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听觉功能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晔[1](2021)在《西安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和国家生育政策改革的背景下,出现越来越多老幼伴随的现象。加之中国家庭里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将儿童交给老年人帮忙照看,使得老幼互相伴随的时间更长,关系更密切。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看护陪伴儿童的范围缩小到家里、小区楼下、社区周边等环境中。这为研究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提供了契机。居住小区景观不仅应满足老幼的生理行为需求,还应关注到老幼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老幼群体营造出人性化的景观环境和适合老幼共享的活动空间。然而,目前的居住小区活动空间偏重于从运动健身、儿童游乐等功能去考虑,对于老幼共享、老幼结合这一角度的考虑较少。因此,为老幼群体设计共享的活动空间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老幼行为心理等特征,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幼群体进行分类。以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老幼共享活动需求进行居住小区的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通过功能,互动方式两个维度对老幼共享活动空间进行分类,来设计满足老幼共享的活动空间景观环境,并引导老幼共享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营造融合的小区氛围。首先,论文通过对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和综述的梳理总结,提出了对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两个维度的分类,依据使用功能具体分为运动型老幼共享空间、休闲型老幼共享空间、合作型老幼共享空间;依据老幼互动方式分为看护型、参与型老幼共享空间。其次,选取西安市居住小区进行调研,总结关于老幼共享空间景观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最后,以西安市大唐府邸小区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活动空间景观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论文研究,旨在提出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策略,为老幼群体提供有趣、共享、丰富的活动空间,为以后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江帆[2](2021)在《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现状调查与基于助听器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水平提高,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严峻问题。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面临着健康方面的严峻挑战,其中听力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听力障碍不仅是自身功能减退的重要表现,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导致老年人社会功能弱化、人际交往减少,极易引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是老年人常患的心理疾病之一,更是造成老年自杀的最主要原因。听力障碍作为老年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两者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数据显示,高达1/5的听障老年人报告过抑郁症状,另外有22%的听障老年人有过抑郁患病经历,如何改善听障老年人抑郁状况显得尤为迫切。随着听觉辅助治疗技术的发展,听力障碍防治进入了全新时代。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听力状况进一步干预老年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议题。目前国内外围绕听障老年人抑郁状况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方法日趋成熟,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国内针对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的研究主要以医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人群研究;其次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再次,国内目前针对听障老年人抑郁的干预研究较为局限,既往以护理干预为主的研究不仅存在干预时间短(<1个月)、证据质量等级低等问题,对于大范围的老年听障人群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以山东省冠县为样本地区,将听障老年人抑郁的现状和干预研究作为博士选题。通过探索听障老年人抑郁的流行现状、作用机制和干预措施,旨在为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践提供研究指导,为积极应对和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采用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厘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干预试验,为进一步提高听障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1)明确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的关系;(2)探讨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3)厘清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4)构建干预试验并评价干预效果;(5)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包括两部分:一是“山东省冠县老年听力障碍调查”数据,二是“山东省冠县老年听力障碍干预研究”数据。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冠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与老年听力障碍和抑郁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筛选整理符合要求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初步了解和总结目前听障老年人抑郁研究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2)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利用Meta分析法对有关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通过综合大量相关研究结果,对两者关系进行更为合理、精准、严密和客观的分析。(3)采用现场调查数据了解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运用纯音测听法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评估老年人听力及抑郁状况,采用Mantel-Haenszel χ2检验分析不同听力状况老年人抑郁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利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推断方法对不同特征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抑郁影响因素。