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英语语法》练习题(11)(论文文献综述)
杨雨琪[1](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要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英语阅读是四大英语语言技能之一,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英语授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依旧采用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的课堂上也只是预先对学生进行了单词和语法等方面的讲解,之后就把这篇文章全部进行了翻译,忽略了阅读策略以及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讲授英语阅读时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将关键词、图像以及符号结合在一起的可视化工具。它能够让学生把阅读中的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从而增强了对阅读理解的认识和记忆。同时,它还能够让学生从一个整体上准确把握所学知识点的结构,最后提高了阅读效率。本研究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和阅读学习重要性,在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从阅读策略和思维导图教学理论出发,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梳理与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核心素养视角下思维导图是否对高中阅读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课题深入研究主要在于解决以下三个重要问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现状如何?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视角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哈尔滨市某高中的高二五班学生,历时一个学期。本研究将采用四种方法进行检测: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测试法,并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发现:首先,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是学生虽然觉得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很重要,但是他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枯燥,同时他们没有自己的阅读策略。其次,核心素养视角下,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最后,核心素养视角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总而言之,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柴凡[2](2021)在《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英语文本解读现状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文中提出英语阅读课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课型。成熟的连续性语篇是英语课堂主体学习素材。在语言教育中,意义构建和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是语篇。成熟的连续体语篇中不乏语言运用的典范,这样的语篇是值得琢磨、赏析和效仿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譬如学生应掌握根据上下文推测词语的意义、能够识别出语篇的结构以及语言特点、作者的意图等能力。要想培养学生在阅读上的理解性技能,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入手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思路之一。语言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而共建的具体语篇分析,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如何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语篇主题情景中构建意义,又可以通过探究语篇的表层和深层意义领悟语篇的文化意识,拓展思维方式,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设计出更好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对阅读文章进行文本解读。教师的文本解读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以汉中市高中学生和高中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当前高中生和教师的文本解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当前汉中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为提升汉中市高中英语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试图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汉中市高中生和高中英语教师的文本解读现状如何?二是教师文本解读中存在问题及成因是哪些?三是如何提高汉中市高中英语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生对于英语阅读课的喜爱程度不高,且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较弱。教师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有文本解读的意识,但是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缺乏文本解读的方法致使文本的个性解读缺失。影响教师文本解读的原因主要有核心素养理念认识不深,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形式性,不注重文本的应用、学校重视度不够,教师培训不足。针对这些原因,笔者从教师培训和教师个人角度出发,为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提供相应的建议。教师培训方面要利用科技力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教师与各兄弟学校加强沟通交流和与师范高校加强合作。教师方面要做到加强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文本解读的内涵;加强自身专业化素养,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多维度解读文本,引领个性解读;发挥集体力量,加强集体备课和建立学习共同体,挖掘校本教材。
杨宏丽[3](2021)在《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不再仅局限于语言。进入21世纪,多模态性成为现代语篇的显着特征;多模态研究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和多模态化正成为大势所趋。《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引导初中生关注多元识读能力。此外,人类已从口述时代、读写时代,进入到超文本时代。新的识读能力也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字识读逐渐向由多模态组成的多元识读转变。英语教学也逐渐从以语言为中心的识读教育转向培养学生运用多模态共同表意的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正融入新科技和多模态,引导人们批判地看待语言和文化,重新界定人类的学习能力,是新媒体时期语言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符号学理论、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和多元识读理论奠定理论基石,从多模态协同视角入手,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某乡镇中学初三A班和初三B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笔者进行课堂观察,该校英语教研组的Z教师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该校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教学实验,实施多模态协同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回答以下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初中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态分布以及这些模态协同关系的分布有什么特征?