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干预和监管

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干预和监管

一、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的干预和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杨怡雯[1](202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国家自主性”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讨论的学术概念和国家理论。该理论源自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自主性的相关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批判分析后,发展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以普兰查斯、密里本德和奥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为应对“二战”后经典马克思主义面临的诘难,试图修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部分观点,从不同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相对”自主性的概念,指出国家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挑战或改变社会的政治利益格局,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独立行动的空间,并不是任由支配阶级摆布的“工具”。在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它首先明确提出了国家自主性理论,并引起了学界对国家自主性问题的重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普兰查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以密里本德为代表的工具主义研究范式,以阿尔维塔和赫施为代表的资本逻辑路径和以奥菲为代表的阶级理论路径的四个流派。本文详细介绍了各流派对国家自主性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官僚机构和官僚自主性三个维度,对国家为何会产生自主性,以及国家自主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论述。国家自主性主要指的是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层的自主性、国家机器相对于统治阶级的自主性以及官僚集团相对于统治阶级的自主性。该理论不仅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学者的着作进行文献归纳和比较分析,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与论释,在此基础上尝试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分析解释当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

程睿[2](2021)在《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70年代后,为获取更多利润、实现资本增殖,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资本输出不断地提高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理论界开启了对于帝国主义特征与实质的理论研究。伴随帝国主义理论的出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宣告诞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由帝国主义理论析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基础概念、合理内核与最终目的。广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是帝国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涵盖自帝国主义理论诞生以来的全部帝国主义理论中经济范畴的阐释,包括20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0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包括中国对于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狭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则包含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后出现的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中对于不同时期帝国主义经济控制方式的理论批判,即“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全球霸权的手段。在经济帝国主义理论视域中,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均作为助推经济帝国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从属于经济帝国主义而非与经济帝国主义并列。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在全球化中体现地愈加明显。20世纪是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由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共同组成。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来源,是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列宁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对前列宁时期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的利用与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中,对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的基本继承中,对卢森堡积累规律论的批判性借鉴中,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中,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出了列宁帝国主义论。列宁用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特征论与阶段论的视角对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其中,特征论是阶段论的基础内核,阶段论是特征论的合理命题。列宁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政治与社会特征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过渡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给帝国主义作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定义,揭示出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得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前夜的结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新路径,开创了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提出也标志着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正式确立。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及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有了新的大发展,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旧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却没能使得新兴民族国家在经济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多数民族国家的经济仍然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反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与经济腾飞。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与未来,重点针对落后国家为何落后、落后国家如何摆脱落后等问题展开探讨,生成了以“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二战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由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向更新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论转变。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宣告进入了“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时期,以保罗·巴兰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萨米尔·阿明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为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奠基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新变化,以“经济剩余”为切入点展开对于垄断资本控制下落后国家经济结构形态的分析,以案例分析和历史性回顾的方式对于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进行理论透视,揭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早期侵略和殖民统治是落后国家的“欠发达”根源,致使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基础被破坏、发展道路被扭曲、经济剩余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单向流动。提出落后国家想要突破“欠发达”根源,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最好出路是社会主义革命。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奠基理论。“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相关学说的基础上,以巴兰“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的观点为出发点,在对当代帝国主义理论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以经济过程为论证核心,对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的资本主义形态、经济结构、南北不平等交换的具体形式及原因、垄断资本剥夺下生成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进行剖析。揭示出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处于“外围”的落后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积累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垄断资本控制下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结构与分配格局。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与综合性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苏联解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促使西方左翼理论家将研究的重点重新聚焦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21世纪“新帝国主义理论”应运而生,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实现了同步发展。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资本积累、生产方式、民族国家地位等的变革展开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大卫·哈维关于资本积累逻辑的批判理论、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生产方式变革理论、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的民族国家理论。资本积累逻辑批判理论,力图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创造出一个以资本积累逻辑批判、资本积累空间修复批判、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批判为基础的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框架,展开对于新经济帝国主义形成、发展、演变的全新阐释,开创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批判范式的新维度。其中,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是理论分析的主线,空间修复是资本积累新的转移方式也是分析空间地理的工具,剥夺性积累是资本积累的主导形式与驱动力。生产方式变革理论,以帝国为核心概念对帝国的本质、帝国的统治形式、帝国的生产方式展开论述。生产方式变革理论揭示帝国的本质是资本帝国、帝国的统治形式是生命政治统治、帝国的生产方式是生命政治劳动,指出反抗帝国的主体在生命政治劳动中产生,探讨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及存在的可能。民族国家理论,以资本帝国主义作为对新经济帝国主义的表述方式,在将资本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战后帝国主义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资本帝国主义的特殊性,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与资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指出经济与政治的剥离是资本帝国主义与以往帝国主义的根本区别、全球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扩张与帝国霸权、全球化中资本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霸权统治、民族国家是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与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能量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结构、生产方式、资本逻辑、资本积累、对抗主体等内容,可知经济帝国主义在全球化中依然不会停止其向更深层次演进的脚步,全球化中经济帝国主义的诉求依然是构筑资本的帝国。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心与外围的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帝国主义也在演进中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生产、积累、扩张、修复形式。研究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找寻跳脱经济帝国主义资本逻辑的路径,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平等发展。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持续在场使之成为反抗经济帝国主义的重要主体,民族国家的领土逻辑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辅助全球化中与经济帝国主义交锋的关键要素,新的反抗主体指向民族国家、新的发展路径指向社会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已经开启了全球化中的新一轮权力布展,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下的发展道路与实践经验为世界经济治理、世界各国的政治与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与参考方案。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以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反思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中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应对策略,生发出关于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展望,能够为促进实现反经济帝国主义扩张提供新的论据支撑。

