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砖红壤磷肥的活化效果及机理

玄武岩砖红壤磷肥的活化效果及机理

一、玄武岩砖红壤磷肥活化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岑继周,朱荣海,蒋朝阳,石文博,李松[1](2021)在《玄武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玄武岩是一种纯天然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等特点,具备耐温性佳、抗氧化、抗辐射、绝热隔音、过滤性好、抗压缩强度高、剪切强度高、适用性强和性价比高等性能,广泛应用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摩擦材料、造船材料、隔热材料、汽车行业、高温过滤织物以及防护领域等领域。综述了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及其在航天航空、汽车、建筑工程、石油化工、耐高温、运动器材和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房娜娜[2](2020)在《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面临高品位磷矿日渐枯竭,中低品位磷矿由于富集成本较高而开发不利等问题。机械活化技术能够显着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的磷溶解性,但目前大部分都集中在机械活化加工设备的工艺研究,而缺乏机械活化磷矿粉磷释放特征及其活化机理探讨。因此,本文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在转数和研磨介质一定的条件下,研究岩浆型(辽宁北票)、变质型(湖南石门)和沉积型(湖南石门和湖北宜昌)中低品位磷矿的随着研磨时间(0-60min)变化,其物理、化学性质相应变化及其与磷的溶解性的关联性,并验证机械活化磷矿粉在燕麦及大田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1)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显着提高磷矿粉的磷溶解性。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显着降低磷矿粉的粒度,中位粒径D50可最小达到6.42-10.48μm。与未活化磷矿粉相比,机械活化60 min内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提高到12.46%-17.06%,枸溶率提高1.64-13.67倍。枸溶率与研磨时间呈显着的指数方程关系。机械活化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与粒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改变磷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且与磷溶解性有极大的关联性。从物理性质变化来看,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磷矿粉中的主相磷灰石和伴生矿物随着机械活化时间的延长均转化为非晶态。从化学性质来看,机械活化作用能够改变磷矿粉的物相。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四个磷矿粉中的氟磷灰石(Ca5(PO4)3F)随着机械活化作用发生了CO32-的B型替代和通道离子替代,即CO32-替代PO43-四面体和OH-取代了F-,分别形成了碳磷灰石(Ca10(PO4)6CO3)和羟基磷灰石(Ca5(PO4)3OH),经过热重分析(TGA)验证,碳磷灰石和羟基磷灰石在机械活化过程中分别发生了脱碳反应和热解反应,形成了Ca(PO3)2,增加了磷的溶解性。与未活化的磷矿粉相比,机械活化磷矿粉的pH值提高了0.44-0.92个单位。(3)与未活化磷矿粉相比,机械活化磷矿粉施入红壤在100天内能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培养25天后,机械活化磷矿粉处理的土壤pH值显着高于过磷酸钙和未活化磷矿粉的处理。(4)机械活化磷矿粉具有缓释磷性能。施用等纯磷量的机械活化磷矿粉后,北票岩浆型机械活化磷矿粉MA处理的两茬燕麦总吸磷量显着高于过磷酸钙处理,而干物质总重和总磷偏养分生产力Ppnp则与过磷酸钙处理持平,其中第一茬燕麦植株干物质重和磷偏养分生产力Ppnp显着低于过磷酸钙,而第二茬燕麦的生长指标和土壤速效磷则高于过磷酸钙处理。(5)与100%重过磷酸钙的处理相比,20%机械活化磷矿粉与80%重过磷酸钙配施能够使玉米的吸磷量、产量、磷利用率(磷养分偏生产力Ppnp和表观利用率Prec)持平,且纯收入提高253.8元hm-2(1.53%)。替代量超过50%后会造成玉米不同程度的减产。10%机械活化磷矿粉和90%重过磷酸钙配施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与100%重过磷酸钙处理相当。综上,探索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将为合理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粉,缓解我国磷资源危机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杨依彬[3](2018)在《砖红壤上施用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聚磷酸铵(简称APP)是近年来引入我国的一种新型磷肥。APP在我国不同土壤上的肥效效果、施用方法或磷的长效性等均缺乏相关研究。为探讨不同聚磷酸铵在砖红壤上的肥效,本研究以磷酸二氢铵(简称MAP)为对照,玉米为供试作物,设计了以下试验内容。1)设置6个基施处理,每千克土基施P2O5量分别为0、0.05 g、0.10g、0.20 g、0.30 g、0.40 g,通过追施磷肥探讨MAP和不同APP对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设置了不施肥、不施磷肥、APP1配方肥、APP2配方肥、MAP配方肥5个追肥处理;2)基施不同磷肥对两造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设置了CK(不施肥)、APP3、APP4、APP5、MAP共5个处理;3)追施不同磷肥对两造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设置了CK(不施肥)、APP3、APP4、APP5、APP3:MAP(3:1)、APP4:MAP(1:1)、APP5:MAP(3:1)、MAP共8个处理。结果如下:(1)试验条件下,玉米地上部干重和玉米磷累积量随着基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磷源影响着玉米肥效。土壤基施磷量低时,土壤有效磷含量极低,由于APP水解较慢,不足以供给玉米初期所需磷养分,玉米地上部干重以及磷累积量和当季磷肥利用率受磷源影响,MAP处理效果显着优于APP处理;土壤基施磷量高但有效磷不高时,土壤本底磷可以部分满足玉米苗期所需磷养分,此时磷源对玉米地上部干重没有显着影响,但MAP处理的地上部磷累积量仍然最高;无论土壤基施磷含量多少,不同磷源对玉米的地下部干重没有显着影响,对根系磷累积量及土壤有效磷有一定影响,但没有规律性。(2)基施条件下,第一造MAP的玉米肥效显着优于APP的肥效,在株高、地上部/地下部干重、磷累积量和土壤有效磷上均有显着差异性,而不同APP之间则没有显着差异性。第二造的玉米生长过程已表现出缺磷症状,各磷源处理对玉米的生长没有差异性。(3)追施条件下,低聚APP:MAP(3:1)配合施用可以促进苗期玉米的生长。不同APP和MAP对玉米肥效明显不同,第一造中部分APP:MAP和MAP的玉米肥效(生物量、磷累积量)相类似,且显着优于单独APP处理的肥效。土壤有效磷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急剧降低,多集中在0-2.5 cm土壤层内,MAP处理的有效磷达到最高值,不同APP对同一土壤层有效磷没有显着影响。第二造中部分APP的玉米肥效(生物量、磷累积量)显着优于MAP处理的肥效,土壤有效磷则没有显着差异性。(4)第二造和第一造相比,基施条件下,玉米各部分生物量和磷养分累积量均明显降低;追施条件下,多数APP处理的地上部干重和磷养分累积有明显提高或显着高于MAP处理的,因此初步验证APP具有一定的缓释长效性。

