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

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

一、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思缘[1](2019)在《从“卫气营血”论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炎性肌病最常见的类型为PM/DM,临床上间质性肺病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少数急进性间质性肺病进展迅速导致患者呼吸衰竭,预后较差。早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积极改变预后,提高PM/DM合并ILD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目的旨在对PM/D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探索,提高对PM/DM合并ILD的认识,对有可能合并ILD的PM/DM患者进行早期筛选识别。研究方法:2014年1月-2018年8月于山东省中医院风湿科、肺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单纯PM/DM患者17例和PM/DM合并ILD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等,用SPSS软件应用处理数据。结果:单纯PM/DM首发症状以皮肤肌肉症状为主(占88%),而PM/DM合并ILD患者首发症状通常以呼吸和发热症状为主(占54%)(P<0.05);PM/DM合并ILD患者更易出现咳嗽、痰少色白、胸闷、双肺爆裂音(P<0.05);单纯PM/DM与PM/DM合并ILD相比抗Robert52抗体阳性具有显着差异(P<0.05),抗Robert52阳性+++时最明显;单纯PM/DM ANA定量阳性1:100占58%,PM/DM合并ILD ANA定量阳性1:320占46%;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癌胚抗原的AUC为0.860(95%Cl=0.744-0.976),并且最佳界值为2.355ng/ml(敏感度66.7%,特异性92.9%);糖类抗原CA125的AUC为0.799(95%Cl=0.654-0.944),最佳界值为14.155ц/ml(敏感度75.0%,特异性85.7%);糖类抗原CA153的AUC为0.847(95%Cl=0.723-0.970),最佳界值为16.300ц/ml(敏感度79.2%,特异性85.7%);铁蛋白的AUC为0.78(95%Cl=0.631-0.929),最佳界值为429.7ng/ml(敏感度58.3%,特异性92.9%),“卫气营血”辨证分型与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相关性分析P>0.05。结论:PM/DM临床首发症状为发热、呼吸症状为主,肌肉皮肤症状不明显则应注意合并ILD的情况;PM/DM合并ILD患者更易出现咳嗽、痰少色白、胸闷、双肺爆裂音;肌酸激酶明显增高、抗Robert52抗体阳性、ANA定量1:320的患者临床上应注意是否存在ILD;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明显增高的患者应注意合并ILD可能;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与ESS可能存在关系;癌胚抗原、CA153、CA125、铁蛋白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型无显着关系。

李月婧[2](2019)在《儿童遗传性肌病基因型、肌肉病理特征和临床表型综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遗传性肌病患儿基因型、肌肉病理特征和临床表型,从而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接受肌肉活检和(或)基因检测确诊的75例遗传性肌病患儿,回顾性整理分析这些患儿的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结果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随访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及现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统计的75例儿童遗传性肌病涉及9种疾病,肌营养不良63例(84%),其中抗肌萎缩蛋白病57例(76%),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例(2.7%)、先天性肌营养不良4例(5.3%);先天性肌病3例(4%),包括杆状体肌病2例(2.7%),先天性肌纤维类型不均1例(1.3%);代谢性肌病7例(9.3%),包括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2.7%),线粒体(脑)肌病5例(6.7%);远端型肌病1例(1.3%);离子通道病1例(1.3%)。75例中60例接受了肌肉病理检查,56例确诊;50例接受了基因检测,48例确诊;1例经综合分析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病基因变异发生在DMD基因44-55号外显子范围的多见。结论: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脑肌病在我院儿童遗传性肌病中较为常见。遗传性肌病患儿临床症状多样,首发症状除了肌肉表现外,还有其他系统非特异性表现或无任何症状。病情进展注意其他系统并发症并及时对症治疗。遗传性肌病诊断需要临床、生化、电生理、肌肉病理、基因检测综合分析,其中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是确诊最重要的方法。明确诊断还需与神经源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相鉴别。

