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脂肪乳剂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茅怡铭[1](2019)在《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RNA递送载体及其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研究》文中指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以及其进展为更危重阶段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肺内部和/或肺外部的各种非心脏原因(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吸入有害气体,病理性产科,中毒等)引起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引起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并发严重的呼吸衰竭。我们通常将ALI/ARDS的病因分为两大类:即直接肺损伤因素以及间接肺损伤因素。直接肺损伤因素主要包括:各类肺部感染、胸部或肺部外伤等。间接肺损伤因素主要包括:休克、脓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肺部失控的炎症反应和/或全身失控的炎症反应是ALI/ARDS的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参与ALI/ARDS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它们亦被称为促炎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PIC);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主要有:多形核白细胞(PMN)、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RNA干扰(RNAi)是指由与靶基因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双链RNA分子(dsRNA)诱导同源mRNA发生高效且特异性的降解,从而引起基因静默的现象。介导RNA干扰的分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si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和shRNA等。目前主要依靠两套载体系统以介导RNA干扰分子的导入,即病毒载体及非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尤其是纳米材料级载体,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RNA干扰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沉默技术,是本世纪重大的科技进展之一,近十余年来已在基础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希望。通过RNA干扰技术选择性沉默肺泡巨噬细胞内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达到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目的。因此我们将肺泡巨噬细胞内的TNF-α mRNA作为RNA干扰的靶点,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已开发的大多数阳离子聚合物纳米材料载体由于其不能在体内降解而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较高的表面电势往往也会导致这些材料载体被快速清除出体外。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还原响应型的非线性阳离子载体材料(BP-S),在降低载体材料的细胞毒性同时,实现siRNA的可控性释放。此外,我们在纳米复合物的表面包载羧基功能化甘露聚糖(Man-COOH),从而降低复合物的表面电势,提高复合物的体内循环时间;同时外包的羧基功能化甘露聚糖(Man-COOH)能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对复合物的摄取,提高复合物的转染效率以有利于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第一部分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的制备及表征目的:合成聚合物BP-S、BP-C、LP,纳米复合物BP-S/siRNA、BP-C/siRNA、LP/siRNA、M/BP-S/siRNA,并对它们进行表征。方法:首先合成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然后通过A2+B3+C2迈克尔加成聚合的方法分别成功合成了新型还原可降解的支化聚β-氨基酯BP-S、不敏感的BP聚合物BP-C以及线性聚合物LP。将各聚合物与siRNA混合分别形成纳米复合物BP-S/siRNA、BP-C/siRNA、LP/siRNA。将羧基功能化的甘露聚糖(Man-COOH)与BP-S/siRNA复合物混合最终合成纳米复合物M/BP-S/siRNA。使用400 M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和BP-S进行表征。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动态光散射(DLS)、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肝素钠置换实验对各聚合物和纳米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通过400 M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的表征,我们证明含有二硫键的还原敏感单体合成成功。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对各聚合物进行表征,我们证明了BP-S、BP-C以及LP等三种聚合物的分子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通过400 M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BP-S的结构证明了BP-S的高度支化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证明了BP-S的还原敏感性。使用动态光散射(DLS)表征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和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RNA的粒径和表面电荷,证明了这种结构更有利于细胞对它们的摄取。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肝素钠置换实验,我们证明了BP-S/siRNA复合物可以高效缩合siRNA且具有还原敏感性。最后,我们在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中对纳米复合物的粒径进行了监测,证明了M/BP-S/siRNA具有良好的血清稳定性。结论: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可以高效缩合siRNA且具有还原敏感性,更有利于siRNA的可控性释放。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RNA相比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具有更好的血清稳定性。第二部分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α的细胞学研究目的:对纳米复合物 BP-S/siRNA、BP-C/siRNA、LP/siRNA 以及 M/BP-S/siRNA进行一系列的细胞学研究,以验证各种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内动力学、细胞毒性以及体外基因沉默效率等特点。