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β-胡萝卜素和VC对K562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长军[1](2020)在《刺梨口服液及其免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是贵州的特色资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通过研究刺梨的免疫活性,并与筛选的辅料进行复配,旨在研发一款增强免疫力效果明显的天然植物口服液。为高品质刺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贵州刺梨产业良性发展。主要内容如下:(1)刺梨汁免疫活性研究刺梨汁免疫活性的研究,对刺梨汁高(浓缩80%)、中(原汁)、低(稀释80%)剂量组分别进行细胞免疫(小鼠耳肿胀法),体液免疫(血清溶血素法),抗氧化实验。测定细胞免疫指标有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耳肿胀程度,体液免疫指标有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血清溶血素值,抗氧化指标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实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均有较好的增强免疫力特性,刺梨中剂量组的效果最好。(2)刺梨口服液辅料筛选及制备提取优化研究以灵芝、金钗石斛、香菇为辅料进行筛选,将三种辅料在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5 h、料液比(g.mL-1)1:30进行水浴提取,制备相应提取液。进行细胞免疫实验,体液免疫实验,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各组与空白组比较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但灵芝组的效果最明显,同时开展了灵芝提取液的制备及工艺技术优化,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91℃,提取时间为4.2 h,液料比为1︰47(g.mL-1)。(3)刺梨口服液配方设计优化及免疫活性评价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软件,得到刺梨与灵芝共有7种不同配比,通过小鼠体内实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氧化实验、抗肿瘤抑制及C-myc基因的表达实验)筛选最优配比。结果表明:N3组的综合表现较好,即刺梨汁与灵芝提取液比例为72.5:27.5。(4)刺梨口服液贮藏稳定性研究通过对刺梨口服液进行光照实验、温度实验、加速实验,进行一些理化指标观察测定,结果显示:光照和温度能加快刺梨的外观性状、pH值、相对密度、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影响较小,但对VC和色泽变化影响很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口服液的颜色从淡黄色变成浅褐色,建议采用棕色瓶灌装和低温贮藏。对贮藏3个月的刺梨口服液产品进行检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霉菌均未超标,符合国家标准。
杨业国[2](2020)在《源于白钻的Gomisin M2抗乳腺癌干细胞机制及体内抗增殖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干细胞(CSCs)在肿瘤的发生、复发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针对CSCs的特异性药物,因为CSCs对大多数传统疗法都有耐药性,并且无限期增殖。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难以治疗而且特殊的乳腺癌亚型,缺乏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靶向疗法与富集肿瘤干细胞群和耐药密切相关。本课题研究,我们通过磁激活细胞分选法从MDA-MB-231和HCC1806细胞中富集了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并将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从白钻(S.viridis A.C.Smith)中分离得到的Gomisin M2对MDA-MB-231和HCC1806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体内外细胞凋亡的方法靶向MDA-MB-231和HCC1806乳腺癌干细胞。首先,我们研究了白钻衍生出来的天然化合物的抗增殖活性。我们用11种化合物对两株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HCC1806给药两天,并用Alamar blue测定法测量了细胞活力。Gomisin M2被认为是从白钻提取的11种化合物中最有效的细胞毒性化合物。我们发现Gomisin M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力,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减小3D球体形成的大小。Gomisin M2对两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IC50=60μM;HCC1806,IC50=57μM)最具细胞毒性。我们根据BCSCs标志物通过磁激活细胞分选(MACS)对癌症干细胞进行了分选。我们使用MACS从正常癌细胞中分离出CD44+/CD24-细胞,并检测CD44的表达,以通过流式细胞术确定CD44的纯度。用MACS分离的癌症干细胞(CD44+/CD24-)比例的细胞计数分析结果>99%。我们发现,BCSCs具有形成肿瘤球的能力,并且使用高内涵系统免疫荧光技术发现CD44在肿瘤球中的表达显着增加。一小部分CD44+/CD24-细胞形成了肿瘤球。我们移植了从肿瘤球和非癌干细胞收集的200–300个癌症干细胞,并将它们注入受精后2 d的斑马鱼胚胎,以评估它们的增殖和迁移行为。在细胞移植后第6 d,观察到了来自2-dpf斑马鱼胚胎中乳腺球的MDA-MB-231-GFP细胞迁移至躯干。此外,与非CSC组相比,斑马鱼异种移植物中荧光颗粒的数量增加。然而,在细胞移植后的第3 d,用Di I标记并来源于肿瘤球的HCC1806细胞迁移到了2-dpf斑马鱼胚胎的躯干中。与非肿瘤干细胞相比,肿瘤干细胞在体内具有更高的致瘤性。为了探讨Gomisin M2是否能在体外抑制肿瘤球的形成,我们用Gomisin M2处理了MDA-MB-231 CSC和HCC1806 CSC群体48 h,并在没有Gomisin M2的情况下进行了另外两次肿瘤球培养。结果表明,Gomisin M2治疗后肿瘤球的大小和数量显着减少。使用高内涵筛选观察到核浓缩,细胞通透性,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释放。根据总强度除以体积,定量结果表明,阿霉素和Gomisin M2处理48 h后,细胞通透性和细胞色素c的荧光强度增加,而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阿霉素和Gomisin M2处理48 h后,总核强度的蓝色荧光减弱。此外,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MDA-MB-231和HCC1806中,应用不同浓度的Gomisin M2作用48 h后,细胞色素c的表达显着增加。为了确定最有效的Gomisin M2化合物对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是否是由凋亡引起的,我们使用IC50值小于60μmol/L的Gomisin M2化合物在MDA-MB-231和HCC1806细胞中进行了凋亡分析。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了Gomisin M2治疗的乳腺癌细胞的凋亡。细胞分别用20μM,40μM和60μM Gomisin M2处理48 h。结果表明,Gomisin M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增加了MDA-MB-231和HCC1806细胞系中凋亡细胞的数量。然后流式细胞术分析了MDA-MB-231和HCC1806细胞凋亡的百分比。此外,Gomisin M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了两种细胞系中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为了研究Gomisin M2是否通过阻断DNA合成来诱导细胞增殖抑制,我们评估了Gomisin M2对MDA-MB-231和HCC1806中DNA复制的影响。Brd U分析的结果表明Gomisin M2对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评估Gomisin M2在体内的抗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效果,使用了斑马鱼模型进行评估。从MDA-MB-231-GFP和HCC1806(用Di I标记)富含的肿瘤干细胞重悬于PBS中将200-300个干细胞显微注射到2-dpf斑马鱼胚胎中。然后,斑马鱼胚胎用10μM Gomisin M2处理。植入后0 h,24 h和48 h通过荧光显微镜捕获荧光密度。结果表明,Gomisin M2处理显着降低了富含CSC的MDA-MB-231或HCC1806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定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omisin M2组在48 h内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另外,与DMSO组相比,在48 h内没有增殖的胚的百分比显着增加。为了研究Gomisin M2对乳腺肿瘤干细胞的作用所涉及的机制,我们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评估了涉及肿瘤进展的关键信号转导通路的参与。许多研究表明,Wnt/β-catenin通路在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中起关键作用。我们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MDA-MB-231和HCC1806细胞中,Gomisin M2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显着下调Cyclin D1,β-catenin或p-GSK3β,并上调p-β-catenin或GSK3-β。综上所述,Gomisin M2是源自白钻的天然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抗癌活性。这项研究表明Gomisin M2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抑制乳腺癌干细胞,这为Gomisin M2或白钻提取物对乳腺癌化学预防的未来临床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乳腺癌是由少数乳腺癌干细胞引发并维持的。当前可用的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不能抑制癌症干细胞群体。乳球形成试验表明,Gomisin M2在体外能抑制乳腺癌干细胞。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显示Gomisin M2在体内消除了乳腺癌干细胞。此外,我们的结果表明,通过Gomisin M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下调是其功效的可能机制之一。这些数据表明Gomisin M2可能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能。
