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载荷下的减振分析

冲击载荷下的减振分析

一、冲击载荷下的减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韩晓明,李强,李池[1](2020)在《冲击载荷下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设计及动态特性分析》文中认为为研究轮式车辆的电涡流减振器在行进间冲击载荷下的动态特性,结合电涡流理论设计了一种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并基于等效磁路模型和麦克斯韦方程分析了其导体筒表面空气间隙处磁感应强度与阻尼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有限元法对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的静、动态磁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其阻尼特性的影响及不同运动速度下的示功特性曲线。通过建立1/4车辆悬架动力学模型和基于高斯滤波白噪声的随机路面激励模型,对车辆行进间冲击载荷下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的磁场在动态条件下会发生退磁以及磁感线趋速聚集现象,各结构参数对其阻尼特性的影响较大;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的响应速度快,压缩、复原阻尼力恒定且平稳,可以高效、快速地消除轮式车辆越野时受到的路面激励和车载武器射击时的冲击载荷,能够有效抑制车体振动。研究结果对提高轮式车辆的越野机动性以及车载武器的射击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韩晓明,张超,许桎嶂,李强,李侃伟[2](2020)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磁流变缓冲器磁路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冲击载荷下磁流变缓冲器的缓冲特性,设计了一种磁流变弹簧复合工作模式的缓冲器。进行磁路设计时,利用自适应权重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磁路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并基于有限元法对冲击载荷下缓冲器优化前后的静、动态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动态磁场对结构参数较为敏感,运动状态下磁场会发生一定程度"退磁"现象,使得工作磁场小于静态磁场,通过弹簧可以有效补偿磁流变缓冲器的动态特性。通过粒子群算法可有效提高磁流变缓冲器的响应速度,这对提高冲击载荷下缓冲器的缓冲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崔泰毓[3](2020)在《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研究》文中提出空间光学遥感卫星在发射阶段,会经随运载火箭经历发动机点火,火工品爆炸等一系列复杂的振动环境,这可能会使星上光学敏感部件产生过度振动,对光学遥感载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永久损坏。随着光学载荷轻量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减振技术已经难以在不改变光学载荷结构的条件下满足振动环境和质量的苛刻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非线性能量阱作为一种新型的被动减振装置,以其振动能量耗散效率高,鲁棒性强,质量小和无需对结构修改的特点,已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航天设备振动抑制中。针对空间光学载荷在发射阶段中受到的瞬态冲击和简谐激励两种典型振动环境,本文对单自由度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对空间光学载荷的振动抑制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通过将空间光学载荷等效为单自由度系统,建立了耦合单自由度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冲击载荷下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能量耗散效率进行了研究。通过复变平均法推导了耦合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二自由度系统在冲击载荷下的慢变方程,使用近似替换的方法得到了慢不变流形极值点的近似解析表达式,以此建立了以能量阱能量耗散效率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数值分析表明,优化后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能量耗散速率有明显提升。接下来本文应用数值方法对简谐激励下耦合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二自由度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了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主要结构参数对振动抑制效果的影响,以此建立了针对简谐激励工况下的参数选取方法,可以快速对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进行参数设计,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参数选取方法的可用性。针对某光学遥感载荷的振动抑制要求,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立了一套分段刚度能量阱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原理样机。该样机应用永磁体作为振子,使其同时作为质量部件和阻尼部件,节约能量阱内部空间,通过垫片使能量阱刚度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对该能量阱的结构质量,刚度和阻尼参数进行了检测和调整后,完成了原理样机的装调。最后,为验证将本文设计的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振动抑制效果,本文将其安装于某光学遥感载荷进行冲击和正弦振动试验。冲击激励工况下,安装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后,空间相机次镜的振动耗散时间最多缩短了46.9%。正弦激励工况下,空间相机主镜加速度响应峰值下降18%,次镜的加速度响应降低了15%。实验结果符合本文对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分析结果,建立的参数设计方法有效,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可以有效抑制空间光学载荷在冲击和正弦激励的振动响应。

