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EG对烤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梁瑞芳[1](2021)在《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抗旱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是禾本科(Poaceae)沙鞭属(Psammochloa)的一种典型的根茎类沙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及邻近沙区。沙鞭因草质柔软,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中西部沙漠地区的重要牧草。本研究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共同探讨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干旱适应性机制,为沙鞭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牧草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基于沙鞭转录组数据筛选出较高多态性引物13对,用于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分析。SSR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性百分率为77.1%;等位基因数共104个,各个位点在3~14之间,平均为8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1.362~2.546,均值为1.77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67,各位点在0.278~0.946范围内;PIC值在0.317~0.747之间,均值为0.511。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⑵沙鞭平均观测等位基因为2.140,P31观测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最高,分别为3.462和0.462;基因流大小在0.097~1.956之间,平均值为0.675;遗传分化系数大小在0.113~0.721范围内,均值为0.356,说明沙鞭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少,并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0.291,P=0.010),从而进一步印证AMOVA分析结果。沙鞭群体水平上固定指数F均值为-0.360,表现为杂合子过剩的现象,由此表明沙鞭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⑶基于贝叶斯聚类分析,沙鞭分为Group1和Group2两个类群,分别位于阴山山脉的两侧。其中,Group2基因库占主导地位,包括了沙鞭的大部分居群,这与PCo A、UPGM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一致,认为对环境强的适应能力和地理隔离是现有遗传结构产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PCo A、UPGM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距离较近的居群间亲缘关系不一定近。⑷在0%、10%和20%三种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胁迫下,沙鞭种子萌发期特征指标(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萌发抗旱指数、胚芽长)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除发芽指数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外,其它测定指标均随胁迫强度增加而下降。⑸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萌发抗旱指数、抗旱活力指数4个不同的萌发生理指标之间具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因此可以作为沙鞭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综合萌发期耐旱隶属函数值评价结果和UPGMA聚类结果,本研究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沙鞭种质资源,来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的P4居群(综合耐旱值0.748)和内蒙古苏尼特右旗P7居群(综合耐旱值0.953)。⑹不同PEG-6000浓度梯度下,幼苗期6个特征性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随着干旱胁迫增加,沙鞭幼苗POD活性、MDA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SOD活性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综合6个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值计算表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P16居群(综合耐旱值0.630)抗旱性最强。⑺沙鞭天然居群22个地理气候因子与幼苗期6个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MDA含量与海拔因子显着正相关,与年均温偏差(bio7)等气候因子显着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沙鞭居群海拔与最湿季平均温度(bio8)正相关,最干月降雨量(bio14)等气候因子对沙鞭地理分布贡献最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显示,海拔等9个地理气候因子显着影响沙鞭幼苗生理特征。且高温、高海拔和高纬度居群,幼苗POD、SOD活性、MDA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较高。证明沙鞭野生种质地理分布差异,对其萌发幼苗SOD、POD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的倾向性不同。
韩多红,王恩军,张勇,王红霞,王艳,王富[2](2021)在《干旱胁迫下外源亚精胺、甜菜碱对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以菘蓝为试验材料,在10%聚乙二醇(PEG-6000)干旱胁迫处理下,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和甜菜碱(GB)对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渗透调节物质、活性氧生成及膜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pd(≤75mg/L)和GB(≤30mmol/L)处理可显着促进干旱胁迫下菘蓝种子的萌发;25~100mg/L的Spd和10~40mmol/L的GB处理均可提高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丙二醛积累和细胞膜透性,可有效缓解干旱胁迫伤害,且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Spd75mg/L和GB 30mmol/L时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75mg/L的Spd或30mmol/L的GB能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菘蓝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产生的伤害,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旱能力。
白燕丹[3](2021)在《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棉花是世界上主要经济作物,分布于全球150多个国家与地区。我国棉花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约1/3棉田遭受干旱胁迫。棉花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建成是生长发育中的脆弱阶段,极易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因而提高棉花种子和苗期的抗旱能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褪黑素是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小分子物质,可诱导植物抵抗多种非生物胁迫。而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调控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国欣9(GX9)和农大601(ND601)为材料,以筛选出的10%PEG和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以模拟干旱胁迫,通过测定棉花种子和幼苗的形态及生理特征,探索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与幼苗发育的缓解效应,为褪黑素的开发利用和棉花抗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1)褪黑素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的萌发能力。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棉花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度和鲜重。低浓度褪黑素(10 μM、50 μM)对棉花种子萌发的促进效应显着,而高浓度褪黑素(200 μM、500 μM)则抑制了种子萌发,当浓度在100μM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最高。100 μM褪黑素浸种,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较0 μM褪黑素处理提高了 8.9%和9.8%(2)褪黑素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了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清除能力。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干旱胁迫降低了棉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加重了膜脂过氧化损伤。