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馆员素质的要求和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龙,邵燕,张慧丽,张璐[1](2022)在《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前沿课题和时代命题——《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解读》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六个前沿课题入手,对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合作研制的《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进行内容解读,并提出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三个时代命题,以期为全国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深入理解和全面应用《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开展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规划、研究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图1。参考文献11。
肖宏[2](2021)在《高校图书馆基于“轮岗+导师”双制模式的“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探析》文中指出在"双一流"战略全面推进和纵深发展过程中,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创新发展和智慧转型的重要环节,也契合了新时代优化人力资源的新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中采取"轮岗+导师"双制的培育模式,实现"全岗位"馆员的培育,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图书馆馆员队伍、指导教师以及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因此,在现实中要健全馆员培训机制,适当引入激励机制,实施导师测评机制,落实双向选择机制,使双制体系下"全岗位"馆员培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秦殿启,张玉玮[3](2022)在《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文中提出智慧图书馆文化源于图书馆的文化基因和对智慧集成的系统思维。文章借鉴图式理论,提出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的概念,从网络文化、数据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馆员文化等5个方面论述其要素内涵和建构思考。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是一种表达智慧图书馆文化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对智慧图书馆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
肖宏,赵星宇[4](2021)在《“轮岗制”+“导师制”的馆员培育体系培训效果研究——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人才建设是图书馆运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轮岗制"与"导师制"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是该培育体系对参培人员带来的实际影响却鲜有研究关注。以山东大学图书馆全岗位馆员培育体系为例,从12名参培馆员的视角对培训效果展开质性研究。通过开展系统的访谈,分析该体系对他们产生的影响。通过NVivo软件辅助进行质性文本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双制并行下的全岗位培育体系能够帮助参培馆员在身份认同、业务能力和个人能力三个维度上获得显着提升,这一结果符合高校图书馆的培训需求,对未来进一步推进双制并行的馆员培育体系提供了支撑。
栾庆玲[5](202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文中提出
李青[6](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赵春花[7](2021)在《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 ——以洱源县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则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政府或社会组织向人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正在对这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深刻影响,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通过网站、手机APP、便携式阅读器轻而易举地而且是跨越物理空间地进行阅读,获取知识信息。公共图书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优化服务,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于广大读者,既是应对挑战的必然要求,又是其发展绕不开的一个时代课题。本文把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作为切入点,选取云南西部县份——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为研究样本,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对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服务优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研究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理论基础;其次收集了国家及云南省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权威资料以及洱源县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回顾了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并采用基于Lib QUAL+TM模型的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洱源县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准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上存在问题及原因,然后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洱源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在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群众需求上还存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政府“掌舵”式提供服务,图书馆事业发展受限;二是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管理者主观服务意愿不强烈;三是忽视了公民权益保障,需求表达不足;四是责任意识不强,考核评价缺位。针对于此,应采取的优化措施有:一是由“掌舵”到服务,优化内部管理;二是突出战略性地思考,优化发展思路;三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项目;四是强化责任意识,优化考核评估。洱源县公共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在服务中学习服务,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和价值,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拥有一席之地。
