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的发展、困惑及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方中雄,张瑞海,黄晓玲[1](2021)在《破解超常教育的制度重构——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文中提出超常儿童是客观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是人才资源中的"富矿"。超常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教育需要。目前,我国面向超常儿童的教育体系处于空白,在实践中存在着"有类无教"、"教非所需"、"教非其类"等突出问题。面对超常儿童教育在运行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只有突破现有体制束缚,将超常儿童回归"特殊儿童群体",并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构建更有针对性的适合其成长的培养模式和支持保障体系,才能保障超常儿童健康成长。在我国加大支持、加快发展超常儿童教育,需要重点解决政策法规调整、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标准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保障条件落实等关键问题。在实践中,可按照国家宏观指导、省级全面统筹、学校自主实验的原则,在具备基础和条件的地区及学校多点布局、多样探索,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凌琳[2](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指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朱芬,孔燕[3](2020)在《中国科大少年班超常教育的实践成果与经验探讨——基于“双超常教育”思想的视角》文中提出中国科大少年班四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不仅为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孕育了大批高水平精英人才,更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基于"双超常教育"思想的视角,本文探讨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在选拔、培养、管理和教学模式上的特色和成功经验。研究表明:少年班模式为我国拔尖人才教育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参考路径;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双超常教育",适应且将引领我国超常教育的实践与未来发展。
李晓玉,杨道宇[4](2016)在《我国超常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阻力及其超越》文中指出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超常教育历经风风雨雨已跨过30多个年头。多年来,有理论与实践上的辉煌成果,也有凌驾于一般意义之上的各种社会和学术辩争,致使超常教育在努力向前发展与完善的道路上遭致重重阻力,主要表现为价值阻力、文化阻力、制度阻力和自身阻力。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超常教育课程建设阻力的超越,可以完善并推动我国超常教育的课程发展。
李晓玉[5](2016)在《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文中认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资源竞争,超常教育则是培育此类人才的关键活动。作为落实超常教育根本途径的超常课程,其各环节的选取与运作的优良则直接决定超常教育的价值与成效。鉴于此,有必要全面审视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反思其不足,分析其原因,并努力寻找改进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消解潜藏于其课程内外的阻滞因素以提升超常教育质量。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超常中学生课程的对策。首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个层面审视了我国超常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设定失当,课程内容选择凡庸,课程实施组织机械化,课程评价运作程式化。其次,从价值追求、能力、文化及支持四个层面剖析了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问题存在的成因:第一,价值层面表现为学校办学宗旨的不定期悖离,超常教育特质文化的阙如;第二,能力层面表现为超常教育领域师范专业性匮乏,教师课程意识弱,工具理性过度;第三,观念层面表现为负面性应试教育观念桎梏,传统课程理念的长期束缚;第四,支持层面表现为学生课程权赋予力度不足,课程相关制度体系欠完善,办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再次,基于该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提出了解决超常中学生课程问题的对策:第一,在课程目标中,融问题意识与创新人格目标培养,高考、奥赛、科研目标富集并行,构建“SMARTER”上升型目标系;第二,在课程内容中,创设教研共同体,交赋教师、学生课程话语权,差异层级与能力所及相适应;第三,在课程实施中,以复式“影子培训”带动发展,盘活实施过程僵化元素的转化,开发课程实施的“三计划”辅助;第四,在课程评价中,架构多元化课程价值的理念,创设超常学生三型评价标准,建构整合式自选题目组测评。
付艳萍[6](2016)在《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是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核心问题,并提出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主要是高中阶段)机制。如何推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资优教育是面向资优生提供的适合其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的教育。鉴于其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资优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框架。这对于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发现,在理论层面,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先后历经三大资优教育范式,包括资优儿童范式、才能发展范式与适才教育范式。三大范式在资优的认识、教育目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策略上存在差异。资优教育范式的不断演进,推动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政策层面,通过纵向分析不同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资优教育政策发现,按照政策价值取向的不同,这些政策经历关注期、摇摆期、稳定期与深化期四大发展阶段。横向来说,联邦及各州政府制定了全面的资优教育政策,其内容包括资优生识别、教育教学服务、财政资金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管理与服务等五个方面,这为高中资优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体现美国政府对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重视。