(2)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如何?(3)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能否促进乡镇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首先,构建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分析框架;接着,对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实施传统阅读教学和多模态协同教学,并以SPSS 17.0软件和Excel 2010软件为分析工具,收集并深入剖析教学实践的相关数据,包括对前后测试卷、问卷调查、访谈内容、课堂观察量表等数据内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最后,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多模态协同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特点:从教学授课阶段上看,英语阅读教学各阶段的模态分布不均,多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会随着授课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其具体体现为结尾阶段的模态资源分布最少,开始阶段次之,而课堂中间阶段的模态资源最多,出现“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球型的模态分布,符合英语阅读“P-W-P”教学模式和“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从模态使用种类看,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涉及多种模态的协同来实现话语意义和交际目的,听觉和视觉是主模态,其他模态参与协作,不同模态在其中起不同作用。从模态协同关系的类型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类型的互补关系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交叠类型的非互补关系,增减类型的非互补关系占比例最低。(2)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在读写识读能力方面有更高水平,批判识读能力水平最弱,相比之下,他们的技术识读能力和交际识读能力属于中间水平,但乡镇初三学生的整体多元识读能力不足,亟待改善。(3)传统教学和多模态协同教学均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但相比于传统教学法,多模态协同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对于初中生的批判识读能力的效果最强,对提高他们的技术识读能力的效果最弱。
杨红梅[4](2020)在《基于PCK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师者,传道受业,答疑解惑。教师在社会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和职业,既有不同的职能和角色,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践行者和传授者,教师是否作为教学知识的有效传播者,教学活动是否开展的成功而高效,这就必然成为了决定教师的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纵观国内外,近三十年来,从美国着名教育家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开始,先是在国外学术界引起高度重视,随后在各位教育专家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下,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传入国内。但是,国内对于英语学科PCK的研究较少。研究基于国内外对于PCK的已有理论研究,结合了英语学科教育的特色,立足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对于PCK的理论以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深化。研究通过对高中英语课堂的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对英语教师及学生访谈的多种方式深入研究了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PCK存在残缺,出现顾此失彼的成分残缺现象,这种残缺现象不利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并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也因此得不到最大程度的保障。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教师应该强化终生学习意识和培养教师审视自身的习惯等,以加强我国高中英语教师PCK的提升,希望对于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胡月[5](2020)在《语境理论下的高中英语虚拟语气教学案例分析 ——以if虚拟条件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英语语法作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根据最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评价标准和依据,我国目前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随着外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将语境融入到英语语法教学之中,据此,为了改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积极响应英语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境学习理念,本研究主要探讨以语境为核心的语境语法教学在改善传统语法教学方面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依据语境理论和隐性语法教学理论,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附之课堂观察及课后访谈,从呈现、练习、产出三个方面对所收集的if虚拟条件句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通过对比传统语法教学课堂和以语境为核心的语境语法教学课堂,发现了目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应试性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及以语境为核心的语境语法教学在改善传统语法教学问题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笔者并以if虚拟条件句为研究视角,在案例分析及课后访谈的基础之上,提出将语境理论应用于高中虚拟语气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同时,针对语境语法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语境创设、提高兴趣;语料分析、加强理解;语境练习、巩固应用。本论文通过案例分析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基本上体现了以语境为核心的语境语法教学的核心理念,发挥语境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语法的理解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最后,本研究以虚拟语气这一具体的语法知识点为研究对象,提出目前的语法教学问题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建议,对于扩展语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及加强语境语法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江海涛[6](2020)在《语境理论视阈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在自身的着述中明确提出:“若是缺乏语法,尚且可以传输较少的信息;而若是缺乏词汇,那么任何信息都无法表达。”