100 μM褪黑素处理后,则显着提高了棉种的POD、SOD、CAT活性。MT+DS处理的SOD和POD活性较W+DS分别增加了2.9%和 36.2%,且 CAT 增加达 46.08%。MT+DS 处理的 O2-、H2O2 和 MDA 含量较W+DS处理显着降低。(3)褪黑素浸种促进了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干旱胁迫增加了棉花种子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褪黑素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中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P<0.05)。(4)褪黑素浸种调节干旱胁迫下棉种中激素含量。干旱降低了种子的ABA的分解和GA3的生物合成,进而抑制了棉花种子萌发。施加100μM褪黑素后,棉花种子中ABA含量降低,GA3含量明显上升。种子萌发至第4 d时,褪黑素浸种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种子中GA3含量,MT+DS处理较W+DS处理增加16.09%(P<0.05)。(5)褪黑素浸种通过改变干旱胁迫下棉花种皮气孔结构,进而促进种子萌发。与干燥种子和水浸种处理相比,褪黑素浸种增加了棉花种皮气孔的数量,加速了种皮气孔的开张,减轻了种皮的机械化程度,增强了种子吸水性能。2.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1)褪黑素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及茎叶生物量。干旱胁迫下,棉苗的株高、叶面积、SPAD值以及茎叶的物质积累量降低。外源褪黑素浸种后,2个棉花品种的株高、叶面积和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明显提高。在干旱胁迫前期(10 d),褪黑素处理对干旱胁迫下GX9的株高、叶面积和SPAD值的促进效果更显着,且在MT+DS处理下较W+DS处理分别显着增加了 5.51%、37.03%和12.09%。(2)褪黑素浸种提高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根系的生物量,增加了根系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干旱胁迫抑制了棉花幼苗根系长度增加。褪黑素浸种处理后,幼苗的总根长、总表面积、体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尤其在第17 d时,与W+DS处理相比,GX9在MT+DS处理下的根长、表面积及体积分别显着增加26.84%、42.09%、67.47%;ND601在MT+DS处理下根长和表面积显着升高。(3)褪黑素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叶片光合性能。干旱胁迫下降低了棉花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PS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降低,J相的相对可变荧光(Vj)和K相的相对可变荧光(Wk)升高,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推动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超过QA的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显着降低,致使光系统Ⅱ反应中心活性降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在MT+DS处理下2个品种的Fv/Fm较W+DS处理呈现出显着增加,Wk和Vj显着降低,Ψo和PIabs增加,且在胁迫第10 d和17 d时尤为显着(P<0.05)。综上所述,褪黑素浸种通过增强棉种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 ROS和MDA的积累量,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促进了 ABA分解和GA3合成,进而提高了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率。外源褪黑素浸种能够促进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幼苗叶片的光合性能,增强了棉花幼苗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
李浩[4](2020)在《影响元宝枫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为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观赏树种,在园林绿化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元宝枫在辽宁阜新地区发展较快。阜新地区因水资源短缺,气候干燥,不利于元宝枫种子萌发及幼苗正常生长。为探讨元宝枫育苗的影响因素,本试验以元宝枫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覆土厚度、PEG-6000渗透引发和水引发对元宝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同时探讨种子引发效应,了解引发对元宝枫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阜新地区元宝枫育苗质量提供理论数据和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温度为15℃时,元宝枫种子发芽率达到最大值,为45.00%,较对照存在显着差异;温度在10℃、20℃时,其种子发芽率为33.00%、37.00%,高于对照处理。(P<0.05);2.元宝枫种子在覆土3 cm时,其出苗率、出苗指数均达到最大值,为52.00%、0.38,较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3.在PEG-6000质量浓度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元宝枫种子在PEG-6000质量浓度为10%(-0.8 Mpa)、引发时间为12 h处理情况下,发芽率最大为48.00%,且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轻度干旱胁迫能够激发元宝枫种子的活力,从而提高种子萌发率。4.在水引发条件下,在温度为15℃、水分60%、时间11 d时,元宝枫种子发芽率最高,其发芽率为66.00%,引发效果最佳。引发后种子的渗透调节物质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采用PEG-6000质量浓度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元宝枫幼苗在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酶活性、叶绿素等生理指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表明元宝枫幼苗具有更强的耐旱能力。综上所述,通过不同因素处理均提高了元宝枫种子萌发率,在引发种子条件下,增强元宝枫种子在干旱胁迫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元宝枫幼苗的耐旱能力,为辽宁阜新半干旱地区发展元宝枫育苗提高质量。
赵颖[5](2020)在《基于转录组分析揭示一氧化氮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目前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在草地畜牧业扮演重要作用。干旱胁迫作为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严重制约了苜蓿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因此,研究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的影响及其适应干旱的机制、及寻找提高紫花苜蓿抗旱的方法对克服干旱地区苜蓿栽培的制约具有重要意义。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可通过细胞膜扩散的气体信号分子,通过信号转导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目前,有关NO缓解逆境胁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盐胁迫上,研究的物种也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玉米(Zea mays L.)、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燕麦(Avena sativa L)为主,而NO在牧草上的应用尤其是紫花苜蓿上的报道较少。与此同时,当今关于NO调控苜蓿抗逆性的研究尚处在生理生化水平,而NO对紫花苜蓿抗旱调控的分子机理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硝普钠(SNP)为外源NO供体,Carboxy-PTIO(cPTIO)为内源NO清除剂,以紫花苜蓿(“阿尔岗金”、“三得利”、“金皇后”)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和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等方法,从NO对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抗旱性调节差异、萌发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碳同化及碳代谢的调控、萌发期及幼苗期的转录组分析等方面解析了NO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外源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指标变化比较分析,SNP浸种降低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对8个与抗性相关指标变化进行隶属函数法分析,发现3个紫花苜蓿品种对外源NO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三得利>金皇后>阿尔岗金。选择对NO最为敏感的品种“三得利”为材料研究NO调控紫花苜蓿抗旱机制。(2)通过对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三得利”紫花苜蓿萌发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研究,发现外源SNP浸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萌发第7天的苜蓿芽苗干重和含水量增加,根长降低;外源cPTIO浸种抑制了干旱下种子的萌发,芽苗干重和根长降低。叶片喷施SNP或cPTI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茎长和根长无显着影响,但施加SNP显着增加了幼苗分枝数对侧根无显着影响;施加cPTIO显着降低了幼苗侧根数对分枝数目无显着影响。