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人格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任辉[2](2021)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验证现有理论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探索理论驱动下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探寻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以及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因果预测关系,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制定对策与建议,为制定此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术后5年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45位患者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简明疲劳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限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1.0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疲劳、社会支持和社会限制为自变量,以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为中介变量,以癌症复发恐惧为因变量,采用SPSS-PROCESS 3.3宏程序和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疾病感知和非适应认知策略在每个自变量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上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多个自变量同时存在的整体路径作用。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中选取300名术后第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最终有267人完成全部调查(失访率为11.0%)。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以描述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分别验证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跨时间因果预测关系。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增加样本多样性原则和饱和原则,对857名有效样本中的17人进行了质性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Nvivo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逐层整理、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857位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总分平均为(14.95±7.22)分;其中523人报告了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占样本总人数的6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手术方式、化疗史和放疗史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癌症复发恐惧与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社会限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经济困境呈显着正相关(r=0.255~0.572),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1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因素根据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限制、疲劳、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焦虑症状、社会支持、疾病感知、化疗史和放疗史,上述变量总共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61.5%的变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19.8%、18.2%和11.6%的变异;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中,按重要性评分对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疾病感知、社会限制、社会支持、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经济困境、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疲劳、受教育程度、个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职业、放疗史、化疗史和手术方式。随机森林模型发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分结果不同。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疲劳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89,占总效应的28.81%;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3,占总效应的48.88%;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限制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8,占总效应的28.58%。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疲劳、社会限制和社会支持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同样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癌症复发恐惧被上述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60.0%。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潜变量增长模型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9个月期间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线性下降,且初始水平与后期的发展趋势存在显着关联。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对癌症复发恐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经过半结构化访谈和主题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癌症复发恐惧的感受、癌症复发恐惧的态度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其中,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媒体的报道、复查、认识人的复发或死亡消息),个人因素(躯体症状和疾病特点)、家庭因素(家庭支持和家庭情感负担)和医疗因素(医生支持和医疗体验)。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检出率也较高,现状不容乐观。(2)年龄<39岁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提示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患者的特点采取适龄的、灵活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体化的支持服务。虽然化疗史和放疗史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较低,但也为寻找最佳干预时机和重点干预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导。(3)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明显超过人口、疾病与治疗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上述这些可通过干预进行改善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扶持政策的改进。