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地区龙潭晚期煤系古地理特征

湘赣地区龙潭晚期煤系古地理特征

一、湘赣地区龙潭煤系晚期古地理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筱青[1](2021)在《广东及邻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距今约 201.3Ma 的三叠纪一侏罗纪之交(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TJB)是一次重大转折期,期间发生了包括生物集群灭绝及演替、全球性海退、野火事件等重大地质事件,从而导致同时期全球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相较于海相而言,对于海陆交互相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研究仍很薄弱。晚三叠世时期,位于我国华南的广东地区发育了一套良好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包括中部地区的小坪组以及北部地区的艮口群(红卫坑组、小水组、头木冲组序列),植物群十分发育,化石类型繁多,对于了解华南板块三叠纪末期古植被、古气候与古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材料。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广州、佛山、韶关乐昌、湘粤交界郴州狗牙洞、韶关新丰等多处剖面和化石点的植物大化石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47属106种(含未定种),其中有节类4属9种,真蕨类13属32种,种子蕨类5属9种,本内苏铁类11属33种,苏铁类4属8种,银杏类4属6种,松柏类3属5种,分类不明的植物3属4种。其中我们建立新种Williamsonia trifasciatis sp.nov.。另外基于角质层显微结构研究,修订了乐昌毛羽叶Ptilophyllum lechangense Wangemend.Zhang,确立了小水厚羊齿 Pachypterisxiaoshuiensis(Feng)Zhang comb.nov.新组合,并将大网羽叶属Anthrophyopsis的植物分类位置自苏铁类转移至本内苏铁类中。广州小坪组化石植物分子与我国其他地区及其他国家经典的晚三叠世植物群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小坪组植物群地质时代是晚三叠世卡尼期(Carnian)—瑞替期(Rhaetian)。另外,根据比较粤中与粤北不同化石点的植物组合,结合海相动物化石的研究,进一步厘定各个化石点与层位的时代,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四个植物带:Pachypteris-Lindleycaldus带、Pterophyllum顶峰带、Clathropteris-Otozamites带、Danaeopsis首现带。根据植物组合及亲缘关系,在晚三叠世时期广东地区整体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湿润气候区。Pachypteris-Lindleycaldus带为三角洲平原上的高地植物群落;Pterophyllum顶峰带属于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的低地—湿生植物群落;Clathropteris-Otozamites带属于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的低地—湿生植物群落之中的相对高地;Danaeopsis首现带属于三角洲平原上的低地植物群落。另外,依据动植物化石,推测晚三叠时期卡尼期中晚期至瑞替期华南板块的南端呈现韶关地区粤北海湾、广州半岛和佛山地区粤西海湾的古地形。经过对广州大涡村剖面岩石中惰质组中的火焚丝炭反射率的研究,我们得到当时的森林火灾燃烧温度为489.884℃—528℃之间,这表明在广东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发生了零星的野火活动,均为林下植被凋落物下方的有机材料、凋落物、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燃烧引起的地面火至地表火,没有大规模的野火活动发生。另外,本文通过对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剖面,特别是郴州狗牙洞剖面和广州大涡村剖面植物化石类型来探究植物群与当时卡尼期潮湿事件的响应。除此外,我们也尝试了通过有机碳同位素曲线与研究较为充分的地区进行对比。

高顺莉,谭思哲,陈春峰,周平[2](2021)在《下扬子-南黄海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二叠系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以沉积相分析为核心,以组为单位编制了下扬子-南黄海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烃源岩和储层分布,分析二叠系勘探潜力及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下扬子地区二叠纪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型构造背景,其古地理特征总体呈现的地势为沿NE-SW向展布的轴部低、西北及东南两侧较高的沉积面貌和格局,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滨岸-沼泽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斜坡-盆地相等主要优势相;根据烃源岩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推测龙潭组煤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扬子陆区的安徽东南部到江苏东南部、海区的南黄海盆地中部,综合评价其有机质丰度高、平面分布稳定、厚度大,是二叠系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指出崂山隆起的东南部和东部紧邻生烃中心,三角洲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条件优越,晚期保存条件好,是有利勘探靶区。

闵华军[3](2020)在《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外页岩气勘探中,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效果尚不理想。此类页岩是否具备页岩气富集潜力以及如何在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区实现勘探突破,是当前页岩气地质研究和勘探所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次研究以扬子板块西南地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等,以期为该类型页岩气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基于大量露头、钻井、地球化学、扫描电镜、低温氮吸附、压汞等资料,以沉积学、地球化学、非常规储层地质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对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页岩储层成岩演化、储层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对比研究,对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变差原因、储层发育影响因素、高氮低烃页岩气形成原因、高过成熟页岩勘探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建立了高过成熟页岩储层成岩-孔隙演化模式,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物质基础较好。