徐凡[3](2020)在《基于PPARr探讨虾青素油剂干预NMBzA诱导的食管癌效果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虾青素(Astaxanthin,AST)对F344大鼠食管癌食管黏膜组织癌变情况、肺组织异常变化及食管黏膜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AST是否调节PPARγ蛋白分子,并调控下游目的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大鼠食管癌发生发展的目的。方法42只4~6周SPF级F344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AST低剂量干预组[10 mg/kg·body weight(BW)],C组为AST中剂量干预组(50 mg/kg·BW),D组为AST高剂量干预组(100 mg/kg.BW),E组为溶剂红花籽油对照组,F组为单纯暴露组。A组大鼠颈部皮下注射20%二基甲基亚枫(dimethyl solfoxide,DMSO),B~E组大鼠颈部皮下注射溶剂为20%DMSO的N-甲基苄基亚硝胺(N-nitrosomethylbenzylamine,NMBzA)溶液(0.25 mg/kg),注射体积为0.1 mL/100 g,每周三次,连续5周。B~D组大鼠分别给予含有低、中、高剂量AST油剂灌胃,每周三次,连续35周。各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第35周结束干预,观察大鼠食管上皮黏膜和肺组织HE染色切片;Western blot检测食管黏膜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B 淋巴细胞瘤 2(B-cell lymphoma-2,Bcl-2)、Bcl-2 相关 X 蛋白(Bcl-2-Associated X,Bax)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Autodock 4.0软件进行PPARγ分子和AST分子的分子对接。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1、PPARγ分子和AST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选出排2个最优对接加合物,对接结合能为分别为-10.01 kcal/mol和-9.16 kcal/mol,各有1个氢键,分别为PPARy分子氨基酸GLN454与ASTO23之间、PPARγ分子氨基酸ASP396与AST分子O23之间。2、实验第35周,各组大鼠食管肿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5)。A组大鼠食管未见肿瘤,B~F组大鼠食管肿瘤发生率分别为28.57%、28.57%、42.86%、71.43%、85.71%。其中B、C和D组大鼠食管肿瘤发生率均低于E组和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分布不同(P<0.05)。其中A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分布42.86%(3/7)为正常上皮,57.14%(4/7)为单纯增生;B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分布71.43%(5/7)为异常增生;C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分布57.14%(4/7)为单纯增生病变;D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分布57.14%(4/7)为食管肿瘤,42.86%(3/7)为异常增生;E组和F组食管粘膜组织形态分布,其中71.43%(5/7)和85.71%(6/7)为食管肿瘤。C组的食管粘膜病理分布与F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肺脏总体分析发现,各组间大鼠肺脏脏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肺脏重量分析发现,两两比较发现A组[(1.32±0.10)kg]和C组[(1.33±0.09)kg]大鼠肺脏脏重量均低于E组[(1.68±0.46)kg]及F组[(1.65±0.16)kg]大鼠肺脏重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间大鼠肺脏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肺部异常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各组间肺部异常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大鼠肺部未发生异常变化,B组、D组、E组、F组的均发现肺部异常变化的存在,发生率分别为 28.57%(2/7)、28.57%(2/7)、57.14%(4/7)、85.71%(6/7)。其中,F组大鼠的肺部异常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大鼠肺部异常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和C组大鼠肺组织结构及形态大致正常,肺泡间隔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B组和D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可见肺泡间隔部分增厚,肺泡腔缩小,肺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E和F组大鼠肺组织肺泡腔萎缩、塌陷,肺泡间隔重度增厚,且肺间质、肺内细支气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大量成团聚集。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组、C组和D组PPARy蛋白表达水平高于E组和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三组AST干预组中,C组和D组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大鼠食管黏膜上皮组织中Bax/Bcl-2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食管组织中Bax/Bcl-2比值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F组相比较,B组和C组食管组织中的Bax/Bcl-2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组的食管组织中Bax/Bcl-2比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AST干预组中,B组和C组的Bax/Bcl-2比值均高于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大鼠食管黏膜上皮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食管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AST干预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F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和C组食管组织中的Caspase-3水平均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适当剂量的AST干预可以抑制大鼠食管黏膜组织癌变的发生和发展。2.适当剂量的AST干预可以降低食管癌大鼠肺组织异常变化的发生率。3.AST上调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激活下游凋亡蛋白的表达,进而激活凋亡通路抑制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