实践层面,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校内外机构的结合。其中,资优高中是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包括传统的私立精英高中、作为老牌名校的考试高中以及方兴未艾的州长高中。此外,其他一般高中的AP课程、IB课程与双注册项目,以及社会机构实施的暑期学校、网络教育项目与校外竞赛等资优教育项目,是高中资优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具体实践而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教师资源、经费来源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总之,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来自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然而,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方面的问题。首先,美国高中资优教育面临着社会范围内对于其合理性、教育形式、招生标准与教育效果的争议;其次,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育对象较为单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受标准化改革影响等问题。深入分析发现,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文化传统、教育思想、政治立场以及价值取向等。总之,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实现了理论、政策与实践三大层面的协同并进,具有明确的国家利益导向,并获得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特别是,尽管饱受国内社会舆论的争议,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始终在包容中寻求发展,这对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我国高中资优教育的未来发展建议,具体包括:建构高中资优教育的合理性认知,肯定示范性高中的存在价值;政府承担主要职责,从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建立与教育研究者的沟通联系入手,为推动高中资优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寻找改进高中资优教育实践的多方面路径,包括拓宽资优教育范围、采取多元化选拔标准、提供丰富的课程以及加强资优教师的能力建设;鼓励校内外教育力量的协同参与,构建四位一体的资优教育支持体系;高中资优教育应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联系,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普通教育发展,引领全民优质教育。
项瑞芳[7](2016)在《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着力于解决如下两个问题:初中阶段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称为是资赋优异初中生?如何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首先本研究以“千鸟格经纬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市文来初中2010级、2011级和2012级3个年级6个课程实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行动中进行的量的研究的方式,对课程实验班选拔出的262名学生进行甄别,找出符合资赋优异基本要求的学生242人;接着将对学生资赋优异的甄别和资优行为的甄别统合起来,从培养的角度对这242名学生进行分层分类——依据学生资优行为的表现程度将学生划分为资优生、扩大的资优生和低成就者三个层次;依据学生的资赋优异类型将学生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资赋优异类型;以此形成“三层次四类型”的分类分层甄别模型。其次,在“三层次四类型”甄别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本研究以“资优三合充实模式”培养理论为基础,一方面借鉴其中的分层培养理念,选择成熟的分层培养理论,对资优行为表现在“三层次”的学生分别实施三种不同的培养策略:资优生的培养采用导师制策略;低成就者的培养采用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扩大的资优生的培养则采取导师制和积极的认知干预相结合的策略,这是鉴于扩大的资优生进可成为资优生退则变成低成就者的考虑。另一方面,借鉴其中的专项训练策略,以弥补缺失的“资优因子”为目标,以创造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注度水平,提出针对“四类型”资赋优异学生实施“四水平”的专项训练。因此,最终探索出“三层次四水平”的培养模型,能够有效针对“三层次四类型”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最后,本研究以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2012级的12名低成就者为例,以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为指导理论,采用在行动中进行质的研究的方式,从“作文”和“获得任课教师的表扬”两个角度,对12名低成就者实施一个半学期的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证明,此培养策略在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低成就者中实施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帮助低成就者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可用于提高低成就者群体的资优行为表现程度。
刘星[8](2012)在《“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在实践中,学者们对特殊群体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指向于残疾儿童,而缺乏对广义上的特殊儿童,诸如“怪才”儿童等特殊群体儿童的特别关注。“怪才”儿童作为普通儿童当中的一员,理应享有和普通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并通过接受适合的教育最终达到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怪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受教育权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保障“怪才”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权利,不至于沦落为“问题儿童”或儿童教育当中的弱势群体。本文主要应用案例法、访谈法并结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怪才”儿童受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呈现出“怪才”儿童受教育的现状以及“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师、家长以及“怪才”儿童自身这三个角度分析“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当中存在的困惑及其原因,并尝试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思考。