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满族研究论文选编(二)

日本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满族研究论文选编(二)

一、日本关于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关于满学研究论文目录选(二)(论文文献综述)

穆崟臣,王秀峰[1](2021)在《他山之石:日本学界满学研究述要》文中研究表明一、问题的提出满学(Manchuology)即满洲学之简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其核心要义是研究满洲民族发展史、满族语言文字、满文档案、八旗制度、满族民间文献、满族文学、宗教信仰等方面,即以"满族"为核心对象的人文学科。诸多学者就满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过研讨。①满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起初阶段就彰显了"国际化"的色彩,日渐成为"显学"。日本、韩国、朝鲜、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均有从事满学研究的学者,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不少学者对海外满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学术史回顾与展望,为中国满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学术讯息。②

范恩实[2](2021)在《中国东北边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边疆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史料的发现与整理,通史、断代史、分省通史着作的编撰,有关学科理论、方法的思考,历史地理研究,历代东北边疆治理和开发研究,东北边疆历史族群和区域性政权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近代东北边界沿革史研究等8个方面,初步奠定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是由于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导致学科发展相对缓慢,一些研究领域甚至进入瓶颈期。未来应通过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和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扩大视野,深化认识;同时大力提倡学术争论与批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学术水平,增加研究成果的国际认可度。

李敏,丁一,王绍霞[3](2020)在《满族文献目录编制工作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满族文献目录是汇集并描述和序化满族历史文献和现代文献资料而成的着作,因受各领域专家重视,在编制工作的起步期、积淀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中都产出不少馆藏目录、研究成果目录和档案资料目录等。这些目录极大促进了满文古籍保护工作和满学研究健康发展;多模式的编制持续完善了原有目录,体现了后出转精的学术规律;专家化和专业化的编撰队伍让目录编制获得了跨界发展。当然,部分目录也需进一步完善以提升质量。

钟华[4](2020)在《1912-1949年日本满学研究特点及原因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满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很早就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日本作为和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其对满学的重视及研究更是由来已久。日本的满学研究者从白鸟库吉、内藤湖南起,代有传人,涌现出稻叶岩吉、鸳渊一、户田茂喜、和田清、三田村泰助、旗田巍、中山八郎、圆田一龟、安部健夫、周藤吉之、阿南惟敬、神田信夫、松村润、细谷良夫等诸多知名学者。其研究领域之广泛,更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语言、宗教、民俗、甚至科技、外交等等各个层面。本文将以1912-1949年为时间节点,对这一时期日本满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进一步了解日本满学研究有所助益。

惠男[5](2017)在《17世纪清朝和朝鲜关系的演进:女真国·金国·大清国》文中认为本文试图将清朝和朝鲜早期关系的演进过程置于清初政体建立和转型的语境下思考,透过16—17世纪清、鲜间的通使(elcin)、国书(bithe)和边疆(jase/jecen)之形成过程,讨论长期的行政实践如何塑造国家(gurun)的行政职能。本文认为,清朝从建州女真部落统一为女真国(jusen gurun),接着再发展为金国(aisin gurun)和大清国(daicing gurun),其内在性质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投射到清朝和朝鲜的关系上,也应该存在类似变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在写给朝鲜地方监司的书信中自称"建州等处地方夷王";建立金国后,努尔哈赤、皇太极在写给朝鲜的国书中自称aisin gurun i han(金国汗);随着大清国的出现,并通过军事手段征服朝鲜后,皇太极在国书中自称为daicing gurun i han(大清国汗);清朝入关后,在朝鲜的奏书中,清朝皇帝被称为dulimbai gurun i huwangdi(中国皇帝)。以上用语的变化不是单纯的现象,它们代表着国家制度的转型。16世纪晚期开始,被卫所制度分割的女真人逐渐形成共同体,并先后向金国、大清国转型,催生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gurun)的意识。"国"的意识之一:渴望获得对等的外交。努尔哈赤时代就通使、国书等问题与朝鲜产生的龃龉、交涉,最终为礼部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在从金国转变为大清国的过程中,清朝又重新定位了清、鲜两国关系,礼部成为清朝主要的对朝外交机构,同时还兼有书房、内三院等行政机构的配合。"国"的意识之二:边疆意识的形成。本文认为边疆不仅是地理上的区域,也是一个动态的政治过程;不能预设分隔明朝、朝鲜的鸭绿江、图们江也是女真、朝鲜间的边界。"国"的意识越强烈,两国边疆所发生的向化瓦尔喀人口以及互市问题的冲突也就越发密集和重要,这一切变化导致了户部职能的整合和扩张,户部终于成为当时处理朝鲜事务的另一核心机构。最终,天聪时期外交和边疆的行政实践塑造了崇德年间户部、礼部并行处理朝鲜事务的格局。本文将以咨文的处理流程说明这种机制的运作方式。

