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一、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杰[1](2021)在《三元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于水稻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遗传转化技术已成为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技术。农杆菌介导法是水稻遗传转化的主流方法,但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具有很强的基因型依赖性,一些顽拗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转化仍然较为困难。本研究以粳稻品种日本晴,籼稻品种明恢86、9311作为遗传转化材料,探究了不同筛选标记基因、不同培养条件、两个胚形态建成基因和三元载体系统对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用于水稻遗传转化的三元载体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日本晴和明恢86成熟胚作为遗传转化材料,探究不同筛选标记基因Hpt、Bar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Hpt基因在两个品种中的筛选效率均优于Bar基因,且前者遗传转化周期明显短于后者。以明恢86成熟胚为遗传转化材料,探究形态调节基因BBM和WUS2对籼稻成胚效率和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但最终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构建的含形态调节基因的载体与普通载体的遗传转化效率无明显差异。以日本晴成熟胚为遗传转化材料,比较含有相同目的基因RFP的双T-DNA载体(单质粒双T-DNA)和三元载体(双质粒双T-DNA)的转化效率。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的转化效率在双T-DNA载体系统中高于三元载体系统。而在三元载体系统中,p VS1相较于RK2更加适合作为辅助质粒的复制子。以明恢86、9311成熟胚为遗传转化材料,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籼稻遗传转化效率。结果显示,在预分化阶段之前,共培养、恢复、筛选等阶段共28天的连续黑暗培养更加适用于籼稻遗传转化。四种三元载体系统转化明恢86、9311成熟胚愈伤组织。结果表明,三元载体系统引入额外的毒力基因vir提高了农杆菌侵染效率。相较于双元载体,三元载体有效提高了明恢86的遗传转化效率。在9311中,三元载体转化效率仍是不高,最高转化率仅为2.6%,仍需进一步完善。

金海芳[2](2021)在《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文中指出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蕴藏着许多栽培稻不具有或已经丢失的优良性状和宝贵基因,包括高产、抗病、抗虫、高光效潜能等。选择性地将这些有利基因从药用野生稻转入栽培稻品种中是水稻育种者的重要目标。然而药用野生稻的基因型为CC型,与栽培稻之间杂交十分困难。构建突变体库是挖掘和利用药用野生稻功能基因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依赖于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于药用野生稻而言,其再生体系的建立十分困难,转化体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成熟胚为材料,拟建立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并对其转化体系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通过比较9组2,4-D浓度,5种不同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2种不同的外植体消毒方式,找到适合药用野生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条件: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2,4-D浓度为5 mg/L,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为55%;较为适合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NB和NMB,培养基中的额外添加物为0.5 g/L Gln、0.5 g/L Pro、0.3 g/L CA、2.8 g/L phytagel和30 g/L蔗糖;与用75%酒精消毒相比,药用野生稻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为0.6%TCCA溶液浸泡种子3.5 h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8 min,这种消毒方式更利于芽的生长和愈伤组织的形成。(2)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的建立。由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经过2~3次继代才能得到胚性愈伤组织,而在低浓度2,4-D(1~2 mg/L)继代下,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更高;适合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的培养基为NB、NMB和N6;前2次分化的培养基为:NB+3 mg/L 6-BA+3 mg/L ZT+0.25 mg/L NAA+10μM Cu2++30 g/L蔗糖,后续的分化培养基选用NMB+2 mg/L 6-BA+2 mg/L ZT+0.25 mg/L NAA+10μM Cu2++30 g/L蔗糖。生根培养基为:1/2 NB+10 g/L蔗糖+3.5 g/L phytagel。(3)药用野生稻转化体系初探。以继代得到的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经浓度OD600为0.4的含p FX-E24.2-15R载体的农杆菌侵染30 min后,22℃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6 h,使用添加了0.4 g/L Cef为抑菌剂、15 mg/L Hyg为筛选剂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抗性愈伤组织后进行分化、生根,成功获得转化苗。转化苗有待通过GUS染色初步鉴定转基因阳性植株。

