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苏词豪放之美(论文文献综述)
马芳芳[1](2022)在《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为例》文中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群文阅读的概念、要求出发,根据新课标对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要求与提议,再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选择多文本阅读的对象和设计议题。重点探寻《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两首词的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路径,设计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风格同种魅力"为议题,从"情感基调" "意象""意境""情感"等四个方面去比较两首词,发现宋词魅力,实现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胡建次[2](2021)在《民国时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文中认为民国时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为襟怀才性与艺术特征论,二为词法技巧论,三为苏辛比较论。在第一个维面,人们持续肯定苏轼的才华,品评其词的艺术特征并予以推扬。在第二个维面,人们就苏轼以诗为词和其词是否协韵进行论析。在第三个维面,人们就苏辛词的创作技巧、意境呈现、风格表现等展开评述。民国时期词学对苏轼的论评,为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提供了平台。
李舫[3](2020)在《一蓑烟雨任平生——致敬苏轼的十个关键词》文中认为2000年千禧年伊始,法国巴黎,有一家报纸——《世界报》,它的主编叫作"让-皮埃尔·朗日里耶"。他和他的同事们决定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迎接新千年的到来。怎么庆祝呢?他们决定用专栏的形式,写一批专栏文章,讲述在公元1000年—2000年这一千年中生活的世界知名的重要人物的生活故事,覆盖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
张珊[4](2020)在《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宋词作为中华经典之一,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在高中阶段,语文课是学习和传播宋词的一个重要渠道。本研究从语文课堂入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通过搜集大量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进行研究,具体如下: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及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宋词概述,旨在分析教材中宋词的主要内容及文体特征。第三章从分析宋词教学案例入手,发现教学目标的制定笼统且空泛,表述不规范,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的确定忽视宋词的文体特征,对学情把握不准确且教学内容单一;导入环节千篇一律,教学过程缺乏实质性对话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第四章试图寻找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策略,并对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与说明。结语部分总结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的重要性,从完整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以促进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和可操作化,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的作用。
贾琪[5](2017)在《论苏轼诗词对杜诗的接受与融通》文中提出清代诗人宋湘说苏轼“一生心醉陶彭泽,暗地师资杜少陵”,点明苏轼虽追慕陶渊明,但苏诗的底色是学杜甫,因此,苏轼对杜甫有着深层的接受。本文以苏轼诗词对杜甫的接受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苏轼对杜诗的接受与融通、继承与超越。从接受背景来看,北宋特殊的政治环境,北宋文人学杜、尊杜的文学环境为苏轼接受杜甫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忠君爱国思想贯穿一生,苏轼的家庭及成长经历决定了其与杜甫有相同的志向。苏轼虽然在仕途上历经坎坷,一再地贬谪并没有消磨掉他的用世热情,他内心还是传统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又苏轼在一些诗中表达了与杜诗相同的情感,这种相通的品格和情感是苏轼接受杜甫的前提,这些构成了苏轼接受杜甫的个性因素。讨论苏轼诗词对杜诗的接受与融通,如果苏轼及其诗词与杜诗无甚关联,这一命题就不足以成立。因此,以苏轼的诗词文本为基础,分析苏轼诗词与杜诗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苏轼诗词化用杜诗、意象意境创造、效法杜诗律法等几个方面。从文学接受的终点来追溯影响的源头,苏轼诗词与杜诗颇有渊源,杜诗是苏轼创作的源头之一。从苏轼对杜诗的批评阐释可以看出苏轼尤为注重杜诗的现实因素,苏诗中不少社会写实诗有杜诗之痕迹,又苏轼作词,“以诗为词”,扩大词的功能,其词关注现实,拓展词境,亦沾染了杜诗的气概。杜诗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但不少杜诗具有囊括古今、气势壮大的特点,是隐含的豪迈,对苏词豪放风格有积极的影响。