赵震杰[4](2018)在《两种气候区典型水稻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及其对磷环境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土是我国的主要耕作土壤,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4。土壤表面带有电荷是土壤具有丰富化学行为的本质原因,表面电荷主要来源于粒径小于2 μm的胶体部分。土壤胶体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水合铁铝氧化物、腐殖物质和微生物等组成,这些物质在人为水耕熟化过程中会发生区别于相应旱地土壤的变化。水稻土固相组成会随水耕人为活动发生显着变化,造成水稻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相比旱地土壤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离子在土壤表面的化学行为。本文选取我国东北温带地区不同水耕年限棕壤性水稻土,和南方亚热带地区砖红壤及其发育水稻土为试验对象,通过与相应旱地土壤比较,分别研究了棕壤性水稻土发育过程中表面电荷的演变特征,磷素在该地区水稻土上的固持行为与机制及土壤磷素流失的环境风险评估;砖红壤性水稻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特征,及其对磷酸根(P)的表面吸附解吸行为及影响因素。以期加深对水稻土发育过程中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的认知,同时可为水稻土水肥合理运筹及土壤磷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作用显着影响了棕壤性水稻土表面电化学性质。土壤表面电荷随水耕年限增加而逐渐升高,这主要是由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增加所致。有机质含量随着水耕年限显着增加是土壤可变负电荷量增加的原因,同时水耕人为作用促进了原生矿物结构破坏,原生矿物风化和次生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形成,是永久电荷增加的原因。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增加,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持容量增加,而水耕作用导致的土壤pH下降,将会削弱这一效果。棕壤性水稻土中游离铁铝氧化物含量随着水耕年限的增加而显着升高,并在水耕30年时达到最高:水稻土交换性钙含量除水耕8年水稻土外均高于旱地土壤,原因可能在于钙镁磷肥施用以及含钙矿物风化。(2)磷酸根(P)固持数据表明,棕壤性水稻土对P的吸附容量随着水耕年限的增加而显着升高,并在水耕30年时达到最高;P吸附量与土壤固相中游离铁铝氧化物含量以及交换性钙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5);磷形态分级结果表明,P优先与土壤中的交换性钙相结合,其次与铝氧化物和铁氧化物相结合,最后为离子交换态P。磷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当100 mg P L-1外源磷添加至棕壤性水稻土中时,约有18.7-19.7%的被吸附磷可被CaCl2解吸,而大部分的磷被土壤固持。表层水稻土中Olsen-P值大多较高(20 mg kg-1),而DPS低于10%,表明表土中既含有足够量的有效态磷供植物吸收利用,同时磷素流失风险较低。因此,水耕方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耕作模式。(3)周期性淹水导致砖红壤发育水稻土中游离铁氧化物含量降低,导致土壤对P的吸附能力和容量降低。长期水耕作用导致砖红壤发育水稻土的P解吸量、DPS、土壤pH升高,土壤中胶体含量降低,进而导致该水稻土相对于母质砖红壤的P流失风险增大。