(4)基于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对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现场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分析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5)基于听力障碍对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以听力障碍合并抑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干预试验,探究以助听器为手段的听力干预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听障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在持续收集试验对象抑郁、社会参与、社会隔离、孤独感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评价干预试验效果。研究结果(1)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关系分析根据系统评价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22篇文献纳入分析,其中14篇研究结果显示听力障碍显着增加了老年人的抑郁风险,另外8篇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听障老年人抑郁的患病风险是非听障老年人的1.26倍(OR=1.26,95%CI:1.18,1.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研究方法分类,横断面研究中听障老年人抑郁的患病风险是非听障老年人的1.28倍(OR=1.28,95%CI:1.18,1.39),队列研究中为1.23 倍(OR=1.23,95%CI:1.11,1.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听障老年人抑郁检出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在山东省冠县8个乡镇(街道)23个村庄(居委会)中抽取了 4111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量3769例,其中听障老年人1648人(43.37%)。抑郁在老年人中的检出率为10.93%(GDS-15≥5分)。按照听力状况分类,抑郁在正常听力和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听障老年人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23%、16.89%、18.21%、28.45%和34.78%,随着听力水平下降,抑郁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Mantel-Haenszel χ2检验显示不同听力状况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1)。对老年人(n=3769)抑郁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β=0.16,P=0.04),中度(β=0.33,P=0.02),重度(β=1.23,P<0.001)和极重度(β=1.74,P<0.001)听力障碍的老年人抑郁得分更高,听力障碍显着加重了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对听障老年人(n=1648)抑郁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听力障碍等级、职业状态、慢性病、基本活动能力障碍、社会参与、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是抑郁的影响因素:相比患有轻度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中度(β=0.16,P=0.02),重度(β=1.20,P<0.001)和极重度(β=1.81,P<0.001)的老年人抑郁得分更高,听力障碍越严重,抑郁症状越明显;从职业状态上看,退休(β=0.08,P=0.047)和无业(β=0.09,P<0.001)的听障老年人抑郁程度比在业的听障老年人高。从健康状况看,有慢性病(β=0.06,P=0.001)与基本活动能力障碍(β=0.11,P<0.001)的听障老年人抑郁症状更明显。对比距离调查时间一个月内无社会参与的听障老年人,有社会参与的听障老年人抑郁程度更低(β=-0.01,P<0.001)。听障老年人社会隔离越严重(β=-0.08,P<0.001)、孤独感越强烈(β=0.11,P<0.001),抑郁症状更明显。(3)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分析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①相对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OR=0.17,P<0.001)、中度(OR=0.14,P<0.001)、重度(OR=0.10,P<0.001)和极重度听力障碍(OR=0.08,P<0.001)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更低,且听力障碍等级越高,社会参与可能性越小;②相对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β=-4.60,P<0.001)、中度(β=-6.29,P<0.001)、重度(β=-6.59,P<0.001)和极重度听力障碍(β=-8.53,P<0.001)的老年人社会隔离程度更高,且听力障碍等级越高,社会隔离越严重;③相对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β=14.32,P<0.001)、中度(β=16.56,P<0.001)、重度(β=16.86,P<0.001)和极重度(β=17.97,P<0.001)听力障碍的老年人孤独感更强烈,且听力障碍等级越高,孤独感越强烈;④相对于过去一个月内无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有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更明显(β=-0.33,P<0.001)。社会隔离严重程度和孤独感强度与抑郁呈正相关关系,社会隔离越严重(β=-0.03,P<0.001)、孤独感越强烈(β=0.04,P<0.001)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更明显。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中各准化路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听力障碍和抑郁间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值为0.25,标准化总间接效应值为0.16,其中听力障碍通过社会隔离、社会参与和孤独感影响抑郁的标准化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3、0.02和0.11。Bootstrap区间估计结果显示:听力障碍和抑郁间的直接效应Bootstrap 95%CI 为(0.19,0.33),直接效应显着;总间接效应 Bootstrap 95%CI为(0.15,0.24),总间接效应也显着。(4)听障老年人抑郁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本研究招募了山东省冠县老年听力障碍调查中听力障碍合并抑郁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加入试验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接受助听器干预)和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干预试验,共收集到有效资料215份(干预组107份,对照组108份)。试验结果显示:①干预组研究对象在佩戴助听器1个月及6个月后,平均听阈值从佩戴前的52.07±12.79dBHL分别降为36.91±4.71dBHL和34.53±3.36dBHL;对照组平均听阈值无明显变化。②在利用助听器进行听力干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干预组研究对象的抑郁得分从基线的7(6,9)分分别下降到6(5,8)分、5(4,7)分和4(4,6)分,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研究对象的抑郁得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研究对象抑郁得分在每个测量时间点间的组内比较,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的抑郁得分与干预1个月后的抑郁得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他测量时间点间抑郁得分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④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抑郁得分的组间因素(F组间=27.49,P<0.001)、组内因素(F时间=270.54,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214.66,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基本保持不变。