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功能性纺织材料新进展

日本功能性纺织材料新进展

一、日本功能纺织材料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1](2021)在《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文中提出自我国发布“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发展。“十四五”计划再次强调需要加快、壮大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性能服装设计、节能环保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热舒适性研究,为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保持在一个非常窄的变化范围内,然而当环境变化太频繁或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人类需要通过适当地增减衣服以平衡周围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热平衡,否则,人体将面临过热或过冷的危险。此外,频繁的冷热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服装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服装由于其恒定的隔热性能,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类依赖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来达到热平衡,然而使用HVAC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引发温室效应。近年来,纺织和服装研究领域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性能纺织品,已经研发的热调节材料包括碳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材料(PCM)、具有生物力学响应的纺织品、连续片状式的充气服装等。尽管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具有高舒适度、灵活响应、低成本、环保、可以快速制造的调温服装仍具有挑战。在过去的15年中,有关软体机器人(Soft Robotic)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快速发展,该方向涉及许多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物品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流体驱动是主要的驱动原理之一。受流体驱动软机器人技术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充气形变智能调温服装,利用调节衣间静止空气层厚度来改变服装的隔热性能。空气作为一种无穷无尽的绿色资源,具有无成本、无重量、绿色环保等多种优点。与现有的充气式调温服装相比,本研究中设计的气动调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制作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制造,具体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首先,本课题建立了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基于静止空气层隔热原理和自然、人造结构作为形变灵感,设计开发了多种气动形变结构,分别为单向形变、双向形变、一体化气动结构,以及由负泊松比结构衍生的表面气动结构和柔性支架气动结构;基于Rhino和Grasshopper构建了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结合人体热分布地图,优化气动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确定柔性气动结构的最优制造参数。研究比较了不同参数硅胶材料的特性,确定最终的硅胶材料为Ecoflex00-30和Ecoflex 00-50;针对一体化气动结构的制造,镂空孔洞间隙不可小于7mm;硅胶浇筑的黏连时间需控制在55-65min之间;最后讨论了中间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和气动结构大规模制造的潜力。(2)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基于柔性气动结构设计、制造了 5种不同配置的充气调温材料,并选择了典型的保暖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比较在不同配置下,充气调温材料基本性能、手感舒适性、抗压性和耐水洗性方面的差异。研究分别分析了充气调温材料的厚度变化率、透湿率、回潮率、抗弯刚度、手感舒适性、保形性和耐用性的结果。结果表明,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可达4-23倍;充气和外层面料的增加对调温结构的透湿性有影响;镂空比例越大的结构透湿性越好;结构的回潮率优于羊毛混纺面料,与化纤保暖填充棉相近;抗弯刚度和手感舒适性结果表明高镂空比充气结构手感优于低镂空比结构,单层和双层试样的手感优于复合试样;相比传统的隔热材料,充气调温材料具有极好的抗压性,可以抵抗重于自身27倍的外部应力;耐用性实验表明,气动调温结构可以至少清洗100次而不会损坏。(3)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本文运用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和出汗暖体假人对充气调温材料的热湿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CBE Thermal Comfort在线工具研究充气结构的调温能力,最后利用傅里叶红外线光谱测试材料反光隔热性。研究表明,充气会增加调温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小透湿性能,不同类型的充气调温试样具体热湿舒适性变化不一。外层面料会在充气期间增强结构的隔热性;热阻结果表明硅胶的镂空率与热阻成反比;随着充气量上升,调温结构的热阻越高;在充气之前,多层充气调温试样的热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充气后热阻显着提高(15倍),明显高于普通试样。湿阻变化与热阻相似,多层织物的湿阻要比单层织物更高;硅胶的镂空率与湿阻成反比;控制硅胶镂空率可以同时实现低湿阻和高保温性能;不同的充气调温材料可用于不同的保暖服装设计中,具有灵活的应用可能性。在气动调温服装的设计中,包覆气动结构的外层面料应该选取防风且透气、透湿材质,以减小由充气带来的湿阻上升;研究还针对充气结构热湿参数的变化给出了充气调温服装的设计建议。同时,与已有的充气调温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比发现,本文开发的充气调温材料热舒适性优于已有市售的充气服装。根据PMV-PPD模型计算,充气调温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能力和节能潜力,充气调温材料可覆盖的热舒适范围高于普通隔热材料,是传统隔热材料的3-4倍;标准有效温度(SET)和热舒适范围(TCR)分析结果发现,充气调温材料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人体的热舒适性。(4)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充气形变调温服装开发离不开智能充气系统,本文基于充气调温材料,为其开发了针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首先研究构建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讨论了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三者的关系,其次建立了充气量与隔热性能,以及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构建为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程序流程,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参数,并进行了电路设计。研究搭建的智能充气系统可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节智能充气服装的充气量,还可以实现对穿着者环境参数的收集和读取。依照充气系统的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源代码中自由调节系统的充气时长,充气/放气的温、湿度激活点。最后,研究对智能充气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题对于流体驱动的柔性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设计,构建了充气形变结构的设计体系;对充气形变调温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充气对于形变结构的各项参数影响,并总结了变化规律,为后续调温服装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充气时长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研发了智能充气系统。本课题结合了服装设计、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参数化设计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和方法为新兴调温材料和智能调温服装研发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对于智能服装设计、个人热管理系统、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顾海宏[2](2021)在《PU纳米纤维多孔膜的超疏水改性和热湿传递CFD模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氨酯(PU)多孔纤维膜,由于表面粗燥度的增加而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同时,静电纺膜的多孔结构(孔径大小和孔隙率)和PU软链段的极性基团(聚醚或聚酯的端羟基),赋予PU多孔纤维膜一定的透湿性能。因此,PU多孔纤维膜可用作户外服装的功能性(防水透湿)材料。本文采用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乙酸丁酯(Bu Ac)的混合溶剂配置PU纺丝溶液,制备出表面光滑无损的薄膜。对比采用DMF作为溶剂所制备的静电纺丝膜,从溶剂的物理特性,分析采用DMF作为溶剂时PU多孔纤维膜表面产生孔眼缺陷的原因。研究了纤维直径、膜孔径大小、孔隙率对PU多孔纤维膜疏水性、透气性以及透湿性的影响,为超疏水PU多孔纤维膜的开发提供可用的基体。采用两步法,通过水热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疏水二氧化硅(Si O2)纳米颗粒。首先,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和缩合获得亲水Si O2颗粒。然后,添加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使HDTMS的羟基与Si O2的羟基发生缩合反应,从而使Si O2颗粒具有疏水性。本文分析了HDTMS与TEOS的摩尔比对Si O2颗粒疏水性的影响,发现当HDTMS与TEOS摩尔比为2:40时,所制备的Si O2颗粒具有超疏水性(水接触角,WCA:156.1°)。此时,Si O2粉体的滑动角(SA)为3.6°,水滴可以从Si O2粉体表面滚落。分析了TEOS水热时间对Si O2颗粒疏水性的影响,发现当水热时间从120 min减少到60min时,得到的Si O2颗粒仍然具有超疏水性(WCAs≥154.8°,SAs≤5.5°)。这种反应时长较短的超疏水Si O2颗粒的简便制备方法,为工业生产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可能。具有多孔结构的静电纺PU纤维膜可用作防水透湿材料,但是由于PU软段中的极性基团,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渗入膜中。本文将超疏水性Si O2颗粒接枝到PU多孔纤维膜上以构造粗糙的表面并赋予低表面能,从而改善PU多孔纤维膜的疏水性。首先,利用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基酯)(4,4’-MDI)对PU多孔纤维膜进行化学改性,以获得活性基团,然后将其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偶联。之后,将处理过的薄膜添加到疏水Si O2颗粒的制备溶液中。在此期间,Si O2颗粒构筑了薄膜的粗糙表面,HDTMS使薄膜具有疏水性表皮。所制备的薄膜表现出显着的疏水性,对不同的水溶液均呈现出水高接触角(WCA)和低滑动角(SA)的特性。经过多次循环拉伸后,改性膜表现出持久的疏水性(WCA在152.7°至154.9°之间变化,SA在5.0°至6.5°之间波动)和高透气性(8.4kg·m-2·d-1)。此外,疏水膜具有超亲油性,对各类油具有高渗透通量。并且,在30个分离循环中,依然可以有效分离(98.5%)二氯甲烷-水混合物。在3D模型中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研究了多孔纤维膜的热和水蒸气的传递,以改善薄膜的热舒适性。通过Digimat软件构建了具有不同纤维朝向和孔隙率的3D模型。采用渗透率反映模型多孔结构的差异。不同孔隙率的CFD模拟(表观速度)和实验(透气率)的确定系数(R2)为0.965,证明了3D模型的准确性。通过COMSOL软件分析了纤维朝向和孔隙率对热和水蒸气传递的影响。由于在整个模拟域内没有温差,所以热传导(10-9 W/m2)和水分对流(10-14 mol·m-2·s-1)很微弱。当渗透率从1.002 m2增加到1.200m2时,热对流通量从1236.6 W/m2增加到1298.8 W/m2,水蒸气扩散通量从0.382 mol/(m2·s)增加到0.402 mol/(m2·s),这意味着通过调节纤维朝向提高渗透率有利于热和水蒸气的传递。当孔隙率从44.87%增加到50.15%时,热对流通量从1207.74 W/m2增加到1282.44W/m2,透湿率(WVT)从0.0273 mol/(m2·s)增加到0.0290 mol/(m2·s)。结果表明,孔隙率对热对流和水蒸气传输的影响比渗透率更大,因为渗透率随孔隙率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孔隙率的CFD模拟和实验的热对流通量的R2和WVT分别为0.983和0.820,这证明了CFD模拟在热和水蒸气的传递中的有效性。

