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 Windows 的 ITS 简介

适用于 Windows 的 ITS 简介

一、ITS for Windows视窗版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董臣[1](2020)在《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房)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8年保障房体系的初步建立,经20多年的发展,到2020年全国保障房覆盖率达到20%。但是从以前的发展道路不难看出一个城市的保障房建设多是以政策目标建设为主导,而与城市的匹配度和住房保障水平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各市的住房保障水平为研究背景,通过调研和文献查阅等方法提取出影响城市住房保障水平的因素,并对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住房保障水平影响机理结构方程模型来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熵值评价法对陕西省各市的住房保障水平进行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通过文献分析法得到19个影响住房保障水平的因素,并针对这19个因素制作调查问卷对陕西省保障房居民(包括居住者和申请者)及从事保障房建设的相关人士(即专家)进行问卷走访调研。对问卷结果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将19个影响因素萃取为4大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政府供给能力、商品房市场发展、城镇居民需求规模与保障性住房市场发展。(2)为了分析这些因子对住房保障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路径,建立了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影响机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我们得到在影响住房保障水平的4个因素中,城镇居民需求规模的影响最大,总影响系数为0.95,其次是政府供给能力,影响系数为0.78,保障性住房市场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67,最后是商品住房市场发展为0.55。而政府供给能力因子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居民需求规模因子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城镇化率,商品住房市场发展因子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商品房价格,保障性住房市场发展因子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保障房投资额。(3)为了分析陕西省各市的住房保障水平的高低,我们在实证分析取得的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熵值法评价模型,对陕西各市住房保障水平进行评价。最终得出陕西省渭南市、宝鸡市、汉中市的住房保障水平较低,榆林市、延安市、商洛市的住房保障水平较高。而四大影响因子中城镇居民需求规模的城市得分差异化明显,政府工给能力、商品住房市场发展和保障性住房市场发展的城市得分则相对趋同。

孙亿灵[2](2017)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设计与检验》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新任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需求和卸任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验,设计《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并运用统计学手段,检测该表中每一条目的重要性,并对该表进行效度和内在信度检验。然后,将修订后的表格运用到模拟实际交接中,测试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否能传达准确的交接信息。最后,根据以上检测的结果,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进行修订,指出本研究中的不足,并对与该表配套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实施方案提出自己的设想。首先,通过访谈,了解新任志愿者的需求和卸任志愿者的经验,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所应涵盖的范畴和内容,初步设计该表。其次,通过四种方式对《交接表》进行检验。第一,通过描述性分析计算均值,检验《交接表》中所包含条目的重要性。第二,以志愿者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打分的总分为效标,逐一完成《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内每一个条目的内在效标关联效度检验。第三,设计与《交接表》内容相匹配的《新任汉语教师志愿者适应情况自评表》和《新任汉语教师志愿者适应情况他评表》,分别交由特定人员作答,根据统计数据,对两张评价表的分数进行配对t检验,完成《交接表》的外在效标效度的检验。第四,通过计算得出克隆巴赫系数,检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内在信度。最后,将设计完成的《交接表》交由相关人员填写,根据其填写的内容是否符合新任志愿者的需求和卸任志愿者的经验来调整《交接表》的形式、内容及语言表述方式,形成《交接表》的最后设计方案。同时,指出《交接表》检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与《交接表》配套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实施方案提出自己的设想。

吴德邦,马秀兰,吴顺治,郑裕笃,蔡淑芬[3](2014)在《透过LOGO环境学习几何以培养国小学生高层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从van Hiele理论的观点》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透过LOGO环境学习几何对提昇国小四年级学生van Hiele几何思考层次的成效。研究对象为台中市某国民小学四年级学生,随机抽取四班:二班46人为实验组,透过LOGO环境来教学;另两班59人为对照组,全部样本数为105人。教学实验为期6周,每周1节课40分钟。教学前後一周分别各实施一次前、後测。前、後测均采用「吴-马-薛氏van Heile几何概念测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本研究最大的成果乃是,编1了一本分八章共43页之「提昇高层思考技能之Star Logo学习手册」以及「JAVA平台之实验教学环境」,以供实验组施以电脑Logo程式几何实验教学之用。二、为期6周的实验教学後,不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学童,在三角形、四边形概念,作卡方考验,发现後测有显着差异(前测没有显着差异);在圆形概念的卡方考验,发现前後两次施测,均没有显着差异。

