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通信网络的光码分多址 (OCDMA) 技术

用于光通信网络的光码分多址 (OCDMA) 技术

一、光通信网的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慧丽[1](2019)在《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地址码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因其固有的高保密性,可提供不同传输速率,不同服务质量(QoS)等显着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OCDMA技术尚未商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实用价值较高的光码集,因此本论文主要内容便是优良光地址码的设计与性能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码字容量较大且误码性能较优良的新型二维光正交码(2D-OOC)—扩展二次素数码/两两正交拉丁方阵(ESPC/MOLS)。相同码字参数下,波长数为素数幂时,ESPC/MOLS码字容量达扩展二次素数码/单重合序列(ESPC/OCS)的q倍。推导出该码的误码率公式后进行了数值仿真,相同码字参数下ESPC/MOLS误码率比同类2D-OOC低。Optisystem中进行的OCDMA系统仿真实验表明:采用ESPC/MOLS的系统能得到比采用ESPC/OCS更端正清晰且误码率更低的眼图。最后在实验室搭建的二维电域编解码系统中完成了该码在信号速率为312.5Mb/s时的传输实验,得到的两路用户眼图较清晰端正,初步验证低速率下采用ESPC/MOLS的实验系统能准确传输用户信息。(2)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光谱辐度编解码系统的扩展内循环素数码(EIRPC),采用平衡检测消除了该码字间的多址干扰。推导出其在噪声影响下的误码率后绘制了采用该码的系统误码率随码重p及并发用户数K同时变化的三维曲面图,为SAC-OCDMA系统迅速寻找某一通信质量下码重与最大并发用户数的最佳组合提供了新思路。随后在噪声存在的环境中与相似光谱幅度码(SAC)进行了性能对比,相同码字参数下EIRPC具有较短的码长和较小的误码率。最后仿真并分析了采用该码的SAC-OCDMA系统中不同噪声随接收机有效功率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该结果为如何有效降低不同噪声对SAC-OCDMA系统误码率的影响提供了可行性思路。(3)采用最优变码重光正交码(OVWOOC)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QoS-OCDMA系统的新型二维变码重光正交码(2D-VWOOC)—OVWOOC/MOLS。分析并推导了该码在不同码重个数下由多址干扰引起的误码率公式后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同组变码重光正交码中,码重较大的地址码误码率较低;码重为p的误码率随系统中存在码重个数的增加而减小。最后在Optisystem中选用最短码长时生成的两个码字进行了二维变码重光码分多址仿真实验,得到码重为5和码重为3的眼图都较端正清晰且两码字间误码率相差近十个数量级,初步证明了采用OVWOOC/MOLS的OCDMA系统能为上路用户提供多QoS服务。

洪媛[2](2018)在《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突破传统网络性能因“电子瓶颈”而受到的限制,将无线通信领域的码分多址技术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与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提出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论文主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非相干OCDMA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深入探讨。论文首先调研了光通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将其与光时分多址OTDMA(Optical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光波分多址OWDMA(Optical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这两种多址技术进行对比。接着对非相干OCDMA系统的用户光地址码、光编/解码器等关键技术做了较详细的阐述。论文针对非相干OCDMA系统进行一系列仿真分析。在仿真软件OptiSystem上分别搭建基于光纤延时线、光纤布拉格光栅以及结合二者的非相干OCDMA系统,并对上述三类系统分别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系统存在多用户时,会产生多址干扰,恶化系统性能。为了有效抑制多址干扰,提出在系统接收端引入光硬限幅器。同时,讨论分析光纤色散参数、用户信号速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增强系统安全性,论文进一步研究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的全光异或加密,搭建基于SOA-MZI(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和基于SOA-XGM(Cross-Gain Modulation)的异或加解密系统,并进行仿真。分析表明,选取合适的SOA注入电流值有利于信号的异或加密。论文提出在二维单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中引入基于SOA-MZI全光异或加解密模块,构成的新系统性能优良,在符合通信标准的同时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得到提高。