其中,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社会限制在两种模型中都表现出最强的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认知应对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尽管疾病感知与社会支持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预测能力较低,却出现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这可能与随机森林模型能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有关,提示我们应结合多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深入探索重要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没有显着意义的经济困境,在随机森林中却比较重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弥补了从癌症的经济副作用角度探索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空白。(4)疲劳、社会限制、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均受到了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的链式中介影响,验证了疾病自我调节模型和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认知与应对在癌症复发恐惧发生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疲劳、社会限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提示当内部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触发因素时,也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应对过程,对癌症复发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提示我们应从生理、社会与认知多个角度综合理解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与社会支持服务。(5)在术后3~9个月期间,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且初始水平低者其后期下降速度较快,提示我们术后尽早开展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后期癌症复发恐惧的进展。(6)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升高,为明晰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示我们从改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角度寻找控制癌症复发恐惧的突破口将会大有裨益。(7)乳腺癌患者对癌症复发恐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感受,并采取着乐观、寻找意义或逃避的态度,合理运用其积极态度,为其寻找正向意义,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我们,为乳腺癌患者增强支持网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措施,将是缓解癌症复发恐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其能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许煜胜[3](2021)在《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术后一步法乳房重建和二步法乳房重建在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总结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操作流程规范及常见并发症,并比较一步法和二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重建的成本效益以及术后乳房外形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为今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经验。方法:对在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于本科室行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假体重建(一步法)和延期-即刻组织扩张器植入重建(二步法)的63名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植入物乳房重建相关临床病历资料,对比分析不同重建方式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总体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电话随访及到院随访等方式调查患者对重建术后乳房外形美容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不同重建手术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的63例患者均行乳房切除术后即刻植入组织扩张器或假体。一步法假体重建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二步法重建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34);一步法假体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30);二步法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所有植入物重建患者中NSM对比SSM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已完成扩张器-假体置换的二步法重建组,住院总花费(51195.37±5088.11)元与住院总天数(21.90±2.90)天,明显高于一步法假体重建组(40098.76±5862.45)元与(11.53±3.10)天,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P<0.05);即刻一步法重建患者对乳房外形的优良满意度78.95%对比所有二步法重建患者的77.2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但是采用NSM方式的植入物乳房重建患者对乳房外形的优良满意度86.49%对比采用SSM方式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1.在即刻植入物乳房重建中,一步法假体乳房重建对比二步法植入物乳房重建以及NSM方式对比SSM方式在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上没有差异,患者对一步法假体重建与二步法重建的乳房外形满意度相似。2.二步法乳房植入物重建在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上明显高于一步法假体乳房重建,在相似的乳房外形满意度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时间及经济负担。3.患者对NSM方式重建的优良满意度明显高于SSM方式,提示乳房美学单元NAC的保留,对于提高患者对重建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袁一木[4](2021)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多的。全世界平均每年新发病的乳腺癌病例为115万例,其中死亡4.1万例。目前,乳腺癌成了我国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根据中国癌症中心和卫生部发布出来的的数据来看:中国女性产生乳腺癌的概率全国总计大约为10万中有42个。不过从90年代开始,乳腺癌病人的死亡概率就有所显着减少。从研究中发现,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检测诊断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主要原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多种途径的开展,提升了治疗效果。目前,乳腺癌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目前疗效最好实体肿瘤之一。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的消灭肿瘤的治疗办法,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是对做完保乳术后的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可以降低三分之二概率的局部复发。目的通过实验,对比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剂量分布,选出一种最适合左侧乳腺癌患者做完保乳术后所需要采用的放射治疗方案,满足临床需求。