周杰[5](2013)在《磷矿粉在砖红壤及橡胶树幼苗根际中溶解转化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大多数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上施用磷矿粉能取得与水溶性磷肥相当的肥效。目前橡胶树等热带作物施肥实践中长期施用水溶性磷肥,磷矿粉在热带胶园土壤中的应用研究较少。系统开展磷矿粉在海南省不同母质砖红壤上溶解和有效性特性研究,可以为磷矿粉在海南省砖红壤上橡胶树及其它热带作物上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采用Hedley等人磷素分级方法系统研究了砂页岩、花岗岩、片麻岩、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等海南省5种典型母质砖红壤上的磷素形态特征,在了解胶园不同母质发育砖红壤磷素组分分布差异基础上,选择其中5种母质发育的10个典型砖红壤进行磷矿粉溶解性和有效性动态变化研究,并在上述基础上研究了磷矿粉在橡胶树幼苗根际的化学行为变化,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Hedley磷分级方法对海南胶园5种母质15个砖红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变幅较大,砂页岩、花岗岩、片麻岩、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五种母质砖红壤Resin-P含量间、NaHCO3-Pi含量间、NaOH-Pi含量间和HCl-P含量间差异均不显着。所有土壤中残余态磷含量和百分比均最高,其中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残余态磷含量和百分比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四种母质砖红壤。五种母质砖红壤中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有机磷总量最低,所有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百分比的平均值为14.67%;除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外,其他四种母质发育砖红壤上有机磷均以NaOH-Po为主,其占有机磷总量百分比的平均值为83.68%。 Resin-P、NaHCO3-Pi、 NaOH-Pi和HCl-P四个无机磷组分含量间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相关,且均与土壤Bray2提取态磷呈极显着的正相关。NaHCO3-Po和NaOH-Po两个有机磷组分含量间呈极显着相关,NaHCO3-Po、土壤有机磷总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2.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采自云南昆阳磷矿(KPR)和江西省吴村磷矿(WPR)2种品位磷矿粉在砂页岩、花岗岩、片麻岩、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等5种母质发育的10个胶园砖红壤中的溶解特性和有效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磷矿粉在10个砖红壤上的溶解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对2种磷矿粉在砖红壤中的溶解动力学过程模拟效果最好的是Elovich方程,其次是Langmuir方程,Mitscherlich方程模拟效果最差。2种磷矿粉在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平均最大溶解量分别是砂页岩发育砖红壤、花岗岩发育砖红壤、片麻岩发育砖红壤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的2.16、1.73、2.49和2.39倍。2种磷矿粉在10个土壤上最大溶解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解性总酸、土壤游离态氧化铁含量和土壤CEC呈显着性正相关,溶解速率均与土壤水解性总酸、土壤游离氧化铁和土壤CE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经逐步回归发现: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可能是决定磷矿粉在砖红壤中最大溶解量的第1因素,土壤磷吸附常数K值和CEC则可能分别是影响KPR和WPR在砖红壤中溶解速度的第1因素。2种磷矿粉施用后所有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不同土壤、不同培养时间有效磷增加量存在差异。本研究显示,将磷矿粉优先施用在玄武岩发育砖红壤可能会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与KPR相比,WPR作为中低品位磷矿粉也可能同样有效。3.研究了不同磷肥处理对橡胶树幼苗磷素营养的影响及橡胶树幼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组分的变化。磷肥处理包括不施磷(Control)、施KPR(全P)100mg P/kg(PR100)、施KPR(全P)250mg P/kg (PR250)和施水溶性过磷酸钙100mg P/kg (SSP100)。研究发现:Control处理和SSP100根际NaHCO3-Po显着大于其非根际;PR两个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各磷组分间的差异均不显着。磷矿粉施用特别是PR25o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Resin-P、NaHCO3-Pi和NaHCO3-Po之和);但与SSP100处理相比,磷矿粉处理对橡胶树幼苗磷素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不明显,这可能与本试验中橡胶树幼苗生长时间较短有关。与不施磷和水溶性磷肥处理相比,施磷矿粉后土壤HCl-P和Residual-P含量显着增加,相当部分磷矿粉存在于残余态磷中,这可能是因为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中铁、铝和锰等氧化物含量较高,磷矿粉被土壤中铁、铝等氧化物包被闭蓄。

