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专德育课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阳[1](2021)在《“破茧成蝶” ——小学德育课特级教师专业认同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清清[2](2021)在《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教师专业性是我国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政策要求,是德育实践领域对专业德育教师需求的反应,也是当代德育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研究以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为问题,从社会职业分工、学科知识分化和道德学习特殊性角度提出理解和解释德育教师专业性的基本思路。基于此,提出学段德育教师专业性的必然性,并总结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维度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科专业水平、一般文化知识、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学技能五方面内容。论文通过观察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访谈小学德育教师,发现小学德育教师存在专业认同度低、专业视野狭窄和“道德学习”知识体系不完整三方面问题。随后对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三方面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总结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国家对小学德育教师重视力度不够、小学德育教师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小学德育教师的培养方案分析不完整等内容。从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出发,认为有必要制定和完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强专门德育教师的职前培养,确立“道德学习”知识体系作为德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核心内容。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涵盖研究缘起、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社会分工产生专门的德育教师、学科知识分化赋予德育教师专业特性、道德学习方式要求德育教师具有专业胜任力”三方面寻找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基础,总结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维度。第三部分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提升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德育教师专业特质分析框架的创新;第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特质涵盖维度的创新。
邵梅君[3](2020)在《中职德育课程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韶关市五所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指出
何瑞[4](2020)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在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正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前,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总体是好的,在树德育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到自身因素及外界影响,部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五个方面的策略思考,旨在以达到增强中职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建议措施。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通过文献梳理对美、英、法、日、韩等国职业教育所开展的公民、道德、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及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并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内涵和特点,以及学生主要特征进行了阐释和分析;第三部分对青海省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问卷实证调查,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青海省部分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主客观层面对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针对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
王欣玉[5](2020)在《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是美国用以提升社会科教师培养质量,保障学校公民教育实施的重要规范,在其顺应美国教师教育趋势和社会科教学需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渐趋成熟与完善,建立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立了用于衡量教师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为推动美国社会科教师由规范走向专业和改进社会科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德育课虽与美国社会科在课程名称、具体内容、所服务的政治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在组织形式和课程目标上颇具相似性,皆是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道德和公民素养为目标导向的综合性课程。从此意义上讲,研究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于我国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德育师资队伍不足和未有德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标准来保障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两方面的缺憾。鉴于此,本文冀以在分析解读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寻求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发展对我国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参照。一则纵向梳理美国三个时期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动态趋势,二则在横向上,从每一部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标准的内容、特点等内在逻辑进行解读,并深入把握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演变过程中在制定主体、内容结构、具体实施和价值导向上所体现出的整体特点,阐明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三方面的发展趋势:由注重社会科教师的教学角色到注重新型的解构角色;由注重社会科教师发展的规范化到注重专业化;由注重社会科教学之“器”到注重教学之“道”。诚然,NCSS在促进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化方面的思路是富有灼见的,尤其是其关于社会科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性方面的见解,为世界其他开设社会科以及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国家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方向和经验。但这一摸索和尝试不免存在些许问题,值得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思考:一是从内容上看,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与其说是对社会科教师的专业规范,莫如说相当于一份教学指南;二是没有根据社会科教师的水平分级制定标准,用一部标准去适用于所有发展水平的社会科教师显然是不合适的;三是尽管建立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但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更多地是针对职前社会科教师的培养,而对职后发展关注不够。因而,我们应该避之短,取之长,结合实际对我国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启示:第一,在制定主体上,重视多主体参与德育课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第二,在内容结构上,关注德育课教师的综合素养;第三,在具体实施上,完善相关机制,切实促进德育课教师专业发展。