郑红霞[3](2016)在《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共享越来越普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的高速和安全可靠传递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光纤通信克服了电通信的速率瓶颈,在通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三种主要的光信息安全传输技术中,量子通信技术可确保信息的绝对安全传输,但目前可实现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很有限;混沌通信技术也仍有许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相比之下,由于本身特有的优越性能,光码分多址(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CDMA)技术成为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吸引越来越多学者们的注意和研究。然而,当采用差分检测、码字拦截等策略窃听光纤信道时,基本的OCDMA系统中还存在一些安全性漏洞,因此有必要对OCDMA的安全性能增强技术课题做进一步地研究,更充分地开发OCDMA系统特有的优越性能。本课题来自于国防预研项目“光CDMA XXXX”,论文创新点为以下三方面。1)提出用Sagnac型全光异或逻辑门对用户信息加密来增强2码字码移键控(2-Code Shift Keying,2-CSK)OCDMA系统安全性能的方案。对加密后系统的安全性能做定量分析可知,该方案可弥补原系统中的安全性漏洞,单用户和多用户工作时被成功窃听的概率远小于加密前概率的二次方,也比现有异或加密改善方案的安全性能优越得多。在OptiSystem软件平台上仿真加密后的2-CSK调制OCDMA系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2)提出使用Sagnac型全光异或逻辑器件实现时域可重构编码器的方案,搭建该编码器与光纤延迟线解码器组成的1Gb/s OCDMA系统,仿真验证该方案可行。采用该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可以大大改善系统安全性能,且是目前可调谐编码器方案中较为简炼和高效的方案选择。3)提出基于波长选择开关(Wavelength Selection Switch,WSS)的可重构二维OCDMA编解码器方案,并做实验搭建基于该编解码器的10Gb/s OCDMA系统,进行了40Km的无误码传输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定量分析安全性能后得出系统的安全性能得到较大提升,也扩展了现有可调谐编解码器的类别。

申志国[4](2012)在《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将码分复用(CDMA)概念引入光纤通信中,该技术具有全光处理,异步接入、软容量,网络协议简单、保密性强等特点。OCDMA技术体系包括地址码设计、编解码器构造、系统实验研究、多址干扰(MAI)抑制等内容。本文重点研究了MAI的抑制方法和组合编解码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工作原理以及FBG编解码器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FBG编解码器的非相干二维OCDMA实验平台,进行了单路速率达2.5Gb/s的4用户传输实验。结果表明,采用FBG编解器的OCDMA技术在未来大容量的光网络中有很强的适用性。多址干扰(MAI)是影响非相干OCDMA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报道了一些抑制方案。文章第三章,提出一种利用SOA作光限幅放大器的抑制方法,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用户OCDMA仿真系统对该抑制方案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OA的抑制方案能有效地提高信号质量,降低MAI噪声,效果良好。编解码器的设计对OCDMA系统性能有着重要意义。首次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组合编解码方法,介绍了码片产生与识别、编解码器结构、地址码构造等基本理论。利用光通信仿真软件optisystem7.0设计的仿真实验证实了这种组合编解码方法能灵活有效地完成码片序列处理。文章还讨论了这种编解码方案在OCDMA-PON、三网融合等光网络中的潜在应用。

杨平[5](2011)在《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文中提出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是一种扩频技术,它将光纤通信和CDMA技术结合起来,允许所有的信道同时共享同一带宽,可满足目前及将来通信发展中异步、高速、宽带、可靠的要求。在未来的全光网络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把光码分复用技术与光波分复用(WDM)组成混合网络并应用于局域网中将是未来光码分多址的发展方向。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混合OCDMA/WDM网络的拓扑结构和OCDMA的扩频码和编解码器作出一定改进。首先,在对网络中的存在的各种拓扑结构分析和比较前提下,构建一种基于树形和环形的混合OCDMA/WDM网络拓扑结构。并且介绍了网络运行时,网络节点中光分叉复用器上下路端口情况。其次,针对进一步扩容需要增加码长与编解码器实现困难的矛盾的问题,本文以光正交码为基础,分析了DS-OCDMA、FH-OCDMA的扩频码。然后以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和光纤光栅编解码器为基本元件组成混合DS/FH编解码器,使系统的编码过程能在时域和频域上同时进行,可以有效的解决系统中的码字问题。最后,基于混合DS/FH编解码技术,建立了一种混合OCDMA/WDM网络模型;然后通过对该网络系统的数学模型画出模拟曲线图来分析比较混合OCDMA/WDM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混合网络系统具有可行性,DS/FH编解码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地址码码字的限制问题,混合OCDMA/WDM比单纯的OCDMA更有实用性。

周燕燕[6](2011)在《二维OCDMA系统的多用户实验和多速率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是将码分多址CDMA技术与大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优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允许多个用户随机的接入同一信道;可以构成真正“透明”的全光通信网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允许可变速率或者多速率传输,并可同时提供多种业务支持;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能够充分地利用石英光纤的可用带宽。因此,OCDMA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围绕二维OCDMA系统展开研究。在二维OCDMA系统中,每个用户的地址码序列是二维的,即每个地址码序列的光脉冲不仅在时域上扩展,同时还在空间或波长域上扩展。由于增加了一个自由度(空间或波长),二维OCDMA系统的性能比一维OCDMA系统有很大的提高。