王诗雨[3](2021)在《水稻愈伤分化基因GR9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获得完整植株是水稻无性繁殖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尤其重要。虽然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不同水稻品种,尤其是亚种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粳稻遗传转化效率一般较高,而籼稻普遍转化效率偏低。主要表现在籼稻愈伤在分化过程中会褐化,死亡,难以再生成苗,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为探索不同水稻亚种间遗传转化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前期利用一套水稻染色体片段替换系(以籼稻9311为供体,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为研究材料,在水稻9号染色体上分离到一个影响愈伤分化的QTL位点q GR9,并在此候选区间内鉴定到一个可能的候选基因GR9。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编码区还是上游的启动子区,GR9基因在两个亲本间(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均存在一些差异。本论文通过反向遗传学的方法对GR9在水稻愈伤分化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寻找该基因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和其所在的遗传位置,获得了以下结果:1、与籼稻愈伤分化效率相关的主效位点q GR9定位于9号染色体的一个约2.4Mb区间内,且籼型q GR9位点抑制水稻愈伤分化。本研究前期的结果显示,影响籼稻分化效率的主效QTL位点定位于9号染色体,我们将含有q GR9位点的大片段替换系与背景亲本日本晴回交后自交,构建了含有q GR9位点的次级分离群体。通过分子标记鉴定获得一系列候选区间内发生交换的小片段替换系。通过对含小片段替换系的分化试验,将q GR9定位于9号染色体的一个约2.4Mb区间内。且含有籼型q GR9的替换系分化效率显着低于日本晴亲本及不含籼型q GR9的替换系,表明籼型q GR9不利于水稻愈伤分化,导入日本晴后可显着抑制愈伤的分化效率。2、GR9基因可能是一个影响水稻愈伤分化的负调控因子。在进一步构建精细定位群体的同时,我们利用基因编辑的手段对候选区间内的多个潜在的候选基因进行敲除。结果显示,其中一个转录因子基因在粳稻日本晴背景下敲除后愈伤的分化效率由受体对照的63%上升到86%。表明该基因可能为q GR9的最佳候选基因,我们将其命名为GR9。同时,我们获得了GR9在粳稻Dongjin背景下的T-DNA插入突变体材料和在粳稻ZH11背景下的RNAi材料,结果显示,无论是该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还是RNAi材料,其愈伤分化效率都明显高于其野生型对照。反之,利用组成型启动子Ubi对GR9基因进行过量表达时,水稻愈伤分化严重受阻,难以获得转基因植株。这些结果暗示GR9基因负调控水稻愈伤的分化。3、GR9可能是导致籼稻9311难以转化的重要基因之一,其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序列与日本晴GR9的差异均可影响水稻愈伤分化的效率。我们将籼稻9311型GR9和日本晴GR9基因组DNA(GR99311,GR9NIP)分别转化插入缺失突变体材料gr9-1,获得了分别含GR99311、GR9NIP的转化系GR9-9311和GR9-NIP。测序结果显示:9311的GR9序列跟日本晴序列相比编码区存在一个SNP,由G替换为C,并导致氨基酸由Val变为Leu。启动子区存在多个碱基的替换,缺失与插入。将日本晴GR9外显子中的SNP突变成9311型GR9,构建成GR9-Mutant,同时保持日本晴和9311的基因编码区不变,但将两种GR9等位基因的启动子进行了互换,构建成GR9-P9CN和GR9-PNC9,将上述构建分别转化gr9-1,并获得了相应的遗传转化材料。筛选这些转基因互补材料的纯合株系,并同时进行愈伤分化实验,结果显示,GR9NIP转化系的分化效率最高,而其他转基因系的分化效率低于GR9NIP,表明9311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序列差异均可影响水稻愈伤分化的效率。.4、籼型GR9对于水稻愈伤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粳型GR9在自身启动子的驱动下对于水稻愈伤分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粳型GR9相对于籼型GR9表现为为显性。我们分别将日本晴和9311的GR9基因组片段与HA融合构建了GR99311:HA和GR9NIP:HA载体并转化日本晴;同时,将GR9NIP:HA转入含有籼型GR9的替换系中,筛选获得纯合转基因株系,并与它们各自的受体亲本进行分化效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含有GR9NIP:HA的转基因系分化效率显着高于对照日本晴;而含有GR99311:HA转基因系的分化效率显着低于对照日本晴;将GR9NIP:HA转入含有籼型GR9替换系后,水稻愈伤分化效率显着上升,说明不同亚型的GR9对于水稻愈伤分化作用不同,粳型GR9相对于籼型表现为为显性。5、GR9可能通过ADA2和GRF4影响水稻愈伤分化。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GR9与愈伤分化相关基因ADA2存在相互作用;而双荧光系统实验结果显示GRF4对GR9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粳型GR9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对籼型GR9的抑制则相对较小。GRF4可能是通过抑制GR9的功能从而增强愈伤的分化能力。综上,我们的结果表明GR9参与水稻愈伤分化过程。籼型GR99311对水稻愈伤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粳型GR9NIP对水稻愈伤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GR9可能是导致籼稻9311难以转化的重要基因之一,其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序列与日本晴GR9的差异均可影响水稻愈伤分化的效率。GR9对水稻愈伤分化的影响可能通过ADA2和GRF4等水稻再生相关基因实现。

