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茯苓菌丝体多糖硫酸酯化衍生物的制备及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田双双,刘晓谦,张永欣,闫利华,王智民[1](2021)在《茯苓多糖的提取、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茯苓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茯苓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调节机体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保健品等领域。本文对茯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降解、结构表征、结构修饰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茯苓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徐顺高[2](2021)在《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文中指出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属珍稀药用菌,富含多糖、蛋白质、矿质元素等活性物质,其中树舌灵芝多糖(G.applanatum polysaccharides,GAP)是其主要成分,具有降低血脂、抵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目前乙酰化树舌灵芝多糖(Acetylated G.applanatum,A-GAP)尚未见报道。而2型糖尿病是一类伴随多种并发症的慢性疾病,其治疗药物多以降低血糖为目标,且包含多种副作用,本课题就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而展开。本课题对提取的树舌灵芝多糖进行乙酰化修饰得到A-GA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色谱等方法分析A-GAP的结构特征,检测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结合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肝脏和结肠病理切片、小鼠肝脏中LPS和IRS浓度,分析A-GAP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水提醇沉GAP得率为0.40%。采用乙酸酐1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的条件进行乙酰化修饰,羟胺比色法检测得到取代度为0.365。(2)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结果显示,A-GAP由11种单糖组成,包括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摩尔比为33.56:2.79:0.46:1.94:0.26:0.37:31.79:20.97:0.71:0.98:6.20。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得A-GAP分子量为1.22×104Da。红外光谱检测表明A-GAP具有多糖特殊吸收峰,为吡喃糖,且乙酰化修饰成功。(3)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A-GAP对1,1-二苯肼-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5.35±0.16%和45.16±0.06%,分别比GAP高26.36%和44.04%;A-GAP的还原力为0.31±0.01,比GAP高32.26%,说明A-GAP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4)A-GAP可以显着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具体表现为:(1)A-GAP可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和肝脏脂肪含量。(2)A-GAP可改善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具有降低机体血脂的功效;A-GAP可降低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活性,能够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脏损伤;A-GAP可降低肌酐(Creatinine,CERA)浓度,具有修复肾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性。(3)A-GAP能够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具有增强机体抵抗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氧化的作用。(4)肝脏病理切片发现A-GAP具有修复肝脏损伤的作用。(5)结肠部位病理切片可以看出A-GAP可增加绒毛长度、致密性,缓解炎性细胞浸润,修复肠道屏障。(6)A-GAP可使结肠组织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下降,恢复肠道环境的作用。(7)A-GAP可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1、IRS2)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综上所述,A-GAP具有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为辅助治疗糖尿病、增加机体抗氧化的天然药物筛选提供一定参考。
刘桂馨[3](2021)在《茯苓多糖佐剂PCP-I酸水解产物的化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从中药材茯苓(Poria cocos)中提取粗多糖,对粗多糖进行化学分离得到均一多糖,并对分离产物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此后寻找所得多糖的部分酸水解的最佳条件,制备均一的主寡糖片段。测定主寡糖片段的理化性质并研究其化学结构特征,为今后茯苓多糖佐剂的研发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方法本论文采用水浴提取、分级醇沉、复溶、透析和冷冻干燥等方法,制备茯苓粗多糖;采用DEAE-Cellulose对粗多糖进行分离制备均一多糖;通过薄层层析法和高效-凝胶渗透法,首先考察不同三氟乙酸浓度(0.025-0.5 mol/L)、不同水解温度(40 ℃、60℃、80℃、100℃和120℃)、不同水解时间(1h、2h、4h、6h和8h)对多糖酸水解产物的影响,其次采用L9(34)正交设计进行三因素和三水平的试验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多糖酸水解的最佳条件,富集主寡糖片段;通过测定单糖组成和分子量,测定主寡糖片段的理化性质;采用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结合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研究主寡糖片段的结构特征。实验结果1.茯苓药材粉末经过55℃水浴提取、分级醇沉、复溶、透析和冷冻干燥,获得茯苓粗多糖(PCP)提取率为0.15%。PCP的峰高分子量(Mp)=1.71×104Da、重均分子量(Mw)=1.94×104Da、数均分子量(Mn)=1.40×104Da,单糖组成摩尔比为葡萄糖: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0.65:1.00:6.00:1.86。2.茯苓粗多糖PCP经过DEAE-Cellulose柱层析分离,获得两个多糖PCP-Ⅰ和PCP-Ⅱ,收率分别为 32.0%和 39.2%。PCP-Ⅰ 主要含有一个色谱峰,Mp=1.69×104Da、Mw=1.92×104 Da、Mn=1.38×104 Da,单糖组成摩尔比为葡萄糖: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0.07:1.00:4.33:1.16。PCP-Ⅱ 主要含有一个色谱峰,Mp=1.75×104 Da、Mw=1.98×104 Da、Mn=1.43×104 Da,单糖组成摩尔比为葡萄糖: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0.11:1.00:3.88:1.11。3.对多糖PCP-I在不同三氟乙酸浓度、不同水解温度、不同水解时间条件下的水解产物,进行薄层层析法和高效-凝胶渗透法分析。单因素考察结果显示:(1)在80℃和水解2h条件下,0.05-0.1 mol/LTFA适合水解;(2)在0.05mol/LTFA和水解2h条件下,80-100℃适合水解;(3)在0.1 mol/LTFA和100℃条件下,1-4h适合水解。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多糖PCP-I在0.1 mol/LTFA,100℃,2h条件下水解,操作简单、寡糖含量高,为最佳水解条件。4.多糖PCP-I经过最佳条件水解,产物经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柱层析分离和纯化,获得分子量均一的寡糖PCP-I-hy-1,重均分子量为1726 Da,单糖组成摩尔比为葡萄糖:岩藻糖:半乳糖:甘露糖=0.49:0.62:24.08:1.00。PCP-I-hy-1通过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并结合IR、NMR图谱分析和文献提示,推测PCP-I-hy-1为半乳寡糖,存在α构型和p构型,主要有(1→)、(1→6)和(1→2,6)三种连接方式,推测可能的结构如下:(?)结论本论文从茯苓药材中提取得到茯苓粗多糖PCP,对其进行化学分离得到两个多糖PCP-Ⅰ和PCP-Ⅱ;继而分析不同三氟乙酸浓度、不同水解温度、不同水解时间对多糖PCP-I水解产物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以最佳水解条件制备主寡糖片段,并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的研究。