论文首先对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特点、系统分类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OCDMA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二章,对目前二维OCDMA系统的主要的三个编码方案:时一空二维OCDMA、WDM+OCDMA以及多波长二维OCDMA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仿真比较了这三种系统的性能。结论表明了二维OCDMA系统在并发用户数和系统误码率方面远大于目前一维OCDMA系统。同时对改善二维OCDMA系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和总结。第三章,对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阵列的二维OCDMA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FBGs编解码器的编解码原理和二维OOC码字的构造原理,设计并制作了基于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二维OOC码字的二维FBG编解码器。实现了双用户、数据速率为2.5Gb/s的非相干OCDMA系统。研究了当系统传输速率超过相邻FBG间距限制条件时系统的编解码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二维FBGs编解码器可以进行正确的光信号编解码,系统的理论最大传输速率在实际中是可以逾越的。第四章,讨论了在未来的光接入网中,利用OCDMA技术同时支持多种不同速率、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用户信号的可能性。分析和比较了传统多速率光码分多址系统的编解码方案。提出了让扩频后码字周期固定的编解码方案,从理论上分析该方案的性能特性,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基本吻合。第五章,全文总结和展望。

周园园[7](2011)在《OCDMA系统地址码性能分析及变重地址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码分多址技术从编码到解码均在光学域进行,允许不同用户复用相同的波长和相同的时隙,是未来异步、高速、保密的通信备选方案之一。本文主要是围绕光地址码的相关值分布的算法和变重光正交的构造方法展开研究的,并设计出一种新的二维变重光正交码,主要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OCDMA系统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基本原理,着重分析了码分多址系统的两大关键技术——光地址码的码字结构和编解码技术。此外,介绍了近些年来OCDMA技术领域的研究动态,并指出了OCDMA技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2.研究了一维常重光地址码互相关均值的计算方法,并用该方法分析了对几种常用的素数码和光正交码的相关值分布情况,并在一维地址码相关值分布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对称二维光正交码的互相关均值及相关值分布的算法,为其他形式的光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3.研究了利用BIBD和严格差集方法构造变重光正交码的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码字构造结果和误码率的仿真分析。基于BIBD的变重光正交码对码重要求严格,在有限域上构造码字的时间收敛速度较快,但只能构造出两个不同码重的正交码,而基于严格差集的变重光正交码,构造方法比较灵活,给定系统所需的码重集和码字基数集,都可以构造出相应的变重光正交码,但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比较大。4.研究了以单重合跳频序列为波长跳频序列,以BIBD方法构造的变重光正交码为扩时序列的2D WH/TS VWOOC的构造方法,对码字的互相均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不同码重的误码率做了仿真分析。主要是构造了一种新的跳频/扩时二维变重光正交码,与之前构造的二维变重光正交码相比,其波长数和时间片数并不局限于素数或素数幂,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可以是任意整数,构造方法灵活,并且能充分利用系统的有效波长,最后对其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互相关均值的表达式,并对其多址干扰误码率进行多址干扰仿真分析。

房杰[8](2010)在《OCDMA中纠错码及OCDM标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是码分多址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多址通信技术。它结合了两种技术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高速光通信的备选方案之一。近些年来,对OCDMA技术的研究集中于系统性能的改善、光地址码理论、编解码技术及OCDM码的应用。本文重点研究了纠错编码技术对OCDMA系统性能的改善和OCDM码在光标记交换技术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论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OCDMA系统的发展现状,介绍了OCDMA系统基础理论、OCDMA系统网络架构、系统分类及其关键技术。在分析OCDMA系统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前向纠错(FEC)编码技术改进OCDMA系统性能的方案,仿真分析了基于RS(255,239)码的FEC技术对相干和非相干O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OOK调制的一维、二维非相干OCDMA系统中,采用该方案系统性能有了明显改善;在DPSK调制、Gold序列作为扩频地址码的相干OCDMA系统中,该方案同样能够大幅度改善系统性能。在OCDM标记码的研究方面,将OCDM技术和光标记交换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OCDM码的新的光标记交换方案。与传统的基于逐跳路由的OCDM光标记方式不同,本文提出的是基于层次路由的OCDM光标记方式。该方案中,OCDM光标签采用时间堆栈的结构设计,分为若干级别。不同级别的光标签代表不同的路由区域,路由区域从大到小逐层判别。同一级别区域的识别根据路由矩阵原理。在此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核心路由器。该核心路由器与WDM网络兼容,由一系列“子核心路由器”组成,为不同波长的信息提供判别路由。每个子核心路由器的内部设计充分利用OCDM码特点,实现相应波长的信息判断、控制、路由。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分组信息竞争的前提下,该方案正确实现了信息路由。