周杰,郭海超,罗雪华,王文斌,吴小平[6](2012)在《磷矿粉在橡胶园不同母质砖红壤中溶解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大多数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上施用磷矿粉能取得与水溶性磷肥相当的肥效。目前橡胶树等热带作物施肥实践中长期施用水溶性磷肥,磷矿粉在热带胶园土壤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采自云南昆阳磷矿(KPR)和江西吴村磷矿(WPR)2种品位磷矿粉在砂页岩、花岗岩、片麻岩、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等5种母质发育的10个胶园砖红壤中的溶解特性和有效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磷矿粉在10个砖红壤上的溶解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对2种磷矿粉在砖红壤中的溶解动力学过程模拟效果最好的是Elovich方程,其次是Langmuir方程,Mitscherlich方程模拟效果最差。2种磷矿粉在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平均最大溶解量分别是砂页岩发育砖红壤、花岗岩发育砖红壤、片麻岩发育砖红壤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的2.16倍、1.73倍、2.49倍和2.39倍。2种磷矿粉在10个土壤中最大溶解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总酸、游离态氧化铁含量和CEC呈显着性正相关,溶解速率均与土壤水解性总酸、游离氧化铁和CEC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经逐步回归发现: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可能是决定磷矿粉在砖红壤中最大溶解量的第1因素,土壤磷吸附常数K值和CEC则可能分别是影响KPR和WPR在砖红壤中溶解速度的第1因素。2种磷矿粉施用后所有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不同土壤、不同培养时间有效磷增加量存在差异。本研究显示,将磷矿粉优先施用在玄武岩发育砖红壤可能会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与KPR相比,WPR作为中低品位磷矿粉也可能同样有效。

吴海燕[7](2012)在《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土壤潜在磷源丰富而有效磷缺乏的现状,以松辽平原玉米带的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分析与田间试验、功能菌株的筛选与产品研制、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进行了黑土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菌株的代谢产物分析及其溶磷机理;溶磷生物肥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效果等研究。明确了溶磷生物肥料活化土壤难溶性磷、提高化学磷肥利用率的作用,为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黑土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处理黑土微生物区系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活动,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内,30cm以下数量很少。不同处理黑土微生物区系时间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播种前、拔节-抽雄期和收获后,宽窄行处理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显着高于常规耕作;真菌变化在拔节-抽雄期常规耕作明显高于宽窄行处理;放线菌数量在苗期-拔节期和收获后宽窄行休闲种植的处理高于常规耕作,而在拔节-抽雄期则是常规耕作高于宽窄行休闲种植的处理。黑土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脲酶活性在玉米灌浆期最高;中性磷酸酶灌浆期降至最低;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性酶活性,在播种前宽窄行休闲种植高于常规耕作。2、黑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规律玉米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黑土各个土层内均有较高的碱解氮含量,并且在播种前常规耕作明显高于宽窄行处理,生育中期则是宽窄行处理高于常规耕作,收获后处理间水平一致;有效磷不同处理均表现出养分表聚现象,且宽窄行休闲种植,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土层内均高于常规耕作;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降低不十分明显;全氮、全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全钾含量在播种前和收获后常规耕作高于宽窄行休闲种植,随着土层的加深降低不明显;有机质含量在玉米生育期内基本在2%-3%之间;pH值随着土层的加深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黑土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相关分析土壤脲酶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十壤有机质和pH值都表现了一定的相关性,与土壤磷、钾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区系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土壤磷酸酶(酸性、碱性和中性)在玉米关键生育期,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pH值均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与土壤全钾含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磷酸酶在播种前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达到极显着相关,在玉米生长后期没有表现有规律的相关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明显。4、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鉴定、溶磷能力测定及发酵条件研究从松辽平原丘米带的贫磷黑土中分离筛选了高效溶磷菌80余株。对筛选获得的菌株进行溶磷、产生明胶酶、蛋白酶以及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得了综合能力较强的菌株24株。通过DNA测序和16SrRNA系统发育树构建,将筛选获得的菌株分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Q1)、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serovar kurstaki AR-10)、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0-1)、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产禁用菌)、伯克金氏菌(Burkholderia sp. CEB01056附DNA序列及16S rRNA系统发育树)、Oxalobacteraceae bacterium NR186、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 K9)和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对筛选获得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进行了溶磷圈和发酵液有效磷浓度测定,结果该菌株在以磷酸钙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上,能够形成明显的溶磷圈;发酵培养到第4天,发酵液的有效磷含量达到420mg/kg。溶磷菌发酵反应条件优化试验表明:溶磷菌发酵液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72h,接种浓度为0.1%,最佳碳源为10g/L的葡萄糖,最佳氮源为0.5g/L的硫酸钱。5、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溶磷机理研究通过粒子大小分析仪,测定了溶磷菌发酵液中的磷酸钙颗粒大小,对照处理的磷酸钙粒径,主要集中在132.7nm~181.7nm之间,溶磷菌液处理的磷酸钙粒径,主要集中77.5nm~124.2nm之间,磷酸钙颗粒明显变小;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溶磷菌发酵液对磷酸钙表面的破坏作用,结果未经发酵液处理的正常磷酸钙表现光滑坚硬,通过菌液处理的表面凸凹不平,表明发酵菌液对磷酸钙有明显的溶蚀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HPL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对溶磷菌发酵液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确定了溶磷菌最终的发酵产物为葡萄糖酸。6、溶磷生物肥料的研制及其对黑土磷有效性的调控效果选择适宜的载体和稳效助剂,将筛选获得的高效溶磷株研制成固态、液态两种剂型5种溶磷生物肥料,并进行田间应用效果试验:结果溶磷生物肥的施入,可使玉米的生物产量增加5.67%-10.02%,籽实产量增加521%—13.18%;溶磷生物肥在大豆上施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45%和9.24%。溶磷生物肥的施入,可明显改善黑土有效磷含量。与基质对照相比,在玉米拔节期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0.89mg/kg-3.53mg/kg,在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9.03mg/kg~11.91mg/kg;在大豆开花期溶磷生物肥与化肥配施,有效磷含量比单施化肥增加13.48mg/kg。溶磷菌液的施入,可使玉米整个生育期磷肥利用率达到21.75%~37.98%,可使玉米对土壤难溶性磷的吸收效率达到10.94%。溶磷生物肥对作物(玉米、大豆)植株吸磷量,表现出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与植株的生物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尤其是5号溶磷生物肥,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单株吸磷量比基质对照高241.77mg;大豆整个生育期单株吸磷量比对照高36.37mg。从对土壤磷的活化效果分析,在玉米整个生育期总吸磷量,高出不施溶磷生物肥处理22026mg,大豆整个生育期单株吸磷总量,高出不施溶磷生物肥44.75mg。充分说明了溶磷生物肥对土壤难溶性磷有明显的活化作用。在我省不同生态区域示范应用,溶磷生物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吉林省中部(公主岭)的半湿润半丁旱地区,增产幅度在8.2%~11.7%;在西部(乾安县)的干旱地区增产幅度在4.1%~8.3%;在东部(桦甸市)的湿润冷凉区增产幅度在5.6%~13.0%。溶磷生物对不同生态区域的不同土壤类型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性。