LUONG THI HAI VAN[6](2017)在《越南阮朝汉词研究》文中提出越南汉词是越南人用汉字根据平仄、押韵等规范填写中国原有的词调或者自度曲所创作的作品。它是中越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见证,是两国文化交孕而生的文学瑰宝。通过书籍的传播,使者的往来等文化交流,词这一文体在越南生根发芽,成为越南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并曾在阮朝时期达到其高峰,取得非常可观的艺术成就。但是由于不同的原因,越南汉词并未在中国学界和越南学界获得其应有的关注,以至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较浅薄,存在着不少空白,甚至存在着许多历史事实的误解。本文以“越南阮朝汉词”为研究对象,主要目标有二:一为正误,二为深化。一方面力求通过对越南阮朝的部分词学文献的考辨,梳理这些文献内部存在的错误以及对这些文献的相关认识误区,另一方面对阮朝汉词及词人进行创作心理和艺术方式的内部剖析,以及对外部的政治、文化、各体境遇等影响因素的开掘,进一步深化阮朝汉词研究。通过对越南词人的群体研究和个案研究,本文认为在词这一文体的在越南的传入和发展过程中,两国使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越南汉词的主要作者或出使、游历过中国,或与中国使者、学者有过密切交流。也正是这一原因,形成了越南汉词作者群体的另一大特色,汉词作者多为越南上层人士,其中皇室成员、官员及其家属居多。越南阮朝词人词作数量众多,取法不同,风格各异,但是总体呈现出同一种倾向:重视其文学属性而忽略其音乐属性。阮朝汉词虽然总体上也遵循词体原有形式,但出律现象较多。且就笔者所见,未曾发现阮朝词作在境内的演唱现象。这与词乐、歌词之法等技术难题关系密切。本文内容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综述、评析中越学术界已有对越南阮朝汉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梳理越南阮朝之前的汉词发展概况。本文简略地陈述越南汉词的滥觞,词在越南阮朝之前的发展情况、特点,这就是越南阮朝时期词发展的基本背景。第二章是阮朝汉词的整体研究,主要阐述越南阮朝时期的汉词及发展状况,包括阮朝汉词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发展过程。阮朝汉词是越南词史上的巅峰,主要接受中国当时中国词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清词的影响。阮朝词取了巨大的成就,为越南词史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阮朝词在一些方面上借鉴了中国词,阮朝词的成就一部分源于阮朝文人的创获,一部分来自对中国词学经验的借鉴或继承。本文的后三章是阮朝词人的个体研究,集中论述阮朝时期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作品。但根据对象不同,三章各有侧重。第三章主要是对阮绵审及其《鼓枻词》的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研究。阮绵审不仅是越南词史上已知的词作数量最多的作家,而且其艺术成就更是绝无仅有。他的词作内容丰富,写景抒情,咏物托志,酬赠唱和等,皆有涉及。在艺术上,阮绵审取法姜张,词作清空蕴藉,典雅精炼。本文结合其身份、遭遇、心态等因素对其创作成就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对阮朝另一大词人陶晋《梦梅词录》的考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现存《梦梅词录》并非陶晋生前的原本,而是后人伪托。其中六十首词作全部抄自中国词人的作品,主要来自清代前中期词人和近代词人易君左。第五章主要是对阮绵寊词学观点的考察。阮绵寊留下了四篇论词文字,在阮朝词史上是非常难得的词学文献。本文通过阮绵寊与中国词家的词学思想的对比,认为其主要观点有三:一、诗词同源但不同质,词可作可不作,对词体价值持否定态度;二、词的内容重于形式,“意格为重,声调次之”,“自然”之作是极品,所以创作要随性情所至,不必费力;第三、词史认识不完整,他认为词衰于元,对明清词缺乏基本了解,认为词至元之后,并无发展。阮绵寊的词学观念非常特殊,不能代表越南阮朝词人的观点,但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词这一文体在越南价值定位和文化处境。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越南词与越南阮朝词的成就,在词史视野中定位阮朝汉词。