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茆凌[1](202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数字化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模式。新形势新局面,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其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因此,文章从研究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出发,深入思考图书馆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的具体变化,从而有针性地对其变化研究出对应的实践策略,最终反观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影响,从中寻求高校图书馆变革的的路径与意义。
宋惠兰[2](2021)在《网络环境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评《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变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快速普及,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保障中心的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应科学规划、加大创新,应对时代的变革和挑战。由余侠、王宁编着,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变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作者立足于自身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从业经历,结合工作实践,以网络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变革发展为主题进行了论证和探索。
邵佳雯[3](2021)在《探讨网络下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与现代通信技术进行衔接,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生活,比如:网络上图书馆的兴起,在图书馆的发展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以往图书馆传统采访工作上发生改革,创新了采访工作的模式,在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中增加了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等个性特点。该文主要以探讨网络下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网络环境下高校采访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次从结合高校制定合理的文献采访原则和采选范围、强化继续教育,提升采访人员素质以及调整文献收藏的载体结构,加强特色藏馆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对网络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进行创新和探讨,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李敏[4](2021)在《面向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是智库建设的重要基地。基于此,本文从文献信息资源、专业技术队伍、知识服务平台和知识服务经验四个方面阐释了高校图书馆作为智库基地的优势,并重点分析了面向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内容。
常颖聪,黄思慧,满萌,王巍[5](2021)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品牌研究与建设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文献调研、实例分析与网络调研等对国内外图书馆品牌理论研究、国内外高校当前主要品牌建设类型及IFLA国际营销奖获奖品牌进行了分析,梳理出高校图书馆品牌发展进程及高校图书馆品牌理论、实践及营销模型,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品牌理论研究,加强理论创新、吸引读者共创品牌、拓展品牌营销策略、深化服务模式改革等建议,为促进图书馆品牌建设、图书馆营销及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聂珺[6](2021)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图书馆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纸质书籍、期刊馆藏转变成为了信息化、数字化资源存储的图书馆,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对自身所开展的读者服务工作进行创新,满足读者的需求。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出现的变化,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进行更新的措施,希望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金亚娟[7](2021)在《慕课视域下我国着作权限制制度的适用研究》文中提出
杨丽丽[8](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刘琳琳,王鑫怡[9](2021)在《MOOC教育新模式与着作权法定许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下,MOOC教育新模式俨然已成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着作权的立法宗旨即实现着作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着作权人的利益和MOOC制作者的利益需要合理分配。为使结论更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现有案例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理论框架下提出如下解决方案:MOOC制作者使用在先作品适用法定许可,同时确定支付报酬的计算方法,将区块链技术与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度融合,引入高校图书馆和制作者合作机制。
王美月[10](2021)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虚拟社区作为学术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知识需求,提升用户交流体验,并最终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术虚拟社区以Research Gate、Mendeley、Academia.edu、经管之家、小木虫、丁香园等为主流平台,允许用户根据专业领域、兴趣等组建科研共同体,形成跨越时空、多领域交叉的学术社交网络,并通过社会化交互活动扩散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增强社区持续运营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学术虚拟社区目前普遍存在用户活跃度低、社交动力不足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社区的知识流转效率。如何激发用户积极的参与交互,分享和贡献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升社区知识服务能力,是学术虚拟社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为切入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交互效果的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第一、分析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知识动机、成就动机、社交动机、情感动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动机模型,解释了4种动机对社会化交互行为的驱动作用;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为:主体要素,包括领域专家、普通用户和用户社群;客体要素,包括平台提供信息、用户分享信息以及用户生成信息;环境要素,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制度环境;技术要素,包括网络稳定性、系统安全性、知识融合技术;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活动中社交关系网和知识关系网的形成,剖析了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三方关系结构、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基于S-O-R模型,揭示了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从刺激识别阶段(S)—信息加工阶段(O)—行为反应阶段(R)的形成机制,并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第二、识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S-O-R模型、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特征,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中刺激因素(S)包括信息质量、系统质量、服务质量、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有机体(O)是用户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化交互态度、社会认同感知、自我效能感;反应(R)即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典型学术虚拟社区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共同影响社会化交互态度进而影响社会化交互行为;网络中心性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联结强度正向影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共同作用于社会化交互行为。