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发育分布主要受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区域古地貌控制:拉张槽区,可容纳空间大,总有机碳(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可达70m以上;研究区东部古地貌低地区,TOC大于2%的优质页岩厚度一般在30m~50m。不规则底形模式(拉张槽区)和上升流模式(研究区东部)是筇竹寺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模式。(2)筇竹寺组黑色页岩处于晚成岩阶段,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蚀、有机质成熟等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破坏阶段(Ro<1.1%~1.3%)、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Ro=1.1%/1.3%~2.0%左右)和晚期孔隙破坏(Ro>2%左右)3个大的阶段。原生孔隙破坏阶段,孔隙度逐渐下降,机械压实和沥青充填作用是页岩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有机质孔隙大量形成,孔隙度增加。晚期孔隙破坏阶段,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直至停止,深层压实作用对孔隙持续破坏,孔隙度下降。有机质孔隙的形成对次生孔隙贡献大,溶蚀等其它成岩作用对次生孔隙贡献小,几乎可以忽略。(3)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演化主要受埋深增温影响。峨眉地幔柱活动对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热演化有一定影响,但不能造成有机质高过成熟,最大埋深大是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高过成熟的主要原因。(4)研究区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质量差。与优质页岩储层相比,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具有有机质成熟度高、孔隙度低,无机孔隙、有机质孔隙发育差,孔隙连通性偏低,比表面积、孔体积低等特征。较低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造成页岩储集性较差。(5)深层压实是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深埋阶段压实作用对页岩储层孔隙的破坏仍然较为可观,页岩中有机质由于承压,更容易受到压实影响,TOC越高影响越强烈。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破坏主要与压实作用有关,而非石墨化导致。压实作用下,有机质承压易发生变形、迁移,有机质孔隙逐渐减少、形态不规则化,甚至消失。随着埋深/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有机质孔隙形成减弱或停止后(Ro大于2%左右),压实作用成为孔隙演化的主导因素,页岩孔隙持续破坏,比表面积、孔隙度单调下降。当埋深达到一定深度,页岩孔隙破坏严重,孔隙度下降至2%以下,页岩失去储集层意义,这一深度可定义为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可能在8000m~8500m左右。(6)(热成因)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无构造热事件情况下,生油高峰后,页岩储层孔隙度随深度/Ro呈抛物线型变化,指示有效页岩储层或优质页岩储层发育存在深度窗口,这一深度窗口亦为页岩气富集的最大潜在窗口,本次称为页岩气勘探的深度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门限深度为湿气窗口的门限深度,该门限深度是优质页岩气储层开始发育的深度及页岩气富集的气源保证。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为页岩储层发育下限深度,该下限深度是页岩气富集优质储层的保证。无构造热事件地区,地层最大埋深与Ro对应较好,可以用Ro来标定页岩气的勘探窗口(即页岩气勘探的Ro窗口)。页岩气勘探深度窗口的下限深度在盆地构造沉降能力范围内,对页岩气勘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7)研究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页岩储层特殊的埋藏演化历史有关,筇竹寺组底部不整合及区域偏差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是次要影响因素。深层压实排烃(强烈)以及喜山期构造抬升、地层压力下降引发的排烃是筇竹寺组页岩气散失的主要过程,高氮低烃页岩气是绝大部分气体排出页岩后的残留。研究区及邻区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的大面积分布是其形成主要与自身因素有关的体现。(8)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地层压力常压区(且无构造热事件),高过成熟页岩孔隙破坏较严重,页岩气勘探潜力相对较低。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区,压实对页岩孔隙的破坏滞后于常压区,有机质高过成熟期(至少在高过成熟早期),页岩孔隙保存较好,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

谢卫东[4](2020)在《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储层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文中提出为厘清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气藏保存条件,本论文在查明研究区地层、构造背景的基础上,以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为途径,以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方法为指导,以软件编程和信息可视化为手段,精细表征了研究区龙马溪组源岩—储层特征,重建了气藏形成、调整和散失过程,评价了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气藏的保存条件,圈定了页岩气勘探有利区,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龙马溪组为一套黑色岩系,富含笔石和腕足类化石;区内龙马溪页岩厚度主体介于100~500 m之间,向北东方向逐渐变厚;将页岩的矿物成分划分为脆性矿物和非脆性矿物,其中前者为主导,后者以黏土矿物为主;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具高氢低氧特征,生烃潜力较好;样品总有机碳含量(TOC)测试值介于1.69%~9.73%之间,且底部样品TOC值明显较高;热成熟度(Ro)测试值介于2.0%~2.84%之间,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页岩中广泛发育微、纳米尺度的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隙,孔径范围跨度大,孔隙形态多样,其中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孔最为发育;孔隙类型以平行板状孔、细颈广体孔和墨水瓶孔为主;样品孔体积贡献率:宏孔>介孔>微孔,比表面积则主要由微孔贡献;TOC和黏土矿物对于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贡献良好,呈正相关关系;脆性矿物总体上不利于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发育;宏孔分形维数(D3)>介孔(D2)>微孔(D1),表明孔径越大孔隙表面的复杂程度越高;TOC与D2呈负相关关系,与D3呈正相关关系,脆性矿物含量与三者皆呈正相关关系,而黏土矿物含量与三者总体上皆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龙马溪上覆沉积物总剥蚀厚度超过3000 