⑤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社会参与的组间因素(F组间=13.56,P<0.001)、组内因素(F时间=11.50,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7.41,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在佩戴助听器一个月后,社会参与情况得到显着改善,之后趋于平稳。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社会参与情况基本不变。⑥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社会隔离得分的组间因素(F组间=11.34,P<0.001)、组内因素(F时间=13.92,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27.85,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社会隔离程度随时间变化而逐渐下降,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社会隔离情况无明显变化。⑦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孤独感得分的组间因素(F 组间=6.30,P=0.01)、组内因素(F 时间=15.93,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16.44,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的孤独感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孤独感情况基本不变。结论与建议主要结论:(1)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为18.29%,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随着听力水平下降,不同听力等级老年人的抑郁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听力障碍显着增加了老年人抑郁程度。听力障碍等级和职业状态、慢性病、基本活动能力障碍、社会参与、孤独感、社会隔离是听障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2)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不仅直接影响抑郁,还通过社会参与、社会隔离和孤独感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比较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可以发现,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不仅大于每个中介因素代表的间接影响,同时也大于总的间接影响。(3)佩戴助听器后老年人听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抑郁程度随助听器佩戴时间延长而持续降低,社会参与度显着提升,社会隔离和孤独感明显下降。这表明良好的听力能改善老年人社会参与,维护老年人社会网络,有效减轻老年人孤独感和抑郁程度。对策建议:(1)加强听障老年人抑郁筛查力度,将抑郁等常见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年人健康的关注重点,增强听障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易获得性和专业性,实现抑郁的早发现和早治疗。(2)提高听障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完善其社会网络。通过促进社交活动、提供网络支持、加强家庭照顾等多种方式帮助听障老年人维持和发展社会资源,建立和维系满意的社会网络,以保持和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3)健全听力干预措施,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特征制定更为细化、差异化的听力干预策略。通过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层面的干预来促进听力健康,进而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积极老龄化。研究创新与不足主要创新点:(1)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填补了国内该方面的研究空白,为针对性的干预和改善听障老年人抑郁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2)本研究首次采用区别于临床样本的社区调查数据探索了针对听障老年人的人群干预方案。该方案整合了听力障碍和抑郁两种广泛存在的老年慢性病,为我国残疾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做出了新尝试。不足与展望:(1)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实证研究部分仅在山东省冠县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建议未来研究扩大抽样范围,开展大样本队列调查。(2)本次干预研究仅进行了 6个月,对长期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对助听器长期佩戴效果的研究。
李晓[3](2021)在《基于亚频段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研究老年性聋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文中提出老年性聋(Presbycusis,PC)又称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Age-related hearing loss,ARHL),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PC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和言语理解能力下降,特别在噪声环境下。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PC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12亿,其中超过5亿人将患老年性聋。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C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PC是导致及加速老年人痴呆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感觉剥夺”(sensory-deprivation)理论,并被广泛接受。该理论认为PC患者需要调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理解听觉信号减弱的言语信息,长期以往可能触发从听觉皮层到认知系统的级联式改变,进而引起认知损害。但是,之前对PC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耳蜗水平,PC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尚未阐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快速发展为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研究发现,PC患者听觉皮层存在结构和功能重塑,但是认知相关脑区是否发生重塑及其与认知损害的关系尚不清楚;更需要的是,感觉剥夺理论中听觉皮层到认知系统是否存在级联改变,以及改变模式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利用亚频段低频振荡振幅(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在脑自发活动水平研究PC患者局部脑区的功能重塑,然后基于种子点分析听觉皮层与其它进行脑区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改变;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探索静息态脑网络(resting-state networks,RSNs)网络内和网络间FC的改变,并分析上述影像学指标改变与听觉和认知功能评分的关系。本研究将在大脑水平上验证感觉剥夺理论,揭示PC患者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论文包括三个部分,摘要如下:第一部分:基于亚频段低频振幅分析老年性聋的脑功能重塑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采用slow-4和slow-5两个亚频段的ALFF来分析PC患者低频振荡的变化规律和差异,以此来反映局部脑神经活动的改变,并研究其与PC患者认识损害的相关性,探讨PC患者听觉与认知相关脑区的功能重塑。