赵亚磊[4](2020)在《ALAS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也是第四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尽管CRC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研究性进展,但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初次诊断转移的发生率高,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CRC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良生活习惯越来越多,导致我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因此,进一步研究探讨CRC的发生发展机制,将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氨基酮戊酸合成酶(ALAS)是由ALAS1和ALAS2两种基因编码的。ALAS1属于管家基因,是血红素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在全身各处广泛地表达,并参与许多细胞功能。最近的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ARTs)协同作用增加了ALAS1的表达,因此产生的血红素导致了ARTs的细胞毒性增强,从而诱导细胞死亡。张丽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ALAS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抑制ALAS1的活性降低了NSCLC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迁移的能力。然而,目前关于ALAS1在CRC发生发展中的研究比较少。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LAS1的表达,分析ALAS1的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ALAS1异常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第二,通过si RNA或琥珀酰丙酮(SA)抑制HCT116细胞中ALAS1的活性,应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与基质凝胶实验检测ALAS1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第三,通过si RNA或SA抑制HCT116细胞中ALAS1的活性,应用流式Annexin-FITC/PI双染法检测ALAS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ALAS1在CRC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ALAS1在临床诊疗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部分ALA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对比ALAS1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以及癌旁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LAS1的蛋白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ALAS1异常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7例结直肠癌患者,所选病例均病理证实为腺癌,标本离体后迅速切取癌组织及近心端癌旁正常组织(肿瘤边缘大于10cm处),通过q 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ALAS1在肿瘤组织以及癌旁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此外,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实验检测ALAS1在人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株FHC细胞及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细胞中的表达。结果:1.ALA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结直肠癌组织中ALAS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ALAS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侵袭深度、N分期及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LAS1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ALAS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ALAS1低表达患者(P=0.04)。2.ALAS1在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ALAS1在FHC细胞和HCT116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HCT116细胞中ALAS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FHC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A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其表达量与侵袭深度、N分期及肿瘤大小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ALAS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价结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因子。第二部分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HCT116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在si RNA转染或SA抑制ALAS1的活性后,通过CCK-8实验、流式细胞技术和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和基质凝胶侵袭实验来检测ALAS1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PCNA和转移相关基因MMP-2、MMP-9的变化。结果:1.ALAS1-si RNA转染HCT116细胞的效果验证经si RNA转染HCT116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细胞的转染效果,其中ALAS1-si RNA#2组细胞的沉默效率最高。2.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CCK-8实验检测ALAS1对HCT11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敲低ALAS1的表达后HCT116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平板克隆实验结果也表明实验组的细胞集落形成数目显着减少。为了进一步检测ALAS1对HCT116增殖状态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显示敲低ALAS1的表达后细胞周期阻止于G0/G1期,S期的分布相对减少。给予细胞SA处理后,实验结果与敲低ALAS1的表达后一致。这些结果表明ALAS1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迁移和基质凝胶侵袭实验,研究ALAS1对HCT116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生长缓慢,细胞迁移面积明显减少。给予细胞SA处理后,实验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也明显受到抑制(P<0.01)。这些结果表明ALAS1在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增殖和转移相关基因的调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抑制ALAS1活性后对HCT116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C-myc、PCNA和转移相关基因MMP-2、MMP-9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抑制ALAS1的活性后C-myc和PCNA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量同样出现下调。结论:1.通过RNA干扰技术可以将ALAS1-si RNA转染到HCT116细胞中抑制ALAS1表达,且ALAS1-si RNA#2组细胞的转染效果较好。2.抑制ALAS1的活性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可能是通过下调PCNA、C-myc的表达水平,从而在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抑制ALAS1的活性后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显着抑制,可能是通过下调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从而在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HCT116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经过si RNA转染或SA抑制ALAS1活性后,通过流式Annexin-FITC/PI双染法检测ALAS1对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对凋亡相关基因P53、Bax、Bcl-2、Caspase3的影响。结果:1.抑制ALAS1的活性对HCT116细胞凋亡有显着影响应用流式Annexin-FITC/PI双染法检测ALAS1对HCT116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ALAS1在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抑制中具有重要作用。2.抑制ALAS1的活性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抑制ALAS1的活性后对HCT116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P53、Bax、Bcl-2、Caspase3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抑制ALAS1的活性后凋亡相关基因P53、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水平则出现下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抑制ALAS1的活性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可能与上述相关基因的调控有关。结论:抑制ALAS1的活性后减弱了对HCT116细胞的凋亡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中Bcl-2的表达水平,同时上调P53、Bax、Caspase-3的表达水平,从而在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