m,其中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小于500 m,三叠系上覆地层超过2500 m;研究区龙马溪组沉积埋藏史主要包括6个阶段,其中早三叠世—侏罗纪末龙马溪组达到了最大埋深;热演化史分为3个阶段,其中早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达到最高温度,约210℃;生烃演化分为4个阶段,其中石炭纪末—三叠纪末龙马溪组进入生油高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了生气高峰。页岩自身具备“低孔低渗”特征,封闭性能优良,封闭机理包括物性封闭、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闭;研究区由南向北优质页岩厚度逐步增大;下伏宝塔组灰岩和龙马溪组上段粉砂质页岩岩性致密,封闭能力好,可有效阻止气体的垂向散失;区域上发育石牛栏组—韩家店组和嘉陵江组两套优质区域性盖层;构造上建武向斜和罗场向斜具备气体富集条件,区内大—中型断裂主要发育在长宁背斜核部和研究区东部龙马溪组剥蚀区和浅埋藏区。建武向斜核部区域龙马溪组压力系数最高,大于2.0%,向两侧逐步降低,长宁背斜核部区域多为剥蚀区;总体而言,研究区龙马溪组含气量均较高,一般大于1.8 cm3/g;末次生烃高峰后气藏的散失量计算结果显示散失比例介于19.00%~22.40%之间;长宁背斜核部范围多为龙马溪组剥蚀区和浅埋藏地区,是非经济区,向两翼逐渐过渡为Ⅱ类储层和Ⅰ类储层,罗场向斜和建武向斜条带保存条件最好,此外,研究区北东隅埋深超过4500 m,受开采技术条件的限制,暂将其划分为Ⅲ类储层,总体而言Ⅰ类储层和Ⅱ类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价值。长宁地区是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页岩气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于我国页岩气藏选区和评价参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该论文有图87幅,表18个,参考文献293篇。

张一杰[5](2020)在《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系高频层序格架内含菱铁矿岩层成岩演化》文中认为本文运用矿物岩石学、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黔西盘县地区20余口钻井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及含菱铁矿岩层发育较为齐全钻井内所采样品的各类实验测试分析结果,开展了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系的高频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研究工作,总结了其内发育的含菱铁矿岩层的岩石学、沉积学特征以及在高频层序格架内的发育规律,研究了各类含菱铁矿岩层的成岩特征,探讨了层序控制下的含菱铁矿岩层成岩演化模式。以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为指导,对黔西地区含菱铁矿岩层发育较为齐全的钻井进行高频层序划分,建立研究区晚二叠世煤系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层序内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分析。依据含菱铁矿岩层内菱铁矿的微观形态特征,及其在高频层序格架内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凝胶状(Ⅰ类)、微粉晶(Ⅱ类)及球粒状菱铁矿(Ⅲ类)3种类型,其中Ⅰ类发育于层序内最大海泛面附近;Ⅱ类在层序内分布多样,可细分为3个亚类,Ⅱ1类发育于海侵体系域海平面上升期、且距底部三级层序界面较近,Ⅱ2类发育于海侵体系域海平面上升期、但距下部三级层序界面较远,Ⅱ3类发育于高位体系域内;Ⅲ类在层序内未表现出明显发育规律。各类含菱铁矿岩层的沉积水介质性质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其沉积期受海水作用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Ⅰ类受海水作用影响强烈,Ⅱ1类主要受海水作用影响,Ⅱ2类受海水与淡水共同作用,Ⅱ3类受淡水作用影响较大。基于含菱铁矿岩层的岩石学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对含菱铁矿岩层的成岩特征开展研究,各类含菱铁矿岩层目前均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但成岩作用组合类型及成岩水介质性质存在差异,其中Ⅰ类的成岩水介质以沉积期海水为主,Ⅱ1类的成岩水介质为较活跃的偏淡水流体,可能来自压实作用产生的上覆或下伏岩层中的孔隙水或裂隙水,Ⅱ2类的成岩水介质性质与Ⅱ1类较为相似,Ⅱ3类的成岩水介质可能以原生孔隙水为主,Ⅲ类的成岩水介质是较活跃的多期次水体。总结得出层序控制下的各类含菱铁矿岩层成岩演化模式,并认为从Ⅰ类→Ⅱ3类→Ⅱ2类→Ⅱ1类→Ⅲ类,受成岩流体改造作用的强度逐渐增大,其内部菱铁矿最终形成的时期逐渐变晚,菱铁矿晶体形态也逐渐趋好。该论文有图54幅,表36个,参考文献129篇。

刘曾勤[6](2020)在《黔西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非常规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已成为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中天然气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黔西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地层,其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以黔西地区海陆过渡相龙潭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岩芯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成分分析、压汞法、核磁共振实验、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稀有气体同位素测量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和致密成因机制,确定致密砂岩气体的充注时间和气体来源,从而讨论致密砂岩气潜力。龙潭组砂岩形成于三角洲和潮坪-泻湖沉积环境,属于典型的岩屑砂岩,其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龙潭组砂岩典型储层特征包括岩屑和黏土含量高,孔隙度和渗透率非常低,孔隙以微孔为主,束缚水饱和度高。龙潭组砂岩与国内其他大规模开发的致密砂岩(例如,延长组、须家河组和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相比,岩屑成分含量更高,孔喉结构更致密。此外,压汞和核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龙潭组砂岩孔喉分形维数高,表明微观孔喉结构复杂和非均质性强。