杨冬珍[3](2021)在《拉尔夫·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尔夫·米利班德(Ralph Miliband,1924-1994)原名阿道夫·米利班德(Adophe Miliband),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英国“新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界享有盛名。米利班德的学术地位主要来源于其国家理论,他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承继和对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全面复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留有很大的空间。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通过对其理论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纵向勾勒其生成演进,横向剖析其内容特点,力求客观、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理论整体,了解其理论核心,同时亦指出其理论不足。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对其国家理论相关的一手资料进行翻译,然后通过归纳整理,对其理论不同阶段的进阶进行了概括和划分。通过对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系统性考察,认为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在以工具主义为主的分析中,包含着不可忽视的结构主义的观点,反对给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贴上绝对工具主义国家理论的标签。本文共设置6章,分析框架从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形成背景谈起,通过其不同时期的文章和着作来梳理其国家理论的生成演进。在厘清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对其国家理论的核心思想有了清楚的认识,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是资产阶级(权力精英)统治的国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控制国家的阶级与拥有资本的阶级享有共同的利益,并通过政治和裙带关系的捆绑来加强彼此的联系。将其理论核心思想与本质特征及构建方法综合整理后,再现米利班德国家理论产生之后的影响。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对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进行辩证评价,探寻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境遇中的理论价值、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我们的启示。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充分重视,消极方面也足以引起我们警醒。在当下,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因为两者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同时对二者的本质区别要有清醒的把握,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唯一替代方案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回归实践,在现阶段的中国,必须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此,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主体部分完成。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国家理论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中的国家理论,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是他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的产物。二战之后,英国处在巨大的变化当中,已有的观点和理论很难解释清楚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每天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米利班德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在对前人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理论,其理论主要是立足英国并对英国未来走向进行思考的理论。在现阶段、新时代的中国,最符合我国国情,并能有效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最新结合,对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南。

贾文雅[4](2021)在《拉尔夫·密里本德变革社会秩序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集中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者、社会“再秩序化”观点的提出者——拉尔夫·密里本德(Ralph Miliband,1924—1994)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探究。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指:社会主义新秩序是对资本主义秩序的根本改造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扬弃,从经济社会化、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共识四个方面规约社会主义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路径,促进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机制,达致社会平等的和谐状态,凝聚社会主义共识,调动工人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目的在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秩序“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全面革新和构筑。密里本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核心理念,强调变革社会秩序的彻底性和根本性,聚焦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困境,审视国际共产运动的新态势和新出路,廓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真内涵,致力于改变现存社会秩序的非民主和不平等现状,探寻建构社会主义新秩序的现实路径,以期实现以经济社会化、政治民主、社会平等和社会主义共识为主要特征的美好社会图景。因此,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就是密里本德一生思想凝结的重要理论品质,“批判—反思—建构”是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内嵌的生成逻辑。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和质疑之时,在历史选择关键期难能可贵的声音,是孕育于怀疑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它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作为人类对社会主义模式的一次理论探索,有启迪意义;它主张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公有制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以宪法为本坚持集体领导、有效参与和选举民主原则,构筑社会主义权力制衡体系等理念,对于我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以背景溯源和生成逻辑开始对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整体性研究,由此展开其社会主义思想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路径。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实际,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分析,对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和研究价值进行了探讨和评析。因此,基于这样的致思路径,本文对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分为以下七个部分:开始是绪论部分。首先,通过梳理与总结密里本德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厘清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历程。其次,分析与归纳国内外学者对密里本德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对已掌握的国内外学者对密里本德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做了文献综述式的梳理,有助于笔者全面掌握密里本德的理论,从而开展有所侧重地研究。最后,概述本文的研究路径、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第一章讨论了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溯源与生成逻辑。哲学是时代的精华,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对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做思想背景溯源工作,这有助于笔者更好地掌握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深度和社会价值。因此,本章节考察了密里本德的家庭背景、学术背景、历史背景和生成逻辑。第二章探讨了密里本德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化的可行性。本部分立足于经济领域,阐释密里本德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构建、实现路径和根本变化。首先,密里本德具体阐释了经济社会化的理论内涵,他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阐释了在社会主义新秩序下的社会化经济模式的具体构成;其次,密里本德主张要正确对待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他在反思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基础上,主张要实行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国家干预”并不是代表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也需要“国家干预”,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也能提高效率和促进创新;最后,社会化经济的实现路径与根本变化。密里本德认为社会化经济需要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经济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保障和尊重劳动者的工作权,社会主义经济环境将实现主要经济活动民主决策化,以及生产活动的生态控制严格化。第三章分析了密里本德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思想。本部分立足于政治视阈,阐释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质以及旨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机制改革。密里本德首先对话福山,他认为资本主义民主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他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并揭露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前途,统治和剥削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核心。其次,密里本德规约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分别是:权力制衡机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运行的关键;有效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显着特征;集体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原则;选举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最后,密里本德提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机制改革,他主张国家民主化与社会民主化并举,建立双重政权,实现权力制衡;将直接民主与议会民主并举,落实真正的公民权力,规避寡头政治的风险;社会主义民主进程要求消除教育不公的现象。第四章阐述了密里本德社会主义平等的合理性思想。本部分主要立足于社会层面,平等是由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文化平等所呈现的平等的社会秩序风貌。密里本德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揭示资产阶级平等是虚伪的。社会平等论是虚假的;资产阶级的“消费革命”背后是矛盾不断加深的阶级分化与对立;“经济革命”难掩资本主义追名逐利的本质;“机会均等”不过是社会巨大不平等的“遮羞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规约社会主义真实的平等观,社会主义平等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的全方位的平等。虽然是全方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平等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是一种粗略的平等。鉴于社会主义平等的确立基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逻辑框架内是无法实现这种真实而全面的平等。此外,密里本德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维度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真实平等观的路径。第五章讨论了密里本德关于社会主义共识的能动性思想。社会主义共识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批判的领域,立足于文化视阈,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从而思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首先,密里本德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阐释和批判。