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51名PC患者作为研究组(PC组),51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良好的正常听力老年人作为控制组(NH组),分别进行听觉功能测试和认知功能评估,采集多模态MRI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利用ALFF在slow-4和slow-5两个亚频段的振幅幅值对全脑自发神经活动进行量化研究,发现PC患者组相对NH组的差异所在。再利用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研究相关脑区ALFF与听觉及认知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C组相对NH组,ALFF的变化在slow-4和slow-5两个频段存在相似之处,如双侧楔前叶和后扣带回(PCC)的ALFF均下降,而右侧颞下回(ITG)的ALFF均升高。但是在slow-4和slow-5两个频段更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如PC组在slow-4频段表现出ALFF降低的区域有双侧壳核、右侧枕上回(SOG)、角回(AG)、缘上回(SMG)、额叶眼动区(FEF)及中央旁小叶,左侧后扣带回(PCC)、顶下回(IPG)、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辅助运动区(SMA);表现为ALFF升高的区域有左侧颞横回(HG);而这些区域在slow-5频段均不存在明显组间差异。这提示PC患者异常的自发神经活动存在频率依赖性。另外,在PC组,Stroop评分与左侧顶下回(IPG)的ALFF呈负相关、TMT-B评分与左侧ITG的ALFF呈负相关、SDMT评分与右侧SMG的ALFF呈正相关、AVLT评分与左侧HG的ALFF呈正相关。在NH组认知评分与ALFF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PC患者的异常自发性神经活动是存在频率依赖性的,且与认知损害相关。对ALFF进行频率特异性分析,可以对PC患者听觉皮层及认知相关的皮层等的自发神经活动进行较细致的探索,对PC患者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发现PC患者认知损害在脑区水平的影像学标记。第二部分:基于种子点分析老年性聋的功能连接重塑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分析方法,分析感兴趣区与全脑其它体素间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功能连接改变与听力、认知水平间的相关性,在功能连接水平探索PC患者的脑重塑。材料和方法:受试者同前(包括PC组51名老年性聋患者及NH组51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良好的正常听力老年人),分别进行听觉功能测试和认知功能评估,采集多模态MRI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首先,选择PC患者双侧初级听觉皮层(颞横回)为种子点;然后,以第一部分中PC患者ALFF异常的脑区为种子点;利用RSET工具箱提取各种子点与全脑各体素的功能连接图。使用双样本t检验来比较PC组和NH组之间的功能连接图。最后,使用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评估PC组和NH组中具有显着组间差异的区域的FC值与认知及听觉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与NH组比较,PC组右侧颞横回与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前扣带回、右侧岛叶、右侧壳核、右侧中扣带回和双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明显降低。且PC组右侧颞横回与右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和PTA、SRT呈显着负相关。②与NH组比较,PC组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与颞极、颞上回(STG)、楔叶、枕中回(MOG)、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SMA)和额下回(IFG)的功能连接增强,且PC组dIPFC与左侧额下回(IFG)间的功能连接与Stroop评分呈负相关,dlPFC与左侧颞极间的功能连接与TMT-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①PC患者的听觉皮层与认知相关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发生了变化;②dlPFC与感觉运动区以及听觉语言加工背侧通路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且与认知损害有关,以上结果说明PC患者的听觉和认知相关脑区在功能连接水平发生了重塑。第三部分: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研究老年性聋的脑网络重塑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探索PC患者静息态脑子网络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的改变,以及功能连接改变与听觉和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在脑网络水平探索PC患者的脑重塑。材料和方法:受试者同前(包括PC组51名老年性聋患者及NH组51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良好的正常听力老年人),分别进行听觉功能测试和认知功能评估,采集多模态MRI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提取静息态脑网络(RSNs)。计算每个静息态脑网络多个节点(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得到网络内功能连接结果;把一个网络中所有体素的低频振荡特征取均值,计算与其他网络的功能连接,得到网络间功能连接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控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影响的前提下,计算这些脑功能子网络的网络内、网络间FC的组间差异,并分析有差异的影像学指标与听觉和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经ICA法分析后识别出12个RSNs,包括听觉网络(auditory network,AN)、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前组默认网络(an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aDMN)、后组默认网络(pos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pDMN)、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VN)、感觉运动网络(sensory motor network,SMN)、左执行控制网络(left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lECN)、右执行控制网络(right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rECN)、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Ⅰ+Ⅱ、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及基底节网络(basal ganglia network,BGN)。与NH组比较,PC组在DMN、lECN及rECN的网络内功能连接明显降低(FC降低的具体脑区有:DMN的双侧楔前叶、双侧楔叶、双侧后扣带回和右侧角回,lECN的左侧额上回内侧与左侧顶下缘角回,rECN的右侧额中回和右侧额上回);AN 与 DMN、aDMN 与 SN Ⅰ、SNⅠ 与 SNⅡ、SNⅠ 与 VN、SNⅠ与BGN的网络间功能连接明显降低;VN与AN、VN与SMN、1VN与AN的网络间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AN与DMN的功能连接强度与AVLT呈显着正相关,SN Ⅱ与aDMN的功能连接强度与PTA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证实了 PC患者的多个静息态脑网络均存在功能性改变,包括初级感觉皮层/网络和高级认知网络。网络内和网络间的FC结果揭示了 PC患者的跨模态神经可塑性和自上而下的言语信息处理控制。这些结果也揭示了 PC患者存在脑网络重塑,并且与认知损害有关。
