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腹胀的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米元元,黄海燕,尚游,邵小平,黄培培,向成林,汪淑华,包磊,郑兰平,顾苏,徐芸,李传圣,袁世荧[1](2021)在《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指出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临床医务人员能够科学、规范地管理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施期间出现的常见并发症, 本共识撰写团队以循证方法学及德尔菲法为指导, 围绕腹泻、误吸、高水平胃残余量、腹胀等几个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综合, 并经过两轮专家函询, 制定了《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借鉴。
庄欢[2](2021)在《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采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问卷选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或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情况1.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状况:术后第15天胃残余量均值依次为204.91±66.56ml、175.88±62.61ml、157.52±55.43ml、141.06±53.41ml、133.27±61.35ml,其中胃残余量最高值为430ml、最低为48ml。1.2持续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情况下,不同免疫营养总量患者与其胃残余量状况:≤500ml/d组胃残余量均值为212.20±77.87ml、5011000ml/d组为156.88±32.41ml、>1000ml/d组为105.03±20.37ml。1.3不同喂养时间节点患者胃残余量变化:从每日喂养开始0h、6h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上升,喂养第12h达峰值,喂养第18h、24h持续下降,至第二日开始喂养之前降到最低值。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慢性胃炎病史、术前PG-SGA等级、手术时长、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手术吻合部位(P<0.05);术前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术后疼痛等级、免疫营养液量、喂养方式及喂养途径(P<0.01)等11个因素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营养的量与胃残余量值呈负相关(r=-0.762,P<0.01)。(2)手术时长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07,P<0.01)。(3)焦虑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660,P<0.01)。(4)抑郁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501,P<0.01)。(5)疼痛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75,P<0.01)。2.3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PG-SGA评分(β=-10.296、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β=20.606、P<0.01)、手术时长(β=4.554、P<0.05)、免疫营养的量(β=-33.445、P<0.01)、喂养方式(β=-10.335、P<0.05)及喂养途径-空肠造瘘管(β=-15.579、P<0.05)、鼻空肠管(β=-25.112,P<0.01)共6项纳入到回归方程。结论: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变化状况:食管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胃残余量均值最高,至术后第5天胃残余量均值逐日下降;持续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每日的胃残余量均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达峰值之后虽继续给予免疫营养但患者的胃残余量仍逐渐下降,至第二日喂养开始前下降至最低值。当喂养量不足时患者的胃残余量呈上升趋势。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焦虑程度、术前营养状态、手术时间、免疫肠内营养的量、喂养方式或喂养途径是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术前焦虑程度越高、术前营养状态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免疫营养的量不足、应用鼻十二指肠管喂养方式或重力滴注营养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胃残余量。
徐礼娟[3](2021)在《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构建》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循证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以减少老年住院病人的鼻饲误吸和其他相关并发症在我国的发生率,提高临床鼻饲的治疗以及护理服务质量,为住院老年患者实施鼻饲标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证据综合法:系统检索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最佳证据、系统评价、原始研究;进行文献筛选,采用英国AGREE II指南评定工具及JBI文献质量评价标准(2016)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的证据采用JBI(2014)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进行证据的分级、汇总;拟定策略初稿。2.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0名临床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立策略终稿。研究结果:1.策略最终纳入指南与文献共31篇,其中A级文献25篇、B级文献6篇。汇总证据,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构建了包含5项Ⅰ级条目,19项Ⅱ级条目,89项Ⅲ级条目的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初稿。2.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5%;权威系数分别为0.883和0.894;各条目的重要性变异系数均为0.00~0.13,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均为0.00~0.20;协调系数为0.336~0.571(P<0.01);汇总专家意见与建议,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确立了包含5项Ⅰ级条目,20项Ⅱ级条目,90项Ⅲ级条目的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终稿。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了包含误吸风险因素识别、误吸评估、干预措施、教育培训和持续质量改进五个维度的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策略构建过程科学严谨,专家函询结果协调、可靠。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了最佳的预防措施以提高老年患者鼻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耿蓄芳[4](2021)在《无创正压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展》文中提出随着无创正压通气(NPPV)技术的发展普及,无创正压通气已成为呼吸支持的重要工具,其操作简单灵活,保留患者的上气道防御功能,避免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患者易于接受。无创通气应用中的相关并发症,如面部压力性损伤、胃肠胀气、幽闭恐惧症以及误吸和漏气等,影响了患者的使用和治疗效果。本文就无创机械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更优的解决办法。