龙潭组砂岩成岩作用的定性和定量评价表明,成岩综合指数能够表征压实、胶结、溶蚀和构造微裂缝作用对储层孔喉结构的综合影响。龙潭组砂岩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压实和胶结作用)强,再加上后期的储层建设性改造作用(溶蚀作用和微裂缝)较弱,导致了储层成岩综合指数低和孔喉结构致密。进一步,通过灰色关联法综合分析宏观储层属性、微观孔喉结构、成岩作用强度和非均质性等属性,建立龙潭组储层综合评价指数,确定龙潭组砂岩具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储层。研究区内龙潭组I类优质储层占比低,II和III类储层分布广。整体上,龙潭组砂岩孔喉结构致密,储层质量差,非均质性强。龙潭组砂岩中发育原生气液、次生盐水和次生气液包裹体,主要成分是甲烷、饱和烃和二氧化碳,说明致密砂岩中存在天然气聚集。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表明龙潭组致密砂岩气为持续充注,主要充注时间发生在晚三叠世。此外,稀有气体元素(氦和氩)含量研究证实龙潭组致密气主要来自泥页岩的贡献,煤层贡献非常小。因此,高成熟度和TOC含量的泥页岩生成的天然气可以充注邻近的致密砂岩层,形成致密气藏。研究区西南部是致密砂岩气开发的潜力区,构造运动破坏性相对较弱,深度相对较浅,砂体厚度大,砂地比高,储层质量较好。垂向上,砂岩与泥岩和煤层相互叠置,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合采方式是可行的,从而为黔西地区非常规气勘探找到突破口。

侯章帅[7](2020)在《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文中提出华南板块二叠纪沉积分异显着,发育多套烃源岩层,古地理面貌较为复杂。本研究在最新的二叠纪综合年代地层框架下厘定了各区域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并基于812条综合长剖面资料重建了目前最高分辨率的古地理图(根据地质年代和重要地质事件恢复18张二叠纪古地理图)。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中期,华南板块以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台地和范围较大的康滇古陆为特征,在亚丁斯克期中晚期海平面达到该时期的最低点,各区域的陆源剥蚀区连成一片,而华南南部和北部边缘仍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2)亚丁斯克期晚期-罗德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在华南北部边缘、湘黔桂和下扬子地区发育深水盆地,康滇古陆范围极度萎缩;沃德期-卡匹敦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盆地范围缩减,华夏古陆逐渐扩大,并在西侧形成了浅海碎屑岩沉积体系;到中二叠世末期,华南板块处于晚古生代海平面最低的时期,除桂中、湘南等少数区域外,华南板块主体位于海平面之上,广泛发育沉积间断。(3)吴家坪期-长兴期中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充沛的物源供应和频繁的海平面波动为华南广泛发生的聚煤作用提供了条件;长兴期晚期,华南海平面再次回退,各盆地范围明显缩小;到二叠纪末,华南板块海平面位于该时期最低值。本研究认为华南板块古地理变迁主要受控于区域海平面变化,但东吴上升运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极大地重塑了华南板块晚二叠世古地理格局,并大幅提高了陆源供给量。本研究采用GPlates软件首次精准地恢复原型原位的华南古地理变迁,并讨论了二叠纪华南板块的定量动力学特征。在大数据支撑下,区域高分辨率古地理重建图可用于修正和改良全球古地理重建结果。华南二叠系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层,主要赋存于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等沉积层位。本研究统计并分析各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和牙形类色变指数资料,认为川东-鄂西和下扬子区域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处于有利生烃阶段,而其它区域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差。总体来看,华南板块二叠系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许媛媛[8](2020)在《四川广元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植物化石新材料及古环境意义》文中认为距今约201.3Ma发生的显生宙以来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之一的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灭绝事件,在陆相沉积尤其是陆生植物群的研究中尚存争议,并且东亚地区在此方面的研究尤为薄弱。我国四川盆地作为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的热点研究区域,植物群组成十分丰富,但是近年来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植物化石系统学与多样性特征,以及由此反映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特征的研究工作仍显不足,亟待进一步加强。本文对最近采自于四川广元紫兰坝剖面上三叠统须家河组3段中的157块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古植物学研究,借助形态学和角质层分析(部分化石),共鉴定植物化石18属31种。其中节蕨类4属6种,占种类的19.4%;真蕨类3属5种,占种类的16.1%;种子蕨类1属1种,占种类的3.2%;本内苏铁类1属4种,苏铁类4属8种,占种类的38.8%;银杏类2属2种,占种类的6.4%;松柏类3属5种,占种类的16.1%。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保存精美且具有地质时代和古气候指示性意义的代表性植物化石——Anthrophyopsis(大网羽叶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该属在中国晚三叠世南方植物区广泛分布的三种类型:A.crassinervis、A.tuberculata、A.venulosa进行了种征修订以及选模标本和选副模标本的指定;对全球范围内已发表的12种大网羽叶属植物化石类型进行了讨论和分类位置修订;结合已发表的所有此种类型植物化石以及本次采集的植物化石新材料指定A.crassinervis作为本属的模式种,并对属征做出了合理的修订。结合广元紫兰坝剖面须家河组3段中植物群面貌的整体特征和代表性植物化石—A nthrophyopsis的全球时空分布特征,基本可以确定须家河组3段所属的地质时代应为瑞替期(Rhaetian)。依据植物群组成特征可知,苏铁类和蕨类植物在植物群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尤其是Anthrophyopsis在地层中的保存量尤为丰富,成为须家河组3段所属地质时期植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组合特征反映出四川广元晚三叠世瑞替期整体为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背景。本项研究无疑为认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植物群面貌、化石多样性特征,以及古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有助于深入探讨三叠纪末灭绝事件在华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响应及其背景机制等科学问题。