程玥[4](2021)在《茯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保肝活性及其对CYP2E1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为国家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主要用于治疗脾虚食少、心神不安、肝劳实热闷怒等病症。多糖是茯苓菌核中一种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保肝、抗炎等多种活性。茯苓天然活性多糖由于得率低、分离纯化难等问题,目前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其粗提物或衍生物上,关于其均一组分的精细结构和许多生物活性还有待探索。目的:本课题以体外保肝活性为导向,通过水提醇沉结合阴离子交换树脂和凝胶柱层析技术从茯苓菌核中分离、纯化出若干不同的多糖组分,筛选活性最高的均一组分,结合物理和化学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再通过体内肝损伤模型探究其发挥保肝作用的调节机制,以期阐明茯苓保肝活性多糖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理,探讨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1)利用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综合脏器指数、肝组织病理变化、肝标志酶变化、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因子的生化水平等指标评价茯苓醇提物、水提物和多糖的预防肝损伤作用;(2)通过DEAE-52纤维素树脂和Sephadex S-500凝胶柱层析技术分级纯化茯苓多糖,利用CCl4构建人正常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以细胞保护活力、肝标志酶变化为指标,筛选茯苓多糖发挥保肝活性的均一组分;(3)结合物理和化学方法,通过光谱扫描、离子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系统-凝胶色谱、甲基化、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对PCP-1C的结构特征进行表征;(4)再利用CCl4构建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均一多糖的体内保肝活性。结合H&E染色、生化指标测定、酶联免疫分析综合评价纯化的茯苓均一多糖预防肝损伤的作用,并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其结构与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结果:(1)茯苓水提物、醇提物和粗多糖的预处理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各给药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ALT、AST、MDA、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SOD活性显着升高,且茯苓多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以茯苓多糖高剂量组最接近阳性药物组;(2)利用DEAE-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从茯苓多糖(PCP)中分离出5种不同的多糖组分(PCP1、PCP2、PCP-1A、PCP-1B和PCP-1C)。理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组分得到了较好的富集和分离,体外保肝活性实验指向PCP-1C为主要保肝活性组分,且呈现出较好的均一性;(3)PCP-1C数均分子量为17 k Da,主要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岩藻糖组成,摩尔比为43.5:24.4:17.4:14.6。结构表征表明PCP-1C的主链主要由1,6-α-D-Galp构成,分支包括T-α-D-Manp,1,3-β-D-Glcp,1,4-β-D-Glcp,1,6-β-D-Glcp,T-β-D-Glcp,T-α-L-Fucp和1,3-α-L-Fucp;(4)对PCP-1C的体内保肝活性评价结果显示,PCP-1C显示出优越的保肝活性,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肝损伤特征转氨酶的升高,提高肝脏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和炎性因子的产生。此外,PCP-1C可能通过抑制核受体CAR的表达以及干扰四氯化碳诱导的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的激活,缓解小鼠肝损伤。结论:茯苓多糖为茯苓发挥保肝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并从其中进一步分离富集出主要活性均一组分PCP-1C。PCP-1C的分子量为17 k Da,由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主要由1,6-α-D-半乳糖和α-D-甘露糖构成其重复单元。药理实验表明,该多糖可通过调节CAR蛋白的表达,抑制CYP2E1酶的活性,减少有毒CCl4代谢产物的产生。这为多糖在肝脏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
程玥,丁泽贤,张越,姜悦航,王雷,罗建平,彭代银,俞年军,陈卫东[5](2020)在《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茯苓为国家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茯苓多糖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等药理活性,存在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总结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及近年来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全面深入探讨茯苓多糖的化学组成和活性,讨论当前存在问题,为深入探究茯苓多糖构效关系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陈腾[6](2020)在《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化衍生物的制备、抗氧化活性及结构表征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关于酵母菌葡聚糖修饰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羧甲基化,而对于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衍生物制备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备最大取代度的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的工艺研究,而对于取代度和分子量对于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的生物活性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从面包酵母中提取的酵母菌葡聚糖为原料,通过羧甲基化衍生制备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通过清除·OH、ABTS+·和Fe2+螯合实验来考察取代度和分子量对羧甲基酵母葡聚糖(CMG)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中的Box-Behnkn Design建立数学模型优化活性最佳的羧甲基酵母葡聚糖(CMG)的制备工艺。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酵母菌葡聚糖和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清除·OH、ABTS+·及螯合Fe2+的能力评估取代度和葡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发现清除活性和取代度呈现一定的依赖关系。考虑实际生产情况及取代度对CMG的活性影响,决定优化取代度为0.8的CMG。(2)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取代度为0.8的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制备工艺氢氧化钠和葡聚糖的质量比3.2,氯乙酸和氢氧化钠的质量比1.5羧甲基化时间2.0h碱化时间1.5h。使用此工艺制备出取代度为0.784的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CMGA,结果与预测值接近。(3)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分析通过超滤系统分离得到CMGA的三个组分CMGB、CMGC、CMGD,结果表明三个组分都是纯度相对较高的单一多糖组分,通过GPC分析软件计算得到CMGB、CMGC、CMGD的数均分子量(Mn)和重均分子量(Mw)分别是1.881×106 daltons和5.403×106 daltons、2.915×106 daltons和5.990×106 daltons、54294 daltons和1.300×106 daltons。(4)通过比较CMGB、CMGC、CMGD清除·OH、ABTS+·及螯合Fe2+的能力评估分子量对于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量较小的组分CMGD表现更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5)通过红外光谱分析,GLUCAN和CMGB、CMGC、CMGD三个组分的红外光谱基本相同,都具有多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而CMGB、CMGC、CMGD三个组分在1611cm-1、1439 cm-1和1379 cm-1附近出现了新的特征吸收峰,说明该三个样品均具有羧甲基基团。