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单纯依靠普通的学校教育,“怪才”儿童个性和潜能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在对“怪才”儿童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家长以及儿童本身这三个与其教育紧密相关的主体都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惑,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对待“怪才”儿童的教育问题感到非常无奈。本文认为,“小升初”考试压力过大,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化教育没有真正的落实,以及缺乏对个性化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等因素,造成了教师、家长以及儿童本身在保障“怪才”儿童受教育权过程当中的困惑。对此,本文尝试对“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提出以下三点思考:第一,从保障“怪才”儿童受教育权的主体来看,家庭比学校更有条件承担起这个责任;第二,从保障“怪才”儿童受教育权的途径上看,只有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实才能够保证“怪才”儿童的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第三,为了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充分落实,保障“怪才”儿童接受适合的教育的权利,需要从政策上对个性化教育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亢晓梅[9](2010)在《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文中指出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制度创新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的根本对策。建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宏观规范制度,制定《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法》和适合各省市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教育法规与政策;二是创新基础教育培养模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以优质教育为依托的涵盖城乡,惠及社会所有阶层各个人群的全面、完整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新模式;三是创新运行机制,理顺科研单位、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运行。
唐璇[10](2010)在《中美天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各国争夺人才的大战,天才(超常)人才必将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制高点,它也将决定中国的兴衰及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排位。所以,天才教育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并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从1978年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少年班成立以来,天才教育才受到大众关注。30年过去了,我国的天才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相比之下,美国的天才教育制度则发展比较成熟,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法律和专门服务管理机构,形成一批稳定的研究团队和完善的资源支持系统,许多方面都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本文将从宏观的层面来探讨中美天才教育问题。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笔者对中美天才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选题的意义、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对“天才”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以便读者对天才教育有初步的认识。本文的第二章以时间为脉络,分别对美国和中国的天才教育历史进行了梳理,以便了解各自在天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潮起潮落。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从两国天才教育的法律政策、服务管理、研究力量、资源支持系统和课程模式这五方面进行介绍和对比,并总结出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成绩和存在不足。本文的最后一章将在前面比较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五方面的问题分别给予改革建议。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天才教育的介绍和比较,使读者能方便地获得一幅关于天才教育的“知识图谱”,更希望能为引起广大读者对天才教育的进一步关注,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的发展、困惑及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的发展、困惑及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破解超常教育的制度重构——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
(一)将超常儿童教育纳入政策视野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 |
(二)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是满足超常儿童教育需要的客观要求 |
(三)重视超常儿童早期培养是世界多国的国家战略 |
(四)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有利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二、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
(一)学理上有依据 |
(二)法理上有先例 |
(三)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有经验可供借鉴 |
三、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 |
(一)调整相关政策法规 |
(二)探索培养模式 |
(三)建立专业认定标准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五)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
(六)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
(2)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价值 |
(三)实践价值 |
三、相关概念 |
(一)超智儿童 |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
(五)其他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
三、总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调研设计 |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