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技术针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摄取各纳米复合物做定量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针对加用甘露聚糖后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对M/BP-S/FAM-siRNA、BP-S/FAM-siRNA的摄取做定量检测。同时使用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 cells)作为对照组细胞进行相关的定量检测。使用共聚焦显微技术研究各纳米复合物的内涵体逃逸情况和各纳米复合物的siRNA的胞内释放情况。使用MTT法研究各纳米复合物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中的细胞毒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检测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外的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内的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技术的结果提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对M/BP-S/FAM-siRNA、BP-S/FAM-siRNA、BP-C/FAM-siRNA等的摄取水平均较高(以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最佳),明显优于商业转染材料PEI/FAM-siRNA和LP/FAM-siRNA。在甘露聚糖存在的情况下,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对M/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明显下降,而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几乎未发生明显变化。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 cells)对M/BP-S/FAM-siRNA与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相差不大。的甘露聚糖存在的情况下,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 cells)对M/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和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几乎未发生明显变化。共聚焦显微技术的结果提示:相比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FAM-siRNA,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FAM-siRNA更能有效逃逸内涵体。相比于BP-C,BP-S更能实现siRNA的胞内释放。MTT法的结果提示:就纳米材料本身的细胞毒性而言,聚合物BP-S以及聚合物LP的细胞毒性小于聚合物BP-C;聚合物BP-S、聚合物BP-C以及聚合物LP的细胞毒性均明显小于商业转染材料PEI。随着各聚合物/siRNA质量比的逐渐增大,各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也逐渐变大。各纳米复合物中以M/BP-S/siRNA的细胞毒性最小,LP/siRNA及BP-S/siRNA的细胞毒性较小,BP-C/siRNA的细胞毒性较大,PEI/siRNA的细胞毒性最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提示:随着聚合物BP-S/siTNF-α质量比的不断增加,BP-S/siTNF-α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逐渐增加。当聚合物BP-S/siTNF-α质量比为30时,其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最佳。Man-COOH与BP-S/siRNA质量比在0.3时,其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最佳。在所有纳米复合物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最佳,明显优于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排第二,明显优于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LP/si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的结果提示:在所有纳米复合物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降低细胞内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最好,显着优于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降低细胞内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排第二,明显优于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LP/siTNF-α。结论: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RNA相比于其他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BP-C/siRNA、LP/siRNA)具有细胞摄取率高、能有效逃逸内涵体、更容易实现siRNA的胞内释放、细胞毒性小、基因沉默效率高等优势。第三部分 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制备目的:通过气管滴注LPS以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选取健康雄性6~8周龄的BALB/c小鼠共8只,体重均在18-20 g范围之内,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LPS组和正常组,每组各4只。LPS组小鼠使用气管内滴注LPS溶液(2.5 mg/kg)诱导急性肺损伤。正常组小鼠气管内滴注等容量的0.9%无菌生理盐水。造模24小时后处死小鼠并收集小鼠的肺组织。评估两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肺组织中TNF-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情况结果提示:正常组小鼠的肺组织形态基本正常,而LPS组小鼠的肺组织可见明显的病变改变。LPS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提示:LPS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的结果提示:LPS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LPS能显着诱导小鼠产生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这为我们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部分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的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纳米复合物治疗小鼠的急性肺损伤并研究各种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和生物安全性。方法:选取健康雄性6~8周龄的BALB/c小鼠共24只,体重均在18-20g范围之内。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LPS组、M/BP-S/siNC组、PEI/siTNF-α组、BP-S/siTNF-α组以及M/BP-S/siTNF-α组,每组各4只。LPS组小鼠使用气管内滴注LPS溶液(2.5 mg/kg)诱导急性肺损伤。正常组小鼠气管内滴注等容量的0.9%无菌生理盐水。M/BP-S/siNC 组、PEI/siTNF-α组、BP-S/siTNF-α 组以及M/BP-S/siTNF-α组小鼠分别在LPS诱导2小时后于气管内滴注相应的纳米复合物(均为500μg siRNA/kg)溶液。