喻芹芹[4](2014)在《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内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一种以观点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论,重视构建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旨在通过学生间的知识建构对话不断改进观点,形成对社区有价值的智能产品。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有关知识建构对话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它的定义、特征、策略、组织形式等问题上,而对其内在机制则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讨。本研究立足于内在机制视角,从变化趋势、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了三个不同层次知识建构对话的转换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对话由表层走向深层的策略。本论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在甘永成、Herri、Pena-Shaff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知识建构对话的内容分析体系,并进行信度分析。随后,本研究作者于2013年2月—6月亲自进入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四年级三个班的教学课堂,通过观察、记录、访谈以及登录知识论坛的方式,重点收集了三个班知识论坛中《动物》主题下的所有内容。最后,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共享型对话、协商型对话、升华型对话三个层面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编码,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共享型对话整体呈下降趋势,“问答”引起局部波动;该对话与协商型对话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问答”对协商型对话的影响最大。协商型对话整体呈上升趋势,“冲突”引起局部波动;协商型对话与升华型对话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辩护”和“共识”对升华型对话影响较大。升华型对话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引用”起主要作用,局部的“评论”、“反思”比例较低;升华型对话与共享型对话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其中“综合”和“反思”对共享型对话影响较大。本文进而提出促进知识建构对话由表层走向深层的四点建议:降低浅层次的“问答”频率;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对问题形成共识;培养评论和反思能力,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深入认识知识建构对话发展脉络,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深度交流。

刘妮波[5](2012)在《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文献进行有效的组织分类是用户快速检索、获取信息的前提,如何对信息高效组织、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是当前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焦点。文献分类工具是信息组织、信息序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并且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是面向创新性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能促进数字图书馆、本体、语义网的发展,较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当前国内外关于文献分类工具研究较为广泛,但少见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的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法,了解知名医学文献分类工具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的应用情况,主要从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熟悉程度、认识文献分类工具的种类、对文献分类工具使用情况及满意度、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网站的关注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概述国内外知名综合性文献分类工具、医学专业分类工具类目体系结构、由纸本逐渐走向网络版的发展历程;从编辑管理与维护、应用范围、更新频率、网站栏目设置、使用方式、网络版特色角度,对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进行调查比较;最后为我国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网络化提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建议,包括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修订更新的频率以保障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活力、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依据网络化环境特点进行修订、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知名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的初探性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过程的相关工作有所启发。

舒强[6](2010)在《道路交通事故三维模拟演示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也相应的高速增长。交通事故的频发不但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灾难,随之而来的能否公正、高效、科学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安全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通过计算机三维虚拟再现交通事故过程,以此来明确事故发生过程中各方的运动状态,作为事故责任判定的依据的交通事故处理方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本文中为了实现快速、准确对交通事故的三维再现,创建了道路交通事故三维再现演示平台。在该演示平台的创建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应用长安大学自主研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计算与再现系统(TACAR)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系统对具体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依据以上两系统得出的现场勘测数据、事故现场图以及事故再现计算结果作为三维再现演示平台建立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出不同类型交通事故特点,为三维再现模型库建立提供基础;2)运用建模功能强大的3DS MAX来创建交通事故中所用模型,通过OpenGL把模型在VC++的可视程序框架中重绘,然后通过调用OpenGL库函数对模型的运动进行控制,实现人机交互功能;3)应用MFC ODBC数据库开发技术建立交通事故案例数据库,使三维再现演示平台更加完整;4)以VC++为基础建立交通事故三维再现演示平台。该演示平台由三个功能模块组成:道路交通事故参数库的功能模块、交通事故的三维动画再现功能模块和三维再现动画录制功能模块三个部分,并应用此平台成功再现了现实中常见的几类交通事故案例。