他重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以控制大众媒介建构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以意识形态霸权实现政治合法化过程,从主体、思想机器和国家凝聚力三个方面重新审视密里本德与普兰查斯的争论关于意识形态观的比较。其次,密里本德以社会主义为旨归,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批判。他认为技术发展促进机器革命,但是我们要扞卫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技术变革带来阶级重组,工人依然是社会革命的主导力量;技术创新也引发了生态危机,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最后,密里本德提出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如知识分子和大众传媒等,凝聚社会主义共识,进行反霸权斗争。第六章对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做了整体评析。本部分全面分析了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与价值意义。首先分析了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继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从善本、善念和善为三个角度探寻其理论的现实意义。最后为结语。本部分概括与总结了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大主题,即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化可行性的考察、对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洞悉、对社会主义平等合理性的探寻和对社会主义共识能动性的解蔽。在此基础上,对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做出总体评价与整体阐释。综上所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牢牢把握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核心要义:经济社会化、民主和平等,结合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层面延伸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二、紧紧围绕着“社会秩序化”这一关键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困境和寻求社会主义的新路径。“秩序”既表征社会主义的和谐状态,又指代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对失序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排序;三、结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从善本、善念和善为三个角度突出对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善”的道德评判和伦理意义的思考,明确指出其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忠诚与坚守,更是一种对时代与社会现实的叩问与思考,而且对当今社会发展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之久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社会改革以及寻求国家治理现代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苗翠翠[5](2020)在《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 ——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治理术”是福柯生命政治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术语,他对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研究贯穿于生命政治学研究过程的始终。这意味着,对生命政治学的研究首先要立足于福柯对资本主义主义治理术研究这一理论视域。但学术界却鲜有专门从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角度研究生命政治学,以此视角剖析和关切当代人的生存境遇的着述也相对较少。资本主义治理术这一原初起点似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以“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为核心论题,并对此进行分析与阐释,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而不现的微观权力机制对生命主体的规训与管控、形塑与生产,进一步厘清资本主义治理策略与生命主体之间的真实关系。福柯从历史谱系学的研究视域对西方资本主义权力机制进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机制的治理模式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君主权力的统治权模式相比,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就权力与身体之间的关系看,与君主权力对肉体的专断致死不同,资本主义权力机制呈现为对身体的提高。这种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7世纪的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规范对个体性的身体即肉体进行规训与管控,这即为规训权力;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8世纪的西方国家,权力治理技术从规训权力升级转型为生命权力,生命权力通过安全机制对人口进行自由放任的调节,让所有人都开心地追逐财富。它激起每个人的自由,并每时每刻生产这种自由。从规训肉体到调节人口,资本主义提高生命的策略既表明资本主义自由治理术的诞生,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权力机制对生命主体的隐性干涉和全方位管控的形成。福柯不仅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历史独特性,而且集中阐明了当代主体的生命政治学和对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批判。福柯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的总的主题不是权力,而是主体。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把我们变成现在之所是的样子?”。要有效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某些具体实践出发,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深处。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有必要跳出生命政治学的原初框架,自觉回溯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揭示资本主义自由治理策略隐匿的逻辑前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性特征。由此才能批判性地分析和最有力的诠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机制对主体的形塑,从而切中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境遇。为此,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性特征进行新的判定成为本文论证的关键环节。马克思赋予我们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他以“资本”概念洞穿资本主义历史的深处。这昭示着我们要想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最为根本、最为彻底的方式是建立在对“资本”术语理解的基础上。其一,作为经济权力的延伸,资本权力首先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货币购买力。其二,资本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意味着“货币占有者”对“劳动力占有者”的人身支配与管控的形成。同时,资本以财产权作为中介渗透到法律中,与法律相媾和现实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规训力。其三,资本不仅支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以“拜物教”“物化”“合理化”原则渗透到人们的意识领域和灵魂深处。资本具有的这种“同一性”意识形态的功能不仅遮蔽了人们的异质性、多元化,而且深层地塑造了人们的无意识。由此,论证了如下论断:在现代资本社会中,真正支配着我们的主导权力形式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作为政治权力的超验权威和暴力,而是作为社会力量对每个人都形成隐性的社会强制和抽象统治的资本权力。把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权力形式判定为资本权力,资本权力及相应的权力机制对主体的形塑就构成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内涵逻辑。它集中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具体实践的维度。生产之维,不仅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不断规训和束缚工人的种生命和类生命,而且资本积累机制不断生产出剩余(产业后备军)、现代性废物。分配之维,工资机制调动人们“自愿”、“主动地”自我投资或自我提升,使人们为获得高工资而不断迎合高标准、高效率;社会保障机制在补偿社会最不利者的同时也标识了最不利者的身份。交换之维,人才市场机制刺激人们成为“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理性经济人”,并对自我进行投资,实现自我的不断增殖。消费之维,日益精巧的营销机制、广告机制、信贷机制不断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制造和生产大众的消费幻象,并使人们在消费中获得自我确证。在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视域中,四个向度的主体形塑一致性地呈现出以资本增殖为轴心的主体去主体化的生命政治后果。资本主义的自由治理并未真实地激发人们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潜能。即使主体的能力有所提高,也迥异于资本权力的筹划、塑造与管控。资本主义权力机制对主体的去主体化形塑,只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独特的治理方式。福柯直言我们并不拒斥治理和规范本身,而是要秉持不被这样治理、不以这样的代价被治理的批判态度。这意味着治理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探索并建构另一种类型的治理方式,它能真实地关切人们的生存境遇,并促成主体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探讨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第一,制度性建构,即“资本的私人控制”转向“资本的社会控制”。施韦卡特十分推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中国是“资本由社会控制”的成功典范。中国不仅避免了拥有过量资本的资本家的出现,而且能够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并竭力基建构建完善的公共性服务体系。第二,伦理性建构,即贯彻“团结”原则,构建基于“共同性”的共产主义。奈格里、哈特把“共同性”建基于意大利居于主导地位的“非物质生产”,这种模式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凸显诸如情感、符码等产品的非物质维度或关系维度,它们很难被圈定为私有或公有,并以“共有”的形式置于新的实践形式之中。第三,主体性建构,变革资本主义劳动、以人的发展逻辑为轴心建构自身。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将劳动力视为商品,其中施韦卡特考察了西班牙蒙德拉贡联合公司,并认为该公司所采取的工人自我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劳动的西班牙模式。与资本主义企业创造剩余、创造失业不同,他们并未把劳动力当作与土地、资本等量齐观的另一种“资源”,而是以工人的发展为轴心,创造就业,并有效地应对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失业问题。这样看来,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并非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可以结合各个国家的独特的内在经验、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切实以人的发展为轴心,推进新的治理方式的诞生和主体自我建构的生成。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既熔铸对当下资本主义权力运行机制的分析与反思,又表征对未来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与追求。资本主义权力机制的理性分析和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为切中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境遇,提供了科学的论证。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为趋向生命潜能与自由个性的价值旨趣,指明了未来的走向。

吴凯[6](2020)在《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20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莫里斯·多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尤其是辩证理性成为了其毕生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主要坐标系。在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中,他全方位运用和展现了辩证思想,从而使其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辩证理性的特征。具体看来,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整体演进,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不将其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概念。社会形态的变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历史始终处在不断演进、依次嬗递的逻辑与规律中。其次,科学理性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抽象谈论发展,而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根本上保证了劳动阶级解放的社会条件。再次,以整体视角研究社会发展。某一个社会构成要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命运,要坚持市场与计划的结合,反对经济决定论,重视人民主体作用,以全方位视角考察社会发展。最后,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命题。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动力。从历史演变来看,“市场社会主义”一词正式被经济学家广泛使用应该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学者约翰·加尔布雷斯、本杰明·沃德和阿伯拉姆·伯格森的经济学着作中,市场社会主义开始作为象征着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的术语出现。直至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戴维·米勒详细论述了这一术语包括的内涵和外延,市场社会主义得到了普遍认同并开始了广泛的使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人们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思想理念,不同学者运用相异的研究方法,从各种角度出发,对苏联和东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析研究,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寻找方向和目标,并设计出了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在这一理论争鸣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公有与私有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选择可借鉴的重要思想财富。