李卓[4](2020)在《三支承轴系支承配置及振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多支承轴系在直升机尾传动系统、涡轮发电机组等设备中使用广泛,且对设备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多支承轴系的高速化柔性化发展,这些轴系的弯曲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多支承轴系的支承参数对系统的振动影响显着,通过研究支承配置,并开展振动控制研究,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振动。本文以三支承轴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支承配置及振动控制研究,主要工作如下:研究了支承位置、支承刚度对三支承轴系的振动特性影响,确定了三支承轴系的支承配置。基于ANSYS/Workbench分析了系统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得到了系统的固有频率、临界转速和偏心载荷下的振动变形量等参数。基于交互作用正交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支承位置、支承刚度对三支承轴系的振动影响,得到了使轴系跨一阶临界转速时振动较小的支承参数组合和对轴系振动影响的主次顺序,分析了支承参数的交互作用对跨临界转速时振动的影响规律。搭建了三支承轴系振动试验平台,开展了支承位置对三支承轴系振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支承位置对三支承轴系跨临界转速时的振动影响显着,其中,支承Ⅰ的位置对振动的影响最大,支承Ⅲ的位置对振动的影响最小;支承Ⅰ和支承Ⅱ位置间的交互作用对轴系振动变形的影响大于支承Ⅱ的作用;试验中对比最优和最差的支承位置,振动量减小了86.19%。基于确定的支承配置,研究了三支承轴系的控制状态模型。基于有限单元方法建立了三支承轴系的动力学模型,得到了三支承轴系弯曲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基于数值分析方法计算系统的临界转速,并分析了支承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通过与第二章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前两阶临界转速相差小于1%,并且支承刚度对临界转速的影响趋势一致。详细研究了最优控制方法中的LQR控制和LQG控制,基于三支承轴系动力学模型,设计了LQR控制状态模型和LQG控制状态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三支承轴系的振动控制。基于MATLAB/Simulink分别搭建了三支承轴系在偏心载荷下的仿真模型、LQR控制模型和LQG控制模型,开展了系统在偏心载荷下的减振研究,并分析了支承Ⅱ的刚度、阻尼等参数对振动控制的影响。基于LQR和LQG控制模型,开展了系统在冲击载荷下的减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支承Ⅱ的刚度越小或阻尼越大时两种控制方法的减振效果越好,并且采用LQG的振动控制效果优于LQR控制。

张义忠,王帅,马天宇[5](2019)在《爆炸冲击载荷下高压气瓶及其管道系统抗冲性能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水下非接触爆炸冲击载荷下高压气瓶及其管道系统冲击响应动力学建模、计算方法及减振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首先通过缩聚梁建模方法建立了某高压气瓶及其管道系统动力学计算模型,使用动态设计分析方法分析该系统承受冲击载荷时的动响应特性。为实现高压气瓶及其管道系统优化设计,基于ISIGHT软件搭建优化平台,通过二次序列规划等优化算法,对高压气瓶及其管道系统多个隔振器刚度进行组合优化设计,提高了高压气瓶及其管道减震系统的缓冲抗冲隔振能力。

黄宇曼[6](2019)在《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缓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履带推土机多作业于“非路面”条件下,其工况十分恶劣,车辆和驾驶员所受振动冲击非常剧烈。同时履带推土机工作时整机及零部件受力相对复杂、冲击较大,对车辆本身及其配件均造成巨大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某型号履带推土机的支重轮为例,在传统刚性支重轮基础上进行打孔,并在孔的空腔内填充混合的阻尼颗粒,由此来减少支重轮所受振动冲击。本文所做的工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履带车辆减振方式和阻尼处理方式,指出了支重轮减振都是着眼于支重轮和车辆连接处的结构减振,很少考虑支重轮本身减振。故本课题结合履带车辆减振中的支重轮减振和阻尼处理方式中的颗粒阻尼减振,提出了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2、从动力学出发分析了颗粒阻尼耗能机理,分别就颗粒碰撞耗能和摩擦耗能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了颗粒运动方程和耗能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履带推土机整机缓冲模型和阻尼支重轮缓冲模型,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得出方程表达式,为下文阻尼支重轮减振特性分析做出了前期准备。3、由于该阻尼支重轮是一种新型结构,并没有在实践中运用,所以有必要验证其力学性能。又因颗粒质量相对于支重轮质量很小,故本文忽略了颗粒对支重轮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阻尼支重轮在三种不同工况下的强度进行分析,由应力、变形云图校核该阻尼支重轮是否满足各工况下的使用强度要求。4、研究了混合颗粒的颗粒参数对阻尼支重轮减振效果的影响,仿真对比分析了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和传统刚性支重轮在典型工况下的振幅比,进而得出两种支重轮对振动缓冲的效果,验证该阻尼支重轮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减振。结果表明,该阻尼支重轮在推土机各作业工况下,振动幅值比明显下降,履带推土机所受振动冲击得到有效缓冲。