张留声[4](2018)在《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组培体系建立及其同源异源多倍体诱导》文中指出高秆野生稻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体内含有大量栽培稻不具备的抗性等优异基因,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然而,高秆野生稻属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组为CCDD,与AA组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远,杂交易产生不孕性,难以进行有利基因转移,阻碍了对高秆野生稻的利用。已有研究表明,同源多倍体可以克服杂交不孕性。为此,本研究拟利用本室在高秆野生稻后代中选育的品系“华野5号”为材料,建立高秆野生稻加倍体系,诱导产生同源异源的高秆野生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的组织培养体系建立;二、利用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通过秋水仙碱进行加倍获得同源异源多倍体高秆野生稻;三、同源异源多倍体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主要性状观察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组培体系建立。通过比较不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分化培养基的实验研究,建立起适合于本材料的组培体系:以高秆野生稻成熟种子为材料,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培养方案为:MB+2,4-D(2.5mg/L)+6-BA(1.0mg/L),平均诱导率约15.63%;继代培养方案为:NB+2,4-D(2.0mg/L)+活性炭(0.2g/L);分化培养方案为:MS+KT(2.0mg/L)+NAA(0.2mg/L),该方案下愈伤组织平均得苗率为10.15%。(2)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同源异源多倍体的诱导。通过秋水仙碱分别浸渍处理愈伤组织和共培养处理幼小丛芽和愈伤组织2种方式,获得以下结果:一是采用浓度分别为200mg/L、400mg/L、600mg/L和1000mg/L的秋水仙碱水溶液浸渍处理愈伤组织,结果显示各处理浓度在24h处理时长下均有再分化幼苗长出,4组处理平均得苗率为6.75%,其中600mg/L的处理浓度出苗率高,为12.96%;而48h处理时长下各处理浓度均无再分化幼苗产生,表明对本材料愈伤组织浸渍法处理而言,24h是较合适的处理时长。二是采用含200mg/L秋水仙碱的液体培养基共培养处理愈伤组织和幼小丛芽,处理时长为120h。其中,处理愈伤组织再分化得苗率为5.00%;处理幼小丛芽得苗率为30%,共培养幼小丛芽再生苗中经流式细胞检测获得同源异源多倍体高秆野生稻1株,该处理方式所得幼苗中变异率为66.67%,最终同源异源多倍体的诱导率为5.00%。(3)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同源异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根尖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对照植株染色体数目为48条,同源异源多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为96条。与对照相比,染色体加倍后的同源异源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株高降低,对照平均株高为233.00cm,同源异源多倍体株高降为188.00cm,降幅为19.31%;叶长和叶宽均显着增加,其中对照剑叶长和剑叶宽分别为43.50cm、2.39cm,同源异源多倍体剑叶长和剑叶宽分别为76.00cm、3.10cm,增幅分别为74.71%、29.71%;分蘖数明显降低,对照平均分蘖数为33.33,同源异源多倍体分蘖数降为7.00,降幅为79.00%。对叶片表面气孔进行观察,发现同源异源多倍体植株叶片表面气孔密度降低,体积增大。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建立起适合于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的组织培养体系,并通过秋水仙碱化学诱变方法获得一定数量的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同时对该材料部分农艺性状进行调查,为后续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张坤[5](2018)在《水稻组织培养力QTL分析及降低愈伤组织褐化基因BOC1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籼稻愈伤组织易褐化,分化频率低,严重影响籼稻遗传转化。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祖先种,挖掘野生稻中降低愈伤组织褐化、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基因对水稻基因组研究及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以籼稻品种93-11为背景的元江野生稻渗入系群体对水稻组织培养力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同时利用以籼稻品种特青为背景的元江野生稻渗入系YIL25对降低愈伤组织褐化性状进行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并对基因作用机理进行一定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籼稻品种93-11和元江野生稻构建的渗入系中共检测到25个与愈伤组织一次继代褐化指数、二次继代褐化指数以及再生频率相关的QTL。其中,在4号染色体RM335附近以及2号染色体RM341附近检测到降低愈伤组织褐化和提高愈伤组织再生的QTL,RM335附近的QTL在一次继代和二次继代褐化指数中分别解释11%和15%的表型变异,RM341附近QTL解释10%的再生频率表型变异。(2)采用未改良的NB培养基从籼稻品种特青与元江野生稻构建的渗入系中筛选到一个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的材料YIL25。在愈伤组织继代21天YIL25、元江野生稻以及YIL25与特青F1褐化率和褐化指数明显低于特青。组织学观察发现YIL25愈伤组织呈胚性状态,而特青有较大比例细胞显示出衰老特性。(3)利用YIL25与轮回亲本特青构建的分离群体,将控制愈伤组织褐化性状的基因(BROWNING OF CALLUS1,BOC1)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约18.6-kb的区间内,该区间只有一个候选基因(LOC_Os03g12820)。BOC1基因在两亲本间存在启动子结构的差异,编码区没有氨基酸差异。YIL25互补载体转化特青,愈伤组织褐化指数明显降低;RNAi干扰载体转化YIL25,转基因株系褐化指数显着升高。但过表达载体转化特青,并未降低愈伤组织褐化,证明BOC1基因只有适量表达才能在降低愈伤组织褐化中发挥作用。另外,我们将pCAMBIA1300空载体分别转化特青和YIL25,BOC1互补载体和pCAMBIA1300空载体分别转化特青,结果证明,BOC1在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的同时,可以提高转化效率。(4)BOC1-GFP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OC1位于细胞核中,为核蛋白。酵母自激活检测结果显示,BOC1没有自激活能力,说明BOC1不具有转录激活活性。qRT-PCR结果显示BOC1在愈伤组织继代21天时两个亲本表达差异显着,YIL25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mRNA原位杂交结果证明BOC1主要在细胞致密、未衰老死亡细胞中表达。(5)BOCI编码一个水稻SRO蛋白,是RCD1的同源基因,调控植物氧化胁迫和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两亲本及互补转基因植株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H202在特青的愈伤组织细胞中不断积累,导致氧化胁迫加剧,同时细胞中MDA含量也明显增加,即膜脂过氧化加重。YIL25在GR酶活催化下生成较多的GSH,使细胞处于还原环境中。由此推测ROS的过度产生可能导致愈伤组织褐化。采用GC-MS测定激素的含量,发现SA、ACC和乙烯在愈伤组织褐化严重的特青中积累增加,而在愈伤组织褐化轻的YIL25中含量较少。RNA-seq分析发现BOCI基因对于愈伤组织褐化的调控可能涉及到SA的响应、ET的合成、氧化胁迫与活性氧代谢的相关调控,说明BOC1基因可能作为SA、ET与H2O2的节点,参与调控ROS的稳态进而调控愈伤组织PCD。