关玉[3](2020)在《胆甾相液晶纺织品的制备及其温度响应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胆甾相液晶作为一种温度响应变色材料具有变色可逆可重复、响应速率快、可调节全光谱显色等优势,采用胆甾相液晶实现智能纺织品开发在伪装、检测、防控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胆甾相液晶具有流动性且与纤维无亲和力,不能固着在纺织材料上,需要通过一定的封装方式才能实现胆甾相液晶与纺织材料的结合。此外,由于纺织材料通常材质柔软、表面凹凸不平,胆甾相液晶固着在纺织材料上时难以达到胆甾相液晶平面显色的要求,从而导致胆甾相液晶纺织品颜色不够鲜艳,阻碍了胆甾相液晶纺织材料的应用。因此,将胆甾相液晶在纺织材料中封装从而构建非平面胆甾相液晶结构,研究胆甾相液晶非平面显色特点及变色性能,提高胆甾相液晶在纺织材料中的颜色鲜艳性是扩展胆甾相液晶在纺织领域应用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首先探究了胆甾相液晶的组成配比对其显色、变色性能的影响,筛选出适用于纺织品的胆甾相液晶混合物(CLC),随后分别采用三种封装方式构建非平面显色胆甾相液晶纺织材料,分析材料结构特点对胆甾相液晶纺织材料显色特点和温度响应性能的影响。并根据胆甾相液晶的显色原理和胆甾相液晶在纺织品中的构型特点对其颜色性能进行改进,制备颜色均一、色泽艳丽、变色层次清晰的胆甾相液晶纺织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胆固醇壬酸酯(CN),胆固醇油醇碳酸酯(COC)和氯化胆固醇(CC)三只胆甾相液晶混合的组成配比与所形成的CLC的清亮点、显色温度范围、颜色变化层次、变色灵敏度的关系,并通过HSV颜色模型对CLC的颜色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COC/CN和COC/CC两组分混合体系中,清亮点与组成配比呈线性关系,CLC显色范围扩大,并且初始显色温度随着两组分中熔点较高组分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较佳的两组分配比是COC:CN=1:1,显色温度为31.9-34.4℃,其颜色随温度升高呈现出红→黄→绿→蓝→紫→无色的变化,温度分辨率可达到0.1℃,适用于常温变色织物。在COC/CN/CC三组分体系中,固定COC:CN=1:1,改变CC的用量,液晶混合物清亮点变化不大;CC用量增加可以改变体系的显色顺序,当COC:CN:CC=1:1:0.6时,逆色现象明显,颜色随温度升高呈现绿→红→无色变化。(2)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COC:CN:CC配比为1:1:0.6的CLC封装在纤维内部制备了PVP/CLC纤维。利用球形结构在空间上的对称性,可以有效消除Bragg反射角度依存的特性。因此,预先采用复配乳化剂Tween 20和Span 80将CLC分散成微球状,较佳的复配乳化剂Tween 20:Span 80为6:4,乳化剂用量为10%,乳化速率为5000 r/min,乳化时间为60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CLC分散体的粒径为928 nm且呈表面光滑球形,并保持了CLC本身选择性反射的特性和变色特性。然后将CLC分散体用于制备PVP/CLC纤维,CLC微球被包裹在PVP/CLC纤维内部,造成纺锤状突起,PVP/CLC纤维颜色均一,无角度依存,并且具有可逆温致变色性能。(3)为了削减背景颜色对液晶纤维显色性能的影响,采用同轴涂覆的方法将COC:CN:CC配比为1:1:0.6的CLC封装在黑色尼龙单丝外部,分别设计并制备具有三层同心圆柱结构的液晶包层纤维(LCC纤维)和具有两层同心圆柱结构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包层纤维(PDLCC纤维)。结果表明,LCC纤维中CLC平行于纤维轴取向且螺旋轴呈放射状排列,从而造成LCC纤维反射光谱相比于CLC平面态时向短波方向偏移,也使得LCC纤维的角度依存具有方向性,即沿纤维轴方向有角度依存,垂直于纤维轴方向无角度依存。此外,中心纤维形态对LCC纤维显色影响较大,扁平状的中心纤维由于平面性更好使得LCC纤维的反射率更高。PDLCC纤维中CLC以10μm左右微滴的形式分散在聚合物之中,同样导致PDLCC纤维反射光谱相比于CLC平面态显色时向短波方向偏移,且使得PDLCC纤维无角度依存特性。LCC纤维和PDLCC纤维颜色鲜艳明亮,能够达到裸眼可视的效果,并且保留了CLC本身的温度响应特性,颜色随温度升高呈现绿→红→无色变化。(4)以COC:CN配比为1:1的CLC作为芯材,明胶和阿拉伯胶作为壳材,通过复凝聚法将胆甾相液晶封装到微胶囊中,制备了全光谱显色的胆甾相液晶微胶囊(CLCM)。结果表明,复凝聚法制备CLCM呈球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并且密封性能、耐溶剂性能较好。CLCM显色性能与CLCM直径有关,当CLCM直径为3-30μm时,CLCM颜色亮丽,而当CLCM直径小于3μm时,CLCM颜色不明显。与平面织构下CLC变色性能一致,CLCM颜色随温度升高从红→黄→绿→蓝→紫→无色变化。将CLCM应用到棉织物涂层中发现,平整光滑的基材更有利于CLCM涂层显色,CLCM涂层层数达到三层时颜色最鲜艳,层数过多会造成涂层织物泛白。为了提高涂层棉织物的颜色鲜艳性,以COC:CN:CC配比为1:1:0.6的CLC为芯材制备左旋液晶微胶囊(LH CLCM),通过与具有相同显色温度区间和颜色的右旋液晶微胶囊(RH CLCM)的协同作用,能够将涂层织物的反射率从32%提高到60%,得到颜色鲜艳的涂层棉织物。

