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外贸额双过4000亿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葛明[1](2015)在《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下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等生产要素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规模和比重越来越大,这对传统贸易理论和贸易利益统计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普遍假设“生产要素国家间不流动”,这与现实情况的背离程度越来越高,也限制了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其次,国际分工的深入细化和中间产品贸易的发达,导致贸易转移、贸易折返、国际产业循环等现象广泛存在,如果此时仍然应用“总值口径”的海关统计额来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则一方面会因为贸易折返问题导致单边贸易规模虚大,另一方面会因为贸易转移问题导致双边贸易失衡度失真,即出现贸易额与贸易利益的错配问题。再者,外商资本的属权性质也使得对外贸易的国别利益更加难以辨析。上述问题在中国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中间产品贸易发达,又是FDI流入大国和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之一。因而,通过构建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识别外商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基于“增加值”口径剔除国外中间要素的利得,将有助于更为准确、客观的理解中国对外贸易利益规模及其价值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贸易规模增长的驱动因素与影响制造业出口增加值率提升的因素,为中国对外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六部分共8章。第一部分(包含第1、2、3章):阐释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揭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间产品贸易盛行、资本要素全球配置等特点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巨大挑战,探讨当代贸易利益的来源、分配主体和衡量指标,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现象、新特征及贸易利益识别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部分(第4章):基于属权原则统计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同时考虑FDI和OFDI对一国单边和双边贸易统计的影响,充分考虑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结构以及数据可获得性,通过构建属权统计视角下的两国单边贸易统计模型和三国双边贸易统计模型,分别测度1998-2011年中国对世界以及中美两国的贸易进、出口规模和净额,主要结论表明: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替代效应十分显着,是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推手,贡献了近一半的中美贸易顺差额,中国“被顺差”现象十分严重。第三部分(第5章):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在世界投入产出框架下,通过构建贸易增加值单边和双边统计模型,从总量、产业、国别三个层面解构进、出口额的价值构成,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贸易规模以及中美贸易失衡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出口总额的近1/4是由国外要素贡献的,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内增加值率远高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而进口价值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在此口径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失衡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中美贸易的价值构成与此相似,只是多数服务业部门处于逆差状态。第四部分(第6章):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测度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包括生产法和消费法两个视角,生产法是针对一国进、出口总规模的价值链分解,局限于单边增加值贸易测度。而消费法则是基于一国全部最终消费品价值来源的视角来审视进、出口贸易状况,在双边增加值贸易核算方面优势明显,借鉴Robert Stehrer(2012)的方法,本部分将在世界投入产出框架下构建一国的单边和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模型,测度结果表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出口均值分别下降了29.8%和23.8%,但单边贸易差额不变;而双边贸易失衡幅度变动很大,中美贸易顺差额年均减少17%。第五部分(第7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基于SDA方法将影响增加值贸易额变动的因素分解为初始投入强度效应、本国技术效应、前向产业关联效应、后向产业关联效应、它国技术效应、它国技术交叉效应、商品贸易结构效应、产品来源地国别效应、规模效应等9个方面,并对每个因素作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世界经济增长是“中国制造”被接受的有力保证,中国需求规模提高是增加值进口增长最重要的推进剂,中国与世界经济“同呼吸、共命运”。其次,选择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作为因变量,选择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水平、人均工资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税负水平、规模经济水平等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了是否加入WTO、美国金融危机是否发生等虚拟变量,应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来实证分析各变量的影响方向、程度及其显着性,结果表明,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有助于获取更多外贸利益,产业税负水平、出口技术复杂度等也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显着正相关。第六部分(第8章):结论、建议与展望。本章将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结合结论提出一些建议,具体包括:重视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的构建,促进OFDI的大力发展,加快优质要素的培育和引进,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促进贸易结构转型,提升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妥善应对贸易争端等。最后提出本文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欧雅[2](2014)在《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收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而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持续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首先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入手,分析2001-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各项目,进一步阐述我国双顺差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表现形式为大规模、持续性的“双顺差”,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诸如国内市场总供需的失衡、外汇市场动荡、全球贸易稳定健康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影响等和对我国政策的有效执行产生了影响,同时对资源在国内国际间有效配置的影响,大量的外汇储备资产引起的潜在风险等等,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因素和外部原因的分析,得出结论,进而分析我国“双顺差”的深层原因。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来自贸易的出口和国际投资资本流入。导致此结构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从国内角度分析,国内储蓄和投资长期失衡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失衡不断累积的外部原因,方面,由于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作用下的加工贸易出口量大;另一方面,长期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形成的国际投资过热。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调整出口结构的同时,改善我国内在结构的脆弱性。