此外,系统质量与感知易用性、网络密度与社会认同感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第三、挖掘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基于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爬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交互行为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分别从宏观层—整体网络结构、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微观层—个体网络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整体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用户节点间距离较远,关联性不强,网络存在多个分散游离的个体和子群。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呈现出低密度与低层次特征、中心化与分散化并存特征、关系网络结构脆弱特征;内部子结构网络二方关系分析中,用户之间双向交互缺失,没有形成深度的交流与互动,且多数交互内容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三方关系分析中,多数用户形成星状拓扑结构,用户更愿意向核心用户聚集,这就导致资源的高度集中,信息通道单一;凝聚子群分析显示子群间交互相对稀疏,有多个孤立子群存在,核心区用户交互频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凝聚力和控制力。边缘区与核心区用户间没有联系,交互意愿较弱;个体网络结构通过网络中心性与结构洞分析发现,社会化交互网络核心节点用户较少,有92.13%用户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与中心节点距离较远,用户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网络联通性不佳。网络中有36位用户占据了绝大部分结构洞,是网络中潜在领袖人物。个体网络下用户的社会化交互行为具有不对称、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的交互特征。第四、基于物元可拓法评价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以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与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由操作交互、信息交互、情感交互和概念交互4个维度18个指标组成的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元可拓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经典域、节域、待评价物元、指标权重、关联函数,判定小木虫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的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小木虫社区整体交互水平处于“一般”倾向于“良好”等级(特征值为2.56),说明社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差,本文通过提取敏感性指标,利用客观赋权法验证了物元可拓评价方法的有效性。第五、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文在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交互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分别从平台环境层面、网络结构层面、用户感知—认知层面提出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从理论层面丰富并完善了学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拓展并深化了S-O-R模型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场景,为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本研究挖掘出影响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动机因素,推演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网络结构分析,充分了解社会网络背后用户交互行为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术虚拟社区服务主体整体把握用户需求与行为演化路径,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通过知识杠杆作用,加速知识流转效率,增强学术虚拟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整体运作的影响 |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变化 |
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的需求变化 |
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形式变化 |
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内容变化 |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变化 |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行为变化 |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平台变化 |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变化 |
新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
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保持平衡化 |
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确保可持续性 |
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自主创新化 |
(3)探讨网络下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高校采访工作的特点 |
1.1 采访对象具有多样化 |
1.2 采访手段具有现代化 |
1.3 采访信息交流的互动性 |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新策略 |
2.1 结合高校制定合理的文献采访原则和采选范围 |
2.2 强化继续教育,提升采访人员素质 |
2.3 调整文献收藏的载体结构,加强特色藏馆资源建设 |
3 结语 |
(4)面向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图书馆服务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和能力分析 |
1.1 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
1.2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
1.3 拥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知识服务平台 |
1.4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服务经验 |
2 面向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 |
2.1 高校智库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
2.2 高校图书馆服务智库建设的内容 |
2.2.1 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构建高校智库建设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
2.2.2 组建智库服务团队,为高校智库专家提供优质服务 |
2.2.3 创新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方式,为高校智库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 |
3 结语 |
(5)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品牌研究与建设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
1.1 调查方法 |
1.2 数据分析 |
2 理论研究 |
2.1 图书馆品牌概念 |
2.2 品牌建设理论 |
2.3 品牌营销 |
3 实践现状 |
3.1 IFLA国际营销奖品牌 |
3.2 品牌类型 |
3.2.1 获奖品牌 |
3.2.2 其他品牌 |
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
第一,深入品牌理论研究,加强理论创新。 |
第二,品牌内容权威化,吸引读者共创品牌。 |
第三,拓展品牌营销策略,扩大品牌影响力。 |
第四,深化服务模式改革,创建新型服务品牌。 |