王伟[5](2018)在《维生素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癌的发生与很多危险因素有关,如吸烟,空气污染等,近年来维生素C(Vitamin C,VC)与肺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高维生素C摄入人群肺癌等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人体每天都在不断的产生氧自由基,过量的氧自由基可以造成DNA的损伤,损伤的不断积累则可以导致肿瘤细胞的产生。VC具有抗氧化能力,可以通过相关的化学反应降低自由基的总量,或许对肿瘤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本文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VC总摄入量与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肺癌的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截止2017年7月1日已发表的关于膳食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语种为英文或中文,同时辅助手工检索。由两名研究员共同制定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并按照此标准进行进一步筛选,文献的质量评价我们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0ttawa Scale,NOS),对评价低的文献不予纳入。我们对纳入的文献提取数据,并使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效应量的表示我们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与其95%置信区间。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24项研究共11373病例数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VC摄入人群肺癌发病风险低于低剂量VC摄入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84,95%CI:0.75,0.93)。亚组分析显示:在美国人群及男性人群中,高剂量VC摄入量与低肺癌发病率相关。在中国人群、女性人群及不吸烟人群中,高剂量VC摄入与肺癌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高剂量VC摄入与小细胞肺癌,肺鳞癌,肺腺癌低发病率相关。结论:高剂量VC摄入与低肺癌发病率相关,或许对肺癌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张娜娜,曹洪战,芦春莲[6](2016)在《营养物质维生素C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文中指出营养和基因表达存在着一定关系,即养分的摄入量影响基因的表达。营养素包括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元素等。文章综述了基因表达与营养元素中维生素C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维生素C营养素对不同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朱相展[7](2016)在《β-胡萝卜素协同五氟尿嘧啶对食管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食管鳞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我国高居第四位。据报道,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病人总体五年生存率不足20%。目前,化学治疗已成为肿瘤常规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长期使用化疗药物,如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会造成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并且正常细胞及组织也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害,肿瘤患者不得不因为这些损害而放弃继续化疗。因此,如何在保证正常组织减轻或免受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前提下,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是目前恶性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近期大量体内外研究发现,天然化合物协同化疗药物使用不仅可以减轻化疗药物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同时还能提高肿瘤细胞凋亡率。因此,寻找低毒高效且作用靶点广泛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β-胡萝卜素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共轭多烯烃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水果、蔬菜中。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两分子维生素A,在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经常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及水果能够有效降低各种癌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功能,并且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有关。近期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不同肿瘤细胞的增殖,包括乳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以及前列腺癌等。然而,目前有关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此外,β-胡萝卜素能否与5-FU发挥协同抗癌作用呢?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探讨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5-FU的体内外抗食管鳞癌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β-胡萝卜素与5-FU联合用药治疗食管鳞癌奠定理论基础。本课题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食管鳞癌TE1、EC1、Eca109及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为研究对象,筛选β-胡萝卜素作用于食管鳞癌细胞的最优浓度及时间,并探讨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第二部分:以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裸鼠体内移植瘤为体内外研究对象,探讨β-胡萝卜素与5-FU联合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体外检测药物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出药物作用于食管鳞癌细胞的最佳浓度及时间。药物处理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利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在m RNA水平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粘附因子E-cadherin、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及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等的表达水平变化。2.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裸鼠体内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皮下注射Eca109细胞建立食管鳞癌荷瘤裸鼠模型,待肿瘤体积至100200mm3,将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即阴性对照组、β-胡萝卜素治疗组、5-FU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两天给药一次连续治疗三周,通过测量荷瘤鼠体重及肿瘤块体积变化判断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荷瘤鼠的毒副作用以及对荷瘤鼠的治疗效果。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ca109细胞的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肿瘤中PCNA、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水平,HE染色检测裸鼠心肝脾肺肾等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第一部分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研究1.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和迁移的影响β-胡萝卜素能够有效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其中,30μMβ-胡萝卜素作用TE1细胞48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达到50%以上,50μMβ-胡萝卜素作用EC1和Eca109细胞48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均达到50%。