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FII制度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蒙[1](2022)在《QFII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开放口径逐渐拓宽的背景下,QFII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一系列有关于金融开放政策的落实,表明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深度开放的决心。鉴于QFII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以2021年10月证监会发布有关增加QFII在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的公告为切入点,在总结QFII发展历程中历次改革重点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QFII的层层改革可能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得出,QFII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会在引入中长期资金、深化市场互联互通、优化投资者结构和推动债市开放方面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探讨QFII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后中国金融市场的走向,对防范金融风险并稳固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建玲,周宇[2](2021)在《QFII制度退出路径的国际比较》文中提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证券市场的全面开放过程中发挥了过渡作用。该制度在降低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前提下,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提供了引进外资的渠道。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来看,这一制度的退出方式一般会根据其对市场的影响安排先后次序,通常会优先开放额度管理等风险较低的项目,最后开放风险较高的持股比例限制项。从中国大陆的情况来看,得益于庞大的金融市场规模和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技术和监管能力的提高,中国大陆具备了加速开放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下一步,中国大陆退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重点在于进一步放松准入审核,并择机放宽和取消持股比例的限制。
谢勇,卢铖兆[3](2021)在《合格境外投资者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PSM-DID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中国外汇管理局放开了对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投资额度的限制,意味着我国已经全面放开境外资本投资中国股市的渠道,QFII的进入对我国股市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亟待探索。本文通过选取2017年QFII新进入且持有超过两年的股票,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QFII进入后在持仓过程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率带来的影响。通过双重差分结果显示,QFII持仓对一只股票价格的波动率会产生显着的影响,且影响为正,并使用PSM-DID模型辅以验证,得出了QFII进入一只股票会增大股票价格的波动率这一结论,说明了现阶段QFII的持股买入不会平稳股票价格的波动,反而会增大股票价格的波动。
马亚明,马金娅,胡春阳[4](2021)在《资本市场开放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吗——基于沪港通的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文中研究表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造公司治理质量指数,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基于其分批试点名单制特点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沪港通制度的实施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包括改善内部会计信息质量和强化外部监督)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并以此提升公司价值,这种提升效应具有滞后性且在非国有控股和交易活跃的标的公司表现得更加显着。进一步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连续性,发现在没有QFII持股的标的公司中,其治理质量的优化作用更加显着。因此,资本市场开放的信息效应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进而提升企业价值,渐进连续的资本市场开放制度能使更多上市公司受益,并可促进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升。
刘圻松[5](2021)在《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基于陆港通的准自然实验》文中研究表明
朱茂国[6](2021)在《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基于沪港通、深港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郭世花[7](2021)在《中日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毕鹏[8](2021)在《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地壮大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不同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典型的“政策市”、“散户市”特征,市场中存在着较大噪音与摩擦,表现出较高的换手率和股价波动率,资本市场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资产定价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并反映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证券市场开放持续发展情境下,探讨如何提高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完善股票价格信号机制,对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开放了本国证券市场。我国A股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后也加入到证券市场开放的行列中来。1991年B股市场建立,1992年我国企业境外上市,2002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准入制度确立,2014-2016年“陆港通”交易机制实施,2019年沪伦通开通,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现有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开放能够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如降低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价值等。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学者们再次将研究视角转移至“资本管制”当中来,认为金融自由化所引致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尤其对新兴资本市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证券市场开放将对我国产生何种影响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开放为背景,试图诠释证券市场开放对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产生的影响,以期提供来自新兴资本市场国家证券市场开放对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产生影响的经验证据。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股票定价效率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回顾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制度背景后,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市场分割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股票流动性理论、投资者有限理性等理论,系统地分析并检验了证券市场开放对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探究证券市场开放对资产定价效率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拓展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资产定价效率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交叉上市提高了股价信息含量,改善了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该结论在采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以及相关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其次,交叉上市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组、有研报关注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着。