黄颖玥[6](2020)在《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职学校幼师专业承担着大量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重任,帮助中职幼师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实现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梦想,更能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通过言传身教给幼儿稚嫩的心灵种上一颗向上、向真、向美的生命种子,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美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目的开展了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本文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尝试着从生命教育视角下分析当前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自己的优化策略。以期对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启示。全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概述。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本概念的界定等。通过德育课程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能挖掘中职德育课内在隐性价值,拓宽中职幼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路;更能帮助中职幼师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及职业发展要求的职业素养。第二部分探讨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生命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其教育理念与对中职幼师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相符合,符合中职幼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为现阶段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受传统教学理念及相关知识的限制,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四方面的选择仍然存在生命教育理念缺失的问题。第四部分为优化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分析。具体从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整合中职德育教材内容;巧用各类教学方法;延伸教学范围;改革现有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阐述,希望中职幼师德育课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能盛开生命之花。
杨淇尧[7](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德育课程和地方德育课程的必要补充,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中职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理论研究上关于中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较少,还有待发掘。因此,本文在总结了前人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础上,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依据。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C市部分中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中职学生对学校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的认同度高,德育校本课程受学生的支持和欢迎;德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中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了开发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与学校专业相关度不高,缺乏职教特色;开发主体单一,开发过程中也缺乏有力的监管;开发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等。为促进中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本研究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从校内外两个方面对影响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中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突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化导向;构建“学校—企业”两位一体的课程开发共同体;建立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网络平台;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培训;不断完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中职学校内部建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保障制度;地方教育部门建立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监督保障制度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够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程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杨梅[8](2019)在《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是世人一直以来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赞美。随着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却没有跟上,医患关系远不如过去稳定,医患纠纷频繁发生。尤其是“职业医闹”群体的出现、“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医患之间人文关怀的缺失。卫生类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卫生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让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卫生类中职学校对于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要求远高于对德育意识的培养要求,且德育课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理念,毕业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卫生系统工作,不能恰当处理医患矛盾,无法给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德育课是培养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德育课蕴含的人文关怀因素,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首先,阐述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人文关怀意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其次,阐释德育教育人文关怀的相关概念,分析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西方人本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再次,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把握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现状,进而剖析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阐述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策略,主要包括: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优化,深度渗透人文关怀;丰富德育课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笔者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为例,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作教学实践展示。
