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电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一、电信网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秦志勃,于永海,彭华[1](2016)在《电信网技术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电信网的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电信网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直至今日,通信网正在向着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转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对电信网构成了冲击,本文主要介绍电信网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

刘奎[2](2013)在《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颠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对很多传统产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网络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面临着技术瓶颈的突破,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电信网的发展也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电信网技术也在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1.1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互联网是组成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主体网络的重要部分,互联网是我国普及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互联网迅猛的发展速度以及强烈的拓展功能,使其迅速的占领市场,打破电信的行业垄断地位,成为可以和电信网

蔚晓丹[3](2010)在《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承担着交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交通信息网,存在着信息网资源利用率不高和对新技术的探索应用研究不够等局限性。同时,现阶段电信企业处于转型的时期,消费者对于交通信息网的大量交通信息的需求则是电信企业未来盈利的重要潜在要素。因此,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如果可以有机融合,将实现通信资源的整合利用,并提高交通运输业和电信业的效益,使交通信息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行业和社会公众。本文对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在理论、路径、策略和实证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既有理论价值,也对交通业和电信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德尔菲专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研究方法。论文研究了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基础,对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综合考虑中国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行业壁垒,提出了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路径和融合架构,并针对融合架构的各个层次,分别提出了融合实施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根据提出的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架构对ITS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创建了适合中国现阶段使用的ITS动态评估模型并进行了科学修正。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个,一是从网络融合的理论出发,结合交通产业和电信产业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构建了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架构;二是将融合架构应用于ITS进行实证分析,并构建了动态的ITS指标评价模型,完善了ITS层次评价体系;三是从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整合、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有切实的参考意义。

蔚晓丹,零旻,曾剑秋[4](2008)在《充分利用电信网络 加快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文中研究表明文中分析国家交通信息化的现状并解析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信息数据传输将成为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在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通信资源的前提下,提出交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交通通信网与电信网在资源层次、技术层次、通信业务层次、服务业务层次进行融合,并提出相应的融合方式。

蒋林涛[5](2008)在《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用户群体的巨大改变,互联网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原有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的设计理念已难于适应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向何处去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互联网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互联网技术对电信网的强烈冲击使得电信界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电信界在寻找发展方向,寻找技术的突破口,以使自己重新立于主动地位,但至今没有找到,电信网也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下一代网技术的发展。下一代网的关键技术是什么,这些关键技术问题能不能解决,是否可能在近期得到解决并用于商用系统,都是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续合元[6](2008)在《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协调发展》文中指出电信网和互联网是两张现存的网络,这两个网络在商业模式、服务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有许多差异,但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网和互联网提供的业务又在相互渗透。文章介绍了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现状以及各自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电信网和互联网面临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电信网和互联网协调发展的建议。

蒋林涛[7](2008)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目前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和高速推进,不可能达到目前社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因此,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刊特邀请中国着名通信专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先生就互联网引入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话题发表观点。蒋林涛先生认为互联网技术对电信网的强烈冲击,打破了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业务的层出不穷的特性,使互联网业务在宽带网上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使电信界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电信界在寻找发展方向,寻找技术的突破口,使自己重新立于主动的地位,但至今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蒋林涛先生指出,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发展方向都应该是下一代网络,下一代网络将会是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主体。作为国家通信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主体,其要素为:安全、可信任,可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和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可持续、良性发展,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与现有的主流技术互通、共存、平滑演进;提供人人可以参与创新的网络平台。

蒋林涛[8](2008)在《互联网引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认为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信息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互联网技术对电信网的强烈冲击,打破了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为此,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引入给全球信息化和电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应启亮,陈文,孙雷[9](2007)在《光通信在电信网的应用和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分析电信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光通信在网络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光通信在宽带接入网、传输网和宽带IP网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讨论了传输网和宽带IP网在融合承载中的发展趋势。