梁静[8](2021)在《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2012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从2013年开始进入了中国,MOOC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MOOC相关概念、发展起源和发展特点等内容,与此同时使用案例分析法针对国内外典型的高校MOOC运行平台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为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提供参考;其次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法,将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外部因素一一剖析出来,为开展MOOC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服务理念与服务体系;再次随机选择我国多家211高校图书馆网站,对于其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规模、课程种类、平台选取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着MOOC关注度不足、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馆藏资源共享障碍、缺乏管理机制等问题;最后结合SWOT分析以及高校的调查结果,深度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从加强图书馆推广宣传、馆员素质教育、开展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建立健全版权清理机制、建立健全MOOC评价系统等方面,为高校图书馆完善以及创新MOOC信息服务模式提供新思路。面对MOOC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等一系列特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应该主动承担起领头羊的角色,在完善MOOC信息平台服务策略的同时,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并结合自身特点,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提高自身在教育界的地位,为我国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蔡非凡[9](2021)在《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资源对高校师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职责,必须大力发展数字资源建设。虽然高校图书馆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但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又有了新的方向,因此,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与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六个部分研究数字人文下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创新与不足,对国内外有关数字人文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开展调查。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数字资源的含义和分类,并阐述了数字人文理论,包括数字人文的概念、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数字人文背景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包括现状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和结果,从数字资源构成、数字资源组织存储、数字资源营销推广、数字资源服务利用四个方面对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地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数字技术应用较为薄弱;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参与建设的主体较为单一;管理协调与资金投入不足。第四部分为数字人文背景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根据第三部分分析得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完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议,即运用新技术完善数字资源建设;培养高数字人文素质的馆员;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多元化参与;加强建设规划与资金投入。第五部分为基于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从基础资源层、技术应用层、组织管理层和用户服务层四个层次来构建数字人文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旨在通过对扬州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来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借鉴。第六部分为结语,包括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提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论文中存在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给予客观说明。
黄继乾[10](2021)在《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急需更加先进的服务形态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此背景下,在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融合智能技术,不断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探寻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网络调研双重视角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通过收集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比较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在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外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研究机构群,但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服务研究的合作紧密度与发文数量均高于国外。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均集中在智慧服务概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国外在智慧服务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国内在研究主题的丰富程度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上更具优势。在演化路径分析中,中外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各有特色且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演化主题更加丰富,国外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智慧服务过程中“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实践调研角度,通过对中外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归纳梳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比较分析智慧服务中智能支撑技术、空间再造、数字资源建设、虚拟体验式服务、智慧型馆员五大功能要素。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对于智能支撑技术的应用各有侧重;常规数字资源库建设理念与形式较为相似,但在特色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虚拟体验式服务打造中,国外图书馆倾向于数字化展览类体验式空间构建,而国内则更加注重融合VR等技术的感知性空间的打造;在智慧型馆员的比较中,发现国外图书馆在馆员准入机制、馆员信息公开、馆员培训等方面政策更为科学,国内图书馆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馆员素质的要求和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馆员素质的要求和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前沿课题和时代命题——《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前沿课题 |
1.1 前沿课题一:树立核心理念,促进内涵式发展 |
1.2 前沿课题二:明晰阶段目标,推动整体发展 |
1.3 前沿课题三:聚焦实际问题,加快高质量发展 |
1.4 前沿课题四:加强理论指导,保障科学发展 |
1.5 前沿课题五:立足关键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
1.6 前沿课题六:理顺生态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 |