刘盼盼[7](2019)在《被动及半主动隔振系统的抗冲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设备精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抗冲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小因冲击造成的损坏,必须对设备进行防护或隔离。本文以钢丝绳隔振器为基础,以减小设备的冲击响应为目标,分别对被动式隔振系统以及带有磁流变阻尼器的并联隔振系统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基于速度阶跃法对单自由度线性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进行了求解,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冲击响应的影响。设计了应用钢丝绳隔振器的隔振系统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基于速度阶跃法的求解结果对钢丝绳隔振系统进行了抗冲击设计,并以具体算例验证了速度阶跃法在短冲击计算和设计时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对钢丝绳隔振系统在不同激励幅值下的扫频实验,得出了钢丝绳隔振系统频率随激励幅值而变化的趋势,表明了钢丝绳隔振系统具有较强的刚度软特性。基于扫频实验结果,使用谐波平衡法对隔振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和求解,并对系统模型参数进行识别。通过对该隔振系统的冲击仿真和实验,表明了钢丝绳隔振系统对高频冲击以及大幅值冲击载荷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效果。最后,将磁流变阻尼器应用到冲击隔离中。基于磁流变液的Bingham本构关系模型,建立了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的参数化阻尼力模型,利用安培环路定理与磁通量连续性定理,推导了磁流变液的剪切屈服强度随输入电流的近似数学模型。以磁流变阻尼器的示功实验结果为基准,验证了该磁流变阻尼器的参数化模型并进行了适当的修证。基于修正后的参数化模型,进行了钢丝绳隔振器并联磁流变阻尼器的冲击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一定时,系统的加速度响应随着阻尼器输入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但其相对位移响应随着阻尼器输入电流的增大而减小。相比于传统被动冲击隔离装置,磁流变半主动隔振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抗冲击要求作出调整,能够在满足隔离效率的前提下减小系统变形,体现出了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袁志文[8](2019)在《自解调光纤光栅于声子晶体梁弯/扭带隙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声子晶体是一种具有弹性波带隙的周期性功能材料或结构。在带隙频率范围内的弹性波传播会受到抑制或者不能传播,该特性使得声子晶体在减振降噪及振动控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梁是工程中最常用的结构,梁类结构一直是减振和振动控制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围绕声子晶体梁的弯/扭带隙特性问题,建立相关的理论和新的实验测量手段,运用理论、仿真、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声子晶体梁弯曲波和扭转波带隙的稳态传输特性及瞬态响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Timoshenko梁单元中的弯曲振动和修正截面经典杆单元的扭转振动控制方程,介绍了 一维声子晶体梁的回传射线矩阵法(MRRM)理论,包括周期结构MRRM列式中的相位矩阵、散射矩阵和回传射线矩阵,可用于求解无限周期梁的能带结构、有限周期梁的稳态传输特性及短时瞬态响应。(2)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位移(FBG)传感系统,结合光纤光栅耦合模理论设计了一种自解调光纤光栅(SFBG)位移传感器,经过静态拉伸和动态传感实验验证了其良好的线性度和优良的动态传感能力。建立了声子晶体实验研究的SFBG位移传感系统,为声子晶体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套高精度、简单实用的实验手段。(3)利用自解调光纤光栅(SFBG)位移传感系统,对声子晶体梁弯曲波带隙传输特性和瞬态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稳态实验研究发现,带隙对弯曲波传播有极大的抑制作用,在非完美型声子晶体梁缺陷态频率下会出现弯曲波局域化现象。瞬态实验中,长时间的瞬态响应能直观反映带隙对弯曲波传播的抑制影响,短时瞬态响应的频谱分析表明其能极大的降低高频阻尼比以及环境随机噪声对响应频谱的影响。实验、MRRM理论、有限元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 MRRM理论有效性及SFBG位移传感器高精度传感能力。(4)研究了圆截面声子晶体梁扭转波带隙特性,通过有限元与扭转波MRRM理论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通过测量位移来提取声子晶体扭转振动响应的分离法,结合自解调光纤光栅位移传感系统,对矩形截面声子晶体梁扭转波稳态传输特性及受偏心激励下弯扭组合振动瞬态响应进行实验研究。通过与MRRM理论、有限元的结果对比,从稳态和瞬态的角度均验证了分离法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带隙对扭转波传播有极大的抑制作用,并且发现扭转波在声子晶体中传播时,一定的材料或几何排列顺序可以使声子晶体的自由表面存在局域态,局域态的存在会降低带隙的减振效果,对结构的减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李鹏[9](2019)在《防护型车辆复合夹层结构吸能机理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现代战争中军用车辆的毁伤以及乘员安全损伤问题,防护型车辆在结构设计之初即需要考虑整车防护性能、结构轻量化以及通过性等性能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得防护型车辆可以适用于各种形式的作战场合。