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三烯酮用于紧急避孕12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楷婷[1](2021)在《自拟止痛消肌方治疗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肾虚痰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次研究观察自拟止痛消肌方治疗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肾虚痰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通过与中药制剂散结镇痛胶囊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其差异,探索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新思路。方法:研究收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妇产诊疗中心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就诊者72例,其患者年龄在30至50岁,全部数据采集时间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以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口服自拟止痛消肌方,对照组口服中药制剂散结镇痛胶囊,每组各36例。因多种客观因素,两组分别脱落3例,最终每组各33例,两组均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本次研究通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痛经程度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积分与次症积分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自拟止痛消肌方进行疗效判定。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87.88%,对照组有效率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自拟止痛消肌方组综合疗效显着优于散结镇痛胶囊组。(P<0.01)2.痛经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3.94%,对照组有效率8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拟止痛消肌方组缓解患者痛经症状与降低痛经评分疗效更好。(P<0.05)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0.91%,对照组有效率75.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拟止痛消肌方组缓解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更好。(P<0.05)4.中医各主症比较:可见两组在经期或经前少腹疼痛、月经量增加、经色与经质和腹痛持续时间上方面均有良好疗效,治疗组在改善各项主症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优。(P均<0.05)5.中医各次症比较:在性欲减退、身倦肢重、带下量多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方面疗效相当。(P均>0.05)6.安全性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见胃部不适、过敏反应、头痛头晕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出现。结论:两组均能较好缓解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肾虚痰瘀证)患者临床症状,两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但治疗组自拟止痛消肌方与对照组散结镇痛胶囊相比疗效更优。由此可见,自拟止痛消肌方对于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疗效明确、安全。
何晓霞[2](2020)在《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拟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鄞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妇科门诊,被确诊为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20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内异方组40例予以导师叶利群老师自拟经验方内异方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连服21天;优思明组40例给予优思明治疗,月经第3天开始每天1片,一个月经周期服用21天;内异方+优思明组40例在内异方的基础上加用优思明。三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CA125,前列腺素PGF2a测定,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并观察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CA125,前列腺素PGF2a的影响。结果1.临床入组120例患者,脱落7例,完成试验者113例。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VA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CA125水平、PGF2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内异方组中37例患者,痊愈4例,有效7例,显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优思明组中39例患者,痊愈3例,有效8例,显效1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4.10%;内异方+优思明组37例患者,痊愈5例,有效4例,显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59%。内异方组总有效率(89.19%)优于优思明组(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总有效率(94.59%)优于内异方组(8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内异方组,治疗前6.59±1.11,治疗后为2.59±1.44;优思明组,治疗前6.21±1.44,治疗后为3.82±1.64;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6.57±1.09,治疗后为1.78±1.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VAS评分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候疗效:内异方组,治疗前10.70±2.17,治疗后为3.57±1.51;优思明组,治疗前10.31±1.98,治疗后为6.36±1.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10.49±2.33,治疗后为3.03±1.21,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显着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组中医症候疗效和内异方+优思明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CA125(U/ml):内异方组,治疗前57.93±12.49,治疗后为36.36±10.09;优思明组,治疗前56.87±11.99,治疗后为47.47±8.58;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56.16±12.54,治疗后为33.45±6.2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且内异方组和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CA125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前列腺素PGF2a(pg/ml):内异方组,治疗前327.43±71.49,治疗后为202.56±66.42;优思明组,治疗前332.70±66.76,治疗后为247.97±52.16;内异方+优思明组治疗前332.80±65.76,治疗后为166.85±58.03,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异方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优思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方+优思明组PGF2a下降水平优于内异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方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值、CA125水平、前列腺素PGF2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优思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累积分值和CA125下降水平与内异方+优思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王洁楠[3](2020)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基于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对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循证依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规律。