赵燕[3](2016)在《先天性肌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先天性肌病(Congenital myopathies,CMs)是一组单基因遗传性骨骼肌疾病,临床多以新生儿/幼年起病肌无力,伴/不伴肌张力低下,病情稳定或缓慢进展,骨骼肌活检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根据特征性病理表现分类:1)轴空性肌病(中央轴空病/多迷你轴空病,轴空结构);2)中心核肌病(中心核/肌管肌病);3)杆状体肌病(杆状体/轴空-杆体/帽状体);4)肌球蛋白储积病(胞浆异常沉积);5)肌纤维类型不均等症(选择性I型肌纤维萎缩)。先天性肌病共同病理变化为:肌纤维直径大小及类型分布异常,胞浆内存在病理性特殊结构;不同于肌营养不良及代谢性肌病的是:少见变性、坏死及再生肌纤维,无糖原及脂肪成分蓄积。CMs遗传方式复杂多样,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AR)、X连锁隐性遗传(X-linked recessive inheritance,XR)及散发多种遗传方式,迄今为止发现30余种致病基因。CMs具有丰富的临床/遗传异质性。每一类先天性肌病均具遗传异质性,如杆状体肌病由NEB、TPM2、TPM3、ACTA1、TNNT1、CFL2、KBTBD13、KLHL40和KLHL41等基因变异致病;轴空性肌病由RYR1、MYH7、SEPN1等基因变异致病;中心核肌病由MTM1、BIN1、DNM2、TTN基因变异致病;肌纤维类型不均由TPM2、TPM3、RYR1、ACTA1、MYH7基因变异致病。临床异质性表现为:同一基因变异导致不同的病理现象,如RYR1变异可导致中央轴空病、迷你轴空病、中心核肌病、肌纤维类型不均;ACTA1变异可导致杆状体肌病(包括帽状体肌病)、肌动蛋白丝聚合病、肌纤维类型不均。CMs临床诊断面临的问题如下:1)临床表型相似,造成CMs诊断困难;2)相同病理特点可由不同致病基因导致;3)CMs与肌原纤维病致病基因重叠;4)某些致病基因外显子数目巨大。复杂的临床/遗传异质性使CMs的诊断必须基于致病基因分析;传统的基于CMs骨骼肌病理活检特定的结构改变,可提示基因测序方向,但CMs上述临床及遗传学特点,使用传统sanger法基因分析在诊断阳性率、鉴别诊断、分型诊断及诊断时效方面均存在局限性,桎梏了cms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广泛应用于临床。目的基因捕获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技术,能够一次性对多个基因的全部外显子捕获、测序,碱基覆盖度达到99%,对每一个碱基检测平均重数(测序深度)达100重以上,快速、准确、一次性完成多个目的基因的外显子测序,相比全外显子及全基因组测序,其所用时间少、单碱基测序费用低及生物信息分析相对简单,因此更多应用于临床。同时目的基因捕获ngs技术学特点,解决了sanger测序在cms分子生物学诊断中的不足,推动cms分子生物学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本研究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骼肌遗传资源标本库(2005.3-2015.12,1471例)筛选:1)中央轴空病(9例);2)中心核肌病(7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目的基因捕获ngs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的位点经患者及其无症状亲属(22例)sanger法验证。第一部分中央轴空病临床、病理及基因分析目的:本部分基于临床、活检骨骼肌病理诊断,筛选9例中央轴空病(centralcoredisease,ccd)患者,采用轴空性肌病目的基因捕获ngs技术、sanger验证,确定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分析、总结中国人群ccd临床、病理及基因变异特点,并探讨目的基因捕获ngs在c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临床病例入选标准:1)临床表现:婴幼儿起病的缓慢进展的四肢近端肌、腰带肌无力、萎缩,伴/不伴骨骼肌外并发症及面肌受累;2)ck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或正常;3)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呈典型中央轴空结构,除外肌营养不良改变,糖原、脂类正常。2归纳整理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血ck、电生理检查结果,2例(病例1、7)行骨盆ct(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检查。3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病理分析;4例患者(病例2、3、4、8)行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分析。4轴空性肌病目的基因富集(ryr1、myh7、sepn1)二代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基因,对发现的突变应用sanger法对患者(9例)及部分无症状亲属(9例)验证。结果:19例ccd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6例,阳性家族史者3例,年龄2-32岁,全部为出生后或婴幼儿期起病。临床表现为轻-中度的非进行性近端肌无力、肌张力低下;5例具有特殊容貌(高腭弓、倒v型嘴、细长脸等),6例患者伴骨骼肌外并发症(关节过伸展、跟腱挛缩等、脊柱侧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血ck轻度升高1例,正常8例。emg呈肌源性损害6例,正常3例。2例骨盆ct示髋臼发育不良及臀肌萎缩。