而β-胡萝卜素对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并无生长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β-胡萝卜素能够显着促进食管鳞癌细胞株TE1、EC1和Eca109的凋亡(P<0.05),且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P<0.05),明显降低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的表达(P<0.05),并且能够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此外,粘附因子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提高。2.β-胡萝卜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av-1在m RNA水平表达下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av-1/AKT/NF-κB信号通路中Cav-1、p-AKT(Ser473)、p-NF-κBp65(Ser536)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表达上调。第二部分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探讨1.β-胡萝卜素联合5-FU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和迁移的影响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发现,30μM 5-FU联合30μMβ-胡萝卜素组合处理细胞36 h后对Eca109的协同抑制率为60%±3.17%,而二者单独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0%±2.03%、22%±3.01%。β-胡萝卜素单独及联合5-FU处理后,Eca109细胞的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且差异显着(P<0.05)。同时,细胞明显出现凋亡特征:体积皱缩,与周围细胞分离,形态不规则或变圆,而药物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和对照组。此外,与单独作用组相比,药物联合组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并提升粘附因子E-caherin的表达。2.β-胡萝卜素联合5-FU抑制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的机制初步探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av-1/AKT/NF-κB信号通路中Cav-1、p-AKT(Ser473)、p-NF-κBp65(Ser536)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表达上调,且联合处理组效果明显高于β-胡萝卜素或5-FU单独作用组。3.β-胡萝卜素联合5-FU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治疗三周后,测量的肿瘤体积大小及重量分别是:对照组,(1198±156)mm3(0.38±0.08)g;β-胡萝卜素组,(949±92)mm3,(0.28±0.01)g;5-FU组,(652±88)mm3,(0.20±0.05)g;β-胡萝卜素联合5-FU组,(408±61)mm3,(0.12±0.03)g。与对照组相比,β-胡萝卜素组或5-FU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均明显减小,β-胡萝卜素联合5-FU组与单独处理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β-胡萝卜素组或5-FU组中Bax/Bcl-2比率、PCNA及Caspase-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1);而β-胡萝卜素联合5-FU组中Bax/Bcl-2比率、PCNA及Caspase-3表达水平较单独处理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5.02±0.81%)相比,β-胡萝卜素(12.15±1.44%)及5-FU单独处理组(23.03±2.67%)中Eca109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联合组细胞凋亡率(38.61±2.45%)较单独处理组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检测结果表明,连续治疗裸鼠三周后,药物并没有引起裸鼠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1.β-胡萝卜素能够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初步分析其可能通过调节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发挥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体外研究表明,联合使用β-胡萝卜素能够降低5-FU使用量,二者能够发挥协同抗肿瘤效应,且协同抑制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3.体内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能够增强5-FU对食管鳞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癌细胞凋亡。
吴灿杰[8](2013)在《β-隐黄质的抑癌与免疫增强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激是动物合群、转移和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过度的应激容易使动物感染病毒和细菌,造成急性腹泻,增加患癌的易感性,而且容易发生猝死等与应激相关疾病。因此,寻找有效的抗应激措施(如营养调控),将有利于保护动物的健康,提高动物生产力。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色素,关于它在动物细胞模型中的抗氧化、抗肿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调节胆固醇代谢等生物活性更是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柑橘作为果蔬源性的类胡萝卜素资源,无论是其类胡萝卜素的分离纯化,还是其主要类胡萝卜素p-隐黄质的分子营养学的系统探讨均有待深入。本课题综合运用了色谱及波谱等现代仪器手段和化学分析方法,对柑橘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之一——p-隐黄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同时采用分子营养学技术和手段,探讨了β-隐黄质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调控THP-1巨噬细胞CYP27A1基因表达的作用与机制。其研究结果如下:1柑橘p-隐黄质的分离纯化采用有机溶剂石油醚:丙酮:甲醇(1:1:1,v/v/v)提取柑橘品种“国庆一号”(Citrus.unshiu Marc.cv.Guoqing No.l)总类胡萝卜素,采用薄层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总类胡萝卜素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其最主要的组分,系统地运用了色谱和波谱技术,鉴定其为p-隐黄质,得率为3.09±0.13 mg/L(鲜重),纯度为93.5%。2β-隐黄质对胃癌细胞BGC-823细胞株的抑制作用首次提出β-隐黄质抑制胃癌细胞系BGC-82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抑制机制可能与抑制其增殖,降低其迁移,改变细胞周期,调控周期蛋白表达,作为全反式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 RAR)的配体诱导RARP (retinoic acid receptor β)的上调表达等方面有关。MTT实验发现0.01到20μM的p-隐黄质对BGC-823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采用刮痕实验观察到p-隐黄质作用3d后的BGC-823细胞与对照组比迁移率显着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到p-隐黄质作用BGC-823细胞后使其细胞周期发生改变,细胞周期停留在G1/G0期。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经处理2 d后的BGC-823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cyclinE表达下调,p21表达上调,与流式细胞仪的周期变化一致。同时实时PCR表明p-隐黄质能够上调RARβ的mRNA表达且呈量效关系,推测其抑制BGC-823细胞活性与RARβ的上调表达进而诱导下游基因的作用有关。3β-隐黄质调控THP-1巨噬细胞CYP27A1基因表达研究通过芯片分析,β-隐黄质显着提高了THP-1巨噬细胞中与视黄醇类的吸收、转运与代谢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同时激活了CYP27A1基因的信号通路。β-隐黄质能够上调CYP27A1基因的表达,且呈时间-效应和浓度-效应关系。CYP27A1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RAR活性抑制的条件下显着降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胞内β-隐黄质的浓度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同时测定了胞内外27-羟基胆固醇的水平,处理组胞内外27-羟基胆固醇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子对接模拟实验表明,β-隐黄质在胞内的转运蛋白为CRABP2。这些研究结果都与芯片分析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β-隐黄质可被THP-1巨噬细胞吸收,并通过激活RAR受体活性,激发CYP27A1基因信号通路的表达,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