如果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看作是对高度集中模式的否定,逐渐接受运用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发展的过程,莫里斯·多布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进展轨迹和变革精神。他以辩证理性的方法和思想阐述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从最初支持中央计划局严密控制生产和消费,集中管理全部经济活动,到50年代中后期开始转向国家应该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推崇一种相对分散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试图建立一个在规模、目标和法定权威等方面都更加合理的国家。多布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不需要泾渭分明的严格区分,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理论并不是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始终要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生长土壤,这体现了多布坚守“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认识框架,始终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当作自己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哲学立场。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第一,介绍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缘起。主要有四大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近代经济学传统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理论上看,多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解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看法,采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方式、阶级分析等基本理论范畴。同时多布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提倡将经济研究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从实践上看,多布多次去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因而熟知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他提出的计划与市场相互平衡的发展模式对当时的许多不发达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说明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他的思想是从比较与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为理论视角,将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演进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首要动力。任何一种生产力都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框架内。生产力能否有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有过突出的历史贡献,具有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对资本无限增殖的追求导致两极对立的社会结构,无产阶级始终处于被压迫之中,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严重破坏了生产力。无论资本主义发生怎样地变化,都不能改变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在于追求符合历史进步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正是在扬弃资本主义后的逻辑指向。市场社会主义不论表现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找到体现价值的根基,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在经济和政治改革两方面探讨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的辩证发展和实践过程。批判性地考察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结合改革实践提升理论内涵,这正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路。第三,论述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的能动性、计划与市场的辩证性、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前瞻性。通过提炼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彰显其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世界上不存在一种纯粹的经济学理论,任何一个学者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之下。基于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立场,代表着资本主义私营企业主的利益。这种意识形态一方面自觉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为资本家和富人服务,不断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会促成工人阶级反抗意识的兴起,导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最终生产出资本主义自身的掘墓人。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理性批判后,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经济秩序,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市场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核心问题是如何将计划与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为多布辩证理性地思考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空间。兰格模式、分权模式、工人自治等模式强调社会主义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运行机制。通过挖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理论观点,为当代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有益思考。正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中,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主体、职能、价值成为了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论域。反思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国家职能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怎样理解国家治理的价值和逻辑,在当代依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政治议题。第四,评价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通过对《资本论》科学价值的考察中,多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使其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理论生命力。通过与兰格模式的比较,凸显出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对理论演绎与经济现实发展双重问题的关注,使得多布实现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第三国际正统经济学框架的突破,以对国家计划与自由市场关系的理性探讨形式表现出来。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辩证考察,引领了英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发展,同时也为多布经济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维度。本文着眼于多布对社会发展辩证理性地思考,通过对多布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阐释,体现出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还力图凸显多布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的国家治理这一理念的前瞻性,并从哲学角度揭示多布市场社会主义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在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历史和逻辑关系中,多布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发展的视角和整体性的眼光看待社会的运行结构和秩序。通过总结多布市场社会主义辩证理性的思想特征,能够充分说明多布将社会主义作为自身的政治理想,是理性思考的客观结论,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的社会主义全面有序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王人骏[7](2020)在《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 Desai)是英国颇具影响力的新左派经济学家,同时他还兼有英国议会上议院议员、工党党员的身份。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德赛回到古典马克思主义,在挖掘马克思的市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动力”理论,并通过全球化视阈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德赛的经济思想在国内译介甚少,鲜为人知,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有助于了解西方新左派的经济思潮,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动向。德赛的经济思想兼容并蓄,内容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说、理论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视阈中,通过对德赛全球化视野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把握全球化历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和非资本主义的演进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价值,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动态的、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在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微观生成中,他不仅继承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传统,还批判地吸收了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术思潮,同时结合个人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理路。德赛通过历史批判、整体思维、时空视角、逻辑解释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市场动力理论作为德赛经济思想的核心具有三重维度,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自由是市场的动力。自由逻辑下调节着阶级关系、形成了经济关系,自由市场还创造了社会财富。德赛指出,阶级关系的演变透射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但阶级矛盾可以通过阶级合作和共生来缓解;经济关系的形成反映出对市场客观规律的遵循,但市场规律随着市场的时空转换暂时难以超越;自由市场创造的所谓公平和富裕则是德赛对不平等社会的一种妥协式解答。其次,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活动场域,在市场关系下,资本主义围绕利润率周期性运动,围绕价值规律均衡增长,并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不断开拓空间。德赛认为,围绕利润率周期性增长是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周期性增长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之中;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下反而能够促使资本主义持续存在与发展。最后,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全球化重新复活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经济学思想,德赛指出,世界市场中存在着空间极限,既是地理空间的界限,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极限,市场的空间极限回答了“社会何以跃迁”的问题;自由市场也存在着时间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危机中发展递进,新的社会关系也将在危机中孕育生成,市场的时间危机回答了“社会转型何时实现”的问题;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了条件,市场中酝酿着社会转型的契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回答了“社会理想如何实现”的问题,社会转型发生在资本主义充分成熟,市场动力发挥最大优势、达到最大极限之时。从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德赛总结了资本主义三种发展模式的经验,并对社会主义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反思,资本主义模式并没有完全拒绝政府的作用,社会主义方案最终发展趋向于市场机制,德赛认为不同的体制在对抗中不是变得不同,而是变得更加相似。在对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制的批判反思中,德赛构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因素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蕴含在自由市场机制当中,社会跃迁的契机要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繁荣之上,等到资本主义将世界整合为一个整体,市场动力机制没有潜力可以释放时,资本主义将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之中走向新的社会跃迁。在德赛看来,这个新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自觉的共同体,市场与政府相互协调,全球实现了理性治理。