张玉兰,王俊宇,马星竹,陈利军[8](2009)在《提高磷肥有效性的活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土壤磷营养是影响我国农业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增施磷肥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途径,则解决磷营养问题以保持作物高产同时保护环境成为世界性的研究任务。本文就利用非生物方法(沸石、膨润土有机酸、木质素等)和生物方法(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系分泌物、磷酸酶),综述了土壤磷肥活化技术研究进展,探讨如何采用一定的措施对磷肥加以改性使之施入土壤后尽量少的被固定及增加土壤磷素的释放以提高磷素利用率,以期对生产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并对今后磷肥活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俊平,朱峰,张新明,王长委,廖宗文[9](2008)在《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有一些研究开始重视土壤中Mn对P的固定作用。本文以Mn-P的提出为出发点,论述了近10年来对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的新进展,突破了常规P素形态分级研究中分为Fe-P,Al-P,O-P和Ca-P等无机磷测定的经典分级,认为玄武岩母质砖红壤中的Mn-P是P素固定的主要形式之一,进而比较了Fe、Al、Mn对P固定作用,并从P的化学有效性与生物有效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减少P素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措施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刘英,郝会军,任培华,房师梅[10](2007)在《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来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影响土壤无机磷形态及其转化固定和有效性的因子,并对土壤无机磷的转化固定机制作了简要论述。

二、玄武岩砖红壤磷肥活化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玄武岩砖红壤磷肥活化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玄武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玄武岩纤维的应用
    1.1 玄武岩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利用
    1.2 玄武岩纤维在航天航空的利用
        1.2.1 航天航空发展趋势
        1.2.2 玄武岩复合纤维在航空的作用
    1.3 玄武岩纤维在工程的利用
2 玄武岩砖及土质利用
3 玄武岩在其他领域的利用
4 结束语