(6)通过核磁共振分析,Glucan为一种含有β-(1→3)糖苷键为主链的D-葡聚糖。而CMGB、CMGC、CMGD三个组分在60110ppm之间的主链信号还仍然存在,表示多糖样品的主链结构未发生变化,而部分C-6信号峰化学位移从61.34 ppm向低场移至69.70 ppm(C-6’),部分C-4信号峰从68.90移至74.92ppm(C-4’),较少观察到C-2信号峰移动,说明羧甲基衍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C-6和C-4羟基位且羧甲基衍生化反应活性顺序大体为:C-6位>C-4位>C-2位。(7)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在GLUCAN样品的衍射图中,GLUCAN、CMGB、CMGC和CMGD在20°存在宽的衍射峰,表示虽然CMGB、CMGC和CMGD发生了羧甲基修饰,但是主要构象保持不变。(8)通过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GLUCAN整体颗粒较为工整,结构致密,表面平滑未见明显颗粒状结构。CMGB整体颗粒呈不规则形状,颗粒度聚集,结构致密,表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具有明显的颗粒状结构。CMGC整体颗粒呈不规则形状,整体结构松散,表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延其表面可以观察到很多的裂隙和不规则的较大的孔洞形状且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CMGD表面具有平滑的结构也具有粗糙的颗粒状结构,且整体相较于CMGB与CMGC其颗粒连接更为紧密,整体结构更加紧密。三个组分的分子表面形态存在一定差异。
袁芳芳[7](2020)在《硫酸酯化金针菇多糖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富含多糖、蛋白质、矿质元素、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降胆固醇、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本课题利用Plackett-Burman designs(PB)和响应面分析(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设计优化了金针菇多糖(F.velutipes polysaccharides,FPS)的提取条件,经硫酸酯化修饰后得到硫酸酯化FPS(Sulfated FPS,SFPS),分析了SFPS和FPS的结构及体外抗氧化能力,检测了SFPS在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诱导的衰老模型小鼠中抗衰老和器官保护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FPS提取条件优化。在提取温度86.77℃,提取时间2.30h和乙醇倍数3.40条件下,FPS的理论得率为3.69%。为操作方便,提取条件设定为提取温度为87℃,提取时间2.5h和乙醇倍数3倍,FPS的理论得率为3.64%,实际验证得率为3.55±0.12%。(2)SFPS和FPS的结构分析。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显示,SFPS的重均分子量(Weight-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w)为2.81×103Da,FPS为6.96×106Da。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显示,SFPS含有甘露糖、核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岩藻糖,其质量分数分别为9.27%、4.47%、47.55%、29.98%、3.78%和4.93%。FPS含有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氨基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岩藻糖,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3.95%、1.98%、0.97%、0.82%、0.22%、53.35%、20.08%、3.24%和5.39%。傅立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显示,SFPS和FPS都具有典型的多糖特性,SFPS为β-型糖苷键连接的吡喃糖,FPS为α-型糖苷键连接的吡喃糖。另外SFPS在1241cm-1和804cm-1处的吸收峰分别是S=O和C-O-S拉伸振动引起的,而FPS无上述吸收峰,说明硫酸酯化修饰成功,且硫酸基取代度为0.38。(3)体外抗氧化能力。在1000mg/L浓度下,SFPS对羟基、超氧阴离子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达到63.43±2.25%、68.58±2.42%和56.82±2.21%,分别比FPS高22.59%、60.68%和45.99%,SFPS的还原能力达到0.60±0.02,比FPS高106.90%。(4)SFPS的抗衰老和器官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高剂量SFPS组小鼠的抗衰老效果最好,能显着增加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总抗氧化(Total antioxidant capability,T-AOC)能力,降低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和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ase,LPO)含量。SFPS可以降低血清中肾脏指标—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尿酸(Uric acid,UA)含量,并显着抑制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同时,SFPS能改善脂蛋白代谢异常,显着抑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的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的升高。另外SFPS还可明显增加脑海马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SFPS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能减轻衰老小鼠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小鼠的肝脏、肾脏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进一步验证了该作用,说明SFPS具有器官保护的功效,为天然功能性物质研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李赟[8](2019)在《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文中认为菌核侧耳(Pleurotustuber-regium(Fr.)Sing)是一种传统的食药两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学价值和药用学价值。菌核侧耳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人工栽培获得菌丝和菌核需要良好的培养基质和适宜的培养条件。本文首先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再以菌丝多糖为指标对菌核侧耳固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了菌丝形成菌核的过程;提取菌丝多糖、菌核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菌核侧耳菌丝体生物量作为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成分为:果糖5.2%,酵母粉0.55%,MgSO4·7H2O 0.049%,KH2PO4 0.1%,VB1 0.0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6℃,接种量9%,装液量80 mL/250 mL,转速150 r/min,pH值7,发酵时间6 d;发酵得到菌核侧耳菌丝体生物量达到12.19 g/L。(2)利用竹粉和桑叶为固态基质探索菌核侧耳固态培养,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固态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成分为:竹粉与桑叶按质量分数为2:1,葡萄糖用量1%,酵母粉用量0.25%,Zn2+用量0.05%。用此培养基在菌悬液接种量10%,培养基初始含水率60%,28℃恒温培养20 d,测得每瓶培养料中菌丝生物量(干重)可达155 mg,菌丝多糖含量达13.8 mg/g。(3)通过采用HPLC、GPC和FTIR技术方法对固态培养获得的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发现,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均为吡喃糖,菌丝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为4.751×104 g/mol,菌核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为2.827×106g/mol,两者均为中等分布的聚合物。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均含有甘露糖、核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比较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的结构,发现二者主要结构较为相似,为日后采用固态培养方法制备菌丝多糖替代菌核多糖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工作基础。