2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9例):肌纤维未见明显变性、坏死和再生,肌纤维轻-中度大小不等,可见典型中央轴空结构,呈单个或多个,位于肌纤维中央或偏侧。所有病例均表现为i型肌纤维萎缩;肌纤维类型分布:单一i型肌纤维5例,i型肌纤维优势4例。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特点(4例):轴空区域肌纤维结构紊乱,线粒体缺失。3目的基因捕获ngs分析、sanger验证,8例患者致病基因为ryr1,共发现5个杂合突变(新发突变2个,已报位点3个)。具体如下:3例新发突变(c.13732t>g和c.1391513923del),3例c.14582g>a,1例c.14581c>t,1例c.13919t>g。其中2例ryr1为denovo突变(c.13919t>g和c.1391513923del)。1例(例6)于ryr1、myh7、sepn1均未发现具有临床意义致病突变。结论:1ccd符合cms的一般临床表现。2活检骨骼肌病理分析,中央轴空是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他类型cms、儿童遗传性骨骼肌疾病的重要方法。3ryr1可能为中国人ccd常见致病基因,可能存在外显子94-101的附近热点突变区域。4ngs对于发现ccd的ryr1以外基因变异具有筛查价值。第二部分中心核肌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目的:中心核肌病(centronuclearmyopathies,cnms)根据遗传方式及临床表现分为三类:xr遗传(mtm1)、ad遗传(dnm2、ccdc78等)及ar遗传(bin1、ryr1等)。不同的类型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不同的预后。其中女性mtm1变异携带者患者仅有个例报道,其发病机制可能与x染色体失活偏移(skewedx-chromosomeinactivation,sxci)有关。本部分筛选经临床、活检骨骼肌病理诊断的cnms患者7例,使用中心核肌病目的基因捕获ngs测序技术,筛选致病基因,并对2例mtm1女性携带者进行x染色体失活分析。总结不同亚型cnms临床、下肢骨骼肌mri特点、骨骼肌病理特点;确定一组中国人群cnms致病基因及突变类型,总结基因变异特点。方法:1临床病例入选标准:1)临床表现:符合cms,包括婴幼儿起病的缓慢进行性加重肌无力、萎缩,运动发育迟缓,伴/不伴骨骼肌外并发症(关节挛缩、脊柱侧弯)及面肌受累(细长脸、高腭弓、眼外肌麻痹等);2)ck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正常或呈肌源性损害;3)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中心核肌纤维比例增加,除外肌营养不良改变,糖原、脂类正常。2归纳整理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血ck、电生理检查结果,5例患者(病例2、3、4、6、7)行双下肢骨骼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3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病理分析;2例患者(病例1、7)行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分析。4中心核肌病目的基因捕获(mtm1、dnm2、bin1、ryr1、ccdc78、ttn、speg、mtmr14)ngs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致病基因,对发现的突变应用sanger法对患者(7例)及无症状亲属(12例)家系验证。5x染色体失活(xchromosomeinactivation,xci)分析:2例mtm1变异的女性患者,pcr其外周血dna扩增雄性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基因第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的多肽性分析x染色体失活。x染色体失活时,位于该重复序列附近的甲基化敏感性内切酶hpaii的酶切位点被甲基化而不能被切断,而有活性的x染色体则相反。因此,如先用hpaii对基因组dna酶切后再进行pcr扩增,仅有失活x染色体有产物。结果:17例cnms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例1具阳性家族史,其余患者无阳性家族史。年龄3-47岁,均为生后或婴幼儿期起病,病情缓慢进展。3例(病例4、5、6)为远端肌无力为主要及首发症状,其余4例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5例具有特殊面容(细长面容、高腭弓),3例伴眼外肌受累(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4例伴骨关节异常(脊柱侧凸、跟腱挛缩、手指关节畸形及过伸展);ck正常6例,升高1例;emg呈肌源性改变。下肢骨骼肌mri:例4、6为小腿重于大腿,例2、3、7大腿重于小腿。其中例4、6大腿前群肌(股中间肌)重于后群,而小腿以后群肌受累为主(比目鱼肌);例3、7大腿后群肌受累重于前群,小腿以腓肠肌及胫骨前肌轻度受累;例3小腿肌群无明显受累。2活检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7例):未见明显肌纤维变性、坏死和再生,肌纤维大小不等,脂肪结缔组织轻-重度增生(例2弥漫性脂肪浸润)。中心核及核集中肌纤维显着增加;i型肌纤维小径化,2例为i型肌纤维优势,2例为单一i型肌纤维,其中mtm1-cnm(例1)可见项圈纤维,dnm2-cnm(例4、5、6)及ryr1-cnm(例7)可见轮辐状肌纤维(radialsarcoplasmicstrands,rss)。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特点(2例):可见中心核呈链状排列,中心核周边区域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糖原颗粒聚集。