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爆炸仿真模拟以及优化设计技术,对某型防护型车辆开展了爆炸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响应研究,在底部防雷组件结构设计中引入复合夹层结构,并采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对防雷组件结构进行改进。主要方法如下: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对三种不同形式的芯层结构准静态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得到了芯层结构的吸能机理,同时通过分析复合夹层结构中应力波的传播规律以及爆炸冲击下结构变形模式,得到复合夹层结构的吸能机理以及抗爆机理,为后续整车防雷组件设计中复合夹层结构的运用奠定理论基础。接着利用台架结构完成泡沫铝复合夹层结构的爆炸试验与仿真分析,得到ALE仿真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地模拟爆炸冲击问题。通过对不同参数下三种复合夹层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三种复合夹层结构抗爆性能的优劣。然后完成整车结构有限元建模以及防雷组件材料动态参数的获取,通过对几种底部防雷组件结构进行整车爆炸仿真分析,最终设计出面外蜂窝复合结构防雷组件,仿真结果表明复合夹层结构防雷组件可以提高整车的抗爆性能。在保证车内乘员安全的情况下,对面外蜂窝复合结构防雷组件进行多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改进后的整车结构抗爆性能得到提升,同时完成了防雷组件结构轻量化设计,最后利用整车爆炸试验验证了优化设计结果。本文的研究流程以及成果在防护型车辆底部防雷组件设计及轻量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亚静[10](2018)在《水下发射动力学分析与缓冲减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弹体水下发射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载荷作用在发射筒内壁,引起发射装置的剧烈振动,对发射装置及未发射弹体的结构强度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连射时,前面弹体发射引起的振动余响应会叠加,影响后续弹体发射的精度和可靠性,严重削弱水下打击能力和作战威力。对水下发射引起的冲击响应进行计算分析和控制是水下发射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具有重要国防意义。本文研究难点在于,水下连射时,随着弹体出筒、海水涌入、纵向减振器锁死及发射载荷陆续作用在发射装置上,系统的质量、模型结构、刚度及外载荷都发生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时变过程,涉及冲击载荷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冲击响应求解和缓冲减振优化等。本论文以具有连续发射能力的水下通用发射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下连射时的动力学问题和缓冲减振优化设计。首先,建立通用发射平台各工况结构系统和流-固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得到其固有振动特性和动态特性;然后,对弹体出筒过程的瞬态冲击载荷仿真求解,采用有限元显式动态分析法得到每个弹体发射后系统的冲击响应及特性;接着,考虑水下连射时的振动叠加和时变非线性效应,提出基于模态综合的子结构法,建立三维复杂弹性耦合的水下连射机理模型,采用状态空间法进行时域求解,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机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提出水下发射缓冲减振优化方法,从通用发射平台横向适配器内减振环位置和纵向减振器刚度阻尼参数优化两方面出发,对通用发射平台水下发射缓冲减振进行研究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通用发射平台不同工况下的固有振动特性与弹体和水体的不同组合有关,其弯曲振型较多,对横向激励更敏感,艇体振动环境下系统对发射筒的模态比较敏感;通用发射平台受到弹体发射时的瞬态冲击载荷时,产生的主要应力和应变集中在受冲击区域,随着弹体发射,纵向减振器相继锁死,系统冲击响应衰减幅度减小;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水下连射机理模型的有效性;对通用发射平台的缓冲减振优化结果表明,通用发射平台增加一个横向适配器或调整下横向适配器的位置有明显缓冲减振效果,纵向减振器刚度为初始刚度的0.64-3.7倍,阻尼系数为初始刚度的0.004-0.007倍时,减振器具有较好的综合减振性能,该结论可为复杂水下垂直发射装置的结构设计和缓冲减振提供明确指导方向。本文对水下发射进行动力学分析和缓冲减振优化,提出的水下连射机理模型是本文重要创新,该模型不仅可对复杂垂直发射装置进行动力学建模,还可考虑连射过程的振动叠加和时变非线性效应,研究水下连射整个时间历程的动力学特性及响应。同时,该方法在参数讨论时灵活性大,计算效率高,可作为高效分析手段有效指导水下发射的结构设计和缓冲减振优化。

二、冲击载荷下的减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冲击载荷下的减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冲击载荷下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设计及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的磁场理论模型及其阻尼力分析
    2.1 等效磁路模型
    2.2 阻尼力分析
3 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4 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4.1 结构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分析