干旱胁迫下,外源施加SNP降低了紫花苜蓿萌发期芽苗和幼苗期叶片内O2˙ˉ、H2O2和MDA的积累,·OH清除速率提高,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最终缓解干旱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而施加cPTIO引起活性氧水平显着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进一步加剧了干旱胁迫的损伤。(3)通过对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三得利”紫花苜蓿碳同化和碳代谢关键酶进行分析,外源施加SNP增加了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期苗芽和幼苗期叶片卡尔文循环中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TBA)、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柠檬酸循环中丙酮酸脱氢酶(PDH)、柠檬酸合酶(CS)、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琥珀酸脱氢酶(SDH)和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活性。而外源施加cPTIO可调控干旱下编码卡尔文循环及三羧酸循环代谢中间酶的基因下调表达,且其酶活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同化和碳代谢进程效率。(4)RNA-Seq分析NO调控干旱胁迫下“三得利”紫花苜蓿萌发期芽苗的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有3524个(FDR<0.01,FC≥2),GO和KEGG分析表明,DEGs主要与类黄酮、黄酮、苯丙烷、单萜、倍半萜和三萜类等次生物质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光合天线蛋白、淀粉和蔗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有关。干旱下施加SNP与干旱处理相比引起2208个DEGs(FDR<0.01,FC≥2),DEGs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氮代谢、肌醇磷酸代谢及淀粉蔗糖代谢通路。干旱胁迫下施加cPTIO(PEG-NO)与干旱处理相比引起3461个DEGs(FDR<0.0001,FC≥2),内源NO介导的基因主要参与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乙醛酸代谢、精氨酸合成代谢、及光合器官的碳同化,且绝大多数基因均下调表达。(5)通过RNA-Seq对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期叶片进行研究,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间叶片有947个DEGs(FDR<0.01,FC≥2),显着富集在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上。干旱下喷施SNP与干旱处理相比有852个DEGs(FDR<0.01,FC≥2),显着富集在苯丙烷类化合物、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合成通路,且参与这些通路的基因几乎全部下调表达。干旱下喷施cPTIO与干旱处理间鉴定出2891个DEGs(FDR<0.01,FC≥4),多数参与光合器官碳同化、氧化磷酸化、碳代谢、柠檬酸循环及氨基酸代谢且下调表达。
朱华丽[6](2020)在《干旱胁迫下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干旱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导致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东北三省是我国最易发生干旱胁迫的地区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硅对干旱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研究采用水培的方法,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将天农九、先玉696两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四种硅制剂(Si-50G、Si-60G、Si-TG、Si-EG)在正常水分条件及干旱胁迫下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玉米喷施的硅制剂种类,为不同种类的硅制剂调控玉米抗旱性及硅肥材料的研发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天农九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先玉696小,原因是在面对同样程度的干旱胁迫时,天农九具有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当PEG-6000浓度处于20%及以下时,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均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与干旱胁迫程度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POD活性均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相关。(2)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喷施硅制剂可提高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于天农九,喷施Si-50G、Si-60G使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提高显着,其中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8.84%、25.46%,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18.06%、17.32%;喷施四种硅制剂对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着提高效果。于先玉696,喷施四种硅制剂对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着提高效果;喷施Si-50G、Si-60G对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有显着提高效果,其中根系活力依次提高17.67%、16.74%,游离脯氨酸含量依次提高14.96%、16.56%;喷施Si-60G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提高17.43%。因此,喷施Si-50G、Si-60G对玉米幼苗作用效果较好。(3)在干旱胁迫下,于天农九,喷施Si-TG、Si-50G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有较为显着的提高效果,分别提高38.09%、38.25%;喷施Si-TG使叶绿素含量提高效果最显着,为34.13%;喷施Si-TG还使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和CAT活性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32.98%、30.05%、35.71%;喷施Si-50G使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效果最显着,为34.25%;喷施Si-50G还使SOD活性和MDA含量改善幅度最大,分别为31.76%、31.06%;喷施Si-60G使根系活力提高幅度最大,为24.27%。于先玉696,喷施Si-TG、Si-50G使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提高较为显着;喷施Si-TG使根系活力、MDA含量和SOD活性改善幅度最大,分别为38.85%、44.85%、62.10%;喷施Si-50G使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效果最显着,为54.18%;喷施Si-50G还使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44.84%、48.87%、32.85%。因此,硅制剂在干旱胁迫下对玉米苗期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显着,其中Si-50G、Si-TG的作用效果较好。综上,硅制剂在干旱胁迫下对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优于正常水分条件,硅制剂对先玉696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优于天农九。
樊帅群[7](2020)在《阴行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阴行草全株具优质药用价值,长期对其野生植株进行开采,使其野生植株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国内外对阴行草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药用成分含量及提取技术,阴行草种子较低的萌发率导致其后期生长繁殖能力低弱,适应能力差,本论文通过萌发及栽培实验,旨在探究阴行草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以及阴行草种子对不同浓度赤霉素的响应,设置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与赤霉素浓度的完全交互作用实验,以及不同生长基质对PEG、赤霉素浸种后阴行草幼苗形态的影响实验,以期提升阴行草种子萌发的方法及技术,并为阴行草在植株生产中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实验结果:(1)阴行草种子萌发对温度、光照及水分具有明显的响应,水分充足的情况下,20/30℃及黑暗环境更适合阴行草种子的萌发,当阴行草种子受到水分胁迫时,表现出较大范围的耐受阈值,其中,低浓度(5%)的PEG浸种,在光照生境中,可显明增进阴行草种子的萌发。(2)环境理想时,适宜浓度的外源激素-赤霉素可有效促进阴行草种子萌发,光照生境下,1%-4%的GA3浸种溶液浓度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增进作用显明,当受到水分胁迫时,黑暗生境更适宜阴行草种子进行萌发,其中,1%-2%赤霉素溶液浸种可显着促进干旱胁迫下阴行草种子的萌发。(3)阴行草幼苗对生长基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当受到水分胁迫时,黑暗生境下,蛭石和混合土基质比沙子基质更优于对阴行草幼苗的生长,5%和10%浓度PEG溶液浸种对阴行草幼苗株高及主根长均有鲜明的增进作用,但相对于蛭石基质,混合土中生长的阴行草生物量更高。(4)光照生境下,低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促使阴行草幼苗进行生长发育,在蛭石、沙子基质中,1%-4%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种都可促进阴行草幼苗株高及主根长的生长,其中,1%浓度赤霉素浸种溶液增进效果最佳。相比蛭石与沙子基质,黑暗生境中,混合土基质更有利于阴行草幼苗生物量积累。综合分析试验结果,低浓度PEG溶液与赤霉素溶液可以促进阴行草种子萌发,高浓度溶液会抑制种子萌发;混合土基质对阴行草幼苗生物量的积存效果最佳。