袁俊国[4](2020)在《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因其分子结构具有高度的可设计性和灵活多样的反应特性,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可穿戴设备、智能涂层、储能材料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但是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的会受到外来机械、物理或化学等因素的破坏而产生局部损伤,或者是微小的裂纹,并由此造成使用寿命缩短和安全隐患,因此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生物小分子和金属离子引入到聚二甲基硅氧烷中,以形成多种动态可逆键的自修复交联网络。通过调节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分子量和金属离子的含量,系统的探讨了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的机械性能、自修复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动态力学性能,并研究了其在金属防腐涂层方面的应用。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以α,ω-氨基丙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A-PDMS)与生物小分子衣康酸(IA)通过缩合反应制备基于共价键和氢键协同作用的有机硅弹性体交联网络(IA-PDMS)。FTIR和1H NMR表征了IA-PDMS的分子结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IA-PDMS的拉伸强度可达448 kPa;自修复性能测试表明在100℃×12 h通过氢键相互作用IA-PDMS的自修复效率可达77%;TGA表明IA-PDM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其热分解温度发生在300℃左右,在600℃左右时基本完全分解;DMA表明IA-PDMS的储能模量(E’)随着A-PDMS分子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IA-PD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104.6℃降低到-108.1℃。2.以α,ω-氨基丙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A-PDMS)和硫辛酸(TA)为原料合成预聚物TA-PDMS,然后以2,6-二甲醛基吡啶(Py)和氯化铁交联,成功制备了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TA-PDMS-Py-Fe,在TA-PDMS-Py-Fe中构建基于氢键、动态二硫键和金属配位键动态可逆键交联网络。FTIR和1H NMR表征了预聚物TA-PDMS和弹性体TA-PDMS-Py-Fe的分子结构;SEM和EDS表明了TA-PDMS-Py-Fe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了TA-PDMS和TA-PDMS-Py-Fe拉伸强度可分别达到304.1 kPa和464.5 kPa;自修复性能测试表明120℃×12 h通过三种动态可逆键相互作用,使得TA-PDMS-Py-Fe自修复效率高达90.2%;TGA表明TA-PDMS-Py-Fe的初始分解温度发生在400℃左右,最大分解温度在700℃左右;DMA表明TA-PDMS-Py-Fe的储能模量(E’)随着金属离子的增加而升高,TA-PDMS-Py-Fe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106.9℃升高到-99.2℃;金属防腐性能和粘结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了氢键和金属络合作用使得TA-PDMS-Py-Fe对光滑表面有很强的附着力,并且TA-PDMS-Py-Fe具有良好的金属防腐性能。

