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东京都的垃圾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霏,陈虹[1](2022)在《关于中日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生活垃圾分类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发展,达到绿色生活的终极目标。日本是世界公认的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佼佼者"。研究通过中日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的比较,从制度展开方式、国家基本现实这两个层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学习借鉴生活垃圾分类所取得成功的经验,提出建设美丽沈阳一定要普及三全理念,即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理念。
吕谦益[2](2021)在《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尚奕萱,梁立军,刘建国[3](2021)在《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得失及其对中国的镜鉴》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46个重点城市已逐步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并取得一定成效。综述了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4个发达国家开展垃圾分类的历程,从各自推行垃圾分类的背景、法律法规、主要理念及举措、分类处理方式、取得的成效等角度总结归纳了发达国家开展垃圾分类的经验,分析了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的分类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原因,指出废物出口导向下发达国家垃圾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开展垃圾分类,应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按照各地垃圾产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选择合理的分类方式和处理方式,明晰各环节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建立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平台,形成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中国模式。
应倩蕊[4](2021)在《拉萨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林小珠,潘登[5](2020)在《日本新宿区垃圾分类的全过程管理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指出了日本作为世界上垃圾分类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已成熟。选取日本东京都新宿区作为案例,梳理了垃圾分类的管理结构、成本情况与处理过程,总结提出了启示,以期为我国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房胜[6](2020)在《合作治理视野下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研究 ——以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既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也碰到了一些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与挑战,合作治理正在成为中国政府继续转变职能、深化改革、提升治理绩效的创新手段。作为公共管理范式的一种新取向,合作治理主要的表现形式或使用领域可以概括为公共政策制定与公共服务提供两方面,就我国而言,合作治理更加侧重公共服务领域。伴随着中国政府对购买社会服务、合同外包、公私伙伴关系等新型政策工具的运用,市场和社会组织也随之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目前,研究者对城市治理、合作治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研究都非常关注,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将三者联系起来进行的研究还较少。本论文将合作治理界定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合作,并基于合作治理视角对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锡山区为例,针对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环卫保洁、设施管养、绿化养护市场化的实地调研,在借鉴日本东京都新宿区和昆山市、宿迁市等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尝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本篇论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明晰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对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合作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分析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发展的历程、问题与成因,梳理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背景、内容、现状,探讨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部分比较分析日本东京都新宿区和昆山市、宿迁市等国内外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实践经验,对其给锡山区的启示进行归纳。第五部分对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实践经验,从深化认识、强化投入和绩效、强化监管、培育主体四个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吴敏芝[7](2020)在《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处理速度远远不及产生的速度,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给其他生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在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到位,相关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支持不足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依然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阻碍。因此,我们目前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政府、垃圾处理企业、民众共同合作,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综合治理。本文以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切入点,具体分七个部分进行论述,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前言。简单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论述,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框架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对农村生活垃圾、垃圾处理、可持续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农民行为理论等进行简单介绍。第三部分;剖析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详细分析了目前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来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通过调查问卷对目前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量化分析,并对环保部门、环境卫生部门进行了访谈,通过数据分析为后文的问题分析奠定基础。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从政府层面、农户层面、垃圾处理企业层面这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分析得出目前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备不足、处理经费不足农户随便乱倒分类意识不强、垃圾收运能力有限、垃圾中转站设置欠合理、垃圾转运车等设施不健全,另外从这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分析得出目前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包括:认识不到位、财政支持投入力度不足、政策理解不到位、法律缺失文化水平偏低、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备。第五部分:以日本东京市、福建省南平市为具体分析对象,找出了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通过上述分析论述,本文得出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要提高认识,尽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设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政府搭建平台,强化农户意识,加大环保意识教育;垃圾处理企业需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水平,加强环卫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第七部分:总结本文的论述,并对今后东莞市和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出一定的展望,对于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并提出希冀。