造模24小时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等组织,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收集小鼠动脉血和静脉血。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研究包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分析评估小鼠肺组织中的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使用比色法测定小鼠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使用BCA蛋白定量分析测定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对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计数进行测定。评估各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情况。小鼠血气分析的测定。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包括: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小鼠各器官(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学评估。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显示:在小鼠肺组织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表达的能力最佳,其次是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再次是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表达的能力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显示:在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能最有效的沉默TNF-α mRNA并降低TNF-α以及IL-6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纳米复合物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降低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最佳,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S/siTNF-α降低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排在第二,明显优于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测定结果显示:小鼠气管内滴注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后,小鼠肺组织中MPO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明显低于BP-S/siTNF-α组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显示:在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的能力最佳,其次是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再次是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的能力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质表达水平测定和细胞计数测定的结果显示:经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给药之后,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细胞总数均大幅下降,且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给药的效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估结果显示:经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给药之后,小鼠的肺部炎症反应明显缓解,小鼠肺组织的破坏程度明显减轻。而BP-S/siTNF-α组和PEI/siTNF-α组小鼠的肺组织中仍然可以见到比较明显的病理改变。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评分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明显小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组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血气分析的结果显示经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给药之后,小鼠的动脉血氧分压(Pa02)明显上升,二氧化碳分压(PaC02)显着下降,pH逐渐接近至正常组的pH水平,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的结果显示: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组小鼠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及血生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的相比差异不显着;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组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中的某些指标与正常组的相比差异明显。小鼠各器官(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学评估的结果显示:M/BP-S/siTNF-α组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等组织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M/BP-S/siTNF-α可以在小鼠肺组织中介导高效的TNF-α mRNA沉默以有效缓解炎症症状,有利于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同时M/BP-S/siTNF-α还有具有生物安全性高,无组织器官毒性等优点。
周飞,王建宇,白雪斐,万国权,王翠翠,宦凌霄,曾哲灵[2](2018)在《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MLCT)是一类天然油脂的改性产品,因其既可快速高效地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不造成脂肪累积,又可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而成为油脂研究领域的焦点。对MLCT的理化性质、代谢特性、制备方法以及在食品、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MLCT提供有益参考。