郑晶玮[6](2012)在《苏词之和谐美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苏轼"以诗为词",其词作体现了内容与形式、创新与继承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既昂扬振奋又自然宛转的美感。苏词豪放与婉约相济,体现出壮美与优美的和谐统一。苏词中情、志、理相生,人、景、物相衬,画面逼真传神又含蓄蕴藉,境界和谐优美。
于永森[7](2010)在《论豪放》文中指出“豪放”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具有独特内涵和鲜明民族特色、反映着一种积极刚健精神风貌和审美意识的美学范畴,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人生、思想精神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古至今,对“豪放”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词学的领域之内,而对其前期的发展嬗变及内在的深厚内涵,则很少有人研究。把“豪放”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来进行全面探讨的,更属阙如。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力图从美学范畴本体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而全面地探讨了“豪放”的发展、嬗变的历史,根本思想精神、哲学辩证法精神和诗学精神,内涵和生成,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等内容;一是集中研究了“豪放”范畴涉及到的主要理论问题,探讨了“豪放”和“婉约”(及与此有关的“本色”、“中和”等范畴)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而确立“豪放”的价值及其在古代诗学、美学中的地位,为中华民族新的审美理想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参照。文章共分为十个部分:导言:主要探讨了“豪放”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美学及范畴中的地位及本文选题的由来,关于“豪放”范畴研究的情况综述及研究“豪放”的逻辑起点,阐明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思路。第一、二章:主要探讨了“豪放”的形成和嬗变。“豪放”萌芽于先秦中国传统文化奠基的历史时期,是社会礼法制度逐渐加强、腐朽并形成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的产物。其中“放”的一面最先起步发展,并在老庄思想中得到体现;而“豪”的生成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其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理想。“豪放”在魏晋人的自我意识初步觉醒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经过南北朝及隋代的酝酿,在唐代的文学艺术中得到了较大发展和体现。宋代是“豪放”发展为一个基本美学范畴的时期,尤其在词这种文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趋于成熟,但是它在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并不占有正宗的位置,且为正统的审美意识所排斥。元曲之中则是以“豪放”为特点的文学作品占据了主流地位,曲本身的形式即有着“豪放”的特点。而随着诗歌——即很大程度上是以主体的抒情为主的文学体式——在封建社会后半期的衰落,代言体的戏曲和小说的兴起,加上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思想越来越趋于保守和缺乏创造创新精神,“豪放”的盛极而衰也就不可避免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豪放”的根本思想精神、哲学辩证法精神和诗学精神三个方面。“豪放”范畴的根本思想精神是指儒、道互补、取长补短、意在现实的积极人生境界;哲学辩证法精神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民族审美意识对“中和”之美的偏离和歪曲,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以《易传》美学为代表的刚健积极精神;诗学精神是指诗“可以怨”的精神,在传统的偏于柔弱消极静态的审美意识影响之下,以“温柔敦厚”为特点的传统诗学对于“豪放”进行压抑和排斥,“豪放”范畴成熟于宋代并与“婉约”相对待,是这个过程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豪放”概念的义界、内涵及内在结构合成。“豪放”在义界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作为审美范畴的“豪放”,主要体现在其狭义上,其核心内涵是“不受拘束”;广义上的“豪放”是“壮美”的象征,它和其他一系列“壮美”范畴一起构成了“壮美”的风格,而在宋代以后“豪放”成熟为一个基本美学范畴之后,则成为这些“壮美”范畴的核心范畴。“豪放”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其内涵涉及三个层面:内在精神层次的意义,表现为人对于腐朽礼法制度的反抗和超越;艺术表达层次的意义,表现为作者主体对于过时的规律和相对真理的超越;风格层次上的意义,表现为对“婉约”和“优美”风格的突破和超越。“豪放”的内在结构是由“豪”和“放”两部分按照“中和”之美的规律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一结果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的规律两方面的因素促成的。