2观察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2019年10月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将获取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依照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纳入的合格文献。(2)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绘制图形。(3)提取各项研究中有效数据,导入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首先,判断数据选用何种统计量合并,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表示,连续变量则选择加权均数差(MD),两种资料均取95%置信区间(CI),本研究中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属于二分类变量;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痛经VAS评分、血清CA125均属于连续性变量。其次,对纳入的多项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若P>0.10,I2=0%,表明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良好,则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若P>0.10且0%<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后改为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其结果的稳定性;若P≤0.10或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发表偏倚。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a=0.05。(4)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采用EXCEL表进行统计。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赵瑞华教授门诊的患者。入组的患者均服用芪丹饮。以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PBAC评分、月经色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治疗前、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经期、血红蛋白含量、子宫体积、血清CA125。评价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依据检索策略,获得1045篇可能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8篇系统评价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39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药组共计700例,西药组共计693例,其中最小样本量为59例,最大样本量为147例。(1)总有效率纳入16项研究中有关总有效率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2.58,df=15(P=0.63),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3.84,95%CI(2.81,5.23),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总有效率方面较西药好。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2)痛经VAS评分3项研究中有关痛经VAS评分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3.64,df=2(P=0.16),I2=45%,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1.70,95%CI(-2.01,-1.4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在缓解子宫腺肌病痛经方面效果较西药明显。(3)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1项研究提供了关于月经量情况(PBAC评分)的有效数据,仅作描述性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改善月经量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39.45,95%CI(31.51,47.39)。(4)血清 CA12510项研究提供了关于血清CA125的有效数据,因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Chi2=71.07,df=9(P<0.00001),I2=87%)。根据西医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其中1项研究未描述具体措施,故纳入9项研究,共分为五个亚组:①“中药VS曼月乐”组:包含2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0.46,df=1(P=0.50),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0.42,95%CI(-40.66,-20.17),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比较曼月乐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②“中药VS孕三烯酮”组:包含4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2.28,df=3(P=0.52),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67,95%CI(2.29,5.05),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较于孕三烯酮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③“中药VS米非司酮”组:仅含1项研究,MD=-2.26,95%CI(-14.10,-9.58),P=0.71;④“中药VS布洛芬”组:仅含1项研究,MD=-14.59,95%CI(-23.04,-6.14),P=0.0007;⑤“中药 VS 妈富隆”组:仅含 1 项研究,MD=-15.20,95%CI(-27.05,-3.35),P=0.01。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5)不良反应5项研究中有关不良反应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32,df=3(P=0.72),I2=0%,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0.16,95%CI(0.06,0.41),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不良反应方面低于西药。(6)证型与药物分析所涉及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27.99%)、痰瘀互结证(17.73%)、血瘀证(13.21%)、肾虚血瘀证(12.92%)、瘀热互结证(12.35%)、寒凝血瘀证(10.77%)、气虚血瘀证(5.03%),频率最高为气滞血瘀证。而当归(61.11%)、赤芍(50.00%)、川芎(44.44%)、三棱(38.89%)为常用药,其中当归最为常用。2临床研究(1)月经情况①月经过多疗效评定情况: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例数为37例,总有效率88.10%。②月经PBAC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PBAC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PBAC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月经经期: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经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月经色质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色质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月经色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情况①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情况: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例数为36例,总有效率85.71%。②中医证候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中医证候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红蛋白含量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5)。(4)子宫体积治疗3个月后,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CA125水平治疗3个月后,血清CA12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本次临床研究期间,42例临床观察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心电图、ALT、AST、Cr、BUN)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在总有效率、痛经VAS评分、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降调血清CA125等方面,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中药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西药少,比较安全。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良好,确有证据支持。希望以后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2临床研究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显着控制子宫腺肌病引起的月经过多,临床有效率达88.10%;缩短子宫腺肌病月经经期延长,改善月经经色、经质;显着改善患者气虚血瘀证候,临床有效率达85.71%;纠正贫血状况。但在缩小子宫体积与降调血清CA125方面疗效不明显。