(2)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磷矿资源现状
    1.3 磷矿在生产磷肥中的应用
    1.4 速效磷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直接施用磷矿粉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1 直接施用磷矿粉的研究现状
        1.5.2 磷矿粉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标准
        1.5.3 影响磷矿粉直接施用效果的因素
        1.5.4 提高磷矿粉有效性的途径
    1.6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研究进展
        1.6.1 机械活化技术的概念
        1.6.2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研究进展
        1.6.3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
        1.6.4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晶体结构特征与磷溶解特性的关系
        1.6.5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研究方法
        1.6.6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应用效果
        1.6.6.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土壤磷库的影响
        1.6.6.2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不同作物生长的影响
        1.6.7 机械活化磷矿粉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机械活化作用对磷矿粉粒度、磷溶解特性及其关系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磷矿
        2.1.2 试验预处理
        2.1.3 试验设计
        2.1.4 指标测定方法
    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机械活化作用对磷矿粉粒度的影响
        2.3.2 机械活化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和枸溶率的变化
        2.3.3 机械活化磷矿粉枸溶性磷含量与粒度的关系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机械活化后磷矿粉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及磷释放机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预处理
        3.1.3 试验设计
        3.1.3.1 机械活化磷矿粉表面形貌变化
        3.1.3.2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表面功能基团变化
        3.1.3.3 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物相组成及晶体结构表征分析
        3.1.3.4 机械活化磷矿粉热稳定性变化
        3.1.3.5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的pH影响
    3.2 数据分析与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表面形貌变化的影响
        3.3.2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表面基团变化的影响
        3.3.3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的物相转变及晶体结构的影响
        3.3.4 机械活化对磷矿粉热稳定性的影响
        3.3.5 机械活化作用对磷矿粉pH值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施用机械活化磷矿粉后土壤磷动态释放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指标测定
    4.2 数据分析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3.2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作物的产量及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5.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的产量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5.1.1 材料与方法
        5.1.1.1 供试材料
        5.1.1.2 试验设计
        5.1.1.3 指标测定
        5.1.2 数据分析与统计
        5.1.3 结果与分析
        5.1.3.1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5.1.3.2 机械活化磷矿粉施用后对燕麦干物质重的影响
        5.1.3.3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吸磷量的影响
        5.1.3.4 机械活化磷矿粉对燕麦磷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5.2.1 材料与方法
        5.2.1.1 试验地点
        5.2.1.2 供试材料
        5.2.1.3 试验设计
        5.2.1.4 指标测定
        5.2.1.4.1 植物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5.2.1.4.2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5.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5.2.3 结果与分析
        5.2.3.1 栽培年限、磷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速效磷和玉米产量指标的影响
        5.2.3.2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5.2.3.3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玉米吸磷量和产量的影响
        5.2.3.4 机械活化磷矿粉与水溶性磷肥配施对磷利用率的影响
        5.2.4 讨论
        5.2.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