魏林艳[6](2018)在《籼稻明恢86多基因遗传转化及再生体系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稳定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生产。但是土壤的干旱、水稻病虫害、除草剂等因素都会严重制约水稻的产量,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水稻的品质。为此,构建出一个多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多基因载体的遗传转化,获得包含高产、抗逆、抗虫、抗病等特性的水稻新材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实验室已有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基础,进一步通过改善和优化培养条件,期望获得一种更为快速且高效的多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研究以籼稻明恢86为受体材料,将事先构建好的含作物高产基因RRM2,耐旱基因HS1,抗除草剂基因EPSPS,抗虫基因BT,凋亡抑制基因IAP和P35等基因的多基因载体(载体分别命名为P5和P8),进行遗传转化。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相同的诱导培养条件下,通过对明恢86的幼胚和成熟胚进行诱导,结果表明:明恢86幼胚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结构好,愈伤组织亮黄、硕大,生长旺盛,出愈率高。明恢86成熟胚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地、结构较小,愈伤组织生长较为缓慢,出愈率比较低。2、通过筛选剂草甘膦和筛选剂G418对愈伤组织进行不同的筛选浓度的梯度筛选,结果表明:明恢86愈伤组织在筛选培养过程中,对草甘膦和G418筛选浓度的敏感较弱,实验过程中需要添加高浓度的筛选剂,选择草甘磷筛选浓度为800mg/L较为合适;G418筛选浓度为150mg/L较为合适。3、农杆菌的菌液浓度、菌液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方式都是影响转化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菌液浓度太高、菌液侵染时间太长,共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培养的时间太长,都会使农杆菌在侵染转化过的愈伤组织上大量繁殖,过度繁殖的农杆菌菌液会影响愈伤组织的正常生长,从而对愈伤组织造成毒害,降低转化效率。所以愈伤组织在侵染转化过程中,当OD值为600时,选择农杆菌侵染浓度为0.4-0.6,侵染时间控制在15-20min内,将侵染后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共培养基上,放在26℃暗培养箱中培养2-3d。4、外源激素2,4-D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用的生长调节激素。籼稻明恢86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会受外源激素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但是如果要提高籼稻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主要还是添加适量的外源激素2,4-D。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明恢86愈伤组织的最佳2,4-D浓度是2 mg/L,这时诱导培养出的愈伤组织质量好,生长旺盛,有利于后续愈伤组织转化实验的使用。