周飞[3](2018)在《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文中研究说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是一类天然油脂的改性产品,因其既可快速高效地为机体提供能量而不造成脂肪累积,又可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而成为油脂研究领域的焦点。本研究以资源丰富、至今未被充分利用的天然中碳链油脂—樟树籽仁油和大宗油料—大豆油为原料,在无溶剂体系下通过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中长碳链甘油三酯。通过比较三种固定化脂肪酶的催化酯交换效果,确定Novozym 435脂肪酶为最合适的催化剂。影响酯交换反应的条件有:底物摩尔比(樟树籽仁油/大豆油)、加酶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BBD响应面实验,优化并确定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Novozym 435脂肪酶在无溶剂体系下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制备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是:樟树籽仁油/大豆油(mol/mol)为1.2、加酶量为总底物的10.5%(wt/wt%)、反应温度为65°C和反应时间为10.6h,最佳酯交换反应条件下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最高产率为74.82%。经过放大实验,然后将酯交换产物经过二级分子蒸馏方法得到纯度为94.92%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纯化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主要甘油三酯成分为COC/CPC(37.28%)、CLC/CLn La/CLn Ln(18.67%)、La LL/La OLa/La PLa(11.62%)、CLL(7.83%)以及La LL/La LLa/La Ln L(9.26%)。进一步比较了樟树籽仁油、大豆油、物理混合、酯交换产物、纯化后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总脂肪酸包含61.37%的中碳链脂肪酸和38.63%的长碳链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68.99%,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1.01%。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分子的sn-2位主要富含油酸(16.59%)和亚油酸(33.47%),sn-1,3位主要富含癸酸(43.80%)和月桂酸(31.34%)。另外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各项理化性质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然后分析酯交换反应中Novozyme 435脂肪酶的操作稳定性,研究表明保持80%以上的酶活至少可以重复使用15次。由于这种构型的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对人体有益,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添加剂,在功能性油脂、保健品、医疗食品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刘艳艳[4](2017)在《老年住院患者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进程在逐步加快。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近1.2亿,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相比,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91个百分点。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住院患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且由于老年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其相关研究更具特殊意义。研究发现,老年住院患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及相关疾病,而营养支持是解决营养不良及其相关疾病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其伴随的并发症亦引起重视。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PNALD)是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多样,包括胃肠道基础性疾病、胆汁酸肠肝循环障碍、脓毒血症、菌群失调等,但其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是脂质影响、肠道损伤和营养失衡。PNALD的预防治疗,针对其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主要围绕减轻脂质影响、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屏障、减少脓毒血症、通畅胆汁引流等方面进行。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的优势菌种之一,对保护肠屏障、减轻菌群异位及脓毒血症有积极意义,其对肝功能的保护也日益得到重视。有研究在PNALD模型中发现双歧杆菌在防治PNALD中发挥有益的作用,但其在成人及老年人PNALD中尚缺乏相关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能够增加胆汁酸的分泌,促进胆汁排出,降低胆红素,对于新生儿由于长期PN引起的胆汁淤积有显着疗效,但其在成人及老年人PNALD中的研究尚不多见。研究目的1.调查老年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情况,评估营养支持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老年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现状及PNALD发生情况。2.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营养支持方式、时间、总热能、非蛋白质热能、药物)对PNALD的影响,探寻更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3.探讨营养支持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及PNALD发生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4.探讨营养支持联合UDCA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及PNALD发生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病科171例肠外营养支持患者归档病历。1.研究对象:年龄≥65岁,肠外营养支持≥7d,至少有营养支持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各一次,且营养支持前的肝功能指标无明显异常,并排除肝损害的其他病因。共纳入171例。2.资料收集:收集并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营养支持情况、营养支持前的肝功能指标(为距离营养支持开始时间最近指标)、营养支持后的肝功能指标(为距离营养支持结束时间最近指标)、双歧杆菌或UDCA应用情况。3.研究设计:(1)分析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营养支持情况,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情况下PNALD的发生情况;(2)将研究对象分为PNALD和肝功能正常组,对比分析不同研究组之间年龄、性别、营养方案、营养支持时间等的差异,探讨相关因素对PNALD的影响;(3)将研究对象分为双歧杆菌组、UDCA组和对照组(未联合双歧杆菌及UDCA),对比分析不同研究组之间营养支持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PNALD的发生率,探讨药物对PNALD预防的有效性。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07、SPSS 21.0及GraphPad Prism 5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图表绘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资料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各组例数小于5的资料的用Fisher’s精确概率进行检验。