李彦楠[4](2020)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桂枝茯苓经方疗效系统评价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临床采集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2.选取妇科经典活血化瘀消症经方代表方剂桂枝茯苓丸,通过文献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其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为横断面研究,制定子宫腺肌病临床观察记录表,收集子宫腺肌病患者四诊信息,联合运用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算法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系统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2.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inomed、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关于桂枝茯苓经方联合西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质量评价。使用Stata 16进行Meta分析。结果:1.临床观察部分,共回收合格临床观察记录表121份。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血瘀是子宫腺肌病广泛分布的基础性证候要素,肾虚、气滞、气虚、阳虚相对多见,痰湿相对少见;基于因子分析的系统聚类分析分析得到的4个公因子群可归纳为类血瘀气虚证、类脾阳虚证、类肾虚肝郁证、类痰湿兼瘀证4个类证;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的四诊信息关联规则挖掘所得子宫腺肌病核心四诊信息群,为阳虚、气滞、血瘀、肾虚、气虚5个证候要素特征的体现。2.系统评价部分,共纳入21项研究和2136例患者。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桂枝茯苓经方联合西药在缓解痛经程度、减少月经量、减小子宫体积、降低CA125水平、减小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具有更佳的效果,且不会增加头痛、恶心呕吐、月经紊乱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评估结果显示,本系统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偏低。结论:1.子宫腺肌病核心病机由血瘀、阳虚、肾虚、气虚、气滞、痰湿共同构建,而血瘀、阳虚、肾虚、气虚、气滞在其中处于更重要的关键位置,应视为临床治疗的核心所在。相对应子宫腺肌病临床基本治疗策略方面,活血化瘀为治疗总则,温阳、补肾、调气(理气行滞、益气)相对重要,归纳为活血温阳,补肾调气。2.系统评价证据表明,桂枝茯苓经方联合西药疗法作为安全的治疗方案治疗子宫腺肌病有着更佳的治疗效果,论证了桂枝茯苓经方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
耿华锋[5](2020)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LNG-IUS;商品名:曼月乐,Mirena)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以期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进行保守治疗且暂无生育要求的110例AM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曼月乐组(40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GnRH-a)组(37例)、孕三烯酮组(33例)。分别对每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其痛经评分、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评分、糖类抗原125(CAl25)、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等指标及不良反应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痛经VAS评分、CA125水平:各组在治疗后3、6个月均可显着缓解痛经及降低CA125水平(P<0.01);曼月乐组与GnRH-a组治疗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及CA125水平均低于同期孕三烯酮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子宫体积:GnRH-a组治疗后3、6个月子宫体积显着小于治疗前(P<0.01),曼月乐组及孕三烯酮组治疗后3个月子宫体积较治疗前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6个月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组治疗后3、6个月子宫体积均明显小于同期曼月乐组及孕三烯酮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曼月乐组及孕三烯酮组在治疗后3、6个月子宫体积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3、子宫内膜厚度:各组在治疗后3、6个月子宫内膜较治疗前均萎缩变薄,治疗后6个月效果更显着(P<0.01);曼月乐组与GnRH-a组在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对子宫内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GnRH-a组较曼月乐组对子宫内膜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两组在治疗后3、6个月对子宫内膜抑制作用均大于同期孕三烯酮组(P<0.01)。4、月经量PBAC评分:GnRH-a组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发生闭经,曼月乐组及孕三烯酮组治疗后3、6个月月经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曼月乐组治疗后3、6个月月经量PBAC评分均低于同期孕三烯酮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FSH、LH水平:曼月乐组治疗后3、6个月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GnRH-a组和孕三烯酮组治疗后3、6个月FSH、LH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组间比较GnRH-a组治疗后3、6个月FSH、LH水平均低于同期孕三烯酮组(P<0.01),两组FSH、LH水平均低于同期曼月乐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不良反应:曼月乐组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32.5%)、卵巢囊肿(10%)、节育器下移(7.5%);GnRH-a组主要为闭经(100%)、围绝经期症状(29.7%);孕三烯酮组主要为痤疮(21.2%)、肝功异常(15.1%)。结论:1、曼月乐、GnRH-a及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曼月乐及GnRH-a疗效更佳。2、曼月乐在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同时对卵巢功能影响不明显,GnRH-a对卵巢功能抑制作用最明显,但GnRH-a在短期内缩小子宫体积方面优于曼月乐及孕三烯酮。3、曼月乐和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病短期疗效相当,但曼月乐较GnRH-a经济效益高、全身不良反应轻、药效持续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
周雪[6](2020)在《刁军成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依据导师刁军成教授以妇人多肝郁气滞的理论指导临床,探讨从气滞血瘀论治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拓展新思路,新用方。方法:查阅所有文献中关于痛经的章节,并对历代医家论述有关子宫腺肌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选择门诊跟师时获取的典型病例进行记载、分析、判断疗效,整理刁军成教授有关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学术思想及其对此病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导师刁军成教授对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思路依据、组方用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结果:患者素性抑郁或内伤情志、或宫腔操作、或房劳多产等均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现代医家大多数认为本病主要的病理基础为“瘀血留滞”,导师学验俱丰,治学严谨,根据临证总结,认为临床上以气滞血瘀最为多见,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多与肝有关,肝在瘀血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治瘀当从肝入手,提出肝郁为本病的致病之本,气滞血瘀为致病之标。治疗上以“疏肝理气、祛瘀止痛”为治则,标本兼顾,以自拟“化症止痛方”为基本方加减运用,在症缓时用一些调理本质的中药,并配合中成药治疗,对于病程较久及症状较重的患者,采用内外合治的诊疗方式,临床疗效确切。结论: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而丰富中医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经验。