(3)砖红壤上施用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磷酸铵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聚磷酸铵发展状况及其基本性质
        1.1.2 聚磷酸铵在土壤中的水解行为
        1.1.3 聚磷酸铵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1.1.4 聚磷酸铵在土壤中的移动行为
        1.1.5 聚磷酸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 土壤中的磷
        1.2.1 砖红壤中的磷
        1.2.2 磷肥施用情况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聚磷酸铵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及实施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基施不同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及实施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追施不同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2.3.1 供试材料
        2.3.2 试验设计及实施
        2.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聚磷酸铵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1.1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APP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3.1.2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APP对玉米地上部磷累积量的影响
        3.1.3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APP对玉米地下部磷累积量的影响
        3.1.4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APP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1.5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APP对当季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 基施不同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3.2.1 基施不同APP对玉米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3.2.2 基施不同APP对玉米苗期磷累积量的影响
        3.2.3 基施不同APP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3 追施不同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3.3.1 追施不同APP对玉米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3.3.2 追施不同APP对玉米苗期磷累积量的影响
        3.3.3 追施不同APP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基施不同磷用量时聚磷酸铵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1.2 基施不同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4.1.3 追施不同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4.1.4 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两种气候区典型水稻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及其对磷环境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土与早地土壤
        1.1.1 水稻土发育过程中固相组成的变化
        1.1.2 土壤表面电荷及其来源
        1.1.2.1 同晶置换作用
        1.1.2.2 质子化/去质子化(Protonation/Deprotonation)作用
    1.2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1.3 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与离子固持的关系
        1.3.1 土壤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1.3.2 离子吸附对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水耕年限水稻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土壤
        2.2.2 土壤永久和可变负电荷的测定
        2.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时间序列水稻土基本性质变化特征
        2.3.2 土壤矿物的演变
        2.3.3 时间序列水稻土表面电荷演变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水耕年限水稻土固磷机制与磷流失潜力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土壤样品
        3.2.2 磷酸根吸附-解吸试验
        3.2.3 磷的连续提取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时间序列水稻土基本性质演变
        3.3.2 磷酸根的吸附行为
        3.3.3 被吸附磷的形态变化
        3.3.4 磷酸根解吸行为
        3.3.5 水稻土磷流失的环境风险评估及磷管理意义
    3.4 小结
第四章 水耕作用显着改变砖红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并增加磷的迁移性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土壤
        4.2.2 磷吸附/解吸试验
        4.2.3 Gibbs自由能的计算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耕方式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4.3.2 原土对磷的吸附/解吸行为
        4.3.3 不同粒径土壤对P的吸附/解吸行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术交流
    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5)磷矿粉在砖红壤及橡胶树幼苗根际中溶解转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热带土壤磷素形态
    1.2 磷矿简介
        1.2.1 磷矿类型
        1.2.2 磷矿分布与储量
    1.3 影响磷矿粉肥效的因素
        1.3.1 磷矿粉自身的理化性质
        1.3.2 土壤的理化性质
        1.3.3 耕作施肥方式
        1.3.4 种植的作物种类
    1.4 提高磷矿粉有效性的措施
        1.4.1 物理学方法
        1.4.1.1 磷矿粉与可溶性磷肥混施
        1.4.1.2 磷矿粉与硫磺、γ-聚谷氨酸等磷矿粉增效剂混施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学方法
    1.5 国内外磷矿粉直接施用的研究进展
        1.5.1 磷矿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1.5.2 磷矿粉在多年生植物的中的应用研究
        1.5.2.1 磷矿粉在可可种植中的应用
        1.5.2.2 怜矿粉在油棕种植中的应用
        1.5.2.3 磷矿粉在橡胶种植中的应用
        1.5.2.4 磷矿粉在甘蔗种植中的应用
        1.5.2.5 磷矿粉在茶树种植中的应用
        1.5.3 磷矿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1.6 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海南胶园不同母质发育砖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研究
    2.1 供试土壤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2.4.2 土壤磷素组分
        2.4.3 土壤磷素各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
    2.5 讨论
3 磷矿粉在橡胶园不同母质砖红壤中溶解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土壤
        3.1.2 供试磷矿粉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磷矿粉在土壤中的溶解量测定
        3.2.2 土壤有效磷测定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磷矿粉在砖红壤中的溶解
        3.4.2 磷矿粉最大溶解量、溶解速度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
        3.4.3 磷矿粉施用后砖红壤有效磷的变化
    3.5 讨论
4 磷矿粉在橡胶树根际微域内化学行为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土壤
        4.1.2 供试肥料
    4.2 实验设计与方法
    4.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磷肥处理橡胶树幼苗各器官含磷量的影响
        4.4.2 根际和非根际pH的变化特征
        4.4.3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素组分的变化特征
    4.5 讨论
5 总结
    5.1 海南胶园不同母质发育砖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研究
    5.2 磷矿粉在橡胶园不同母质砖红壤中溶解特性研究
    5.3 磷矿粉在橡胶树根际微域内化学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磷矿粉在橡胶园不同母质砖红壤中溶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供试磷矿粉
    1.3 磷矿粉在砖红壤中的溶解和有效性试验
        1.3.1 磷矿粉在土壤中的溶解量
        1.3.2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磷矿粉在砖红壤中的溶解
    2.2 磷矿粉最大溶解量、溶解速度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
    2.3 磷矿粉施用后砖红壤有效磷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7)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黑土的磷素状况及其有效性概述
        1 黑土肥力状况概述
        2 黑土的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
        2.1 黑土的磷素形态特征
        2.2 黑土的无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
        2.3 施肥对土壤无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第二节 黑土土壤养分的调控措施及效果
        1 施肥在土壤养分调节中的作用
        1.1 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1.2 生物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在土壤养分调节中的作用
        2 生物技术在土壤养分调节中的作用
        2.1 固氮生物肥料在土壤养分调节中的作用
        2.2 溶磷生物肥料在土壤养分调节中的作用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溶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 溶磷微生物的种类
        2 溶磷微生物的生态分布
        3 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探讨
        3.1 有机酸溶磷
        3.2 氢质子溶磷
        3.3 真菌溶磷
        3.4 有机磷溶解
    第四节 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 研究背景
        1.1 黑土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特征研究
        1.2 黑土磷素有效性的生物调控技术及机理研究
        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1 黑土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特征研究
        2.2 黑土磷素养分有效性的生物调控技术及机理
        3 创新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黑土土壤微生物区系与酶活性特征研究
    第一节 黑土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规律
        2.2 影响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土壤环境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黑土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土土壤养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空间变化
        2.2 黑土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的时间变化
        3 小结
    第三节 黑土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速效养分及PH值的相关分析
        2.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量养分与有机质的相关分析
        2.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关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本章结论
第三章 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第一节 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溶磷效果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2 菌株溶磷能力测定
        3 小结
    第二节 溶磷菌株的发酵条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温度对发酵液有效磷浓度、菌体光学密度及pH值的影响
        2.2 接种浓度对发酵液有效磷浓度、菌体光学密度及pH值的影响
        2.3 培养时间对发酵液有效磷浓度、菌体光学密度及pH值的影响
        2.4 最佳碳源种类及适宜浓度选择
        2.5 最佳氮源种类及适宜浓度选择
        3 小结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溶磷机理探讨
    第一节 溶磷菌株对矿物结构的侵蚀作用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磷菌发酵液对磷酸钙颗粒大小的影响
        2.2 溶磷菌对磷酸钙表面形态破坏作用
        2.3 溶磷菌发酵液产生的有机酸种类的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高效溶磷菌改善黑土磷素状况的室内培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磷菌剂对黑土全磷含量的影响
        2.2 溶磷菌剂对黑土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3 溶磷菌剂对黑土溶磷菌数的影响
        3 小结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溶磷生物肥料对黑土磷素有效性的调控效果
    第一节 溶磷生物肥料对黑土磷素效率影响的盆栽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磷生物肥料对植株吸磷量及地上部生物产量的影响
        2.2 溶磷生物肥料对土壤磷素状况、溶磷微生物数量及pH值的影响
        2.3 溶磷生物肥料对作物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 小结
    第二节 溶磷生物肥料对黑土磷素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磷生物肥料对玉米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2 溶磷生物肥料对玉米植株及上壤磷素状况的影响
        2.3 不同种类溶磷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示范应用效果
        3 小结
    本章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提高磷肥有效性的活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磷肥活化的非生物方法
    1.1 包膜磷肥
    1.2 酸化磷肥
    1.3 膨润土与改性膨润土
    1.4 沸石与改性沸石
    1.5 腐殖酸类物质以及其它有机活化剂
        1.5.1 腐殖酸类物质
        1.5.2 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6 微量元素活化剂
2 磷肥活化的生物方法
    2.1 磷细菌剂和真菌剂及菌根
    2.2 磷酸酶
3 研究展望