(一)信效度分析 |
(二)研究伦理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智力理论 |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公平理论 |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
四、政策制定理论 |
(一)理性决策理论 |
(二)公民参与理论 |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
(一)选拔机制 |
(二)培养方式 |
(三)师资建设 |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
(一)俄罗斯 |
(二)美国 |
(三)韩国 |
四、总结 |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
四、总结 |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
四、总结 |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
(一)政治可行性 |
(二)经济可行性 |
(三)技术可行性 |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
三、优化培养环节 |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
四、加强教育管理 |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
五、完善保障机制 |
(一)经费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法律保障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特色与创新 |
三、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
后记 |
(4)我国超常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阻力及其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超常教育的内涵及价值诠释 |
(一)超常教育的内涵 |
(二)超常教育的价值 |
二、超常教育课程建设的阻力分析 |
(一)价值阻力 |
(二)文化阻力 |
1.主流文化中的求稳与超常文化中的创新之间的冲突 |
2.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官本位”与超常教育客观性评价的冲突 |
3.主流文化中的“少数服从多数”与“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冲突 |
(三)制度阻力 |
1.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欠缺 |
2.国家专项财政支持欠缺 |
(四)自身阻力 |
1.超常师资队伍专业素质限制 |
2.学校软硬件资源相对匮乏 |
三、超常教育课程建设阻力的超越 |
(一)价值阻力的超越 |
(二)文化阻力的超越 |
(三)政策制度阻力的超越 |
(四)自身阻力的超越 |
(5)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超常教育课程开展具有必要性 |
2.超常教育课程开展具有可行性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概况 |
2.国内研究概况 |
3.存在的问题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1.超常中学生 |
2.超常中学生课程 |
一、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后果 |
(一)课程目标设定失当 |
1.应试观念呈现递增发展趋势 |
2.缺乏深入而延续的前瞻性空间 |
(二)课程内容选择凡庸 |
1.课程内容缺乏学科间的视域融合 |
2.课程文本缺乏差异关照的层次感 |
(三)课程实施组织机械化 |
1.“思维经济”的泛化实施观 |
2.基于工具理性的机械组织 |
(四)课程评价运作程式化 |
1.与普通教育评价模式划一 |
2.各学科课程评价模式趋同 |
(五)以上四类问题持续的后果 |
1.国家层面:国际朝野竞争力难以提升 |
2.学校层面:超常学校教育成效难凸显 |
3.家庭层面:教育效果无法触及期望域 |
4.学生层面:削弱自身期望价值的实现 |
二、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问题的归因 |
(一)价值追求层面:悖离初衷,片面追求 |
1.学校办学宗旨的不定期悖离 |
2.超常教育特质文化的阙如 |
(二)能力层面:修业不专,意识薄弱 |
1.超常教育领域师范专业性匮乏 |
2.教师课程意识弱,工具理性过度 |
(三)观念层面:应试根深,传统深种 |
1.负面性应试教育观念桎梏 |
2.传统课程理念的长期束缚 |
(四)支持层面:赋权受限,制度失范,资源不足 |
1.学生课程权赋予力度不足 |
2.课程相关制度体系欠完善 |
3.办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 |
三、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课程目标的超越:渗透性、战略性、上升性 |
1.融问题意识与创新人格目标培养 |
2.高考、奥赛、科研目标富集并行 |
3.构建“SMARTER”上升型目标系 |
(二)课程内容的超越:融合性、动态性、契合性 |
1.创设教研共同体,推动师师视域有机融合 |
2.动态式赋权:交赋教师、学生课程话语权 |
3.层层突破式:差异层级与能力所及相适应 |
(三)课程实施的超越:专业性、互通性、辅助性 |
1.以复式“影子培训”带动发展 |
2.盘活实施过程僵化元素的转化 |
3.开发课程实施的“三计划”辅助 |
(四)课程评价的超越:多元性、标准性、自主性 |
1.架构多元化课程价值的理念 |
2.创设超常学生三型评价标准 |
3.建构整合式自选题目组测评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学生1访谈提纲 |
附录 2:学生2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呼唤 |
(二) 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需求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一) 资优与资优生 |
(二) 资优教育 |
(三) 高中资优教育 |
三、高中资优教育研究的述评 |
(一) 关于资优教育理论的研究 |
(二) 关于资优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 关于资优教育实践的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范式演进 |
一、资优儿童范式 |
(一) 智力水平 |
(二) 分轨教学 |
二、才能发展范式 |
(一) 特殊才能 |
(二) 多元因素 |
(三) 资赋与才能 |
三、适才教育范式 |
(一) 学习需求 |
(二) 反应干预教学 |
四、不同范式差异比较 |
(一) 资优认识 |
(二) 教育目的 |
(三) 教育对象 |
(四) 教育策略 |
第三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政策变迁 |
一、资优教育政策的阶段性发展 |
(一) 关注期(1931-1964) |
(二) 摇摆期(1965-1982) |
(三) 稳定期(1983-2000) |
(四) 深化期(2001-至今) |
二、资优教育政策的内容 |
(一) 资优生的识别 |
(二) 教育教学服务 |
(三) 财政资金支持 |
(四) 教师专业发展 |
(五) 管理与服务 |
三、资优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一) 重视资优教育发展 |
(二) 政策内容较为全面 |
(三) 各州政策存在差异 |
(四) 积极回应理论研究 |
第四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实践现状 |
一、高中资优教育的实践机构 |
(一) 高中资优教育机构概述 |
(二) 资优教育的专门学校:资优高中 |
(三) 具有资优教育项目的教育机构 |