        4.1.1 磁靴厚度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4.1.2 导体筒厚度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4.1.3 导磁筒厚度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4.1.4 空气间隙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4.2 不同运动速度下的示工特性分析
    4.3 冲击载荷下的动态特性分析
5 结论

(2)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磁流变缓冲器磁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磁流变缓冲器设计
    1.1 磁流变阻尼力计算分析
    1.2磁路分析
2 磁场优化模型
    2.1 优化目标
    2.2 优化方法
3 磁场有限元分析
4 结论

(3)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非线性能量阱研究现状
    1.3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冲击载荷下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振动抑制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简介
    2.3 系统慢变方程
    2.4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能量传递分析
        2.4.1 触发TET的慢不变流形
        2.4.2 不触发TET的慢不变流形
    2.5 H和 L点对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能量耗散的影响
    2.6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参数优化
        2.6.1 L点近似表达式
        2.6.2 H点近似表达式
        2.6.3 优化模型
        2.6.4 数值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简谐激励下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振动抑制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简介
    3.3 NES参数的数值仿真分析
        3.3.1 质量比
        3.3.2 弹簧刚度间隙
        3.3.3 NES线性刚度
        3.3.4 NES阻尼系数
    3.4 简谐激励下NES参数选取方法
    3.5 数值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设计
    4.1 引言
    4.2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参数设计
        4.2.1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结构参数方法
        4.2.2 空间光学载荷单自由度等效参数
        4.2.3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结构参数
    4.3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结构设计
        4.3.1 振子的设计
        4.3.2 弹簧组件设计
    4.4 结构参数检测与装调
        4.4.1 质量检测
        4.4.2 刚度检测
        4.4.3 阻尼检测
        4.4.4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装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地面环境试验
    5.1 引言
    5.2 冲击激励工况
    5.3 谐波激励工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三支承轴系支承配置及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子轴系动力学研究概述
        1.2.2 转子轴系减振技术研究概述
        1.2.3 支承参数对转子轴系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三支承轴系的支承配置研究
    2.1 引言
    2.2 三支承轴系的动力特性及响应分析
        2.2.1 轴系系统结构
        2.2.2 轴系模型建立
        2.2.3 轴系模态及谐响应分析
    2.3 三支承轴系的支承位置研究
        2.3.1 正交仿真试验设计
        2.3.2 试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2.4 三支承轴系的支承刚度研究
        2.4.1 正交仿真试验设计
        2.4.2 试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2.5 支承位置对三支承轴系振动影响的试验研究
        2.5.1 三支承轴系振动试验平台搭建
        2.5.2 试验方案
        2.5.3 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支承轴系控制状态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三支承轴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三支承轴系动力学模型分析
        3.2.2 三支承轴系离散单元的运动方程
        3.2.3 三支承轴系系统的运动方程
    3.3 三支承轴系动力学模型验证
    3.4 最优控制理论
        3.4.1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
        3.4.2 线性二次型高斯最优控制(LQG)
    3.5 三支承轴系控制状态模型建立
        3.5.1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状态模型设计
        3.5.2 线性二次型高斯最优控制状态模型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支承轴系振动控制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偏心载荷下的振动控制研究
        4.2.1 无控制下的仿真研究