3目的基因捕获ngs测序、sanger验证,病例1、2、3为mtm1变异(分别为c.1054-1g>a、c.286dupa、c.1405c>g);病例4、5、6为dnm2变异(分别为c.1106g>a、c.1102g>a、c.1105c>t);例7为ryr1变异(c.12237delc、c.12536g>a),其中mtm1(c.1405c>g)及ryr1(c.12237delc)为新发突变,病例4、5为denovo突变。根据基因分析结果,将7例患者分型诊断:病例1、2、3为mtm1变异x连锁隐性遗传肌管疾病(x-linkedrecessivemyotubularmyopathy,xlmtm),病例4、5、6为dnm2变异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nm,病例7为ryr1变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NM。4病例1和2X染色体失活分析:XCI>80%(病例1XCI倾斜率为84:16,病例2XCI倾斜率为83:17),为SXCI。结论:1 CNMsCNMs表型相似,临床不能明确分型诊断;DNM2-CNM具有相对一致的临床表型,表现为下肢远端为重的肌无力,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研究。2特征性骨骼肌受累肌群,一定程度上提示CNMs亚型,指导致病基因测序方向,同时可以进一步指导骨骼肌活检部位。3中心核肌纤维明显增多是特征性病理改变,对CNMs与其他类型CMs及其他遗传性骨骼肌疾病的具有诊断、鉴别诊断价值。4 CNMs多个基因、点突变致病,应将CNMs视为一疾病谱系,临床表型相似、高度遗传异质性,建议基因分析首选NGS,一次性完成诊断与鉴别诊断。5 MTM1变异的女性携带者能够发病并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及典型中心核病理特点,症状较男性患者轻,可能与SXCI有关,女性XLMTM携带必要时应行XCI分析。6 CNMs高度致残,正确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可使先证者及其家系获得正确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避免出生缺陷。

姜涛,熊李,漆学良,丁卫江[4](2016)在《以横纹肌溶解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病理与基因改变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以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RM)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ies,LSM)临床、病理及基因改变特点,提高对其诊断的警惕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断的3例临床表现为急性横纹肌溶解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病理及基因改变特点,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2例以急性横纹肌溶解为首发表现,1例是诊断为LSM后,因停药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急性横纹肌溶解。3例患者肌肉病理HE染色均可见筛状空泡,ORO染色证实肌纤维内有大量脂滴。其中2例可见较严重的肌纤维坏死。其中2例患者行ETFA、ETFB、ETFDH基因突变检测,ETFA基因正常,均发现ETFB基因第5外显子c.734C>T(Thr245Met)和ETFDH基因第2外显子c.92 C>T(Thr3Ile)杂合突变。结论不明原因及反复出现肌肉酸痛、无力伴肌酸激酶明显增高、肌红蛋白尿等横纹肌溶解表现时,应考虑LSM可能,及时行肌肉活检明确诊断。以RM为表现的LSM出现相关ETFB与ETFDH基因的杂合突变,可能为多态性位点,意义未知。LSM患者停药或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急性横纹肌溶解。

宋文集[5](2013)在《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蛋白组学早期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及正常人骨骼肌标本的对比,寻找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与正常人骨骼肌之间差异性蛋白。方法:挑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内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肌无力患者6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例,制备标本,提取蛋白,用24cm, pH4-7的胶条行第一项等电聚焦,12.5%SDS-PAGE凝胶行双向电泳,用Image Master2D platinum5.0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差异性蛋白,用AutoflexTM speed 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肽段的图谱的数据分析,登陆http://www.uniprot.org/,检索所得蛋白的信息,鉴定蛋白质。结果:从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骨骼肌组织中共筛选出31个存在差异的蛋白点,其中6个为男性与女性表达差异点,选取有明显差异的21个点行质谱分析,共有15个点得到鉴定,其中有2个点发生重复,共找到与之匹配的蛋白质13种。