对PNALD影响因素的多元统计学分析,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共有171例老年住院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为(79.45±7.44)岁,其中包括男性114例(66.67%),平均年龄(80.06±7.36)岁,女性57例(33.33%),平均年龄(78.23±7.51)岁。不同性别患者在年龄、胃肠道疾病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肠外营养支持情况及PNALD发生情况171例研究对象中有53例(30.99%)接受了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治疗,平均营养支持时间(15.47±5.31)天,平均总热量(20.72±4.63)kcal/kg/d,平均非蛋白质热量(16.20±4.42)kcal/kg/d;接受肠外联合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的有118例(69.01%),平均营养支持时间(14.86±5.46)天,平均总热量(21.72±8.74)kcal/kg/d,平均非蛋白质热量(17.51±7.95)kcal/kg/d。接受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治疗患者的营养支持时间、平均总热量及平均非蛋白质热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171例研究对象中发生PNALD的有34例(19.88%),53例接受TPN患者中发生PNALD的有16例(30.19%),118例接受PN联合EN治疗患者中发生PNALD的有18例(15.25%),接受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治疗患者PNAL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3.PNALD影响因素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PNALD组(n=34)和肝功能正常组(n=137)。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及肝功能指标见表4。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年龄、性别、胃肠道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两组研究对象之间营养支持方式、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支持总热量、营养支持非蛋白质热量、药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将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营养支持方式的偏回归系数为-0.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时间的偏回归系数为0.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总热量的偏回归系数为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非蛋白质热量的偏回归系数为-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的偏回归系数为-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去氧胆酸的偏回归系数为-2.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看出营养支持方式、营养支持非蛋白质热量、双歧杆菌、UDCA与发生PNALD呈负相关,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支持总热量与PNALD的发生呈正相关。接受TPN患者比接受PN联合EN患者更易发生PNALD;营养支持总热量越高、非蛋白质热量越高,越易发生PNALD;营养支持时间越长,PNALD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升高;应用双歧杆菌患者及应用UDCA患者均比不应用这两种药物患者,发生PNALD的可能性降低。4.不同联合用药研究组PNALD的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171例研究对象中,联合应用双歧杆菌39人,联合应用UDCA 27人,未联合应用双歧杆菌及UDCA 105人,遂将研究对象分为双歧杆菌组(n=39)、UDCA组(n=27)及对照组(n=105)。双歧杆菌组发生PNALD的有4例,发生率为10.26%(4/39),其中联合应用TPN的有1例,发生率为16.67%(1/6),联合应用PN联合EN的有3例,发生率为9.09%(3/33);UDCA组发生PNALD的有2例,发生率为10.26%(2/27),其中联合应用TPN的有2例,发生率为20%(2/10),联合应用PN联合EN的有0例,发生率为0.00%(0/17);对照组发生其中PNALD的有28例,发生率为26.67%(28/105),其中应用TPN的有13例,发生率为35.14%(13/37),应用PN联合EN的有15例,发生率为22.06%(15/68)。具体结果见表7及图2。双歧杆菌各组及UDCA各组PNALD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相应降低。双歧杆菌联合PN+EN及UDCA联合PN+EN发生PNALD的比例比对照组单纯TPN发生PNALD的比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营养支持前的肝功能指标分别减去营养支持后的肝功能指标,得到新的变量△ALB,△ALT,△AST,△AKP,△γ-GT,△DBIL,△TBIL,△TBA,正数代表降低,负数代表升高,绝对值越大代表变量越大。双歧杆菌组△AKP平均值为(1.97±20.99),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y-GT平均值为(-3.56±14.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DCA组△AKP、△DBIL、△TBIL 平均值分别为(-0.48±42.85)、(3.35±3.21)、(3.35±4.45),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y-GT平均值为(-11.70±39.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8。结论1.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PNALD的发生率影响有差异,且接受TPN的患者比接受PN联合EN的患者更易发生PNALD。2.PNALD的发生与营养支持方式、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支持总热量、营养支持非蛋白质热量、联合药物有关。3.双歧杆菌能够减少菌群异位,保护肠屏障,可能通过减轻胆汁淤积,保护肝功能,降低PNALD的发生率。4.UDCA能减轻胆汁淤积,降低胆红素,保护肝脏功能,减少PNALD的发生。
张勇[5](2016)在《新型亚微乳与普通亚微乳促进氯硝柳胺口服吸收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氯硝柳胺(Niclosamide,NL)是一种驱虫药,最新的研究发现氯硝柳胺还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是一种抗癌潜力药物,然而由于氯硝柳胺的水溶性和脂溶性较差,口服和注射给药都很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一个工艺可行、质量稳定的氯硝柳胺亚微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普通氯硝柳胺亚微乳(NL-CSLEs)和PEG化氯硝柳胺亚微乳(NL-PSLEs)的质量差异,以及比较普通亚微乳和PEG化亚微乳促进氯硝柳胺的吸收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的方法筛选制剂的处方组成;通过高压均质的方法制备亚微乳;使用高效液相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测定粒径、体外释放实验、脂解实验、黏蛋白结合实验和小肠渗透性实验考察氯硝柳胺亚微乳的特性和质量;灌胃给药后剪尾取血,使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质量稳定的PEG化和普通氯硝柳胺亚微乳制剂。NL-CSLEs和NL-PSLEs粒径分别为307.80 nm和162.00 nm,两种制剂的载药量均大于9%。通过口服给药,与原药混悬液相比,NL-CSLEs和NL-PSLEs都能较好地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41.11%和463.55%。除了粒径之外,NL-CSLEs和NL-PSLEs的体外释放、脂质分解、与黏蛋白结合的性质相似。结论:NL-CSLEs和NL-PSLEs都能显着地促进氯硝柳胺的口服吸收,将制剂PEG化能有效的降低体系粒径。