刘凯琳,赵永霞[5](2019)在《建筑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提出1全球建筑用纺织品的市场概况将新型纺织材料与建筑进行结合,可实现建筑结构的轻量化、功能化以及结构多元化,对于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建筑用纺织品是指在建筑领域中作为特殊建筑材料使用的纺织品,目前主要包括建筑用膜结构材料、建筑用防水材料、建筑用隔音隔热材料以及建筑用纤维增强材料,其中以建筑用膜

姜峰[6](2019)在《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文中指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悬而未决,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部分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地缘政治盘根错节,保护主义抬头,“金砖经贸竞争大于合作”、“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挤占了其他金砖国家的生存空间”等论调逐渐兴起。由此,为深入剖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关系,本文创新性地将全球视角纳入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研究中,以与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存在出口贸易往来的173个国家或地区为切入点,利用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网络突破传统金砖五国内部贸易研究思路,探究中国对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是否影响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的全球出口贸易,为金砖五国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为保障全球视角的完整性,本文亦从技术进步、消费者福利改进等两个全新角度,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红利,挖掘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潜力,为全球贸易拓展奠定基础,从而形成结合金砖国家外部出口贸易市场与内部贸易联动的金砖全球贸易大格局,创新、合理、综合地论证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性,为金砖五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首先,本文提出的“出口贸易共赢”是指,中国以不损害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利益为原则,在全球经济贸易深度交融、密不可分的趋势下,通过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扩大同金砖各国的全球出口贸易利益融合点,推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全球出口市场拓展、产品技术优化,并使得金砖贸易合作朝着更加平衡、包容、开放、普惠方向演变的发展方式。其次,为了准确判定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本文借鉴反射方法和显示技术附加值赋值原理,计算金砖五国全球SITC 3位码产品技术附加值,发现1990年—2016年,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贸易互补指数长期高于90%,并且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双向出口贸易竞争压力指数逐年降低,因此,无论是从全球出口贸易市场,还是从出口产品结构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方面具有显着的共赢特性,不存在中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制约或阻碍其他金砖成员国发展的现象。第三,为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全球出口贸易市场利益关系,本文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借鉴RBC模型,纳入汇率浮动、居民资本调整成本及中间品垄断竞争等条件,构建理论模型,并设立覆盖173个国家或地区的计量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充分证明中国对全球非金砖成员国的出口能够有效带动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的同步增加,并且这种出口共赢不因东道国收入高低而有所改变。同时,中国出口的带动效应在资源禀赋贫瘠和丰富的地区作用尤为突出,在欧洲及非洲的促进效应远强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的正式成立亦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外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出口共赢。第四,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金砖国家内部利益分布,本文通过国际货物贸易拓展封闭两国模型,构建NOEM模型,从理论上剖析中国出口可有效优化其他金砖成员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同时,本文利用中国对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2000年—2016年SITC 3位码的产品出口数据对金砖国家内部技术优化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出口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且自2010年金砖国家组织正式成立以后,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技术优化的优化作用显着提升。第五,本文借鉴国际通用方法,对2000年—2016年中国SITC 5位码层面产品的替代性、消费调整、偏好变动、消费者福利进行测算,发现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多样性有效改善了中国进口消费福利,促进中国进口价格下滑0.62%,相当于每年获得约为2000年GDP的0.32%的福利增长,因此,中国不断加强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合作,不仅能够以自身内需增长带动其他四国经济发展,还可有效满足多元化的中国进口需求,提升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保障了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的动力来源。综上,针对上文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提出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加强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出口贸易的共同发展。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应坚持公平公正,深化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加强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并且优化海关通关效率,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加多边贸易体制议题,实施技术强贸战略,同时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探索“金砖+”模式,创制金砖国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面巩固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为五国可持续发展增进动力。