张莉莉[9](2019)在《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承载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平台,课堂教学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因而,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受教学惯习的影响,把“德育课堂”当作“知性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而“对话教学”在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其理念、特征切合小学德育课程的特性,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打牢人才的道德根基。“对话教学”与常规意义上的主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结合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没有将“对话教学”放置于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为核心目标,以主体教育论、生活德育论为理论视角,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在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领域的混合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掌握本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中的比较法、归纳法等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结合问卷调查法,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实践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在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原理和德育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步概括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本研究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从内涵、价值、类型、特征四个方面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品性进行了探讨,对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基本理论有初步的概括。基于生活德育论,提出了“与生活世界对话”这一新的对话类型。第二,探寻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对话教学”实际上是作为对话主体的师生利用各项对话条件和教学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本研究从物理条件、理智条件、情感条件三个方面探索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材与教学具有整体性,教材对教法的选择和指导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统编版小学德育教材的分析,寻找出新教材与“对话教学”的勾连点,对两者间进行适切性分析。第三,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实践,提出了设计策略、实施策略和改进策略。学生道德的形成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主要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寻访探究活动等各种活动与生活世界发生对话,故而在教学设计时特别增加了活动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话题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评价的设计四个方面构建了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科学的实施策略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对话教学”的理论结合德育课程自身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性,依托文本对话、人际对话、自我对话、生活世界对话这四种类型的对话,构建出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现行的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虽有些许对话精神,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阻碍“对话教学”的真正开展。本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源,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
李建华[10](2018)在《新形势下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克服中职学校除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外的其他普通教师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的现象,切实发挥中职学校教师的育人功能。本研究是在调研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在育人意识、育人认识以及育人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目前中职教师在育人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根据现代育人理论,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研究构建了“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即中职学校教师全过程育人要“围绕一个宗旨,做到五位育人”,供中职学校教师借鉴。“围绕一个宗旨”就是中职学校教师要铭记教书育人的宗旨,做到切实树立教育育人意识,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准备,切实塑造教书育人榜样。“五位育人”就是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渗透育人内容,做到教学内容育人、教学方法育人、教学实践育人、课后全程育人、教学研究育人。教学内容育人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做到结合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科学技术历史和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现实状况、结合学生成人成才及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方法育人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育人就是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到位、团结协作精神。课后全程育人是指在学生课程以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生活、成长等全过程指导,与学生建立和保持全方位联系。教学研究育人就是中职教师在进行教学和专业研究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意识。
二、师专德育课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专德育课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党和国家要求德育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
(二)德育教师对角色定位缺乏认识 |
(三)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研究较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德育教师 |
(二)教师专业性 |
(三)德育教师专业性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专业性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学科教师专业性的研究综述 |
(三)关于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研究综述 |
(四)文献述评 |
五、研究目的 |
(一)为德育教师专业性寻找到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 |
(二)明晰小学德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分工产生专门的德育教师 |
(一)未分化形态下的德育教师 |
(二)教师职业分化中的德育教师形态 |
二、学科知识分化赋予德育教师专业特性 |
(一)直接道德教学要诉诸德育教师工作的性质 |
(二)直接道德教学依赖于专业化的德育教师 |
三、道德学习方式要求德育教师具有专业胜任力 |
(一)道德学习方式对德育教师专业特性的要求 |
(二)道德学习方式决定德育教师教道德的方向 |
四、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的维度 |
(一)教师职业道德 |
(二)学科专业水平 |
(三)一般文化知识 |
(四)教师的教育信念 |
(五)教师的教学技能 |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认同度低 |
(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视野狭窄 |
(三)小学德育教师“道德学习”知识体系不完整 |
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认同低的原因 |
(二)小学德育教师专业视野狭窄的原因 |
(三)小学德育教师知识体系不完整的原因 |
第四章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提升策略 |
一、省级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 |
(一)制定和完善德育教师相关的标准 |
(二)优化德育教师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
二、师范院校聚焦具体的“道德学习”知识体系 |
(一)增加德育教师培养的相关专业 |
(二)加强对德育教师胜任课程能力的培养 |
三、小学加强校本研修,创设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
(一)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 |
(二)创设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及其开展意义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及中职学校思政课概念定义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
二、中职学校思政课内涵及特点 |
第二节 中职学校基本定义及其学生特征 |
一、中职学校及其学生的基本定义 |
