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8年上海市生物学高考试题命题意图(附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蔡清[1](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云南省高中化学合格性考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并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等板块。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教育评价应该考查的内容为学生的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四个方面。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逐渐成为推进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本文以布鲁姆分类理论、SOLO理论及教育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山东省20172019年的3套高中化学合格考试卷和云南省20152019年5套高中化学学考试卷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有关学业水平考试发展及试题评析的文章进行梳理,初步了解试点省市新课改及合格性考卷命制的现状。随后采用内容分析、统计及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两版课标中合格性考试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进行对比,并从试卷结构、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等维度,对两版课标下的山东省合格性考题及云南省学考试题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山东省合格性考题发展趋势和云南省化学学考现状,获得未来云南省合格性考题的命题启示,为研制新的云南省合格性考试标准和合格性考试工作开展及教学提供建议。论文结合以上分析基于核心素养命制了一套合格性考试样卷,并借助SPSS软件对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等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云南省未来合格性考试应优化试题类型,调整试卷结构,并紧扣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结合真实情境命制试题,发展学生终身素养。
何建华[2](2020)在《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地理1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基于标准的国际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程标准建设及实施成为地理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地理新课标”)的颁布为高中地理教科书修编提供了直接依据。当前,将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高中地理新课标”进行一致性分析,有利于对高中地理教科书质量作出客观评估,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各项要求。本文选用SEC一致性分析范式,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替代经验的判断,将2019年秋季出版的湘教社、中图社、鲁教社和人教社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1与“高中地理新课标”进行一致性分析,以期为今后地理教科书的编审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有效依据。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主要从教科书和一致性分析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获得三个结论:(1)教科书评价视角日趋多元;(2)基于标准进行一致性分析日趋盛行;(3)当前国内对教科书与课标的一致性研究工作存在局限。第二,选用SEC一致性分析范式,对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和“高中地理新课标”在地理1内容进行主题划分,参照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进行认知水平判断,将获得的数据代入“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中;利用波特公式计算教科书与课标的一致性系数P,调用Matlab中unidrnd函数以及SPSS计算一致性参考系数P0。第三,从内容主题、认知水平、重点分布以及一致性系数四个角度开展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内容主题上,各主题分布与课标较为一致,存在的差异各具特点;(2)认知水平上,皆以理解为主,中图社和鲁教社更加注重“应用”,湘教社重视基础;(3)重点分布上,重点分布的一致性较高,但也存在次重点;(4)波特一致性系数存在偏差,人教社地理1与“高中地理新课标”一致性较高。第四,基于研究过程及数据表现出来的差异,同时运用定性方法以弥补定量分析的弊端,研究发现产生差异的背后原因可能为其它各版本教科书存在的特色编制处理;此后对各版本的特色加以分析以充分发挥各版本的优势和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最后,对今后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进一步思考:(1)悉遵课程标准要求,精选教科书内容,追寻理念一致;(2)斟酌课程标准内容,确定认知层次,提供一致性可能;(3)善用实践教师优势,鼓励教学研究,践行教研一致;(4)优化一致性评价机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深化一致性研究。
王越[3](2020)在《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研究 ——以PISA阅读测评为参照》文中提出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为实用类文本的学习指明了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的变革指出了方向。实用类文本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实用类文本的发展提出了外部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也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改善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纵向研究2013-2019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剖析试题自身需要变革的地方。同时,参照PISA阅读测评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以国际视野来考查高考实用类文本试题,寻求高考试题可以改进之处。在此基础上,对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命题提出建议。最后,立足高考,指导教学,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提供改进意见。全文的第一章研究高考实用类文本的命题依据和试题分析。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内容三方面梳理高考实用类文本的命题依据;从阅读材料、试题形式和测试内容角度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优势与不足。第二章参照PISA阅读测评进行比较研究。先介绍PISA阅读测评概况和PISA阅读测评的框架理念,接着从测试理念和考查能力角度指出PISA阅读测评和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可比性,最后从阅读材料、试题形式、测试内容三方面全面对比PISA和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在前两章对试题自身的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第三章对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提出了建议,认为应丰富阅读材料、做到试题形式的稳中求变、完善测试内容。第四章从开发生活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重视实用类文本文体特性、开展实用类文本语言实践活动三个角度为一线教学提供建议,期望以试题研究带动课堂变革,真正提升学生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素养。