智文芳[8](2020)在《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粱是一种耐盐、耐旱性较强的粮饲兼用杂粮作物,适于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改良土壤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盐碱地种植高粱萌发出苗较为困难,种子引发可以解决高粱苗期对盐分胁迫较为敏感、耐盐性差等问题,提升高粱的出苗率,成苗率。本试验于2018年分别在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江苏省盐城市大丰沿海林场进行。试验田土壤全氮0.72 g/kg,速效磷1.45 mg/kg,速效钾279mg/kg,有机质 19.75 g/kg,PH 8.8(8.21-9.48),盐分平均含量 1.67g/kg。本试验以加拿大高粱CFSH30和高粱1230为试验材料,研究种子引发(H2O2、NaCl、KCl、MgSO4)对高粱萌发、幼苗生长、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对于加拿大饲草高粱CFSH30来说:2%H2O2对发芽率提高效果较好,50mMKCl对叶面积的增加效果较好,250 mMMgSO4引发对幼苗鲜重的影响效果较好,52.0 mM NaCl对幼苗干重的影响效果较好;对高粱1230来说:2%H2O2对发芽率提高效果较好,52.0mMNaCl引发对叶面积的增加效果较好,50 mM KCl对幼苗的鲜重和干重影响效果较好;在本试验中,对两个高粱品种引发效应较好的引发剂浓度分别为52.0mM NaCl、2%H2O2、250 mM MgSO4、50 mM KCl。2.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提高盐分胁迫下高粱的株高、鲜重产量和干重产量,KCl处理对高粱产量的促进效果最好,CFSH30和高粱1230鲜重产量达到82.8和119.3 t/ha,比对照分别增加了 14.6和20.7 t/ha,干重产量达到39.7和47.8 t/ha,比对照增加了 9.9和14.6 t/ha。3.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理特性和元素积累的影响种子引发对高粱光和色素含量无明显促进作用,高粱的蔗糖含量随着生育期逐渐增加,高粱的淀粉含量随着生育期呈先增后减趋势,在孕穗期达到峰值。种子引发可以提高盐碱地高粱的CAT、POD、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盐分胁迫下经种子引发的高粱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高于对照,且有效的降低了盐碱地高粱体内的丙二醛含量,减轻了高粱细胞膜的脂膜过氧化现象。高粱品种间的氮、磷、钾、钙、镁等元素含量有显着差异,引发处理间除磷元素外其他含量均无显着差异,高粱1230的元素含量均高于CFSH30,单位生物量的氮磷钾含量随着生长发育逐渐降低,钙镁等元素含量各生育期相差不大。
曹新龙[9](2020)在《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对外源褪黑素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指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称为“牧草之王”,具有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产量高等优点,在全球畜牧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人类社会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干旱问题在农业生产中日益突显,如何解决作物在干旱环境中的生长问题愈发重要。褪黑素作为抗氧化剂,最早发现于动物体内,近些年被广泛用于植物尤其是园艺作物抗逆性的研究中。本试验以紫花苜蓿(Bara 310SC和陇东苜蓿)为材料,用聚乙二醇-6000(PEG)溶液(W/V)溶液模拟干旱胁迫,通过预试验筛选后,得到最佳浓度15%PEG;用15%PEG模拟干旱胁迫,分别施加0、50、100、200和400μmol L-1褪黑素,研究褪黑素对干旱条件下紫花苜蓿形态特征、鲜重、干重、光合色素、抗氧化系统和氮代谢等相关指标的响应。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在PEG模拟的干旱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鲜重等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高浓度下,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增强。2. 外源褪黑素可在15%PEG干旱胁迫下抑制MDA、H2O2和O2·ˉ的积累,明显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提高植物的鲜、干重。但是在褪黑素浓度较高(200、400μmol L-1)时,其提升效果较差,甚至产生毒害作用。褪黑素处理Bara 310SC和陇东苜蓿的最佳浓度均为100μmol L-1。3. 模拟干旱胁迫抑制了紫花苜蓿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而添加外源褪黑素能够增加干旱胁迫下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但较高浓度的褪黑素(400μmol L-1)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效果较小,甚至有抑制作用。4. 模拟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总氮和硝态氮含量下降、氨态氮含量增加,而NR、GS、GDH和GOGAT活性下降,紫花苜蓿的氮代谢过程受到了抑制。外源添加适宜浓度的褪黑素能够增加总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降低氨态氮的积累,同时增强NR、GS、GDH和GOGAT的活性。此外,15%PEG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总磷的含量下降,而100μmol L-1褪黑素对总磷含量变化没有显着影响。综上可知,适宜浓度(100μmol L-1)的褪黑素,可以增强紫花苜蓿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化伤害,从而提高其抗旱性,也可增强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促进氮代谢过程,进而增加总氮和粗蛋白的含量,提高紫花苜蓿的质量。
李冬,申洪涛,王艳芳,王丽君,赵世民,刘领[10](2019)在《干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对烤烟幼苗光合荧光参数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干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H2S)对烟草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与机制,以烤烟‘豫烟6号’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的方法,研究15%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0.1、0.2和0.4 mmol·L-1)硫氢化钠(NaHS)对烤烟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生长受到显着抑制。(2)外源H2S处理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烤烟幼苗的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增加了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其中以0.20 mmol·L-1 NaHS处理效果最佳。(3)与单独干旱胁迫处理相比,叶面喷施0.20 mmol·L-1 NaHS使烟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41.82%和44.83%,SPAD、Pn、Fv/Fm、ΦPSⅡ和qP分别提高62.88%、246.96%、8.43%、23.71%和10.84%,Ci和NPQ分别降低25.79%和22.68%,SOD、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50.67%、140.59%和71.68%,MDA含量和■产生速率分别降低40.08%和47.58%。研究表明,外源H2S处理通过提高烟草幼苗对光能的捕获与转换,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烟苗生长,并通过提高幼苗的抗氧化水平,减少干旱胁迫对烟草幼苗造成的氧化损伤,从而增强烤烟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
二、PEG对烤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G对烤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抗旱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群体遗传学 |
1.1.1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意义 |
1.1.2 群体遗传结构概念及意义 |
1.1.3 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方法 |
1.1.3.1 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方法概述 |
1.1.3.2 分子标记研究方法 |
1.1.4 群体遗传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抗旱生理研究 |
1.2.1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2.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1.2.2.2 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2.3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2.4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变化的影响 |