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学好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枯燥无味的词汇教学限制了学生词汇的输入,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耗时且低效。语境理论的出现与发展为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基于语境理论的词汇教学的出现也许是词汇教学的“一剂良药”。“语境”一词最先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并逐渐被学者用来探究英语教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鉴于先辈的研究理论与成果,笔者将尝试探讨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情况及应用的策略。论文率先整理了关于词汇教学、语境理论的具体演变进程,进一步整理各个国家的研究者在语境理论上的具体成果,再对语境理论进行较为精准的概念界定与类别划分,从而得出一个分类框架,将语境进一步界定成词汇语境、语法语境、言语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五个部分。在此框架的基础上,笔者对虹桥中学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对该校英语课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观察与记录,试图探究出教师将语境理论应用于教学上的问题。最后,笔者尝试探讨出词汇语境、语法语境、言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策略及其应用。本文注重的是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因此,在成文之后,其实践价值在于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一线英语教师认识到语境理论的价值,指导他们在词汇教学中合理使用语境理论,从而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其理论价值在于期望论文对未来的词汇以及语境理论的教研活动提供可靠的借鉴价值。教师对语境相关的理论掌握程度如何?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境理论进行教学时存在哪些问题?从这两个问题出发,笔者通过访谈调查和课堂观察发现:1.情景语境的真实性缺失;2.语境创设费时费力,加重教师负担;3.教师语境理论素养有待提高;4.词汇语境的使用具有随意性;5.语境教学方式使用单一。基于这五个问题,笔者在第五章中基于语境理论的分类提出了语境理论词汇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将会指导一线的英语教师,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
谭静[7](2020)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是开展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入,英语课程被分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部分,而文化教学又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两个层次。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跨越文化知识层面,通过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来达到文化理解的目的。文化理解以语言为载体,是理解主体对“文化意义”的内化,是一种具有情感性、观念性的过程。然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一方面仍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教学中缺乏文化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对策略的理解也存在偏颇:教学目的重语言工具性,轻语言文化性,教学手段机械,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理解教学是急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将解释学层面的理解,结合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课程的语言学习置于文化理解层面进行研究,解释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的必要性以及探索教学实践中教师文化理解的策略,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理解和英语文化教学相关研究,也有助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践。除绪论以外,本文主要分四章来论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第一章从文化理解的内涵出发,探讨文化理解的必要性、目标以及文化理解的发生,即解释“为什么要理解”、“理解什么”和“怎么理解”的问题。第二章主要选择了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来自于乡镇、县城和市区三所学校的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英语教学进行了现状考察,了解到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缺乏文化理解策略。第三章从英语学科价值、教学理念和教师素养三方面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理解策略的根源,为随后策略的讨论搭建了思考框架。论文的最后一章围绕“策略”的基本概念: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从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就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进行了阐述。语言学习不仅是知识学习,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只有充分理解文化,把外语学习当做文化体验,语言的教与学才更具有意义。
李凌轩[8](2019)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词汇的掌握仍然是小学生学习英语时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本研究以大庆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和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探究小学英语词汇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词汇教学策略建议,对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课堂观察法,分别从教师词汇教学与学生词汇习得两方面,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展开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详细记录6所小学中10位英语教师的教学实例,重点记录词汇教学内容、词汇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等;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有效问卷519份,教师有效问卷38份。学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词汇学习态度、词汇学习观念、词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和词汇学习效果等。教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解程度、词汇教学观念、词汇教学方法以及词汇教学目的等。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词汇学习兴趣较低、记忆词汇和运用词汇困难;小学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观念片面化、词汇教学方法简单化、词汇教学目的不明确。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提出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加强语音教学;注重语境的利用;组织安排小组活动,激发词汇学习兴趣;加强语言技能教学,培养词汇运用能力;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以及在词汇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共六个方面的一系列词汇教学改进策略。