郑凤娇[7](2020)在《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化瘀消症汤联合内异方熏蒸治疗I、II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中医证候疗效、血清CA125值、排卵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A组于术后阴道血止及月经干净第3天开始化瘀消症汤口服联合内异方熏蒸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B组口服中药如A组;C组为空白对照。三组术后予以卵泡监测并指导同房。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血清CA125值、术后6个月排卵率及妊娠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AMH、内异症分期、治疗前血清CA125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具有可比性。2.血清CA125值比较:三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中医证候较C组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B组较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排卵率:经治疗三组术后6个月排卵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排卵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排卵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率:经治疗三组术后6个月妊娠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妊娠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比较妊娠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流产率:经治疗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流产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经治疗三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B组与C组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疗效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用化瘀消症汤口服和空白对照,化瘀消症汤口服联合内异方熏蒸治疗I、II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术后血瘀型患者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排卵率、妊娠率和综合疗效,在降低血清CA125值和流产率方面无明显影响,该方案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刘子康[8](2020)在《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阳性药物GnRH-a对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符合子宫腺肌病西医诊断标准、中医寒凝血瘀证辨证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予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西药组予GnRH-a类药物治疗。再根据治疗疗程的不同分为中药组a、中药组b,西药组a、西药组b。中药组a、西药组a疗程3个月,中药组b、西药组b疗程6个月。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经周期。对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资料、痛经、中医证候、子宫体积、血清CA125、E2、FSH、LH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108例患者,最终共纳入89例,其中中药组a25例,中药组b26例,西药组a24例,西药组b14例。对纳入病例进行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各组年龄、体重指数(BMI)、初潮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子宫腺肌病病程、痛经病程、既往宫腔操作史及合并疾病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痛经程度均以重度为主。2.总有效率:中药组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疗程总有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停药后痛经复发情况:中药组痛经复发率显着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程痛经复发率差异不大(P>0.05)。中药组痛经复发时间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疗程6个月较疗程3个月复发时间更晚(p<0.05)。4.痛经VAS评分:中、西药组治疗前、后痛经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趋势平稳且均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随访第1~4个月经周期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自随访第5个月经周期开始,西药组痛经VAS评分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不同疗程降低痛经VAS评分疗效相当(P>0.05)。5.痛经持续时间:中、西药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至随访第4个月经周期回复至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自第2个月经周期回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不同疗程降低痛经持续时间疗效相当(P>0.05)。6.痛经COX评分:中、西药组治疗前、后痛经COX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趋势平稳且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随访第1~4个月经周期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自随访第5个月经周期开始,西药组痛经COX评分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不同疗程降低痛经COX评分疗效相当(P>0.05)。7.合并应用止痛药情况:治疗前总共17例患者应用止痛药,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中、西药组及不同疗程组间应用止痛药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应用的止痛药种类均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8.中医证候评分:(1)中药组改善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中、西药组治疗后经行腹痛、非经期腹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但中、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西药组治疗后月经量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西药组显着低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经色紫黯或有血块、形寒肢冷、大便溏泄方面,西药组改善不明显(P>0.05),中药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药组治疗后性欲下降评分较治疗前显着升高,且显着高于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西药组在带下量多色白、小便清长方面,虽较治疗前均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疗程方面,不同疗程总有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疗程6个月较疗程3个月能更有效地缓解形寒肢冷、大便溏泄症状(P<0.05),而西药疗程3个月和疗程6个月差异不显着(P>0.05)。9.停经及月经复潮情况:西药组平均在注射第1~2针时开始停经。西药组疗程6个月较疗程3个月月经复潮更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均未出现停经情况。10.血清CA125水平:中、西药组血清CA125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西药组疗程6个月降低血清CA125疗效较中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随访第3个月经周期仍显着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至随访第6个月经周期仍低于治疗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随访第3个月经周期血清CA125略低于治疗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远高于中药组(P<0.05),至随访第6个月经周期,显着高于治疗前水平及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疗程间降低血清CA125疗效相当(P>0.05)。11.