崔晓龙[4](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许雯雯[5](2021)在《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听力学特征性改变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伴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听力学改变的特点,分析老年人认知功能与听觉功能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本研究以2018年10月~2020年4月在我院因听力下降行纯音测听及言语识别测试的78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60-95岁。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得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33例,认知功能正常组45例。所有入组老年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快速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Quick speech-in-noise,Quick SIN)和认知状态评估,以信噪比损失值(signal-to-noise ratio loss,SNR loss)作为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结果,分别获得双耳500、1000、2000、4000 Hz平均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PTA)、MMSE量表总得分及双耳信噪比损失(signal-to-noise ratio loss,SNR loss),比较不同认知功能状态的老年人在听力损失程度和信噪比损失程度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认知状态的老年人在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Hz频率的平均听力阈值情况和信噪比损失情况。本次调查的78例老年人中认知功能障碍33例,占比42.31%。(1)认知功能障碍组老年人信噪比损失25例,占比75.76%,其信噪比损失程度以中度为主;认知功能正常组老年人信噪比损失36例,占比80.00%,信噪比损失程度以轻度为主。(2)认知功能障碍组老年人的平均听力阈值在125、250、500、1000Hz频率(25.61±13.74、25.15±14.87、31.21±18.03、37.12±18.03)d BHL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22.67±9.63、20.33±11.84、25.33±13.46、30.56±13.62)d BHL,在2000、4000、8000Hz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听力损失程度均较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重,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听力学表现为以中低频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总的来说,老年人认知功能与听觉功能具有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平均听阈升高和噪声下言语理解能力下降的风险增高。
孙晶晶[6](2021)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文中提出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三元”设计论。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策略及评估方法,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评估体系,并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遴选指标,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南京的两处康复景观进行实例研究和评估。又通过总结对儿童、老年人和临终患者三类不同人群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环境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并以“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本文是对现有康复景观相关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并进一步将创新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思想与成果可以为发展初期的现代康复景观设计带来指导与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八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康复景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对于康复景观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归纳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康复景观的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的历程、演变和现状。归纳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与医疗和康复相关的景观特征和对人们康复的影响。第三章为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切入点、和设计标准。本章节重点总结了康复景观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基础。以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为出发点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即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以“三元”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作者通过分析设计切入点,结合了现代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了现代康复景观的三条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第四章为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与策略构建。本章通过对使用者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对环境需求的初步分析,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第五章是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例研究。基于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于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征询意见,形成了以生理核心康复性,心理核心康复性和精神核心康复性为准则层(包含34项指标)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初选指标集合。通过灰色统计法(GST法)对初选指标集合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又以城市南京为例,实地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新建医院(鼓楼医院)以及一所疗养院(钟山干部疗养院),初步明确南京城市康复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居民对康复景观的认知与希冀,同时结合问卷答案,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经过两两对比将指标间的重要性定性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权重赋值结果,从而得出南京两处康复景观基于“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第六章是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策略及应用。通过对不同特殊使用者人群生理,心理及精神特征和对环境的需求分析,总结了具有人群针对性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第七章介绍了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作者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此项目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整个项目从初期的现场调研到汇报完成和通过都是依照作者总结的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从医院场地的总体规划深入到重症儿童监护室康复花园的详细设计。设计成果得到了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第八章为本课题后续研究及展望。本文在康复景观研究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及相关准则,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康复景观后续的研究和发展起到基础奠定以及方向指引的作用。全文字数:13万余字图表:200余幅