(6)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变化 |
(一)服务观念出现转变 |
(二)文献资源更加丰富 |
(三)读者追求个性化信息 |
二、网络时代创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特点 |
三、网络时代创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措施 |
(一)树立将读者作为核心的服务观念 |
(二)打造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团队 |
(三)从多个角度出发为读者提供服务 |
(四)打造特色化服务 |
四、总结 |
(8)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概念界定 |
1.6 研究设计 |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MOOC教育新模式与着作权法定许可(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分析 |
(一)案例检索来源 |
(二)案例梳理 |
(三)案例分析结论 |
1.认定MOOC教育新模式适用合理使用存在障碍 |
2.在《着作权法》第22条中加入一般性条款存在弊端 |
二、MOOC教育模式与法定许可 |
(一)正当性基础 |
(二)细化规定 |
三、MOOC教育模式的具体完善措施 |
(一)确定支付报酬计算方法 |
(二)区块链技术融合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集中管理 |
(三)引入高校MOOC制作者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制度 |
(10)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学术虚拟社区研究现状 |
1.3.2 信息交互行为研究现状 |
1.3.3 社会化交互研究现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术虚拟社区 |
2.1.2 社会化交互 |
2.1.3 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 |
2.2 社会网络理论 |
2.3 S-O-R模型 |
2.4 远程交互层次塔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机理分析 |
3.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 |
3.1.1 知识动机 |
3.1.2 成就动机 |
3.1.3 社交动机 |
3.1.4 情感动机 |
3.1.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动机模型 |
3.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的要素分析 |
3.2.1 社会化交互主体要素 |
3.2.2 社会化交互客体要素 |
3.2.3 社会化交互环境要素 |
3.2.4 社会化交互技术要素 |
3.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拓扑结构 |
3.3.1 社会化交互网络关系的形成 |
3.3.2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二方关系结构 |
3.3.3 社会化交互网络的三方关系结构 |
3.3.4 社会化交互的星状网络拓扑结构 |
3.3.5 社会化交互的环状网络拓扑结构 |
3.3.6 社会化交互的网状网络拓扑结构 |
3.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过程 |
3.4.1 刺激识别阶段 |
3.4.2 信息加工阶段 |
3.4.3 行为反应阶段 |
3.4.4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形成机制 |
3.5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
4.2 研究假设 |
4.2.1 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系统质量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
4.2.2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社会化交互态度 |
4.2.3 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联结强度与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
4.2.4 社会认同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化交互行为 |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3.1 问卷设计 |
4.3.2 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3 模型分析与检验 |
4.5 结果讨论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与行为特征分析 |
5.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网络结构分析框架 |
5.1.1 宏观层——整体网络 |
5.1.2 中观层——内部子结构网络 |
5.1.3 微观层——个体网络 |
5.2 研究设计 |
5.2.1 研究样本选取 |
5.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5.3 社会化交互整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
5.3.1 网络社群图 |
5.3.2 网络基本属性 |
5.3.3 网络的关联性 |
5.3.4 整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
5.4 社会化交互内部子结构网络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
5.4.1 二方关系分析 |
5.4.2 三方关系分析 |
5.4.3 凝聚子群分析 |
5.4.4 核心—边缘分析 |
5.4.5 内部子结构网络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
5.5 社会化交互个体网络结构与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
5.5.1 中心性分析 |
5.5.2 结构洞分析 |
5.5.3 个体网络结构下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特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 |
6.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
6.2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评价指标选取 |
6.2.2 指标体系构建 |
6.3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的物元模型与可拓评价过程 |
6.3.1 经典域、节域与待评价物元 |
6.3.2 计算待评价物元的可拓关联函数 |
6.3.3 确定指标权重 |
6.3.4 评价等级判定 |
6.4 实例分析 |
6.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6.4.2 数据收集与物元模型的构建 |
6.4.3 物元可拓评价过程 |
6.4.4 评价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引导策略 |
7.1 平台环境层面引导策略 |
7.1.1 建立用户访问风险管控机制 |
7.1.2 开发平台层次化检索功能 |
7.1.3 完善用户生成内容监管机制 |
7.1.4 引导社区用户线上线下互联 |
7.2 网络结构层面引导策略 |
7.2.1 激活核心节点用户价值 |
7.2.2 强化用户社会网络关系 |
7.2.3 拓展网络兴趣社群 |
7.3 用户感知—认知层面引导策略 |
7.3.1 发挥群体智慧,优化知识获取 |
7.3.2 鼓励知识创生,加速知识内化 |
7.3.3 建立高阶思维,实现知识迁移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部分python代码 |
附录3 小木虫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效果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信息服务[J]. 茆凌. 文化产业, 2021(35)
- [2]网络环境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评《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变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 宋惠兰. 中国科技论文, 2021(12)
- [3]探讨网络下的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J]. 邵佳雯. 科技资讯, 2021(29)
- [4]面向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J]. 李敏. 科教导刊, 2021(27)
- [5]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品牌研究与建设进展[J]. 常颖聪,黄思慧,满萌,王巍. 河北科技图苑, 2021(05)
- [6]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新思考[J]. 聂珺. 才智, 2021(20)
- [7]慕课视域下我国着作权限制制度的适用研究[D]. 金亚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MOOC教育新模式与着作权法定许可[J]. 刘琳琳,王鑫怡. 济宁学院学报, 2021(03)
- [10]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化交互行为研究[D]. 王美月.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