2 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
2.1 时代命题一:大学图书馆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 |
2.2 时代命题二:大学图书馆是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
2.3 时代命题三:大学图书馆是信息化生态的引领者 |
3 结语 |
(2)高校图书馆基于“轮岗+导师”双制模式的“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轮岗+导师”双制模式下“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概况 |
1.1“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的基本内涵 |
1.1.1“轮岗+导师”双制体系内涵 |
1.1.2轮岗制及导师制实施的现实境遇 |
1.2“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的现实诉求1.2.1 |
1.2.1高校事业建设发展新要求 |
1.2.2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新诉求 |
1.2.3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新期待 |
1.2.4馆员队伍以人为本新体现 |
2 双制模式下的“全岗位”馆员培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作用 |
2.1 理论基础 |
2.1.1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 |
2.1.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1.3 现代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2.2 价值作用 |
2.2.1 对高校图书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轮岗馆员的积极作用 |
2.2.3 对导师的积极作用 |
2.2.4 对读者的积极作用 |
3 双制体系下“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探索 |
3.1 坚持双制结合,创新培育模式 |
3.2 引入激励机制,确保有效培育 |
3.3 建立测评机制,加强实施保障 |
3.4 完善双向选择机制,体现人文关怀 |
4 面向未来的双制体系下“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创新 |
(3)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慧图书馆文化的概念 |
1.1 对图书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
1.2 对图书馆文化的超越 |
2 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的概念 |
2.1 概念的提出 |
2.2 概念的内涵 |
3 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的要素分析 |
3.1 网络文化 |
3.2 数据文化 |
3.3 制度文化 |
3.4 生态文化 |
3.5 馆员文化 |
4 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的建构策略 |
4.1 建构交互性好的网络文化 |
4.2 建构系统性好的数据文化 |
4.3 建构创新性好的制度文化 |
4.4 建构和谐性好的生态文化 |
4.5 建构智慧性好的馆员文化 |
5 结语 |
(4)“轮岗制”+“导师制”的馆员培育体系培训效果研究——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1.1 馆员培训的需求 |
1.2 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培育机制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样本选取方法 |
3.2 访谈设计方法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级编码 |
4.2 二级编码 |
4.3 三级编码 |
5 讨论 |
5.1 全岗位培育体系有助于提升馆员的身份认同感 |
5.1.1 “轮岗制”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 |
5.1.2 “导师制”有助于增加心理归属感 |
5.1.3 “导师制”有助于快速融入新环境 |
5.2 全岗位培育体系有助于提升馆员的业务能力 |
5.2.1 “轮岗制”有助于提升对岗位的整体理解 |
5.2.2 “导师制”有助于提升对岗位的深度理解 |
5.3 全岗位培育体系有助于提升馆员的个人能力 |
5.3.1 “轮岗制”有助于提升馆员的综合能力 |
5.3.2 “导师制”有助于提升馆员的具体能力 |
6 结语 |
6.1 全岗位培育体系的效果 |
(1)身份认同。 |
(2)业务能力。 |
(3)个人能力。 |
6.2 参培人员导向评估的价值 |
(6)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三)具体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四、核心概念 |
(一)现代性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 ——以洱源县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研究 |
(二)国内有关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公共图书馆 |
二、公共文化服务 |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 |
四、服务优化 |
第二节 理论支撑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
第二章 洱源县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洱源县图书馆发展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体制机制 |
一、洱源县图书馆服务管理体制 |
二、洱源县图书馆服务运行机制 |
第三节 洱源县图书馆主要服务内容 |
一、图书借阅 |
二、信息咨询 |
三、阅读推广 |
四、送书下乡 |
五、网络服务 |
六、讲座活动 |
第四节 新形势下洱源县图书馆服务变革现状分析 |
一、洱源县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 |
二、洱源县级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 |
第三章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读者满意度调查 |
第一节 参考Lib QUAL+TM模型的满意度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满意度分析 |
一、相关数据统计 |
二、对各项目的满意度分析 |
三、读者综合评价及意见建议分析 |
第四章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洱源县图书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内部管理不健全,工作效率不高 |
二、藏书数量少,馆舍基础设施落后 |
三、服务内容不丰富,缺乏多样性 |
四、服务覆盖面小,群体针对性不强 |
五、服务标准不清晰,缺乏有效评估体系 |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掌舵”式提供服务,图书馆事业发展受限 |
二、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管理者主观服务意愿不强烈 |
三、忽视了公民权益保障,需求表达不足 |
四、责任意识不强,考核评价缺位 |
第五章 优化洱源县图书馆服务的对策 |
第一节 由“掌舵”到服务,优化内部管理 |
一、完善组织和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 |
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 |
四、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改善办馆条件 |
第二节 突出战略性地思考,优化发展思路 |
一、着眼长远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
二、注重群众参与,突出共商共建共享 |
三、推进总分馆制建设,盘活县域阅读资源 |
四、适应信息化发展,打造县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
第三节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项目 |
一、进行需求调查,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 |
二、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形式多样的服务 |
三、重视形象宣传,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 |
四、关注公民权益,增强对特殊群体的服务 |