德赛认为社会主义要等到资本主义完全成熟时才能实现是马克思的本意,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全球化兴起与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覆灭,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复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展现了空间在场的逻辑,丰富了经济学人文主义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现实解释力,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描绘了现实色彩。但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也还有一些缺陷,比如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拒绝了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充满幻象和同情,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等等。在新一轮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挖掘德赛这一批新左派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尊重市场力量,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思想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能从中汲取诸多的有益元素,这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耿姣姣[8](2020)在《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批判性理论家”中最突出的一位,被称为“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不仅致力于批判理论的重建与现代性批判,而且实现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其中,他关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等,对当代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新的分析与批判,并试图提出他自己的解决之道。特别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理论中,他探讨了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资本主义多种危机,并强调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是资本主义更为严重的危机。随着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不断深化,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进行了相关剖析和批判,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只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还应该包括人们的交往行为等,建立起系统化的交往行为理论,并以此为框架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到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国家干预和科学技术成为新的时代特征,哈贝马斯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技术批判理论以及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合法化危机思想是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核心内容,影响着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整合和结构转型。文章分别通过四部分内容对其进行研究:首先,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合理性理论是合法化危机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合法性与社会系统密不可分,形成了不同于韦伯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阿尔蒙德在继承韦伯和帕森斯等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合法性与政治体系结合的概念,认为合法性不仅存在于政治系统,还与社会文化不可分割。合法性理论的不断延伸和备受关注,引起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性危机的探讨,促成了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思想的形成。其次,面对社会系统出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危机倾向以及对经济、行政、合法和阶级四种结构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构想,内容包含三方面:建立彼此间的交往行为,重构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以及建立协商民主的政治社会。最后,合法化危机思想的阐述和危机解决途径的提出,都表明了哈贝马斯脱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虽然丰富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给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演变提供新的视角,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以积极启示,但是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它的当代价值。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思想作为推进现代性的思想力量之一,可以促使作为后发展的中国以矫枉过正的自省姿态进行现代性的自我校正:一方面,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思想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更深刻地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种对抗资本主义垄断与宰制的思想武器,为设计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方案提供启示。

王呼春[9](2020)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 ——基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视角》文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准确把握了资本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就可以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缘由和未来走向,进而可以制定正确的应对战略,处理好“一球两制”时代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是否进入一个新阶段,如果进入新阶段,这个阶段属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问题,学界一直有争论。上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随着新自由主义风靡全球,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新发展。根据这些新变化新发展,学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并引发了学界不少争论。其中,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观点尤为具有影响力,颇有成为主流观点的趋向。该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旨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资本在全球的毫无节制的自由流动等,其中,全球化是深入发展,无疑是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根据。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逆全球化浪潮在全球蔓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了很多新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新自由主义遭遇多方质疑、国家干预主义复归、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一轮国有化浪潮出现等。逆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这些变化趋势,用客观事实驳斥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说,使得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说失去了充分的根据。而国家干预主义的强势回归、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干预的加强和宏观调控的强化、新一轮国有化浪潮的出现,恰恰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印证了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表明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新发展。

张海成[10](2020)在《卡尔·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文中提出卡尔·波兰尼是从经济思想史入手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过程的。他通过对早期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了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经济生活本来是嵌含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屈从于市场之下,这就形成了社会与市场的博弈。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的商品化为条件,这是人类不幸的开端。为使人和社会免遭市场的摧残,自发的社会保护应运而生。所以波兰尼认为市场永远无法完全脱嵌于社会,纯粹的自律性市场就是一个乌托邦。市场扩张和社会保护所形成的双向运动引发了当代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灾变,法西斯主义兴起就是因为其为资本主义危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文明的崩溃是缘于国际制度的损坏,以及由市场经济无节制扩张所导致的种种社会灾难。波兰尼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手段,这个问题将无法解决,而政府的手段不可避免地运用政治权力将自由市场经济置于社会的有效控制之下。同时,为防止极权主义产生,必须要为扩大民主治理而进行斗争。因为政治权力与被赋予民主权力的公民相结合,才是对抗市场无情扩张的最佳制衡力量。波兰尼也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和道德危机。他认为对自由、民主和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塑造是社会危机的真正出路。波兰尼运用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剖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方法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全新视角,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的干预和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的干预和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有关国家自主性问题的争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国家是否具有自主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具主义国家观
        二、韦伯的绝对主义国家观
    第二节 政治学界有关国家自主性问题的三次争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普兰查斯与密里本德之争
        二、回归国家学派:国家中心主义V. S.社会中心主义
        三、新国家主义学派:从嵌入性自主到“社会中的国家”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自主性问题的解释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的兴起背景
        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国家自主性问题的探索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流派
        一、普兰查斯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
        二、密里本德的工具主义研究范式
        三、阿尔维塔和赫施的资本理论路径
        四、奥菲的阶级理论路径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家自主性的定义与内涵
        一、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自主性
        二、工具主义视角下的国家自主性
    第二节 国家自主性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形式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二、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
        三、官僚集团与官僚自主性
    第三节 国家自主性程度的衡量标准
        一、正常形式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例外形式的法西斯主义
        三、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理论价值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国家自主性问题上的启示
    第二节 当代意义
        一、国家自主性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2)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相关概述
    2.1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界定
        2.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广义概念
        2.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狭义概念
    2.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容涵盖
        2.2.1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2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3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3 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
        2.3.1 用经济帝国主义手段实现全球霸权
        2.3.2 用政治文化手段助推经济扩张
第3章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
    3.1 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萌芽
        3.1.1 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
        3.1.2 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