王军[10](2006)在《电信网效益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阅读和综述国内外大量文献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电信网效益理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电信网的基本结构、结构类型和业务体系、电信业务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电信网运营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护、网络的管理、业务准备、网路监视和网络的经营等5个方面。从价格、市场进入、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政府对电信网络运营管理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系统地研究了电信网的经济特征。在原有传统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电信产业价值链。分析了电信网的网元构成、电信网的资本构成、投入产出特点。对电信网效益进行了重新定义,深入地研究了电信网效益的内涵和分类、电信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形成机制、电信网经济效益的指数评价方法和DEA评价方法,构造了电信网社会效益的评价体系。对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和区域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改善我国电信业效益的对策建议。

二、电信网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网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2)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电信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IP时代下的电信网与互联网

(3)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交通信息网的定义
        1.2.2 电信网的定义
        1.2.3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定义
        1.2.4 ITS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内涵
        2.1.1 交通及交通信息网的内涵
        2.1.2 电信网的内涵
    2.2 网络融合理论研究
        2.2.1 网络融合定义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3 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信息网中的应用
        2.3.1 信息通信技术
        2.3.2 3G技术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3.3 信息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通讯中的应用
        2.3.4 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管理业务中的应用
    2.4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理论研究
        2.4.1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内涵
        2.4.2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方式
        2.4.3 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2.4.4 交通信息系统技术评价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基础研究
    3.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发展现状
        3.1.1 交通信息网的发展现状
        3.1.2 电信网的发展现状
    3.2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3.2.1 交通信息网实现两网融合的可能性
        3.2.2 电信网实现两网融合的可能性
    3.3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行业壁垒分析
        3.3.1 规模经济壁垒
        3.3.2 在位企业优势壁垒
        3.3.3 公用网与专用网政策壁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架构
    4.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架构研究
        4.1.1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互补关系
        4.1.2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路径
        4.1.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架构
    4.2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实施策略
        4.2.1 基础设施层次
        4.2.2 业务应用层次
        4.2.3 数据整合层次
        4.2.4 辅助决策层次
        4.2.5 公共服务层次
    4.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在ITS中的融合研究
        4.3.1 ITS的发展历史和定义
        4.3.2 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架构
        4.3.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在ITS中的融合
        4.3.3.1 资源与技术层次的融合
        4.3.3.2 业务层次的融合
        4.3.3.3 服务层次的融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ITS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基于ICT的ITS指标体系构想
        5.1.2 对指标体系的证明与重构
        5.1.3 ITS技术评价模型的构建
    5.2 ITS技术评价模型的修正
        5.2.1 实验数据
        5.2.2 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5.2.3 模型修正
        5.2.4 修正后的ITS技术评价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论文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互联网技术
    1.1 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1.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2 电信网技术
    2.1 电信网技术的现状
    2.2 电信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3 电信网与互联网
4 结束语

(6)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信网与互联网的现状
    1.1 业务
    1.2 用户/终端
    1.3 业务接入方式
    1.4 网络技术
        (1) 业务控制程度
        (2) 服务质量
        (3) 安全
2 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发展
    2.1 电信网和互联网运营模式分析
    2.2 电网业与互联网业的发展
    2.3 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发展
        (1) 电信网和互联网在承载层融合
        (2) 基础电信业务网
        (3) 通过管理运营平台提供互联网业务
        (4) 现有互联网业务的提供方式
3 结束语

(7)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1.1 加速全球信息化进程
    1.2 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1.3 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互联网引发的问题
    2.1 概念、定义、思维方式问题
    2.2商业模型问题
    2.3 安全问题
    2.4 运营问题
3 互联网的引入与电信转型
    3.1 对电信业务的冲击
    3.2 电信转型
    3.3 互联网与电信网
4 下一代网的技术方向
5 结束语