刘紫微[4](2020)在《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习题的分类标准多样,却没有基于认知心理学剖析问题解决内部机制来对习题进行分类的研究;有的习题分类借助了布卢姆的认知水平分类,却未对各认知水平的实质作出解答。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部分包括:1.物理习题分类指标的确定。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视为个体运用认知策略选择、组合解决问题所需技能的过程。从过程来看,个体在不同阶段能否运用适当的策略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从结果来看,个体可能会形成必要技能间新的组合形式也可能不会。由此确定物理习题分类指标:过程中,个体在不同阶段使用的策略类型;结果上,是否形成了必要技能间新的组合形式。这一新颖的思路填补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习题分类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一部分还重点阐述了物理习题解决领域的各类方法,如:解决一类习题的强方法、解决物理习题的弱方法等。2.物理习题分类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分类思想,将物理习题分为五类:记忆、理解概念规律、理解规则、分析和创造。此分类从问题解决内部机制的角度回答了布卢姆分类中各认知水平的实质。比如分析层次实则有两类,解决不熟悉的真实情境的问题,需要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不熟悉的抽象情境的问题,需要理解物理状态或过程模型中的隐含过程或状态条件。这样将解决问题的内部过程与结果与布卢姆分类对应起来,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实践部分包括:1.各层次习题能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解决理解规则类习题只需具备相应的问题图式而无需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是理解概念规律和理解规则的综合,其中前者是前提条件;创造类习题主要反映先天的数理逻辑能力。2.物理“创造”类习题在试卷中占比对选拔性考试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类习题占比为40%-45%时试卷选拔性最强。
沈咏彦[5](2020)在《2017-2019年上海市高中生物等级性考试模拟考(第二次)综合题试题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是上海市新高考改革的首年,上海市高考的生物试题命题思想指导变化为应用新课程下的标准化命题,其编写拟定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试卷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指标较改革前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试卷命题的思路、试卷总分值、题目类型及题目数量等方面。本文对2017-2019年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综合题,结合当前新高考的背景,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国内外生物考试命题的考察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从试卷卷面涉及考察,试卷主要考核目标和能力,试卷反映的知识点考查方式等三方面分析这三年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模拟考综合题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高考改革后生物等级性考试模拟考综合题的命题方式以及命题倾向,结合各高校长期身处前沿教学线上的生物教师反馈的相关情况和建议,以及笔者对于试题分析梳理的结果,希望能对往后上海市新高考生物综合题的命题和后续反思评价给予一定的帮助。本文研究基于高考改革、等级性考试命题方式、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运用文献查阅及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2017至2019年上海市高中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综合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研究分为:第1章绪论,主要采用文献查阅及分析法,研究了我国高考中对生物学科的考核和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的理论背景、发展史以及相关改革情况,并通过总结梳理生物高考试题的相关研究,对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第2章是课程标准关于等级性考试的要求与命题建议。第3章进行试题分析。以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综合题为对象,归纳了该试卷中的各类要素,包括试卷考核考察目的、命题人思维、试卷待考察知识要点、答题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以及该次考试的命题特点,通过对实证中数据的统计分析手段,得出了相关结论。第4章试题评价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各区县各学校的高中生物教师,调查选择要求他们有指导过生物等级性考试教学,同时也参与过相关阅卷工作。经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试题偏难偏多;部分题目情境过于复杂;区分度比较小;缺少上海地区地方特色;个别试题存在严谨性问题,涉及超出教学纲领的知识点或者对问题描述不清晰,影响学生理解和老师阅卷等。第5章是讨论与结论。通过一定的数据和实证分析,总结了上海市等级性考试模拟考综合题的命制特点,并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希望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生物试题命题工作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帮助:回归课本,注重知识梳理;真正通过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编写能反映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试题;适当降低难度,注意题目的表述;加强图表的教学;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第6章结语。主要对本文思路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文章思路、文章内容、对上海生物试卷中的相关综合性试题的构造和命题提供了一些建议以及研究方法的不足。
王玲[6](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杨洋阳[7](2018)在《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评价方式的变革应该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如果没有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就不会有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课程改革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日益迅速、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对学生发展和教育评价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这无疑使公共参与素养的测试与评价成为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公共参与素养的科学测量方法究竟难在何处?静心思考,不难发现问题的焦点有三:一是我国学界对公共参与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指标的界定局限于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证支撑;二是缺少针对公共参与素养评价方法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公共参与活动中内隐性的素养评价还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技术;三是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研究的轻视和忽视,特别是在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等非纸笔测试方面研究不足。