进一步研究表明,交叉上市通过提高资本市场股票流动性、投资者认知度进而提高了资产定价效率。第二,QFII持股能够有效缓解股价延迟,提高资产定价效率。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后仍然成立,表明QFII持股与股价延迟之间的确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因果关系。异质性研究发现,QFII长期持股、增持、维持,以及持股国有企业时,对股价延迟的缓解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QFII持股可以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股票流动性进而缓解股价延迟,提高资产定价效率。第三,“陆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错误定价,提高了资产定价效率,该结论支持了陆港通信息效应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陆港通”交易机制通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和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缓解资产误定价,进而提高了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结论为我国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提供了经验借鉴与证据支持。第四,交叉上市与“陆港通”交易机制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然而QFII持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缓解作用并不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陆港通”交易机制通过提高资产定价效率,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进而缓解企业非效率投资。以上结论表明:以“陆港通”机制为代表的证券市场“双向开放”,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另一方面,该机制可以有效作用于企业实体,满足金融创新服务企业实体发展的改革初衷。相较于交叉上市与QFII持股等相关机制,“陆港通”作为我国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机制,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不同开放政策的实施效果,丰富了资产定价效率的研究文献;检验了不同证券市场开放政策与资产定价效率之间的作用路径,并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通过影响资产定价效率最终作用于企业实体发展的经济后果。主要研究启示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式”开放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亦是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性选择。相较于交叉上市、QFII持股等证券市场的“单向开放”,“陆港通”交易机制下的证券市场“双向开放”对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定价效率发挥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更优。因此,应大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双向开放”,复制“陆港通”交易机制的成功经验,与各国建立更加广泛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金融自由化与证券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张泽瑞[9](2021)在《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AH股价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既在内地股票市场上市又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被称为A+H股,由于内地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长期存在着市场分割,因此,AH股也呈现出不同的价格反映,这种“同股不同价”的现象,被称为市场分割现象。国内外学者从流动性差异、信息不对称、需求弹性差异、风险偏好差异这四方面来解释了市场分割现象的存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的开放,特别是2014年开通“沪港通”,使得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的分割局面被打破,随后的几年,我国不断推出政策来推动资本市场开放,2019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全面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因此预期这些政策的出台会削弱两地的市场分割,使得AH股价差得到缓解,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股和H股的价格反映并没有趋同。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背景下AH股价差依旧得不到消除的原因,进一步对造成AH股价差的影响因素进行完善,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相关建议。本文沿用市场分割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不同市场股价差异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将流动性差异、信息不对称、需求弹性差异、风险偏好差异定量化为四大影响因素,同时将汇率因素包含在内,然后以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政策变量,来验证其对AH股价差的影响。本文选取91家AH股双重上市的公司股票作为样本,通过构建短面板数据,并利用不同的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划分子样本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最终得出了市场分割理论的四大因素和汇率因素对AH股价差都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但是取消“QFII/RQFII”投资限额拉大了AH股的价差,这与政策的开通能够缓解AH股价差的预期相悖。本文分析此次造成政策实施效果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限额的取消使得外资进入内地市场更加便利,向A股市场释放了利好的信号;同时外资偏好投资于内地的蓝筹股,AH股中蓝筹股占了较大比重,同时内地投资者散户居多、跟风追投,所以造成了AH股价差的拉大。不过从积极影响来看,外资进入内地市场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能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完善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以及定价机制,有助于缓解AH股间的价差。
张文斐[10](2020)在《B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英文简称,QFII的发展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平稳推进的开放过程,是“引进来”的重要制度设计。2019年1月,证监会拟扩大QFII的投资范围,2019年9月,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开放,这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挑战。在新形势下,QFII托管银行的硬件服务和软件保障能力急需寻求进一步的突破,监管能力的提升和对业务发展趋势的研判也急需进一步加强。QFII托管银行要充分适应QFII制度的革新和发展,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建设,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强化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保障措施,对风险管理和内控整体状况进行定期分析评估,对风险管理及内控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及时研究解决。B银行是我国第一批具有QFII托管运营资格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QFII托管方面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地位,其QFII托管风险管理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B银行资产托管部门在发展过程中愈发意识到风险管理体系的价值,也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相应的风险防控体系,但是制度建设依然不够健全,人员以及资金投入也相对不足,许多业务风险到达了临界值。本文立足于当前新形势下QFII的政策变化,从QFII制度的背景、发展历程等基本内容入手,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分析QFII托管业务新的监管要求,根据B银行QFII托管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风险管理现状,结合案列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等理论,深入剖析QFII托管业务面临的风险,探索新形势下B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建议,也以此对商业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思路和方向,为商业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应对政策变动的冲击。