其中Myosin-2、 Myosin-1、Fibrinogen gamma chain、Cytochrome b-cl complex subunit1, mitochondria、fibrinogen beta chain isoform2Preproprotei、Uncha-racterized protein、thioredoxin-dependent peroxide reductase, mitochondrial isoform b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表达上调,Isoform2of [Protein ADP-ribosylarginine] hydrolase-like protein1、 Inositol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 type1、 Actin, alpha skeletal muscle、ATP synthase subunit beta, mitochondrial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表达下调,Mvosin-7在女性患者中表达上调。结论: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成功鉴定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骨骼肌中存在表达差异性蛋白质,奠定了重症肌无力蛋白组学的发展的基础,为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价、靶向治疗等指引出一条新的途径。经蛋白质功能检测后,经鉴定蛋白涉及到细胞的框架结构,细胞的运动、表达、凋亡等,其功能包括掌管肌肉的收缩、凝血功能障碍等,但这些蛋白与重症肌无力发病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联系,仍有待进一步证明。

朱少伟[6](2012)在《甲状腺肌病12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甲状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性肌病,多因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的甲状腺功能改变或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导致代谢障碍引起。其相关肌肉疾病包括:(1)慢性甲亢性肌病(CTM),(2)急性甲亢性肌病(ATM),(3)重症肌无力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4)甲亢性周期性麻痹(TPP),(5)突眼性眼肌麻痹(Graves眼病,GO),(6)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即与粘液性水肿和克汀病有关的肌肉肥大及慢肌的收缩、舒张异常,HTM).其中,CTM在甲状腺肌病中最常见,TPP次之,ATM最少。甲状腺肌病发病形式多样,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且几种类型可合并出现,临床症状叠加,故诊断较复杂,在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目的:了解甲状腺肌病病人的临床发病与肌肉病理改变过程,进一步探讨各类型肌病的临床肌肉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象与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11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肌肉病实验室收录的甲状腺肌病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取其冰冻肌肉标本染色,行光镜检查。结果:1.临床特点:本组12例甲状腺肌病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16-67岁,平均就诊年龄43岁。肌病病程1个月至13年,平均约2年。其中,8例HTM病例中,1例合并肌炎发生;4例甲亢性肌病患者中,2例单纯CTM病例,2例CTM同时合并TPP发生。12例病人中11例首发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另外1例患者以肌肉肿胀、酸痛首发,肌无力不明显。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11例患者中9例病人发病时表现为全身无力,另外2例病人表现为双下肢近端无力起病。本组病例中,3例伴有低热、多汗、食亢、心悸、消瘦等高代谢症群表现。本组12例患者均做T3、T4、FT3、FT4、TSH等甲状腺检查,均有多项甲状腺功能异常,符合典型甲亢或甲减诊断。8例HTM患者CK水平均明显升高,达正常高值5至30倍不等。LDH升高6例,5例血沉快,ALT升高4例,AST升高3例,TG升高3例。4例甲亢肌病患者CK、LDH、ALT、AST均无明显升高,仅其中一例TG升高。2.电生理学检查:共7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其中,8例HTM患者5例行肌电图检查,2例存在周围神经病变,3例为正常肌电图表现。另有2例CTM患者行肌电图检查,1例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另1例为正常表现。3.肌肉活检:本组患者肌活检标本取自肱二头肌8例,股四头肌2例,三角肌、胫骨前肌各1例。其中8例HTM患者中,4例诊断为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另有,炎症性肌病改变1例,选择性Ⅱ型纤维萎缩1例,肌原纤维损害并空泡形成1例,正常肌肉组织1例。4例甲亢性肌病中,3例非特异肌源性病理改变,1例CTM合并TPP患者肌肉活检仅表现为部分肌纤维内脂滴轻度增多。结论:1.甲减性肌病临床特点多有CK升高、血沉加快,容易与炎症性肌病混淆,肌肉活检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对肌病鉴别有提示意义。2.甲状腺肌病患者肌肉活检多表现为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对诊断意义不大。3.甲减性肌病电生理表明可同时存在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肌肉改变,提示周围神经和肌肉均可受累。