二、高中资优教育的实践内容 |
(一) 教育目标 |
(二) 招生选拔 |
(三) 课程教学 |
(四) 教师资源 |
(五) 经费保障 |
三、高中资优教育的实践特点 |
(一) 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
(二) 富有挑战性的教育 |
(三) 全方位的政府支持 |
(四) 校内外机构相结合 |
第五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高中资优教育的社会争议 |
(一) 合理性的争议 |
(二) 教育形式的争议 |
(三) 招生标准的争议 |
(四) 教育效果的争议 |
二、高中资优教育的内部问题 |
(一) 教育对象较为单一 |
(二) 教育质量存在差异 |
(三) 标准化改革的影响 |
第六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文化传统 |
(一) 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 |
(二) 个人主义与多元文化 |
(三) 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 |
二、教育思想 |
(一) 进步主义与资优教育 |
(二) 要素主义与资优教育 |
三、政治立场 |
(一) 两党执政理念的对立 |
(二) 教育政策取向的摇摆 |
(三) 教育政策实施的趋同 |
四、价值取向 |
(一) 公平与卓越的矛盾 |
(二) 公平与平均的误读 |
(三) 超越矛盾与误读 |
第七章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经验启示 |
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 实现理论政策实践的并进 |
(二) 体现明确的国家利益导向 |
(三) 需要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 |
(四) 在争议与包容中寻求发展 |
二、我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建议 |
(一) 树立高中资优教育的合理性认知 |
(二) 政府承担责任并提供全方位支持 |
(三) 改进资优教育实践的多方面路径 |
(四) 校内校外教育力量的协同参与 |
(五) 以资优教育引领全民优质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 |
二、英文类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 |
1.1.2 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
1.1.3 理论存在的“资赋优异学生”的培养要求 |
1.1.4 现实中资优教育的实践探索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行动中进行的综合研究 |
1.5.2 研究设计:五阶段行动研究 |
1.5.3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理论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1 “资优”的定义及述评 |
2.1.2 资优生的特质及述评 |
2.1.3 低成就者介绍及述评 |
2.1.4 资优生的甄别述评 |
2.1.5 资赋优异学生培养理论模型及培养策略述评 |
2.2 实践探索现状与述评 |
2.2.1 世界各国(地区)资优教育推行现状与述评 |
2.2.2 我国大陆资优教育推行现状与述评 |
第三章 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基本情况 |
3.1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原因分析 |
3.1.1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教育理念 |
3.1.2 文来初中开设课程实验班的基础保障 |
3.2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甄别及课程体系 |
3.2.1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甄别现状 |
3.2.2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课程设计策略 |
3.2.3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学生的课程体系架构 |
3.2.4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
3.3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的实践探索的特点 |
3.3.1 甄别程序标准化、甄别内容多元化 |
3.3.2 “压缩+拓展”的课程体系设计符合资优生培养策略 |
3.3.3 培养模式符合“资优三合充实模式”理论的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分类分层研究 |
4.1 资赋优异初中生分类分层的提出 |
4.2 资赋优异的甄别与资优行为的甄别 |
4.2.1 被试情况介绍 |
4.2.2 甄别工具 |
4.2.3 资赋优异的甄别及资优行为的甄别 |
4.3 “三层次四类型”的分类分层 |
4.3.1 资赋“四类型” |
4.3.2 资优行为“三层次” |
4.3.3 “三层次四类型”的甄别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研究 |
5.1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的提出 |
5.2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的内涵 |
5.2.1 “三层次”培养策略 |
5.2.2 “四水平”专项训练 |
5.2.3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模型 |
5.3 “三层次四水平”培养理念在课程实验班的贯彻实施 |
5.3.1 分层培养理念的贯彻实施 |
5.3.2 导师制培养策略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
5.3.3 专项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积极的认知干预策略指导下的初中低成就者的培养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方法 |
6.2.1 被试情况介绍 |
6.2.2 干预方法 |
6.3 研究过程及结果 |
6.3.1 第一阶段的干预过程及结果 |
6.3.2 第二阶段的干预过程及结果 |
6.3.3 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变化 |
6.4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全文总结 |
7.2 讨论 |
7.3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 |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5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各科“菜单式作业” |
附录1.1 语文“菜单式”作业样卷 |
附录1.2 数学“菜单式”作业样卷 |
附录1.3 英语“菜单式”作业样卷 |
附录2 甄别工具 |
附录2.1 瑞文标准智力测验(略) |
附录2.2 创造性倾向测试 |
附录2.3 学习动机量表 |
附录3 班主任工作手记 |
附录3.1 青春有意,对话有情——迫在眉睫的青春期亲子交流 |
附录3.2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资优生的品行教育与个性发展案例分析 |
附录4 研究者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邮件往来 |
附录4.1 研究者与学生的沟通 |
附录4.2 研究者与家长的沟通 |
附录4.3 研究者与教师的沟通 |
附录5 访谈提纲 |
学生访谈提纲一 |
教师访谈提纲一 |
学生访谈提纲二 |