陈思清[7](2020)在《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迅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峻,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大幅增长。据统计,中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已接近3亿人,占总人口近1/4,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推动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以此催生了新的健康产业链。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据统计,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76亿人,占比12.6%,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对养老保健产业的需求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现状很难满足老年群体的各项需求,适老性设计也往往只体现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完整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从将从老年人的切实需出发,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老年人行为学和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需求。再结合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研究,从森林康养环境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出发,提出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设计策略。通过对森林康养基地基础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尽可能保障老年人出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扩大老年人游憩可达范围,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通过植物景观设计及色彩设计等康复性景观设计,营造舒适自然环境中的积极感官刺激,实现森林康养环境中的情感赋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空间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以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融合自然,体现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通过对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的身心需求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空间设计策略,完善我国适老性森林康养环境的理论研究。最后本文还将对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进行适老性概念规划,并选取东部片区中的两个村落进行设计实践,构建适宜老年人游憩疗养的森林康养基地,进一步加深理论研究的实质性指导作用。
汪悦[8](2020)在《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机构养老尚不完善等问题,居住小区作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户外景观设计备受关注,加之我国对康复景观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康复景观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并在户外景观设计中得到了重视和推广,将康复景观理念融入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有利于改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中的不适宜性,为我国当前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建设提供依据。本文以石家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从康复景观视角探讨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的康复景观设计,在进行研究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两部分:(1)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对康复景观、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户外老年活动空间、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进行相关研究分析。(2)实地调研:①通过观察法对石家庄6个居住小区样本进行走访调查和样本记录,并基于康复景观视角挖掘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景观现存问题;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居住小区内老年人个体的基本情况、行为习惯及户外活动需求、对康复景观的兴趣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老年人日常行为特点及康复景观在居住小区景观中的应用潜力;③通过SD分析法构造定量化数据,让老年人对分别从人工要素、感官要素、自然要素三大方面,共计25因子对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进行打分评价,得出老年人对现有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满意度评价,并通过分析得出不同老化程度、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对景观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最后基于康复景观视角,结合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对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为后续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的提出打下理论及实践基础。通过对石家庄市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现状和对老年人的相关研究调查,得出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中应遵循参与互动性原则、康养保健性原则、代际共享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场地安全性原则、适老设施隐性化原则、冬季景观多样化原则、空间类型多样化原则和地域艺术性原则9个设计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到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总结出有关活动场地、园林建筑、植物、水体、园路、铺装和公共设施7大方面的设计策略,为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设计策略,为构建适宜我国当前老年人生活的户外活动空间和未来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性景观设计提供帮助。