赵永霞[7](2019)在《全球化纤产业的最新进展(下)》文中研究说明(接上期)全球化纤产业发展的大趋势Mega Trends of Global Chemical Fiber Industry技术突破和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的疲软及不稳定、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消费模式的转变(共享经济的崛起,旅游支出高于服饰支出等)、消费态度的改变(个性化、功能化和休闲化)以及各类成本上涨(原料成本、

张荫楠,赵永霞[8](2018)在《航空航天用纺织品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创新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引言Preface纺织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支柱产业的地位,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纺织行业一直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突出,纺织行业逐渐被贴上了"夕阳行业"的标签,人们对纺织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等传统纺织业的特征之上。事实上,

杨晨啸,李鹂[9](2018)在《柔性智能纺织品与功能纤维的融合》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柔性智能电子纺织品概念热销,但虽经过多年发展,产品市场中对其定义和要求还比较模糊和落后,部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也以此自诩进入市场,而最先进的柔性可穿戴纺织技术则止步于学术研究成果,未被有效运用到产品设计开发中去,但终端市场将来对此类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需求巨大。针对上述问题以及前端生产商和终端消费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柔性智能纺织品和功能纤维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简述,对柔性可穿戴智能纺织技术进行新的界定,认为柔性、灵活地连结电子元件,通过纺织品载体实现人衣交互及纤维化的电子元件制造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3个基础点。此外,在技术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诸多产品设计和使用因素,提出一种全面的设计方案,辅助众多纺织企业实现转型。

王松林,相恒学,徐锦龙,成艳华,周哲,孙宾,朱美芳[10](2018)在《通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基础问题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针对国内大品种通用纤维面临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和利润压缩问题,同时为克服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新型功能纤维稳定性不足,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等缺点,急需实现功能性合成纤维产品的创新与技术支撑,提高产品附加值。首先从聚合物可控原位合成、合成纤维加工成型与调控以及纤维表面修饰与功能化3个主要方面阐述了通用合成纤维功能化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科学问题;其次介绍了国际市场中功能纤维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设计的发展趋势,为全面提升我国通用合成纤维的多功能化、智能化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提高合成纤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思路与理论支持。