王仪[8](2020)在《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研究》文中指出生活垃圾治理对生态环境治理至关重要,在“绿水青山”的憧憬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从试点城市探索垃圾分类,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已成为新时尚。重庆市作为国内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垃圾分类中已取得初步成效。《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实施一年以来,垃圾分类四级指导员制度、生活垃圾全生命智慧管理等新措施成为重庆在垃圾分类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然而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全民覆盖的长期工作,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也需要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即政策工具。在政策制定阶段,需要考虑政策执行适用的政策工具,考量政策工具本身特性、政策议题性质、以往政策工具应用经验和政策受众群体可接受度等因素。在政策执行阶段,运用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是政策执行的本质,脱离了政策工具运用的政策执行是无意义的,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决定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政策工具的研究对于政策制定与执行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出发,围绕“如何优化政策工具从而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一主线,对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展开系统研究。笔者认为,提升垃圾分类政策效果,政府部门要重视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要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工具本身的优势,注重政策工具的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为垃圾分类工作构建完整制度框架。本文将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三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政策工具和垃圾分类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阐释了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等相关概念以及公共物品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第三章以政策工具三分类方式分别介绍了上海、厦门、莱比锡、东京的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第四章首先介绍了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包括管理现状、现行政策梳理和政策目标分析,其次分别探讨了三类重庆市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第五章在与国内外垃圾分类先进城市比较分析基础上,揭示了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六章提出了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政策工具的优化建议。
王恬[9](2020)在《“町内会”与封闭式合作治理 ——21世纪初日本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日本东京都江户川区的案例,反映日本社区治理的转型情况,探索21世纪初日本社区治理存在的困境和出路。在利用作者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日本东京都江户川区收集的数据材料,并在创造性的运用Fung的民主立方理论基础上,本文从更为具体、立体的角度反映社区治理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和选择。研究发现,21世纪初的日本社区治理经历了从“町内会”主导的传统治理形式,向封闭式合作治理形式的转变。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期间,日本地方社区的“町内会”在社区治理的参与者选择、地方积极性、社区创新接受度和社区活动执行力四个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困境,而封闭式合作治理正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可行出路。在参与者选择方面,江户川区的社区治理经历了从“町内会”到封闭式组织联合的转变,而这背后反映了社区治理合法性的转变需求。传统“町内会”形式的代表性降低,促使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被纳入社区治理体系。然而,封闭式合作治理也存在局限性,未来仍需转向参与者选择更多元的开放式合作治理;在地方积极性方面,江户川区的社区治理经历了从积极参与到被动应对的转变,这背后反映了社区治理在责任上的转变。“町内会”对社区事务的主导,引发其他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减弱,使得社区治理中的其他行为体不得不承担起原本社区居民的责任。不过,这种责任的转接只是一种暂时的安排,未来仍旧需要社区居民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共同分担社区治理的责任;在社区创新接受度方面,江户川区的治理情况经历了从趋于保守到打破常规的转变,这背后反映的是社区治理的路径依赖程度。日本地方社区在长期的“町内会”主导下,逐渐形成社区对原有路径的自我强化。这造成了治理形式与环境变化的不适,而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正好打破了“锁定”的社区路径。不过,封闭式合作治理形式在能力和资源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更多治理主体认同社区创新,对社区创新产生需求;在社区活动执行方面,江户川区的社区治理经历了从资源短缺到多方支援的转变,这背后反映的是社区资源途径的转变。原本单一地依靠“町内会”的成员支持限制了社区治理对资源的汲取动力和拓展需求,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传统的资源支持形式难以满足复杂化的社区环境,封闭式合作治理通过社会网络维持和拓展社区治理资源,能够勉强维持社区治理的运行。在未来,仍需开放社区治理的参与途径,同各方治理主体建立合作网络,维持和发展社区治理。
桂志伟,俞进进,蔡立弘,刘佳颖,李书明[10](2020)在《中日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技术、政策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在对中日两国在建筑垃圾方面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调研的基础上,聚焦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和东京,通过举例论证等方式详细介绍了两国各自在建筑垃圾处置方面的现状和工艺技术。我国在建筑垃圾的处置方面,以简单的人工分选、破碎、筛分为主,处置的废料来源主要以废弃混凝土和拆房垃圾为主。受制于处置费用,废料的品质向纯混凝土和混有约10%混凝土的砖混垃圾两极分化,后期的再生骨料应用市场也截然不同。日本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配套的法律政策、再生产品后期消纳途径、对应的再生产品应用标准都十分健全,治废企业可以实现较好的良性运转。在处置技术方面,日本工厂依赖多道人工进行精细分选,以提高后期再生产品的品质。同时,日本在治理前期的建筑垃圾和被污染的土壤方面,技术也更加成熟、先进。结合两国的调研结果,文末提出了我国对于建筑垃圾处置的管理政策、标准规范一些建议。
