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

空肠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

一、空肠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廖谦和,徐本文,夏康[1](2021)在《转移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回顾性分析6例转移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 患者均因腹痛伴恶心、呕吐入院, 4例有肠梗阻, 其中3例合并肠套叠。均行手术切除治疗, 在病变肠管内发现肿瘤, 病理诊断均为转移性小肠肿瘤。

龙昉,胡茂清,龙晚生,李卓永,张朝桐,兰勇,罗学毛[2](2021)在《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67例成人小肠套叠患者的临床及MSCT表现,对比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肿瘤性小肠套叠患者41例(肿瘤性小肠套叠组),肠套叠数量53处,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12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患者26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肠套叠数量30处,其中原发性20例,非肿瘤性良性病变6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的套管长度(4.6 cm)、套鞘直径(2.8 cm)均小于肿瘤性小肠套叠组(分别为13.4 cm和4.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伴肠梗阻患者(n=3)少于肿瘤性肠套叠组(n=18),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肠套叠组9例患者为多处套叠,发生比例高于非肿瘤性肠套叠组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肠套叠组53处肠套叠均可见引导点。结论:成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和MSCT表现有一定差异,判断肠套叠有无引导点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赵丹[3](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李思遥[4](2019)在《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2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其它病因导致的肠套叠31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的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结果:本组资料中21名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其中20例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1例结果提示“小肠内强化结节,血管畸形”。该21名患者明确诊断后均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其中20名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名患者行回肠部分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确诊小肠肿瘤及肠套叠,并切除肿物送检。术后石蜡病理诊断: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5例,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1例,小肠脂肪瘤3例,小肠肉瘤样癌2例,小肠脂肪肉瘤2例,小肠腺癌2例,小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小肠神经内分泌癌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小肠纤维瘤1例,小肠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小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给予相应患者抗肿瘤辅助治疗。结论: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继发性肠套叠的相关症状,由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导致较易出现漏诊情况。CT对诊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对于怀疑肠套叠的患者应积极行CT等辅助检查。手术解除肠套叠并切除肿物后,患者症状缓解,恢复良好。

高永健,王静,刘晓川,帕力旦·吾布尔[5](2014)在《23例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我院诊治1例,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以及MEDLINE(或PUBMED)检索到国内外报道的黑色素瘤小肠转移病例共23例,并进行统计分析。收集一般情况、黑色素瘤原发部位、原发肿瘤至小肠转移间隔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结果: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4.7岁,初次诊断至发现转移平均时间间隔为6.33年(0-20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16例(69.6%),黑便/便血7例(30.4%),肠梗阻或肠套叠14例(60.9%)。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5.82cm(2-15cm)。47.8%为小肠多发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黑便,易于发生肠梗阻或肠套叠;肿瘤常多发转移,且发现小肠转移距初次诊断时间间隔较长。

高永健,王静,刘晓川,杨连君,彭浩,翁艳,贾志伟[6](2012)在《皮肤黑色素瘤术后小肠转移导致肠套叠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常转移至淋巴结、肺、肝脏[1]。文献报道胃肠道转移为43.5%,尤以小肠转移最为常见。但是胃肠道转移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常出现肠梗阻、肠套叠等并发症时才可确诊,更多患者尸检时才发现存在胃肠道转移,导致漏诊率很高。本院收治1

廖谦和,夏康,徐丹[7](2012)在《小肠转移性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附4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小肠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4例小肠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4例均以腹痛为突出表现,伴有肠套叠或肠梗阻症状,术后预后差,多数患者在1年内死亡。结论:小肠转移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应引起重视,避免误诊和误治。

陈俏峰,黄循波,王天翔[8](2012)在《小肠黑素瘤致肠套叠1例》文中指出小肠黑素瘤十分少见,发病率极低。国外仅有数十例报道,国内发病率亦非常低,仅不到20例报道。我科最近发现1例小肠黑素瘤致肠套叠病人,现报道如下。病例:男,69岁。因反复左侧腹胀痛1个月,加重2 d入院。体检发现病人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明显黑痣;浅

岳颖,任力,李德昌,毛志远[9](2011)在《小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治的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黑便和贫血。光镜下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中见弥漫浸润的小圆细胞,细胞胞浆较丰富,核仁明显,部分细胞的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HMB45、vim、M elan-A和S-100阳性;CK(AE1/AE3)、LCA、Syn和CgA阴性。Gomori氏网织纤维染色显示单个肿瘤细胞周边阳性。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更差,没有找到原发灶不能肯定肿瘤是原发。

刘汉贵,孙宝林[10](1985)在《转移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致空肠套叠2例报告》文中指出 小肠肿瘤引起的肠套叠中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所致者颇不多见。今将我院收治的二例报告如下。例1 患者男性,31岁。因腹痛、腹胀、呕吐及明显消瘦两个月,于1982年2月20日入院。发病后症状逐渐加重,有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及黑便。既往于五年前发现左背部有小黑色肿物,破溃两次,在当地医院做过局部切除。二年前左腋下出现肿物亦被手术切除。一年前左腋下又出现肿物再

二、空肠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肠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检查方法
    3.图像分析
    4.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患者一般资料
    2.肠套叠CT表现
    3.临床追踪与病理
讨 论
    1.成人小肠套叠病因
    2.成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
    3.成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CT表现

(3)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检查
    2.4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23例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
2 结果
    2.1 资料分析
    2.2 临床表现
3 讨论

(7)小肠转移性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附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组织学切片
3 结果
    3.1 病理检查
    3.2 随访
4 讨论
    4.1临床特点
    4.2 病理特点
    4.3 诊断要点
    4.4 预后

四、空肠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转移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 廖谦和,徐本文,夏康.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10)
  • [2]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 龙昉,胡茂清,龙晚生,李卓永,张朝桐,兰勇,罗学毛. 放射学实践, 2021(05)
  • [3]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D]. 李思遥.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5]23例恶性黑色素瘤小肠转移临床病例分析[J]. 高永健,王静,刘晓川,帕力旦·吾布尔.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8)
  • [6]皮肤黑色素瘤术后小肠转移导致肠套叠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高永健,王静,刘晓川,杨连君,彭浩,翁艳,贾志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23)
  • [7]小肠转移性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附4例报告[J]. 廖谦和,夏康,徐丹.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05)
  • [8]小肠黑素瘤致肠套叠1例[J]. 陈俏峰,黄循波,王天翔.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03)
  • [9]小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岳颖,任力,李德昌,毛志远. 临床军医杂志, 2011(03)
  • [10]转移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致空肠套叠2例报告[J]. 刘汉贵,孙宝林. 临床医学杂志, 1985(06)

标签:;  ;  ;  ;  ;  

空肠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