林洁[7](2011)在《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其患病率在西方约为12.48/100,000。MELAS主要是由线粒体DNA(mtDNA)突变导致呼吸链复合物缺陷,引起能量依赖的器官或组织出现相应损害,临床以卒中样发作的脑病、肌无力、高乳酸血症为特点的一组综合症。本课题研究MELAS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肌肉病理特点,中国MELAS的mtDNA突变热点基因以及呼吸链复合物缺陷特点,试图分析临床型、基因型与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经临床、病理诊断为MELAS的25例患者,均行头颅CT、MRI和肌肉活检,活检标本进行包括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改良Gomori三色法(MGT)、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油红0(ORO)、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抗线粒体抗体染色,以及电镜检查。抽提25例肌肉组织总DNA,13例同期血总DNA。以首尾相接的方法,设计24对引物。对25份肌肉DNA进行PCR、凝胶电泳及测序。运用MutationSurveyor(?)V3.25软件与修正的剑桥参照序列、MITOMAP数据库(截止2011年3月1日)以及Phylotree(截止2011年3月30日)进行比对。100例正常样本验证新发现突变位点,并进行同源性序列比对和蛋白二级结构预测。13例血液DNA采用第四对引物进行PCR及测序,分析mtDNA3243位点测序峰图。就m.3243A>G突变,计算mtDNA血液与肌肉组织异质性比例。MELAS的主要临床症状(肌无力、癫痫、智能障碍)与基因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低温差速分离法提取25例MELAS和28例正常肌肉标本的线粒体。用比色法定量测定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复合物Ⅰ-Ⅴ(CⅠ-CⅤ)以及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计算CⅠ/CS、CⅡ/CS、CⅢ/CS、CⅣ/CS、CⅤ/CS的正常值范围,比较MELAS组活性变化。统计学分析呼吸链复合物缺陷与基因型和临床表型(按受累系统)的关系。结果:(1)本组资料提示MELAS患者起病年龄平均24.0±10.0岁,确诊年龄28.5±12.2岁。首发症状以癫痫(52%)、头痛(36%)、视物模糊(32%)为多,主要临床表现以肌无力(64%)、癫痫(60%)、智能减退(48%)为多;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正常或轻度升高,部分出现CK-LDH倒置;5例头颅CT在基底节和/或小脑见钙化,所有患者头颅MRI均显示颅内单个或多个累及皮层的病灶,表现为T1W呈等、低信号,T2W、FLAIR及弥散加权(DWI)呈高信号;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纤维(RRF);SDH部分肌纤维深染及SDH强反应性血管(SSV);22例(88%)COX染色见肌纤维周边活性升高,SSV周边COX活性升高;抗线粒体抗体染色见部分肌纤维褐色沉着。(2)25例MELAS线粒体基因检测结果共发现692个多态位点(polymorphisms),其中652个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34个为已报道疾病相关位点(reported mtDNA base substitution disease mutations),6个新发现突变位点。本组MELAS突变基因发生病例数依次为:MT-TL1(76%), MT-ND3(68%), MT-CYB(64%), MT-ND2(36%), MT-ND6(32%), MT-DLOOP (28%)。其他还有MT-RNR1、MT-TT、MT-TC、 MT-TK、MT-TW、MT-TH、MT-TE、MT-TA、MT-ND5、MT-ND4、MT-CO1、MT-CO2、MT-ND1、 MT-ATP6基因。最多见的突变位点为m.3243A>G,有19例,占76%。经统计学分析后未发现临床型与基因型具有相关性。肌无力症状为主患者的突变基因依次为MT-TL1、MT-ND3、MT-CYB;癫痫症状为主患者的突变基因依次为MT-TL1、MT-CYB、MT-ND3;智能减退症状患者的突变基因依次为MT-TL1、MT-ND6、MT-ND3和MT-CYB。MT-TL1基因突变的患者中以癫痫、肌无力和内分泌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MT-ND3基因突变的患者中以癫痫、肌无力、智能减退和内分泌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线粒体DNA单倍体型分析发现,25例MELAS中,12例H(48%),属西欧亚母系单倍体型;5例M(20%)和8例D(32%),均属典型东欧亚母系单倍体型。发现m.7513insT、m.8477T>C、m.3959G>A、m.1694T>C、m.3995A>G、m.1888G>C突变。经100例正常样本验证和数据库同源性比对,6个点突变均为新突变。经蛋白二级结构预测,m.7513insT、m.8477T>C、m.3959OA、m.3995A>G突变可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蛋白二级结构改变。m.3243A>G突变检出率血液样本为肌肉组织的53.8%。(3)本组MELAS患者中,出现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的有11例,占44%;呼吸链复合物Ⅱ缺陷有1例;呼吸链复合物Ⅲ缺陷的有9例,占36%;呼吸链复合物Ⅳ缺陷的有10例,占40%;呼吸链复合物V缺陷的有7例,占28%。出现2个呼吸链复合物共同缺陷的有9例,出现3个呼吸链复合物共同缺陷的有4例。