二、日本功能纺织材料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功能纺织材料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前沿
        1.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服装
        1.2.2 调温服装和材料分类及前沿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1 引言
    2.2 柔性气动结构的灵感来源
        2.2.1 隔热性能灵感来源
        2.2.2 形变结构灵感来源
    2.3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1 单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2 双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3 表面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4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5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2.3.6 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2.4 柔性气动结构的制造参数
        2.4.1 气动结构材料的选择
        2.4.2 镂空孔洞间距及排列方式
        2.4.3 硅胶层黏结时间测定
        2.4.4 硅胶浇注工具开发
        2.4.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2.4.6 大规模制造潜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样本设计
        3.2.2 基本性能测试实验方案
        3.2.3 手感舒适性测试实验方案
        3.2.4 保形性测试实验方案
        3.2.5 耐用性测试实验方案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率分析
        3.3.2 充气调温材料透湿率分析
        3.3.3 充气调温材料回潮率分析
        3.3.4 充气调温材料抗弯刚度分析
        3.3.5 充气调温材料手感舒适性分析
        3.3.6 充气调温材料保形性分析
        3.3.7 充气调温材料耐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实验方案
        4.2.2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实验方案
        4.2.3 充气调温能力测试实验方案
        4.2.4 红外线透过率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充气对调温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 充气对调温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
        4.3.3 充气对调温材料蒸发传热效率的影响
        4.3.4 充气调温服装热湿舒适性对比分析
        4.3.5 调温材料调温能力与节能潜力分析
        4.3.6 充气调温材料反光隔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
    5.1 引言
    5.2 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5.2.1 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5.2.2 充气调温服装充气量与隔热性能的关系
        5.2.3 智能充气系统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5.3 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5.3.1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流程
        5.3.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主要组件
        5.3.3 智能充气系统电路介绍
        5.3.4 智能充气系统的实际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结果
    附录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源代码
    附件3 智能充气系统主板参数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2)PU纳米纤维多孔膜的超疏水改性和热湿传递CFD模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水透湿织物
        1.1.1 高密织物
        1.1.2 涂层织物
        1.1.3 层压织物
    1.2 PU防水透湿织物
    1.3 静电纺PU多孔纤维膜
        1.3.1 纺丝液性质
        1.3.2 纺丝工艺参数
        1.3.3 外界环境
    1.4 PU多孔纤维膜的疏水化
        1.4.1 PU的分子结构
        1.4.2 含氟物的疏水改性
        1.4.3 有机硅的疏水改性
    1.5 热湿传递的机制
        1.5.1 热湿传递性能
        1.5.2 热湿传递的模型分析
    1.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PU多孔纤维膜和超疏水SiO_2粉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PU多孔纤维膜的制备
        2.2.3 超疏水SiO_2粉体的制备
        2.2.4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静电纺PU膜的宏观形貌
        2.3.2 PU多孔纤维膜的微观形貌
        2.3.3 PU多孔纤维膜的疏水透湿性能
        2.3.4 SiO_2颗粒的疏水性和表面形貌
        2.3.5 TEOS水热时间对疏水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疏水SiO_2@PU膜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PU多孔纤维膜的制备
        3.2.3 PU膜的表面接枝
        3.2.4 PU膜的疏水改性
        3.2.5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薄膜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3.3.2 薄膜的疏水性
        3.3.3 SiO_2@PU膜的超疏水性和透湿性的持久性
        3.3.4 SiO_2@PU膜的油吸附量与油通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U多孔纤维膜热湿传递的CFD模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研究方法
        4.3.1 多孔纤维膜的3D模型
        4.3.2 CFD模拟
        4.3.3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4.3.4 数值求解和验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多孔结构对表观速度的影响
        4.4.2 多孔结构对热传递的影响
        4.4.3 多孔结构对水蒸气传递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胆甾相液晶纺织品的制备及其温度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温度响应变色材料
        1.1.1 无机温度响应变色材料
        1.1.2 有机温度响应变色材料
        1.1.3 液晶温度响应变色材料
    1.2 温度响应胆甾相液晶
        1.2.1 胆甾相液晶变色机理
        1.2.2 胆甾相液晶颜色性能影响因素
        1.2.3 胆甾相液晶封装技术
    1.3 液晶纺织品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1 液晶涂层/印花
        1.3.2 液晶纤维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胆甾相液晶温度响应规律的调控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设备
        2.2.3 CLC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组分液晶温度响应规律研究
        2.3.1.1 CN温度响应规律研究
        2.3.1.2 COC温度响应规律研究
        2.3.1.3 CC温度响应规律研究
        2.3.2 两组分混合液晶温度响应规律
        2.3.2.1 COC/CN体系温度响应规律
        2.3.2.2 COC/CC体系温度响应规律
        2.3.3 三组分混合液晶温度响应规律
        2.3.3.1 COC/CN/CC体系组成配比对TNI的影响
        2.3.3.2 COC/CN/CC体系组成配比对显色范围的影响
        2.3.3.3 基于HSV模型的COC/CN/CC体系颜色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胆甾相液晶分散体的制备及其在静电纺纤维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CLC分散体的制备
        3.2.4 PVP/CLC纤维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LC分散体的制备
        3.3.1.1 乳化温度对CLC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3.3.1.2 HLB值对CLC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3.3.1.3 乳化剂用量对CLC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3.3.1.4 乳化速率和时间对CLC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3.3.2 CLC分散体显色性能分析
        3.3.2.1 CLC分散体形貌
        3.3.3.2 CLC微滴变色性能
        3.3.3 PVP/CLC纺丝液性能
        3.3.4 PVP/CLC纤维结构与性能
        3.3.4.1 PVP/CLC纤维组成
        3.3.4.2 PVP/CLC纤维形貌
        3.3.4.3 PVP/CLC纤维显色和变色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同轴涂覆法液晶包层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设备
        4.2.3 同轴涂覆法液晶包层纤维制备
        4.2.3.1 同轴涂覆纺丝装置搭建
        4.2.3.2 LCC纤维结构设计及制备方法
        4.2.4 PDLCC纤维结构设计及制备方法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形貌调控机理分析
        4.3.1.1 涂覆过程纤维受力分析
        4.3.1.2 纤维运动速率
        4.3.1.3 CLC与 PVP溶液之间距离
        4.3.2 LCC纤维的表征
        4.3.2.1 LCC纤维形貌
        4.3.2.2 LCC纤维FT-IR
        4.3.2.3 LCC纤维热性能
        4.3.3 PDLCC纤维的表征
        4.3.3.1 PDLCC纤维形貌
        4.3.3.2 PDLCC纤维FT-IR
        4.3.3.3 PDLCC纤维热性能
        4.3.4 LCC纤维与PDLCC纤维的性能
        4.3.4.1 显色性能
        4.3.4.2 角度依存特性
        4.3.4.3 变色性能
        4.3.5 LCC纤维与PDLCC纤维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温度响应液晶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棉织物涂层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CLCM的制备
        5.2.4 LH CLC和 RH CLC
        5.2.5 CLCM涂层制备
        5.2.6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LCM的制备及形貌调控
        5.3.2 CLCM结构分析
        5.3.3 CLCM的性能
        5.3.3.1 相变特性
        5.3.3.2 热性能
        5.3.3.3 耐溶剂性能
        5.3.3.4 显色及变色性能
        5.3.4 右旋液晶的协同增艳机制
        5.3.5 LH CLCM和 RH CLCM形貌
        5.3.5.1 SEM
        5.3.5.2 OM和POM
        5.3.5.3 粒度分布
        5.3.6 涂层棉织物的颜色性能
        5.3.6.1 基材平整度
        5.3.6.2 涂层厚度
        5.3.6.3 LH CLCM和 RH CLCM协同作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Ⅱ:名词中英文及缩写