1.3 沙鞭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沙鞭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材料 |
2.1.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研究方法 |
2.1.4.1 基因组总DNA提取 |
2.1.4.2 RCR扩增与电泳 |
2.1.4.3 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检测 |
2.1.4.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2.2.2 引物的筛选 |
2.2.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
2.2.4 基因流与遗传分化 |
2.2.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2.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5.2 遗传结构分析 |
2.2.5.3 距离隔离效应 |
2.3 讨论 |
2.3.1 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
2.3.1.1 DNA质量与浓度 |
2.3.1.2 引物设计与筛选 |
2.3.2 微卫星多态性 |
2.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4 群体遗传结构 |
第三章 沙鞭抗旱生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材料 |
3.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3 研究方法 |
3.1.3.1 萌发期实验设计 |
3.1.3.2 幼苗期实验设计 |
3.1.4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对沙鞭种子萌发期影响 |
3.2.1.1 干旱胁迫对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
3.2.1.2 干旱胁迫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3.2.1.3 干旱胁迫对相对胚芽长的影响 |
3.2.1.4 干旱胁迫对萌发抗旱指数的影响 |
3.2.1.5 干旱胁迫对抗旱活力指数的影响 |
3.2.1.6 萌发期抗旱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1.7 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3.2.2 干旱胁迫对沙鞭幼苗期的影响 |
3.2.2.1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2.2 干旱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2.3 干旱胁迫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2.2.4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5 幼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3.2.2.6 地理气候因子与抗旱性关系 |
3.3 讨论 |
3.3.1 干旱胁迫对萌发期的影响 |
3.3.2 干旱胁迫对沙鞭幼苗期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干旱胁迫下外源亚精胺、甜菜碱对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
1.2.2 幼苗生理指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
2.2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幼苗SPAD值的影响 |
2.3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2.5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幼苗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2.6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
3.2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幼苗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外源Spd和GB对干旱胁迫下菘蓝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4 结论 |
(3)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干旱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种子萌发特性 |
1.2.2 幼苗生长发育 |
1.2.3 光合及荧光特性 |
1.2.4 抗氧化机制 |
1.2.5 渗透调节功能 |
1.2.6 内源激素调控 |
1.3 褪黑素研究概述 |
1.3.1 褪黑素的产生及作用机理 |
1.3.2 褪黑素在植物体中的合成路径 |
1.3.3 褪黑素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2.1 干旱胁迫浓度的筛选 |
2.2.2 褪黑素浓度的确定 |
2.2.3 试验处理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种子萌发指标 |
2.3.2 种子胚根长度及鲜重 |
2.3.3 抗氧化酶活性 |
2.3.4 H_2O_2、O_2~-和MDA含量 |
2.3.5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
2.3.6 GA_3和ABA含量 |
2.3.7 种皮微观结构的观察 |
2.3.8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浓度PEG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2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2.4.3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度及鲜重的影响 |
2.4.4 褪黑素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5 褪黑素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棉种内MDA含量的影响 |
2.4.6 褪黑素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棉种中ROS积累量的影响 |
2.4.7 褪黑素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棉种渗透调节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4.8 褪黑素处理对干旱胁迫下棉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4.9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皮微观结构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2.5.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种萌发特性的调控 |
2.5.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种内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 |
2.5.4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种内细胞膜透性的调控 |
2.5.5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种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调控 |
2.5.6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种内源激素含量的调控 |
2.5.7 外源褪黑素浸种改变了棉种表皮结构 |
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植株形态、叶绿素含量及生物积累量的测定 |
3.3.2 根系获取及其形态的测定 |
3.3.3 棉花叶片光合特征参数测定 |
3.3.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3.3.5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苗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2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4.3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根系形态的影响 |
3.4.4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4.5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光系统Ⅱ (PSⅡ)的影响 |
3.4.6 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植株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地上部形态的影响 |
3.5.2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3.5.3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棉苗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4)影响元宝枫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元宝枫概述 |
1.1.1 元宝枫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
1.1.2 元宝枫的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
1.1.3 元宝枫的经济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度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覆土厚度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3 引发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耐旱性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不同因素对元宝枫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研究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温度对元宝枫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覆土厚度对元宝枫种子出苗的影响 |