基于对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要求和挑战,本文结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也分析了其存在的困境。并针对困境和问题,从评价依据、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途径等方面探索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评价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课内课外活动中评价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和创新纸笔测试,通过创设情境和设置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状况来评价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这两种评价操作途径,并全面介绍了在上述途径中如何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进行具体评价的操作方法。本文希望通过探索和研究为公共参与素养及其它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向。
刘亮[8](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熊丽[9](2018)在《近四十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研究(1978-2017)》文中研究说明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已历经近四十年。四十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的命制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动态到稳定、从随意到标准的发展过程,基本形成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形式、命题内容和作答要求。因此,对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是推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改革和高考命题规范性、科学性的重要路径。本论文主要对1978-2017年的247套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和各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围绕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形式”、“命题内容”和“考查内容”三部分,一是对题型、题量、分值、题干字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二是对“命题内容”部分的选文篇数、篇幅、题材、体裁、朝代、作者等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三是对“考查内容”部分的测试内容、考查层级、答题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试题呈现“题型题量:多变而稳重”、“题干字数:变化而有度”、“试题赋值:增加而保持”、“篇数篇幅:单篇占多数”、“体裁作者:集中有开拓”、“选注规律:词多而生僻”、“命题立意:知识转能力”、“答题要求:开放趋针对”的特点和规律。在综合分析诗歌鉴赏试题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分析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命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七个方面:“题型固定模式化”、“题干字数两极化”、“赋分目标不匹配”、“选材生活无联系”、“注释深奥不简易”、“能力层级少评价”、“要求笼统范围宽”。针对以上的统计分析,进行了诗歌鉴赏试题命题反思,并且提出了诗歌鉴赏试题命题和教学建议。一方面,就命题“取得的成就”和“面临更高的挑战”分别进行了思考。一是就“高考制度改革”和“诗歌鉴赏试题命题的改革”上的变化和取得成就进行反思;二是对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如何与新课程的改革接轨”、“如何发挥测评的发展功能”和“如何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三方面提出思考。另一方面,结合试题的题干、选材、注释、答题要求、考查内容等,针对诗歌鉴赏教学“模式化”、“功利化”、“随意化”的现状提出了“教学方式指向根本”、“教学过程着力素养”、“教学内容慎重选择”的建议。
李晓岩[10](2017)在《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入学考试是高校人才选拔的“守门员”,考试科目与内容作为入学考试的核心构成,是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其中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而考试内容则决定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中英两国分别作为东西方考试的发源地,高校入学考试在其高校录取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研究从考试科目设置、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科目内容、命题内容四个维度,以中英两国政府、相关机构颁布的文件、法令、报告以及考试大纲、考试试卷等为载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由表及里、系统地探析了两国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及其特征,进而比较中英两国在考试科目与内容上的异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研究一: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研究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折射了国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应然定位。在考试科目设置形式上,我国始终为“统考科目+”的形式,而英国始终为自由选考形式。我国以试点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文理分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其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英国则以整体改革推进的形式,从模块化调整为线性,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保障考试的学术性与严格性。在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上,我国相对较为稳定,有渐增趋势,而英国2000年后基本呈渐增趋势,但在新考试改革中考试科目大量删减与合并。在考试科目设置类型上,两国的综合型科目都趋于消亡;我国考试科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为基础型科目,并设有三门统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新高考改革中设置了选考科目,为考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英国考试科目类型丰富,以拓展型科目为主,在新考试改革后,基础型科目比重逐步提高,均为选考科目,着重于促进考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研究二:中英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研究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体现了其对所选拔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应然要求,而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则体现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实然样态。在高校考试科目要求上,以历史、物理和经济学专业为例,两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以基础型科目和“不限”为主。我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以“三选一”或“不限”为主,专业排名前十与后十的高校科目要求差异不大;而英国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则差异较大,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一般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而且其要求除考试科目外,还涉及科目等级、考试次数、科目组合等,后十名则以“不限”为主。