谭西[9](2019)在《桑葚多糖低浓度乙醇分级纯化、分子修饰及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酒精性肝病是长期无节制过度饮酒导致的肝脏损伤疾病,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酒精性肝病以脂肪肝为典型代表,长期发展将导致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经大量科技人员的长期努力与实践,出现了多种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手段,其中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抗氧化剂等药物治疗及肝移植等非药物治疗,它们的出现给广大酒精性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多数治疗手段也慢慢地体现出其不足之处;因此,不断探索创新,寻找安全、高效、经济价值高的治疗手段已是现今广大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经大量研究发现,许多天然活性物质存在多种生物活性,其中多糖因安全、高效、低毒等优势已成为医学和食品等领域的热点关注对象。本课组在前期的实践中发现,桑葚果实中富含的多糖类化合物除具有已报道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疲劳等活性外,还具有良好的体外乙醇脱氢酶活性,是潜在保护肝脏的天然活性物质,但其与抗酒精性肝损伤活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桑葚多糖的深度开发利用。因此,对桑葚多糖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与抗酒精性肝损伤活性之间的关系对保肝药物及相关保健食品的研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桑葚多糖与抗酒精性肝损伤活性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以桑葚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乙醇分级纯化,并从理化性质、结构表征、分子修饰、体外活性筛选及体内活性研究等方面开展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但由于实验工作量、样品数量等客观因素,本研究主要选择低浓度乙醇分级纯化的方法对桑葚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结构表征、分子修饰研究,然后通过体外乙醇脱氢酶活性筛选,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展开低浓度乙醇分级纯化下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最后得到以下结果:1.利用热水浸提法及低浓度乙醇分级纯化(30%、50%,V/V)的方法从桑葚中获得2组分桑葚粗多糖(MFPA、MFPB),并通过DEAE-52纤维素层析法分别对MFPA及MFPB进一步分离纯化,最终获得4组分桑葚多糖(MFPA1、MFPA2、MFPB1及MFPB2),得率分别为13.78%、8.68%、9.79%与4.38%,经过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G-250法及硫酸-咔唑法的测定,MFPA1、MFPA2、MFPB1及MFPB2均含有少量蛋白质(0.73%、0.72%、1.29%、6.07%)和糖醛酸(3.92%、15.87%、6.11%、11.76%),其中,MFPA1与MFPB1主要为中性多糖,多糖含量分别为93.44%与89.68%,MFPA2与MFPB2主要为酸性多糖,多糖含量分别为70.56%与69.32%。2.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对MFPA1、MFPA2、MFPB1及MFPB2的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进行测定并分析及纯度情况发现,其Mw分别为177 k Da、638 k Da、165 k Da和380 k Da,Mn分别为115 k Da、393 k Da、108 k Da和239 k Da,且色谱峰呈单峰,证实MFPA1、MFPA2、MFPB1与MFPB2为分子量均一的多糖,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后得知,MFPA1主要由Man、Rha、Glc和Xyl组成,MFPB1主要由Man、Rha、Gal A、Glc和Xyl组成,MFPA2与MFPB2主要由Man、Rha、Glc A、Gal A、Glc、Xyl和Arb组成;经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鉴定后发现,MFPA1、MFPA2、MFPB1及MFPB2中仅含有少量蛋白质和核酸等杂质,其分子内含有吡喃糖环与β-糖苷键,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证实MFPA1、MFPA2、MFPB1与MFPB2为多糖类化合物。3.分别采用浓硫酸法与溶媒法对MFPA1、MFPA2、MFPB1及MFPB2进行硫酸化修饰与羧甲基化修饰后各得到4组分桑葚多糖衍生物,即S-MFPA1、SMFPA2、S-MFPB1、S-MFPB2与C-MFPA1、C-MFPA2、C-MFPB1、C-MFPB2,其得率分别为23.90%、21.25%、24.03%、18.17%与30.01%、28.93%、25.69%、18.55%,经红外光谱鉴定后,两类桑葚多糖衍生物均修饰成功,其中S-MFPA1、S-MFPA2、S-MFPB1与S-MFPB2的硫酸根含量分别为6.13%,12.18%,6.12%和5.95%,取代度分别为0.39、1.01、0.38和0.37,C-MFPA1、C-MFPA2、C-MFPB1与C-MFPB2的取代度分别为0.66、0.73、0.32和0.41。4.采用瓦勒-霍赫法测定对MFPA1、MFPA2、MFPB1、MFPB2、S-MFPA1、S-MFPA2、S-MFPB1、S-MFPB2、C-MFPA1、C-MFPA2、C-MFPB1及C-MFPB2进行体外乙醇脱氢酶活性筛选,结果发现MFPA1、MFPB1、S-MFPA1及S-MFPB1具有良好的体外乙醇脱氢酶活性,当样品浓度为5 mg·m L-1时,MFPA1、MFPB1、S-MFPA1及S-MFPB1对体外乙醇脱氢酶的激活率分别为68.51±0.32%、64.41±0.54%、56.90±1.37%与45.30±1.51%,其有可能是潜在的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活性物质。5.为了进一步探究桑葚多糖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乙醇脱氢酶活性的筛选情况,以MFPA1、MFPB1、S-MFPA1及S-MFPB1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小鼠进行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并观察不同实验组小鼠的体重、肝脏指数、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指标及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情况,综合评价了MFPA1、MFPB1、S-MFPA1及S-MFPB1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影响,结果表明,MFPA1、S-MFPA1、MFPB1和S-MFPB1均能有效增强机体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脂质过氧化水平,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MFPA1的效果最好,该组的小鼠肝脏指数为4.11±0.13%,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TG水平分别为33.14±0.47 U·L-1、33.74±0.86 U·L-1和3.15±0.12 mmol·L-1,小鼠肝脏的SOD、GSH-Px活性及MDA含量分别为117.38±0.90 U·m L-1、75.14±3.25 U·L-1和1.57±0.02 nmol·m L-1,这些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之间均无极显着性差异,经肝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该组小鼠的肝细胞形态结构、完整度等最好,其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药物相似,MFPA1是潜在的保护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活性物质。本研究为桑葚多糖作为治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潜在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应用价值。