        3.1.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
        3.1.4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3.2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奠基
        3.2.1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时代背景
        3.2.2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核心观点
        3.2.3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价值
第4章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4.1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
        4.1.1 落后国家的经济结构形态的理论分析
        4.1.2 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的理论透视
    4.2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
        4.2.1 垄断资本构建的“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结构
        4.2.2 垄断资本掌控下的南北不平等交换形式
        4.2.3 垄断资本剥夺下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
第5章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5.1 全球化中资本积累逻辑的理论批判
        5.1.1 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
        5.1.2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理论批判
        5.1.3 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理论批判
    5.2 全球化中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创新
        5.2.1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统治
        5.2.2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劳动
    5.3 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新视野
        5.3.1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帝国主义
        5.3.2 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第6章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评析与启示
    6.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综合评述
        6.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成就
        6.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偏颇之处
    6.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启示
        6.2.1 资本逻辑跳脱与发展路径选择
        6.2.2 民族国家在场与民族意识觉醒
    6.3 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的中国发展之反思
        6.3.1 全球化中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
        6.3.2 全球化中政治文化实践空间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拉尔夫·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原因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形成背景
    2.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1.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1.3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2.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影响
        2.2.2 哈罗德·拉斯基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2.3 C.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理论的影响
        2.2.4 塔尔科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
    2.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2.3.1 英国民主制的传统
        2.3.2 英国经验主义传统
        2.3.3 空想社会主义的传统
        2.3.4 改良主义的传统
第3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生成演进
    3.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初步阐发
        3.1.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起点
        3.1.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准备
    3.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形成
        3.2.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逐步展开
        3.2.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雏形
    3.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完善
        3.3.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走向成熟
        3.3.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系统表述
        3.3.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不断丰富
第4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基本架构
    4.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构建方法
        4.1.1 阶级分析方法
        4.1.2 结构功能范式
        4.1.3 经验主义方法
        4.1.4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
    4.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核心思想
        4.2.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4.2.2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
        4.2.3 资产阶级依然维护着统治的合法性
        4.2.4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特点
        4.3.1 立足于现实
        4.3.2 富有批判精神
        4.3.3 敏锐的政治责任感
第5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影响
    5.1 英国“新左派”运动与《新左派评论》
        5.1.1 英国“新左派”运动的开始与《新左派评论》的创立
        5.1.2 英国“新左派”运动与《新左派评论》的曲折发展
        5.1.3 米利班德在“新左派”运动和《新左派评论》中的作用
    5.2 米利班德与普兰查斯的论辩
        5.2.1 第一次“米普论辩”
        5.2.2 第二次“米普论辩”
        5.2.3 第三次“米普论辩”
        5.2.4 围绕“米普论辩”的论辩
    5.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历史效应
        5.3.1 论辩各方对其国家理论加以补充完善
        5.3.2 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探讨得以增强
        5.3.3 多学科理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第6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评价
    6.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积极性
        6.1.1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观点的坚持
        6.1.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方法
        6.1.3 在对多元主义国家理论的批判中揭示资本主义国家本质
        6.1.4 坚持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唯一替代方案
    6.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局限性
        6.2.1 对阶级概念的误读
        6.2.2 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否定
        6.2.3 改良主义方案及实现途径的模糊
    6.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启示
        6.3.1 进一步加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6.3.2 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6.3.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拉尔夫·米利班德学术作品目录(1924—1994)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拉尔夫·密里本德变革社会秩序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生平简介与学术历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思想特征
    四、研究路径、创新之处
        (一)研究路径
        (二)创新之处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溯源与生成逻辑
    1.1 社会主义觉悟的萌芽与肇始
        1.1.1 原生家庭影响下的政治兴趣
        1.1.2 犹太身份困惑下的政治认同
        1.1.3 《共产党宣言》中的政治启蒙
    1.2 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1.2.1 坚持与扞卫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立场
        1.2.2 承袭与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
        1.2.3 对话与交融英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热潮
    1.3 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1.3.1 批判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反对劳工主义和修正主义
        1.3.2 审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态势,重视新社会运动的新意义
        1.3.3 廓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构建理想社会主义新秩序
    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化的可行性
    2.1 经济社会化的理论内涵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1.2 社会化经济模式的具体构成
    2.2 理性对待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
        2.2.1 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反思
        2.2.2 对“国家干预”重要性的评估
        2.2.3 对发展市场社会主义的展望
    2.3 社会化经济的实现路径与根本变化
        2.3.1 劳动者工作权的真实有效化
        2.3.2 主要经济活动的民主决策化
        2.3.3 生产活动的生态控制严格化
    小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3.1 对话福山:资本主义民主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3.1.1 统治和剥削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核心
        3.1.2 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前途与社会主义选择
    3.2 规约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特质
        3.2.1 权力制衡机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
        3.2.2 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运行的关键
        3.2.3 有效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显着特征
        3.2.4 集体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原则
        3.2.5 选举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3 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承诺的主要社会机制改革
        3.3.1 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并行,实现权力制衡
        3.3.2 直接民主与议会民主并举,保障公民权利
        3.3.3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落实教育公平
    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平等的合理性
    4.1 对平等主义的扬弃
        4.1.1 坚守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4.1.2 规约社会主义平等观
    4.2 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的路径
        4.2.1 经济平等是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
        4.2.2 政治平等是保障权利与废除权力的统一
        4.2.3 教育平等与民族平等是文化平等的应有之义
    小结
第五章 社会主义共识的能动性
    5.1 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和批判
        5.1.1 重释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
        5.1.2 与普兰查斯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
        5.1.3 批判以意识形态霸权实现政治合法化
    5.2 社会主义旨归的资本主义技术批判