韩庆玲,吕超,李晓飞,吴小荣,易宗春[9](2011)在《铝离子对K562细胞红系分化能力抑制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铝离子对K562细胞红系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台盼蓝染色排除法分析铝离子对K562细胞的活力的影响;应用联苯胺染色法检测铝离子作用下K562细胞的红系分化率;利用荧光标记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分析铝离子处理K562细胞的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CD71的表达。结果 50、100和150μmol/L铝离子作用24~72 h对K562细胞生长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各浓度组作用72 h时的相对活力分别为(89.23±4.37)%、(52.78±1.58)%和(44.69±1.95)%;铝离子作用48 h对氯化高铁血红素诱导的K562细胞血红蛋白合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抑制,相对于对照组细胞,各浓度组的血红蛋白合成抑制率分别为3.37%、8.61%和10.55%;经100μmol/L铝离子处理48 h后的K562细胞表面CD71的表达水平增加27.7%。结论一定浓度的铝离子对K562细胞的红系分化能力有抑制作用。
高文峰,陶谦,乔彬,苏凯[10](2009)在《β-胡萝卜素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β-胡萝卜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细胞毒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四唑蓝法检测30、50、60和70μmol/L4种浓度β-胡萝卜素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观察β-胡萝卜素处理后Tca8113细胞周期改变及细胞凋亡,端粒重复片段扩增银染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从50μmol/L开始,随β-胡萝卜素浓度的提高,对Tca811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越来越强。70μmol/Lβ-胡萝卜素作用Tca8113细胞4d后,抑制率超过50%,细胞生长曲线的"S"形趋于平缓。70μmol/Lβ-胡萝卜素作用Tca8113细胞3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未出现亚二倍体的"凋亡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期细胞减少约50%(P<0.05),G0/G1期细胞同时显着增加(P<0.05),G2/M期细胞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β-胡萝卜素处理Tca8113细胞后,端粒酶活性显着下调。结论β-胡萝卜素可以通过减少DNA合成,阻滞细胞于G0/G1期,抑制舌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导致细胞死亡有关。
二、β-胡萝卜素和VC对K562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胡萝卜素和VC对K562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刺梨口服液及其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刺梨 |
1.1.1 刺梨简介 |
1.1.2 刺梨的营养成分 |
1.1.3 刺梨的药理作用 |
1.1.4 刺梨的研究开发现状 |
1.2 免疫 |
1.2.1 免疫简介 |
1.2.2 免疫试验方法及依据 |
1.3 课题的选题背景、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选题背景 |
1.3.2 选题意义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刺梨免疫活性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细胞免疫 |
2.2.1.1 DTH(小鼠耳肿胀法) |
2.2.1.2 给药量的确定 |
2.2.1.3 DTH实验小鼠的分组及喂养 |
2.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2 体液免疫 |
2.2.2.1 HMN(血清溶血素法) |
2.2.2.2 给药量的确定 |
2.2.2.3 HMN实验小鼠的分组及喂养 |
2.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3 抗氧化实验 |
2.2.3.1 抗氧化实验方法 |
2.2.3.2 给药量的确定 |
2.2.3.3 抗氧化实验分组及喂养 |
2.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的刺梨汁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耳肿胀抑制率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的刺梨汁对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HMN值的影响 |
2.3.3 不同浓度的刺梨汁对小鼠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辅料筛选及制备提取优化研究 |
引言 |
3.1 试验材料 |
3.1.1 主要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原料处理及灵芝多糖测定方法 |
3.2.2 细胞免疫 |
3.2.2.1 DTH(小鼠耳肿胀法) |
3.2.2.2 给药量的确定 |
3.2.2.3 DTH实验小鼠的分组及喂养 |
3.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3 体液免疫 |
3.2.3.1 HMN(血清溶血素法) |
3.2.3.2 给药量的确定 |
3.2.3.3 小鼠HMN的分组及喂养 |
3.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4 抗氧化实验 |
3.2.4.1 抗氧化实验方法 |
3.2.4.2 给药量的确定 |
3.2.4.3 抗氧化实验小鼠分组及喂养 |
3.2.4.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5 灵芝多糖提取液单因素实验 |
3.2.5.1 提取温度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2.5.2 提取时间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2.5.3 料液比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2.6 灵芝多糖提取液响应面试验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提取液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耳肿胀抑制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提取液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HMN值的影响 |
3.3.3 不同提取液对小鼠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3.3.4 提取温度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5 提取时间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6 料液比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7 灵芝提取液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3.8 灵芝多糖提取验证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刺梨口服液配方设计优化及免疫活性评价 |
引言 |
4.1 试验材料 |
4.1.1 主要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D-最优配方设计 |
4.2.2 细胞免疫 |
4.2.2.1 DTH(小鼠耳肿胀法) |
4.2.2.2 给药量的确定 |
4.2.2.3 DTH实验小鼠的分组及喂养 |
4.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3 体液免疫 |
4.2.3.1 HMN(血清溶血素法) |
4.2.3.2 给药量的确定 |
4.2.3.3 小鼠HMN的分组及喂养 |
4.2.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4 抗氧化实验 |
4.2.4.1 小鼠抗氧化实验 |
4.2.4.2 给药量的确定 |
4.2.4.3 小鼠抗氧化实验分组及喂养 |
4.2.4.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5 小鼠肝肿瘤抑制及C-myc基因表达试验 |
4.2.5.1 小鼠肝肿瘤抑制及C-myc基因表达试验方法 |
4.2.5.2 给药量的确定 |
4.2.5.3 小鼠肝肿瘤抑制实验分组及喂养 |
4.2.5.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4.2.6 数据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混料设计试验结果 |
4.3.2 各口服液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耳肿胀抑制率的影响 |
4.3.3 各口服液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HMN值的影响 |
4.3.4 各口服液对小鼠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4.3.5 实体瘤形态体积大小比较及对瘤质体、抑瘤率的影响 |
4.3.5.1 实体瘤形态体积大小比较 |
4.3.5.2 实体瘤质重、抑瘤率比较 |
4.3.5.3 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刺梨口服液贮藏稳定性研究 |
引言 |
5.1 试验材料 |
5.1.1 主要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 |
5.2.2 稳定性试验 |