潘阅[9](2009)在《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扩容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码分多址(OCDMA: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作为光通信领域中三大多址复用技术之一,其高带宽利用率和异步接入等优势使其成为全光通信网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本文从码字、系统以及技术融合的角度提出扩容方法,旨在针对地址码研究,为OCDMA系统扩容及降低多用户干扰等方面提供有力依据,形成多系统融合科研背景。首先,本文归纳了典型地址码特性,进行相关参数的对比,获得其各自应用环境,随后从通信系统有效性与可靠性关系的角度,应用传感网络中能效比的概念,提出利用权重的次优正交码码集,改进了一定误码率要求下的一维最优正交码,提高了码容量,并以用户增益系数、自由度增益和运算复杂度等作为该方案的判据,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第二,利用二维地址码在码容量、相关性以及误码率方面的优势,兼顾了混合码的思想,本文提出二维跳频地址码编码方案,该方案实例采用哈达玛矩阵生成的Walsh序列作为扩频序列,并以单极性码作为跳频序列,可在提高光波长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减低误码率,并最终给出计算结果。最后,考虑到全光通信网的发展趋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OCDMA、WDM、OTDM技术的光码波时(OCWT)系统,从原理上将三大复用技术的结合变为可能,最终给出了理想条件下该系统的扩容降噪仿真结果,同时对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及系统同步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相关研究开阔思路。增大光纤的可接入用户数量,考虑到如果能够将多种扩容方法再加以结合,那么这将更进一步提升光通信系统的容量,提高光纤的带宽利用率。

杨立伟[10](2009)在《无源光网络和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业务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光接入网已成为下一代接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全世界都在致力于支持更多的用户、更远的距离和更大的带宽的接入网的研发,我国也正在实施“光进铜退”的战略。无源光网络(PON)是解决接入网带宽瓶颈、满足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的理想宽带接入技术。本论文针对下一代光接入网中的无源光网络及混合接入系统进行了研究,获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化光接入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为60672025),首次提出了多LLID EPON系统动态带宽分配及QoS性能改进方案。2.主笔起草了国家通信行业标准“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国家通信行业标准编号为YD/T1531-2006,已发布)和通信行业研究课题“FTTH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项目编号为2006T27,已结题),参加起草了国家通信行业标准“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项目编号为2007H32,已报批)。3.作者结合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业务光接入网系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项目编号为60132040),对全业务光接入网进行了研究。作者参与提出了WDM-PON全业务光接入网系统总体方案并首次研制了全业务宽带光接入网实验平台,在WDM-PON系统上实现了图像、数据、语音全业务通信。该项目的专家组验收评定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4.为解决多址问题,提出了大容量、大分支的OCDMA-WDM-PON系统方案,该方案克服了可用波长数和可用码字数对系统容量的限制,增加了地址码数和用户数量。对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5.首次在OCDMA系统中提出了基于混沌Logistic-map的两级扩频序列,在国际上未见报道。对此序列本身的相关特性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对应用该序列的光码分多址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采用现有扩频码的方案进行了性能比较。6.在博士生第三年参加教育部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公派项目,在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对ROF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WDM-PON与ROF混合系统的方案,有效实现了单一平台同时传送有线和无线业务的技术方案。

二、光通信网的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通信网的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地址码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CDMA系统技术
        1.2.1 O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
        1.2.2 O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1.3 OCDMA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OCDMA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3.2 OCDMA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二维光正交码(2D-OOC)