        5.2.1 技术发展促进机器革命,扞卫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5.2.2 技术变革带来阶级重组,工人依然是社会革命的主导力量
        5.2.3 技术创新引发生态危机,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5.3 以社会主义共识为目标的反霸权斗争
        5.3.1 反霸权斗争的社会主义批判视野
        5.3.2 知识分子是促成社会主义共识的模范力量
        5.3.3 大众传媒是加强社会主义共识的宝贵同盟
    小结
第六章 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评析
    6.1 密里本德聚焦社会秩序变革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
        6.1.1 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立足资本主义社会本体论批判
        6.1.2 坚持唯物史观,科学阐释社会发展的辩证图景
        6.1.3 基于唯物辩证法,以社会主义新秩序为实践导向
    6.2 密里本德社会主义思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启示
        6.2.1 善本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6.2.2 善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意识
        6.2.3 善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内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拉尔夫·密里本德大事年表
    附录二:拉尔夫·密里本德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 ——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研究主题:主体形塑
    一、“治理术”的概念阐释与原初语境
    二、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三、资本主义治理术的逻辑架构与独特价值
第一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诞生
    1.1 统治权模式: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专断致死权力
        1.1.1 君主权力的独特性:刀刃的权力与司法-法律机制
        1.1.2 君主权力的目标:强力塑造臣民
        1.1.3 治理的实质:对领土的治理
    1.2 治理术模式的转型:从君主权力转向规训权力
        1.2.1 规训权力的治理工具:管治与规训机制
        1.2.2 治理的目标:塑造驯顺的肉体
        1.2.3 治理的实质:对身体的微观管控
    1.3 治理技术的升级转型:从规训权力转向生命权力
        1.3.1 生命权力的治理策略:放任与安全机制
        1.3.2 治理的目标:人口的利益
        1.3.3 治理的实质:对人口的自由调节
第二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前提:资本权力发生机制的衍生
    2.1 当代权力形式溢出传统政治权力的理解框架
        2.1.1 规训社会:监狱装置与规训权力
        2.1.2 主权国家:集中营结构与至高权力
        2.1.3 私人政府:工厂体系与资本权力
    2.2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2.2.1 政治经济学脉络中“看不见的手”
        2.2.2 “看不见的手”的真正秘密
        2.2.3 现代社会的“资本”范畴
    2.3 当代权力的典型形式:资本权力
        2.3.1 作为经济权力延伸的资本权力:货币购买力
        2.3.2 与政治权力媾合的资本权力:资本支配力与规训力
        2.3.3 具有文化权力功能的资本权力:“拜物教”与“同一性”意识形态
第三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内容:形塑主体
    3.1 生产之维:“机器附属物”和“人才储备军”
        3.1.1 前资本主义社会手工业生产方式的裂变:“片面器官”的形成
        3.1.2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工人成为“机器附属物”
        3.1.3 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机制:产业后备军的历史生成及当代的人才储备军形态
    3.2 分配之维:“最不利者”
        3.2.1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机制:等级与特权
        3.2.2 资本主义社会工资机制:“雇佣劳动者”被塑造成“人才资源”
        3.2.3 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机制:“被保障者”被标识为“最不利者”
    3.3 交换之维:理性经济人
        3.3.1 前资本主义狭小市场的独特面向: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依赖关系
        3.3.2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3.3.3 劳动力市场的当代形态:“理性经济人”之生命体的自我投资和自我增殖
    3.4 消费之维:“消费符号”
        3.4.1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形式:节制消费、节俭消费
        3.4.2 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意识形态机制:膨胀消费欲望
        3.4.3 消费社会系列营销机制:消费幻象与符号消费
第四章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批判与超越
    4.1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界限
        4.1.1 治理理由的界限:政治民主与经济专制并置
        4.1.2 治理方式的界限:自由的伎俩
        4.1.3 治理旨趣的界限:权力生产性与主体去主体化
    4.2 资本主义治理术的根本症结
        4.2.1 制度结构:财产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
        4.2.2 内在逻辑:资本增殖逻辑和资本抽象统治
        4.2.3 实践形式:资本主义劳动
    4.3 资本主义治理术可能的替代方案
        4.3.1 驯服资本:废除雇佣劳动制度、资本的社会控制和构建公共性服务
        4.3.2 主体生产性:主体建构与人的发展逻辑
        4.3.3 生命政治生产:构建基于“共同性”的共产主义
结语 资本主义治理术批判的价值旨趣:生命潜能与自由个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核心理念
    五、莫里斯·多布的学术历程
第一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1.1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守
        1.1.1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1.1.2 以阶级分析为基本方法
        1.1.3 《资本论》理论价值再考察
    1.2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反思
        1.2.1 对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客观评价
        1.2.2 以经济计划性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3 融合近代经济学传统
        1.3.1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吸收和批判
        1.3.2 传承与发展经验主义传统
    1.4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总体理论环境
        1.4.1 人民阵线运动的时代契机
        1.4.2 共产主义小组的政治功用
        1.4.3 1956年危机的历史影响
    小结
第二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2.1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1.1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动力
        2.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1.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指向
    2.2 以批判资本主义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视角
        2.2.1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或商业形式
        2.2.2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制度
        2.2.3 资本主义经济复苏的暂时性
    2.3 以经济与政治双重演进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途径
        2.3.1 市场作为社会形态的一种表征
        2.3.2 政府与市场的理性组合模式
        2.3.3 苏东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的能动性
    3.1 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3.1.1 作为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
        3.1.2 作为哲学立场的意识形态
    3.2 阶级意识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结构的反映
        3.2.1 阶级意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3.2.2 阶级斗争对于阶级意识发展的促进
        3.2.3 社会主义对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增强
    3.3 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批判
        3.3.1 商业化模式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掩饰
        3.3.2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展现
        3.3.3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后果
    小结
第四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计划与市场的辩证性
    4.1 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哲学基础
        4.1.1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4.1.2 否定之否定原则
    4.2 对社会主义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辩护
        4.2.1 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历史意义
        4.2.2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范畴
        4.2.3 集中管理与分散决策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合理设想
    4.3 对计划与市场辩证关系的重新审视
        4.3.1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必须认真总结
        4.3.2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实可行的
        4.3.3 落后国家要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小结
第五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中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前瞻性
    5.1 现代化国家治理职能的主要内涵
        5.1.1 坚持国家的治理主体地位
        5.1.2 坚持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相结合
    5.2 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切实增强
        5.2.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能力悖论
        5.2.2 市场社会主义改革中国家能力的弱化与重构
        5.2.3 工人自治作为改善国家治理效果的可行模式
    5.3 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多维价值
        5.3.1 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
        5.3.2 提升国家治理有效性的客体价值
        5.3.3 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协同价值
    小结
第六章 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和评价
    6.1 丰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6.2 深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
    6.3 整体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6.4 科学阐释资本主义的辩证发展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7)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宏观俯瞰: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全球化背景
    2.1 德赛对全球化历史“三个时代”的划分
        2.1.1 以亚洲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2.1.2 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时代
        2.1.3 世界多极格局的多元时代
    2.2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脉络的梳理
        2.2.1 自由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2.2.2 战争与危机下自由秩序的衰退
        2.2.3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2.2.4 自由市场的回归
    2.3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非资本主义演进阶段的洞识
        2.3.1 殖民统治下的被动融入
        2.3.2 民族主义下的平衡对抗
        2.3.3 全球趋势下的主动参与
    2.4 德赛全球化理论的空间在场
        2.4.1 世界体系的空间拓展
        2.4.2 空间生产的动态不均衡
        2.4.3 全球化下空间的整合与重构
第3章 微观积淀: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学理生成
    3.1 德赛生活的时代背景映色
        3.1.1 东西互鉴的个人经历
        3.1.2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
        3.1.3 “第三条道路”的探寻
    3.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理论源流
        3.2.1 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