方法选择2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均来自于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治疗部进行放疗的病人,应用新华定位CT定位上述患者乳腺组织和切口位置,应用飞利浦PLNCALE计划系统建立4种乳腺癌放疗计划,分别为4F-IMRT、5F-IMRT和6F-IMRT放疗计划以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应用资料数据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比,包括靶区的剂量变化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以及对心、肺等其它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以得出最佳的放疗照射计划。结果1.经过实验研究后的结果表示在CI、HI和MU上,P<0.05,它们的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在Dmin上,四组之间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P<0.05。在Dmax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但这种差异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在Dmean上,表现为3D-CRT和4F-IMRT均显着低于6F-IMRT和5F-IMRT,且3D-CRT显着低于4F-IMRT,P<0.05,但是5F-IMRT和6F-IMRT之间相似性差异不显着(P>0.05)。在V95%上,3D-CRT和4F-IMRT,P>0.05,但上述两组均显着低于5F-IMRT和6F-IMRT,P<0.05,在V98%上,4F-IMRT、5F-IMRT和6F-IMR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D-CRT明显比另外三组高,P<0.05;在V100%上,P<0.05,具体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在V105%上,四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2.在心脏V5、V10、V20和V30以及Dmean上,IMRT的表现为照射野的数目越多,照射的剂量也越高,但是与3D-CRT比较,在心脏V5上表现为6F-IMRT>5F-IMRT>4F-IMRT>3D-CRT,两两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V10、V20、V30以及Dmean上,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在患侧肺V5、V10、V20、V30、Dmean上的差异P>0.05,在右侧肺V5和Dmean上表现为5F-IMRT>6F-IMRT>4F-IMRT和4F-IMRT>5-IMRT>6-IMRT,P<0.05;但是与3D-CRT相比较,在左侧肺的相关剂量指标上均表现为3D-CRT的剂量显着高于IMRT组,P<0.05,但是在右侧肺上,V5表现为3D-CRT>5F-IMRT>6F-IMRT>4F-IMRT,P<0.05,而在Dmean上,则表现为3D-CRT>4F-IMRT>5-IMRT>6-IMRT,P<0.05。4.在右乳的V10和Dmean上,四组之间的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D3+、CD4+、CD8+和CD4+/CD8+这几项数据在患者在医院放疗前几乎无差异,放疗后较放疗前CD3+、CD4+和CD4+/CD8+数值都明显的降低了,而CD8+比放疗前升高了,放疗后4F-IMRT、5F-IMRT和6F-IMRT在CD3+、CD4+、CD8+和CD4+/CD8+上P>0.05,但CD3+、CD4+、CD4+/CD8+这三组都比3D-CRT组高,而CD8+比3D-CRT组低一些,P<0.05。6.四组患者在E2、P、CEA、CA153和CTNI上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放疗以后,E2和P和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但是CEA和CA153和放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了,CTNI这一指标比放疗前提高了,P<0.05,四组患者经过放疗后除了CTNI以外的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表现为3D-CRT>6F-IMRT>5F-IMRT>4F-IMRT,P<0.05。7.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可能性在它们之间差异很小;急性皮肤反应上3D-CRT高于另外3组,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三组4F-IMRT、5F-IMRT以及6F-IMRT之间急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差异P>0.05;四组患者在美容优良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存在3D-CRT组在放疗后三个月内随访时,存在3例患者照射区域皮肤颜色较深;随访半年,仅存在3D-CRT组出现1例局部复发,其余组别均未出现死亡、复发以及转移等情况。结论1.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调强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可知,调强放疗的治疗效果要比三维适形放疗的效果好,它对肿瘤放疗靶区的适形性和均匀性均优于三维适形放疗,且对心肺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同时安全性较高。2.在不同照射野数目的计划中,射野数量越多,肿瘤靶区的覆盖率、适形度和均匀性也增加,但是也会伴随对双肺、健侧乳腺、心脏平均剂量和照射体积的升高,故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数目,如针对心肺功能较差则,可采用低照射野数目进行放疗治疗。
康佳[5](2020)在《乳腺癌乳房重建术与单纯改良根治术放疗剂量学对比及放疗对重建乳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改良根治联合一期乳房重建术与单纯改良根治术的放疗剂量学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两者的放疗并发症,分析放疗对重建乳房的影响,为制定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2019年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2例,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一期乳房重建术共计5 1例,单纯改良根治术共计3 1例。根据是否接受乳房重建,将放射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一期乳房重建+放射治疗28例,单纯改良根治术+放射治疗31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方案均为:DT:PTVCTV1(区域淋巴结):50Gy/25f/5w;PTVCTV2(胸壁):50Gy/25f/5w,比较靶区均匀指数、适形指数、靶区覆盖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及体积,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治疗的并发症。同时根据有无接受放射治疗将乳房重建分为两组,接受放疗28例,未接受放疗23例,对比放疗对重建乳房美观度的影响。结果1.关于靶区均匀指数(HI)、适形指数(CI)和放疗靶区相关参数Dmean、D2、D98、V95、V105,一期乳房重建组和单纯改良根治术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关于危及器官患者肺,对于参数Dmean、Dmax、V5、V20、V30、V40,一期乳房重建组放疗计划优于单纯改良根治术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数V10,一期乳房重建组略优于单纯改良根治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关于左侧和右侧乳腺癌心脏受照剂量及受照体积,对于放疗参数Dmean、Dmax、V5、V10、V20、V30及V40,一期乳房重建组略优于改良根治术组,但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4.