    2.1 光正交码(OOC)综述
    2.2 典型跳频码综述
        2.2.1 正交拉丁方阵(MOLS)的构造
        2.2.2 二次全等跳频码(QCHC)的构造
        2.2.3 单重合序列(OCS)的构造
    2.3 一种新型2D-OOC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2.3.1 扩展二次素数码(ESPC)的构造
        2.3.2 ESPC/MOLS的设计
        2.3.3 ESPC/MOLS的误码率推导
        2.3.4 采用ESPC/MOLS的系统仿真
        2.3.5 采用ESPC/MOLS的二维电域编解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谱幅度码(SAC)
    3.1 SAC综述
    3.2 一种新的SAC码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3.2.1 EIRPC的设计
        3.2.2 EIRPC的性能分析
        3.2.3 EIRPC在噪声影响下的误码率推导
        3.2.4 采用EIRPC的系统在噪声影响下的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码重光正交码(VWOOC)
    4.1 典型VWOOC综述
        4.1.1 严格变码重正交码(SVWOOC)的构造与分析
        4.1.2 最优严格变码重正交码(OVWOOC)的构造与分析
    4.2 一种新型二维变码重光正交码(2D-VWOOC)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4.2.1 OVWOOC/MOLS的设计
        4.2.2 OVWOOC/MOLS的误码率推导
        4.2.3 采用OVWOOC/MOLS的系统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发展回顾
    1.2 光纤通信复用多址技术
    1.3 OCDMA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关键技术
    2.1 OCDMA系统模型
    2.2 用户地址码
        2.2.1 单极性码
        2.2.2 双极性码
        2.2.3 二维地址码
    2.3 光编/解码器
        2.3.1 一维光纤延时线编/解码器
        2.3.2 一维布拉格光栅编/解码器
        2.3.3 二维编/解码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相干OCDMA系统仿真与分析
    3.1 一维时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1.1 单用户时域系统仿真
        3.1.2 双用户时域系统仿真
    3.2 一维频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2.1 单用户频域系统仿真
        3.2.2 双用户频域系统仿真
    3.3 二维时/频域非相干OCDMA系统
        3.3.1 二维单用户系统仿真
        3.3.2 二维双用户系统仿真
    3.4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3.4.1 光纤色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多址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3 用户信号速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4 光纤光栅反射带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5 PIN光电检测器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相干OCDMA系统加密技术研究
    4.1 全光逻辑异或XOR加密方案
        4.1.1 全光逻辑异或理论基础
        4.1.2 全光逻辑异或主要实现方案
    4.2 基于SOA-MZI逻辑异或加密
        4.2.1 基于SOA-MZI全光异或原理
        4.2.2 基于SOA-MZI异或加密仿真分析
        4.2.3 基于SOA-MZI加密的二维非相干OCDMA系统性能分析
    4.3 基于SOA-XGM逻辑异或加密
        4.3.1 基于SOA-XGM全光异或原理
        4.3.2 基于SOA-XGM异或加密仿真分析
        4.3.3 基于SOA-XGM加密的二维非相干OCDMA系统性能分析
    4.4 基于SOA-MZI异或加解密的二维单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3)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OCDMA安全传输技术研究背景
    1.2 OCDMA信息安全传输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 OCDMA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2章 OCDMA系统介绍
    2.1 OCDMA技术的系统结构
    2.2 OCDMA系统的类型
    2.3 OCDMA的关键技术
        2.3.1 地址码设计技术
        2.3.2 编解码器设计技术
        2.3.3 码间干扰处理技术
    2.4 OCDMA安全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用户OCDMA系统的安全性能增强研究
    3.1 引言
    3.2 OCDMA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3.2.1 OCDMA系统结构与安全性能衡量标准
        3.2.2 蛮力搜索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3.2.3 地址码字拦截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3.2.4 码字差分检测策略窃听时系统的安全性能
    3.3 增强OCDMA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能的方法
        3.3.1 多用户编码信号并行传输的方法
        3.3.2 全光异或逻辑加密的方法