教师访谈提纲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由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价值探讨 |
(一) 关注“怪才”儿童,有利于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
(二) 关注“怪才”儿童,有利于促进个性化教育的真正落实 |
(三) 关注“怪才”儿童,有利于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
(四) 关注“怪才”儿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二、“怪才”儿童教育受教育权保障面临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
(一) “怪才”儿童受教育保障面临的困惑 |
(二) “怪才”儿童教育面临困惑的原因分析 |
三、对“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相关思考 |
(一) 承担保障“怪才”儿童受教育权的主体 |
(二) 保障“怪才”儿童受教育权的可选途径 |
(三) 从政策上引导“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拨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的意义 |
二、拨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构成 |
三、我国前期的探索实践 |
1.研究内容: |
2.学制安排。 |
3.课程设置。 |
4.教法改革。 |
5.师资培训。 |
四、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
(一)树立追求公平与卓越并重的教育发展新理念 |
(二)创新宏观规范制度 |
(三)创新基础教育培养模式 |
1.实行灵活的教育体制。 |
2.实行多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形式。 |
3.实施优秀教师培训(养)计划。 |
4.建设多渠道筹集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与教育专项经费。 |
5.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
(四)创新教育运行机制 |
(10)中美天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研究采用的方法 |
四、对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天才的定义 |
(二) 天才教育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 |
五、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 |
(一) 国内对美国天才教育的研究 |
(二) 国内对中国天才教育的研究 |
第二章 中美两国天才教育发展的历史 |
一、美国天才教育的历史 |
二、中国天才教育的历史 |
(一) 大陆地区的天才教育历史 |
(二) 香港地区的天才教育历史 |
(三) 台湾地区的天才教育历史 |
三、中美两国天才教育历史之比较 |
第三章 中美天才教育政策与比较 |
一、美国天才教育的政策保障 |
(一) 联邦政府层面的政策 |
(二) 州层面的政策—以纽约州天才教育法案为例 |
二、中国天才教育的法律保障 |
(一) 大陆地区的天才教育立法概况 |
(二) 港、台地区的天才教育立法概况 |
三、中美两国天才教育制度之比较 |
第四章 中美天才教育管理和服务机构与比较 |
一、美国天才教育管理与服务机构 |
(一) 美国天才儿童协会(NAGC)的概况 |
(二) 特殊儿童委员会(CEC)的概况 |
(三) 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WCGTC)的概况 |
二、中国天才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机构 |
(一) 大陆地区的天才管理和服务机构 |
(二) 港台地区的天才管理与服务机构 |
三、中美天才教育管理之比较 |
第五章 中美天才教育研究力量与比较 |
一、美国天才教育研究力量 |
(一) 美国天才教育研究机构概况 |
(二) 天才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人物 |
二、中国天才教育的研究力量 |
(一) 教育研究机构 |
(二) 研究的专家团队 |
(三) 研究成果 |
三、港台地区的研究力量 |
四、中美天才教育研究力量之比较 |
第六章 中美天才教育学习资源与比较 |
一、美国天才教育的资源建设 |
(一) 天才生学习资源 |
(二) 天才教育网站 |
(三) 天才生的师资队伍 |
二、中国天才教育的资源建设 |
(一) 大陆地区的天才教育学习资源 |
(二) 港台地区的天才学教育资源 |
三、中美天才教育学习资源之比较 |
第七章 中美天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比较 |
一、美国天才生的培养 |
(一) 天才生的鉴别 |
(二) 天才生的安置方式 |
(三) 普通学校的天才生培养形式 |
二、中国天才教育的实践模式 |
(一) 大陆天才生的鉴别 |
(二) 大陆天才生的安置 |
(三) 大陆天才生的培养模式 |
三、港台地区天才生培养模式 |
(一) 香港的天才教育模式 |
(二) 台湾天才生的培养模式 |
四、中美天才生培养模式比较 |
第八章 问题与原因分析与天才教育改革建议 |
一、问题与原因分析 |
二、对我国天才教育发展的建议 |
(一) 政策方面:建立健全天才教育法律法规 |
(二) 天才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 |
(三) 天才教育研究方面 |
(四) 天才教育的支持性资源方面 |
(五) 天才教育的培养实践方面 |
附录一:2003-2007年美国天才学生人数与经费投入情况 |
附录二:国家的优秀者——培养美国天才的案例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学习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的发展、困惑及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破解超常教育的制度重构——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J]. 方中雄,张瑞海,黄晓玲. 教育研究, 2021(05)
- [2]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3]中国科大少年班超常教育的实践成果与经验探讨——基于“双超常教育”思想的视角[J]. 朱芬,孔燕. 中国特殊教育, 2020(08)
- [4]我国超常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阻力及其超越[J]. 李晓玉,杨道宇.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16)
- [5]我国超常中学生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 李晓玉. 渤海大学, 2016(08)
- [6]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D]. 付艳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7]资赋优异初中生的培养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文来初中课程实验班为例[D]. 项瑞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怪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问题研究[D]. 刘星. 西南大学, 2012(08)
- [9]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J]. 亢晓梅. 教育导刊, 2010(03)
- [10]中美天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D]. 唐璇. 上海师范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