吕煜芳[9](2019)在《汉语话题链及其习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话题链是汉语篇章的重要组织方式之一。本文以汉语话题链为对象,考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篇章结构规则的习得情况,并根据习得特点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篇章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基于这一思路,本文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本体研究、习得研究和教学研究。本体研究部分聚焦于汉语话题链中篇内句(即通常所说的“小句”)的结构特点,以篇内句数量及篇内句所含回指代词数量和关联成分数量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对汉语话题链及其对应的英文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对比分析,以此揭示汉英篇章构建规则的差异,并在差异中凸显出汉语篇章结构的特点——块状性和离散性。研究发现,汉语话题链中的篇内句数量大于与之对应的英语,而回指代词和关联成分则少于英语。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汉英以上三个指标的对比关系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上述三个指标的数量统计结果为习得研究提供了参照的标准值。在习得研究部分,通过对28名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变量受控的翻译测试这一实证研究,考察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篇章构建规则的习得情况。研究结果与本体研究部分统计分析所得标准值的对比显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篇内句数量和回指代词数量的控制上,受母语负迁移作用较大,产出的汉语篇章结构在上述两个指标上不太理想。但在关联成分的使用上,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不但能够了解汉语篇章关联成分相对英语较少的特点,而且能够在汉语篇章构建过程中自觉控制其数量。在教学研究部分,我们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就如何克服母语负迁移、如何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处理篇章结构规则这一知识点展开讨论,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篇章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
吁思敏[10](2019)在《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 ——篇章语言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元话语这一概念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被提出,主要用以指代说者/写者组织个人观点和实现交际互动的话语,但是直至80年代,学界才真正开始元话语的系统研究。在威廉姆斯(Williams)克里斯摩尔(Crismore)、万德·库珀(Vande kopple)、海兰德(Hyland)等学者的努力下,元话语逐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元话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从引进、介绍到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不过10年,大部分的研究也只是集中在科技篇章和学术篇章中,其他篇章类型研究少之又少。教科书是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元话语不仅是教科书编者用以连接松散教学材料的纽带,而且是他们引导学习者理解这些材料,实现编者-读者交际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手段,其研究意义不言而喻。本研究以篇章语言学为视角,采取目标性抽样的办法,选取15本民国k-8(初二)左右水平学习者使用的国内自编外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围绕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的形式及功能特征如何?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情景语境变量特征如何,如何影响元话语?提升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质量的具体策略有哪些?三个主要问题进行解答。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形式-功能-语境”的元话语分析路径,即首先对元话语形式特征进行研究,理解元话语的语义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向篇章外部延伸,探寻元话语与情景语境的深刻关系。之后,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试总结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的篇章组织特点、规律,探讨元话语的语境支撑,挖掘教科书编写者的主观情态。本研究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研究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关键概念、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为研究综述部分,旨在对教科书、外语教科书、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介。第三章为理论基础梳理,包括对篇章语言学相关概念的解释,篇章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理论流派的梳理,和对本研究逻辑思路的归纳。第四章为研究设计,分别就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语料、语料分析步骤等进行了详细解释。第五章为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通过对捕获的共计84,354字元话语语料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出了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引导式和互动式元话语的特点。第六章为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的情景语境要素分析,从篇内语境、互文语境、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对元话语产生的情境特征进行解答。第七章为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提升策略分析,基于对“人教版”英语教科书元话语的总体描述,得出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可参考的提升建议。最后一章为结论与展望,即重新梳理了本研究的研究发现,并对今后研究可发展之处进行了期待。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语料进行量化统计,发现民国各历史时期教科书难度相当,其中以《开明英文读本》难度最高达0.38,相当于现在高三至大学一年级水平难度。元话语分布方面,引导式元话语与互动式元话语的差距并不显着,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参与标记语(31.79),过渡语频数次之(31.03),而后为框架标记语(11.55)和内指标记语(9.96);最不常使用的元话语为言据语(0.19)及态度标记语(2.12)。(2)通过对元话语的形式-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民国外语教科书较注重语法知识的讲授。其使用的大量过渡语、语码注解语等元话语标记主要用在衔接、递进语法知识点上,尤其是语码注解语,其中97%都与语法相关。其次,民国外语教科书倾向隐藏编者主观情态。编者极少使用表引述他人观点的“言据语”,以及表征个人喜恶的情感类态度标记语,和表明事实不确定性的非叙实或试探类标记语。即使需要开放交际和表达观点之时,也是选择将“自我”隐蔽,如用“we”或“the author”、“the writer”来代替“我”,用言据语来加强知识的客观性等等。