    3.4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
        3.4.1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的结构
        3.4.2 Sagnac型全光异或逻辑门介绍
        3.4.3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的安全性能分析
    3.5 单用户OCDMA加密系统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用户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和可重构编码器实现
    4.1 引言
    4.2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框图
    4.3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安全性能分析
    4.4 多用户OCDMA加密系统仿真
    4.5 全光异或逻辑器件实现的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及验证
        4.5.1 可重构编码器方案的现状
        4.5.2 基于全光异或逻辑器件的可重构编码器方案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WSS的二维可重构OCDMA编解码器研究
    5.1 引言
    5.2 可重构二维OCDMA系统
        5.2.1 二维可重构OCDMA系统结构
        5.2.2 二维可重构编码器方案
    5.3 实验结果
    5.4 安全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OCDMA基本原理与分类
    1.3 OCDMA关键技术
    1.4 发展与现状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实验研究
    2.1 光学编解码器介绍
    2.2 FBG编解码器原理
    2.3 多用户非相干OCDMA系统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OA在抑制OCDMA系统MAI中的应用
    3.1 MAI及常用抑制方法
    3.2 利用SOA抑制MAI的原理
    3.3 利用SOA抑制MAI的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及其应用
    4.1 电子编解码器
    4.2 电光组合编解码方案
    4.3 电光组合编解码在PON中的应用
    4.4 电光组合编解码技术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5)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1.2.1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的紧迫性
        1.2.2 三种复用多址技术
        1.2.3 复用多址技术组合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的研究状况
        1.3.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3.3 网络拓扑结构的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中的拓扑结构及节点设计
    2.1 引言
    2.2 网络拓扑结构
        2.2.1 总线结构
        2.2.2 环形结构
        2.2.3 网形结构
        2.2.4 树形结构
        2.2.5 星形结构
    2.3 混合OCDMA/WDM 网络拓扑结构
    2.4 OADM 节点结构及原理
        2.4.1 OADM 基本原理
        2.4.2 OADM 的功能结构
    2.5 混合OCDMA/WDM 网络节点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OCDMA 的关键技术
    3.1 引言
    3.2 OCDMA 的地址码
        3.2.1 光正交码的原理
        3.2.2 DS-OCDMA 系统的扩频码
        3.2.3 FH-OCDMA 系统的扩频码
    3.3 OCDMA 的编解码器
        3.3.1 光纤延迟线编解码器
        3.3.2 光纤光栅编解码器
        3.3.3 混合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器
        3.3.4 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结构框图
        3.3.5 DS/FH-OCDMA 系统编解码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OCDMA/WDM 网络
    4.1 引言
    4.2 OCDMA 和WDM 组网的可能性
    4.3 OCDMA/WDM 的混合网络模型
    4.4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数学模型
    4.5 混合OCDMA/WDM 系统性能分析
        4.5.1 DS、FH、DS/FH 三种编解码器误码率的比较
        4.5.2 OCDMA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4.5.3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4.5.4 混合OCDMA/WDM 系统的吞吐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二维OCDMA系统的多用户实验和多速率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A技术概述
        1.2.1 OCDMA系统基本结构原理
        1.2.2 OCDMA系统特点
        1.2.3 OCDMA系统分类
    1.3 OCDMA系统关键技术
        1.3.1 光地址码理论
        1.3.2 光编解码器
    1.4 OCDMA技术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维OCDMA系统方案与结构
    2.1 引言
    2.2 二维OCDMA系统的分类及结构
        2.2.1 时分/空分OCDMA系统(T/S OCDMA)
        2.2.2 波分/码分相结合的系统(WDM+OCDMA)
        2.2.3 多波长OCDMA系统(MW-OCDMA)