田圣会[7](2010)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 ——基于对湖南省十所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的调查》文中提出本文运用压力理论和应对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管理进行理论探讨。设计与编制大学生就业压力系列调查问卷,对湖南省10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1)就业压力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2)大学生就业压力总体感受强度处于偏高水平。(3)就业压力感受强度是判别大学生总体就业压力是否适度的重要依据。但却不能把就业压力感受强度作为判别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是否适度的唯一标准。(4)大学生相对多地采用积极主动应对方式,大学生消极被动应对方式群体显着性差异更明显。(5)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调适相对有效的办法是自我积极的行为应对,自我心理调适以及父母兄弟等亲人的理解与支持。(6)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群体差异。不同压力类型大学生以及不同性别、年级、能力、出身背景、就业状态、学校和学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强度、情绪体验、行为应对以及在就业压力调适办法认同度、就业信息了解度、社会支持满意度等认知态度方面差异显着。(7)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调查数据分析所得结论,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的主要启示是:(1)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和调节大学生过度就业压力。(2)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自我行为管理的主导作用。学校、家庭与社会(政府)要发挥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的支持性作用,建立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3)必须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压力应对。(4)必须重点关心就业压力感受强度显着较高的大学生群体。(5)必须注重弄清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强度、情绪体验、行为应对和压力认知态度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进行管理。(6)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建言献策。

白海燕[8](2008)在《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管理软件的发展与评价》文中指出分析传统知识组织工具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管理软件的功能和任务,选取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软件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参考词表构建的国际标准和早期的软件评价标准,结合词表软件的最新发展,提出开发和选用此类软件的评价标准,以期对国内的词表软件开发、推广,对各类图书馆文献机构选购和使用词表软件提供参考依据,推动知识组织工具的实际应用。

李佑发[9](2007)在《意志品质的质性分析、模型建构与测评》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建构意志品质的结构模型,编制分别适合运动员和普通人群的意志品质测评工具,了解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状况。研究基于文献分析,采用现象学访谈、BEI技术、心理测量学等方法,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意志品质模型及测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建构意志品质模型。建构的意志品质模型中,共有两级维度,包括4个一级维度和9个二级子维度。4个一级维度是: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坚韧性。9个二级子维度包含自我实现欲、目标清晰度、自制力、信念确认度、顽强性、智源集中度、决策及时性、倦怠耐久度和困难承受度。其中,自我实现欲、目标清晰度、自制力归属于自觉性;信念确认度、顽强性归属于独立性:智源集中度、决策及时性归属于果断性;倦怠耐久度和困难承受度归属于坚韧性。经验证,模型结构良好,恰当地概括了意志品质。(二)编制【BTL-L-YZ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和【BTL-L-YZ1.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编制的测验各包括36个条目,9个分量表。量表条目按照难度分为高、中、一般三个等级,并设置了2道测谎题。对量表的测量学属性检验结果表明,【BTL-L-YZ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各分量表的平均α系数为.73,【BTL-L-YZ1.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各分量表的平均α系数为.74。结构公式模型检验达到可以接受到标准,可以推广应用。(三)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水平及特点。应用【BTL-L-YZ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和【BTL-L-YZ1.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对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员意志品质较好,接近该量表评定的五级水平。其中体能组运动员的自觉性要显着优于技能组,而技能组的果断性显着优于体能组。女子运动员的困难承受度要显着优于男子运动员。普通大学生中,理科组的目标清晰度显着优于文科组,而文科组的信念确认度显着优于理科组。女生倦怠耐久度和坚韧性要显着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未见有显着差异。本研究结论,能够帮助分析评价人们的意志品质。对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提供了实证研究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张俊娥[10](2004)在《几种常见Z39.50客户端功能比较及应用》文中指出通过对国际标准信息检索协议Z39.50功能的探讨以及国内外较广泛使用的Z39.50客户端功能的比较,分析了各自特点及利弊,对于图书馆专业人员应用Z39.50客户端进行书目共享、目录检索提供借鉴以及对Z39.50客户端软件功能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ITS for Windows视窗版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S for Windows视窗版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住房保障
        2.1.2 保障性住房
        2.1.3 住房保障水平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保障水平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2.2.3 住房过滤与需求层次理论
        2.2.4 “3E”理论
    2.3 研究方法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因素识别过程
    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3 问卷分析
        3.3.1 信度检验
        3.3.2 效度检验
        3.3.3 影响因素分析
        3.3.4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住房保障水平影响机理研究
    4.1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4.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4.1.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4.1.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步骤
    4.2 住房保障水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2.1 模型的构建
        4.2.2 一阶因子模型分析
        4.2.3 二阶因子模型分析
    4.3 模型结果分析
        4.3.1 理论假设检验
        4.3.2 城镇住房保障水平影响路径分析
        4.3.3 测量变量对结构变量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评估体系构建
    5.1 评估方法的选取
        5.1.1 现有评估方法的分析
        5.1.2 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评估方法选取
        5.1.3 熵值法的介绍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数据归一化处理
        5.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 实证评估结果分析
        5.3.1 排名结果
        5.3.2 综合排名分析
        5.3.3 四大类别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因素方面的建议
        6.2.2 路径方面的建议
        6.2.3 实证分析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二 :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三 :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调查问卷
致谢