最后,民国外语教科书表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态度。教科书编写者为了创造协商的交际氛围常使用模糊限制语,和大量参与式标记语;为了使学习者更容易加入交际,不断对知识点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减少学习者认知上的负担;即使使用增强语也注意所选词汇的量级,避免过于武断的表述。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教科书为了适宜初级外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最大程度地提供了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低语境氛围。(3)通过对元话语情景语境要素进行分析,发现民国外语教科书的篇章组织不以线性呈现,内部纠杂着各种各样的结构关系。越是复杂的篇章结构,越宜使用框架标记语,越是紧凑的篇章,则更易使用内指标记语;自我标记语能够减少篇章信息之间衔接的生硬感,是较为常用和便捷的元话语手段。其次,民国外语教科书之间具有紧密而复杂的互文关系。各教科书不仅在主题类型、引导策略、语法内容设计上存在显性互文,而且在体裁、语言风格上存在可归纳的共性。以上互文现象直接影响了教科书元话语的呈现方式,使之产生了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共通结构。最后,民国优秀外语教科书有着形式不一、本质相近的特点。本研究着重选取了民国时期影响力较大的三本教科书:《英语模范读本》、《开明英文读本》、《标准英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三本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互文方式、文化导入都各具特色,但从元话语角度出发,其实现篇章交际目的的基本路径是一致的,即明确自己的受众群体,清楚表现自己的语言观、语言教学观,并在引导受众群体吸纳编者语言观、语言教学观时采取丰富但稳定的修辞策略。(4)通过对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存在元话语分布不均衡、元话语使用单一、作者交际身份不明朗等问题。研究认为,教科书编者应该首先提高元话语意识,明确交际主体的交际角色,并注意不同模块之间话语表达的均衡性和衔接性,增加信息模块内部元话语的多样性。另外,编者应确保进展组织语的有效性,在表述上尽量做到完整、清晰,在文化知识的选择上应提高本族语文化、多元文化内容的比率,并在重要的文化内容部分提供明确的指导语。海兰德曾总结:篇章作者若具备元话语意识,可以至少获得三个优势:一、帮助作者更好地理解篇章对读者的认知要求,以及作者帮助读者处理信息的方式;二、能向作者提供表达自己陈述态度的各种资源;三、使作者能够与读者进行适合言语社区的对话,协商自己的态度。本研究以量化、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将篇章语言学的经典理论贯穿至教科书元话语研究中,一来为民国外语教科书研究提供量化数据支撑,二来丰富了教科书研究的理论视角,三来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元话语提升策略。本研究对教科书评价、教科书编写者元话语意识的培养、教科书话语质量的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二、《现代英语语法》练习题(1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英语语法》练习题(11)(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角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测试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思维导图 |
(三)阅读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思维导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英语阅读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核心素养与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图式理论 |
二、知识可视化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 |
(三)试卷测试 |
(四)数据统计工具 |
四、研究准备 |
(一)思维导图结构图类型 |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五、研究过程 |
六、教学案例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问卷信效度分析 |
(一)问卷信度分析 |
(二)问卷效度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测试卷结果分析 |
(一)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二)学生阅读成绩变化原因的讨论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结论 |
一、研究发现 |
二、教学启示 |
(一)对教师的启示 |
(二)对学校的启示 |
(三)对阅读课堂教学的启示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本研究的不足 |
(二)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 |
附录3 阅读理解测试题 |
附录4 阅读理解成绩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英语文本解读现状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研究的核心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思维品质 |
三、文本 |
四、文本解读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语篇分析理论 |
二、阅读理解层次理论 |
三、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本解读研究现状 |
二、国内文本解读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第四节 学生和教师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一、学生和教师问卷的信度检验 |
二、学生和教师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一、对学生阅读课认知、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以及自我认知调查 |
二、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调查 |
三、学生阅读课学习收获调查 |
四、学生对扩充的文本知识感兴趣程度调查 |
五、学生阅读课学习期待调查 |
第二节 教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一、汉中市高中英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
二、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态度分析 |
三、教师阅读课前的文本解读情况调查 |
四、教师阅读课中的文本解读情况调查 |
五、教师阅读课后活动情况调查 |
第三节 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一节 汉中市教师文本解读教学现状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
(一)利用科技力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
(二)组织教师与各兄弟学校加强沟通交流 |
(三)与师范高校加强合作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一)加强对新课标的认识,理解文本解读的内涵 |
(二)加强自身专业化素养,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
(三)多维度解读文本,引领个性解读 |
(四)发挥集体力量,加强集体备课 |
(五)建立学习共同体,挖掘校本教材 |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学生使用 |
附录四 教师访谈 |
附录五 课堂观察量表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多模态协同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国外关于多模态协同的研究综述 |