邓旭升[9](2019)在《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分析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蚀顶剥蚀和晚期酸性火山喷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二叠世时期,华南西部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遭受了强烈的剥蚀,为相邻的右江盆地提供了大量的沉积碎屑物质,与其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源-汇沉积系统。本文以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的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重建了研究区岩相古地理,通过碎屑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化学成分及Hf同位素研究,来确定其源区的岩石组成和岩浆演化过程。本文在物源和沉积古地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深入揭示了峨眉山火山岩源区的剥蚀序列,探讨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的酸性岩浆过程,取得以下认识:(1)中、晚二叠世之交,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的区域地壳抬升和全球大规模海退事件改变了早、中二叠世华南均为海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在晚二叠世形成了北西向南东依次为陆相-海陆交互相-深水盆地相沉积的古地理格局。(2)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龙潭组砂岩含有大量的玄武质火山岩屑、长石颗粒和少量酸性火山岩岩屑和石英颗粒,泥岩具有低的Al2O3/TiO2值(4.3-6.8)。龙潭组砂岩的锆石U-Pb年龄谱均具有统一的单峰特征,其峰值年龄为260Ma,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主要喷发期时限相一致,且锆石颗粒与板内/非造山环境岩浆结晶的锆石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这些数据表明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碎屑沉积的物源区主要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3)龙潭组的砂岩碎屑组分、泥岩Al2O3/TiO2比值和碎屑锆石主要年龄谱均呈现很高的一致性,但年龄大于300Ma的老锆石颗粒主要集中在龙潭组上部的样品中,且下部样品中的260Ma锆石颗粒通常具有更低的U/Yb(大部分<0.5)、Th/Nb值(大部分<10)和较高的εHf(t)值,与四大寨剖面的上二叠统晒瓦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这种锆石地球化学的变化特征可能代表了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碎屑沉积物组成的共同变化趋势,是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蚀顶剥蚀的体现。(4)基于右江盆地北缘晚二叠世地层中的锆石化学组成和碎屑锆石年龄的变化趋势,结合前人对峨眉山晚期酸性火山岩的研究结果,研究揭示了晚二叠世早期剥蚀的峨眉山酸性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岩浆的分异结晶作用,而晚期剥蚀的峨眉山顶部的酸性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岩浆的分异结晶和地壳的同化混染作用。据此推测,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的地幔玄武质岩浆在中上地壳经历了强烈的分异结晶作用和地壳的同化混染作用,且地壳同化混染的强度逐渐减弱,初步估算经岩浆结晶而产生的堆晶岩最小厚度为220m,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增长的重要贡献。

许光[10](2019)在《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对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构造改造,为多种能源的共生富集提供有利条件。三叠纪是四川盆地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重要时期,构造环境从被动大陆边缘转换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引起的沉积相变、构造改造和物源变化为油气、页岩气、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孕育了元坝气田、普光气田、农乐钾盐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等大型矿(气)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富集油气、钾盐、锂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富集煤、油气、页岩气。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时期,四川盆地东北缘处于从向北倾斜的陆架-斜坡转向北侧隆起的海相前陆的障壁岛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相为潮坪-泻湖-盐湖相等,盐类、锂矿主要富集在潮上带盐溶角砾岩以及白云岩中,油气主要富集在礁滩和粒屑滩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等有利储层中。须家河组时期,研究区处于前陆盆地陆相沉积环境,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相,煤炭主要富集在三角洲沼泽相煤层中,油气储集在河流-三角洲相的砂岩中。三叠系天然气主要赋存于三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下生上储型含油气系统的飞仙关组鲕粒滩白云岩、嘉陵江组缝隙型碳酸盐储层中,自生自储型的须家河组碎屑岩中和上生下储型的雷口坡组风化壳地层中。煤炭主要赋存于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陆相地层中。岩盐主要由固相岩盐和卤水型盐矿两种类型赋存于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中。古构造分析表明,古凹陷为成盐的有利区域,而古凸起周缘发育的礁滩相成为油气有利区。后期构造运动使得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发育滑脱层,为多种能源的共生提供条件。矿物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等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绿豆岩是钾盐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其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地区252Ma岩浆岩。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油气主要来自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烃源岩。须家河组重矿物和电子探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根据盆地周缘造山带流体的体系组成及内部的有机流体特征角度系统,研究区油气和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受控于同一造山带流体。四川盆地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构造流体分为两期,早期为主要的成矿(藏)流体,均一温度较高,晚期流体与成矿(藏)无关,均一温度较低。盐水-油气流体运移时限为晚三叠世,与印支期-燕山早期的逆冲推覆造山作用相一致,造山带流体作为载体及源区参与盆地内多种能源的物质来源、运移和储集过程。