5.2.2.1 光照对刺梨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 |
5.2.2.2 温度对刺梨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 |
5.2.2.3 刺梨口服液加速实验 |
5.2.2.4 理化指标的测定 |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稳定性实验结果 |
5.3.1.1 光照对刺梨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 |
5.3.1.2 温度对刺梨口服液稳定性的影响 |
5.3.1.3 刺梨口服液加速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源于白钻的Gomisin M2抗乳腺癌干细胞机制及体内抗增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腺癌 |
1.2 肿瘤干细胞 |
1.3 中药及其活性化合物作为抗肿瘤干细胞的潜在疗法 |
1.4 斑马鱼作为肿瘤研究中的模式生物 |
1.5 肿瘤干细胞和乳腺癌 |
1.6 瑶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内涵对瑶药白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D44+/CD24-乳腺癌细胞系的分选以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合物GOMISIN M2对CD44+/CD24-乳腺癌干细胞系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合物GOMISIN M2对乳腺癌干细胞体外线粒体启动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化合物GOMISIN M2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诱导凋亡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GOMISIN M2诱导的抗乳腺癌干细胞体内斑马鱼异种移植以及信号通路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PPARr探讨虾青素油剂干预NMBzA诱导的食管癌效果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
2.2.2 动物饲养的条件 |
2.2.3 动物分组 |
2.2.4 动物模型建立 |
2.2.5 天然虾青素干预 |
2.2.6 大鼠体重的称量 |
2.2.7 动物标本的采集 |
2.2.8 组织包埋 |
2.2.9 组织病理切片 |
2.2.10 HE染色 |
2.2.11 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组织中蛋白表达的情况 |
2.2.12 分子对接 |
2.2.1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分子对接结果 |
3.2 实验第0、35周各组大鼠生长状况 |
3.3 各组大鼠食管肿瘤发生情况及HE染色镜下结果 |
3.4 各组食管癌大鼠肺脏重量变化情况 |
3.5 各组食管癌大鼠肺部异常变化情况及HE染色镜下结果 |
3.6 各组大鼠食管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 |
4 讨论 |
4.1 大鼠食管肿瘤发生情况及HE染色镜下结果的分析 |
4.2 食管癌大鼠肺脏异常变化及HE染色镜下结果的影响 |
4.3 分子对接结果和大鼠食管组织中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大鼠食管组织中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值的影响 |
4.5 大鼠食管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虾青素的抗癌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ALAS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ALAS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抑制ALAS1 的活性对HCT116 细胞株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抑制ALAS1 的活性对人HCT116 细胞株凋亡能力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血红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维生素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提取与量评价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2.1 文章筛选 |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统计学异质性 |
2.4.2 结果 |
2.4.3 发表偏倚检测 |
2.5 亚组分析 |
2.5.1 病例对照研究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
2.5.2 队列研究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
2.5.3 中国人群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
2.5.4 美国人群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
2.5.5 男性人群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
2.5.6 女性人群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
2.5.7 不吸烟人群中V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的关系 |
2.5.8 VC摄入量与肺腺癌发病的关系 |
2.5.9 VC摄入与肺鳞癌发病的关系 |
2.5.10 VC摄入量与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 |
2.6 敏感性分析与高剂量VC的临界值 |
2.6.1 敏感性分析 |
2.6.2 高剂量VC的临界值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生素C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6)营养物质维生素C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C的理化性质 |
2 维生素C的生理活性 |
2.1 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和修复 |
2.2 参与细胞间质的形成 |
2.3 解毒作用 |
2.4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 |
3 维生素C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3.1 维生素C对NMDAR基因表达的调控 |
3.2 维生素C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调控 |
3.3 维生素C对其他基因表达的调控 |
4 小结 |
(7)β-胡萝卜素协同五氟尿嘧啶对食管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Abbreviations) |
引言 |
第一部分 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研究 |
前言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1.3 细胞培养、冻存及复苏 |
1.1.4 β-胡萝卜素浓度的配制 |
1.1.5 CCK-8 检测细胞增殖 |
1.1.6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1.1.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1.1.8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 |
1.1.9 Real-time PCR检测Cav-1 mRNA表达 |
1.1.10 细胞总蛋白提取 |
1.1.1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变化 |
1.1.1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及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2 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1.2.3 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1.2.4 β-胡萝卜素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
1.2.5 β-胡萝卜素对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β-胡萝卜素联合 5-FU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步探讨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2 细胞株及裸鼠 |
2.1.3 裸鼠的饲养与使用 |
2.1.4 体外试验 5-FU、β-胡萝卜素母液的配制 |
2.1.5 细胞培养 |
2.1.6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
2.1.7 EdU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增殖 |
2.1.8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
2.1.9 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
2.1.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2.1.11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 |
2.1.12 细胞总蛋白提取 |