        4.2.2 LQR控制下的仿真研究
        4.2.3 LQG控制下的仿真研究
        4.2.4 仿真结果分析
    4.3 冲击载荷下的振动控制研究
        4.3.1 LQR控制下的仿真研究
        4.3.2 LQG控制下的仿真研究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缓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履带车辆减振研究现状
        1.2.1 履带车辆减振方式
        1.2.2 履带车辆减振研究现状
    1.3 阻尼处理研究进展
        1.3.1 阻尼处理方式
        1.3.2 颗粒阻尼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颗粒阻尼耗能机理
    2.1 颗粒阻尼减振技术简介
    2.2 混合颗粒碰撞耗能
        2.2.1 混合颗粒弹性变形阶段
        2.2.2 混合颗粒弹塑性变形阶段
        2.2.3 混合颗粒弹性恢复阶段
        2.2.4 碰撞阶段能量消耗
    2.3 混合颗粒摩擦耗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力学性能分析
    3.1 参数确定与三维模型建立
        3.1.1 参数确定
        3.1.2 三维模型建立
    3.2 材料特性确定
        3.2.1 橡胶颗粒来源
        3.2.2 金属颗粒来源
        3.2.3 本课题所选颗粒参数
    3.3 有限元分析
        3.3.1 有限元概述
        3.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4 典型工况下结果分析
        3.4.1 典型工况下分析结果
        3.4.2 对比不同孔径下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尼缓冲模型建立
    4.1 履带式推土机振动分析
        4.1.1 振动载荷分析
        4.1.2 振动频率分析
        4.1.3 振动控制分析
    4.2 振动响应分析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1 整机阻尼缓冲模型建立
        4.3.2 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缓冲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减振特性研究
    5.1 仿真分析应用
    5.2 阻尼支重轮与传统支重轮对比分析
        5.2.1 阻尼支重轮颗粒参数选取
        5.2.2 阻尼支重轮与传统支重轮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研究工作总结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被动及半主动隔振系统的抗冲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冲击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1.2.1 冲击隔离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2.2 冲击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减振抗冲元件
        1.3.1 被动减振抗冲元件
        1.3.2 半主动减振抗冲元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线性理论的隔振系统抗冲击设计
    2.1 引言
    2.2 线性隔离系统的冲击响应求解
        2.2.1 冲击响应求解
        2.2.2 冲击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2.3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结构方案
        2.3.1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总体结构
        2.3.2 钢丝绳隔振器的力学模型
    2.4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抗冲击设计
        2.4.1 设计计算步骤
        2.4.2 系统参数设计
        2.4.3 最大冲击载荷估算
    2.5 具体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抗冲击建模与冲击实验
    3.1 引言
    3.2 隔振系统的频率特性
        3.2.1 静态频率特性
        3.2.2 动态频率特性
    3.3 隔离系统建模与求解
        3.3.1 建立模型
        3.3.2 模型求解
        3.3.3 基于频率响应曲线的模型参数识别
    3.4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计算
    3.5 钢丝绳隔振系统的抗冲击实验
        3.5.1 冲击实验简介
        3.5.2 冲击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流变阻尼器在冲击隔离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4.2.1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模式
        4.2.2 磁流变阻尼器的抗冲击工作原理
    4.3 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的参数化建模
        4.3.1 粘性阻尼力与库仑阻尼力
        4.3.2 节流阻尼力
        4.3.3 摩擦力
    4.4 磁流变阻尼器的电磁模型
    4.5 模型验证
    4.6 并联隔振方案与响应数值求解
        4.6.1 钢丝绳隔振器并联磁流变阻尼器隔振方案
        4.6.2 并联隔振系统冲击响应求解
    4.7 并联隔振系统冲击实验分析
        4.7.1 实验工况与实验台介绍
        4.7.2 实验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自解调光纤光栅于声子晶体梁弯/扭带隙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声子晶体研究现状