2.2.3 渗透引发对元宝枫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4 水引发对元宝枫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 小结 |
3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研究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引发对元宝枫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2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4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5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2.6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7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 小结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2 覆土厚度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
4.1.3 渗透引发对种子萌发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4 水引发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5 水引发对元宝枫幼苗的影响 |
4.1.6 水引发对干旱胁迫元宝枫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基于转录组分析揭示一氧化氮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1 紫花苜蓿抗旱研究进展 |
1.1 紫花苜蓿重要性及面临问题 |
1.2 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1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萌发特性 |
1.2.2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形态特征 |
1.2.3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光合特性及光合碳同化响应 |
1.2.4 紫花苜蓿应答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 |
2 一氧化氮在植物中的研究 |
2.1 植物体内NO的生物合成 |
2.1.1 氧化途径 |
2.1.2 还原途径 |
2.2 NO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
2.2.1 种子萌发 |
2.2.2 幼苗的生长发育 |
2.3 NO调控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3 转录组学技术在研究苜蓿抗逆机理中的应用 |
3.1 转录组学的概述 |
3.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苜蓿抗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5.1 研究内容 |
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外源NO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性影响的比较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NP溶液浸种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2.2 SNP浸种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2.3 SNP浸种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1 SOD活性 |
2.3.2 POD活性 |
2.3.3 CAT活性 |
2.3.4 APX活性 |
2.4 不同处理及不同PEG胁迫时间对3品种紫花苜蓿抗性的影响 |
2.5 SNP浸种对PEG胁迫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调控效应综合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设计及处理 |
1.2.1 萌发期试验 |
1.2.2 幼苗期试验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
1.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1.3.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的影响 |
2.2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活性氧积累及MDA含量的影响 |
2.4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碳同化及碳代谢的影响 |
前言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实验设计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2.1 碳同化关键酶活性测定 |
1.2.2 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1.2.3 碳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碳同化关键酶活性的的影响 |
2.2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2.3 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柠檬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期芽苗的转录组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RNA的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
1.2.1 RNA的提取 |
1.2.2 cDNA文库的构建 |
1.2.3 Illumina测序 |
1.3 转录本拼接 |
1.4 Unigene的功能注释 |
1.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1.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
1.7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样品质检 |
2.2 萌发期紫花苜蓿芽苗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 |
2.3 转录组拼接结果 |
2.4 Unigene功能注释 |
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6 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6.1 干旱胁迫诱导的紫花苜蓿萌发期种子中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
2.6.2 NO供体(SNP)诱导紫花苜蓿萌发期种子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
2.6.3 NO清除剂(cPTIO)诱导紫花苜蓿萌发期种子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
2.7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芽苗DEGS的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
2.7.1 外源NO调控的苯丙烷类合成通路分析 |
2.7.2 外源NO调控的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分析 |
2.7.3 外源NO调控的氮代谢通路分析 |
2.7.4 内源NO调控的有机酸代谢通路分析 |
2.8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分析 |
3 讨论 |
3.1 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芽苗转录调控分析 |
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芽苗转录调控分析 |
3.3 内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芽苗转录调控分析 |
4 小结 |
第六章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功能叶片的转录组分析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RNA的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
1.2.1 RNA的提取 |
1.2.2 cDNA文库的构建 |
1.2.3 Illumina测序 |
1.3 转录组拼接 |
1.4 基因功能注释 |
1.5 差异表达分析 |
1.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
1.7 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样品质检 |
2.2 幼苗期紫花苜蓿叶片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 |
2.3 转录组拼接结果 |
2.4 Unigene功能注释 |
2.5 幼苗叶片差异表达分析 |
2.6 DEGS的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6.1 干旱胁迫诱导的紫花苜蓿叶片中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
2.6.2 NO供体(SNP)诱导紫花苜蓿幼苗叶片DEGs的 GO和 KEGG分析 |
2.6.3 NO清除剂(cPTIO)诱导紫花苜蓿幼苗叶片DEGs的 GO个 KEGG分析 |
2.7 NO调控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DEGS的主要代谢通路分析 |