子宫体积:中药组子宫体积较治疗前略有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子宫体积明显小于中药组(P<0.05),且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随访期间,中药组子宫体积变化不明显(P>0.05),西药组至随访第6个月经周期,显着高于中药组及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程间缩小子宫体积疗效相当(P>0.05)。12.卵巢功能E2、FSH、LH:西药组E2、FSH、LH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低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E2激素水平较治疗前亦显着降低(P<0.05),血清FSH、LH较治疗前虽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疗程6个月降低FSH、LH激素水平程度高于疗程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安全性评价:各组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异常。中药组a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经间期出血,中药组b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胃部烧灼感,调整组方后症状消失;西药组38例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潮热汗出发生频率最高,情绪异常、关节痛和失眠次之。研究结论: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中医症状,降低痛经复发率,控制子宫体积,降调CA125表达,降低E2、FSH、LH表达,并且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王乾平[9](2019)在《从MC-NT角度探讨葫芦巴丸治疗内异症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内异症带来的疼痛长期困扰着广大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对生存质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西药治疗和以腹腔镜为主要代表的手术疗法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并且不能完全杜绝内异症的复发。由于尚未有能够完全根治内异症的方法,因此,控制内异症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防止复发成为治疗内异症的研究方向。中医药在治疗内异症上具有疗效确切、经济、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具有独到优势。内异症病因复杂,从Sampson提出“经血逆流”学说以后,在位内膜决定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理论相继被提出,同时,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也被发现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内异症的疼痛症状的发生则与其病变的部位及类型有紧密关联。其疼痛的发生主要与雌激素高敏感性、神经解剖机制、盆腔炎性因子的影响等因素有关。目前,神经解剖机制是内异症疼痛发病机制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肖承悰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表现为阳气虚弱与瘀血阻滞同时存在,并确立了以温阳散寒,祛瘀止痛兼以扶正的治疗法则,方用葫芦巴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内异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了探讨:(1)临床研究:葫芦巴丸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内异症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2)动物实验:葫芦巴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TrkA)和神经营养素受体p75(p75)及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以及对内异症模型大鼠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的影响。1.临床研究:(1)目的:观察葫芦巴丸对阳虚寒凝血瘀型内异症患者痛经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痛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的影响。(2)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少腹逐瘀颗粒”为对照药物,共纳入阳虚寒凝血瘀型内异症痛经患者50人,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葫芦巴丸(水煎服,日2次),对照组:少腹逐瘀颗粒(冲服,一次1.6g,一日3次),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月经期停药,第7天开始连续服药3周。主要观察疗效指标为治疗期间内异症痛经患者的VAS评分(包括自身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痛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SF-36量表评分及血清CA125水平。治疗期间记录治疗前后不良反应,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3)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对VAS评分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VAS评分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在完成治疗后的VA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均能降低VAS评分,且葫芦巴丸对于内异症痛经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进行中医痛经程度评分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痛经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在完成治疗后的中医痛经程度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均能改善内异症痛经患者的痛经程度,且试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中医证候的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内异症痛经患者的证候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两者存在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药物改善中医证候评分的效果更好。试验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经期小腹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月经量少程度、月经颜色、肢冷、畏寒、冷汗、肛门坠胀全部共8个方面证候积分较治疗前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葫芦巴丸能够有效地降低内异症痛经的各中医证候评分。对照组的经期小腹痛、疼痛持续时间、月经量少程度、月经颜色、肢冷、畏寒等症状共6项较治疗前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冷汗和肛门坠胀两种证候未见明显缓解(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中医证候的差值比较,两组的经期小腹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月经量少程度、月经颜色、肢冷、畏寒等证候下降的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对冷汗、肛门坠胀两种证候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均能有效地降低经期小腹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月经量少程度、月经颜色、肢冷、畏寒等6项证候积分,但是在改善冷汗、肛门坠胀2个证候方面,葫芦巴丸具有良好的疗效。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五个维度及总的躯体健康评价(PC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在RP、BP、GH、SF四个维度及总的躯体健康评价(PC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试验组治疗后在情感职能(RE)及总的精神健康评价(MCS)方面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在生理功能(PF)及总的精神健康评价(MCS)方面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对于精力(VT)、精神健康(MH)均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疗前疗后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评价(MCS)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合各维度代表的意义以及量表的内容分析,两组药物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因此可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尤其是受疼痛所影响的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5个维度表现最为明显。