    2.3 二维OCDMA系统性能的比较
    2.4 二维OCDMA系统性能的改善
第三章 基于FBGs的二维OCDMA系统的实验研究
    3.1 布拉格光纤光栅(FBG)的编解码原理
    3.2 FBGs编解码器设计和二维OOC码字构造
        3.2.1 FBGs编解码器设计原理
        3.2.2 二维OOC的构造
    3.3 基于FBGs的双用户二维OCDMA系统实验研究
        3.3.1 系统结构与参数设置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 FBGs间距的速率限制讨论
第四章 基于FBGs的多速率二维OCDMA系统
    4.1 采用不同的码字数
        4.1.1 并行信道结构的多速率OCDMA系统
        4.1.2 串行信道结构的多速率OCDMA系统
    4.2 采用不同的扩频系数
        4.2.1 变码长OCDMA码字
        4.2.2 系统结构
        4.2.3 系统性能
    4.3 基于FBGs的多速率二维OCDMA系统仿真
        4.3.1 系统编解码方案
        4.3.2 多速率系统结构
        4.3.3 仿真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OCDMA系统地址码性能分析及变重地址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A系统的基本结构原理
        1.2.1 OCDMA系统基本结构
        1.2.2 OCDMA系统的分类
        1.2.3 光码分多址的工作原理
    1.3 OCDMA系统中关键技术
        1.3.1 光地址码的码字结构
        1.3.2 光编/解码技术
    1.4 OCDMA技术的研究动态
    1.5 OCDMA技术面临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常重光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一维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
        2.2.1 光地址码的平均互相关值
        2.2.2 地址码相关值的研究
        2.2.3 典型光素数码相关值分布的分析
        2.2.4 光正交码互相关值的分布情况
    2.3 二维λ-tOOC互相关值的研究
        2.3.1 互相关值分布算法
        2.3.2 2D-OOC的互相关值与码字性能的关系
    2.4 结论
第三章 一维变重光正交码的构造与分析
    3.1 引言
    3.2 变重光正交码的基本理论
        3.2.1 变重光正交码的定义
        3.2.2 变重光正交码的码字容量
    3.3 利用BIBD构造变重光正交码
        3.3.1 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3.3.2 构造过程及结果
        3.3.3 性能分析
    3.4 利用简单差集构造变重光正交码
        3.4.1 简单差集
        3.4.2 构造原理及构造结果
        3.4.3 误码率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构造与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的基本理论
        4.2.1 二维变重光正交码的定义
        4.2.2 二维变重码的码字容量
    4.3 OCFHC/VWOOC的构造
        4.3.1 OCFHC的构造过程
        4.3.2 2D-WH/TS VWOOC的构造结果
        4.3.3 性能分析
    4.4 OCS/SVW-OOC的构造
        4.4.1 单重合序列
        4.4.2 OCS/SVW-OOC的构造方法及结果
        4.4.3 误码性能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鸣谢

(8)OCDMA中纠错码及OCDM标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所做工作
    1.4 小结
第二章 光码分多址技术
    2.1 引言
    2.2 OCDMA系统网络架构
    2.3 OCDMA系统分类
    2.4 OCDMA关键技术
        2.4.1 光地址码理论
        2.4.2 光编解码方案
    2.5 小结
第三章 纠错码在O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纠错码理论
    3.3 纠错码对非相干光OCDMA系统性能的改善
    3.4 纠错码对相干光OCDMA系统性能的改善
    3.5 小结
第四章 OCDM光标记在光交换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OCDM的光分组的设计
    4.3 基于OCDM的核心路由器的设计
    4.4 基于OCDM的光交换仿真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OCDMA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9)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扩容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2 OCDMA基本原理
    2.1 OCDMA系统结构
    2.2 OCDMA关键技术
        2.2.1 光地址码的构造
        2.2.2 光编/解码器的设计和实现问题
        2.2.3 多用户干扰的抑制问题
        2.2.4 通信协议
    2.3 OCDMA技术特点
    2.4 OCDMA的误码率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码字扩容方案的研究
    3.1 光地址码的种类和特性
        3.1.1 单极性码
        3.1.2 双极性码
        3.1.3 常用二维码
    3.2 地址码适用范围及其对比
        3.2.1 单极性码的适用范围和重要参数比较
        3.2.2 双极性码的适用范围分析
        3.2.3 二维码的适用范围分析
    3.3 一维码与二维码误码性能仿真对比
    3.4 基于能效比OCDMA次优正交码的设计方案
        3.4.1 最优正交码的码容量仿真及分析
        3.4.2 次优正交码
    3.5 关于次优正交码的仿真和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跳频的二维码扩容方案