具体措施有:第一、协调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第二、适度调整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出口模式;第三、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和效益;第四、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加强外汇监管;第五、积极实行“走出去”的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海外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甘敏[3](2009)在《广西陆路口岸汽车运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入境汽车运输是根据我国与邻国汽车运输协定、协议和对外贸易合同,利用汽车这一道路运输工具,通过我国与邻国相互开放口岸或指定通道在规定时间内实现货物或旅客出入国境运输的生产活动。研究出入境运输,寻找解决阻碍出入境运输的措施及对策,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东南亚是近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与东南亚国家发展边境贸易必将对于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可达到双赢的效果。国际贸易的发展非常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前提条件。本文研究广西出入境汽车运输问题。文中根据对广西及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析,以及近年来出入境客货运输量的数据,对广西出入境汽车运输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对出入境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分析了广西出入境汽车运输的现状,指出阻碍出入境运输发展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以期通过这些措施和建议的实施,改善广西出入境运输的现状。
林海苗[4](2008)在《人民币升值的反J曲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的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目的在于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反J曲线效应,期望在对反J曲线效应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通过人民币升值和反J曲线效应的原因分析,借鉴台湾新台币和日本日元大幅升值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希望对于今后研究我国汇率水平的决定与宏观管理和微观企业面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应对措施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始终贯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文中利用马歇尔-勒纳条件对J曲线效应的解释,指出与J曲线效应同理,反J曲线效应存在时滞,并通过汇兑心理说和合同货币理论对反J曲线的形成进行解释。实证分析方面利用我国近三年的对外贸易数据与汇率波动,通过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得出我国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存在反J曲线效应的实证结果。国内情况与国际情况相比较,提出借鉴日本积极应对日元升值的有效措施。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宏观管理和微观企业两个方面提出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与反J曲线效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崔汝明[5](2007)在《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实践探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外贸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或工厂或贸易商从以前的依靠外贸企业出口转而自行与国外客户进行直接对外贸易出口,国外客户也可在国内开设办事处或采购中心直接向终端工厂进行采购,从事境内产品的采购出口业务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而且享受出口退税。这无疑给千千万万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沉重的冲击,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路在哪?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如何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找到一席之地?成为中小外贸企业的必须思考和面临的课题。本文从中小型外贸企业特点,生存现状和所处的尴尬环境及电子商务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趋势,引出本论文的主题,电子商务如何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中的应用。接着介绍了与本论文有关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电子商务理论和对外贸易理论,电子商务理论主要是从电子商务定义、分类、特点、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对外贸易理论主要是从定义及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分析,另外还介绍了电子商务对对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有了理论做基础后,就必须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现状做一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概念,类别,特征,接着介绍了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以江苏威特集团为例,就电子商务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探讨电子商务在中小外贸企业中的应用,为中小外贸企业生存及发展之路做出一点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杨海峰[6](2005)在《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成因划分为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我国机制原因三大类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调查了16位高校、政府和企业反倾销研究领域的专家,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警兆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态,对反倾销数量的变动进行预测和报警。主要内容包括:(1) 根据历史数据,通过时差相关分析选择通过显着性检验的警兆指标:(2) 确定警义和各个警兆的警级,建立统计预警系统,预报警度,并进行有效性检验;(3) 在统计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模型预警系统,通过对警兆指标和因子的回归分析预测反倾销的警度和警幅,并进行有效性检验。我们以近年对华反倾销最为严重的国家印度为例进行建模和有效性检验,证实建立的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可以丰富和完善国外对华反倾销预警研究,为政府研究和制定反倾销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控制和减少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数量和带来的危害。
李洪波[7](2003)在《试论深化我国当前经济新闻报道》文中指出本篇论文通过对我国经济新闻的研究,以及对当前状况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经济新闻的报道质量。 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研究经济新闻的特点,认为经济新闻与其它新闻相比,其特点在于:抽象的“经济”难以表述、经济几乎与社会所有领域相关联、将来时态的经济新闻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经济新闻带有无形的心理暗示。第二章则是通过对过去、目前的经济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可读性差、信息服务水平偏低、报道浅层化、报道模式僵硬化、判断绝对化、报道知识经济的新闻缺乏气势和力度。第三章注重探讨如何深化经济新闻报道的四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选好边缘性经济新闻、用故事演绎经济新闻、深入开掘常规经济新闻、经济报道全球化。
梁仲勋[8](1996)在《陕西商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商贸发展模式研究梁仲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来看,流通不仅对于生产与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商品价值的实现与分配,也具有某种决定作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研究商贸发展模式问题,对于陕西在世纪之交,实现由资源富省、科技强省...