在情感职能(RE)的维度,试验组表现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在精力(VT)、精神健康(MH)两个维度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CA125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1)目的:观察葫芦巴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表达、肥大细胞(MC)数量及血清EMAb水平的影响。(2)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78周龄,按照随机表法,共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孕三烯酮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的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大鼠模型。自体移植法模型建立后,大鼠休息4周恢复体力后,开始药物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灌服生理盐水;中药低、高剂量组大鼠每日灌服葫芦巴丸;西药组灌服孕三烯酮混悬液,其余时间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4周。免疫组化法检测NGF、TrkA、p75指标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EMAb水平,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3)结果:葫芦巴丸能够有效地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的表达,并且在NGF的水平上来看,中药中剂量组下降较低、高剂量组更为明显。而剂量对其受体TrkA和p75的影响则无显着差异。本研究对于EMAb水平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血清EMAb水平高于假手术组,而治疗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孕三烯酮组的EMAb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且中药各组均优于孕三烯酮组,说明中药治疗对于内异症大鼠血清EMAb的降低更有效。证明葫芦巴丸对于内异症的治疗是有效的。本研究发现,各组肥大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差异。
仰艳[10](2019)在《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单独或联合西药使用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的临床疗效,为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的合理运用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①确定临床问题:通过前期专家调查问卷的方法,确定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时最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并围绕临床问题设计检索方案、确定结局指标。②筛选中成药:通过查询中成药说明书及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确定适应症中包含关于治疗痛经、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的上市中成药,以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筛选出妇科专家最常用、最推荐的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的25种中成药。③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及综合分析: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Sinomed),2个英文数据库(MEDLINE、Cochrane library)。收集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制定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采用Cochrane手册制定的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阅读全文后提取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对相同干预措施及相同疗效指标的研究,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可获得文献支持的中成药进行系统评价,并将最终得到的系统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讨论。结果:根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确定了 25种临床常用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的中成药,对25种中成药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927篇文献,经过文献筛选,最终纳入78篇随机对照试验。其中散结镇痛胶囊(27篇)、丹莪妇康煎膏(24篇)、桂枝茯苓胶囊/丸(18篇)、止痛化症胶囊(5篇)、少腹逐瘀胶囊(1篇)、定坤丹(1篇)、痛经灵颗粒(1篇)、红花如意丸(1篇),共8种中成药可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评价。散结镇痛胶囊、丹莪妇康煎膏、桂枝茯苓胶囊/丸、止痛化症胶囊均有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疗效评价的结果比较可信。研究均为中成药单用对比西药或中成药联合西药与西药对比进行干预。散结镇痛胶囊单用在改善患者VAS评分、降低血清CA125、提高痊愈率方面可达到西药的治疗效果;丹莪妇康煎膏单用在改善患者VAS评分、NRS评分、痛经评分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降低血清CA125方面可达到西药的治疗效果。散结镇痛胶囊、丹莪妇康煎膏、桂枝茯苓胶囊/丸、止痛化症胶囊4种中成药联合西药,在改善继发性痛经(EMs、AM)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COX评分、NRS评分、痛经评分1(参考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法)、痛经评分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降低血清CA125、提高痛经痊愈率等结局指标上,均可起增效作用。在缩小异位病灶(盆腔包块、囊肿直径)结局指标上,仅发现桂枝茯苓丸联合西药,可起增效作用。少腹逐瘀胶囊、定坤丹、痛经灵颗粒、红花如意丸均只纳入1篇RCT,其中红花如意丸组痊愈率与西药(孕三烯酮)无组间差异,无临床疗效优势。痛经灵颗粒单用患者痊愈率高于西药(他莫西芬)。少腹逐瘀胶囊、定坤丹联合西药在降低患者血清CA125、提高患者痛经痊愈率结局指标上与西药对照组相比都得到了更好的临床效果,可起增效作用。但以上4种中成药,样本量小,方法学不完善,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循证学证据尚不足。痛经宝颗粒、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胶囊(散)、醋制香附丸、失笑散、妇女痛经丸(颗粒)、痛经丸、元胡止痛片(滴丸、分散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软胶囊)、八味痛经片、痛经宁颗粒(糖浆)、调经化瘀丸、痛经软膏、温经丸、月泰贴脐片、舒尔经颗粒(胶囊)、调经活血胶囊(片)、痛经口服液共17种中成药因未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证据,未能进行系统评价。其疗效已获得临床医师认可,但缺乏循证学依据。结论:1.散结镇痛胶囊单用在改善患者VAS评分、降低血清CA125、提高痊愈率结局指标上可达到西药的治疗效果。丹莪妇康煎膏单用在改善患者VAS评分、NRS评分、痛经评分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降低血清CA125结局指标上可达到西药的治疗效果。2.散结镇痛胶囊、丹莪妇康煎膏、桂枝茯苓胶囊/丸、止痛化症胶囊4种中成药联合西药,在改善继发性痛经(EMs、AM)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血清CA125、提高痛经痊愈率等结局指标上均可起增效作用。在缩小异位病灶(盆腔包块、囊肿直径)结局指标上,仅发现桂枝茯苓丸联合西药,可起增效作用。3.红花如意丸与西药在患者痊愈率指标上无组间差异。痛经灵颗粒单用痊愈率优于他莫西芬组。少腹逐瘀胶囊、定坤丹联合西药在降低患者血清CA125、提高患者痛经痊愈率结局指标上,可起增效作用,但以上4种中成药的系统评价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循证学证据尚不足。4.艾附暖宫丸、醋制香附丸、元胡止痛片等17种中成药其疗效已获得临床医师认可,但缺乏循证学依据。
二、孕三烯酮用于紧急避孕12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孕三烯酮用于紧急避孕12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止痛消肌方治疗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肾虚痰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认识 |
1.1 病名与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2 中医各家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治疗进展 |
2.1 内治法 |
2.2 外治法 |
2.3 内外联合治疗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认识 |
3.1 病因与病机 |
3.2 西医药物治疗方法 |
3.3 西医手术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观察病例标准 |
1.4 症状、体征等评分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分组治疗 |