“豪放”的生成,可以用“‘志’(理想,包含‘小我之情’→‘大我之情’的生成过程)→‘气’→‘豪’→‘放’”这样一个流程来阐释。“豪放”生成的主体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人的志意理想促成了内在的“气”的积聚,而客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是和地域、社会、时代、心境及其他物质因素——尤其是酒联系着的。第五章:以具体的故事或文学作品为例,阐述了“豪放”在文学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主要美学风格特点。“豪放”之美集中的文学艺术,主要是诗歌和绘画、书法等等领域。“豪放”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主要有三个特点:鲜明而强烈的主体性精神特征;盛大而充沛的内在气蕴和外在气势;直抒胸臆、淋漓尽致的表达方式。第六章:主要探讨了“豪放”和一些容易混淆的美学范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至于明显与“豪放”区别开来的范畴,则不在探讨范围。“豪放”和“中和”之美的辨正,主要论述了“豪放”是“中和”之美的一种形态,而且是其较为健康和积极的一种形态,它在哲学的高度上秉承并代表着《易传》刚健积极为主的“中和”之美一路。和“壮美”的辨正,主要论述了“豪放”是一种最富有主体性精神的“壮美”。和“崇高”的辨正则主要指出“豪放”可以被主体以外在的形式上直接表现出来,而“崇高”只能在主体或审美对象的内心产生;“豪放”产生的根源是主体的“志”(理想),是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儒”、“道”两家思想互补的一个结晶,而“崇高”产生的根源则是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恐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命运和虚无的思考,最终达到对“有限”和“无限”的超越;“豪放”的主体通过积极介入现实社会生活而得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崇高”的主体则往往是通过悲剧性的毁灭来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综合比较起来,“豪放”更具有现实性,而“崇高”则往往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对现实生活并无多大的改变。和“浪漫”的辨正主要是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来进行的,指出两者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不同,“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个性解放,其主体资产阶级最终推翻封建制度而成为统治阶级,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历史地位,仅仅兴盛于十九世纪初数十年的时间,而“豪放”则是以主体强烈的现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心进行变革和创新的一种体现,它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脱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的控制,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和现实基础。第七、八两章:主要研究了“豪放”在中国诗学史上的一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基本上都是在“豪放”范畴成熟之后的宋代以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和“豪放”的对立范畴“婉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部分研究的六方面的问题,都以这个问题为基础。具体的观点有:“豪放”是对“婉约”的突破与发展;“豪放”词可以兼有“婉约”词之长,反之“婉约”词要兼有“豪放”词之长则甚不易,这是由于受到主张“婉约”为词的正宗或本色的观点的限制,研究历史上的词人词作,可以更为清晰的看出这一点;“豪放”和“婉约”一样,既能在词这种文体中具有“本色”的地位和性质,同时在元曲中,又具有独一无二的“本色”的地位和性质;用“诗化词”来贬低“豪放”词并非词这种文体的“本色”的观点,并不能成立,相反,词只有在一种向大诗学(即诗、词、曲同为一种诗歌体裁的阶段性形式)发展的趋势上,才能提升其文学境界和思想境界;“豪放”和“婉约”二分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近、现代一些认为这种二分法过于简单的观点,其实并未认识到这种二分法的独特贡献,即它对于“豪放”范畴成熟的关键意义的揭示;“豪放”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内在的推动着从诗到词、从词再到曲的文体变化历程,在各个文体阶段上,“豪放”都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九章:主要阐述了在民族审美意识重建的宏观视野下,“豪放”美学范畴研究的现代意义。“豪放”和中华民族新时期文化复兴和审美意识大方向的重建,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并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时代需要建立一种积极进取的以“阳刚之美”为主要风貌的审美意识,以促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而其中所具有的“豪放”精神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豪放”是我们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新时期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前提条件,它对于人的发展,对于发展人从而使之达到更高的层次和理想境界,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季萍[8](2009)在《苏词艺术风格谈》文中指出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他的词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藩篱而成豪壮美一派,高空飘逸,清雄韶秀,用清丽之景写淡泊之意,冰清玉洁,澄澈晶莹,写意用笔轻灵流转。