        1.2.1 声子晶体的基本概念及特性
        1.2.2 声子晶体的带隙机理
        1.2.3 声子晶体的带隙计算方法
        1.2.4 声子晶体的实验研究方法
    1.3 光纤光栅传感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一维声子晶体梁的回传射线矩阵法
    2.1 引言
    2.2 声子晶体梁弯曲波传播分析的MRRM
        2.2.1 理论模型及控制方程
        2.2.2 相位关系
        2.2.3 散射关系
        2.2.4 系统响应
    2.3 声子晶体梁扭转波传播分析的MRRM
        2.3.1 理论模型及控制方程
        2.3.2 相位关系
        2.3.3 散射关系
        2.3.4 系统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系统
    3.1 引言
    3.2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系统
        3.2.1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原理
        3.2.2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系统实验架设
    3.3 自解调光纤光栅位移传感系统
        3.3.1 基于耦合模理论的传感原理
        3.3.2 静态拉伸实验与理论分析验证
        3.3.3 动态测量实验验证
        3.3.4 自解调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实验架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声子晶体梁弯曲波带隙特性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弯曲波带隙稳态传输特性
        4.2.1 实验架设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冲击载荷下瞬态弯曲波响应特性
        4.3.1 瞬态实验模型设计及实验架设
        4.3.2 悬臂梁的瞬态响应特性
        4.3.3 悬臂声子晶体梁的瞬态响应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分离法声子晶体梁扭转波带隙特性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扭转振动的测量与分离法原理
    5.3 圆截面声子晶体梁扭转波带隙特性
        5.3.1 扭转波带隙计算及传输特性
        5.3.2 扭转波带隙的表面局域态
    5.4 矩形截面声子晶体梁扭转波带隙实验研究
        5.4.1 矩形截面的截面修正系数
        5.4.2 实验模型及架设
        5.4.3 实验/理论结果对比与讨论
    5.5 矩形截面声子晶体梁偏心冲击载荷下的瞬态扭转波响应
        5.5.1 实验架设
        5.5.2 末端偏心激励瞬态实验/理论结果对比与讨论
        5.5.3 扭转模态节点偏心激励瞬态实验/理论结果对比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防护型车辆复合夹层结构吸能机理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护型车辆底部防护技术研究
        1.2.2 复合夹层结构技术发展研究
        1.2.3 车辆底部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2 爆炸冲击下复合夹层结构吸能机理研究
    2.1 芯层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2.2 芯层结构静态压缩实验
    2.3 应力波对复合夹层结构的作用理论分析
    2.4 爆炸冲击下复合夹层结构失效模式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爆炸冲击作用下复合夹层结构防护性能研究
    3.1 复合夹层结构台架试验研究
        3.1.1 台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3.1.2 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设置
        3.1.3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3.2 结构参数对复合夹层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3.2.1 不同芯层结构的影响
        3.2.2 不同芯层相对密度的影响
        3.2.3 不同芯层高度的影响
    3.3 炸药当量对复合夹层结构防护性能影响
    3.4 面板刚度对复合夹层结构防护性能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爆炸冲击载荷下整车结构动态响应分析研究
    4.1 整车及假人有限元模型建立
        4.1.1 模块化建模方法
        4.1.2 假人及乘员约束系统建模
        4.1.3 整车各系统连接建模
    4.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参数与边界条件
        4.2.1 有限元模型材料参数
        4.2.2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
    4.3 不同防雷组件的仿真对比分析
        4.3.1 不同防雷组件有限元建模
        4.3.2 防雷组件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4.3.3 车身地板动态响应
        4.3.4 假人响应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夹层结构防雷组件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5.1 多目标优化理论基础
        5.1.1 多目标优化的一般描述
        5.1.2 多目标优化算法
        5.1.3 基于NBI算法的帕累托最优解
    5.2 复合夹层结构防雷组件多参数多目标优化
        5.2.1 复合夹层结构防雷组件优化模型
        5.2.2 基于Hammersley采样试验设计