二、我国外贸额双过4000亿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外贸额双过4000亿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下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传统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下的静态贸易利益研究 |
1.2.2 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下的静态贸易利益研究 |
1.2.3 静态贸易利益的影响因素探讨 |
1.2.4 不同视角下的动态贸易利益研究 |
1.2.5 总体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统计方法变革 |
2.1 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 |
2.1.1 产业间贸易利益理论 |
2.1.2 产品内贸易利益理论 |
2.1.3 规模经济贸易利益理论 |
2.1.4 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 |
2.2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
2.2.1 分配主体多元化 |
2.2.2 分配主体难界定 |
2.2.3 分配呈现非均衡性 |
2.3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 |
2.3.1 传统贸易利益统计方法 |
2.3.2 新型贸易利益统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贸易利益分配 |
3.1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错配 |
3.1.1 进出口总额变动 |
3.1.2 进出口国别来源 |
3.1.3 进出口产业来源 |
3.2 中间产品贸易与贸易利益转移 |
3.2.1 中间品进出口额 |
3.2.2 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
3.2.3 加工贸易国别分析 |
3.2.4 加工贸易产业分析 |
3.3 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在华FDI利益 |
3.3.1 在华外商投资规模 |
3.3.2 在华外资国别来源 |
3.3.3 在华外资进出口规模 |
3.3.4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
3.3.5 对外直接投资国别分析 |
本章小结 |
4. 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统计—基于属权贸易视角 |
4.1 中国单边贸易利益测度 |
4.1.1 模型假设与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1.3 实证结果 |
4.1.4 基本结论 |
4.2 中美双边贸易利益测度 |
4.2.1 模型假设与构建 |
4.2.2 数据来源 |
4.2.3 实证结果 |
4.2.4 基本结论 |
本章小结 |
5. 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统计——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 |
5.1 中国单边贸易利益价值分解 |
5.1.1 模型设计 |
5.1.2 数据来源 |
5.1.3 实证结果 |
5.1.4 主要结论 |
5.2 中美双边贸易利益格局解构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数据来源 |
5.2.3 实证结果 |
5.2.4 主要结论 |
本章小结 |
6. 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统计——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 |
6.1 中国单边贸易利益统计——生产法 |
6.1.1 基本思路 |
6.1.2 模型设计 |
6.1.3 数据来源 |
6.1.4 实证结果 |
6.1.5 基本结论 |
6.2 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统计——消费法 |
6.2.1 基本思路 |
6.2.2 模型设计 |
6.2.3 数据来源 |
6.2.4 中国单边贸易利益统计 |
6.2.5 中美双边贸易利益统计 |
本章小结 |
7. 中国对外贸易利益影响因素分析 |
7.1 中国增加值贸易驱动因素分析 |
7.1.1 模型设计 |
7.1.2 数据来源 |
7.1.3 结果分析 |
7.1.4 主要结论 |
7.2 中国出口增加值率影响因素分析 |
7.2.1 计量模型 |
7.2.2 变量说明 |
7.2.3 数据处理 |
7.2.4 实证结果 |
7.2.5 主要结论 |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经济全球化需要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 |
8.1.2 FDI是造成中国贸易失衡的重要推手 |
8.1.3 海关(总值)统计扭曲了中国的贸易总量和结构 |
8.1.4 外贸发展需要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提升 |
8.2 政策建议 |
8.2.1 构建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 |
8.2.2 在吸引FDI的同时,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
8.2.3 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努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
8.2.4 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妥善应对外贸争端 |
8.2.5 加快优质要素引进和培育,打造国家竞争优势 |
8.3 研究展望 |
8.3.1 基于属权的视角研究贸易利益 |
8.3.2 基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贸易利益 |
8.3.3 基于属权和增加值融合的视角研究贸易利益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合评述 |
1.3 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3.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我国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结构基本特征 |
2.1 现阶段中国国际收支的总体运行状况 |
2.2 我国国家收支的主要项目分析 |
2.2.1 经常项目分析 |
2.2.2 资本与金融项目分析 |
2.3 我国国际收支发展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
3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负效应分析 |
3.1 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 |
3.2 国际收支顺差对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 |