最后,笔者也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对于中越文学关系尤其是在词学领域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期待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王丙珍[7](2014)在《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从远古的森林文化走来,其内涵主要是指存在于鄂伦春族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涵盖了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其形成的要素包括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原始宗教和森林文化,涉及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四个层面。在全球化时代,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在流变,原因在于多元文化的交融、生态环境变化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冲击、三次历史跨越和六重生计方式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影响。鄂伦春族审美观念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及原始文化特征,探寻鄂伦春族审美观念与北方其他民族的异同,可充实中华美学研究范畴。鄂伦春族文化现象中的绘画、音乐和舞蹈归属于艺术门类,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宗教、民俗、文学和工艺既有综合的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或审美形式;两个层面均体现了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体现在宗教信仰中,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的审美观念,呈现出鄂伦春族的神灵意识、本族意识和审美意识;以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关扣妮的口述及经历为例,探讨萨满在民族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和职能;在请神仪式、降神仪式、娱神仪式、送神仪式中,凸显了净化与对话、迷狂、歌舞与摹仿和共享的审美构成与表现。鄂伦春族文化的审美特性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之中,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对当代口述传统展开美学思考。鄂伦春族艺术和工艺的审美表现在于绘画的审美意识、欢歌乐舞的审美情趣及民间工艺的审美取向和表达,触及生命的体验、情感的表露和信仰的思考;鄂伦春族民间工艺的审美标准存在功利性和审美性两个维度,在审美意象的延续中,审美主体在创造过程得到审美享受。通过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多维度阐释,本论文关注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危机,全球文化西化、中国文化汉化的趋势、人类对话方式的改变、传承主体的渐渐消失、加上鄂伦春族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类型的急剧变化,导致鄂伦春族文化艺术的碎片化,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事项已然有些模糊,尤其不利于当代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多元发展。最后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进行了反思,揭示出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的功能与意义,并叙述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困境和未来展望,得出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发展是要找到民族精神栖居的家园的目的。