第四节 强化责任意识,优化考核评估 |
一、完善服务标准,重视读者意见 |
二、引入第三方评估,接受社会监督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8)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MOOC概述及平台介绍 |
第一节 MOOC的起源及概念 |
第二节 MOOC运行平台的介绍 |
一、国内MOOC运行平台的介绍 |
二、国外MOOC运行平台的介绍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优势(Strength) |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 |
二、高校图书馆MOOC教学信息梳理、整合与开发的优势 |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
四、为MOOC平台提供特色服务 |
第二节 劣势(Weakness) |
一、MOOC服务缺乏本土化理论研究 |
二、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
三、MOOC信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第三节 机遇(Opportunity) |
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
二、MOOC平台亟需推广宣传 |
三、MOOC发展需要图书馆配套服务 |
第四节 威胁(Threats) |
一、MOOC平台存在封闭性 |
二、MOOC教学对信息资源提出新要求 |
三、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冲击图书馆功能 |
第五节 基于SWOT分析的MOOC服务的策略 |
一、加强我国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的本土化研究 |
二、MOOC服务理念的创新 |
三、建立专业的MOOC教学服务团队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内容 |
第三节 调查步骤 |
第四节 调查分析 |
一、高校图书馆MOOC平台的建设情况 |
二、高校图书馆课程投放情况 |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服务情况 |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高校缺乏对MOOC的关注 |
二、馆员MOOC素质良莠不齐、服务能力有限 |
三、高校师生MOOC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
四、资源共享方面存在障碍,形成信息壁垒 |
五、缺乏有效的评分系统及激励机制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策略 |
第一节 加强MOOC推广,宣传教育新理念 |
第二节 加强MOOC学科馆员继续教育 |
一、加强馆员思想教育,开展继续教育 |
二、培养专业、技能型馆员 |
第三节 开展嵌入式MOOC信息素养培育课程 |
第四节 整合优质资源,建立版权清理机制 |
第五节 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MOOC评价指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数字资源概述 |
2.1.1 数字资源的含义 |
2.1.2 数字资源的分类 |
2.2 数字人文理论 |
2.2.1 数字人文的概念 |
2.2.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人文的关系 |
第3章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
3.1.2 调查结果 |
3.2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
3.2.1 数字技术应用较为薄弱 |
3.2.2 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 |
3.2.3 参与建设的主体较为单一 |
3.2.4 管理协调与资金投入不足 |
第4章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4.1 运用新技术完善数字资源建设 |
4.2 培养高数字人文素质的馆员 |
4.3 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多元化参与 |
4.4 加强建设规划与资金投入 |
第5章 基于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 |
5.1 基础资源层 |
5.2 技术应用层 |
5.3 组织管理层 |
5.4 用户服务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
第3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
3.1 研究数据来源 |
3.2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
3.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比较 |
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
3.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 |
3.4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
3.4.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比较 |
第4章 基于网络调研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比较分析 |
4.1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的调研设计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方法 |
4.1.3 调研内容 |
4.2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调研 |
4.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3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要素比较 |
4.3.1 智能支撑技术比较 |
4.3.2 空间再造服务比较 |
4.3.3 数字资源建设比较 |
4.3.4 虚拟体验式服务比较 |
4.3.5 智慧型服务馆员比较 |
第5章 提升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
5.1 深化理论探索,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
5.2 融入前沿技术,布局平台化服务系统 |
5.3 汇聚多元资源,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
5.4 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
5.5 优化交互功能,提升网站界面友好性 |
5.6 提升馆员素质,培育高水平服务团队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馆员素质的要求和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图书馆现代化的前沿课题和时代命题——《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解读[J]. 陈建龙,邵燕,张慧丽,张璐.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01)
- [2]高校图书馆基于“轮岗+导师”双制模式的“全岗位”馆员培育机制探析[J]. 肖宏.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1(05)
- [3]智慧图书馆文化图式[J]. 秦殿启,张玉玮. 图书馆论坛, 2022(01)
- [4]“轮岗制”+“导师制”的馆员培育体系培训效果研究——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J]. 肖宏,赵星宇.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4)
- [5]“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D]. 栾庆玲. 南昌大学, 2021
- [6]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7]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 ——以洱源县图书馆为例[D]. 赵春花.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信息服务的研究[D]. 梁静.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9]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D]. 蔡非凡. 扬州大学, 2021(09)
- [10]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黄继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