经统计学分析后未发现呼吸链复合物缺陷与基因型和临床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患者中以MT-TL1和MT-ND基因突变比例最高;呼吸链复合物Ⅲ和Ⅳ缺陷患者中突变基因为MT-TL1、MT-CYB、MT-ND3。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患者受累系统依次为骨骼肌、脑、内分泌;呼吸链复合物Ⅳ缺陷患者受累系统依次为脑、骨骼肌、内分泌;呼吸链复合物Ⅲ和Ⅴ缺陷患者骨骼肌和脑病受累例数相同。结论:(1)MELAS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2)本组中国MELAS基因突变以MT-TL1基因m.3243A>G突变最为多见,其次为MT-CYB基因m.15043G>A突变,第三位为MT-ND3基因m.10398A>G突变。(3)本组病例以东欧亚母系单倍体型M为主。(4)共发现6个新突变位点m.7513insT、 m.8477T>C、m.3959G>A、m.1694T>C、m.3995A>G、m.1888G>C。(5) MELAS患者呼吸链复合物缺陷以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最多。(6)肌肉是进行MELAS基因和生化检测的极佳选材。本课题从MELAS的临床、基因和呼吸链复合物特点三方面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中国人MELAS的临床、基因和生化特点,总结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为临床医生更好地从临床发现和诊断MELAS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深入研究中国人MELAS线粒体基因组特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霍江涛[8](2007)在《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 LS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2)观察脂质沉积性肌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病因及鉴别诊断。方法(1)对18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2) 18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于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取活检,进行常规组织学染色,光镜下观察,超薄切片,铅铀双染色,电镜下观察。结果(1) LSM是脂肪酸氧化障碍所致,患者表现为疲劳性肌无力,94.1%累及肢带肌,33.3%合并消化道症状;88.9%患者肌酶升高,以磷酸激酶最为显着;83.3%患者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肾上腺皮质激素和B族维生素治疗有效率83.3%。(2)病理学特点为HE染色肌纤维内空泡及裂隙样改变,电镜证实大量的无包膜脂肪滴成串堆积在Ⅰ型骨骼肌纤维中。讨论脂质沉积性肌病确诊靠肌肉活检病理形态特征性改变和生化检测,肾上腺皮质激素、肉碱、维生素、饮食限制等综合治疗可获显效,由于病因有多种,明确某一种病因后可针对病因特定治疗。

王红艳,孟军,冯殿福[9](2001)在《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卫气营血”论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吸烟史/家族史
        1.4 病程
        1.5 首发症状
    2 临床症状
        2.1 咳嗽
        2.2 痰色
        2.3 发热
        2.4 口干
        2.5 失眠
        2.6全身乏力
        2.7 胸闷
        2.8 爆裂音
    3 临床检查
    4 对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铁蛋白等做ROC曲线分析其诊断ILD的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性、最佳界值
    5 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肿瘤标志物PM/DM合并ILD组内与定量变量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尝试分析和寻找其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6 PM/DM合并ILD组内肿瘤标志物与PM/DM合并ILD组内定性变量行斯皮尔曼RHO相关性分析
    7 PM/DM合并ILD组内肿瘤标志物与PM/DM合并ILD组内“卫气营血”证候分类进行斯皮尔曼RHO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临床症状
    3 实验室检查
        3.1 肿瘤标志物
    4 从温病学论PM/DM
        4.1 从“肌痹”“痹证”“痿证”的论PM
        4.2 从“阳毒发斑”“温毒”“火郁”论治DM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ILD中血清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致谢
发表论文