3.3 国际收支顺差对政策的影响 |
3.4 国际收支顺差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
3.5 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储备资产的风险 |
4 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 |
4.1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国内因素分析 |
4.2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分析 |
4.2.1 全球分工使中国成为加工的区域中心 |
4.2.2 国际投资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
5 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对策 |
5.1 协调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改善国际收支 |
5.1.1 财政政策 |
5.1.2 货币政策 |
5.2 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
5.3 提高外资的利用质量与效益 |
5.4 完善外汇管理体制 |
5.5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广西陆路口岸汽车运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1 出入境汽车运输的概念与类型 |
1.2.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公路口岸运输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广西出入境汽车运输发展概况 |
2.1 我国发展出入境汽车运输沿革 |
2.2 广西的出入境汽车运输 |
2.3 出入境汽车运输业近年来的发展 |
2.4 出入境汽车运输管理机构 |
2.5 出入境汽车运输线路 |
2.6 出入境运输经营企业 |
2.7 出入境汽车运输发展现状 |
2.8 中越出入境汽车运输发展动态 |
2.8.1 中越开展出入境运输的前景和有利条件 |
2.8.2 越南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出入境汽车运输业的发展 |
2.8.3 中国与东盟“10+1”谈判的启动,客观上要求加快出入境汽车运输的步伐 |
第三章 广西边境交通运输现状与评价 |
3.1 道路运输现状与布局 |
3.1.1 路网概况 |
3.1.2 道路运输发展现状 |
3.2 水路运输现状与布局 |
3.2.1 水路网布局概况 |
3.2.2 水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
3.2.3 存在问题 |
3.3 铁路运输现状与布局 |
3.3.1 铁路网布局概况 |
3.3.2 铁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
3.3.3 广西铁路建设与经济布局存在的问题 |
3.4 航空运输布局和发展概况 |
3.5 综合交通体系评价 |
第四章 广西和越南以及东南亚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
4.1 广西良好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
4.1.1 良好的地理条件 |
4.1.2 物产丰富 |
4.1.3 广西的区位优势 |
4.2 广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边境地区的经济资源发展概况 |
4.2.1 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及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4.2.2 “十一五”对外贸易发展思路与目标及边境贸易基本情况 |
4.2.3 边境地区的地理特点、经济资源及经济发展概况 |
4.3 “十五”期间广西交通发展基本情况及“十一五”奋斗目标 |
4.3.1 “十五”期间交通发展基本情况 |
4.3.2 “十一五”广西交通工作的奋斗目标 |
4.4 越南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4.4.1 越南简况及自然资源概况 |
4.4.2 越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4.5 中国(广西)与越南两国资源及经济互补性分析 |
4.5.1 中越和桂越贸易现状 |
4.5.2 桂越的资源共享性及经济结构的分析 |
4.5.3 桂越经济互补性分析 |
4.6 越南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区产业结构转移分析 |
4.6.1 越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 |
4.6.2 越南承接产业结构转移的优势和进行产业吸收的趋向 |
4.7 东南亚国家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4.7.1 东南亚简况及东南亚国家自然资源概况 |
4.7.2 东南亚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4.7.3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
第五章 广西出入境汽车运输需求量的预测与分析 |
5.1 广西出入境汽车货物运输量需求预测 |
5.2 广西出入境汽车旅客运输量需求预测 |
5.3 广西出入境道路运输需求预测量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广西陆路口岸汽车运输现状与发展对策 |
6.1 出入境汽车运输现状及存在问题 |
6.1.1 出入境汽车运输沿着两国政府的协定稳步发展 |
6.1.2 近年边境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6.2 促进广西陆路口岸汽车运输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
6.2.1 抓住“出海、出边”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机遇,促进广西经济及国际物流园建设 |
6.2.2 发展出入境汽车运输的措施与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人民币升值的反J曲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反 J曲线效应与汇率影响机制 |
2.1 反 J曲线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1 基于“马—勒条件”的 J曲线理论解释 |
2.1.2 汇兑心理说对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反 J曲线效应”的解释 |
2.2 升值对厂商的价格—产量调整影响及规律 |
2.2.1 升值对价格产量调整的合同货币影响机制 |
2.2.2 合同标价货币选择的一般规律 |
2.2.3 合同标价货币选择的依据 |
2.3 海外关于本币升值严重影响贸易出口的案例 |
第3章 我国汇率制度变迁与反 J曲线效应的形成 |
3.1 我国汇率制度的变迁与汇率放松管制后的贸易出口 |
3.1.1 我国汇率制度的变迁 |
3.1.2 放松管制后的汇率浮动与贸易出口 |
3.2 人民币升值形成反 J曲线效应的实证分析 |
3.3 人民币升值与反 J曲线形成的原因 |