(10)电信网效益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电信网络效益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电信网络效益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电信网及其业务体系
    2.1 电信网的基本结构
        2.1.1 电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2.1.2 电信网的基本组成
        2.1.3 电信网的分层结构
    2.2 电信网的结构类型及特征
        2.2.1 电信网的基本拓扑结构
        2.2.2 电信网的分类
    2.3 电信网的业务体系
        2.3.1 电信业务及其划分
        2.3.2 电信业务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信网的运营体系
    3.1 电信网络运营的主要内容
    3.2 电信网络的运营商
        3.2.1 电信网络运营商的构成
        3.2.2 电信网络运营商的支撑企业
    3.3 电信网络的政府运营
        3.3.1 政府介入管制的原因
        3.3.2 政府管制的方式和内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信网络的经济特征分析
    4.1 电信网的信息基础设施性
    4.2 电信网的信息经济性
    4.3 电信网的经济性
        4.3.1 电信网的结构经济性
        4.3.2 电信网络的规模经济性
        4.3.3 电信网的安全经济性
    4.4 电信网的外部性
    4.5 电信网的范围经济性
    4.6 电信网络的效用规律
    4.7 电信业务需求和供给特征
    4.8 电信网络进入退出壁垒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信网络投入产出的价值分析
    5.1 电信产业价值链
        5.1.1 电信业产业链
        5.1.2 电信业价值链
    5.2 电信网络的投入构成及其特点
        5.2.1 电信网络的网元构成
        5.2.2 电信网的资本构成
    5.3 电信网的运营成本的构成
        5.3.1 生产成本的构成
        5.3.2 期间费用的构成
        5.3.3 电信业务成本
        5.3.4 电信网络投入的特点分析
    5.4 电信网络的产出指标及其特点
        5.4.1 电信网产出的实物指标
        5.4.2 电信网产出的价值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信网效益及其形成机制
    6.1 电信网效益内涵
    6.2 电信网效益分类
    6.3 电信网经济效益形成机制
        6.3.1 电信网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6.3.2 电信网经济效益的形成机制
    6.4 电信网社会效益形成机制
        6.4.1 电信网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
        6.4.2 电信网社会效益的形成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信网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7.1 单指标评价法
    7.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7.2.1 含义
        7.2.2 电信网效益指标体系的设置
        7.2.3 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7.2.4 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电信网经济效益的DEA 评价方法
    8.1 DEA 模型的功用及可行性
    8.2 DEA 方法的工作步骤
    8.3 电信网运营效益的DEA 模型构建
    8.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8.5章 小结
第9章 电信网社会效益评价框架
    9.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9.1.1 电信网络社会效益的特点
        9.1.2 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9.1.3 间接经济效益评价
    9.2 社会使用价值评价
        9.2.1 电信网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价值
        9.2.2 电信网络对企业经营的使用价值
    9.3 电信网社会效益构成体系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我国电信网经济效益分析及对策建议
    10.1 电信网络的基本情况分析
        10.1.1 固定电话网分析
        10.1.2 移动通信网分析
        10.1.3 数据通信网分析
        10.1.4 传输网络分析
    10.2 电信业经济效益评价
        10.2.1 电信业务收入及其结构情况
        10.2.2 电信网经济效益的指标分析
        10.2.3 电信网经济效益的单指标指数评价
        10.2.4 电信网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0.2.5 电信网经济效益的DEA 分析
    10.3 电信业区域经济效益分析
        10.3.1 本地电话用户数增长情况
        10.3.2 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情况
        10.3.3 电信业务收入及投资水平的对比分析
        10.3.4 区域电信业经济效益的DEA 分析
    10.4 电信网社会效益评价
        10.4.1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分析
        10.4.2 个人通信消费支出与GDP 产值比例
        10.4.3 电信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10.5 提高电信网效益的对策研究
        10.5.1 电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5.2 提高我国电信网效益的对策建议
    10.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电信网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电信网技术发展趋势[J]. 秦志勃,于永海,彭华. 通讯世界, 2016(15)
  • [2]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J]. 刘奎. 中国新通信, 2013(02)
  • [3]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蔚晓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 [4]充分利用电信网络 加快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J]. 蔚晓丹,零旻,曾剑秋.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8(11)
  • [5]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J]. 蒋林涛. 中兴通讯技术, 2008(05)
  • [6]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协调发展[J]. 续合元. 中兴通讯技术, 2008(05)
  • [7]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蒋林涛. 中兴通讯技术, 2008(01)
  • [8]互联网引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蒋林涛. 电信科学, 2008(01)
  • [9]光通信在电信网的应用和趋势[J]. 应启亮,陈文,孙雷. 电子技术, 2007(Z2)
  • [10]电信网效益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 王军.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电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