在考生的考试科目选择上,基础型科目是两国考生的主要选择,在两国共同的考试科目中,生物在两国考生选择人数排序中较为靠前,而物理均排名最后。我国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组合为主,而英国则以理科组合为主。研究三:中英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内容体现了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求。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考试大纲为分析载体,我国考试的考核目标表述概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侧重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与分析,而英国则表述具体,变化较大,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维度上的考查较为均衡,英国更突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国的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在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上呈现相反趋势,我国考核内容的平均深度呈下降趋势,而英国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国物理科目的考核内容呈现“浅而窄”的趋势,英国则呈现“深而窄”的趋势。研究四:中英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研究考试科目设置和科目内容考查最终都通过命题内容得以落实。以物理科目为例,以试卷为分析载体,我国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明显低于英国,英国试卷和考试大纲中各模块知识点占比分布,较之我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说明英国试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反映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我国物理试卷题量较少,但分值较高、时限相对较长,由此说明我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点深”的特点,而英国物理试卷则为题量较多,但相对而言分值较少、时限较短,由此说明英国的物理科目考试具有“面广”的特点。我国客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主观性题型,由此可看出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结果的考查;英国则主观性题型的题量与分值占比均高于客观性题型,其略侧重于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全面”“模糊”“趋易”“结果”,即我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考生全面性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意图满足考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较为模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文理交叉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降低,更关注于对考生结果性的知识与能力考查。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个性”“清晰”“趋难”“过程”,即英国考试科目设置更注重于引导人才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致力于提高基础型科目的地位,以使人才掌握更坚实的学术基础;高校的考试科目要求尤其是理科专业较为清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以理科组合为主;对考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高,更关注于对考生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于以上研究,我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多维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便达到对所要选拔人才的精准定位;并逐步加强对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进而引导中学专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适度增加试卷题量,降低试题难度,以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讨论,如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立意、内容的公平性、改革的方式等等,可以说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二、1988年上海市生物学高考试题命题意图(附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88年上海市生物学高考试题命题意图(附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云南省高中化学合格性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业水平考试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学业水平考试 |
二、核心素养 |
三、学业质量标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 |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三、SOLO分类理论 |
四、教育评价理论 |
第三章 两版课标下高中化学学业合格性考试对比 |
第一节 两版课标下化学学业合格性考试内容比较分析 |
一、两版课标在知识内容上的比较 |
二、两版课标在认知能力上的比较 |
第二节 两版课标下山东省高中化学学业合格性考题对比分析 |
一、试卷结构对比 |
二、必备知识考查对比 |
三、学科能力考查对比 |
四、素养各维度水平考查对比 |
五、讨论与总结 |
第四章 2015-2019年云南省化学学业水平考题分析 |
第一节 题型结构分析 |
第二节 试题内容分析 |
一、基于学科素养试题评析框架的构建 |
二、基于学科素养试题评析框架标准的划分 |
三、基于学科素养评析框架试题案例分析 |
四、基于学科素养评析框架试题分析统计 |
第三节 云南省近五年学考试题的知识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
一、内容标准的目标水平分析 |
二、试题的编码与分析 |
三、试题知识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第四节 2003版化学课标下云南省学业水平考题的特点 |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业合格性考试建议及实践 |
第一节 学业合格性考试建议 |
一、教育行政层面 |
二、考试命题层面 |
三、教育教学层面 |
第二节 学业合格性考试样题及分析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实践 |
二、基于SPSS的试卷质量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重视必备知识、调整试卷结构 |
二、紧扣课程标准、发展核心素养 |
三、强化关键能力、试题难度分层 |
四、结合真实情境、丰富试题类型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两版课标下合格性考试各主题内容对比 |
附录B 化学学科素养框架 |
附录C 云南省学考试题三维要素分析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地理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标准的国际课程改革趋势 |
1.1.2 国家课程标准引领作用得到强化 |
1.1.3 完善我国教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丰富教科书研究手段 |
1.2.2.2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
1.2.2.3 构建教科书自主评估机制 |
1.3 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教科书 |
2.1.2 课程标准 |
2.1.3 一致性分析 |