(4)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有机硅高分子
        1.1.1 概述
        1.1.2 发展简史
    1.2 有机硅弹性体
        1.2.1 概述
        1.2.2 分类
        1.2.3 性质
    1.3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
        1.3.1 概述
        1.3.2 Diels-Alder反应自修复机理
        1.3.3 π-π堆积自修复机理
        1.3.4 金属配位自修复机理
        1.3.5 动态二硫键自修复机理
        1.3.6 离子相互作用自修复机理
        1.3.7 氢键自修复机理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基于衣康酸的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IA-PDMS弹性体的制备
    2.2 分析与表征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2.2.2 核磁共振测试(~1HNMR)
        2.2.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2.4 综合热分析测试(TGA)
        2.2.5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2.2.6 拉伸性能测试
        2.2.7 自修复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IA和 IA-PDMS的 FTIR
        2.3.2 IA和 IA-PDMS的~1H NMR
        2.3.3 IA和 IA-PDM的 XRD
        2.3.4 IA-PDMS的力学性能
        2.3.5 IA-PDMS的自修复性能
        2.3.6 IA-PDMS的热稳定性能
        2.3.7 IA-PDMS的动态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3.基于硫辛酸的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TA-PDMS弹性体的制备
        3.1.4 TA-PDMS-Py-Fe弹性体的制备
    3.2 分析与表征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2 核磁共振测试(~1HNMR)
        3.2.3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3.2.4 扫描电镜测试(SEM)
        3.2.5 X射线衍射测试(XRD)
        3.2.6 拉伸性能测试
        3.2.7 自修复性能测试
        3.2.8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3.2.9 综合热分析测试(TGA)
        3.2.10 金属防腐性能测试
        3.2.11 粘结力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A和 TA-PDMS的 FTIR
        3.3.2 TA、预聚物TA-PDMS和预聚物TA-PDMS-Py的~1H NMR
        3.3.3 TA-PDMS-Py-Fe的拉曼光谱
        3.3.4 TA和 TA-PDMS-Py-Fe的 XRD
        3.3.5 TA-PDMS和 TA-PDMS-Py-Fe的形貌
        3.3.6 TA-PDMS和 TA-PDMS-Py-Fe的 EDS
        3.3.7 TA-PDMS和 TA-PDMS-Py-Fe的力学性能
        3.3.8 TA-PDMS和 TA-PDMS-Py-Fe的自修复性能
        3.3.9 TA-PDMS和 TA-PDMS-Py-Fe的动态力学性能
        3.3.10 TA-PDMS和 TA-PDMS-Py-Fe的热稳定性能
        3.3.11 TA-PDMS-Py-Fe的金属防腐性能
        3.3.12 TA-PDMS-Py-Fe的粘结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5)建筑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建筑用纺织品的市场概况
2 建筑用纺织品的分类及主要应用领域
3 建筑用纺织品的技术进展及趋势
    3.1 轻量化材料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2 柔性纺织材料使建筑设计更灵活经济
        3.2.1 膜结构
        3.2.2 织造结构
    3.3 纺织材料提升建筑舒适性
        3.3.1 吸音降噪
        3.3.2 保温隔热方面
    3.4 智能纺织材料打造“智慧建筑”
        3.4.1 智能监测
        3.4.2 能量收集型
    3.5 纺织材料在前沿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 结语

(6)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出口贸易共赢内涵
        1.3.1 共赢
        1.3.2 出口贸易共赢
    1.4 文献综述
        1.4.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1.4.2 金砖国家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
        1.4.3 金砖贸易合作探索
        1.4.4 简要评述
    1.5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创新之处
        1.7.1 研究视角创新
        1.7.2 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中的贸易共赢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 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2.3 技术差距理论
    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5 新贸易理论
    2.6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2.7 新-新贸易理论
    2.8 博弈论
    2.9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2.10 相关理论与出口贸易共赢的关系
第三章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分析
    3.1 金砖国家出口贸易现状
        3.1.1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
        3.1.2 巴西出口贸易现状
        3.1.3 俄罗斯出口贸易现状
        3.1.4 印度出口贸易现状
        3.1.5 南非出口贸易现状
        3.1.6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冲突较少
    3.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必要性
        3.2.1 推动经济增长
        3.2.2 增进高质量发展
        3.2.3 加速“一带一路”建设
        3.2.4 降低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第四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算与分析
    4.1 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测度方法
        4.1.1 贸易比较优势的测度
        4.1.2 国家产品多样化水平的衡量
        4.1.3 产品附加值的推算
        4.1.4 出口贸易互补指数的计算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互补竞争性的测算与分析
        4.2.1 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计算与分析
        4.2.2 金砖五国产品多样化水平的比较
        4.2.3 产品附加值的分类及金砖五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分布
        4.2.4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互补性的测算与分析
        4.2.5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贸易竞争压力的计算与分析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共赢
第五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增进作用分析
    5.1 理论分析
        5.1.1 家庭
        5.1.2 企业
        5.1.3 开放条件
        5.1.4 均衡条件
        5.1.5 分析
    5.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控制变量
        5.2.3 内生性问题
        5.2.4 数据说明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基准回归分析
        5.3.2 扩展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出口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技术提升作用分析
    6.1 理论分析
        6.1.1 家庭
        6.1.2 企业
        6.1.3 国际贸易
        6.1.4 约束均衡条件
        6.1.5 分析
    6.2 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控制变量
        6.2.3 内生性问题
        6.2.4 数据说明
    6.3 计量结果分析
        6.3.1 基准回归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扩展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的消费福利改进作用分析
    7.1 估算方法
    7.2 消费福利测算与分析
        7.2.1 其他金砖成员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变迁
        7.2.2 计量结果及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优化建议
        8.2.1 强化金砖国家政治互信度
        8.2.2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8.2.3 扩大金砖内部需求
        8.2.4 协调好成员内部利益关系
        8.2.5 实施技术强贸战略
        8.2.6 探索“金砖+”模式
        8.2.7 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8.2.8 减少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产品分类
        A1.低附加值产品
        A2.中低附加值产品
        A3.中等附加值产品
        A4.中高附加值产品
        A5.高附加值产品
    附录 B: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政策文件与措施
        B1 贸易引领性文件
        B2 贸易合作促进措施
        B3 贸易支持性文件与措施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全球化纤产业的最新进展(下)(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格局的变化对纤维材料行业的影响
    1.1 化纤产业创新路径的演变
    1.2 产业链优化的传导效应
2 化纤科技创新的热点
    2.1 功能化
    2.2 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
    2.3 智能化纺织材料和产品