(2)《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设计与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现有相关文献研究的主题
        1.2.2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所应涵盖的范畴和内容及初步设计
    2.1 对新任志愿者的需求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基于访谈的需求分类
        2.1.3 对新任志愿者的需求调查结果
    2.2 对卸任志愿者海外教学经验的调查
        2.2.1 基于访谈的经验总结
        2.2.2 对《给下一任志愿者的信》内容的分析
        2.2.3 卸任志愿者经验调查的结果
    2.3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所应涵盖的范畴和内容
    2.4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初步设计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所含条目的筛选
    3.1 设计思路
    3.2 检验过程
        3.2.1 检验方法
        3.2.2 受试对象
        3.2.3 检验材料
    3.3 必要性检验结果及分析说明
        3.3.1 必要性检验结果
        3.3.2 检验结果分析说明
第四章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效标关联检验
    4.1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内在效标检验
        4.1.1 检验设计思路说明
        4.1.2 检验过程
        4.1.3 检验结果及分析说明
    4.2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各条目的外在效标检验
        4.2.1 检验设计思路说明
        4.2.2 检验过程
        4.2.3 检验结果分析说明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内在信度检验
    5.1 检验设计思路说明
    5.2 检验过程及结果
    5.3 内在信度检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模拟实际应用
    6.1 检验设计思路
        6.1.1 受试对象
        6.1.2 检验材料
    6.2 检验过程
    6.3 检验结果及分析
        6.3.1 检验结果
        6.3.2 填写反馈建议
        6.3.3 分析说明及修改方式
第七章 结语
    7.1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检验过程中的不足
        7.1.1 样本数量有限
        7.1.2 被调查志愿者所任教地区有限
        7.1.3 尚需实践检验
    7.2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项目再修订
        7.2.1 修订说明
        7.2.2 修订结果
    7.3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配套交接手段
        7.3.1 以《给下一任志愿者的信》作为补充
        7.3.2 建立交接档案袋
        7.3.3 建立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新任志愿者需求的调查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卸任志愿者经验的调查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交接表重要性调查表
附录四:新任志愿者适应情况自评表
附录五:新任志愿者适应情况他评表