2.2 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有效性评价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痛经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观察结果与分析 |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6.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情况比较 |
讨论 |
1 研究现状 |
2 立论依据 |
2.1 肾虚为本 |
2.2 痰瘀为标 |
3 组成方药与药理研究 |
3.1 药物组成 |
3.2 组方原理 |
3.3 具体药物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安全性指标观察 |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7 心得体会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一: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附表二:痛经积分评分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病例的选择和分组 |
2.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西医诊断标准 |
3. 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7. 伦理审查 |
(二) 评分标准 |
1.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 |
2. 中医症状评分 |
(三) 实验方案 |
1. 内异方组 |
2. 优思明组 |
3. 内异方+优思明组 |
(四) 观察指标 |
(五) 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六) 相关信息的统计整理 |
二、结果 |
(一) 病例入选情况 |
(二) 治疗前基本资料 |
1. 年龄(岁) |
2. 病程(年) |
3. 痛经持续时间(天) |
(三)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四) VAS评分的比较分析 |
(五)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六) CA125比较分析 |
(七) 前列腺素PGF2a比较分析 |
(八) 不良反应观察 |
三、讨论 |
(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中医学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的治疗方法 |
(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西医学认识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及病理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痛经的机制 |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现代医学治疗 |
(三) 立题依据 |
1. 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病机依据 |
2. 补肾活血化瘀止痛论治本病的依据 |
(四) 导师自拟内异方的组方意义、诸药物的中医论述及现代药理研究 |
1. 导师自拟内异方中主要药物的中医论述 |
2. 诸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五) CA125、PGF2a与EMs痛经的相关性 |
(六) 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EMs痛经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
1. 临床疗效 |
2. VAS评分 |
3. 中医证候积分 |
4. CA125(U/ml) |
5. 前列腺素PGF2α |
(七) 安全性评价 |
(八)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九)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3 生活调摄 |
4 结语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
1 发病机理 |
2 与月经过多相关的发病机理 |
3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 西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的筛选与纳入 |
3 文献的质量学评价 |
4 资料的提取与收集 |
5 数据分析与综合 |
6 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
结果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特征 |
3 质量评价 |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
5 证型及中药规律分析 |
讨论 |
1 疗效探讨 |
2 证型及中药分析 |
3 局限性 |
4 研究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药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观察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组方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可能高危因素 |
5 不足与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4)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桂枝茯苓经方疗效系统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临床信息采集方法 |
(二) 数据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因子分析 |
(三) 聚类分析 |
(四) 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研究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桂枝茯苓经方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一、纳入标准 |
(一) 研究类型 |
(二) 研究对象 |
(三) 干预措施 |
(四) 结局指标 |
二、排除标准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五、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估 |
六、统计分析 |
七、结果 |
(一) 文献筛选结果 |
(二)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四) Meta分析结果 |
八、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子宫腺肌病的药物保守治疗 |
2.1.1 孕激素 |
2.1.1.1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 |
2.1.1.2 地诺孕素 |
2.1.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
2.1.3 孕三烯酮 |
2.1.4 口服避孕药 |
2.1.5 米非司酮 |
2.1.6 非甾体类抗炎药 |
2.2 保守性手术治疗 |
2.2.1 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 |
2.2.2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 |
2.2.3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
2.2.4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去除术 |
2.3 子宫腺肌病治疗的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组及治疗方案 |
3.2.1.1 曼月乐组 |
3.2.1.2 GnRH-a组 |
3.2.1.3 孕三烯酮组 |
3.2.2 观察指标 |
3.2.2.1 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双层厚度) |
3.2.2.2 痛经评分 |
3.2.2.3 月经量 |
3.2.2.4 血清CA125、FSH、LH |
3.2.2.5 不良反应 |
3.2.3 随访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
4.2 各组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对比 |
4.2.1 各组治疗前、后在痛经VAS评分上的比较 |
4.2.2 各组治疗前、后在子宫体积上的比较 |
4.2.3 各组治疗前、后在子宫内膜厚度上的比较 |
4.2.4 各组治疗前、后在月经PBAC评分上的比较 |
4.2.5 各组治疗前、后在CA125水平上的比较 |
4.2.6 各组治疗前、后在FSH水平上的比较 |
4.2.7 各组治疗前、后在LH水平上的比较 |
4.3 不良反应 |
第5章 讨论 |
5.1 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及不良反应 |
5.2 GnRH-a及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
5.3 曼月乐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
5.4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及总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及在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发表文章 |
致谢 |
(6)刁军成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古代医家对子宫腺肌病的病机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病机认识 |