华啸,王闯[6](2014)在《橄榄油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脂肪乳作为肠外营养支持中主要的能量来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发展出多种不同配方的制剂。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主要为大豆油长链(LCT)和中长链(MCT/LCT)脂肪乳,大豆油LCT和MCT/LCT脂肪乳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橄榄油脂肪乳由橄榄油和大豆油以4∶1的比例混合而成,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脂肪乳对免疫细胞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更小,其效能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
余丽梅,吴秀芝,袁芳,杨兴彪,邓永坤[7](2014)在《中/长链脂肪乳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某院住院患者应用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情况,对不合理用药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该药的科学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2年使用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出院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回顾分析。结果:2012年住院患者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表现在适应证、用法用量、用药监测等方面。结论: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加强管理,药学干预也需不断持续和改进。
陈洁[8](2012)在《脂肪乳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脂肪乳剂是构成TPN中非蛋白质能量的来源之一。传统的以大豆油为基础的长链脂肪乳,由于长链脂肪乳存在导致脂质过氧化、免疫抑制、诱发炎症和损伤内皮系统作用的潜在风险,因此,研究出了中/长链脂肪乳剂、鱼油、橄榄油、结构脂肪乳剂、SMOF等。不同脂肪乳剂的差别主要在于甘油三酯的不同,即结合于甘油的脂肪酸的不同,而脂肪酸的不同代谢特点决定了各种脂肪乳剂在临床中的不同应用。
曲云婷[9](2011)在《脂肪乳的合理使用》文中研究说明脂肪乳注射液是浓缩的高能量肠外营养液,在临床上可代替部分热能供给,提供营养支持。由于脂肪乳注射液是以微粒形式进入体内,在体内分布、吸收、代谢、排泄时与一般溶液型注射液相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就脂肪乳注射液的适应症、使用方法、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综述如下,为临床合理使用脂肪乳剂提供参考。
金迪,蔡东联[10](2011)在《脂肪乳剂的临床使用及其进展》文中提出在肠外营养中,脂肪乳剂的作用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传统的以大豆油为基础的脂肪乳剂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作为长链多不饱和的ω-6脂肪酸,以亚油酸为基础的脂肪乳剂的缺点包括血液中甘油三酯代谢速率慢、增加过氧化风险以及对免疫功能的负面影响等。为了降低脂肪乳剂中亚油酸的比例,应研发以椰子油、橄榄油、鱼油以及结构甘油三酯为基础的各种新型脂肪乳剂。
二、脂肪乳剂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乳剂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RNA递送载体及其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炎症 |
1.2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1.3 RNA干扰介导的基因治疗 |
1.4 纳米级载RNA系统 |
1.5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的合成与表征 |
2.3.2 各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3.3 羧基功能化甘露聚糖(Man-COOH)的合成 |
2.3.4 各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的合成与表征 |
2.4.2 各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4.3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的细胞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内动力学研究 |
3.3.2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3.3.3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3.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3.5.2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3.5.3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3.6 小结 |
第四章 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4.2.2 主要实验溶液及配置方法 |
4.2.3 小鼠 |
4.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4.3.2 标本采集 |
4.3.3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估 |
4.3.4 小鼠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 |
4.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估 |
4.5.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 |
4.5.3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肺组织中 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 |
4.6 小结 |
第五章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5.2.2 主要实验溶液及配置方法 |
5.2.3 小鼠 |
5.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5.3.2 标本采集 |
5.3.3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5.3.4 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检测 |
5.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5.5.2 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检测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RNA干扰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纳米材料介导的RNA干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主要的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2)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LCT的理化性质与代谢特性 |