        3.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3.2.3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3.2.4 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吸收
    3.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研究理路
        3.3.1 自下而上的思维路径
        3.3.2 整体主义的理论视角
        3.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
第4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一维度:自由是市场的动力
    4.1 自由逻辑下阶级关系的演变——对资本主义矛盾的透视
        4.1.1 阶级对立的出现
        4.1.2 阶级矛盾的激化
        4.1.3 阶级合作与共生的可能
    4.2 自由基础上经济关系的形成——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
        4.2.1 自由契约下的商品交换
        4.2.2 自由竞争下的价值转形
        4.2.3 自由导向下的市场时空转换
    4.3 自由尺度下的公平与富裕——对不平等社会的妥协式解答
        4.3.1 公平与正义的向往
        4.3.2 饥馑与富裕的平衡
        4.3.3 自由平等社会的终极实现
第5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二维度: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
    5.1 围绕利润率的周期性增长——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
        5.1.1 回归利润率的市场关系
        5.1.2 周期性增长与循环
        5.1.3 周期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
    5.2 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资本主义存在的方式
        5.2.1 市场对价值规律的服从
        5.2.2 两大部类模型中的增长趋势
        5.2.3 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可能
    5.3 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5.3.1 刺激生产力的提高
        5.3.2 驱动资本积累
        5.3.3 空间转移的修复
第6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三维度: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
    6.1 自由市场的空间极限——社会跃迁何以实现
        6.1.1 空间生产的恢复
        6.1.2 非均衡中的空间整合
        6.1.3 世界市场下的空间极限
    6.2 自由市场下的时间危机——社会转型何时实现
        6.2.1 周期性危机中的时间转换
        6.2.2 世界历史中的时间递进
        6.2.3 世界市场下的时间跃迁
    6.3 全球化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条件——社会理想如何实现
        6.3.1 自由市场酝酿社会转型的契机
        6.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与自我否定
        6.3.3 资本主义的最大优势即是最大极限
第7章 德赛全球化市场语境中的社会理想构建
    7.1 资本主义三种模式的经验
        7.1.1 市场自由放任的英美模式
        7.1.2 国家理性调节的德国模式
        7.1.3 市场与政府联合的亚洲模式
    7.2 社会主义两个方案的反思
        7.2.1 向资本主义的妥协: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
        7.2.2 对资本主义的跨越:资本主义外部的社会主义
    7.3 全球市场中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构想
        7.3.1 市场与政府的协调
        7.3.2 全球理性治理
        7.3.3 社会自觉的共同体
第8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整体评析及当代棱射
    8.1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价值坐标
        8.1.1 追溯经典文本
        8.1.2 展现空间在场
        8.1.3 驱魅数理实证
    8.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内在缺陷
        8.2.1 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
        8.2.2 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
        8.2.3 阶级合作的逻辑中拒绝了阶级斗争
        8.2.4 对资本主义充满幻象与同情
        8.2.5 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
    8.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棱射
        8.3.1 加快发展生产力
        8.3.2 主动融入参与全球化
        8.3.3 发挥市场的动力作用
        8.3.4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8.3.5 构建开放型的现代经济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8)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现状及评价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合法化危机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时代背景
        (一)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二)科学作为意识形态
    二、理论渊源
        (一)马克斯·韦伯合理性理论
        (二)帕森斯、阿尔蒙德、卢曼的思想资源
第二章 合法化危机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何谓“合法化危机”?
    二、晚期资本主义的结构
        (一)经济系统的休整
        (二)行政系统的调控
        (三)合法性系统的认同
        (四)阶级结构的变化
    三、晚期资本主义的三大危机倾向
        (一)危机倾向一: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危机倾向二:政治的合理性危机
        (三)危机倾向三:社会文化的动机危机
    四、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四大危机原理
        (一)危机原理一:经济层面
        (二)危机原理二:合理性层面
        (三)危机原理三:动机层面
        (四)危机原理四:合法化层面
第三章 合法化危机的解决途径
    一、重建公共领域为重要形式
        (一)公共领域的形成
        (二)公共领域的转型
    二、交往行为理论为主要途径
        (一)交往行为理论的形成
        (二)交往行为理论的旨趣
    三、建立协商民主的政治社会
        (一)商谈和共识
        (二)话语与民主
第四章 合法化危机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合法化危机思想的价值
        (一)重视科学技术的影响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三)增加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合法化危机思想的局限性
        (一)否定了经济危机的决定作用
        (二)用改良主义方式解决资本主义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 ——基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争论
    (一)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复兴
        1.20 世纪70 年代滞胀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
        2.新自由主义的复兴及其核心观点
        3.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实践
    (二)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争论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的逆全球化浪潮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2.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3.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二)发达国家逆全球化浪潮的掀起
        1.逆全球化在西方国家的兴起
        2.逆全球化浪潮掀起的原因
三、逆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一)逆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若干新变化
        1.新自由主义遭遇各方质疑
        2.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3.国家干预主义的复归以及宏观调控的加强
        4.新一轮国有化的出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
        1.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说的根据不够充分
        2.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卡尔·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波兰尼生平及《巨变》的写作背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论文的主要观点、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波兰尼视野下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崩溃
    第一节 均势制的失败与和平的终结
        一、百年和平与均势制度
        二、国际金融与战争危机
    第二节 金本位制的崩溃与重建
        一、金本位制的崩溃
        二、金本位制重建的失败
    第三节 自律性市场制度的瓦解
        一、自律性市场制度的概念
        二、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波兰尼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
    第一节 经济制度的演变和市场的起源
        一、早期社会的经济制度
        二、市场的本质及其起源
    第二节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反人类本质
        二、市场要素的商品化过程
        三、贫穷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经济自由主义的乌托邦性质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变迁
        一、阶级利益不能解释历史
        二、社会灾难及其文化根源
        三、法西斯主义的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波兰尼与马克思的思想比较
        一、波兰尼对马克思的曲解
        二、波兰尼与马克思批判思想的不同之处
        三、波兰尼与马克思批判思想的趋同之处
    第二节 波兰尼对凯恩斯的超越
        一、凯恩斯的新经济思想
        二、波兰尼对凯恩斯新经济思想的修正
    第三节 波兰尼对哈耶克自由资本主义思想的批判
        一、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之争
        二、奴役之路还是自由之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现实观照
    第一节 社会现实与波兰尼的社会理想
        一、20世纪的世界政治和经济
        二、波兰尼基于社会现实的哲学转向
        三、波兰尼经济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当代社会反制市场经济扩张的必要性
        一、反制市场的现实力量
        二、计划其实无处不在
        三、当代社会反向运动
    第三节 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与国际新秩序展望
        一、新自由主义企图建立国际秩序的失败
        二、当代国际新秩序的展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局限
    第一节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原创性
        一、波兰尼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二、“嵌入”和“脱嵌”概念的意义
        三、“双向运动”思想的原创性
    第二节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一、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二、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分层和分类整合原则
    第三节 波兰尼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概念的建构存在模糊性
        二、对历史的解释缺乏准确性
        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的干预和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D]. 杨怡雯.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 程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3]拉尔夫·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研究[D]. 杨冬珍. 吉林大学, 2021(01)
  • [4]拉尔夫·密里本德变革社会秩序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贾文雅. 山西大学, 2021
  • [5]主体形塑的生命政治学 ——资本主义治理术研究[D]. 苗翠翠. 吉林大学, 2020(08)
  • [6]莫里斯·多布辩证理性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吴凯. 山西大学, 2020(12)
  • [7]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D]. 王人骏. 吉林大学, 2020(08)
  • [8]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思想研究[D]. 耿姣姣. 河南大学, 2020(02)
  • [9]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研究 ——基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视角[D]. 王呼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卡尔·波兰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D]. 张海成. 黑龙江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当代资本主义与国家干预和监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