二、中职学生构成及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 |
二、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二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问卷调查概况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思政课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方式的关联 |
三、思政课教学效果与基本情况题项的关联 |
第二节 青海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从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角度看 |
二、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 |
三、从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角度看 |
四、从考核方式的角度看 |
第三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客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 |
二、学校教育因素 |
三、家庭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主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自身因素 |
二、教师自身因素 |
第四章 青海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思考 |
第一节 推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 |
一、加强中职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
二、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
三、把思政课教学改革纳入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重要范畴 |
第二节 优化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
一、推进职业精神教育 |
二、重视法治教育 |
三、注重人格教育 |
四、提倡社会实践教育 |
五、实施竞争激励教育 |
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
第三节 创新中职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
一、运用探讨式和体验式教学法 |
二、运用创新思维教学法和典型案例教学法 |
三、运用情感教学法 |
四、运用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
第四节 构建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学业评价体系 |
一、注重考察社会实践环节表现 |
二、注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 |
第五节 提升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素养 |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学识素养 |
四、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1.社会科 |
2.教师专业标准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关于美国社会科教师的研究 |
2.关于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
3.关于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朝向专业”:1971 年社会科教师标准 |
一、时代背景 |
(一)苏联卫星上天带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
(二)“新社会科”运动对学术型教师的需求 |
(三)美国NCATE教师教育认可标准的变化与影响 |
二、1971 年美国社会科教师标准的主要内容 |
(一)美国社会科教师的职业准备 |
(二)社会科候选教师的选拔与认证 |
(三)美国社会科教师的招聘与分配 |
(四)其他方面的标准 |
三、1971 年美国社会科教师标准的特点 |
(一)标准目标明确,重视社会科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取向 |
(二)涵盖内容广泛,重视社会科教师培养的连贯性与发展性 |
(三)关注教学环境,重视改善社会科教师教学条件 |
小结 |
第二章 “期待卓越”:1997 年美国社会科教师国家标准 |
一、时代背景 |
(一)教师教育改革运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
(二)美国全面推进学校问责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三)美国公民教育的转向需要能够培养新型公民的社会科教师 |
二、1997 年美国社会科教师国家标准的内容分析 |
(一)教学愿景:“有效的社会科” |
(二)学科内容标准 |
(三)教育学标准 |
(四)基于表现本位的评估证据 |
三、1997 年美国社会科教师国家标准的特点 |
(一)在内容上,以社会科课程标准为引导 |
(二)在实施上,建立了辅助性配套标准 |
(三)在评价上,建立了系统、规范的评估体系 |
小结 |
第三章 “为公民生活而教”:2018 年社会科教师国家培养标准 |
一、时代背景 |
(一)社会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更为尖锐的批评 |
(二)《共同核心州立标准》重新重视社会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实施“C3框架”需要相应的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的支持 |
二、2018 年美国《社会科教师国家培养标准》的主要内容 |
(一)社会科教学/教师教育的愿景:“有抱负的教学” |
(二)美国社会科教师的五项核心能力 |
(三)美国社会科候选教师的评估体系 |
三、2018 年社会科教师国家培养标准的特点 |
(一)以综合性的专业素养为落脚点 |
(二)聚焦社会科候选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
(三)强调社会科候选教师的数据素养 |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社会科教师国家标准的总特点与趋势 |
一、美国社会科教师国家标准的总特点 |
(一)在价值导向上,注重促进教师发展 |
(二)在制定主体上,注重权威性与代表性 |
(三)在内容结构上,注重全面性与时代性 |
(四)在具体实施上,注重评价引导 |
二、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趋势 |
(一)由注重社会科教师的教学角色到注重新型的解构角色 |
(二)由注重社会科教师教学之“器”到注重教学之“道” |
(三)由注重社会科教师发展的规范化到注重专业化 |
第五章 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一、在制定主体上,重视多主体参与德育课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
二、在内容结构上,关注德育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
(一)丰富知识素养,构建知识联结 |
(二)提升能力素养,突破传统德育教学 |
(三)实践道德素养,涵养专业品性 |
三、在具体实施上,完善相关机制,切实促进德育课教师专业发展 |
(一)建立健全配套机制 |
(二)完善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外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论文类 |
(四)标准类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 |
二、中职德育课职业开展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
三、相关文献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职幼师德育课 |
二、幼师职业素养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第二章 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必要性 |
一、符合中职幼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
二、丰富中职幼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 |
第二节 可行性 |
一、理念相通 |
二、内容相连 |
第三章 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师生对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 |
一、师生对中职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已形成较好的共识 |
二、学生参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主动意愿较好 |
第二节 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目的选择缺乏生命意识 |
二、教学内容选择缺乏生命价值 |
三、教学方式选择缺乏生命动力 |
四、教学评价选择缺乏生命个性 |
第三节 生命教育理念在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
一、教师对“生命教育”认知不清晰 |
二、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
第四章 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
一、明确生命发展的本质 |
二、尊重生命发展的特点 |
三、追求生命的内在价值 |
第二节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
一、明确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
二、筛选符合生命教育要求的教材内容 |
第三节 巧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