尹祥佳,赵慧军,李艳玫,郝楠[7](2017)在《水稻组织培养相关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粳稻和籼稻两个栽培亚种,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水稻作为模式植物,在组织培养研究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也为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从选用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成分、激素配比等方面综述了粳稻和籼稻组织培养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朱克明,陶慧敏,徐硕,端礼钦,杨艳华[8](2016)在《水稻愈伤分化和再生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维持着超过半数人口的生存。转基因技术是水稻产量提高和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籼稻中大多数品种由于愈伤诱导困难以及分化率低,限制了转基因技术在籼稻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基因型、外植体来源、培养基和外源激素对籼稻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以及调控愈伤分化和再生的基因,为今后籼稻品种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曾崇华,陈芬,孟秋成,于江辉,肖友伦,李锦江,肖国樱[9](2016)在《水稻HD9802S/Kasalath后代中高组织培养力家系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HD9802S/Kasalath的杂交后代经多代农艺性状选择和自交纯合,共获得30个家系(291个选系)。对亲本、家系中高组织培养力相关的QTL(q Sv1和q Sc1-1)进行了检测,并对亲本、家系的成熟胚组织培养力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亲本和家系均含有这2个QTL;HD9802S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于Kasalath,绿苗分化率高于Kasalath,组织培养力与Kasalath相当;选出了9K18和9K19 2个组织培养力高的家系,其组织培养力分别为51.07%和54.80%,显着高于亲本HD9802S(26.88%)和Kasalath(27.12%),且其农艺性状明显优于Kasalath。

张欣,付亚萍,周君莉,郭秀平,刘文真,吴洁芳,吴传银,万建民[10](2014)在《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遗传转化的模式植物,其遗传转化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自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于1988年获得成功以来,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迅猛发展,尤其是1994年首次通过农杆菌介导实现对粳稻的高频转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目前,应用于水稻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一些实验室也采用花粉管通道法、电击法、PEG转化法等。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以其低成本、易操作、转化效率高、单位点插入比例高、后代表达稳定等特点已经成为水稻转化的主流方法,约占水稻转基因报道总数的80%以上。虽然国内外刊物时有转基因方法改进的报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稻的转化还受一些因素的限制,例如部分粳稻品种和籼稻受基因型的限制十分明显,转基因效率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转基因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某些转基因程序过于繁琐,耗时长,成本高,不但导致效率低,而且长时间的组织培养诱发逆转座子转座引起无性系变异干扰了功能研究和育种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安全、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水稻转化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回顾了近5年中国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围绕不同水稻基因型高效转化体系优化及建立,对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及植株分化频率等诸多因素如水稻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农杆菌菌株和质粒载体、培养基组分、共培养时间、侵染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分别以粳稻和籼稻成熟胚、幼胚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转化方法,通过优化受体材料和愈伤状态、农杆菌侵染浓度和分化温湿度、工艺流程标准化等多种组分,突破了成熟胚分化难的技术瓶颈,整合了无选择标记等安全转基因技术,实现了粳稻和部分籼稻转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厂化,初步建立了安全、高效、规模化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尤其与一些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相比,在转化规模和转化效率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认为安全、高效、规模化是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的重大技术瓶颈。建立水稻主栽品种快速、高效、稳定的转化系统,开发安全型转化技术,开展多基因、大片段基因转化,实现转基因的定点整合和时空控制表达等是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元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于水稻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杆菌侵染机制
    1.2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3 影响农杆菌转化水稻的几个关键因素
        1.3.1 基因型
        1.3.2 外植体
        1.3.3 外源添加物
        1.3.4 筛选标记
        1.3.5 农杆菌菌株及载体系统
    1.4 三元载体系统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受体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载体
    2.2 化学试剂与酶类
    2.3 实验方法
        2.3.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制备及转化
        2.3.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2.3.3 农杆菌Ti质粒的提取
        2.3.4 质粒DNA酶切
        2.3.5 DNA片段回收
        2.3.6 PCR反应及产物电泳检测
        2.3.7 连接反应
        2.3.8 水稻遗传转化与筛选
        2.3.9 水稻DNA的提取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LAZY1基因敲除载体p1300Cas9-lazy1的构建
    3.2 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的载体构建
    3.3 形态调节基因载体的构建
    3.4 双T-DNA与三元载体的构建
    3.5 三元载体系统载体构建
    3.6 不同筛选标记对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
    3.7 形态调节基因的籼稻遗传转化
    3.8 双T-DNA位于同一载体和不同载体的遗传转化效率比较
    3.9 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籼稻遗传转化
    3.10 三元载体系统的籼稻遗传转化
第四章 讨论
    4.1 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提升
    4.2 三元载体系统中的辅助质粒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作者简历