(4)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内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理由
    1.2 概念界定
        1.2.1 知识建构对话
        1.2.2 内在机制
        1.2.3 内容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对象
        1.3.4 研究过程与方法
    1.4 课程开展概述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知识建构理论
    2.2 知识建构对话
    2.3 与知识建构相关的内容分析
    2.4 可行性分析
第3章 构建知识建构对话的内容分析体系
    3.1 选择分析样本及分析单元
        3.1.1 选定分析样本
        3.1.2 确定分析单元
    3.2 确定分析类目,制定编码系统
    3.3 信度分析
        3.3.1 内在信度
        3.3.2 外在信度
第4章 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
    4.1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1.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1.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1.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2 第二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2.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2.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2.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3 第三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3.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3.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3.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4 第四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4.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4.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4.4.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
第5章 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发展机制—变化趋势
    5.1 三个班级的差异性分析
    5.2 共享型对话的变化趋势
        5.2.1 整体变化趋势
        5.2.2 局部变化趋势
    5.3 从共享到协商——协商型对话的变化趋势
        5.3.1 整体变化趋势
        5.3.2 局部变化趋势
    5.4 从协商到升华——升华型对话的变化趋势
        5.4.1 整体变化趋势
        5.4.2 局部变化趋势
    5.5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约束机制—相互作用分析
    6.1 共享型对话与协商型对话的相互作用分析
        6.1.1 共享型对话与协商型对话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6.1.2 共享型对话子类目与协商型对话的回归分析
    6.2 协商型对话与升华型对话的相互作用分析
        6.2.1 协商型对话与升华型对话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6.2.2 协商型对话子类目与升华型对话的回归分析
    6.3 升华型对话与共享型对话的相互作用分析
        6.3.1 升华型对话与共享型对话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6.3.2 升华型对话子类目与共享型对话的回归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后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使用状况调查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3.2 调查对象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熟悉程度
        2.3.3 调查对象了解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种类
        2.3.4 文献分类工具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2.3.5 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网站的关注度
    2.4 主要调查结论
        2.4.1 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了解程度不够
        2.4.2 用户更加倾向于使用网络版医学文献分类工具
        2.4.3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关注度不够
        2.4.4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3 综合性文献分类工具及其网络化发展
    3.1 杜威十进分类法
        3.1.1 杜威十进分类法概述
        3.1.2 杜威十进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1.3 杜威十进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3.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3.2.1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3.2.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2.3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3.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3.3.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3.3.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3.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4 专业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发展
    4.1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
        4.1.1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4.1.2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发展
        4.1.3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4.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
        4.2.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类目体系
        4.2.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网络化及其应用
5 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对比分析
    5.1 编辑管理与维护
    5.2 应用范围
    5.3 更新频率
    5.4 网站栏目设置
    5.5 使用方式
    5.6 网络版特色
6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建设与发展建议
    6.1 建立长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规范化
    6.2 提高修订更新的频率,保证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活力
    6.3 建立、健全与分类法相关的信息沟通渠道
    6.4 依据网络环境特点修订和丰富网络版内容
    6.5 加强国内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
7 结语
    7.1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7.2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学文献分类法网络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3 DDC订单申请表
附录4 LCC订单申请表
附录5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道路交通事故三维模拟演示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1.2 发展交通事故三维再现的必然性
    1.3 交通事故再现技术发展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情况
        1.3.2 国内的研究情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计算与再现系统应用现状研究
    2.1 道路交通事故再现的概念
    2.2 交通事故现场数据采集技术
        2.2.1 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
        2.2.2 交通事故现场勘测技术的发展
    2.3 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系统应用
        2.3.1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系统内容简介
        2.3.2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系统功能设计
    2.4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系统应用
        2.4.1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系统内容简介
        2.4.2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系统功能设计
    2.5 道路交通事故案例统计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3DS MAX的事故三维模型及虚拟环境的建立与读取
    3.1 Visual C++中OpenGL环境的建立
        3.1.1 OpenGL简介
        3.1.2 Visual C++中OpenGL编程
    3.2 事故再现中三维模型的建立
    3.3 三维模型的读取
    3.4 交通事故三维再现虚拟环境的建立
        3.4.1 事故现场封闭环境的程序实现
        3.4.2 虚拟环境中附属功能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事故案例数据库的建立
    4.1 数据库技术基本理论
        4.1.1 常见数据库及其分类
        4.1.2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4.1.3 Visual C++的数据库接口
    4.2 三维再现演示平台中需要的数据
    4.3 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的实现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三维模拟演示平台的建立
    5.1 事故再现三维模型库的建立
        5.1.1 环境模块
        5.1.2 道路及交通设施模块
        5.1.3 事故中甲乙双方模块
        5.1.4 数据库模型调用方法
    5.2 事故现场勘测数据库的调用
    5.3 交通事故再现三维动画的录制
        5.3.1 VFW简介
        5.3.2 动画录制的程序实现
        5.3.3 动画录制
    5.4 交通事故三维再现综合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 ——基于对湖南省十所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本选题研究缘由
    1.2 本选题研究现状
    1.3 本选题研究目的、内容、假设与核心概念
    1.4 本选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本选题研究意义
2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管理
    2.1 压力理论
        2.1.1 压力反应论
        2.1.2 压力社会刺激论
        2.1.3 压力交互作用论
        2.1.4 压力理论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2.2 应对理论
        2.2.1 应对
        2.2.2 应对方式
        2.2.3 应对理论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2.3 压力理论和应对理论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中的应用
        2.3.1 大学生就业压力反应与应对
        2.3.2 大学生就业压力形成机理
        2.3.3 大学生就业压力类型的划分
        2.3.4 大学生适度就业压力存在的必要性
        2.3.5 大学生不良就业压力存在的危害性
    2.4 压力理论和应对理论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的设计
    3.1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应对初试问卷的编制
        3.1.1 初试问卷编制的目的
        3.1.2 初试问卷编制步骤的说明
        3.1.3 初试问卷结构的说明
    3.2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应对初试问卷的预测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分析
        3.2.4 讨论
    3.3 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关问卷的编制
        3.3.1 相关问卷编制的目的
        3.3.2 相关问卷结构设计的说明
        3.3.3 相关问卷信效度统计结果的说明
    3.4 正试问卷的形成
    3.5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强度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目的、被试、工具与数据处理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被试
        4.1.3 研究工具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统计
        4.2.1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强度总体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4.2.2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强度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4.3 分析讨论
        4.3.1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强度的总体特征
        4.3.2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强度的群体差异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就业压力反应与应对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被试、工具与数据处理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被试
        5.1.3 研究工具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统计
        5.2.1 大学生就业压力反应与应对总体情况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2.2 大学生就业压力反应与应对群体差异性分析
    5.3 分析讨论
        5.3.1 大学生就业压力反应与应对的总体特征
        5.3.2 大学生就业压力反应与应对的群体差异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适办法认同度、就业信息了解度、就业社会支持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目的、被试、工具与数据处理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被试
        6.1.3 研究工具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统计
        6.2.1 总体情况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6.2.2 群体差异性分析
    6.3 分析讨论
        6.3.1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适办法认同度、就业信息了解度和和社会支持满意度的总体特征
        6.3.2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适办法认同度、就业信息了解度和社会支持满意度的群体差异特征
    6.4 本章小结
7 综合讨论
    7.1 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适度与过度问题的综合讨论
    7.2 本研究与以往已有研究的比较
    7.3 综合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
8 结语
    8.1 本研究对大学就业压力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8.2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管理软件的发展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知识组织工具及其管理软件
2 常见词表管理软件的典型分析
    2.1 a.k.a.词表软件
    2.2 MultiTes软件
    2.3 WebChoir功能分析
        (1) 第一层为创建与转换层 (Build & Transform) , 由ConceptChoir组件实现词表构建和已有词表的导入。
        (2) 中间层为增强和标引层 (Enhance & Index) , 由ViewChoir和LinkChoir组成。
        (3) 第三层为查询与检索 (Search & Retrieve) 层, 由
3 词表的构建标准与软件评价
    3.1 知识组织工具构建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1) 国际标准
        (2) 美国标准
        (3) 英国标准
    3.2 词表软件的评价标准
        (1) 结构定义能力 (Structural Definitions)
        (2) 一致性控制能力 (Consistence Control)
        (3) 输出与共享交换能力
        (4) 互操作支持能力
        (5) 开放性与整合能力
4 结 语