蔡文秀[9](2006)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说课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华娟[10](2003)在《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辩》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争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苏轼词是否协律,其中又涉及到苏轼是不知律还是故意打破音律的束缚,以及“律”究竟指什么;二是何谓“以诗为词”,研究者分别从音律、内容、风格和语言方面解释其内涵,“以诗为词”的意义也是探讨的重点;三是苏轼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以及这种风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产生的影响;四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是什么。
二、浅谈苏词豪放之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苏词豪放之美(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襟怀才性与艺术特征之论 |
二、词法技巧之论 |
三、苏辛比较之论 |
(3)一蓑烟雨任平生——致敬苏轼的十个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豪放 |
二、博喻 |
三、瞬息 |
四、信笔 |
五、戏墨 |
六、佛老 |
七、手足 |
八、涅盘 |
九、为官 |
十、担当 |
结语 |
(4)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高考对宋词考查的重视 |
(二)宋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
二、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研究综述 |
(一)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内容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方法的运用 |
(三)关于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加涅教学设计理论 |
第二节 ABCD目标表述法 |
第三节 语文对话教学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宋词的概述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分布概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宋词的文体特征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目标分析 |
一、教学目标笼统且空泛 |
二、教学目标表述不规范 |
三、三维目标割裂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内容分析 |
一、忽视宋词的文体特征 |
二、对学情把握不准确 |
三、宋词教学内容单一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过程分析 |
一、导入环节千篇一律 |
二、缺乏实质性对话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宋词教学目标的制定 |
一、以课标为依据 |
二、以教材为立足点 |
三、以规范的陈述为原则 |
第二节 宋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依据宋词文体特征 |
二、依据高中生的学情 |
三、丰富宋词的教学内容 |
第三节 宋词教学过程的优化 |
一、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导入 |
二、优化教学核心环节 |
第四节 高中语文宋词教学设计与说明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论苏轼诗词对杜诗的接受与融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杜甫对苏轼的影响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角度 |
(三)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一 苏轼接受杜甫的社会环境和个性因素 |
(一)社会环境 |
1.政治环境 |
2.文学环境 |
(二)家庭环境与个性因素 |
1.家庭环境 |
2.个性因素 |
二 苏轼诗词与杜诗关系考说 |
(一)化用杜诗 |
1.苏诗化用杜诗 |
2.苏词化用杜诗 |
3.反意化用杜诗 |
(二)意象意境的创造 |
1.由雨意象看苏轼对杜甫的接受与融通 |
2.杜诗意境对苏诗的启发 |
3.杜诗意境对苏词词境创造的启发 |
(三)借鉴律法 |
1.苏诗对杜诗律法的借鉴 |