(2)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野生稻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药用野生稻研究现状
        2.1 野生稻的分类及研究概况
        2.2 药用野生稻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
        2.3 药用野生稻的研究价值
        2.4 药用野生稻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3 野生稻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3.1 基因型对野生稻组织培养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3.2 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的研究进展
        3.3 培养基对野生稻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进展
        3.4 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阶段植物生长调节剂选用的研究进展
    4 稻属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外植体的选择
        2.2 2,4-D浓度的优化
        2.3 外植体消毒方式优化
        2.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优化
        2.5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外植体的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成熟胚的消毒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药用野生稻再生体系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成熟胚的消毒
        2.2 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基的配制
        2.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2.4 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优化
        2.5 愈伤组织的分化
        2.6 组培苗的生根
        2.7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3.2 药用野生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的影响
        3.3 药用野生稻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3.4 药用野生稻组培苗的生根
    4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药用野生稻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及细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质粒载体
        1.4 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转化流程及侵染材料的准备
        2.2 农杆菌的培养
        2.3 农杆菌的侵染及共培养
        2.4 脱菌
        2.5 抗性愈伤的筛选与抗性植株再生
        2.6 转基因植株检测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用野生稻转化体系的初步建立
        3.2 药用野生稻抗性愈伤获得率
        3.3 药用野生稻转基因植株GUS基因表达检测
    4 分析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相关抗生素配制
附录 B 基本培养基配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水稻愈伤分化基因GR9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1.1 影响水稻遗传转化的因素
        1.1.1 不同水稻基因型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1.1.2 培养基组分对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
        1.1.3 植物激素对水稻再生的影响
        1.1.4 外植体种类对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
        1.1.5 外界环境对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
    1.2 影响水稻转化的遗传基础
        1.2.1 影响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的遗传基础
        1.2.2 影响水稻再生的遗传基础
    1.3 影响水稻再生的分子机制
    1.4 高效籼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植株材料
        2.1.2 菌株和载体
    2.2 引物设计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主要实验试剂
        2.3.2 主要实验仪器
        2.3.3 常用培养基
    2.4 实验方法
        2.4.1 水稻幼苗DNA的提取
        2.4.2 水稻叶片RNA的提取
        2.4.3 水稻愈伤组织RNA的提取(Trizol法)
        2.4.4 水稻RNA的消化反转
        2.4.5 大肠杆菌DH5α/Top10 感受态的制备
        2.4.6 大肠杆菌的转化-热激法
        2.4.7 根癌农杆菌EHA105/GV3101 感受态的制备
        2.4.8 农杆菌的转化-冻融法
        2.4.9 酵母双杂交实验
        2.4.9.1 酵母AH109 感受态的制备
        2.4.9.2 酵母AH109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4.10 Mating筛库实验
        2.4.10.1 准备材料
        2.4.10.2 酵母Y2H转化
        2.4.10.3 Mating的筛选过程
        2.4.11 侵染烟草的方法
        2.4.12 水稻幼茎原生质体的制备
        2.4.12.1 水稻幼茎材料的准备
        2.4.12.2 原生质体的分离
        2.4.12.3 原生质体的纯化
        2.4.13 水稻原生质体的转化
        2.4.14 双荧光系统实验
        2.4.15 水稻成熟胚转化流程
        2.4.15.1 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2.4.15.2 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4.15.3 农杆菌培养
        2.4.15.4 农杆菌共培养
        2.4.15.5 侵染后愈伤组织的选择
        2.4.15.6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2.4.15.7 转基因苗的鉴定及移栽
        2.4.16 载体的构建
        2.4.16.1 PGADT7-ADA2/Bzip72 载体构建(酶切方法构建)
        2.4.16.2 PGBKT7-GR9 载体构建
        2.4.16.3 p GREEN-62sk相关载体构建
        2.4.16.4 p GREEN-0800-GRF4 载体构建
        2.4.16.5 PYL-CAS9-GR9/ADA2/BZIP72 基因编辑载体的构建
三、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水稻愈伤分化作用位点的定位及遗传分析
    3.2 qGR9 候选基因的鉴定
    3.3 GR9 的亚细胞定位
    3.4 GR9 基因的功能互补试验
    3.5 GR9 不同等位基因的转基因试验
    3.6 GR9 与ADA2 互作
    3.7 GR9 结合GRF4 启动子区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组培体系建立及其同源异源多倍体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高秆野生稻研究概况
    1.2 水稻组织培养研究
        1.2.1 影响水稻组织培养的外界因素
        1.2.2 影响水稻组织培养的内在因素
    1.3 植物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1.3.1 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背景
        1.3.2 影响植物多倍体诱导效果的因素
        1.3.3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1.3.4 植物多倍体诱导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高秆野生稻组培体系建立
        2.2.2 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诱导
        2.2.3 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倍性鉴定
        2.2.4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秆野生稻组培体系建立
        3.1.1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3.1.2 愈伤组织的分化
        3.1.3 小结
    3.2 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的诱导
        3.2.1 秋水仙碱浸渍处理愈伤组织诱导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
        3.2.2 秋水仙碱共培养愈伤组织和幼小丛芽诱导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
        3.2.3 小结
    3.3 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倍性鉴定及主要农艺性状观察
        3.3.1 倍性分析仪鉴定
        3.3.2 气孔观察
        3.3.3 根尖染色体计数
        3.3.4 农艺性状调查
        3.3.5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高秆野生稻组织培养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
        4.1.2 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诱导的影响因素
        4.1.3 高秆野生稻同源异源多倍体的可能价值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本培养基配方
附录B 变异材料农艺性状调查与倍性检测
附录C 部分变异材料与对照植株株型比较