2.1.3 国内关于模态协同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关于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多元识读能力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关于多模态协同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社会符号学 |
3.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
3.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定义 |
3.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
3.3 多元识读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工具 |
4.3.1 课堂观察量表 |
4.3.2 调查问卷 |
4.3.3 访谈问题 |
4.3.4 多元识读能力测试卷 |
4.4 研究方法 |
4.4.1 准实验研究法 |
4.4.2 课堂观察法 |
4.4.3 问卷调查法 |
4.4.4 访谈法 |
4.5 研究过程 |
4.5.1 教学实验前 |
4.5.2 教学实验中 |
4.5.3 教学实验后 |
4.6 数据搜集与整理 |
第5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1 初中多模态协同英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态分布特征及协同关系 |
5.1.1 多模态协同的英语阅读教学各阶段模态使用频率分析 |
5.1.2 在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各模态使用频率分析 |
5.1.3 在多模态协同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模态协同关系分布特征 |
5.2 乡镇中学初三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现状 |
5.2.1 实验前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
5.2.2 实验前问卷各维度百分比分析 |
5.2.3 实验前访谈结果分析 |
5.3 多模态协同的英语阅读教学对培养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 |
5.3.1 对照班的调查问卷前后测差异比较 |
5.3.2 实验班的调查问卷前后测差异比较 |
5.3.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调查问卷差异比较 |
5.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多元识读能力后测试卷成绩结果比较 |
5.3.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问卷的各维度百分比分析 |
5.3.6 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 |
5.3.7 小组学生PPT作品实例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启示 |
6.2.1 构建多模态协同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
6.2.2 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利用多模态资源 |
6.2.3 多维度发展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
6.2.4 合理运用多模态协同的教学模式 |
6.3 研究创新 |
6.4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课堂的模态使用情况及多模态协同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附录四:多元识读能力前测试卷 |
附录五:多元识读能力后测试卷 |
附录六:前测成绩 |
附录七:后测成绩 |
附录八:习作自评表 |
附录九:PPT课件评价表 |
附录十:实验前学生访谈实录 |
附录十一:实验后学生访谈实录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PCK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PCK理论的缘起 |
第二节 PCK理论的国内外发展 |
第三节 PCK理论的国内现状 |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课堂调查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案例一:词汇教学分析 |
第二节 调查案例二:阅读教学分析 |
第三节 调查案例三:语法教学分析 |
第四节 调查案例四:写作教学分析 |
结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语境理论下的高中英语虚拟语气教学案例分析 ——以if虚拟条件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语境 |
2.1.2 语法教学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语境理论 |
2.2.2 隐性语法教学理论 |
2.3 国内外关于语境理论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关于语境理论的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关于语境理论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关于语境语法教学的研究综述及局限性 |
2.4.1 国外关于语境语法教学的研究综述 |
2.4.2 国内关于语境语法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If虚拟条件句案例分析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If虚拟条件句教学案例收集和分析方法 |
3.2.1 教学案例的收集方法 |
3.2.2 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 |
3.3 学情分析 |
3.4 If虚拟条件句教学内容分析 |
3.5 If虚拟条件句案例分析程序 |
第四章 If虚拟条件句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
4.1 If虚拟条件句案例分析 |
4.1.1 呈现 |
4.1.2 练习 |
4.1.3 产出 |
4.2 基于语境理论的if虚拟条件句教学设计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主要问题 |
5.2 语境语法教学建议与反思 |
5.2.1 语境创设,提高兴趣 |
5.2.2 语料分析,加强理解 |
5.2.3 语境练习,巩固运用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2 访谈提纲(教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语境理论视阈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 |
二、当前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趋势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趋势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语境理论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二节 词汇教学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章 语境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
第一节 语境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
一、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 |
二、教育学中的语境理论 |
第二节 语境的分类 |
一、语言语境 |
二、非语言语境 |
第三节 语境之于词汇的功能 |
一、语境有助于词义推测 |
二、语境有助于确定词义 |
三、语境有助于词义辨析 |
四、语境有助于词汇应用 |
五、语境有助于记忆词汇 |
第四节 语境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
一、系统性 |
二、交际性 |
三、多元性 |
四、文化性 |
第四章 语境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访谈调查设计 |
二、课堂观察设计 |
第二节 考察结果与分析 |
一、访谈内容与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一、情景语境的真实性缺失 |
二、语境创设费时费力,加重教师负担 |
三、教师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
四、词汇语境使用的随意性 |