二、湘赣地区龙潭煤系晚期古地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赣地区龙潭煤系晚期古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及邻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伴生动物化石研究及地层时代划分对比
        1.2.2 植物大化石研究
    1.3 研究工作概述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剖面及地层概况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植物化石系统古生物学
    4.1 植物化石属种多样性
    4.2 代表性化石属种系统描述
        4.2.1 有节类植物
        4.2.2 真蕨类植物
        4.2.3 种子蕨类植物
        4.2.4 苏铁类植物
        4.2.5 银杏类植物
        4.2.6 松柏类植物
第5章 植物化石组合特征及地质时代
    5.1 粤中广州花都小坪组植物群地质时代讨论
    5.2 粤中广州花都小坪组植物群与国内外相关植物群对比
    5.3 植物化石地质地理分布
第6章 植物群落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6.1 植物群揭示的古气候特征
    6.2 植物群落演替与古生态环境
第7章 野火事件及意义
    7.1 煤岩显微组分划分
    7.2 丝炭惰质组与古森林野火
    7.3 惰质组反射率的测定
    7.4 惰质组反射率与森林野火类型
    7.5 广州花都小坪组大涡村剖面惰质组与火灾类型
第8章 卡尼期气候事件
    8.1 植物群与卡尼期气候事件
    8.2 稳定同位素特征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答辩申请人简历
附录二: 科研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3)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细粒岩沉积学及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页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及沉积演化概况
        2.2.1 早寒武世扬子地区构造-沉积背景
        2.2.2 扬子地区构造-沉积演化概况
        2.2.3 绵阳-长宁拉张槽
    2.3 研究区筇竹寺组地层概况
第3章 筇竹寺组沉积相及古沉积环境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相类型与展布
        3.2.1 岩相类型
        3.2.2 沉积相类型
        3.2.3 沉积相纵向演化及平面展布
        3.2.4 沉积相模式
    3.3 古沉积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3.3.1 古环境重建
        3.3.2 沉积环境演化
        3.3.3 有机质富集模式
第4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4.1 岩石中的成岩矿物
        4.1.1 石英
        4.1.2 粘土矿物
        4.1.3 长石
        4.1.4 碳酸盐矿物
        4.1.5 黄铁矿
        4.1.6 磷灰石
    4.2 主要成岩作用
        4.2.1 机械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交代作用
        4.2.4 溶蚀作用
        4.2.5 有机质热成熟作用
    4.3 成岩作用对有机质保存的影响
    4.4 筇竹寺组埋藏-热史模拟及有机质高过成熟原因
        4.4.1 模拟方法
        4.4.2 关键参数
        4.4.3 埋藏-热史模拟及分析
    4.5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4.5.1 成岩阶段划分
        4.5.2 成岩序列与孔隙
    4.6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演化
第5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
    5.1 黑色页岩分布
    5.2 黑色岩系岩石类型
        5.2.1 泥质粉砂岩
        5.2.2 泥岩
        5.2.3 硅质岩
        5.2.4 碳酸盐岩
    5.3 矿物组成特征
    5.4 有机地化特征
        5.4.1 有机质丰度
        5.4.2 有机质类型
        5.4.3 有机质成熟度
    5.5 物性特征
    5.6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6.1 储集空间类型
        5.6.2 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第6章 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形成机理
    6.1 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1 孔隙结构的特殊性
        6.1.2 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6.2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2.1 与国内外优质页岩储层对比
        6.2.2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变差原因
    6.3 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6.3.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6.3.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6.4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探讨
        6.4.1 页岩气储层发育下限深度的提出
        6.4.2 页岩储层下限深度影响因素
        6.4.3 国内外相关实例
    6.5 高过成熟页岩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6.6 筇竹寺组高氮低烃页岩气成因
        6.6.1 页岩含气性
        6.6.2 页岩气高含氮气原因
    6.7 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勘探的指示
        6.7.1 页岩气勘探存在深度窗口
        6.7.2 高过成熟页岩仍具有页岩气勘探潜力
