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痔瘘专科出院病人回访2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娜[1](2020)在《三黄油纱促进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三黄油纱促进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术后第一天起,观察组采用三黄油纱每日换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凡士林油纱每日换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创面疼痛程度,第3、7、14、21天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及创面愈合率情况,并记录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术后第30天观察两组总体疗效。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初始创面面积等一般资料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第3、7天创面疼痛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第7、14、21天,观察组在肉芽生长情况及创面愈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第30天观察组治愈率为93.88%,对照组为8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油纱换药可有效缓解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李嘉俊[2](2018)在《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肛提肌以上脓肿,是指肛提肌平面以上的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属于但是直肠腔内有明显的坠胀感,同时还可出现发热、寒战、困倦乏力等全身症状。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包括:单纯性切开引流术、低位切开高位旷置术、切开挂线法等。但是当脓肿的位置较高或者脓腔较大时,术后常造成患者肛门功能的失常和肛门外观形态的缺损。因此,我们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设计了直肠内挂线法应用到肛提肌以上脓肿的治疗中。此术式可以很好地保护肛门功能和肛门外观形态,充分体现了现代外科手术的微创理念。目的:寻求一种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微创手术方法,评价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本术式与切开挂线术相比,在保护肛门功能和外观形态完整性以及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以便今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5月~2018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肛提肌以上脓肿患者,共60例。严格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直肠内挂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手术后均采用常规换药、坐浴熏洗等治疗措施。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是否治愈、是否复发、肛门功能、肛门形态等相关情况,完善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0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算出P值。以P值<0.05表示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表示两组数据之间不具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后,试验组治愈29例(96.67%)、对照组治愈27例(90%),P=0.305(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复发0例(0%)、对照组复发1例(3.33%),P=0.313(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后发热2例(6.7%)、对照组术后发热5例(16.7%),P=0.228(P>0.05),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复发率以及术后发热方面无差异。但是,实验组术后出现肛门外观形态畸形0例(0%)、对照组4例(13.33%),P=0.038(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中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肛门功能评分为0.20±0.41分、对照组为0.67±0.66分,P=0.00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中患者术后3个月平均肛门功能评分为0.10±0.31分、对照组为0.33±0.55分,P=0.047(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试验组在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与肛门外观形态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在伤口疼痛、伤口愈合时间、排尿功能、睡眠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是安全有效的。与应用切开挂线术相比,在术后肛门功能、肛门外观形态、伤口愈合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本术式体现了现代外科手术微创的理念,还具有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操作简便快捷和较高的经济学效益等优点。总之,直肠内挂线法是一种“微、简、快、廉”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向艳飞[3](2018)在《川派名医黄济川“连栀矾溶液”保留灌肠预防痔病PPH术后吻合口增生狭窄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川派名医黄济川黄老研究出的“连栀矾溶液”自黄老1884年从事医学行业以来沿用至今,为中医痔瘘科的专科经验用药,后世学者对连栀矾溶液进行药理及临床疗效研究得出,其具有清三焦湿热、活脉管内外瘀血、消疮疡肿痛的功效,并在上百年的临床运用中,肯定了其临床疗效。本实验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的方式,以观察连栀矾溶液保留灌肠对于预防痔病PPH术后吻合口增生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02月至2018年02月一年期间在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诊断为III-IV度内痔或环状混合痔,并行PPH术的住院病人300人,采用随机数字卡,按手术先后顺序,将收集到的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组,治疗组150人,对照组150人。