(8)航空航天用纺织品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创新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Preface
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在加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中的重要应用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Textiles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Aerospace Industry
    1全球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航空航天用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应用现状
    3航空航天用纺织材料及纺织品新进展
        3.1纳米材料助力航空航天器轻量化
        3.1.1纳米纤维材料
        3.1.2柔性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
        3.2更耐环境的纺织材料助力太空探索
        3.2.1碳/碳复合材料
        3.2.2 3D碳纤维织物
        3.3柔性纺织材料为航空航天器提供更多灵活性
        3.3.1航天器结构中的柔性可展开纺织材料
        3.3.2柔性充气式太空栖息地
        3.4功能性、智能化纺织材料使太空生活更舒适
        3.4.1更加轻便、灵活的舱外宇航服
        3.4.2功能性、智能化的舱内宇航服
    3.5光纤传感器提高航空航天器的性能和效率
技术转化促使为航空航天研发的高科技纺织品惠及民生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Promotes High-tech Textiles for Aerospace to Benefit People'sLivelihood
    1航空航天先进材料在户外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1.1气凝胶用于极端环境及户外纺织品
        1.2相变调温材料用于早产婴儿保健纺织品
    2高性能织物及柔性复合材料在安全防护和建筑领域的应用
        2.1高性能柔性复合材料在防弹防刺领域的应用
        2.2高性能纤维织物及柔性复合材料在热防护领域的应用
        2.3高性能纤维织物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宇航服功能设计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
        3.1宇航服液冷设计用于运动医疗和保健
        3.2宇航服反压力设计用于血量减少性休克治疗
    4纳米纤维水净化装置用于家庭实时水净化
国际先进航空航天产业的科技创新模式及趋势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 of Global Aerospace Industry
    1国际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格局
    2发达航空航天业背后的机制保障和创新体系建设
        2.1军民融合互动创新机制
        2.1.1美国的中小企业创新激励计划
        2.1.2欧盟的公私合作模式 (PPP)
        2.1.3英国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2.2航天技术转移使其价值最大化
        2.2.1 NASA的技术转移机制
        2.2.2 ESA的双向技术转移体系
        2.3政府的有力组织和实施
        2.4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
    3新航天时代的商业主导

(9)柔性智能纺织品与功能纤维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柔性智能纺织
    1.1 优势
    1.2 进化过程
2 柔性导电纺织材料
3 电子器件工艺分类
4 最新的柔性可穿戴智能纺织技术
    4.1 成功合作项目例子
        4.1.1 微型表皮电子纹身
        4.1.2 谷歌和李维斯的可穿戴设备项目
    4.2 可穿着性能的设计 (组合因素)
5 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
6 建议
    6.1 具体技术限制
    6.2 纺织品所涉及领域的整合
    6.3 订立穿戴式装置的安全规范
7 结束语

(10)通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基础问题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通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基本科学问题
2 纤维功能化改性技术新进展
    2.1 大品种成纤聚合物结构设计和聚合控制
    2.2 纤维成形过程中结构与性能调控
    2.3 通用合成纤维的表面功能化构筑
3 国际功能化纤维发展趋势
4 结论与展望

四、日本功能纺织材料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D]. 崔彦. 东华大学, 2021(01)
  • [2]PU纳米纤维多孔膜的超疏水改性和热湿传递CFD模拟的研究[D]. 顾海宏.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6)
  • [3]胆甾相液晶纺织品的制备及其温度响应性能研究[D]. 关玉. 江南大学, 2020(01)
  • [4]自修复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袁俊国.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建筑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刘凯琳,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9(S1)
  • [6]中国与其他金砖成员国出口贸易共赢研究 ——基于全球视角[D]. 姜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全球化纤产业的最新进展(下)[J]. 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9(03)
  • [8]航空航天用纺织品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创新模式探讨[J]. 张荫楠,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8(S1)
  • [9]柔性智能纺织品与功能纤维的融合[J]. 杨晨啸,李鹂. 纺织学报, 2018(05)
  • [10]通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基础问题与发展趋势[J]. 王松林,相恒学,徐锦龙,成艳华,周哲,孙宾,朱美芳. 纺织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日本功能性纺织材料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