        5.2.3 优化目标代理模型响应面建立
        5.2.4 基于NSGA-II算法的防雷组件优化计算及分析
    5.3 复合夹层结构优化解结果分析
    5.4 优化结果试验验证
        5.4.1 试验方法与内容
        5.4.2 优化后模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水下发射动力学分析与缓冲减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水下发射技术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下弹体研制及发射研究现状
        1.3.2 水下发射动力学研究现状
        1.3.3 水下发射缓冲减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下发射动力学建模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2.2.1 结构有限元建模分析理论
        2.2.2 声学有限元建模分析理论
        2.2.3 结构-声学耦合有限元建模分析理论
        2.2.4 系统动力学分析理论
    2.3 通用发射平台有限元模型建立
        2.3.1 通用发射平台模块结构说明
        2.3.2 通用发射平台模块结构有限元建模过程
        2.3.3 各工况结构系统和流-固耦合系统模型
    2.4 通用发射平台固有振动特性分析
        2.4.1 通用发射平台结构系统固有振动特性分析
        2.4.2 通用发射平台流-固耦合系统固有振动特性分析
    2.5 通用发射平台动态特性分析
        2.5.1 水下发射主要激励力和传递途径分析
        2.5.2 弹体出筒时发射筒主要激励点对相邻弹筒关键位置动态特性分析
        2.5.3 艇体振动环境下通用发射平台动态特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瞬态发射载荷下水下发射冲击响应计算及分析
    3.1 引言
    3.2 冲击理论及算法
        3.2.1 冲击理论
        3.2.2 冲击响应计算方法
        3.2.3 算法稳定性及精度分析
        3.2.4 ABAQUS有限元软件显式动态分析法
    3.3 水下发射过程瞬态发射载荷求解及分析
        3.3.1 水下弹体出筒过程数值仿真方法
        3.3.2 水下弹体出筒过程流-固耦合动力学模型
        3.3.3 水下发射过程瞬态发射载荷计算及分析
    3.4 水下发射冲击响应计算及分析
        3.4.1 发射载荷施加及步长选取
        3.4.2 第一个弹体发射时系统冲击响应计算及分析
        3.4.3 第二个弹体发射时系统冲击响应计算及分析
        3.4.4 第三个弹体发射时系统冲击响应计算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发射三维复杂弹性耦合系统建模
    4.1 引言
    4.2 瞬态发射载荷下水下发射机理模型建立
        4.2.1 水下连射时的振动特点
        4.2.2 三维复杂弹性耦合系统建模思想
        4.2.3 三维复杂弹性耦合系统机理模型建立
    4.3 水下发射机理模型动力学方程推导
        4.3.1 弹性子系统动力学方程
        4.3.2 弹性子系统与弹性子系统综合
        4.3.3 三维复杂弹性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
        4.3.4 考虑时变的水下连射机理模型动力学方程
    4.4 水下发射机理模型动力学方程求解
    4.5 瞬态发射载荷下水下发射机理模型验证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发射缓冲减振研究及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水下发射缓冲减振优化问题建立
    5.3 通用发射平台结构改进
        5.3.1 通用发射平台结构改进分析
        5.3.2 增加通用发射平台横向适配器个数
        5.3.3 调整通用发射平台横向适配器间距
    5.4 水下发射机理模型纵向减振器参数优化
        5.4.1 水下发射机理模型纵向减振器动力响应分析
        5.4.2 水下发射机理模型纵向减振器参数优化问题建立
        5.4.3 水下发射机理模型纵向减振器刚度参数优化
        5.4.4 水下发射机理模型纵向减振器阻尼参数优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冲击载荷下的减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冲击载荷下永磁式电涡流减振器设计及动态特性分析[J]. 张超,韩晓明,李强,李池. 工程设计学报, 2020(06)
  • [2]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磁流变缓冲器磁路设计研究[J]. 韩晓明,张超,许桎嶂,李强,李侃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0(12)
  • [3]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研究[D]. 崔泰毓.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4]三支承轴系支承配置及振动控制研究[D]. 李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爆炸冲击载荷下高压气瓶及其管道系统抗冲性能优化方法研究[J]. 张义忠,王帅,马天宇. 舰船科学技术, 2019(19)
  • [6]颗粒混合式阻尼支重轮缓冲性能研究[D]. 黄宇曼.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7]被动及半主动隔振系统的抗冲击特性研究[D]. 刘盼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自解调光纤光栅于声子晶体梁弯/扭带隙特性研究[D]. 袁志文. 浙江大学, 2019(04)
  • [9]防护型车辆复合夹层结构吸能机理及优化技术研究[D]. 李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10]水下发射动力学分析与缓冲减振设计[D]. 张亚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冲击载荷下的减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