(9)意志品质的质性分析、模型建构与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意志研究的历史渊源
        1.2.1 西方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2 中国古代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志的阐述
        1.2.4 心理学史关于意志的沿革
    1.3 意志的研究现状
        1.3.1 哲学领域意志的研究现状
        1.3.2 意志的心理学研究现状
        1.3.3 以往研究的局限与思考
    1.4 研究的目的
    1.5 研究的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思路
        1.6.1 意志品质维度模型的构建
        1.6.2 运动员和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的编制
        1.6.3 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测评
    1.7 研究假设
2 意志品质的质性分析与模型建构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和步骤
        2.2.1 被试
        2.2.2 工具与材料
        2.2.3 方法
        2.2.4 步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编码结果
        2.3.2 编码的信度和效度
    2.4 意志品质模型体系
    2.5 讨论与小结
3 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的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3.1 研究问题与目的
    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3.2.1 被试
        3.2.2 工具
        3.2.3 步骤
        3.2.4 资料的统计与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项目分析,改进初测量表
        3.3.2 结构公式模型检验,确定量表信度效度
4 【BTL-L-YZ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信度效度的再次检验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被试
    4.4 结果
        4.4.1 重测信度
        4.4.2 内部一致性
        4.4.3 因素结构
        4.4.4 同时效度
    4.5 讨论与小结
5 运动员意志品质差异分析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被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运动员意志品质总体水平
        5.4.2 不同项目运动员意志品质比较
        5.4.3 不同性别运动员意志品质比较
6 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的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
    6.1 研究问题与目的
    6.2 研究方法与步骤
        6.2.1 被试
        6.2.2 工具
        6.2.3 步骤
        6.2.4 资料的统计与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项目分析,改进初测量表
        6.3.2 结构公式模型检验,确定量表信度效度
7 【BTL-L-YZ1.0普通人群意志品质量表】信度效度的再检验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方法
    7.3 被试
    7.4 结果
        7.4.1 重测信度
        7.4.2 内部一致性
        7.4.3 因素结构
        7.4.4 同时效度
    7.5 讨论与小结
8 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差异分析
    8.1 研究目的
    8.2 研究方法
    8.3 被试
    8.4 结果与讨论
        8.4.1 普通大学生意志品质总体水平
        8.4.2 不同专业大学生意志品质比较
        8.4.3 不同性别大学生意志品质比较
9 讨论
    9.1 关于意志品质模型结构及其建构方法
    9.2 关于意志品质模型的验证
    9.3 意志品质测评中的社会赞许效应
    9.4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9.4.1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测试
        9.4.2 普通人群的意志品质测试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访谈协议
附录B 个人访谈纲要
附录C 代码浏览界面图示
附录D BTL-L-YZ2.0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
附录E BTL-L-YZ1.0意志品质量表
个人简历