2.7.1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通路分析 |
2.7.2 光合器官碳同化通路分析 |
2.7.3 氧化磷酸化通路分析 |
2.7.4 碳素代谢通路分析 |
2.7.5 三羧酸循环通路分析 |
2.8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
3 讨论 |
3.1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转录水平调控分析 |
3.2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转录水平调控分析 |
3.3 内源NO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转录水平调控分析 |
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干旱胁迫下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2 PEG模拟干旱胁迫 |
1.2.3 硅对植物的影响效应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玉米幼苗培养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叶绿素含量 |
2.3.2 根系活力 |
2.3.3 可溶性糖含量 |
2.3.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2.3.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2.3.6 丙二醛含量 |
2.3.7 抗氧化酶系统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叶绿素含量 |
3.1.2 根系活力 |
3.1.3 可溶性糖含量 |
3.1.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1.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3.1.6 丙二醛含量 |
3.1.7 抗氧化酶系统 |
3.2 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叶绿素含量 |
3.2.2 根系活力 |
3.2.3 可溶性糖含量 |
3.2.4 可溶性蛋白含量 |
3.2.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3.2.6 丙二醛含量 |
3.2.7 抗氧化酶系统 |
4 讨论 |
4.1 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 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阴行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关于阴行草研究进展 |
1.2.2 关于外界环境因子在种子萌发中的研究 |
1.2.3 关于聚乙二醇(PEG)在种子萌发中的研究 |
1.2.4 关于聚乙二醇(PEG)在幼苗生长中的研究 |
1.2.5 关于赤霉素(GA3)在种子萌发中的研究 |
1.2.6 关于赤霉素(GA3)在幼苗生长中的研究 |
1.2.7 关于PEG与赤霉素(GA3)交互在种子萌发中的研究 |
1.2.8 关于不同生长基质对幼苗生长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3 样品的测定方法 |
2.3.1 阴行草种子大小与千粒重的测定 |
2.3.2 阴行草种子在不同光照、温度条件下萌发的测定 |
2.3.3 阴行草种子在不同浓度PEG、赤霉素条件下萌发的测定 |
2.3.4 阴行草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5 产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种子大小和重量的测定 |
3.2 不同处理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1 不同温度对阴行草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 |
3.2.2 光照对阴行草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 |
3.2.3 温度及光照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率、萌发势及萌发指数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PEG对阴行草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PEG及光照对阴行草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
3.3 外源激素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阴行草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3 不同浓度PEG与赤霉素交互浸种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3.4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PEG浸种后阴行草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3.4.1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PEG浸种后阴行草幼苗株高的影响 |
3.4.2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PEG浸种后阴行草幼苗主根长的影响 |
3.4.3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PEG浸种后阴行草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
3.4.4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PEG浸种后阴行草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5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阴行草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3.5.1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阴行草阴幼苗株高的影响 |
3.5.2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阴行草幼苗主根长的影响 |
3.5.3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阴行草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
3.5.4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阴行草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温度和光照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 不同浓度PEG浸种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4.3 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4.4 不同浓度PEG与赤霉素交互浸种对阴行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4.5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PEG浸种后阴行草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4.6 三种基质对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阴行草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背景 |
2 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
2.1 种子引发的机理 |
2.2 种子引发的方法 |
2.3 种子引发的影响因素 |
2.4 种子引发的效应 |
2.4.1 种子引发对种子细胞膜的修复作用 |
2.4.2 种子引发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3 种子引发对植株幼苗的影响 |
3 高粱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1 目的及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目标 |
5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和测定项目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_2O_2引发对高粱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KCl引发对高粱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MgSO_4对高粱发芽率和高粱幼苗生长的影响 |
2.4 NaCl引发对高粱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主要生育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株高的影响 |
2.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鲜重的影响 |
2.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干重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理特性和元素积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光合色素的影响 |
2.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2.2.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蔗糖含量的影响 |
2.2.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淀粉含量的影响 |
2.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2.3.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2.3.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2.4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4.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可溶性糖的影响 |