陈梅华[5](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成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Enteral feeding intolerance,EFI)的发生现况,探究EFI与不良预后的关联。探究CPB术后患者EFI的影响因素,为识别EFI风险人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福建省某心脏医学中心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CPB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营养资料收集表》,收集患者的基线特征和临床资料。自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开始,持续至EN第7天内,评估并记录肠内营养实施情况和EFI的症状、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等,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以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3例研究对象,其中267名患者出现EFI,发生率为67.9%。(1)EFI以便秘症状为主,发生率达47.1%,腹胀、腹泻、呕吐及大量胃残留量症状的发生率依次为24.7%、20.1%、17.8%及5.1%;83.6%的EFI患者出现1项或2项症状;94.0%的EFI出现在EN开始后的4天内,79.8%的EFI出现于EN第3天;64.4%的EFI患者出现持续不耐受,95.9%的EFI持续时间在4天内,复发性EFI占EFI的6.0%。(2)EFI组与非EFI组在急性肾损伤、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死亡、脑卒中和总体不良预后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肝功能不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EFI组、EFI症状数量1~2组和3~5组的不良预后发生率分别为27.0%、40.8%和88.6%;各组间和任意两组间,不良预后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脑梗塞史、手术时长、CPB时长、肠内营养开始时间、SOFA评分、VIS值、高血糖、使用多种抗生素药物、使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和使用镇静镇痛药方面,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679,95%CI=1.038-2.716,P=0.035)、SOFA评分(OR=1.167,95%CI=1.016-1.340,P=0.029)和高血糖(OR=1.690,95%CI=1.008-2.833,P=0.047)是CPB术后患者发生EF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PB术后患者EFI的发生率较高,以便秘症状为主,好发于EN第3天,EFI患者多出现持续不耐受现象,EFI症状数量越多,不良预后发生率越高,因此,医护人员应提高对EFI的关注度。女性、SOFA评分高和术后高血糖是CPB术后EFI的独立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关注女性、病情严重和高血糖的CPB术后患者EFI的发生情况。
王慧君[6](2021)在《基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分层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现状及原因;基于已构建好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对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实施分层护理干预措施,评价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对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误吸发生率、热卡达标率等结局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选取2020年05月至2020年08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实施肠内营养的126例外科重症患者,采用自行编制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调查表动态监测并记录患者从实施肠内营养开始7天内发生误吸的现状,分析误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预后指标。2.第二部分:将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应用于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2020年05月至2020年08月为对照组,不使用误吸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2020年09月至2020年10月为护士培训干预期;2020年11月至2021年02月为试验组,使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误吸风险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干预。结果:1.纳入研究的126名实施肠内营养的外科重症患者,其中96例没有发生误吸,30例患者发生误吸,误吸发生率为23.8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意识状况、营养风险、鼻饲管置入长度是外科重症患者误吸的危险因素。2.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20例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研究显示,试验组有17例患者发生误吸,对照组有30例,两组误吸发生率有显着差异(P=0.034);试验组第7天热卡达标率为40.83%,对照组为2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试验组患者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对照组为30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平均总住院时间为23天,对照组为3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平均住院费用约19.336万元,对照组住院费用约29.927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1.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误吸发生率较高,与患者意识、营养风险、APACHEⅡ评分、鼻饲管置入长度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发生误吸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患者密切观察。2.应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误吸风险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分层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实施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误吸发生率,提高热卡达标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于淼[7](2021)在《重症相关谵妄中医证候特征和电针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症相关谵妄是ICU重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谵妄,既是重症医学的基础,也是重症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对重症谵妄的认识和管理越来越被重视。管理重症谵妄患者的主要措施包括预防性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因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问题,限制了临床应用,已不能满足管理谵妄的需求。中医药治疗谵妄具有优势,但现代医家对重症谵妄的病机认识不尽相同,因此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亟待开展。针灸在治疗神志疾病方面的优势可辅助ICU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其对谵妄的治疗效果亟待观察。本研究由数据挖掘探索证候特点和临床干预治疗两部分组成,旨在探索重症相关谵妄的证候特点,评价电针治疗重症相关谵妄的效果、可行性与疗效优势。研究一、重症相关谵妄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索重症相关谵妄的中医证候要素、证候分布特点,分析重症相关谵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与相关因素关系。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纳入重症相关谵妄患者218例。填写《重症谵妄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收集的临床资料除中医四诊信息还包括: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和基础疾病状况、主要诊断、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及住院期间结局等。