        6.7.3 研究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成果分析
        6.7.4 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储层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3 龙马溪组源岩—储层特征
    3.1 龙马溪组空间展布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3.3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4 孔隙结构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龙马溪组页岩“三史”恢复
    4.1 剥蚀厚度恢复
    4.2 埋藏史恢复
    4.3 热演化史恢复
    4.4 生烃史恢复
    4.5 “三史”配置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龙马溪组页岩气藏勘探潜力评价
    5.1 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5.2 龙马溪组页岩气藏末次生烃高峰后的散失量计算
    5.3 龙马溪气藏有利区圈定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系高频层序格架内含菱铁矿岩层成岩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及演化
    2.4 岩浆活动
3 层序格架内含菱铁矿岩层发育特征
    3.1 煤系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3.2 晚二叠世煤系沉积相特征及展布
    3.3 含菱铁矿岩层岩石学特征
    3.4 高频层序格架内含菱铁矿岩层分布特征
    3.5 小结
4 含菱铁矿岩层沉积特征
    4.1 含菱铁矿岩层的典型沉积序列
    4.2 含菱铁矿岩层物源分析
    4.3 含菱铁矿岩层的沉积环境恢复
    4.4 小结
5 层序内含菱铁矿岩层成岩演化
    5.1 成岩作用阶段
    5.2 含菱铁矿岩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3 层序内含菱铁矿岩层成岩演化模式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黔西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黔西地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3 黔西地区龙潭组沉积特征
    3.1 龙潭组沉积背景
    3.2 露头和井资料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4 单井和连井相特征
    3.5 砂岩平面展布特征
    3.6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7 小结
4 黔西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表征
    4.1 砂岩样品和实验方法
    4.2 储层岩石学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4 储集空间类型
    4.5 孔喉结构表征
    4.6 孔喉分形表征
    4.7 小结
5 黔西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定性和定量表征
    5.1 成岩作用对孔喉结构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阶段
    5.3 成岩作用综合评价
    5.4 小结
6 黔西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综合评价
    6.1 储层质量评价
    6.2 储层综合分类
    6.3 小结
7 黔西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气体来源探讨
    7.1 龙潭组致密砂岩气概况
    7.2 测试样品和实验方法
    7.3 致密砂岩气充注历史
    7.4 致密砂岩气来源
    7.5 致密砂岩气潜力讨论
    7.6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前沿
    1.3 研究概况及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及地层综述
    2.1 区域地质演化
        2.1.1 全球构造背景
        2.1.2 华南演化历史
    2.2 地层对比和综述
第3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单因子的选取及意义
        3.2.2 ARCGIS简介
        3.2.3 GPLATES简介
第4章 华南二叠纪古地理重建
    4.1 阿瑟尔期
    4.2 萨克马尔期
    4.3 亚丁斯克期
    4.4 空谷期
    4.5 罗德期
    4.6 沃德期
    4.7 卡匹敦期
    4.8 吴家坪期
    4.9 长兴期
第5章 全球框架下的华南古地理动态重建
    5.1 全球重建模型的选择
    5.2 原型原位重建
    5.3 小结
第6章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
    6.1 烃源岩评价指标
    6.2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类型
    6.3 各期烃源岩厚度分异
    6.4 基于牙形类色变指数的烃源岩成熟度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四川广元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植物化石新材料及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进展
        1.2.1 须家河组研究历史
        1.2.2 须家河植物群与伴生动物群研究历史
    1.3 论文研究工作概述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工作内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背景
    2.2 地层概况
    2.3 研究剖面及植物化石产出层位
第3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植物化石系统古生物学
    4.1 四川广元紫兰坝剖面须家河组3段植物化石属种多样性
    4.2 代表性属种系统描述
第5章 须家河组代表性植物化石——大网羽叶属(Anthrophyopsis)新研究
    5.1 概述
        5.1.1 大网羽叶属简介
        5.1.2 大网羽叶属研究简史
    5.2 大网羽叶属的属征及部分种征修订
        5.2.1 属征修订
        5.2.2 种征修订
    5.3 全球范围内大网羽叶属的多样性特征
        5.3.1 国内外已报道的大网羽叶属及其分类修订
        5.3.2 大网羽叶属检索表
    5.4 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指示意义
        5.4.1 地质历史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4.2 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第6章 植物群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时代
    6.1 植物化石组合特征
    6.2 植物化石组合与相邻植物群对比