五、语境教学方式使用的单一性 |
第五章 基于语境理论的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语言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 |
一、基于词汇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 |
二、基于语法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 |
三、基于言语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 |
四、基于语言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的发现 |
第二节 基于非语言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 |
一、基于情景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 |
二、基于文化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 |
三、基于非语言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的发现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针对选择语言语境来开展词汇授课活动方面的建议 |
二、针对选择非语言语境来开展词汇授课活动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语境理论了解和应用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语境理论课堂应用情况观察表 |
致谢 |
(7)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目前初中英语仍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教学中缺乏文化理解 |
1.1.2 英语教师对策略的理解存在偏差 |
1.1.3 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
1.2 研究综述 |
1.2.1 文献检索思路、过程及结果 |
1.2.2 基本主题 |
1.2.3 简要分析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策略 |
1.3.2 理解 |
1.3.3 文化理解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内涵解析 |
2.1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的必要性 |
2.1.1 文化理解是英语文化教学的主体目标 |
2.1.2 文化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2.1.3 文化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2.2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的目标 |
2.2.1 文化理解的知识目标 |
2.2.2 文化理解的态度目标 |
2.2.3 文化理解的能力目标 |
2.3 文化理解的发生 |
2.3.1 文化理解的知晓 |
2.3.2 文化理解的感知 |
2.3.3 文化理解的体验 |
2.3.4 文化理解的互动 |
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问题考察 |
3.1 教学目的:重语言工具性,轻语言文化性 |
3.1.1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目的现状及分析 |
3.1.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目的问题考察 |
3.2 教学手段:重反复操练,轻灵活变通 |
3.2.1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手段现状及分析 |
3.2.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手段问题考察 |
3.3 教学方法:重灌输式教学,轻认知法实施 |
3.3.1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
3.3.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教学方法问题考察 |
4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策略缺乏的根源分析 |
4.1 学科价值的错位 |
4.1.1 初中英语学科价值解读 |
4.1.2 追求英语学科价值的必要性 |
4.2 传统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
4.2.1 教学主体 |
4.2.2 教学内容 |
4.2.3 课堂教学模式 |
4.3 教师素养不完善 |
4.3.1 专业知识 |
4.3.2 专业能力 |
4.3.3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
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探讨 |
5.1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策略的指导思想 |
5.1.1 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5.1.2 文化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
5.1.3 理解是英语文化教学的关键因素 |
5.2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的教学目的 |
5.2.1 内在目的:理解英语国家文化 |
5.2.2 外在目的:培养初步使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
5.3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的教学手段 |
5.3.1 创设多样化的理解性英语教学环境 |
5.3.2 全面审视教材,获得对教材文化内容的深度理解 |
5.3.3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文化理解提供信息化支持 |
5.4 初中英语文化理解的教学方法 |
5.4.1 分析学生语言学习“前理解”的起点 |
5.4.2 重点关注英语文化知识内容的教学 |
5.4.3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
5.4.4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8)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英语词汇教学 |
2.1.2 词汇教学策略 |
2.1.3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
2.2 国内外词汇教学相关研究 |
2.2.1 国外词汇教学研究 |
2.2.2 国内词汇教学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研究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统计与研究结果分析 |
3.5.1 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
3.5.2 调查问卷结果及数据分析 |
3.5.3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策略 |
4.1 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1 学生词汇学习方法不当 |
4.1.2 实际词汇教学与教学改革要求存在差距 |
4.2 词汇教学策略 |
4.2.1 加强语音教学 |
4.2.2 注重语境的利用 |
4.2.3 组织安排小组活动,激发词汇学习兴趣 |
4.2.4 加强语言技能教学,培养词汇运用能力 |
4.2.5 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
4.2.6 词汇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汉语话题链及其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对象 |
1.3 文献综述 |
1.3.1 话题链的研究现状 |
1.3.2 汉语二语话题链的教学和习得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对比语言学方法 |
1.5.2 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 |
1.5.3 实证研究的方法 |
1.5.4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偏误分析法 |
1.6 语料来源 |
2 汉语话题链本体研究 |
2.1 话题链的定义、类型 |
2.1.1 话题链的定义 |
2.1.2 话题链的类型 |