许瀛引[10](2017)在《紫花脸蘑液体发酵和多糖纯化、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紫花脸蘑[Lepistasordida(Schumath.)Singer]色香味俱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食药用菌。本研究从紫花脸蘑菌丝体发酵入手,优化菌丝体的发酵产量和多糖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得到菌丝体水提多糖LMWDc1、LMWDb,碱提多糖LMADa1、LMADc和发酵液多糖LFDS,并对它们的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以菌丝体产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最优水平筛选、Plackett-Burman实验、爬坡实验及Box-Behnken实验,得到紫花脸蘑菌丝体发酵最佳条件:接种量7.5%,温度24℃,pH 6.5,MgSO4 0.06%,K2HPO4 0.05%,乳糖 8.20%,豆粕粉 3.40%,转速 160 r/min,周期 29 天,最终收获的菌丝体产量比优化前提升了 37%。为了提高菌丝体多糖提取率,通过单因素最优水平筛选和Box-Behnken响应面模拟,紫花脸蘑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的最佳参数为:料液比1:18,浸提温度90℃,超声破碎时间20 min,浸提时间3 h,乙醇浓度100%,醇沉醇液体积比5:1,醇沉时间7.14 h。按此操作菌丝体多糖实际得率达到76.9375 mg/g,比优化前提升了 29%。紫花脸蘑菌丝体碱提多糖LMADa1经除蛋白、DEAE阴离子交换树脂、分子筛分离纯化,样品中多糖含量达91.24%,分子量Mw和Mn分别为1442和605 kDa。LMADa1分散度2.384,说明前期分离纯化效果良好,得到均一的多糖样品。经过单糖组分分析,组成LMADa1的鼠李糖、阿拉伯糖、木聚糖、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之间摩尔百分比为1.2:1.3:31.8:57.9:2.4:2.3:3.1。红外光谱和2D HSQC NMR结果验证了单糖组成并对结构作出进一步解析,除了主要的α-xylose和(1→4)β-D-Glcp,还有少量4-O-Me-α-D-GlcpA和α-Araf存在,各糖单元之间由β-糖苷键连接。紫花脸蘑菌丝体多糖LMWDc1和LMADa1在体外能够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和H2O2,并抑制亚油酸过氧化和螯合亚铁离子,具备一定的还原力;在小鼠体内能显着降低CCl4导致的血清AST和ALT飙升,并在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积累的同时促进机体SOD、GSH-PX释放。LMWDc1和LMADa1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达到保肝降酶、修复肝细胞损伤、抑制肝纤维化和空泡变性的作用。紫花脸蘑菌丝体多糖LMWDb和LMADc对接种黑色素瘤B16的小鼠抑瘤率达到50%以上。LMWDb和LMADc能够有效地提升小鼠血清中IL-2和IFN-γ含量,并抑制IL-10升高,对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通过提升小鼠系统免疫力,机体呈现更健康的生命体征,实现抑制肿瘤生长、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紫花脸蘑菌丝体多糖LMWDc1和发酵液多糖LFDS对双孢菇保鲜均有一定的作用,4℃下涂抹LMWDc1和LFDS的双孢菇能够储存14天。LFDS组双孢菇的外观和失重率优于LMWDc1,而两者均次于等离子体激发水(PAW)浸泡双孢菇的保鲜效果。
二、茯苓菌丝体多糖硫酸酯化衍生物的制备及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茯苓菌丝体多糖硫酸酯化衍生物的制备及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茯苓多糖的提取、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茯苓多糖的提取 |
1.1 胞外多糖的提取 |
1.2 胞内多糖的提取 |
1.2.1 传统水提取法 |
1.2.2 超声辅助提取法 |
1.2.3 酶辅助提取法 |
1.2.4 微波提取法 |
1.2.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2.6 碱水提取法 |
2 茯苓多糖的分离纯化 |
2.1 多糖提取液除杂 |
2.2 多糖的分离 |
3 茯苓多糖的结构表征 |
3.1 茯苓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3.2 茯苓多糖的结构分析 |
4 茯苓多糖的降解 |
4.1 酸降解法 |
4.2 辐照降解法 |
4.3 电Fenton降解法 |
4.4 酶降解法 |
5 茯苓多糖的结构修饰 |
5.1 硫酸化 |
5.2 羧甲基化 |
5.3 磷酸化 |
6 茯苓多糖的药理作用 |
6.1 抗肿瘤作用 |
6.2 抗炎作用 |
6.3 保肝作用 |
6.4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
6.5 其他作用 |
7 结语与展望 |
(2)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树舌灵芝 |
1.1.1 形态特征 |
1.1.2 树舌灵芝的生长条件 |
1.1.3 营养和药用价值 |
1.2 食药用真菌多糖 |
1.2.1 多糖提取方法 |
1.2.2 多糖分离纯化 |
1.2.2.1 组分分离 |
1.2.2.2 去蛋白 |
1.2.2.3 去色素 |
1.2.2.4 脱盐 |
1.3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修饰 |
1.3.1 乙酰化 |
1.3.2 硫酸酯化 |
1.3.3 羧甲基化 |
1.3.4 磷酸化 |
1.4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 |
1.4.1 分子量和单糖组成 |
1.4.2 多糖结构 |
1.5 食药用真菌多糖生物活性 |
1.5.1 体外抗氧化活性 |
1.5.2 降血脂 |
1.5.3 抗肿瘤 |
1.5.4 抗病毒 |
1.5.5 抵抗糖尿病 |
1.5.6 器官保护作用 |
1.5.7 调节免疫力 |
1.6 糖尿病 |
1.6.1 发病机制 |
1.6.2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1.6.3 食药用真菌多糖辅助治疗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剂 |
2.3 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的提取 |
2.4.2 分离纯化 |
2.4.2.1 去蛋白 |
2.4.2.2 去色素 |
2.4.2.3 透析 |
2.4.3 树舌灵芝多糖乙酰化修饰 |
2.4.4 多糖含量测定 |
2.4.5 结构分析 |
2.4.5.1 单糖组成 |
2.4.5.2 A-GAP分子量测定 |
2.4.5.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2.4.5.4 核磁共振分析 |
2.4.6 体外抗氧化活性 |
2.4.6.1 还原力 |
2.4.6.2 清除羟基自由基 |
2.4.6.3 清除DPPH自由基 |
2.5 动物试验 |
2.5.1 分组及建模 |
2.5.2 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 |
2.5.3 石蜡切片 |
2.5.4 生化指标活性检测 |
2.5.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树舌灵芝多糖提取、乙酰化修饰和总多糖测定 |
3.1.1 多糖提取和乙酰化修饰 |
3.1.2 总多糖含量 |
3.2 A-GAP结构解析 |
3.2.1 单糖组成 |
3.2.2 A-GAP和GAP的分子量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3.2.4 核磁共振光谱 |
3.3 体外抗氧化活性 |
3.4 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影响 |
3.4.1 体重和肝指数 |
3.4.2 葡萄糖耐受试验以及血糖变化 |
3.5 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肝、肾功能的影响 |
3.5.1 血脂水平 |
3.5.2 肝功能水平 |
3.5.3 肾功能水平 |
3.6 肝脏病理切片 |
3.7 A-GAP对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7.1 SOD、CAT和GSH-Px活性 |
3.7.2 丙二醛含量 |
3.8 糖尿病小鼠结肠组织切片 |
3.9 A-GAP对小鼠LPS和IRS浓度的影响 |
3.9.1 对2型糖尿病小鼠结肠LPS浓度的影响 |
3.9.2 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IRS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提取优化 |
4.2 多糖乙酰化修饰 |
4.3 多糖的结构测定 |
4.4 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 |
4.5 多糖缓解2型糖尿病症状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茯苓多糖佐剂PCP-I酸水解产物的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章 茯苓多糖PCP-I的制备及理化性质分析 |
1 材料 |
1.1 药材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茯苓粗多糖的制备 |
2.2 茯苓多糖的制备 |
2.3 茯苓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2.3.1 分子量的测定 |
2.3.2 单糖组成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茯苓粗多糖的理化性质 |
3.1.1 茯苓粗多糖的得率 |
3.1.2 分子量的分布 |
3.1.3 单糖组成 |
3.2 茯苓多糖的理化性质 |
3.2.1 茯苓多糖的得率 |
3.2.2 分子量的分布 |
3.2.3 单糖组成 |
4 小结 |
第二章 茯苓多糖PCP-I的部分酸水解条件及产物分析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酸水解条件的单因素考察 |
2.1.1 不同TFA浓度 |
2.1.2 不同水解温度 |
2.1.3 不同水解时间 |
2.2 酸水解条件的正交设计 |
2.3 酸水解产物的薄层色谱分析 |
2.3.1 单糖、二糖、三糖、低聚糖及其混合溶液的配制和TLC分析 |
2.3.2 PCP-I酸水解产物溶液的配制和TLC分析 |
2.4 酸水解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4.1 分子量标准曲线的制作(TSK gel G2500 PW_(XL)色谱柱) |
2.4.2 分子量标准曲线的制作(TSK gel G3000 PW_(XL)色谱柱) |
2.4.3 待测样品的配制及HPLC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单因素(酸浓度、温度、时间)对水解产物的影响 |
3.1.1 不同TFA浓度对水解产物的影响 |
3.1.2 不同温度对水解产物的影响 |
3.1.3 不同时间对水解产物的影响 |
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2.1 TLC分析 |
3.2.2 HPGPC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茯苓骨架寡糖PCP-I-HY-1的制备及化学结构解析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骨架寡糖的分离和纯化 |