2.苏词“当句对”形式的使用 |
三 苏轼对杜甫诗学思想的接受及其影响 |
(一)写实倾向与境界拓展 |
(二)杜甫诗论对苏词豪放风格的影响 |
(三)苏轼对杜诗评价举要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苏词之和谐美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与“词”相容———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
二、豪放与婉约相济———风格的和谐 |
三、情、志、理相生, 人、景、物相衬———境界的和谐 |
(7)论豪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豪放”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地位及选题缘起 |
第二节 “豪放”研究状况综述 |
第三节 “豪放”的逻辑起点、本文研究的方法及逻辑思路 |
第一章 “豪放”形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上) |
第一节 先秦两汉:“豪放”的酝酿和萌芽 |
一、“豪放”在先秦的现实酝酿和文献实证 |
二、“豪放”在汉代文献中的初步汇流 |
第二节 魏晋隋唐:“豪放”的凸显和发展 |
一、“豪放”在魏晋主体意识自觉背景下的凸显 |
二、盛唐时期“豪放”的集中表现 |
第二章 “豪放”形成与嬗变的历史考察(下) |
第一节 宋元明清:“豪放”的成熟和盛极而衰 |
一、宋人审美理想影响下“豪放”美学范畴的成熟 |
二、“豪放”在元代文学中主流地位的确立 |
三、明代文艺境界对“豪放”的消解 |
四、“豪放”在清代的总结和整理 |
第二节 近、现代:“豪放”的勃发和“假借” |
一、“豪放”在近代文艺中的勃发 |
二、现代社会中的畸形现象对“豪放”的假借 |
第三章 “豪放”的根本思想精神、哲学辩证法精神与诗学精神 |
第一节 “儒、道互补”、意在现实——“豪放”的根本思想精神 |
第二节 刚柔并济、以刚健为主——“豪放”的《易传》美学哲学辩证法精神 |
第三节 诗“可以怨”——“豪放”的诗学精神 |
第四章 “豪放”的内涵与生成 |
第一节 “豪放”的义界(广义、狭义)和内涵 |
一、“豪放”义界(广义、狭义)的探讨 |
二、不受拘束,气盛使然——“豪放”的内涵及其三个层次 |
第二节“豪放”的生成 |
一、“豪放”的内在结构合成 |
二、“志”(或理想,含“小我之情”→“大我之情”)→“气”→“豪”→“放”——“豪放”生成的流程 |
三、影响“豪放”生成的主客观因素 |
四、如何更好实现“豪放”之“放” |
第五章 “豪放”在文艺中的表现及其美学风格特点 |
第一节“豪放”在文艺中的表现 |
第二节 “豪放”范畴的美学风格特点 |
一、鲜明而强烈的主体性精神特征 |
二、盛大而充沛的内在气蕴和外在气势 |
三、直抒胸臆、淋漓尽致的表达方式 |
第六章 “豪放”与相关美学范畴辨正 |
第一节 “豪放”与“中和”之美 |
第二节 “豪放”与“壮美” |
第三节 “豪放”与“崇高” |
第四节 “豪放”和“浪漫” |
第七章 “豪放”范畴主要涉及理论问题论辨(上) |
第一节 “豪放”对“婉约”的突破与发展 |
第二节 “豪放”词可兼有“婉约”词之长 |
第三节 “豪放”与“本色” |
第八章 “豪放”范畴主要涉及理论问题论辨(下) |
第一节 “豪放”与“诗化词” |
第二节 “豪放”、“婉约”二分法辨 |
第三节 “豪放”与诗体形式(诗、词、曲)的演进变化 |
第九章 “豪放”范畴的价值及其研究的现代意义 |
第一节“豪放”是中华民族以“壮美”为主要风貌的新的审美理想重建的重要精神 |
第二节 “豪放”精神是批判地继承和开创新文化、文学的前提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学)论着 |
后记 |
(8)苏词艺术风格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于传统婉约词外卓然自成一家, 别开豪放一派 |
1. 苏词之豪放寄于情境之中, 艺术境界高大扩远 |
2. 扩充词的境域上求变 |
3. 独立危行、高驰不顾的精神———“野性” |
二、婉约词的超旷、韶秀 |
(10)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辩(论文提纲范文)
一、是否协律 |
二、关于“以诗为词” |
三、关于苏词的主导风格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四、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讨论 |
四、浅谈苏词豪放之美(论文参考文献)
- [1]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为例[J]. 马芳芳. 中学语文, 2022(03)
- [2]民国时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苏轼论[J]. 胡建次.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1(01)
- [3]一蓑烟雨任平生——致敬苏轼的十个关键词[J]. 李舫. 作家, 2020(09)
- [4]高中语文宋词教学案例研究[D]. 张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论苏轼诗词对杜诗的接受与融通[D]. 贾琪.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6]苏词之和谐美初探[J]. 郑晶玮. 中学语文, 2012(12)
- [7]论豪放[D]. 于永森. 山东师范大学, 2010(12)
- [8]苏词艺术风格谈[J]. 李季萍. 理论界, 2009(12)
- [9]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说课设计[J]. 蔡文秀. 卫生职业教育, 2006(22)
- [10]20世纪关于苏轼词的论辩[J]. 孙华娟. 天中学刊, 2003(04)
标签:苏轼论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论文; 苏轼书法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