治疗组予以术后一般换药处理,并在该换药的基础上采用药物保留灌肠,选用药物为中药连栀矾溶液15ml;对照组患者予以术后一般换药处理,并在该换药的基础上采用生理盐水15ml保留灌肠。通过指检及镜检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周、1月、2月吻合口是否增生狭窄,依据吻合口情况作为疗效判定基础,判定为增生或狭窄者视为无效,计算增生狭窄发生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并观察PPH后患者肛门部坠胀不适、肛门缘充血水肿、切口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采用软件SPSS20.0对收集数据统计并行检验分析,评价痔病PPH术后在采用中药“连栀矾溶液”保留灌肠的情况下,对于吻合口增生狭窄的预防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纳入297例病人全部按预期参与了干预治疗及术后回访复诊,治疗干预前对两组病人分别在男女比例、年纪分布及痔核数目上进行比较,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对术后吻合口发生增生或狭窄的发生例数,在本研究中两组实验病例中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结果无临床差异;对两组病人PPH术后出现肛门缘充血水肿、切口出血及自觉肛门坠胀不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其中对治疗组术后肛门缘充血水肿及肛门坠胀不适发生例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具有差异,有统计的意义(P<0.05),其中针对术后肛门坠胀具有显着统计学的意义(P<0.01),而对于术后出血显示无明显统计学的意义(P>0.05)。本次研究所得数据比较得出,川派名医黄济川“连栀矾溶液”采用保留灌肠的方式,在预防混合痔PPH术后肛门缘水肿以及肛门坠胀不适等术后常见并发症方面,临床疗效可认可。结论:PPH术后吻合口出现狭窄或增生的发病概率较低,总出现的概率为1.68%,因其低发生率,治疗组患者术后连栀矾溶液保留灌肠对于预防痔病PPH术后吻合口增生狭窄相比于对照组患者不具有差异,提示无临床意义;但连栀矾溶液PPH术后保留灌肠对于预防痔病术后肛门坠胀及水肿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且在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及皮肤过敏现象,具有安全、简便和实用性。
段琳[4](2013)在《赵宝明教授治疗直肠内脱垂所致便秘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直肠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 IRP),又称隐形直肠脱垂,最先由Tuttle于1903年提出的,是指排便过程中近端直肠全层向远侧端肠腔或肛管内折入而未脱出肛门,套叠肠壁阻塞于肠腔。其分型包括直肠前壁内脱垂、直肠环状内脱垂(直肠内套叠)和肛管内直肠内脱垂。赵宝明教授从事肛肠疾病临床三十余年,对于直肠内脱垂疾病具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归纳出独树一帜的治疗思路。其继承中医传统治疗理论和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治疗手段,通过自身临床实践,打破传统的单一治疗途径,提出中医固脱法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独到见解,强调整体治疗和内外同治。笔者通过对直肠内脱垂的临床治疗进展的文献分析、结合导师的治疗经验,以探讨出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疗方式。本文主要由文献综述一直肠内脱垂所致排便障碍的西医治疗进展、文献综述二直肠内脱垂所致排便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和赵宝明教授治疗直肠内脱垂所致便秘经验总结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书籍的阅读、分析、归纳,从西医学对直肠内脱垂的分型、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方法等进行系统论述。直肠内脱垂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致病学说百家争鸣,对疾病的认识和分型归类亦难以统一,笔者通过整理采集大量文献报道的临床观察结果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客观性论述直肠内脱垂的最新研究认识。直肠内脱垂治疗方法多样,从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注射疗法、生物反馈,到新型手术治疗,以求全方面了解直肠内脱垂最新治疗进展,指导临床治疗。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筛查发现,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样本较小对直肠内脱垂疗效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无法客观评价各种手术方法治疗以及内科治疗,其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依然需要更广泛更科学的收集研究。第二部分,从中医学角度对直肠内脱垂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疗调护进行综合分析,目前中药保守治疗轻度直肠内脱垂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临床文献报道较少,如何建立针对直肠内脱垂不同分型分期的临床样本及不同治疗方法的对照观察,客观证实传统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大量的研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导师赵宝明教授治疗经验的三个方面。①临床治疗思路,赵老认为直肠内脱垂所致的便秘,以虚证为主,脾虚气陷,血虚肠燥,肾虚失摄。主张整体性治疗,治疗时因审证求因,辩证论治,虚则补之,下则举之,兼以行气通腑,调一身之阴阳。②传统保守治疗方法,主张运用固脱法内外同治,一则补正气以固本,二则多用酸涩药物以敛阴固脱。中医外治法中首推以“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本病。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赵宝明教授主张采用PPH术联合直肠粘膜下消痔灵注射治疗。总之,直肠内脱垂是直肠解剖结构的异常,导致出口梗阻排便障碍及相关临床症状,既是病因又是结果。直肠内脱垂患者大多伴随盆底病变,相互协同致病。治疗上因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选用合理的治疗方式,既要重视中医传统治疗的优势,又需要合理运用手术治疗。