2.2 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1.1 对地理教科书的评价研究 |
2.2.1.2 对“一致性分析”的研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2.1 对教科书的评价研究 |
2.2.2.2 对“一致性分析”的研究 |
2.2.3 文献分析述评 |
2.2.3.1 教科书评价视角日趋多元 |
2.2.3.2 基于标准进行一致性分析日趋盛行 |
2.2.3.3 国内对教科书与课标的一致性研究工作存在局限 |
2.3 理论基础 |
2.3.1 SEC一致性分析范式 |
2.3.2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学 |
第3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主要研究工作 |
3.1.1.1 基于标准的一致性分析现状与工具的研究 |
3.1.1.2 SEC分析范式在本文中应用与分析的研究 |
3.1.1.3 基于数据对教科书编制与改进的研究 |
3.1.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3.1.2.1 研究重点 |
3.1.2.2 研究难点 |
3.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统计分析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3.3 技术路线 |
第4章 SEC一致性分析建模 |
4.1 确定同一语言 |
4.1.1 认知水平划分 |
4.1.2 内容主题划分 |
4.1.3 二维矩阵建模 |
4.2 模型数据统计 |
4.2.1 课程标准的数据编码 |
4.2.2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数据编码 |
4.3 构建重点分布图 |
4.4 计算SEC一致性系数P |
4.5 确定具有统计显着性的参考值 |
第5章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5.1 新版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上的比较 |
5.2 新版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上的比较 |
5.3 新版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在重点分布维度上的比较 |
5.4 SEC一致性系数比较 |
第6章 一致性分析结论与思考 |
6.1 一致分析结论 |
6.1.1 同多异少,异显独特 |
6.1.2 把握理解,进阶应用 |
6.1.3 重点一致,有次重点 |
6.1.4 波特一致性系数存在偏差 |
6.2 一致性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
6.3 一致性分析思考 |
6.3.1 悉遵课程标准要求,精选教科书内容 |
6.3.2 斟酌课程标准内容,确定认知层次 |
6.3.3 善用实践教师优势,鼓励教学研究 |
6.3.4 优化一致性评价机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6.4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研究 ——以PISA阅读测评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三、研究现状概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
第一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依据 |
一、体现课标理念 |
二、依照考试大纲 |
三、呼应教材内容 |
第二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分析 |
一、阅读材料分析 |
二、试题形式分析 |
三、测试内容分析 |
第二章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与PISA阅读测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PISA阅读测评概述 |
一、PISA阅读测评简介 |
二、PISA阅读测评框架 |
第二节 PISA和高考的可比性 |
一、测试理念的相似性 |
二、能力考查的对应性 |
第三节 PISA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与高考比较分析 |
一、阅读材料对比 |
二、试题形式对比 |
三、测试内容对比 |
第三章 PISA参照下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建议 |
第一节 丰富阅读材料 |
一、选用多样化的文体类型 |
二、增强阅读材料的应用性 |
三、选用存在对立冲突的材料 |
第二节 题目设计稳中求变 |
一、选择题题干语言应有变化 |
二、简答题题干应更有针对性 |
三、应增强题目与生活的联系 |
第三节 完善考查内容 |
一、突出实用类文本文体特性 |
二、明确亚文类能力考查细则 |
三、适度考查高层次认知能力 |
第四章 PISA参照下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对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开发生活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 |
一、整合教材与阅读材料 |
二、独立使用阅读材料 |
第二节 重视实用类文本文体特性教学 |
一、建构实用类文本文体知识体系 |
二、注重实用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
第三节 开展实用类文本语言实践活动 |
一、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
二、锻炼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问题 |
2.2 问题解决 |
2.3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 |
第三章 物理习题分类 |
3.1 物理习题分类的指标 |
3.2 物理习题分类的体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各层次习题能力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2 研究过程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创造类习题占比对选拔性考试影响的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过程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2017-2019年上海市高中生物等级性考试模拟考(第二次)综合题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课程标准关于等级性考试的要求与命题建议 |
2.1 课程标准关于等级性考试的要求 |
2.2 课程标准关于等级性考试的命题建议 |
2.2.1 命题原则 |
2.2.2 命题程序 |
第3章 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综合题试题分析 |
3.1 2017 -2019 年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综合题内容分析 |
3.1.1 考查的模块名称 |
3.1.2 知识点在各区县模拟考分布情况 |
3.2 试题考查方式分析 |
3.2.1 情境表现方式 |
3.2.2 情境的设计方式 |
3.3 试题的命制特点 |
3.3.1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
3.3.2 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
3.3.3 不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考查 |
3.3.4 试题体现综合性,常将几个知识点合并成一道综合题进行考查 |
3.3.5 情境的内容取材合理,新颖,紧扣时事热点 |
3.3.6 试题中常出现文字题和多选题,命题形式多变 |
第4章 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综合题评价调查情况分析 |
4.1 问卷的设计 |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对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综合题分析的讨论 |
5.2 对生物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模拟考命题评价分析的讨论 |
5.3 结论 |
5.4 对生物等级性考试的建议与思考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上海市生物等级性考试模拟考(第二次)综合题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及其评价的内涵分析 |