一、案例教学感受生命广度 |
二、启发教学感悟生命高度 |
三、探究教学挖掘生命深度 |
四、体验教学拓展生命维度 |
第四节 延伸合理的教学范围 |
一、设计特色作业丰富生命体验 |
二、走出教室感受生命需要的多彩 |
第五节 创建全面的评价模式 |
一、关注生命发展过程,实行动态评价 |
二、激发生命主体意识,实行全员评价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 |
1.1.2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
1.1.3 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相关研究 |
1.5.3 研究评述 |
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学校 |
2.1.2 德育校本课程 |
2.1.3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
2.2 理论依据 |
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2 调查实施 |
3.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
3.3.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
3.3.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
3.3.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
3.3.4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
3.3.5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
3.4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 |
3.4.1 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受中职学生支持和欢迎 |
3.4.2 德育校本课程促进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
3.4.3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与开发的教师专业水平 |
3.5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存的问题 |
3.5.1 开发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
3.5.2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缺乏有效性 |
3.5.3 参与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单一 |
3.5.4 开发的中职德育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
4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校外因素 |
4.1.1 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监管机制不健全 |
4.1.2 中职学校合作企业参与开发的深度有限 |
4.2 校内因素 |
4.2.1 学校内部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开发管理 |
4.2.2 中职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有限 |
4.2.3 中职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
4.2.4 学生难以参与开发,且积极性不高 |
5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
5.1 突出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化导向 |
5.2 构建“学校—企业”两位一体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
5.3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网络平台 |
5.4 加强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培训 |
5.5 不断完善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 |
5.5.1 关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评价 |
5.5.2 突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功能 |
5.6 构建中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双重保障机制 |
5.6.1 地方教育部门建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监管制度 |
5.6.2 中职学校内部建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2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概述 |
2.1 核心概念解释 |
2.1.1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 |
2.1.2 人文关怀 |
2.1.3 人文关怀意识 |
2.2 理论依据 |
2.2.1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
2.2.2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2.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 |
3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 |
3.1.1 有助于学生学会独立 |
3.1.2 有助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
3.1.3 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真善美 |
3.1.4 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传递温暖 |
3.2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现状 |
3.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2.3 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师对课程内容人文价值研究不足造成学生对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认知 |
3.3.2 德育课程长期被形式化导致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薄弱 |
3.3.3 理论与实践结合度较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养成人文关怀意识的积极性 |
3.3.4 现有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需求 |
4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
4.1 完善第一课堂教学,深度渗透人文关怀 |
4.1.1 教材内容整合优化 |
4.1.2 营造良好的课堂关怀氛围 |
4.1.3 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
4.2 注重第二课堂的应用,拓宽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渠道 |
4.2.1 交往对话 |
4.2.2 情感体验 |
4.2.3 审美渗透 |
4.2.4 心理辅导 |
4.3 重视社会实践,在体验中践行人文关怀 |
4.3.1 加强学校和养老机构的合作 |
4.3.2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
4.3.3 组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 |
4.4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为例 |
4.4.1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概述 |
4.4.2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教学中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教学设计 |
结语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卫生类中职生德育课人文关怀调查问卷 |
附录2《卫生类中职生德育课人文关怀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附录3 关于卫生类中职德育课人文关怀的访谈提纲 |
(9)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一) 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 |
(二) 有利于道德教育新理念落实 |
(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
(四) 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五) 有利于课堂教学教育性发挥 |
三、概念界定 |
(一) “对话教学” |
(二) 小学德育课程 |
(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五、研究的目标、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品性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内涵 |
(一)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 |
(二) 德育课程的“对话”是师生“视界融合”的过程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价值 |
(一) 理论价值 |
(二) 实践价值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类型 |