廖培辰[5](2005)在《中医外治固脱法治疗脱肛(直肠脱垂)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中医外治法做了简单性的叙述,并引述赵宝明教授以祖国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收敛固涩药剂(消痔灵注射液),采用注射法治疗肛肠疾患引起直肠脱垂(外脱垂、内脱垂)、内痔脱出等疾病。使滑脱之症,经收敛固涩药剂注射产生固定的外治方法,从而提出的中医外治固脱法。 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历代相关着名医书和近十年来有关脱肛(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及各种临床治疗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再对近代医学所提出的隐性脱垂(直肠内脱垂或内套叠)一病的认识与临床研究进行简要的文献综述。并对直肠粘膜外脱垂及直肠粘膜内脱垂进行了固脱注射疗法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固脱注射疗法治疗脱肛(直肠脱垂)的疗效。 方法:对58例直肠脱垂患者(隐性脱垂43例,完全性直肠脱垂者6例,直肠粘膜脱垂者9例)采用1:1消痔灵注射液进行高位点状注射,肛门镜下粘膜点状注射,高位扇形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对比,并且比较治疗前后排粪造影直肠内套叠深度及治疗前后排便频率、时间、肛门下坠感、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58例患者中治愈36例(62%),好转17例(29.3%),无效5例(8.6%),总有效率为91.4%,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在58例接受治疗病人中,有32例患者术后三个月接受回访,复发3例。结论:中医外治固脱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明显的疗效。实践证明,中医外治固脱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具有治愈率高、疗效快、操作简单的特点,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杨凤翔,杨天大[6](2000)在《痔瘘专科出院病人回访21例分析》文中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人类健康意识不断深化,身体的健康与否己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关键。本文对本院1998年1月~2000年1月痊愈出院的21例回访者(占同期出院病人的8.6%,21/245)进行了归类分析。以此来总给经验,提高痔瘘科的临床业务水平。更好的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痔瘘专科出院病人回访2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痔瘘专科出院病人回访2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黄油纱促进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术前检查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处理 |
2.6 治疗方法 |
2.7 注意事项 |
3 观察和评价指标 |
3.1 一般观察 |
3.2 疗效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
5.3 两组肉芽生长积分比较 |
5.4 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 |
5.5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5.6 总疗效 |
5.7 安全性检测 |
5.8 病例脱落 |
6 结论 |
讨论 |
1 西医对创面愈合的认识 |
1.1 创面愈合机制 |
1.2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特征 |
2 中医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及治疗 |
2.1 肛瘘的病因病机 |
2.2 肛瘘术后创面证型特点 |
2.3 肛瘘术后创面的治疗 |
3 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及组方特点 |
4.1 创面疼痛评分结果分析 |
4.2 创面肉芽组织评分结果分析 |
4.3 创面愈合率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分析 |
4.4 总体疗效分析 |
4.5 组方特点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外治法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祖国传统医学对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二) 现代医学对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认识 |
1. 发病机制 |
2. 临床分类 |
3. 微生物学致病菌的研究 |
4. 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一般资料 |
3. 诊断标准 |
4. 筛选标准 |
5. 分组方法 |
6. 统计方法 |
7. 随访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1. 术前准备 |
2. 麻醉方法 |
3. 手术体位 |
4. 手术方式 |
5. 术后常规处理 |
6.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
(三) 观察项目 |
1. 安全性观察 |
2. 术后临床疗效 |
3. 术后复发率 |
4. 手术时间 |
5. 术后疼痛 |
6. 术后发热 |
7. 术后排尿功能 |
8. 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肛门功能 |
9. 术后1个月内睡眠质量 |
10. 术后愈合时间 |
11. 术后肛门外观形态 |
12. 住院时间 |
13. 总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 |
(四) 结果 |
1. 两组之间术后治愈率比较 |
2. 两组之间术后复发率比较 |
3. 两组之间手术时间比较 |
4. 两组之间术后疼痛比较 |
5. 两组之间术后发热比较 |
6. 两组之间术后排尿功能比较 |
7. 两组之间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肛门功能比较 |
8. 两组之间术后睡眠质量比较 |
9. 两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与术后疼痛之间的关系 |
10. 两组之间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
11. 两组之间术后肛门外观形态比较 |
12. 两组之间住院时间比较 |
13. 两组之间总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比较 |
(五) 讨论 |
1. 直肠内挂线法的理论依据 |
2. 肛门括约肌的重要性 |