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贝叶斯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重症相关谵妄中医证候要素,并结合中医理论、文献研究和专家经验,探索重症相关谵妄的中医证候规律。应用卡方检验及Pearson系数等进一步分析重症相关谵妄的不同亚型、原发病、APACHE Ⅱ评分等与中医证候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计算218例重症相关谵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的频数,保留出现频率≥10%的症状及舌脉象共38项,最常见的症状为:喘憋、苔腻、痰涎壅盛、神昏谵语、周身水肿、舌淡、发热、脉细、表情淡漠、神识痴呆等。(2)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贝叶斯网络分析相关四诊信息,提取出8类病性类证候要素:气脱、痰湿、火热、阴虚、阳虚、血瘀、气虚和气滞;病位类证素为肺、脾、肾、心、肝。并进一步提取出脱证,痰热扰神,阳虚痰湿,心脉瘀阻,阴虚痰热,痰瘀阻窍,气阴两虚和气阴两虚、痰瘀阻窍证8类重症相关谵妄常见证候。(3)分析218例重症相关谵妄患者的虚实证候的分布,实证占25.23%,虚证占34.86%,虚实夹杂证占39.91%。各证候分布如下:脱证18.81%;痰热扰神19.27%,阳虚痰湿18.35%,心脉瘀阻6.42%;阴虚痰热13.76%,痰瘀阻窍9.17%,气阴两虚6.42%,气阴两虚、痰瘀阻窍7.80%。其中兴奋型谵妄患者主要证候为痰热扰神,抑制型谵妄患者主要证候为脱证和阳虚痰湿,混合型谵妄患者主要证候为阴虚痰热、痰热扰神、脱证。(4)对不同证候与各谵妄亚型进行相关分析,兴奋型谵妄以实证为主,抑制型谵妄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实证较为少见。分析不同原发病与证候间的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谵妄常见证候为痰热扰神和阳虚痰湿证,心血管疾病谵妄常见证候为痰瘀阻窍、脱证和阳虚痰湿证。在APACHE Ⅱ评分和各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中,结果显示脱证的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痰瘀阻窍证APACHE Ⅱ评分最低。结论从流行病学调查及数据挖掘结果,推断重症相关谵妄的主要证候要素为气脱、痰湿、火热、阴虚、血瘀。其主要证候为脱证,痰热扰神,阳虚痰湿,心脉瘀阻,阴虚痰热,痰瘀阻窍,气阴两虚和气阴两虚、痰瘀阻窍。重症相关谵妄不同亚型和不同原发病间的证候分布不同。兴奋型谵妄以实证为主,主要证候为痰热扰神;抑制型谵妄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主要证候为脱证和阳虚痰湿;混合型谵妄各种证候分布较为均衡。呼吸系统疾病谵妄常见证候为痰热扰神和阳虚痰湿证,心血管疾病谵妄常见证候为痰瘀阻窍、脱证和阳虚痰湿证。研究二、电针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治疗重症相关谵妄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电针调神法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治疗重症相关谵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纳入的重症相关谵妄患者分为2组,分别给予电针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治疗和单独ABCDEF集束化策略治疗方案,总疗程6天。在治疗期间每日采用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CDSC)评估患者谵妄病情,治疗前、治疗后谵妄评分量表98修订版(DRS-R-98)进行评估。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共纳入72例患者,电针组36例,脱落4例;对照组36例,脱落3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76.96±7.04岁。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症、使用机械通气、APACHE Ⅱ评分、谵妄亚型分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谵妄累计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内谵妄的累计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谵妄和亚谵妄累计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ICDSC完全阴性累计时间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抑制型谵妄ICDSC阴性时间长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明显(P<0.05)。(3)ICDSC评分比较受试者每日ICDSC评分动态分析,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天后电针组ICDS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治愈率比较虽然治疗6天两组整体疗效对比无显着性差别(P>0.05),但电针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DRS-R-98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治疗结束时电针组的DRS-R-98评分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对比无显着性差别(P>0.05)。(6)不同亚型比较两组抑制型谵妄疗效比较,电针组ICDSC阴性时间长于对照组,治疗后电针组DRS-R-9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型谵妄在组间比较中无显着性差别(P<0.05)。(7)其他观察指标两组在使用镇静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和镇痛药物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期间死亡率、28天死亡率、ICU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调神法治疗重症谵妄有效,可缩短谵妄和亚临床谵妄持续时间,可明显减轻谵妄严重程度,对抑制型谵妄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良好。(2)联合电针调神法治疗不能减少镇静药物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机械通气使用时间、ICU期间死亡率和28天死亡率。
米淑琦[8](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李娜[9](2021)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分析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重症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连续性抽取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和神经科ICU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重症脑卒中和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编制的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调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5)调查分析开始肠内营养72h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利用Epi Data 3.1、SPSS 25.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6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发生喂养不耐受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一般资料:最终共纳入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66例,其中重症脑卒中134例,重症颅脑损伤32例,女性49例,男性117例,166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2~89岁,平均年龄为(57.94±1.27)岁,体质量指数为(22.92±0.29),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为(16.64±0.5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为(7.83±0.26),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8.78±0.31)。(2)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6.38%。胃肠道症状中,腹泻发生率最高,为35.54%,其他依次为:便秘(22.29%),呕吐(6.02%),腹胀(4.82%)和胃残余量过高(1.20%);肠内营养中断的发生率为86.75%,中断的主要原因是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为47.59%,其次为手术(6.63%),检查(1.20%),抢救(0.60%)和康复锻炼(1.81%);能量摄入不足20kcal/kg/d的发生率为84.94%。