(一) 不同划分标准产生的不同对话类型 |
(二) “关系重建”理论下的四种对话类型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特征 |
(一) 主体关系平等性 |
(二) 对话主体交往性 |
(三) 对话过程开放性 |
(四) 对话效果生成性 |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建构分析 |
(一) 教材编写的立论:德育实质是“学德” |
(二) 教材编写的定位:“教材”实为“学材” |
(三) 教材建构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 |
二、统编德育教材与“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
(一) 新教材改变了“说教者”的面孔,构建了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平等关系 |
(二) 新教材以“学”为核心的内容设置,利于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互动对话 |
(三) 新教材体现“交往互动”的编排体例,便于有效组织各种“对话”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条件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物理条件 |
(一) “对话”的开展需要合适座位的摆放 |
(二) 班级规模的适当控制可以保证“对话”效果 |
二、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理智条件 |
(一) 在理智和规则下“对话” |
(二) 师生双方皆要有“对话素养” |
(三) “对话”要秉持“在场因素” |
三、德育课程中“对话教学”的情感条件 |
(一) 相互信任是“对话”发生的基础 |
(二) 共情心促使“对话”持续发生 |
(三) 尊重保障“对话”的深入开展 |
第五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设计策略 |
一、目标设计策略 |
(一) 目标设计包含的内容 |
(二) 目标设计具备的特点 |
(三) 目标设计着眼的要求 |
(四) 目标设计遵循的步骤 |
二、话题设计策略 |
(一) 话题设计的分类 |
(二) 话题设计的要求 |
(三) 话题设计的要点 |
三、活动设计策略 |
(一) 活动的分类 |
(二) 活动设计的原则 |
(三) 活动设计的步骤 |
四、评价设计策略 |
(一) 评价的特征 |
(二) 评价设计的内容 |
(三) 评价设计的原则 |
(四) 评价设计的步骤 |
第六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文本对话策略 |
(一) 师本对话策略 |
(二) 生本对话策略 |
二、人际对话策略 |
(一) 师生对话策略 |
(二) 生生对话策略 |
(三) 生与他人对话策略 |
三、自我对话策略 |
(一) 师与自我对话策略 |
(二) 生与自我对话策略 |
四、生活世界对话策略 |
(一)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方式 |
(二) 学生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策略 |
第七章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改进策略 |
一、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存在问题 |
(一) 把“对话”窄化为“问答” |
(二) “对话”中教师仍是“主导” |
(三) “对话”超越学生的自身经验 |
(四) “对话”过程缺乏情感的支撑 |
二、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问题探源 |
(一) 教师对“对话式”德育课堂存在误区 |
(二) 主客观因素使教师不愿放弃权威地位 |
(三) “对话”的话题或活动设计不恰当 |
(四) 传统的教学惯习使课堂冰冷无情味 |
(五) 课程管理的不到位影响课堂有效性 |
三、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改进策略 |
(一) 厘清“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 |
(二) 淡化“对话”中教师权威角色 |
(三) “对话”要以学生“在场因素”为出发点 |
(四) “对话”要秉持师生间的共情心和信任感 |
(五) 重视、规范课程管理和教学培训 |
四、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课堂观察表 |
附录二: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教师问卷 |
附录四: 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学生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新形势下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研究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中职学校教师 |
1.4.2 育人 |
1.4.3 全过程育人 |
1.4.4 全过程育人体系 |
第2章 国内外中职教师育人现状研究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3章 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育人职责履行情况调研 |
3.1 调研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 调研问卷统计结果 |
3.2.1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 |
3.2.2 教师问卷的统计与结果 |
3.2.3 学校管理人员问卷的统计与结果 |
3.3 中职学校教师履行育人职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中职教师对学生思想、生活和成长关心不够 |
3.3.2 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渗透育人功能做得不够 |
3.3.3 中职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不利于学生成长。 |
3.3.4 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生活和成长关心不够 |
3.3.5 中职教师课后对学生跟踪不够,关心不够 |
3.3.6 中职教师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
3.3.7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新形势下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的构建 |
4.1 新形势下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4.1.1 构建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需要 |
4.1.2 构建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 |
4.1.3 构建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
4.2 构建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的理论依据 |
4.2.1 立德树人思想 |
4.2.2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
4.2.3 全面发展思想 |
4.3 构建中职教师“一个宗旨,五位育人”的全过程育人体系 |
4.3.1 体系的概述 |
4.3.2 牢记一个宗旨——教书育人 |
4.3.3 做到“五位育人” |
4.4 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的实证研究安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职教师育人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中职教师育人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C 中职教师育人情况调查问卷(学校管理人员版)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师专德育课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破茧成蝶” ——小学德育课特级教师专业认同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D]. 张正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研究[D]. 陈清清.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3]中职德育课程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韶关市五所中职学校为例[D]. 邵梅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4]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青海省为例[D]. 何瑞.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美国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欣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生命教育视角下中职幼师德育课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D]. 黄颖玥.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杨淇尧.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D]. 杨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小学德育课程“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D]. 张莉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新形势下中职教师全过程育人体系研究[D]. 李建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