第一节 公共参与素养的内涵分析 |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学科核心素养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三、公共参与素养的内涵 |
第二节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内涵分析 |
一、评价及其学习评价的内涵 |
二、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内涵界定 |
第二章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意义及现状 |
第一节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意义 |
一、通过评价诊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状况,鉴定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水平 |
二、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 |
三、通过评价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理念的提升,深化课程改革 |
第二节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现状分析 |
一、课程改革以来学习评价取得的成就及对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研究的积极作用 |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挑战 |
第三章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策略探求 |
第一节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依据 |
一、课程标准对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 |
二、公共参与素养的水平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
三、构建公共参与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应坚持的理念 |
一、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
二、指向公共参与素养,全面评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三、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
四、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学科内容与生活主题相统一 |
五、坚持科学评价,并力求实现评价的可操作性 |
六、坚持评价的民主与开放 |
第三节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方法体系 |
一、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常用的方法 |
二、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方法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的原则 |
三、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方法体系构建的改革的方向 |
第四节 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的实施途径 |
一、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在课内课外活动中评价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
二、实施纸笔测试,通过学业考试评价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近四十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专着类 |
1.2.2 期刊、论文类 |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诗歌鉴赏题的概况 |
2.1 诗歌鉴赏题的概述 |
2.1.1 诗歌鉴赏的概念 |
2.1.2 诗歌鉴赏题的源头 |
2.1.3 诗歌鉴赏题的演变 |
2.2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原则 |
2.2.1 依纲据本原则 |
2.2.2 选拔性原则 |
2.2.3 公平性原则 |
2.3 诗歌鉴赏题命题与高考 |
2.3.1 传统文化继承的要求 |
2.3.2 鉴赏评价考查的要求 |
3 1978~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分析 |
3.1 1978~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出现频率情况 |
3.2 1978~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分值占比情况 |
3.2.1 分值占全卷试题总分比重 |
3.2.2 分值占古诗文试题总分比重 |
4 1978~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命题概况 |
4.1 1978~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命题形式分析 |
4.1.1 诗歌鉴赏题题型设置 |
4.1.2 诗歌鉴赏题题量设置 |
4.1.3 诗歌鉴赏题分值设置 |
4.1.4 诗歌鉴赏题题干字数 |
4.2 1978~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命题内容分析 |
4.2.1 诗歌鉴赏题选文分析 |
4.2.2 诗歌鉴赏题注释分析 |
4.3 1978~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命题考查内容分析 |
4.3.1 考查内容 |
4.3.2 答题要求 |
5 1978~2017年诗歌鉴赏题命题演变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5.1 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命题的演变特点 |
5.1.1 诗歌鉴赏题命题形式的演变特点 |
5.1.2 诗歌鉴赏题命题内容的演变特点 |
5.1.3 诗歌鉴赏题考查内容的演变特点 |
5.2 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命题存在的问题 |
5.2.1 题型 固定模式化 |
5.2.2 题干 字数两极化 |
5.2.3 赋分 目标不匹配 |
5.2.4 选材 生活无联系 |
5.2.5 注释 深奥不简易 |
5.2.6 能力 层级少评价 |
5.2.7 要求 笼统范围宽 |
6 对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思考及教学建议 |
6.1 对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思考 |
6.1.1 命题改革卓有成效 |
6.1.2 命题面临更高挑战 |
6.2 对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建议 |
6.2.1 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
6.2.2 中学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考试科目与内容:人才选拔的主要承载 |
1.1.2 实践困境:考试科目与内容改革的“失策” |
1.1.3 他山之石:英国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可资借鉴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高校 |
1.2.2 入学考试 |
1.2.3 考试科目与内容 |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
1.3.2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设计与思路 |
1.4.1 研究对象与问题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
1.4.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5 研究思路 |
2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比较 |
2.1 研究设计 |
2.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2.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2.1.3 研究分析框架 |
2.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
2.2.1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