2.1.1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2.1.14 体内药物浓度配制及给药方式 |
2.1.15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2.1.16 肿瘤体积的测量 |
2.1.17 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 |
2.1.18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蛋白表达 |
2.1.19 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 |
2.2 实验结果 |
2.2.1 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 5-FU对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2 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 5-FU对Eca109细胞凋亡及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3 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 5-FU对Eca109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4 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 5-FU对Eca109细胞迁移的影响 |
2.2.5 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 5-FU对Cav-1/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6 裸鼠人食管鳞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2.2.7 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 5-FU对裸鼠人食管鳞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2.2.8 TUNNEL法检测 β-胡萝卜素单独或联合 5-FU对肿瘤组织中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 |
2.2.9 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Caspase-3 及PCNA蛋白表达情况 |
2.2.10 HE染色检测药物治疗后裸鼠正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硕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8)β-隐黄质的抑癌与免疫增强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氧化应激的机理 |
1.1 激活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 |
1.2 激活蛋白激酶 |
1.3 开放离子通道 |
1.4 脂质过氧化 |
1.5 蛋白修饰 |
1.6 DNA损伤 |
2 氧化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
2.1 氧化应激对繁殖的影响 |
2.2 氧化应激与乳腺炎 |
2.3 氧化应激对动物免疫和炎症应答的影响 |
2.4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
3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 |
3.1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
3.2 类胡萝卜素抗氧化机理 |
3.3 抗癌作用机理研究 |
3.4 类胡萝卜素预防心血管疾病机理研究 |
3.5 维生素A在繁殖中的作用 |
3.6 类胡萝卜素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第二章 β-隐黄质的分离纯化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化学试剂 |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β-隐黄质的纯化 |
3.2 β-隐黄质的结构鉴定与纯度分析 |
3.3 β-隐黄质含量的测定 |
4 讨论 |
4.1 β-隐黄质的分离纯化 |
4.2 β-隐黄质的结构分析 |
5 小结 |
第三章 β-隐黄质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β-隐黄质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β-隐黄质对BGC-823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 β-隐黄质对BGC-823细胞周期的影响 |
3.4 β-隐黄质对BGC-823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 |
3.5 β-隐黄质对RARβ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β-隐黄质对BGC-823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
4.2 β-隐黄质对BGC-823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 β-隐黄质对BGC-823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 |
4.4 β-隐黄质对RARβ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4.5 β-隐黄质与运输应激相关疾病 |
5 小结 |
第四章 β-隐黄质在THP-1诱导巨噬细胞中的主动吸收和对CYP27A1信号通路的激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胞内β-隐黄质的浓度 |
3.2 β-隐黄质对脂类和视黄类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3.3 β-隐黄质对CYP27A1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3.4 LE540对CYP27A1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 27-羟基胆固醇的形成与排出 |
3.6 β-隐黄质与CRABP2的相互作用 |
4 讨论 |
4.1 β-隐黄质与细胞膜蛋白STRA6 |
4.2 β-隐黄质与胞内转运蛋白CRABP2 |
4.3 β-隐黄质调控CYP27A1基因信号通路 |
4.4 β-隐黄质与RAR |
4.5 β-隐黄质的胞内浓度 |
4.6 β-隐黄质与心血管疾病 |
5 小结 |
结论 |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9)铝离子对K562细胞红系分化能力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细胞相对活力检测 |
1.2.3 细胞血红蛋白 (Hb) 阳性分析 |
1.2.4 细胞表面转铁蛋白受体CD71蛋白表达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铝离子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表1) |
2.2 铝离子抑制氯化高铁血红素诱导的K562细胞Hb合成 (红系分化) (表2) |
2.3 细胞表面CD71蛋白表达变化 (图1) |
3 讨 论 |
(10)β-胡萝卜素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1) 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株 |
(2) 主要试剂 |
(3) 主要仪器 |
2.实验方法 |
(1) 细胞培养 |
(2) MTT法 |
(3) 流式细胞仪检测 |
(4) 细胞端粒酶的检测 |
3.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β-胡萝卜素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影响 |
2.β-胡萝卜素对Tca811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3.β-胡萝卜素对Tca8113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讨 论 |
四、β-胡萝卜素和VC对K562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刺梨口服液及其免疫活性研究[D]. 宋长军. 贵州大学, 2020(01)
- [2]源于白钻的Gomisin M2抗乳腺癌干细胞机制及体内抗增殖作用的研究[D]. 杨业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PPARr探讨虾青素油剂干预NMBzA诱导的食管癌效果及机制[D]. 徐凡. 郑州大学, 2020(02)
- [4]ALAS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行为的影响[D]. 赵亚磊.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5]维生素C摄入量与肺癌发病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D]. 王伟. 苏州大学, 2018(01)
- [6]营养物质维生素C对基因表达的调控[J]. 张娜娜,曹洪战,芦春莲. 饲料博览, 2016(09)
- [7]β-胡萝卜素协同五氟尿嘧啶对食管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相展. 郑州大学, 2016(02)
- [8]β-隐黄质的抑癌与免疫增强作用分子机制研究[D]. 吴灿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1)
- [9]铝离子对K562细胞红系分化能力抑制作用[J]. 韩庆玲,吕超,李晓飞,吴小荣,易宗春. 中国公共卫生, 2011(11)
- [10]β-胡萝卜素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 高文峰,陶谦,乔彬,苏凯. 广东牙病防治,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