    6.3 须家河组3段地质时代讨论
第7章 植物群的古环境意义
    7.1 须家河组3段植物化石的组合特征
    7.2 须家河组3段植物群组成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7.3 须家河组3段植物群与生态环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与图版说明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分析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蚀顶剥蚀和晚期酸性火山喷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历史与现状
        1.1.1 华南西南部晚二叠世源-汇沉积系统研究进展
        1.1.2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研究进展
        1.1.3 物源分析研究进展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3 创新点及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2.4 实测剖面、钻孔及样品采集
第三章 沉积相与岩相古地理
    3.1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3.2 沉积相时空分布
    3.3 岩相古地理
第四章 物源分析
    4.1 分析方法
        4.1.1 砂岩碎屑骨架颗粒
        4.1.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1.3 锆石U-Pb和微量元素分析
        4.1.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4.2 数据结果
        4.2.1 砂岩碎屑组分
        4.2.2 全岩地球化学
        4.2.3 锆石U-Pb年代学
        4.2.4 锆石微量元素
        4.2.5 锆石Hf同位素
    4.3 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岩浆活动的启示
    5.1 剥蚀的峨眉山火山序列
    5.2 峨眉山酸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5.3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酸性岩浆活动
    5.4 对地壳增长的启示意义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析数据

(10)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思路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概况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断裂特征
    2.4 古地理环境
    2.5 古气候环境
    2.6 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测试分析与处理方法
第4章 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沉积响应
    4.1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4.2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4.3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4.4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4.5 沉积演化
第5章 构造体制转变中成矿物质来源变化
    5.1 碎屑组分特征
    5.2 砾岩沉积特征
    5.3 古水流方向
    5.4 重矿物变化特征
    5.5 绿豆岩
第6章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多种能源和矿产成矿特征
    6.1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天然气藏成藏特征
    6.2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煤系成藏特征与聚煤规律
    6.3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盐类矿产成矿规律
    6.4 沉积环境对多种能源矿产的制约
    6.5 油气、煤炭和卤水等成矿物质来源
    6.6 小结
第7章 构造体制转换对多种能源矿产制约
    7.1 构造环境转变控制矿产资源纵向分布
    7.2 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地质流体作用
    7.3 构造流体对多种能源矿产成矿控制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湘赣地区龙潭煤系晚期古地理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及邻区晚三叠世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D]. 张筱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2]下扬子-南黄海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勘探启示[J]. 高顺莉,谭思哲,陈春峰,周平. 海洋地质前沿, 2021(04)
  • [3]扬子板块西南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高过成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D]. 闵华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储层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D]. 谢卫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系高频层序格架内含菱铁矿岩层成岩演化[D]. 张一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6]黔西地区龙潭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D]. 刘曾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D]. 侯章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四川广元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植物化石新材料及古环境意义[D]. 许媛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9]右江盆地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相和沉积物源分析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蚀顶剥蚀和晚期酸性火山喷发[D]. 邓旭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D]. 许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湘赣地区龙潭晚期煤系古地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