(2)儿童遗传性肌病基因型、肌肉病理特征和临床表型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遗传性肌病诊断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先天性肌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央轴空病临床、病理及基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心核肌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先天性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二代测序在遗传性神经肌肉病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以横纹肌溶解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病理与基因改变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2 讨论

(5)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蛋白组学早期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MG的诊断标准
        1.2 传统检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2. 重症肌无力诊断的新进展
        2.1 肌肉活检术的新进展
        2.2 肌肉活检术在MG诊断中的新进展
        2.3 MG的蛋白组学研究
    3. 邓铁涛教授辨治重症肌无力的经验简介
        3.1 主要病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
        3.2 辨证论治——五脏相关,以脾为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纳入标准与用药方案
        1.1 实验组患者入组标准
        1.2 对照组患者入组标准
        1.3 重症肌无力改良Osserman分型方法
        1.4 重症肌无力脾胃虚损证的诊断标准
        1.5 实验组患者的用药方案
    2. 实验流程图
    3. 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骨骼肌的HE染色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 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骨骼肌蛋白的双向电泳实验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5. 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骨骼肌差异性蛋白的质谱鉴定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6. 讨论
        6.1 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骨骼肌组织的病理结果
        6.2 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骨骼肌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甲状腺肌病12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ELAS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ELAS线粒体DNA全长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ELAS呼吸链复合物活性变化特点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线粒体DNA全长引物设计
附录二基因检测结果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卫气营血”论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关系[D]. 吕思缘.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2]儿童遗传性肌病基因型、肌肉病理特征和临床表型综合分析[D]. 李月婧.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3]先天性肌病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 赵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8)
  • [4]以横纹肌溶解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病理与基因改变特点[J]. 姜涛,熊李,漆学良,丁卫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01)
  • [5]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蛋白组学早期探索性研究[D]. 宋文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甲状腺肌病12例临床病理分析[D]. 朱少伟. 山东大学, 2012(02)
  • [7]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D]. 林洁. 复旦大学, 2011(03)
  • [8]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研究[D]. 霍江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9]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J]. 王红艳,孟军,冯殿福. 现代康复, 2001(01)

标签:;  ;  ;  ;  ;  

以肌无力或肌萎缩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