杨卫东[8](2010)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建立后,鉴于革命后全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紊乱状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于1913年初颁布了《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拉开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序幕。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的设计框架开始构建东北地方的行政制度。本文在积极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广泛搜集档案资料、报刊资料、论文资料和一些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对1912至1928年“东北易帜”前后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本文首先以省为单位对东北三省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道、县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作了具体的阐述,总结了东北三省行政区划变迁的特点及原因。然后着重从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及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省、道、县三级公署的行政体制及其特点,考察了各级行政机构职官的选任与管理情况,并对这一时期东北地方发展中的区乡行政制度也进行了一番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变迁的历史动因,总结了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最后总结出了研究本课题的几点认识。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具体说来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变迁、全国以及东北地方政治局势、中央与地方关系调适、传统与现代政治模式蘖合、中西方文化碰撞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还适应了当时东北地区社会转型的需要,为东北地区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与保证。与此同时,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的实践也为我们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薛莲,王小川[9](2008)在《满语、女真语研究者渡部薰太郎着述考》文中提出渡部薰太郎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着名的中国女真语、满语学研究者,现在的文献和研究鲜有提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其生平,又对大连图书馆所藏其一生中大部分着述作和考证,希望能够促进中国的满语、满学研究事业。

赵阿平,杨惠滨,河内良弘[10](2002)在《日本关于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关于满学研究论文目录选(四)》文中研究说明 No村田治郎 皮筏与皮船,附——金·上京 遗址考初订 金上京遗址追考 满洲的住宅 关于满洲的古瓦 满洲的佛塔概说满蒙同上住宅梦殿建筑学研究18:818:922:91811337.837.937.938.6427-21110-11468-7333-4815PP

二、日本关于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关于满学研究论文目录选(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关于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关于满学研究论文目录选(二)(论文提纲范文)

(3)满族文献目录编制工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满族文献目录的编制工作
    1.1 起步时期(—1949年)
        1.1.1 着述目录
        1.1.2 馆藏目录
    1.2 积淀时期(1949—1978年)
        1.2.1 着述目录
        1.2.2 馆藏目录
    1.3 发展时期(1979—1999年)
        1.3.1 馆藏目录
        1.3.2 研究成果目录
        1.3.3 档案资料目录
    1.4 繁荣时期(2000年—)
        1.4.1 馆藏目录
        1.4.2 研究成果目录
        1.4.3 档案资料目录
2 目录编制成绩与问题讨论
    2.1 馆藏目录编制促进满文古籍保护工作和满学研究健康发展
    2.2 多模式持续编制的目录符合后出转精的学术规律
        (1)补漏式。
        (2)续编式。
        (3)重编式。
        (4)精编式。
        (5)汇辑式。
    2.3 专家化和专业化的编撰队伍使目录编制获得跨界发展
        (1)专家个人编目。
        (2)多位专家合作编目。
        (3)组建团队编制。
    2.4 编制目录中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4)1912-1949年日本满学研究特点及原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1912-1926年
2 1927-1931年
3 1932-1945年
4 1945-1949年