2.4.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脯氨酸的影响 |
2.5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丙二醛(MDA)的影响 |
2.6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
2.6.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含氮量的影响 |
2.6.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磷、钾、钙、镁等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光合色素的影响 |
3.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3.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4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5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6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矿质元素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主要生育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 种子引发对盐碱地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 |
4 结论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探究成果 |
致谢 |
(9)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对外源褪黑素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紫花苜蓿与抗旱性 |
1.1.1 紫花苜蓿概况 |
1.1.2 紫花苜蓿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
1.2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
1.2.1 干旱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1.2.2 干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3 干旱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3 植物的氮代谢 |
1.3.1 氮代谢 |
1.3.2 氮同化途径 |
1.3.3 逆境胁迫对植物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1.4 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
1.4.1 褪黑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途径 |
1.4.2 褪黑素在逆境胁迫下的作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PEG模拟干旱胁迫的浓度筛选及对叶片表观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株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1.3 指标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EG胁迫对种子萌发和鲜重的影响 |
2.2.2 PEG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小结 |
2.4 讨论 |
第三章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紫花苜蓿培养 |
3.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3.1.3 指标测定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的影响 |
3.2.2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鲜重的影响 |
3.2.3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干重的影响 |
3.2.4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绿素的影响 |
3.2.5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
3.3 小结 |
3.4 讨论 |
3.4.1 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抑制作用 |
3.4.2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3.4.3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4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
第四章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氮代谢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紫花苜蓿培养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4.1.3 指标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4.2.2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4.2.3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总氮含量的影响 |
4.2.4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NR活性的影响 |
4.2.5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GS活性的影响 |
4.2.6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GOGAT活性的影响 |
4.2.7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GDH活性的影响 |
4.2.8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9 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磷含量的影响 |
4.3 小结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干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对烤烟幼苗光合荧光参数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生物量及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
1.3.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1.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1.3.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1.3.5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下外源H2S对烤烟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2.2 干旱胁迫下外源H2S处理对烤烟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下外源H2S处理对烤烟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干旱胁迫下外源H2S对烤烟幼苗产生速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2.5 干旱胁迫下外源H2S对烤烟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 论 |
4 结 论 |
四、PEG对烤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抗旱生理研究[D]. 梁瑞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2]干旱胁迫下外源亚精胺、甜菜碱对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韩多红,王恩军,张勇,王红霞,王艳,王富. 作物杂志, 2021(01)
- [3]褪黑素浸种对干旱胁迫下棉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D]. 白燕丹.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影响元宝枫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因素研究[D]. 李浩.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转录组分析揭示一氧化氮调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D]. 赵颖.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6]干旱胁迫下不同硅制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D]. 朱华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7]阴行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特性研究[D]. 樊帅群.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饲草高粱生长调节效应和产量的影响[D]. 智文芳. 扬州大学, 2020
- [9]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对外源褪黑素的生理响应[D]. 曹新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干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对烤烟幼苗光合荧光参数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李冬,申洪涛,王艳芳,王丽君,赵世民,刘领. 西北植物学报,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