3.3.1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
3.3.2 出口贸易产生反 J线曲效应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日本应对日元升值和反 J曲线效应策略及其经验借鉴 |
4.1 日元升值及其带来的反 J曲线效应影响 |
4.2 日本应对日元升值反 J曲线效应的经验借鉴 |
4.2.1 调整产业结构 |
4.2.2 海外投资 |
4.2.3 海外并购 |
4.2.4 降低成本 |
第5章 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反 J曲线效应策略 |
5.1 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反 J曲线效应的条件分析 |
5.2 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反 J曲线效应的宏观对策 |
5.2.1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
5.2.2 积极扩大内需 |
5.2.3 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 |
5.3 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反 J曲线效应的微观措施 |
5.3.1 以降低营运风险为重点提高核心竞争力 |
5.3.2 采用提前滞后收付法转嫁成本 |
5.3.3 合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降低或规避汇率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中小外贸企业的界定和现状 |
2.1 各国对中小企业界定 |
2.2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
2.3 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 |
第三章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3.1 电子商务概述 |
3.2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3.3 电子商务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
第四章 电子商务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作用和影响 |
4.1 电子商务是帮助中小外贸企业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 |
4.2 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电子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
4.3 电子商务对中小外贸企业发挥的作用 |
第五章 中小外贸企业如何操作电子商务 |
5.1 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对策 |
5.2 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途径 |
第六章 江苏威特集团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2 以往研究成果 |
2.1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演变 |
2.2 对反倾销的研究成果 |
2.3 有关反倾销预警的研究成果 |
3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概述和成因分析 |
3.1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 |
3.2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归类分析 |
4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指标体系的德尔菲法调查 |
4.1 德尔菲法简介 |
4.2 采用预警方法和调查目标 |
4.3 调查设计与实现 |
4.3.1 第一轮调查 |
4.3.2 第二轮调查 |
4.3.3 第三轮调查 |
4.3.4 第四轮调查 |
4.4 调查结果和总结 |
5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统计预警系统 |
5.1 警兆指标体系构建 |
5.2 警兆指标变量和警义指标变量之间的时差相关分析 |
5.3 通过区间分析确定警义指标变量的警限L |
5.4 通过射线原则确定警兆指标变量的警区R |
5.5 统计预警模型的预警效果检验 |
6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模型预警系统 |
6.1 通过警兆指标的多元回归建立的模型预警系统 |
6.2 通过因子的多元回归建立的模型预警系统 |
6.2.1 指标变量的因子分析 |
6.2.2 因子的多元回归 |
7 研究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的调查问卷 |
第一轮 |
第二轮 |
第三轮 |
第四轮 |
附录2: 印度对华反倾销指标数据表 |
附录3: 印度对华反倾销诉讼一览表 |
(7)试论深化我国当前经济新闻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经济新闻的特点 |
一、 抽象的“经济”难以表述 |
二、 经济新闻几乎与社会所有领域相关联 |
三、 将来时态的经济新闻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
四、 经济新闻带有无形的心理暗示 |
第二章 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一、 可读性差 |
二、 信息服务水平偏低 |
三、 报道浅层化 |
四 报道模式僵硬化、判断绝对化 |
五、 报道知识经济的新闻缺乏气势和力度 |
第三章 深化经济新闻的方法 |
一、 选好边缘性经济新闻 |
二、 用故事演绎经济新闻 |
三、 深入开掘常规经济新闻 |
四、 经济报道全球化:国内报道国际化、国际报道国内化 |
结束语 |
后记 |
参考书目 |
四、我国外贸额双过4000亿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下中国对外贸易利益研究[D]. 葛明. 武汉大学, 2015(07)
- [2]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策研究[D]. 欧雅. 广西大学, 2014(08)
- [3]广西陆路口岸汽车运输研究[D]. 甘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2)
- [4]人民币升值的反J曲线效应研究[D]. 林海苗. 湖南大学, 2008(12)
- [5]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实践探析[D]. 崔汝明. 天津大学, 2007(04)
- [6]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研究[D]. 杨海峰. 浙江大学, 2005(02)
- [7]试论深化我国当前经济新闻报道[D]. 李洪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8]陕西商贸发展模式研究[J]. 梁仲勋. 人文杂志, 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