(3)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肠内营养中断时间,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血清白蛋白<25g/L与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有关(P≤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3.22,95%Cl(1.51,6.89),P<0.01],性别[OR=2.49,95%Cl(1.21,5.15),P=0.01],血清白蛋白<25g/L[OR=0.17,95%Cl(0.03,0.97),P=0.04]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OR=0.89,95%Cl(0.72,0.96),P=0.01]是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6.38%。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性别,血清白蛋白<25g/L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是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好地了解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机制,以确定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方案。
刘慧松[10](2020)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编制评估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现状调查问卷,探讨青岛市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现状水平及影响因素,构建ICU护士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方案,为医院建立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相关知识培训体系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以知信行理论结构为基础,肠内营养指南为依据,自行编制《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问卷》,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预调查、信效度检验形成正式调查问卷。2.选取青岛市610名ICU护士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对知信行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3.根据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结果结合相关临床指南,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自制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护士、学科专家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有针对性的制定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初始培训方案,经过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最终培训方案。结果1.最终形成的正式问卷包括知识、信念、行为3个维度共39个条目;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93,折半信度为0.701,重测信度为0.756;内容效度分析中,总问卷的条目水平效度(I-CVI)为0.850~1.000,问卷水平效度(S-CVI)为0.859;结构效度分析中,各条目得分的KMO值为0.90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9818.675,P<0.001,共抽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5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22~0.83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6~0.856。2.对青岛市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知信行进行现状调查。问卷知信行得分分别是11.62±5.24分、11.67±3.63分、47.37±17.76分,通过回归分析显示,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医院级别(β=4.161,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2.468,P<0.001)、工作年限(β=-0.675,P<0.001)、学习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155,P<0.05);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1.966,P<0.001)、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的程度(β=1.693,P<0.001)、医院级别(β=1.612,P<0.001)、年龄(β=0.484,P<0.05)、学习途径(β=-0.442,P<0.05);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医院级别(β=9.760,P<0.001)、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β=6.960,P<0.001)、性别(β=-7.141,P<0.001)、工作年限(β=-1.863,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知识、信念、行为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r=0.677、0.841、0.567,P<0.05)。3.经过两轮专家函询,确立最终《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评价三个部分,其中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66个。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复率为100%,第一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第二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7,两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193、0.218(P<0.001),专家的协调程度较高,函询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结论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可作为评估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现状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青岛市ICU护士总体的肠内营养耐受性知识得分较低,信念和行为方面也有待提高,医院级别、是否为肠内营养学组成员是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工作年限和学习过肠内营养知识程度是知识的影响因素;学习途径和年龄是信念得分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工作年限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编制的《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切实可行,符合护士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培训方式及评价符合国内护理发展现状,可为ICU护士肠内营养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二、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腹胀的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腹胀的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和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现象与住院老年患者数量加剧 |
1.1.2 老年人群健康老龄化及营养需求提高 |
1.1.3 老年患者鼻饲置管需求及鼻饲误吸发生率较高 |
1.1.4 临床鼻饲误吸预防护理实践与相关指南实施存在差距 |
1.1.5 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迫切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的相关因素 |