(5)水稻组织培养力QTL分析及降低愈伤组织褐化基因BOC1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名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组织培养相关性状遗传研究
        1.1.1 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相关性状QTL分析
        1.1.2 水稻愈伤组织褐化相关性状QTL分析
        1.1.3 水稻愈伤组织分化相关性状QTL分析
    1.2 植物组织培养相关性状分子机理研究
        1.2.1 愈伤组织形成和再生的分子机理研究
        1.2.2 愈伤组织褐化的分子机理研究
    1.3 ROS在非生物逆境应答中的作用机理
        1.3.1 ROS在植物体中的产生及作用
        1.3.2 ROS与植物激素
    1.4 SRO蛋白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1 SRO1和RCD1的蛋白结构
        1.4.2 SRO1和RCD1的亚细胞定位与互作
        1.4.3 SRO1和RCD1调控植物氧化胁迫
    1.5 野生稻渗入系在基因定位、克隆及育种中的应用
    1.6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渗入系筛选
    2.2 群体鉴定
    2.3 表型鉴定
        2.3.1 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与再生
        2.3.2 相关培养基配方
        2.3.3 培养基环境条件
        2.3.4 调查褐化率、抗性愈伤组织筛选频率、转化效率、再生率
    2.4 扫描电镜
    2.5 DNA提取
    2.6 基因型分析
        2.6.1 标记的筛选与开发
        2.6.2 基因型电泳检测
    2.7 数据分析
    2.8 载体构建
        2.8.1 基因组互补载体的构建
        2.8.2 组成型表达载体构建
        2.8.3 RNAi载体构建
        2.8.4 GFP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2.9 遗传转化
        2.9.1 基因枪转化
        2.9.2 农杆菌侵染
    2.10 GFP的转化与检测
    2.11 RNA的提取及表达分析
        2.11.1 总RNA的提取
        2.11.2 DNaseⅠ消化总RNA
        2.11.3 RNA的纯化
        2.11.4 RNA反转录为cDNA
        2.11.5 基因表达分析
    2.12 石蜡组织切片
    2.13 原位杂交
        2.13.1 探针制备
        2.13.2 取样及切片
        2.13.3 杂交前预处理
        2.13.4 杂交
        2.13.5 显色
    2.14 酵母自激活试验
        2.14.1 感受态制备
        2.14.2 转化
        2.14.3 检测
    2.1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15.1 MDA测定
        2.15.2 H_2O_2含量测定
        2.15.3 GSH测定
        2.15.4 H_2O_2流速测定
        2.15.5 PPO(多酚氧化酶)活性
        2.15.6 POD活性
        2.15.7 CAT活性
        2.15.8 GR活性
    2.16 SA和ACC测定
        2.16.1 样品前处理
        2.16.2 数据分析
    2.17 序列测定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元江野生稻渗入系培养力鉴定
    3.2 以籼稻品种93-11为背景的元江野生稻渗入系9YJ愈伤组织褐化及再生性状QTL分析
        3.2.1 9YJ渗入系愈伤组织褐化性状QTL分析
        3.2.2 9YJ渗入系愈伤组织再生性状QTL分析
    3.3 YIL25与特青的表型评价
    3.4 BOC1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3.5 BOC1基因的遗传互补
        3.5.1 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3.5.2 BOC1基因遗传互补
    3.6 BOC1基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7 BOC1基因编码植物中特有的SRO蛋白
    3.8 BOC1表达模式分析
    3.9 BOC1亚细胞定位与转录活性检测
    3.10 愈伤组织褐化机理初探
    3.11 RNA-seq分析及qRT-PCR验证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元江野生稻渗入系发掘水稻组织培养相关性状新的QTL
    4.2 表型评估
    4.3 BOC1是OsSRO1C新的等位基因
    4.4 BOCI可能参与调控ROS的稳态进而调控愈伤组织PCD
    4.5 BOC1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籼稻明恢86多基因遗传转化及再生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
    1.2 水稻遗传转化的研究
    1.3 水稻遗传转化方法
        1.3.1 直接转化方法
        1.3.1.1 聚乙二醇法
        1.3.1.2 电击法
        1.3.1.3 基因枪法
        1.3.1.4 花粉管通道法
        1.3.2 农杆菌介导法
    1.4 影响水稻遗传转化的因素
        1.4.1 外植体
        1.4.2 培养条件
        1.4.3 继代时间和继代次数
        1.4.4 菌液浓度和菌液侵染转化方法
        1.4.5 外源植物激素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品种
        2.1.2 质粒与菌株
    2.2 实验仪器和药品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多基因遗传转化载体构建
        2.3.2 水稻遗传转化与筛选
        2.3.2.1 培养基
        2.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
        2.3.2.2.1 准备材料
        2.3.2.2.2 消毒
        2.3.2.2.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2.3.2.3 农杆菌转化水稻
        2.3.2.3.1 菌株活化
        2.3.2.3.2 农杆菌侵染
        2.3.2.3.3 洗菌
        2.3.2.3.4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分化成苗
        2.3.2.3.5 炼苗
        2.3.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2.3.3.1 CTAB法微量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2.3.3.2 抗性植株的PCR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不同培养条件对筛选愈伤组织的影响
    3.3 草甘磷对明恢86愈伤组织的致死浓度
    3.4 G418对明恢86愈伤组织的致死浓度
    3.5 多基因的遗传转化
    3.6 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因素
        3.6.1 菌液浓度对愈伤组织转化率的影响
        3.6.2 侵染时间对愈伤组织转化率的影响
        3.6.3 共培养方式对愈伤组织转化率的影响
        3.6.4 共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转化率的影响
        3.6.5 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7 抗性植株的获得及检测
4. 讨论
    4.1 外植体的选择
    4.2 筛选浓度的确定
    4.3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4 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4.5 共培养时间和方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6 2,4-D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4.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缩写词
附录B
致谢