2.1 激素因素 |
2.2 免疫因素 |
2.3 子宫基底内膜内陷因素 |
2.4 血管生成因素 |
2.5 神经生长因子因素 |
3 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治疗特点 |
3.3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祛瘀止痛 |
3.4 临床辨证 |
3.5 导师治疗本病的经验 |
4 临床医案举例 |
5 总结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及剥脱标准 |
6 终止临床实验标准 |
7 治疗方案及方法 |
7.1 分组治疗方法 |
7.2 卵泡监测方法 |
8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8.2 疗效观测指标及方法 |
9 疗效判定 |
9.1 排卵判定标准 |
9.2 宫内妊娠判定标准 |
9.3 流产率判定标准 |
9.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0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3组患者年龄对比 |
1.2 3组不孕年限比较 |
1.3 3组患者不孕类型例数比较 |
1.4 3组AMH检验比较 |
1.5 3组患者EMT的 ASRM分期情况比较 |
2 研究结果 |
2.1 血清CA125 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
2.3 3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排卵率 |
2.4 3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宫内妊娠情况 |
2.5 3组患者治疗后流产率比较 |
2.6 术后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检测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EMT性不孕的认识 |
3 立题依据 |
4 方药分析 |
4.1 方义分析 |
4.2 常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5 疗效分析 |
5.1 三组患者治疗后对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2 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清CA125 值的影响 |
5.3 三组术后6个月的排卵率比较分析 |
5.4 对三组术后 6 个月妊娠率比较分析 |
5.5 三组术后 6 个月流产率比较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2 今后研究的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子宫腺肌病痛经发生机制 |
2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西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现代临床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制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使用药物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结果 |
4 讨论 |
4.1 温阳活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 |
4.2 温阳活血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4.3 GnRH-a与子宫腺肌病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从MC-NT角度探讨葫芦巴丸治疗内异症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一、中医古籍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论述 |
二、现代医家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三、小结 |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MC-NT网络的研究进展 |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疼痛 |
三、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和肥大细胞 |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与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和肥大细胞的关系 |
五、抗子宫内膜抗体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葫芦巴丸治疗内异症痛经的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分析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SD大鼠动情周期的观察 |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SD大鼠模型的建立 |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判定 |
五、结果 |
六、讨论 |
实验二 葫芦巴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NGF及其受体的调控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实验三 葫芦巴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影响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实验四 葫芦巴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清子宫内膜抗体水平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关于继发性痛经(EMs、AM)的研究进展 |
1. EMs、AM定义 |
2. EMs、AM痛经的发病机制 |
3. 继发性痛经(EMs、AM)的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的概况 |
1. 古人对继发性痛经(EMs、AM)的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
3. 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常用中成药的临床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确定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临床问题 |
1.2 筛选临床常用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中成药 |
1.3 文献检索 |
1.4 文献纳入与排除 |
1.5 文献筛选 |
1.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7 资料的提取与收集 |
1.8 结果综合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总体描述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临床疗效的综合分析 |
2.4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常用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的临床疗效 |
3.2 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问题 |
3.3 常用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EMs、AM)的安全性问题 |
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结语 |
附录1: 纳入研究特征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孕三烯酮用于紧急避孕12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止痛消肌方治疗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肾虚痰瘀证)的临床观察[D]. 张楷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内异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何晓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D]. 王洁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桂枝茯苓经方疗效系统评价的研究[D]. 李彦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耿华锋. 吉林大学, 2020(08)
- [6]刁军成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D]. 周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郑凤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温阳活血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研究[D]. 刘子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从MC-NT角度探讨葫芦巴丸治疗内异症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乾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中成药治疗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系统评价[D]. 仰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