1.2.2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理论概念 |
1.4.1 老年患者 |
1.4.2 鼻饲 |
1.4.3 误吸 |
1.4.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Delphi Method)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筛选 |
3.2.4 文献资料提取 |
3.2.5 文献质量评价 |
3.2.6 证据等级分级、推荐级别 |
3.2.7 质量控制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文献资料提取结果 |
3.3.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3.4 证据汇总 |
3.5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初稿 |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德尔菲法实施细则 |
4.2.2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
4.2.3 成立德尔菲专家函询小组 |
4.2.4 统计学方法 |
4.2.5 条目筛选标准 |
4.2.6 质量控制 |
4.3 研究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及意见汇总 |
4.3.3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及意见汇总 |
4.3.4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指标 |
4.4 确立最终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 |
5 讨论 |
5.1 策略具体内容分析 |
5.1.1 风险因素识别 |
5.1.2 误吸评估 |
5.1.3 干预措施 |
5.1.4 教育培训 |
5.1.5 持续质量改进 |
5.2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5.2.1 专家代表性 |
5.2.2 专家积极程度 |
5.2.3 专家权威程度 |
5.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5.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5.3 策略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分析 |
5.3.1 循证护理的科学性 |
5.3.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5.3.3 构建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的重要性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性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6.3.1 研究局限性 |
6.3.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住院老年患者鼻饲误吸预防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无创正压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部压力性损伤 |
二、胃肠胀气 |
三、误吸 |
四、漏气 |
五、幽闭恐惧症 |
六、其他 |
(5)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5 操作性定义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CPB 术后患者 EFI 的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营养资料收集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营养资料收集表 |
附录3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表 |
综述 危重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分层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2.1 误吸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
2.2 误吸的预防措施 |
3.研究目的 |
4.相关概念和定义 |
5.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1.研究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目标热卡达标率比较 |
2.3 患者误吸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讨论 |
3.1 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存在误吸的风险 |
3.2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干预 |
4.小结 |
第三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的应用研究 |
1.研究设计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工具 |
1.4 基线及观察指标指标 |
1.5 干预方法 |
2.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热卡摄入情况的比较 |
2.3 两组误吸发生率的比较 |
2.4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 |
2.5 两组营养指标的比较 |
3.讨论 |
3.1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使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误吸发生率降低 |
3.2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热卡达标率 |
3.3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的预后 |
3.4 基于误吸风险分层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重症肠内营养患者营养指标和炎症指标 |
4.小结 |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对护理实践的启示及建议 |
3.研究的创新点 |
4.研究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 |
附录 C 修订版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评估表 |
附录 D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调查表 |
附录 E 营养风险评估表 |
附录 F APACHEⅡ评分 |
附录 G GCS评分 |
附录 H SOFA评分 |
附录 I 伦理委员审查批件 |
附录 J 个人简历 |
附录 K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L 参加学术会议 |
附录 M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重症相关谵妄中医证候特征和电针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谵妄的评估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谵妄的诊断 |
2 谵妄的评估量表 |
3 谵妄分型 |
4 谵妄的原因与相关危险因素 |
5 谵妄的发病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疗法在谵妄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 |
1 中医对谵妄命名与病机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谵妄的历史沿革 |
3 针灸治疗谵妄的现代机理研究 |
4 针灸预防和治疗谵妄的临床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重症相关谵妄的证候特征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研究二 电针联合ABCDEF集束化策略治疗重症相关谵妄的随机对照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4.结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特点 |
5 诊断方法 |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延袭 |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设计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伦理审查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 |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
3.3 依从性保证 |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选题依据 |