    4.1 OCDMA系统设计的数学基础
        4.1.1 有限域
        4.1.2 矢量空间
    4.2 扩频(SS)系统
        4.2.1 扩频系统的基本原理
        4.2.2 常用扩频方式
        4.2.3 扩频系统特性
    4.3 扩频码选择
        4.3.1 Walsh序列基本原理
        4.3.2 跳频码选择原则
    4.4 基于伪随机序列的二维跳频方案
        4.4.1 基于Walsh序列码的跳频方案
        4.4.2 基于单极性码的跳频序列码
        4.4.3 跳频方案与码容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 OCDMA、WDM、OTDM技术的OCWT系统
    5.1 OTDM、WDM、OCDMA性能比较
        5.1.1 OTDM基本原理
        5.1.2 WDM基本原理
        5.1.3 OCDMA基本原理
        5.1.4 OTDM、WDM、OCDMA技术比较分析
    5.2 OCDMA、WDM、OTDM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5.3 OCWT网络连接方案
    5.4 OCWT系统容量估算仿真
    5.5 OCWT系统误码率性能计算与仿真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无源光网络和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接入网发展概况
    1.2.本文研究重点及意义
        1.2.1.无源光网络已逐渐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1.2.2.本文所研究课题的重要性
    1.3.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创新点
    1.4.论文结构
    1.5.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研究
    2.1.引言
    2.2.PON技术的研究现状
    2.3.大容量、大分支PON的构建问题
    2.4.TDM/WDM混合PON系统方案
        2.4.1.TDM/WDM PON方案的意义
        2.4.2.TDM/WDM PON主要方案分析
        2.4.3.基于LLID的带宽分配算法研究
    2.5.本章小结
    2.6.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新型无源光网络和码分多址光接入系统研究
    3.1.引言
    3.2.OCDMA现状及关键技术
    3.3.WDM-PON系统方案
        3.3.1.系统方案
        3.3.2.系统测试
    3.4.WDM/OCDMA混合PON系统方案设计
        3.4.1.WDM和OCDMA结合的意义
        3.4.2.WDM和OCDMA结合的研究现状
        3.4.3.本文所提OCDMA-WDM-PON方案分析
    3.5.本章小结
    3.6.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与无源光网络研究
    4.1.引言
    4.2.已提出的地址码存在的问题
        4.2.1.光地址码的主要局限性
        4.2.2.光编/解码器方面的考虑
    4.3.混沌的数学定义与特征
    4.4.混沌扩频序列的设计
    4.5.混沌扩频序列的仿真研究
        4.5.1.初始值敏感性
        4.5.2.相关特性
    4.6.误码性能分析与仿真
        4.6.1.基于混沌扩频码的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4.6.2.基于OOC编码的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4.6.3.减小多址干扰的措施
    4.7.本章小结
    4.8.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ROF与无源光网络混合系统研究
    5.1.引言
    5.2.ROF技术
        5.2.1.ROF技术提出的背景
        5.2.2.ROF的系统结构及实现策略
        5.2.3.ROF的技术特点
        5.2.4.ROF的传输方案比较
        5.2.5.ROF技术的应用
    5.3.混合接入网方案设计
    5.4.差分ROF系统的实验分析
    5.5.本章小结
    5.6.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结束语
    6.1.论文工作总结
    6.2.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光通信网的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码分多址系统中地址码的设计与研究[D]. 周慧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2]基于二维跳时扩频的OCDMA技术及其性能研究[D]. 洪媛.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3]OCDMA系统安全性能增强研究[D]. 郑红霞. 深圳大学, 2016(05)
  • [4]O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和组合编解码技术研究[D]. 申志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9)
  • [5]基于DS/FH的混合OCDMA/WDM网络[D]. 杨平. 燕山大学, 2011(10)
  • [6]二维OCDMA系统的多用户实验和多速率仿真研究[D]. 周燕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 [7]OCDMA系统地址码性能分析及变重地址码设计研究[D]. 周园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 [8]OCDMA中纠错码及OCDM标记的研究[D]. 房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扩容方法研究[D]. 潘阅.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2)
  • [10]无源光网络和混沌扩频码分多址光接入研究[D]. 杨立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用于光通信网络的光码分多址 (OCDMA) 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