2.2 骨架寡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1 分子量的测定 |
2.2.2 单糖组成的测定 |
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
2.4 高碘酸氧化反应 |
2.4.1 反应原理 |
2.4.2 实验步骤 |
2.5 Smith降解反应 |
2.5.1 反应原理 |
2.5.2 实验步骤 |
2.6 甲基化反应 |
2.6.1 反应原理 |
2.6.2 实验步骤 |
2.7 核磁共振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骨架寡糖的理化性质 |
3.1.1 分子量的分布 |
3.1.2 单糖组成 |
3.2 红外光谱分析 |
3.3 高碘酸氧化的结果分析 |
3.4 Smith降解的结果分析 |
3.5 甲基化的结果分析 |
3.6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3.6.1 一维图谱分析 |
3.6.2 二维图谱分析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4)茯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保肝活性及其对CYP2E1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不同茯苓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茯苓不同组分的提取分离 |
2.2 动物分组给药及处理 |
2.3 肝脏、脾脏指数测定 |
2.4 肝功能生化检测 |
2.5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2.6 肝组织中SOD,MDA,IL-1β,IL-6和TNF-α含量测定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茯苓提取物的制备 |
3.2 对小鼠一般特征的影响 |
3.3 对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的影响 |
3.4 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影响 |
3.5 对小鼠肝组织中SOD、MDA水平的影响 |
3.6 对小鼠肝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茯苓保肝活性多糖的分级分离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茯苓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
2.2 茯苓多糖不同组分的理化性质测定 |
2.3 细胞培养 |
2.4 茯苓多糖不同组分的体外保肝活性筛选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PCP的分离纯化及保肝组分筛选 |
3.2 PCP1 的分离纯化及保肝活性组分筛选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茯苓活性均一多糖的结构解析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紫外全波长扫描 |
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 均一性和分子量测定 |
2.4 单糖组成分析 |
2.5 甲基化分析 |
2.6 核磁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紫外全波长扫描 |
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3 均一性和分子量测定 |
3.4 单糖组成分析 |
3.5 甲基化分析 |
3.6 核磁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茯苓均一多糖的保肝机制初步探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饲养 |
2.2 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 酶联免疫分析 |
2.4 H&E染色 |
2.5 Western Blot分析 |
2.6 数学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PCP-1C缓解CCl_4诱导的肝酶功能障碍 |
3.2 PCP-1C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影响 |
3.3 PCP-1C抑制CCl_4诱导的氧化应激 |
3.4 PCP-1C抑制CCl_4诱导的炎症反应 |
3.5 PCP-1C对 CYP2E1和CAR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全文讨论与总结 |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茯苓多糖的结构研究 |
1.1 茯苓多糖的提取纯化 |
1.2 茯苓多糖的结构研究 |
1.2.1 茯苓天然多糖的化学结构 |
1.2.2 茯苓多糖的结构修饰 |
2 茯苓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氧化作用 |
2.2 免疫调节 |
2.3 抗肿瘤作用 |
2.4 抗炎作用 |
2.5 保肝作用 |
2.6 其他作用 |
3 茯苓多糖的构效关系 |
3.1 茯苓多糖通过化学修饰引入不同官能团对其活性的影响 |
3.2 茯苓多糖的链构象与其活性关系 |
3.3 茯苓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活性的关系 |
4 结语与展望 |
(6)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化衍生物的制备、抗氧化活性及结构表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酵母菌葡聚糖的结构及存在形式 |
1.2 酵母菌葡聚糖的提取方法 |
1.2.1 酸碱法 |
1.2.2 酶法 |
1.2.3 物理方法 |
1.3 酵母葡聚糖的生理功能 |
1.3.1 增强免疫能力 |
1.3.2 抗辐射 |
1.3.3 抗氧化 |
1.4 酵母菌葡聚糖的应用领域 |
1.4.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4.2 在动物养殖和饲料领域中的应用 |
1.4.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1.5 酵母菌葡聚糖的修饰方法 |
1.5.1 物理修饰方法 |
1.5.2 化学修饰方法 |
1.6 多糖结构分析方法 |
1.6.1 化学分析方法 |
1.6.2 物理分析方法 |
1.7 本研究实验背景、目的与内容 |
1.7.1 实验研究背景 |
1.7.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不同取代度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及羧甲基化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酵母菌培养 |
2.2.2 酵母菌葡聚糖制备 |
2.2.3 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衍生物(CMG)的制备 |
2.2.4 羧甲基取代度(DS)取代度测定(络合滴定法) |
2.2.5 酵母菌葡聚糖及其羧甲基衍生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2.2.6 响应面优化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衍生物制备工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酵母菌葡聚糖及其羧甲基衍生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
2.3.2 各因素对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化衍生物取代度的影响 |
2.3.3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
2.3.4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第3章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制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的制备及分子质量的测定 |
3.2.2 不同分子质量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的制备 |
3.2.3 不同分子质量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的分子量测定 |
3.2.4 酵母菌葡聚糖及其羧甲基衍生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CMGA分子质量和分析 |
3.3.2 CMGB、CMGC、CMGD分子质量和分析 |
3.3.3 CMGB、CMGC、CMGD自由基清除活性 |
3.4 结论与小结 |
第4章 葡聚糖与不同分子质量羧甲基酵母菌葡聚糖的结构表征 |
4.1 材料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红外光谱测试 |
4.2.2 核磁共振测试 |
4.2.3 X射线衍射分析 |
4.2.4 SEM的超微结构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GLUCAN、CMGB、CMGC和 CMGD的红外光谱 |
4.3.2 GLUCAN、CMGB、CMGC和 CMGD的核磁共振(NMR)分析 |
4.3.3 GLUCAN、CMGB、CMGC和 CMGD的 X射线衍射(XRD) |
4.3.4 GLUCAN、CMGB、CMGC和 CMGD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
4.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硫酸酯化金针菇多糖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金针菇 |