(5)17世纪清朝和朝鲜关系的演进:女真国·金国·大清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主题
    (二) 学术回顾
    (三) 文献介绍
    (四) 章节安排
一、17世纪前东北亚的秩序关系
    (一) 女真人与东北亚
    (二) 努尔哈赤之崛起
    (三) 女真国与朝鲜
二、萨尔浒之战后的秩序关系
    (一) 对等的外交
    (二) 国书与毛文龙
    (三) 封疆与逃人
三、丁卯之役后的秩序关系
    (一) 春信使和秋信使
    (二) 礼部制度的完善
    (三) 逃人刷还
    (四) 户部职能的扩大
四、丙子之役后的秩序关系
    (一) 天与德
    (二) 三田渡之盟
    (三) 礼部与户部
结语:在外交和边疆之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越南阮朝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理由及价值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越南汉词历史回顾
    四、本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越南阮朝之前汉词发展概况
    第一节 黎中兴时期之前的越南汉词
        一、越南汉词的滥觞
        二、玄光大师李道载与冯克宽的词
    第二节 越南黎中兴时期的汉词发展情况
        一、黎中兴时期的汉词创作纵观
        二、黎中兴时期词家与词作存本的特点
        三、黎中兴时期词填词的影响因素与各作者对词的认识
第二章 越南阮朝汉词研究
    第一节 阮朝社会文化背景
        一、阮朝的社会背景
        二、阮朝的文化与文学发展情况
    第二节 阮朝汉词文献考
        一、阮朝汉词作家与作品
        二、阮朝文人创作词的影响因素
        三、阮朝词家填词的原因
    第三节 阮朝汉词主要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阮朝汉词主要内容
        二、阮朝汉词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阮绵审及其《鼓枻词》
    第一节 阮绵审的家世生平
        一、阮绵审的家世生平
        二、阮绵审的文学事业
    第二节 《鼓枻词》文本研究
        一、《鼓枻词》在国外流传情况
        二、《鼓枻词》在越南传本流传情况
    第三节 《鼓枻词》的内容与艺术
        一、《鼓枻词》的内容
        二、《鼓枻词》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陶晋及其《梦梅词录》
    第一节 陶晋的生平与诗词事业
        一、陶晋生平和评价
        二、陶晋的诗词事业
    第二节 《梦梅词录》考辨
        一、《梦梅词录》以往研究
        二、《梦梅词录》考辨
第五章 阮绵寊的词学观念
    第一节 阮绵寊的生平与文学事业
        一、阮绵寊的生平
        二、阮绵寊的文学事业与文学观点
    第二节 阮绵寊的词学观念
        一、阮绵寊的词体价值观
        二、词体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三、阮绵寊的词史观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学理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理论创新之处
第一章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生成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探源
        一、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人口及聚居地
        二、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
    第二节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形成的要素
        一、地理环境的审美基础
        二、民族迁徙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原始宗教的审美心理
        四、森林文化的审美根基
    第三节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流变
        一、多元文化的交融
        二、生态环境变化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冲击
        三、三次历史跨越、六重生计方式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鄂伦春族宗教信仰的审美意蕴
    第一节 原始信仰的审美观念
        一、自然崇拜:神灵意识
        二、图腾崇拜:本族意识
        三、祖先崇拜:人文意识
    第二节 萨满的审美地位与职能
        一、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关扣妮
        二、萨满的审美地位与职能
    第三节 宗教仪式的审美构成
        一、请神仪式:净化与交流
        二、降神仪式:迷狂
        三、娱神仪式:歌舞与摹仿
        四、送神仪式:共享与轮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伦春族日常生活与文学的审美传统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民族服饰的审美形态
        二、饮食的审美感受
        三、民居建筑的审美追求
        四、交通运输的审美发生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传统
        一、鄂伦春族文学的审美品格
        二、当代口头传统的美学思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伦春族艺术和工艺的审美表现
    第一节 绘画的审美意识
        一、鄂伦春族地区原始岩画
        二、现代油画
    第二节 欢歌乐舞的审美情趣
        一、生活的体验
        二、情感的表露
        三、信仰的思考
    第三节 民间工艺的审美取向和表达
        一、审美标准的两个维度
        二、审美意象的传承
        三、创造过程的审美享受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图目和图谱
    二、鄂伦春族田野调查路线图及鄂伦春族在中国分布示意图
    三、鄂伦春族人口及主要分布地区一览表(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11)
    四、被访谈人情况及访谈内容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中华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现状