(10)几种常见Z39.50客户端功能比较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Z39.50介绍
2 几种常见的Z39.50客户端
    2.1 单独使用的Z39.50客户端
    2.2 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集成在一起的Z39.50客户端
3各客户端功能对比及应用
    3.1 各客户端功能对比表
    3.2 Z39.50客户端功能分析和应用
4 结语

四、ITS for Windows视窗版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住房保障水平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 董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岗位交接表》的设计与检验[D]. 孙亿灵.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2)
  • [3]透过LOGO环境学习几何以培养国小学生高层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从van Hiele理论的观点[A]. 吴德邦,马秀兰,吴顺治,郑裕笃,蔡淑芬. 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 [4]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内在机制研究[D]. 喻芹芹.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5]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D]. 刘妮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 [6]道路交通事故三维模拟演示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舒强. 长安大学, 2010(03)
  • [7]大学生就业压力实证研究 ——基于对湖南省十所高校在校大学本科生的调查[D]. 田圣会. 武汉大学, 2010(09)
  • [8]传统知识组织工具管理软件的发展与评价[J]. 白海燕.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8(09)
  • [9]意志品质的质性分析、模型建构与测评[D]. 李佑发.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0)
  • [10]几种常见Z39.50客户端功能比较及应用[J]. 张俊娥.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01)

标签:;  ;  

适用于 Windows 的 ITS 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