在一期乳房重建组和单纯改良根治术两组中,发生放射性皮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期乳房重建术接受放射治疗后,重建乳房的美观度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放疗后重建乳房美观度下降,但其放疗剂量学分析对比不劣于甚至在患侧肺的保护方面优于单纯改良根治术,因此对于需要接受术后放疗的患者行一期乳房重建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韩剑飞[6](2020)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特征;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调查表(年龄、性别、性格、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方式、家庭收入、疾病相关资料等)、Piper疲乏自评量表(PFS)、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BT)、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A与HADS-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调查问卷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发放并为患者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在患者知情同意后,由患者按填写要求自行填写。对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填写的患者,研究者向其阅读问卷后按照患者意见如实填写,不使用暗示性语言,当场填写问卷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8份。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症状负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社会支持与癌因性疲乏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P<0.05的检验水准。结果1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总均分为(5.27±1.80)分,行为维度得分为(5.57±2.00)分,情感维度得分为(5.31±2.12)分,感觉维度得分为(5.35±2.06)分,认知/情绪维度得分为(4.90±1.91)分,均属于中度疲乏。2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单因素分析:(1)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方式、家庭收入、疾病部位、疾病分期、既往身体状况、是否知情、术后是否放化疗、术后有无并发症是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的症状强度、症状困扰度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恶心、睡眠不安、胃口差、悲伤、虚弱、癫痫、一般活动、情绪、工作、走路、生活乐趣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多因素分析: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婚姻状况较差、疾病部位为大脑、疾病分期高、既往身体状况差、患者知情,术后进行放化疗、症状强度高、症状困扰度大、伴有疼痛、伴有悲伤情绪,身体虚弱,情绪差,生活乐趣减少,焦虑抑郁患者、社会支持度低的患者其癌因性疲乏程度较高,以上因素是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处于中度疲乏水平。中重度癌因性疲乏患者占83.84%,四个维度中行为维度的疲乏程度较重,认知/情绪维度的疲乏程度相对较轻。2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部位、疾病分期、既往身体状况、是否知情,是否放化疗、症状强度、症状困扰度、疼痛、悲伤、虚弱、情绪、生活乐趣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图1幅;表14个;参216篇。
高丽红[7](2020)在《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心理弹性、病耻感、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了解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心理弹性、病耻感、生活质量的现状,明确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探究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通过心理疏导和优化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采取便利取样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对山东省6所三甲医院胰腺癌放疗术后的住院患者172名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采用了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影响量表、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心理弹性、病耻感和生活质量,应用单因素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胰腺癌放疗术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60.59±16.90,满分为100分,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等方面上有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病耻感总分为59.21±12.86,满分为96分,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有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总体健康总分为52.47±19.93,满分为136分,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有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结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r=0.545,P<0.01);病耻感与生活质量之间呈负相关(r=-0.602,P<0.01);心理弹性与病耻感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648,P<0.01)。(5)本研究中心理弹性总分、病耻感总分、高中或中专、药物化疗、根治性手术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生活质量得分的54.2%的变异量。结论:(1)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处于中等较低水平,大多数患者面对恶性肿瘤不能有效的调节和适应。患者在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等方面上有显着的差异性。(2)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3)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得分较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4)心理弹性与病耻感影响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心理弹性越好生活质量越高;病耻感越高生活质量越差;心理弹性越高病耻感也就越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心理弹性、病耻感、学历、化疗以及手术方式等。
包紫薇[8](2020)在《基于健康教育处方的自我管理对乳腺癌放疗患者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乳腺癌术后放疗的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现状水平和相关性;探讨基于健康教育处方的自我管理支持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护理水平、放射性皮肤炎的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某三甲医院放疗病房的乳腺癌放疗患者74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奇数入对照组,偶数入干预组。研究开始前对两组患者使用基本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接受基于健康教育处方的自我管理干预,健康教育处方手册是以第一部分研究数据、文献库和小组讨论的内容汇总编制而成。干预时长为八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三周、干预八周后对患者使用癌因性疲乏量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表同时进行测评,将数据汇总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4例,完成全部干预的患者共72例,脱落2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癌症分期、放射剂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他结果如下:1.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放射性皮肤炎均处于中等水平。