2.2.2 中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
2.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分析 |
2.3.1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分析 |
2.3.2 英国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分析 |
2.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 |
2.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形式比较 |
2.4.2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数量与类型比较 |
本章小结 |
3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的比较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3.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3.1.3 研究分析框架 |
3.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
3.2.1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
3.2.2 中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
3.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分析 |
3.3.1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分析 |
3.3.2 英国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分析 |
3.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 |
3.4.1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要求比较 |
3.4.2 中英考生入学考试科目选择比较 |
本章小结 |
4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4.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4.1.3 研究分析框架 |
4.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
4.2.1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
4.2.2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
4.2.3 中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
4.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分析 |
4.3.1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目标分析 |
4.3.2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分析 |
4.3.3 英国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分析 |
4.4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比较 |
4.4.1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目标比较 |
4.4.2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广度比较 |
4.4.3 中英物理科目考核内容深度比较 |
本章小结 |
5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的比较——以物理科目为例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问题与目的 |
5.1.2 研究资料与说明 |
5.1.3 研究分析框架 |
5.2 中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
5.2.1 中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
5.2.2 中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
5.2.3 中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
5.3 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分析 |
5.3.1 英国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分析 |
5.3.2 英国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的关系分析 |
5.3.3 英国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的关系分析 |
5.4 中英高校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 |
5.4.1 中英物理试卷知识点覆盖率比较 |
5.4.2 中英物理试卷题量与分值、时限关系比较 |
5.4.3 中英物理试卷题型与分值、题量关系比较 |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启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2 入学考试科目要求与选择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3 入学考试科目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4 入学考试命题内容比较研究的结论 |
6.1.5 总的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构建基于分类选拔的考试科目设置形式 |
6.2.2 多维设置定位精准的选考科目要求 |
6.2.3 逐步加强过程性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
6.2.4 继续提高考试命题的代表性 |
6.3 研究讨论 |
6.3.1 综合能力的考查何以可能 |
6.3.2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与人的立意 |
6.3.3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公平性尚待探讨 |
6.3.4 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改革方式或需改进 |
6.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5 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1988年上海市生物学高考试题命题意图(附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云南省高中化学合格性考试研究[D]. 蔡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地理1为例[D]. 何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研究 ——以PISA阅读测评为参照[D]. 王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物理习题分类及各层次能力表现间关系的研究 ——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D]. 刘紫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2017-2019年上海市高中生物等级性考试模拟考(第二次)综合题试题研究[D]. 沈咏彦.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7]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评价策略的研究[D]. 杨洋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8]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9]近四十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研究(1978-2017)[D]. 熊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10]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晓岩. 西南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