2 MLCT的制备方法 |
2.1 化学法 |
2.2 酶法 |
2.2.1 直接酯化法 |
2.2.2 醇解酯化法 |
2.2.3 酸解法 |
2.2.4 酯-酯交换法 |
3 MLCT的应用 |
3.1 食品工业的应用 |
3.1.1 烹饪油方面的应用 |
3.1.2 人造奶油、起酥油方面的应用 |
3.2 医药工业的应用 |
4 结束语 |
(3)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由来和概述 |
1.2 MLCT的理化性质与代谢特性 |
1.3 MLCT的制备 |
1.3.1 化学法 |
1.3.2 酶法 |
1.4 MLCT的产品与应用 |
1.4.1 MLCT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1.4.2 MLCT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MLCT |
2.1 材料和仪器 |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酯交换反应 |
2.2.2 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
2.2.3 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2.4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3 酯交换反应的工艺优化 |
2.3.1 脂肪酶的筛选 |
2.3.2 单因素实验 |
2.3.3 响应面试验 |
2.3.4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脂肪酶的筛选 |
2.4.2 单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2.4.3 响应面数据分析 |
2.4.4 甘油三酯的组成分析 |
2.4.5 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分离纯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脂肪酶催化酯交换的放大试验 |
3.2.2 二级分子蒸馏纯化 |
3.2.3 纯化后MLCT甘油三酯组成的测定 |
3.2.4 纯化后MLCT总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3.2.5 纯化后MLCT 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纯化后MLCT甘油三酯的组成分析 |
3.3.2 纯化后MLCT总脂肪酸和sn-2 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化性质以及脂肪酶的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理化性质的测定 |
4.2.2 脂肪酶操作稳定性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理化性质的实验结果 |
4.3.2 脂肪酶的操作稳定性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老年住院患者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方法与材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新型亚微乳与普通亚微乳促进氯硝柳胺口服吸收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氯硝柳胺概述 |
2 亚微乳概述 |
3 聚乙二醇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
4 课题思路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分析方法建立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氯硝柳胺亚微乳处方工艺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种氯硝柳胺亚微乳表征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氯硝柳胺亚微乳促进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6)橄榄油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橄榄油脂肪乳的成分 |
2 关于橄榄油脂肪乳的研究 |
2.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对肝功能的影响 |
3 橄榄油脂肪乳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
4 结语 |
(7)中/长链脂肪乳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 |
2.2 典型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 |
2.2.1 无适应证用药 |
2.2.2 给药时间不适宜 |
2.2.3 用药配伍不适宜 |
2.2.4超剂量、长疗程用药且未用药监测致药物不良反应 |
3 结语 |
(8)脂肪乳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长链脂肪乳剂 (LCT) 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 |
2 中/长链脂肪乳剂 (LCT/MCT) 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 |
3 鱼油脂肪乳剂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 |
4 橄榄油脂肪乳剂 (Olive Oil Emulsion) 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 |
5 结构中/长链脂肪乳剂 (STG) 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 |
6 SMOF相关知识及临床应用 |
(10)脂肪乳剂的临床使用及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中长链脂肪乳剂 |
2 含橄榄油脂肪乳剂 |
3 鱼油脂肪乳剂 |
4 SMOF |
四、脂肪乳剂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RNA递送载体及其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研究[D]. 茅怡铭. 苏州大学, 2019(04)
- [2]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J]. 周飞,王建宇,白雪斐,万国权,王翠翠,宦凌霄,曾哲灵. 中国油脂, 2018(07)
- [3]脂肪酶催化樟树籽仁油和大豆油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及其分离纯化[D]. 周飞. 南昌大学, 2018(02)
- [4]老年住院患者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影响因素研究[D]. 刘艳艳. 山东大学, 2017(09)
- [5]新型亚微乳与普通亚微乳促进氯硝柳胺口服吸收的对比研究[D]. 张勇. 暨南大学, 2016(02)
- [6]橄榄油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J]. 华啸,王闯. 医学综述, 2014(22)
- [7]中/长链脂肪乳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J]. 余丽梅,吴秀芝,袁芳,杨兴彪,邓永坤. 中国药师, 2014(06)
- [8]脂肪乳的特点及临床应用[J]. 陈洁. 中国医学创新, 2012(04)
- [9]脂肪乳的合理使用[A]. 曲云婷. 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1
- [10]脂肪乳剂的临床使用及其进展[J]. 金迪,蔡东联. 职业与健康,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