 |
4.5 两组抑郁状态 |
4.6 两组起效时间 |
4.7 不良反应 |
5 结论 |
6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斑秃的中医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及《部颁标准》收录何首乌中成药情况 |
2 何首乌生品及其炮制品在口服中成药中的应用情况 |
3 含何首乌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总体情况 |
4 含生何首乌的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4.1 不良反应类别分析 |
4.2 处方药味数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4.3 所治病症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4.4 服用剂量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5 含制何首乌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5.1 不良反应类别分析 |
5.2 处方药味数与不良反应分析 |
5.3 含制何首乌口服制剂治疗不同疾病时不良反应情况 |
5.4 剂量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5.5 何首乌单方制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6 讨论 |
6.1 含何首乌中成药的安全性需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
6.2 含何首乌制剂所致不良反应与何首乌毒性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
6.3 中药不良反应报道质量及中药制剂说明书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补肾养血胶囊治疗斑秃91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八珍汤治疗斑秃(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起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味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斑秃(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疗效[D]. 冯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发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及数据挖掘研究[D]. 于洪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挖掘中药治疗斑秃的用药规律研究[D]. 赵国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通窍生发饮联合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的疗效观察及生活质量评价[D]. 冷晓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高镇涛(koo chun to).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张亦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知柏地黄汤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肾阴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青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肝肾不足型斑秃的临床研究[D]. 蓝思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系统分析[J]. 杨倩,李晓宇,赵新妹,孙蓉. 中草药,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