2.自我护理能力、四个维度得分与生存质量总分、五个维度之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因性疲乏总分、三个维度之间与生存质量总分、五个维度之间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前,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放射性皮肤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干预第三周,干预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对比干预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例少于对照组,整体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5)。5.干预第八周,干预组患者整体指标对比干预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级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例少于对照组,整体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现阶段的乳腺癌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癌因性疲乏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基于健康教育处方的自我管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疲乏,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为临床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护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梦娇[9](2019)在《表面轮廓显像技术(SentinelTM)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辅助摆位中的应用及其与CBCT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SentinelTM系统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辅助摆位中与CBCT的相关性及差异。方法:实验分两部分,共收集76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依次完成体表激光定位、定位CT扫描、靶区勾画、计划设计,然后行CBCT和SentinelTM扫描,实验第一部分在扫描CBCT前、后各扫描一次SentinelTM,第二部分先扫描SentinelTM,移床后再扫描CBCT,扫描完成后进行放射治疗。记录X、Y、Z平移及旋转6个方向上每次扫描的摆位误差,通过计算总平均摆位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计划靶区(PTV)外放边界,比较SentinelTM与CBCT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结果:CBCT误差与移床前SentinelTM误差的相关系数(r)在0.541~0.796之间,为显着性相关,且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移床前SentinelTM误差与CBCT误差相比较,在6个方向上Σ和δ分别相差0.13mm和0.53mm、0.28mm和0.34mm、0.34mm 和 0.17mm、0.2°和 0.2°、0.1°和 0.1°、0.2°和 0.1°。根据移床前 SentinelTM和CBCT摆位误差计算需外放PTV边界在3个平移方向上分别相差0.63mm、0.33mm、0.56mm。若考虑SentinelTM摆位残差对剂量的影响,PTV在3个平移方向上需分别外放4.49mm、4.85mm、3.67mm。SentinelTM摆位误差与CBCT摆位残差相比,CBCT残差的∑和δ在6个方向上均小于SentinelTM误差。根据CBCT摆位残差计算外放PTV边界均较移床前缩小,且均小于5mm。结论:SentinelTM与CBCT误差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两者相比,∑、δ和PTV外放边界在3个平移方向上相差均不超过1mm,在3个旋转方向上相差均不超过0.5°,表面轮廓显像技术(SentinelTM)可代替CBCT应用于临床,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照射。
史志敏[10](2019)在《探讨自由呼吸对左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4DCT技术定位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由呼吸运动引起危及器官(OARs)位置、体积及剂量的改变,评估临床运用4DCT技术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患侧乳房调强放疗的患者,对18例患者在治疗前进行4DCT扫描并采集图像,得到自由呼吸期间的4DCT图像序列。通过实时体位监测系统(Real-Time Position Management System,RPM)监测呼吸运动并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得到呼吸曲线,根据呼吸曲线将每个呼吸周期4DCT图像平均分为Phase0%-Phase90%共10个呼吸时相,同时重建得到时间平均时相(AVG-CT)。指定Phase0%为吸气末(end-inhalation,EI)时相、Phase50%为呼气末(end-exhalation,EE)时相。在AVG-CT图像上勾画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和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s),PTV在CTV基础上外扩5mm(前界限于至皮下5mm)。分别在时间平均时相CT(AVG-CT)、EI-CT、EE-CT时相图像上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心脏及患侧肺)。以时间平均时相图像CT(AVG-CT)为参考并在此相图像上制定计划,并将放疗计划复制到EI,EE时相上。观察呼吸周期中呼吸运动引起OARs的位置、体积及剂量变化。比较不同时相上OARs位置、体积变化;比较不同时相上放疗计划中心脏V25及心脏平均剂量Dmean;比较患侧肺V5、V10、V20、V30、V40和患侧肺平均剂量Dmean。结果:1.心脏MHD在EI、EE、AVG结果分别为:1.95±0.67cm、2.23±0.64cm、2.10±0.64cm。EI时相心脏MHD低于AVG时相(P<0.05),EE时相心脏MHD高于AVG时相(P<0.05)。心脏体积在各时相间无明显改变(均P>0.05)。EI、EE、AVG时相心脏V25剂量体积分别为:3.89±1.41(%)、4.49±1.60(%)及4.03±1.50(%),EI时相V25低于AVG时相(P<0.05),EE时相心脏V25高于AVG时相(P<0.05)。EI、EE、AVG时相心脏Dmean剂量分别为:548.93±106.56cGy、593.21±101.30cGy、558.99±104.35cGy。EI时相心脏Dmean低于AVG时相(P<0.05),EE时相心脏Dmean高于AVG时相(P<0.05)。2.EI、EE、AVG时相上左侧肺体积分别为:1156.18±164.02cm3,1027.06±147.76cm3,1092.06±153.96cm3。EI时相左侧肺体积高于AVG时相(P<0.05),EE时相左侧肺体积高于AVG时相(P<0.05)。EI时相左侧肺V5、V10、V20、V30、V40及Dmean低于AVG时相(P<0.05)。EE时相左侧肺V5、V10、V20、V30、V40及Dmean高于AVG时相(P<0.05)。结论:1.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自由呼吸运动对正常危及器官(心脏、左侧肺)位置、体积及剂量存在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在临床治疗中不容忽视。2.基于4DCT技术实施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是可行的,在吸气末时相行放射治疗能有效改善心肺器官组织受量,在临床应用中,若辅以应用呼吸门控技术可进一步保护正常器官。
二、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人格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人格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2)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分析与方法学基础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准则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1 条件检验 |
4.2 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3 社会支持、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4 社会限制、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 |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