1.2 食用菌多糖 |
1.2.1 多糖 |
1.2.2 多糖的提取方法 |
1.2.3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2.3.1 去蛋白 |
1.2.3.2 脱色素 |
1.2.3.3 除小分子杂质 |
1.2.3.4 分级纯化 |
1.2.4 多糖的修饰 |
1.2.4.1 硫酸酯化修饰 |
1.2.4.2 磷酸化修饰 |
1.2.4.3 乙酰化修饰 |
1.2.4.4 羧甲基化修饰 |
1.2.4.5 其它修饰方法 |
1.2.5 多糖的结构 |
1.2.6 多糖生物学功能 |
1.2.6.1 降血糖、降血脂和保肝护肝 |
1.2.6.2 抗氧化和抗衰老 |
1.2.6.3 抗肿瘤 |
1.2.6.4 抗病毒 |
1.2.6.5 抗炎作用 |
1.2.6.6 调节机体免疫力 |
1.2.6.7 其它生物功效 |
1.3 衰老 |
1.3.1 衰老机制 |
1.3.2 衰老及其并发症 |
1.3.3 抗衰老方法 |
1.4 食用菌多糖与抗衰老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仪器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金针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 |
2.4.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4.3 金针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优化 |
2.4.3.1 Plackett-Burman designs(PB)试验 |
2.4.3.2 响应面分析(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
2.4.4 金针菇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
2.4.4.1 去蛋白 |
2.4.4.2 脱色素 |
2.4.4.3 透析 |
2.4.5 FPS的硫酸酯化修饰 |
2.4.6 SFPS取代度的测定 |
2.4.7 SFPS的结构分析 |
2.4.7.1 纯度测定 |
2.4.7.2 分子量测定 |
2.4.7.3 单糖组成测定 |
2.4.7.4 FT-IR分析 |
2.4.8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4.8.1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 |
2.4.8.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 |
2.4.8.3 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2.4.8.4 还原力 |
2.4.9 体内抗衰老试验 |
2.4.9.1 毒性试验 |
2.4.9.2 D-gal诱导衰老小鼠模型的建立 |
2.4.9.3 指标检测 |
2.4.10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针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优化 |
3.1.1 PB试验 |
3.1.2 RSM分析 |
3.2 SFPS的结构分析 |
3.2.1 多糖纯度 |
3.2.2 多糖的分子量 |
3.2.3 单糖组成分析 |
3.2.4 FT-IR分析 |
3.3 SFPS体外抗氧化活性 |
3.4 SFPS体内抗衰老活性 |
3.4.1 毒性试验 |
3.4.2 SFPS对衰老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数的影响 |
3.4.3 SFPS对肝脏抗氧化酶SOD、GSH-Px、CAT和 T-AOC活性的影响 |
3.4.4 SFPS对肝脏MDA和 LPO含量的影响 |
3.4.5 SFPS对血清肾脏指标CRE、BUN和 UA含量的影响 |
3.4.6 SFPS对血清指标ALT、ALP、AST、HDL-C和 LDL-C的影响 |
3.4.7 SFPS对脑海马中Ach E和 NOS的影响 |
3.4.8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 讨论 |
4.1 FPS的修饰 |
4.2 SFPS的结构分析 |
4.3 衰老小鼠模型的建立 |
4.4 SFPS的抗氧化与抗衰老 |
5 结论 |
6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8)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食药两用真菌 |
1.2 食药用菌的液态培养 |
1.3 食药用菌的固态培养 |
1.4 真菌多糖 |
1.4.1 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 |
1.4.2 真菌多糖的结构 |
1.4.3 真菌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
1.4.4 真菌多糖的生理活性 |
1.5 菌核侧耳 |
1.5.1 菌核侧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地理分布 |
1.5.2 菌核侧耳的液态培养 |
1.5.3 菌核侧耳的固态培养 |
1.5.4 菌核侧耳产菌核情况以及菌核的化学成分分析 |
1.6 立题意义 |
1.7 本课题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标 |
2 菌核侧耳液态培养优化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试剂 |
2.1.4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核侧耳液态发酵的方法 |
2.2.2 菌核侧耳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 |
2.2.3 菌核侧耳发酵培养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
2.3.2 液态发酵条件优化 |
2.4 讨论与小结 |
3 菌核侧耳固态培养产多糖条件优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
3.1.2 试剂与仪器 |
3.1.3 供试培养基 |
3.2 实验方法 |
3.2.1 液态种子培养 |
3.2.2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单因素研究 |
3.2.3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正交试验研究 |
3.2.4 菌核侧耳生物量的测定 |
3.2.5 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6 菌核侧耳菌丝粗多糖含量测定 |
3.2.7 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单因素研究 |
3.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3 正交实验研究结果 |
3.3.4 菌核侧耳产菌质多糖的验证 |
3.4 讨论与小结 |
4 菌核侧耳多糖的结构表征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菌核侧耳菌丝多糖的提取 |
4.2.2 菌核侧耳菌核多糖的提取 |
4.2.3 傅里叶红外检测多糖 |
4.2.4 GPC测相对分子质量 |
4.2.5 菌核侧耳多糖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核侧耳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
4.3.2 菌核侧耳多糖的分子量 |
4.3.3 菌核侧耳多糖中单糖组成分析 |
4.4 讨论与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桑葚多糖低浓度乙醇分级纯化、分子修饰及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本文主要仪器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桑葚的研究进展 |
1.1.1 桑葚 |
1.1.2 桑葚的化学成分 |
1.1.3 桑葚的生物活性 |
1.2 植物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多糖抗肝损伤构效关系 |
1.2.2 植物多糖抗肿瘤构效关系 |
1.2.3 植物多糖抗病毒构效关系 |
1.2.4 植物多糖降血糖构效关系 |
1.2.5 植物多糖抗凝血构效关系 |
1.3 多糖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
1.3.1 化学修饰方法 |
1.3.2 物理修饰方法 |
1.3.3 生物修饰方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桑葚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桑葚多糖的制备 |
2.2.2 桑葚多糖的纯化 |
2.2.3 桑葚多糖含量的测定 |
2.2.4 桑葚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5 桑葚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桑葚多糖的提取量与得率分析 |
2.4.2 桑葚多糖的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纯化分析 |
2.4.3 桑葚多糖含量的测定 |
2.4.4 桑葚多糖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2.4.5 桑葚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桑葚多糖的结构表征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桑葚多糖纯度与分子量的测定 |
3.2.2 桑葚多糖的紫外光谱测定 |
3.2.3 桑葚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 |
3.2.4 桑葚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桑葚多糖纯度与分子量的测定 |
3.4.2 桑葚多糖的紫外光谱测定 |