二、日本东京都的垃圾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东京都的垃圾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中日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日生活垃圾分类的现实进展 |
1.1 中国生活垃圾分类的现实进展 |
1.2 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的现实进展 |
2 中日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产生差异的原因 |
2.1 从制度展开方式分析 |
2.2 从国家基本现实分析 |
3 中日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对比及经验研究 |
3.1 家校社会一体化将生活垃圾分类观念内化于心 |
3.2 激发民众参与热情将生活垃圾分类观念外化于行 |
3.3 构建行动体系将生活垃圾分类观念制度化 |
4 结语 |
(3)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得失及其对中国的镜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进程 |
2.1 日本:政府主导下的源头精细分类 |
2.2 德国:政府与企业责任分担的市场化运作 |
2.3 美国:源头粗分基础上的政府购买服务 |
2.4 新加坡:城市固废统筹管理与集约化处理 |
3 发达国家及中国的政策对比和得失分析 |
3.1 处理方式的选择 |
3.2 分类标准的制定 |
3.3 废物的出口转移 |
4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对中国的镜鉴 |
4.1 立法因地制宜,注重阶段性和可行性 |
4.2 引入市场机制,保障系统长效运行 |
4.3 明晰各方责任,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 |
4.4 发挥后发优势,构建智能化监管平台 |
5 结论 |
(5)日本新宿区垃圾分类的全过程管理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垃圾区域管理体系 |
3 垃圾处理流程 |
3.1 分类 |
3.2 收集 |
3.3 搬运 |
3.4 处理 |
3.4.1 资源回收 |
3.4.2 可燃垃圾的处理 |
3.4.3 不可燃垃圾和大件垃圾的处理 |
4 新宿区垃圾量演变与费用 |
4.1 垃圾与回收再利用量演变 |
4.2 垃圾处理费用分析 |
5 启示 |
5.1 社会主体协同参与和3R的实践 |
5.2 严格的垃圾分类方法和垃圾付费制度 |
5.3 法规有效约束与宣传带动 |
5.4 垃圾回收形式的创新 |
(6)合作治理视野下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研究 ——以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公共服务内涵和分类 |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 |
三、城市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合作治理理论 |
第二章 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发展的历程、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历程 |
一、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背景 |
二、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概况 |
三、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历程 |
四、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成效 |
第二节 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
一、投入不足制约服务供给水平 |
二、职能交叉容易导致推诿扯皮 |
三、标准不统一影响公共服务效果 |
四、市场竞争缺乏活力 |
五、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仍然较低 |
第三节 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府自身主导能力不足 |
二、企业参与竞争不够规范 |
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受限 |
四、公众参与意识不够 |
第三章 合作治理视野下国内外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实践经验 |
第一节 国内外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实践经验 |
一、日本东京都新宿区:公众参与垃圾分类 |
二、昆山市:多渠道保障市场化效果 |
三、宿迁市: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 |
第二节 相关启示 |
一、强化责任落实 |
二、加强法制建设 |
三、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
第四章 合作治理视野下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深化对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认识 |
一、科学认识政府职能转变 |
二、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
第二节 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投入和绩效 |
一、保障经费投入 |
二、强化绩效评估 |
第三节 强化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监管 |
一、规范招标程序 |
二、加强履约管理 |
第四节 培育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的主体 |
一、培育多元主体 |
二、深化公众参与 |
结语 |
一、总结与建议 |
二、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活垃圾 |
2.1.2 垃圾处理 |
2.1.3 可持续利用 |
2.1.4 新农村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农民行为理论 |
3 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3.1 东莞市农村概况 |
3.2 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
3.2.1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来源 |
3.2.2 东莞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
3.2.3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
3.2.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 |
3.3 农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数据来源 |
3.3.3 农民对农村垃圾处理满意度的分析 |
4 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问题与原因 |
4.1 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政府层面 |
4.1.2 农户层面 |
4.1.3 垃圾处理企业层面 |
4.2 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
4.2.1 政府层面 |
4.2.2 农户层面 |
4.2.3 垃圾处理企业层面 |
5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验借鉴 |
5.1 日本东京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验 |
5.2 福建省南平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验 |
5.3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启示与借鉴 |
5.3.1 经验与启示 |
5.3.2 借鉴 |
6 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解决的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1.1 要提高认识,尽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 |
6.1.2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设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
6.2 农户层面 |
6.2.1 搭建环保活动平台 |
6.2.2 强化农户意识 |
6.2.3 加大环保意识教育 |
6.3 垃圾处理企业层面 |
6.3.1 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水平 |
6.3.2 加强环卫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重点、难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活垃圾分类 |
2.1.2 政策工具 |
2.1.3 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社会治理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
3.1 重庆市垃圾分类管理现状 |
3.1.1 管理主体 |