5.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6.2 信效度检验 |
6.3 主题分析框架 |
6.4 质性资料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7.1 讨论 |
7.2 对策建议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常用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结果 |
2.1 患者资料统计结果 |
2.2 乳房重建成本效益 |
2.3 乳房重建效果评价 |
2.4 典型病例 |
讨论 |
3.1 结果的分析总结 |
3.2 乳房重建的临床应用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乳腺癌乳房重建术与单纯改良根治术放疗剂量学对比及放疗对重建乳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机器设备 |
3 研究流程 |
4 主要分析指标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靶区剂量统计(X+S)、CI和HI结果比较 |
2 危及器官(OARs)的受照剂量及受照体积的比较 |
3 放射性皮炎的比较 |
4 放疗对重建乳房的美容度影响的比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与放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6)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1.4 质量控制 |
1.1.5 伦理原则 |
1.2 结果 |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1.2.2 疾病临床相关资料 |
1.2.3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现状 |
1.2.4 影响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单因素分析 |
1.2.5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多元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 |
1.3.2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
1.4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1.4.1 研究的创新性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
2.1 肿瘤的概念及其流行病学 |
2.2 癌因性疲乏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
2.3 癌因性疲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4 癌因性疲乏的测量工具 |
2.4.1 单维度疲乏量表 |
2.4.2 多维度疲乏量表 |
2.5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
2.5.1 一般社会人口学因素 |
2.5.2 临床相关因素 |
2.5.3 心理因素 |
2.5.4 其他因素 |
2.6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措施 |
2.7 脑胶质瘤的癌因性疲乏研究 |
2.8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 B Piper疲乏调查量表 |
附录 C 安德森症状量表(MDASI) |
附录 D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
附录 E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
附录 F 阿森斯失眠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概念 |
1.6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得分情况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病耻感得分情况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5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
3.6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
4.2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分析 |
4.3 研究对象病耻感分析 |
4.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分析 |
4.5 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胰腺癌患者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治疗的进展分析 |
参考文献 |
(8)基于健康教育处方的自我管理对乳腺癌放疗患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技术路线 |
1 研究目的、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自我管理及其在癌症领域的应用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表面轮廓显像技术(SentinelTM)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辅助摆位中的应用及其与CBCT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1、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关键技术 |
3、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4、现有工作条件和基础 |
5、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 |
6、第一部分实验方法 |
7、第二部分实验方法 |
8、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CBCT和移床前Sentinel~(TM)误差的相关性研究 |
3、CBCT与移床前Sentinel~(TM)扫描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比较 |
4、Sentinel~(TM)扫描的摆位残差 |
5、Sentinel~(TM)误差与CBCT残差的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汇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探讨自由呼吸对左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 心脏 |
第二部分: 患侧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由呼吸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的影响及运动补偿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患者人格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D]. 任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早期乳腺癌一步法与二步法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D]. 许煜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下靶区的剂量的研究[D]. 袁一木.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乳腺癌乳房重建术与单纯改良根治术放疗剂量学对比及放疗对重建乳房的影响[D]. 康佳. 苏州大学, 2020(02)
- [6]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韩剑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D]. 高丽红. 延边大学, 2020(05)
- [8]基于健康教育处方的自我管理对乳腺癌放疗患者影响的研究[D]. 包紫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表面轮廓显像技术(SentinelTM)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辅助摆位中的应用及其与CBCT的相关性研究[D]. 刘梦娇. 苏州大学, 2019(08)
- [10]探讨自由呼吸对左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的影响[D]. 史志敏.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