3.4.3 桑葚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 |
3.4.4 桑葚多糖的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桑葚多糖的分子修饰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桑葚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4.2.2 硫酸化桑葚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 |
4.2.3 硫酸化桑葚多糖的硫酸根含量测定 |
4.2.4 硫酸化桑葚多糖硫酸根取代度的计算 |
4.2.5 桑葚多糖的羧甲基化修饰 |
4.2.6 羧甲基化桑葚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 |
4.2.7 羧甲基化桑葚多糖羧甲基取代度的计算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硫酸化桑葚多糖的制备 |
4.4.2 硫酸化桑葚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3 硫酸化桑葚多糖的硫酸根含量测定及取代度的计算 |
4.4.4 羧甲基化桑葚多糖的制备 |
4.4.5 羧甲基化桑葚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取代度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的体外乙醇脱氢酶活性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1.2 试验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桑葚多糖的ADH体外活性测试 |
5.2.2 硫酸化桑葚多糖的ADH体外活性测试 |
5.2.3 羧甲基化桑葚多糖的ADH体外活性测试 |
5.3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桑葚多糖的ADH体外活性分析 |
5.4.2 硫酸化桑葚多糖的ADH体外活性分析 |
5.4.3 羧甲基化桑葚多糖的ADH体外活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 |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6.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6.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6.1.3 试验动物及饲料 |
6.2 实验方法 |
6.2.1 MFPA1、MFPB1、S-MFPA1与S-MFPB1 溶液的配制 |
6.2.2 联苯双酯悬浮液的配制 |
6.2.3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构造 |
6.2.4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的制备及AST、ALT活性与TG水平的测定 |
6.2.5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匀浆的制备及SOD、GSH-Px与 MDA含量的测定 |
6.2.6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及观察 |
6.3 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体重与存活率的影响分析 |
6.4.2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分析 |
6.4.3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ST与 ALT活性及TG水平的影响分析 |
6.4.4 桑葚多糖及其衍生物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SOD与 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分析 |
6.4.5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实验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紫花脸蘑液体发酵和多糖纯化、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食药用菌多糖概述 |
1.2 紫花脸蘑的概况 |
1.3 食药用菌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1.4 多糖结构的鉴定 |
1.5 食药用菌多糖结构与构效的关系 |
1.6 食药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1.7 立题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紫花脸蘑菌丝体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
3.1 单因素条件筛选 |
3.2 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 |
3.3 爬坡实验 |
3.4 Box-BEHNKEN设计实验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紫花脸蘑菌丝体水提多糖工艺的优化 |
4.1 单因素优化 |
4.2 响应面优化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紫花脸蘑菌丝体碱提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
5.1 多糖的分离纯化 |
5.2 分子量测定 |
5.3 单糖组成分析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5 2D HSQC NMR分析 |
5.6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紫花脸蘑菌丝体多糖的抗氧化及保肝作用 |
6.1 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
6.2 多糖的体内保护肝脏作用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紫花脸蘑菌丝体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
7.1 小鼠的外观表现 |
7.2 LMWDB和LMADC对小鼠体内B16肿瘤生长的影响 |
7.3 LMWDB和LMADC对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7.4 LMWDB和LMADC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7.5 讨论与小结 |
第八章 紫花脸蘑多糖的保鲜作用 |
8.1 LMWDC1和LFDS对双孢菇外观的影响 |
8.2 LMWDC1和LFDS对双孢菇失重率的影响 |
8.3 LMWDC1和LFDS对双孢菇附着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8.4 LMWDC1和LFDS的抑菌作用 |
8.5 PAW的主要活性组分 |
8.6 PAW的物理化学性质 |
8.7 PAW对微生物的影响 |
8.8 PAW对双孢菇PH、相对电导率和组织硬度的影响 |
8.9 PAW对双孢菇呼吸速率和失重率的影响 |
8.10 PAW对双孢菇褐变的影响 |
8.11 PAW对双孢菇MDA、SOD和VITAMINC含量的影响 |
8.12 小结与讨论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四、茯苓菌丝体多糖硫酸酯化衍生物的制备及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茯苓多糖的提取、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王悦,田双双,刘晓谦,张永欣,闫利华,王智民. 世界中医药, 2021
- [2]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D]. 徐顺高.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茯苓多糖佐剂PCP-I酸水解产物的化学研究[D]. 刘桂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茯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保肝活性及其对CYP2E1酶影响研究[D]. 程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5]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程玥,丁泽贤,张越,姜悦航,王雷,罗建平,彭代银,俞年军,陈卫东.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8)
- [6]酵母菌葡聚糖羧甲基化衍生物的制备、抗氧化活性及结构表征的研究[D]. 陈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硫酸酯化金针菇多糖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分析[D]. 袁芳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8]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D]. 李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桑葚多糖低浓度乙醇分级纯化、分子修饰及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活性研究[D]. 谭西.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10]紫花脸蘑液体发酵和多糖纯化、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许瀛引.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