(9)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n-P概念的提出
2 Fe、Al、Mn对P固定作用的比较研究
3 P固定的机理性研究
    3.1元素化学价的变化与固P能力的关系
    3.2P的化学有效性与生物有效性的差异
        3.2.1 Fe、Mn对土壤P扩散速度的影响
        3.2.2 水稻根表的Fe、Mn膜对P吸收的影响
        3.2.3 Fe、Mn在植物生理方面对P吸收的影响
    3.3氧化物、氢氧化物对P的固定能力
    3.4无定形Fe2+-Fe3+混合氢氧化物对P的固定
4 Ca、Si对P固定的影响
5 减少P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措施
6 酸性土壤固P机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7 结 语

(10)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土壤无机磷形态及转化的因子
    1.1 土壤类型
    1.2 土壤培肥
    1.3 酸性物质
    1.4 其它因子
2 影响土壤无机磷固定的因子
    2.1 土壤类型
    2.2 酸性物质
3 展望

四、玄武岩砖红壤磷肥活化效果及其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玄武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岑继周,朱荣海,蒋朝阳,石文博,李松. 化工设计通讯, 2021(01)
  • [2]机械活化磷矿粉的磷释放特征及其机理研究[D]. 房娜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砖红壤上施用聚磷酸铵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D]. 杨依彬.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两种气候区典型水稻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及其对磷环境行为的影响[D]. 赵震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磷矿粉在砖红壤及橡胶树幼苗根际中溶解转化特性研究[D]. 周杰. 海南大学, 2013(02)
  • [6]磷矿粉在橡胶园不同母质砖红壤中溶解特性研究[J]. 周杰,郭海超,罗雪华,王文斌,吴小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09)
  • [7]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 吴海燕.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8]提高磷肥有效性的活化技术研究进展[J]. 张玉兰,王俊宇,马星竹,陈利军. 土壤通报, 2009(01)
  • [9]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进展[J]. 张俊平,朱峰,张新明,王长委,廖宗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1)
  • [10]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研究进展[J]. 刘英,郝会军,任培华,房师梅. 山东林业科技, 2007(05)

标签:;  ;  ;  ;  ;  

玄武岩砖红壤磷肥的活化效果及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