(7)水稻组织培养相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粳稻组织培养
    1.1 外植体
    1.2 基本培养基
    1.3 分化激素配比
    1.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4.1 需要调整粳稻组织培养的品种
        1.4.2 培养基配方研制周期长
        1.4.3 规模化组织培养体系有待建立
2 籼稻组织培养
    2.1 外植体
    2.2 基本培养基
    2.3 激素配比
    2.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4.1 褐化问题
        2.4.2 愈伤继代周期短
3 小结

(8)水稻愈伤分化和再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遗传转化
2 影响水稻愈伤分化和再生的因素
    2.1 基因型
    2.2 外植体来源
    2.3 培养基
    2.4 激素
3 调控愈伤分化和再生的基因
4 问题和展望

(9)水稻HD9802S/Kasalath后代中高组织培养力家系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水稻材料
    1. 2 高培养力QTL的鉴定
    1. 3 选系培养力的检测
    1. 4 农艺性状考查
2 结果与分析
    2. 1 选系群体的获得
    2. 2 高培养力QTL的分子标记检测
    2. 3 组织培养力的检测
        2. 3. 1 HD9802S和Kasalath培养力的检测
        2. 3. 2 9K家系组织培养力的比较
    2. 4 农艺性状表现
3 讨论

(10)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规模化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2 国内外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3 中国近期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的进展
    3.1 粳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
        3.1.1 基于成熟胚的转化技术优化及集成创新
        3.1.2 基于幼胚的转化技术改进
    3.2 籼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构建
        3.2.1 基于成熟胚再生体系及转化体系的改进
        3.2.2 基于幼胚转化技术创新
    3.3 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
        3.3.1 建立高效水稻无选择标记转化体系
        3.3.2 安全标记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3.3.3 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应用
    3.4 水稻转基因技术发展趋势
4 问题与展望

四、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元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于水稻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 王慧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药用野生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探[D]. 金海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水稻愈伤分化基因GR9的功能研究[D]. 王诗雨.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秆野生稻品系“华野5号”组培体系建立及其同源异源多倍体诱导[D]. 张留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水稻组织培养力QTL分析及降低愈伤组织褐化基因BOC1克隆[D]. 张坤.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6]籼稻明恢86多基因遗传转化及再生体系的优化[D]. 魏林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7]水稻组织培养相关研究综述[J]. 尹祥佳,赵慧军,李艳玫,郝楠.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8)
  • [8]水稻愈伤分化和再生研究进展[J]. 朱克明,陶慧敏,徐硕,端礼钦,杨艳华. 种子, 2016(11)
  • [9]水稻HD9802S/Kasalath后代中高组织培养力家系的筛选[J]. 曾崇华,陈芬,孟秋成,于江辉,肖友伦,李锦江,肖国樱. 杂交水稻, 2016(01)
  • [10]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 张欣,付亚萍,周君莉,郭秀平,刘文真,吴洁芳,吴传银,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1)

标签:;  ;  ;  ;  ;  

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