3. 内口的寻找 |
4. 直肠内挂线法的临床特点 |
5. 数据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一) 结论 |
(二)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川派名医黄济川“连栀矾溶液”保留灌肠预防痔病PPH术后吻合口增生狭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终止实验标准 |
2.5.1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5.2 退出与终止实验标准 |
2.6 质量控制 |
2.7 临床分组 |
2.8 一般病人资料 |
临床研究 |
3.1 术前准备 |
3.1.1 病史及检查 |
3.1.2 术前沟通 |
3.1.3 术区准备 |
3.2 手术过程 |
3.2.1 麻醉方式 |
3.2.2 手术过程 |
3.3 术后处理 |
3.3.1 术后一般处理 |
3.3.2 术后换药 |
3.4 研究对象及使用方法 |
3.4.1 研究药品 |
3.4.2 使用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 |
3.7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4.1 术后吻合口增生狭窄 |
4.2 术后肛缘水肿 |
4.3 术后出血 |
4.4 术后肛门坠胀 |
讨论 |
5.1 痔 |
5.1.1 痔的演变由来 |
5.1.2 祖国医学对痔病理机制的认识 |
5.1.3 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
5.2 PPH |
5.2.1 肛垫学说 |
5.2.2 PPH原理及操作分析 |
5.2.3 PPH术后并发症 |
5.3 PPH术后吻合口狭窄 |
5.3.1 吻合口狭窄原因 |
5.3.2 吻合口狭窄治疗 |
5.4 中药连栀矾溶液 |
5.4.1 中药药理分析 |
5.4.2 现代药理分析 |
5.4.3 临床疗效 |
5.5 中药灌肠 |
5.5.1 中药灌肠由来 |
5.5.2 保留灌肠法的作用机理 |
5.5.3 中药灌肠临床应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赵宝明教授治疗直肠内脱垂所致便秘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一 |
1.1 概念及分型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与其他盆底疾病鉴别 |
1.5 治疗 |
1.6 评述与展望 |
文献综述二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辩证分型 |
2.4 治疗 |
2.5 调护 |
2.6 小结 |
赵宝明教授治疗直肠内脱垂所致便秘经验总结 |
3.1 病因病机 |
3.2 中医药治疗 |
3.2.1 治则 |
3.3.2 治法 |
3.3 中西结合治疗 |
3.3.1 RPH术联合消痔灵直肠粘膜下注射 |
3.3.2 PPH术联合消痔灵直肠粘膜下注射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医外治固脱法治疗脱肛(直肠脱垂)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中医外治固脱法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 |
1. 中医外科学中的外治法 |
1.1 药物疗法 |
1.2 手术疗法 |
1.3 其他疗法 |
2. 中医外治固脱法的提出 |
3. 中医外治法—固脱法理论依据 |
4 肛肠疾病临床常用固涩药 |
4.1 五倍子 |
4.2 乌梅 |
4.3 诃子 |
4.4 白矾 |
5. 临床常用固脱注射剂 |
5.1 消痔灵的组成作用机理 |
5.2 消痔灵的其它运用 |
文献综述二 直肠脱垂的临床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 |
1. 中西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直肠脱垂(脱肛)的历史源流 |
1.3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理 |
1.4 直肠脱垂的分型、分类与诊断标准 |
1.5 直肠脱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2. 直肠脱垂的治疗 |
2.1 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 |
2.2 中医的辨证治疗 |
2.3 历代医书对脱肛的认识及治疗 |
2.4 中医药治疗直肠脱垂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脱垂 |
2.6 注射治疗直肠脱垂 |
2.7 注射加手术治疗直肠脱垂 |
2.8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 |
文献综述三 直肠内脱垂的认识与临床治疗现状 |
1. 直肠内脱垂的认识 |
2. 直肠内脱垂临床表现 |
3. 直肠内脱垂诊断标准 |
4. 直肠内脱垂治疗现状 |
4.1 直肠内脱垂综合治疗 |
4.2 直肠内脱垂注射治疗 |
4.3 中药治疗直肠内脱垂 |
4.4 直肠内脱垂其它疗法 |
4.5 PPH 术治疗直肠内脱垂 |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固脱注射疗法治疗脱肛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3.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研究方法 |
7.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
结果 |
1.临床疗效 |
2.术前与术后排便频率比较 |
3.排便时间的比较 |
4.肛门坠胀感的比较 |
5.脱出情况 |
6.排粪造影直肠内套叠深度 |
7.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 |
讨论 |
1.流行病学 |
2.病因病机 |
3.疗效分析 |
4.作用机理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痔瘘专科出院病人回访2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黄油纱促进湿热下注型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李晓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临床研究[D]. 李嘉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川派名医黄济川“连栀矾溶液”保留灌肠预防痔病PPH术后吻合口增生狭窄的临床观察[D]. 向艳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赵宝明教授治疗直肠内脱垂所致便秘经验总结[D]. 段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中医外治固脱法治疗脱肛(直肠脱垂)的临床观察[D]. 廖培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6]痔瘘专科出院病人回访21例分析[J]. 杨凤翔,杨天大. 中国中医急症,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