6.2 研究方案分析 |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6.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FI的定义及发生率 |
2.2 FI与预后 |
2.3 FI的影响因素 |
2.3.1 患者因素 |
2.3.2 药物 |
2.3.3 低蛋白血症 |
2.3.4 临床治疗方式 |
2.3.5 EN实施 |
2.3.6 出入量平衡 |
2.3.7 高热 |
2.3.8 监测GRV |
2.3.9 炎症 |
2.4 危重症患者FI的监测 |
2.4.1 影像学检查 |
2.4.2 腹内压 |
2.4.3 血清乳酸 |
2.4.4 胃肠道功能损伤的生物标记物 |
2.5 重症患者FI改善策略 |
2.5.1 使用促动力药物 |
2.5.2 早期活动 |
2.5.3 中医疗法 |
2.5.4 EN方案 |
2.5.5 改善护士的EN知-信-行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类型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样本 |
3.2.2 样本量估计 |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3 EN方案 |
3.3.1 EN风险筛查 |
3.3.2 营养目标估算 |
3.3.3 EN实施 |
3.3.4 EN制剂 |
3.3.5 FI判断标准 |
3.4 主要观察指标 |
3.4.1 年龄,性别。 |
3.4.2 临床资料 |
3.5 研究工具 |
3.5.1 FI 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见附录一) |
3.5.2 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 2002)(见附录二) |
3.5.3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见附录三) |
3.5.4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见附录四) |
3.5.5 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 Ⅱ)(见附录五) |
3.6 资料收集方法 |
3.7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3.7.1 数据录入 |
3.7.2 统计分析 |
3.8 伦理原则 |
3.9 质量控制 |
3.9.1 设计阶段控制 |
3.9.2 资料来源控制 |
3.9.3 专业技术控制 |
3.9.4 资料录入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一般资料 |
4.2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FI现状 |
4.3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FI的单因素分析 |
4.3.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4.3.2 营养状况 |
4.3.3 疾病严重程度 |
4.3.4 EN实施情况 |
4.3.5 临床治疗方式 |
4.3.6 使用药物 |
4.3.7 其他因素 |
4.4 共线性诊断 |
4.5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FI的多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FI现状分析 |
5.1.1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FI发生率 |
5.1.2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胃肠道症状 |
5.1.3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EN中断 |
5.1.4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能量摄入 |
5.2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FI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应密切观察男性患者是否发生FI |
5.2.2 营养状况对FI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5.2.3 GCS评分越低,越易发生FI |
5.2.4 减少EN中断,改善FI |
5.2.5 使用机械通气与FI有关 |
5.2.6 应重点关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的FI |
5.2.7 使用营养管输注中等剂量的钾制剂可能不会增加FI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意义及局限性 |
6.2.1 研究意义 |
6.2.2 局限性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编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成立课题组 |
2 建立条目池 |
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 |
4 预调查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考量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2 专家函询结果 |
3 预调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4 问卷信效度 |
讨论 |
1 构建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的意义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
第二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调查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得分情况 |
3 不同特征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分析 |
4 影响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多因素分析 |
5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ICU护士的基本情况 |
2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 |
3 ICU 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知信行相关关系 |
5 护理对策 |
第三部分 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培训方案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考量 |
结果 |
1 访谈结果 |
2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3 两轮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1 构建培训方案的意义 |
2 培训方案的特点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四、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腹胀的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J]. 米元元,黄海燕,尚游,邵小平,黄培培,向成林,汪淑华,包磊,郑兰平,顾苏,徐芸,李传圣,袁世荧.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08)
- [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庄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住院老年患者鼻饲期间误吸预防策略构建[D]. 徐礼娟.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4]无创正压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 耿蓄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10)
- [5]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梅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分层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D]. 王慧君.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7]重症相关谵妄中医证候特征和电针疗效观察[D]. 于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喂养不耐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娜. 兰州大学, 2021(11)
- [10]ICU护士肠内营养耐受性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培训方案的构建[D]. 刘慧松.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