二、QFII制度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FII制度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QFII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现状分析 |
三、QFII进一步放开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一)QFII进一步放开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 |
1. 有望直接引入中长期资金 |
2. 深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
3. 优化投资者结构 |
4. 有望推动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 |
5.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二)QFII进一步放开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挑战 |
1.“热钱”危机不可忽视 |
2. 存在更多扰动衍生品市场的输入性风险 |
3. 散户盲从外资或导致对A股市场的扰动 |
四、QFII进一步放开下金融市场主体的应对策略 |
(一)防范外资大进大出对证券市场的扰动 |
(二)抵御与境外市场的联动性风险,探索跨境衍生品监管路径 |
(三)发挥好外资对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引导作用 |
五、结语 |
(2)QFII制度退出路径的国际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QFII退出路径的异同 |
(一)退出速度有快有慢 |
(二)放开投资额度限制是退出路径的首选安排 |
(三)逐步放宽准入资格限制 |
(四)对放宽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均较为慎重 |
(五)退出QFII的原因存在差异 |
二、QFII对证券市场开放发挥的作用 |
(一)QFII对证券市场扩容有正面影响 |
(二)实行QFII提高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 |
(三)QFII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全面开放资本市场提供一种风险较小的路径 |
三、退出QFII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一)放宽投资额度限制的影响因经济体而异 |
(二)提高外资持股比例上限会产生较大影响 |
四、中国大陆退出QFII的制度借鉴 |
(3)合格境外投资者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PSM-DID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指标选取 |
(三)计量模型 |
(四)本实验模型设计 |
(五)豪斯曼检验 |
(六)平行趋势效应检验 |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 |
(三) PSM-DID模型结果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 提高进一步有序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力度 |
2. 优化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 |
(4)资本市场开放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吗——基于沪港通的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一)文献综述 |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三、沪港通制度的公司治理质量提升效应检验 |
(一)样本数据说明 |
(二)主要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1.公司治理变量 |
2.其余变量 |
3.模型设计 |
(三)基本模型结果及其分析 |
(四)传导机制检验 |
1.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效应 |
2.分析师跟踪数量的中介效应 |
(五)稳健性检验 |
1.政策外生性检验 |
2.反事实检验 |
3.PSM-DID方法 |
4.变换主成分分析方法 |
(六)动态效应检验 |
(七)异质性检验 |
四、进一步检验 |
(一)沪港通制度与QFII制度——基于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连续性检验 |
(二)沪港通改善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影响——基于企业价值的经济后果研究 |
五、结论与启示 |
(8)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证券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 |
2.1.1 证券市场开放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2.1.2 证券市场开放对企业实体的影响 |
2.2 交叉上市相关文献回顾 |
2.2.1 交叉上市影响因素 |
2.2.2 交叉上市经济后果 |
2.3 境外投资者持股文献回顾 |
2.3.1 境外投资者持股影响因素 |
2.3.2 境外投资者持股经济后果 |
2.4 陆港通交易机制相关文献回顾 |
2.4.1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股票市场稳定 |
2.4.2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公司治理 |
2.4.3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企业行为 |
2.4.4 陆港通交易机制与审计行为 |
2.5 资产定价效率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
2.5.1 信息因素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 |
2.5.2 投资者理性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 |
2.5.3 市场竞争对资产定价效率影响 |
2.5.4 市场摩擦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 |
2.6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3.1 概念界定 |
3.1.1 证券市场开放 |
3.1.2 资产定价效率 |
3.2 理论基础 |
3.2.1 有效市场假说 |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3 委托代理理论 |
3.2.4 市场分割理论 |
3.2.5 股票流动性理论 |
3.2.6 投资者有限理性理论 |
3.3 制度背景 |
3.3.1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背景 |
3.3.2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 |
3.3.3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不同政策的对比分析 |
3.3.4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对资产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叉上市与资产定价效率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基于信息传递的交叉上市与资产定价效率 |
4.2.2 基于政府干预的交叉上市与资产定价效率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 |
4.3.3 模型设定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交叉上市与股价信息含量回归分析 |
4.4.3 异质性分析 |
4.5 交叉上市影响股价信息含量的机制分析 |
4.5.1 基于股票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4.5.2 基于投资者认知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
4.6 稳健性检验 |
4.6.1 内生性检验 |
4.6.2 替换因变量衡量指标 |
4.6.3 变换研究样本区间 |
4.6.4 安慰剂检验 |
4.6.5 PSM检验 |
4.7 拓展检验 |
4.7.1 交叉上市与股价延迟的回归分析 |
4.7.2 交叉上市与资产误定价的回归分析 |
4.8 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产定价效率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价值创造假说与资产定价效率 |
5.2.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假说与资产定价效率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定义 |
5.3.3 模型设定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延迟回归分析 |
5.4.3 异质性分析 |
5.5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股价延迟的机制分析 |
5.5.1 基于信息披露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5.5.2 基于股票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5.6 稳健性检验 |
5.6.1 内生性检验 |
5.6.2 排除特殊样本区间 |
5.6.3 替换自变量衡量指标 |
5.7 拓展检验 |
5.7.1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价信息含量回归分析 |
5.7.2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产误定价回归分析 |