3.1.2 分类标准 |
3.1.3 处理系统 |
3.2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梳理 |
3.2.1 国家政策视角下的重庆市垃圾分类政策背景 |
3.2.2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梳理 |
3.2.3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目标 |
3.3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 |
3.3.1 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 |
3.3.2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 |
3.3.3 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 |
第4章 国内外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经验 |
4.1 国内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经验 |
4.1.1 上海市 |
4.1.2 厦门市 |
4.2 国外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经验 |
4.2.1 德国莱比锡市 |
4.2.2 日本东京都 |
4.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总结 |
第5章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的分析 |
5.1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的比较分析 |
5.1.1 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
5.1.2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
5.1.3 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
5.2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5.2.1 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强制力弱 |
5.2.2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发展不完善 |
5.2.3 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应用不充分 |
5.3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5.3.1 政策工具本身缺陷 |
5.3.2 政策工具应用环境的局限性 |
第6章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优化建议 |
6.1 增强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强制力 |
6.2 提高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科学性 |
6.3 创新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的丰富性 |
6.4 加强各类型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町内会”与封闭式合作治理 ——21世纪初日本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日本社区治理的转型选择 |
(二)社区治理转型的解释路径 |
(三)文献述评 |
(四)核心概念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三)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民主立方理论及其改造 |
一、民主立方理论 |
(一)民主立方理论的提出 |
(二)民主立方理论的维度 |
二、民主立方理论的创造性改造 |
(一)民主立方理论的适应性 |
(二)改造后的分析模型 |
第三章 调研地点与数据收集 |
一、调研地点的选取——东京都江户川区 |
(一)江户川区社区治理程度高 |
(二)地方政府设立相关部门 |
(三)实地调研的可行性 |
二、调研数据的收集 |
(一)资料收集 |
(二)面对面访谈 |
第四章 日本地方社区的“町内会”传统 |
一、地方社区的“町内会”传统 |
(一)“町内会”的历史 |
(二)“町内会”的特征与职能 |
(三)“町内会”的结构 |
(四)“町内会”的治理传统 |
二、“町内会”的支持部门——地域服务部 |
(一)地域服务部的成立 |
(二)地域服务部的职能 |
(三)地域服务部的运作机制 |
第五章 东京都江户川区社区治理的转变 |
一、参与者选择:从“町内会”到封闭式组织联合 |
(一)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从“町内会”中选择 |
(二)21世纪初-至今:从封闭式组织联合中选择 |
二、地方积极性:从积极参与到被动应对 |
(一)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积极参与社区生活 |
(二)21世纪初-至今:被动应对社区问题 |
三、社区创新接受度:从趋于保守到打破常规 |
(一)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全体一致的趋于保守 |
(二)21世纪初-至今:部分成员的打破常规 |
四、社区活动执行力:从资源短缺到多方支援 |
(一)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活动执行资源不足 |
(二)21世纪初-至今:联络多方寻求支援 |
第六章 “町内会”的困境与封闭式合作治理的优势 |
一、参与者选择:社区治理合法性的转变 |
(一)“町内会”的合法性困境:代表性降低 |
(二)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融入多元的社区治理主体 |
二、地方积极性:社区治理责任的转变 |
(一)“町内会”的参与困境:居民社区意识的减弱 |
(二)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社区责任的共担 |
三、社区创新接受度:社区依赖路径的转变 |
(一)“町内会”的决策困境:原有路径的自我强化 |
(二)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打破“锁定”的社区路径 |
四、社区活动执行能力:资源途径的转变 |
(一)“町内会”的资源困境:社区资源来源单一 |
(二)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合作网络的资源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10)中日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技术、政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置 |
1.1 我国的宏观政策与财务政策 |
1.2 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情况 |
1.2.1 主要问题与工艺 |
1.2.2 企业收益与面临的困境 |
1.2.3 再生骨料的实际利用现状 |
1.3 国内处置工厂案例调研 |
1.3.1 简易的废弃混凝土处置工厂 |
1.3.2 移动式拆房垃圾处置线 |
1.3.3 大规模固废处理工厂 |
2 日本建筑垃圾处置 |
2.1 日本及东京建筑垃圾现状 |
2.2 日本建设垃圾处置法规政策 |
2.3 日本处置工厂案例调研 |
2.3.1 TAKEEI公司川崎循环利用中心 |
2.3.2 城南岛工厂 |
3 结论及建议 |
四、日本东京都的垃圾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中日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比较研究[J]. 于霏,陈虹. 清洗世界, 2022(01)
- [2]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对策研究[D]. 吕谦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得失及其对中国的镜鉴[J]. 尚奕萱,梁立军,刘建国. 环境卫生工程, 2021(03)
- [4]拉萨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应倩蕊. 西藏大学, 2021
- [5]日本新宿区垃圾分类的全过程管理及启示[J]. 林小珠,潘登. 绿色科技, 2020(18)
- [6]合作治理视野下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研究 ——以锡山区城市管理服务为例[D]. 房胜.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东莞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研究[D]. 吴敏芝.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8]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研究[D]. 王仪. 西南大学, 2020(01)
- [9]“町内会”与封闭式合作治理 ——21世纪初日本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 王恬.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10]中日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技术、政策对比研究[J]. 桂志伟,俞进进,蔡立弘,刘佳颖,李书明.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