2.2 话题链中的小句 |
2.2.1 小句界定 |
2.2.2 汉英篇内句对比 |
2.2.3 汉英篇内句的量化统计 |
2.3 话题链中的回指 |
2.3.1 汉语话题链中少使用显性回指 |
2.3.2 汉英回指代词的量化统计 |
2.4 话题链中的关联成分 |
2.4.1 汉语话题链中少使用关联成分 |
2.4.2 汉英关联成分的量化统计 |
2.5 小结 |
3 汉语二语话题链习得研究 |
3.1 测试 |
3.1.1 测试设计 |
3.1.2 测试结果分析 |
3.2 偏误分析 |
3.2.1 偏误类型 |
3.2.2 偏误原因 |
4 教学建议 |
4.1 克服母语负迁移 |
4.1.1 强化练习 |
4.1.2 注重两种语言的差异性 |
4.1.3 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训练 |
4.1.4 运用汉语思维 |
4.2 教材编写方面 |
4.2.1 教材分析 |
4.2.2 汉语二语教材编写建议 |
4.3 重视培养汉语教师 |
4.3.1 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 |
4.3.2 注意教师用语 |
5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汉译英和英译汉各15对例子 |
附录B 英语母语背景学生测试题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 ——篇章语言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为何专注外语教科书元话语? |
(二) 为何选取民国时期外语教科书? |
二、研究意义 |
(一) 打开外语教科书研究的理论视角 |
(二) 充实元话语研究的触面 |
(三) 提供专门针对外语教科书编写者话语组织的可能建议 |
三、概念界定 |
(一) 外语教科书 |
(二) 元话语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动向 |
(一)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类:教科书科学化的前哨 |
(二) 教育普及: 教科书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呈现 |
(三) 从规整到打碎: 对教科书本质的再思考 |
(四) 21世纪教科书研究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
(五) 小结与反思 |
二、外语教科书研究综述 |
(一) 外语教科书研究与教学法的胶漆关系 |
(二) 外语教科书本体研究的三个维度 |
(三) 小结与反思 |
三、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成果 |
(一) 克里斯摩尔的相关研究 |
(二) 海兰德的相关研究 |
(三) 小结与反思 |
第三章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 |
一、篇章语言学相关概念释义 |
(一) 篇章、话语及语篇 |
(二) 篇章与文本 |
二、篇章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
(一) 篇章语言学的始源——修辞学与文体学 |
(二) 现代篇章语言学的产生——从句内研究到超句研究 |
(三) 篇章语言学的后续发展——多方法、多视角的浸入 |
三、篇章语言学理论流派 |
(一) 布拉格学派的篇章理论 |
(二)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篇章理论 |
(三) 新篇章语言学派的篇章理论 |
四、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篇章语言学逻辑思路 |
(一) 元话语、篇章、外语教科书的逻辑辨析 |
(二)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篇章语言学分析范畴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一) 语料库研究法 |
(二) 文献研究法 |
(三) 历史研究法 |
(四) 案例研究法 |
(五) 比较研究法 |
三、语料的选择 |
四、语料分析步骤 |
(一) 语料标识 |
(二) 语料处理 |
(三) 语料的量化统计 |
(四) 语料的质性分析 |
(五) 语料的对比分析 |
五、分析框架 |
第五章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 |
一、总体数据说明 |
二、引导式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 |
(一) 过渡语 |
(二) 框架标记语 |
(三) 内指标记语 |
(四) 言据语 |
(五) 语码注解语 |
三、互动式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分析 |
(一) 模糊限制语 |
(二) 增强语 |
(三) 态度标记语 |
(四) 自我标记语 |
(五) 参与标记语 |
四、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情景语境要素分析 |
一、篇内语境分析 |
(一) 篇章宏观结构 |
(二) 篇章超结构 |
二、互文语境分析 |
(一) 篇章内部互文 |
(二) 篇章外部互文 |
三、文化语境分析 |
(一) 交际主体角色 |
(二) 文化观念 |
(三) 修辞文化 |
四、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提升策略分析 |
一、我国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总体情况概述 |
二、提升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组织与呈现的建议 |
(一) 增强元话语的均衡性 |
(二) 增加元话语的多样性 |
(三) 增加较大信息块之间的衔接语 |
(四) 提高编者的元话语意识 |
三、构建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和谐语境的建议 |
(一) 提升进展组织语的有效性 |
(二) 增强语法模块与任务教学的互文联系 |
(三) 明晰交际主体的交际角色 |
(四) 增加人文知识的情境性 |
(五) 提升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
四、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一) 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形式-功能特征方面 |
(二) 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情景语境要素方面 |
(三) 当代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策略提升方面 |
二、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textbook/教科书研究主题列表 |
附录2 元话语考察项目参考 |
附录3 《开明英文读本》语料标记样本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现代英语语法》练习题(11)(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角下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雨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英语文本解读现状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D]. 柴凡.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多模态协同视角下初三英语阅读课中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 杨宏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PCK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调查研究[D]. 杨红梅.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5]语境理论下的高中英语虚拟语气教学案例分析 ——以if虚拟条件句为例[D]. 胡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语境理论视阈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 江海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策略研究[D]. 谭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D]. 李凌轩.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2)
- [9]汉语话题链及其习得研究[D]. 吕煜芳. 宁波大学, 2019(06)
- [10]民国外语教科书元话语研究 ——篇章语言学的视角[D]. 吁思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