5.8 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陆港通与资产定价效率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陆港通信息效应与资产定价效率 |
6.2.2 陆港通噪音效应与资产定价效率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2 变量定义 |
6.3.3 模型设定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陆港通与资产误定价回归分析 |
6.4.3 异质性分析 |
6.5 陆港通影响资产误定价的传导机制 |
6.5.1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6.5.2 基于分析师预测精准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
6.6 稳健性检验 |
6.6.1 自变量滞后一期 |
6.6.2 变更因变量测度方法 |
6.6.3 PSM-DID回归分析 |
6.7 拓展检验 |
6.7.1 陆港通与股价信息含量回归分析 |
6.7.2 陆港通与股价延迟回归分析 |
6.8 结论与启示 |
第七章 证券市场开放、资产定价效率与企业投资效率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研究设计 |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3.2 变量定义 |
7.3.3 模型设定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描述性统计 |
7.4.2 证券市场开放与企业投资效率回归分析 |
7.5 证券市场开放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传导机制 |
7.6 稳健性检验 |
7.6.1 变更因变量衡量方式 |
7.6.2 内生性检验 |
7.6.3 PSM-DID回归分析 |
7.7 结论与启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
8.1.1 主要研究结论 |
8.1.2 政策启示 |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AH股价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线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一、双重上市 |
二、一价定律 |
三、市场分割 |
(一)流动性差异 |
(二)信息不对称 |
(三)需求差异理论 |
(四)风险偏好差异 |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AB股价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二、关于AH股价差影响因素研究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章 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AH股价差影响分析 |
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改革进程 |
二、“沪港通”对AH股价差影响分析 |
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对AH股价差影响分析 |
(一)QFII制度(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
(二)RQFII制度(合格人民币境外机构投资者) |
第五章 AH股价差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设定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的选取 |
(一)被解释变量溢价程度的选取 |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
三、模型设定 |
第六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全样本回归分析 |
四、子样本回归分析 |
五、实证结果分析 |
(一)AH股价差存在原因分析 |
(二)取消“QFII/RQFII”投资限额拉大AH股价差的原因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市场软分割因素理论对AH股价差能够起到良好的解释 |
(二)汇率因素对AH股价差影响显着 |
(三)目前来看,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拉大AH股价差 |
(四)长远来看,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会为我国资本市场产生积极作用 |
二、政策建议 |
(一)坚持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强金融风险应对 |
(二)深化股票市场制度的改革 |
(三)改善投资者结构,引导我国投资者形成价值投资理念 |
(四)增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
(五)提高金融产品研发能力,增加市场广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B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QFII制度概述 |
2.1.2 QFII制度的变迁 |
2.1.3 QFII托管业务概述 |
2.1.4 风险管理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QFII托管业务常见风险概述 |
2.2.2 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QFII制度的研究 |
2.3.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
2.3.3 商业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3.1 B银行QFII托管业务现状 |
3.1.1 B银行基本情况 |
3.1.2 B银行QFII托管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 B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
3.2.1 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
3.2.2 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
3.2.3 风险管理的外部保障 |
3.3 QFII托管业务的风险识别 |
3.3.1 风险识别的方法 |
3.3.2 风险识别的结果 |
第4章 QFII托管业务的风险评估和分析 |
4.1 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标准 |
4.2 风险评估的过程及结论 |
4.2.1 案例分析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3 风险成因分析 |
第5章 QFII托管业务的关键风险应对和保障措施 |
5.1 关键风险应对 |
5.1.1 政策风险 |
5.1.2 跨境资金流动性风险 |
5.1.3 操作风险 |
5.1.4 合规风险 |
5.1.5 市场风险 |
5.2 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
5.2.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5.2.2 建立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和动态风险监督办法 |
5.2.3 完善应急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QFII托管业务可能风险调查表 |
附录2: QFII托管业务风险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3: QFII托管业务关键风险成因访谈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QFII制度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QFII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J]. 李蒙.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01)
- [2]QFII制度退出路径的国际比较[J]. 王建玲,周宇. 亚太经济, 2021(06)
- [3]合格境外投资者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PSM-DID模型的研究[J]. 谢勇,卢铖兆. 中国证券期货, 2021(03)
- [4]资本市场开放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吗——基于沪港通的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J]. 马亚明,马金娅,胡春阳.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1(04)
- [5]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基于陆港通的准自然实验[D]. 刘圻松.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基于沪港通、深港通的实证分析[D]. 朱茂国.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7]中日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D]. 郭世花. 东华大学, 2021
- [8]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定价效率[D]. 毕鹏. 石河子大学, 2021
- [9]资本市场开放背景下AH股价差影响因素研究[D]. 张泽瑞.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10]B银行QFII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张文斐. 山东大学, 2020(05)
标签:股票论文; qfii论文;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沪港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