        1.2.2 关于近代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旨、意义、理论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旨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3 论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范围与框架结构
        1.4.1 论文研究的范围
        1.4.2 论文的框架结构
    1.5 论文的资料搜集
        1.5.1 档案资料
        1.5.2 官、私修地方志
        1.5.3 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等资料
        1.5.4 政协文史资料
        1.5.5 民国时期出版的专题研究论着
第2章 东北三省的行政区划
    2.1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行政区划的改革
        2.1.1 民初北京政府改革行政区划的历史背景
        2.1.2 北京政府行政区划改革方案的制定
        2.1.3 《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等法令的颁布与省道、县三级制的实施
    2.2 奉天省行政区划及其变革
        2.2.1 北京政府时期奉天省道级政区及其变革
        2.2.2 北京政府时期奉天省县级政区及其变革
    2.3 吉林省行政区划及其变革
        2.3.1 北京政府时期吉林省道级政区及其变革
        2.3.2 北京政府时期吉林省县级政区及其变革
    2.4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及其变革
        2.4.1 北京政府时期黑龙江省道级政区及其变革
        2.4.2 北京政府时期黑龙江省县级政区及其变革
    小结
第3章 东北地方省公署的行政体制
    3.1 省级政区的行政权力构成
        3.1.1 省公署的组织结构及其职权
        3.1.2 中央直辖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
        3.1.3 特殊行政机构的设置
        3.1.4 省级政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
    3.2 省公署的行政地位
        3.2.1 省公署与中央各行政机关的关系
        3.2.2 省公署与省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3.3 省公署的运行体制
        3.3.1 省公署的领导与决策体制
        3.3.2 公文及其处理程序
        3.3.3 省公署的日常运作
    小结
第4章 东北地方道公署的行政体制
    4.1 道公署的组织结构及其职权
        4.1.1 道行政长官及其职权
        4.1.2 道公署的行政机构及其职掌
    4.2 道公署的行政地位
        4.2.1 与省公署的关系
        4.2.2 与中央政府及中央在地方直辖机构的关系
        4.2.3 与县公署的关系
    4.3 道公署的运行体制
        4.3.1 领导与决策体制
        4.3.2 道公署的公文程式
        4.3.3 道公署日常政务的开展
    小结
第5章 东北地方县公署的行政体制
    5.1 县级政区的行政权力构成
        5.1.1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方的县政改革
        5.1.2 县公署的组织结构及其职权
        5.1.3 县其他行政机构及其职权
        5.1.4 县佐和佐治局制度
    5.2 县公署的行政地位
        5.2.1 县公署与上级权力机关的关系
        5.2.2 县公署与县其他行政机构的关系
        5.2.3 与县佐的关系
    5.3 县公署的运行体制
        5.3.1 县公署的领导与决策体制
        5.3.2 公文程式及其处理程序
        5.3.3 县公署日常政务的开展
    小结
第6章 东北三省职官的选任与管理
    6.1 省级政区职官的选任与管理
        6.1.1 省公署行政长官
        6.1.2 省公署及其他行政机构职官
    6.2 道公署各级职官的选任与管理
        6.2.1 道行政长官
        6.2.2 行政长官以下各级职官
    6.3 县级政区各级职官的选任与管理
        6.3.1 县知事
        6.3.2 县公署内各级职官
        6.3.3 县佐
        6.3.4 县其他行政机构职官
    小结
第7章 东北地方县以下的区乡行政制度
    7.1 东北地方区乡行政产生的社会背景
    7.2 单一职能类型的区乡行政
        7.2.1 区乡教育行政
        7.2.2 区乡警察行政
    7.3 综合职能类型的区乡行政
        7.3.1 自治模式下的区乡行政
        7.3.2 奉天省的区村制
    小结
第8章 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的综合分析
    8.1 东北地方行政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8.2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东北地方行政制度
    8.3 比较视域中的东北地方行政制度
    8.4 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日本关于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关于满学研究论文目录选(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他山之石:日本学界满学研究述要[J]. 穆崟臣,王秀峰. 满学研究(东北大学), 2021
  • [2]中国东北边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J]. 范恩实. 中国边疆学, 2021(01)
  • [3]满族文献目录编制工作述评[J]. 李敏,丁一,王绍霞. 图书馆学研究, 2020(12)
  • [4]1912-1949年日本满学研究特点及原因初探[J]. 钟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3)
  • [5]17世纪清朝和朝鲜关系的演进:女真国·金国·大清国[D]. 惠男. 山东大学, 2017(11)
  • [6]越南阮朝汉词研究[D]. LUONG THI HAI VAN.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7]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研究[D]. 王丙珍. 黑龙江大学, 2014(04)
  • [8]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 杨卫东. 吉林大学, 2010(08)
  • [9]满语、女真语研究者渡部薰太郎着述考[J]. 薛莲,王小川. 满族研究, 2008(02)
  • [10]日本关于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关于满学研究论文目录选(四)[J]. 赵阿平,杨惠滨,河内良弘. 满语研究, 2002(01)

标签:;  ;  ;  ;  ;  

日本东北亚研究成果选编─满族研究论文选编(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