张玉箫[9](2020)在《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建立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中医序贯治疗方案。方法:将2017年06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四川大学望江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峨眉山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标准,言语识别率≤80%,且年龄≥60岁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收集入组,其中脱落3例,剔除2例,最终纳入85例病例进行研究统计,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运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为试验组(针药合用)30人58耳,对照组1(单纯针刺)27人52耳,对照组2(单纯中药)28人53耳。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4周、6周四个时间窗进行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填写、纯音听阈测定及言语识别率检查以评估受试者在接受三种治疗方案后纯音听阈、言语识别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最后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健脾滋肾法”可以提高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P<0.05),且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好(P<0.05)。2.“健脾滋肾法”能有效改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且试验组疗效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好(P<0.05)。3.“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中的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卫生及健康变化五个维度的评分有改善作用。4.本次实验最终纳入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共85例,包括45例男性受试者及40例女性受试者。卡方检验表明,各组的基线数据(性别、患耳侧别、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相互比较。结论:1.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降低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阈阈值,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2.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提高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言语识别率,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3.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可以改善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优于针刺组和中药组。4.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卫生及健康变化有改善作用。
蒙山[10](2020)在《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老年公寓建筑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西咸新区为例》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中国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老年人口的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也最快,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更好地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也百姓福祉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构建养老体系、孝老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强医养结合,推进社会老龄事业与产业进一步发展,能够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养老事业做出重要指引。本研究选取遵循“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策略提出”的逻辑主线,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补充老年学理论、建筑设计理论及评价学理论,从老年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视角出发,构建老年公寓的满意度评价模型,并对西咸新区三个不同等级的老年公寓进行使用后评价,最后提出优化建议。首先,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总结梳理,分析了层次需求理论、老年公寓与使用后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继而,从老年人的五大层次的需求进行详细剖析,老年公寓使用中,老年人真正需求的几大方面的主要问题。随后,构建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老年公寓建筑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与老年人满意度及老年公寓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评价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数理分析方法,借助EXCEL、SPSS和IPA分析工具,对西咸新区的三家老年公寓进行使用后评价。结果发现,三家老年公寓使用后评价总得分水平良好。基于使用后评价结果,从老年公寓的优化设计原则、优化策略两个视角,针对性剖析老年公寓的建筑设计优化路径,构建需求层次理论下的老年公寓的优化设计策略框架。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总结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对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老年公寓建筑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做出展望。结果发现,三桥老年公寓、王道老年公寓和颐福阁老年公寓的评价总分结果为由高到低,与星级评定结果一致,三家老年公寓在满足老年人使用需求方面各有欠缺和优点,但总体来说,它们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有较多需要优化提升的地方。
二、老年人听觉功能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听觉功能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和国家生育政策 |
1.1.2 居住小区活动空间现状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居住小区活动空间 |
1.2.3 老幼共享 |
1.2.4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概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2 理论阐释与研究综述 |
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1.1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
2.1.2 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
2.2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空间与行为分析 |
2.2.1 空间对人的行为影响 |
2.2.2 居住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 |
2.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 |
2.3.1 老幼群体分类 |
2.3.2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类型 |
2.4 老幼行为心理研究 |
2.4.1 老年人生理感知特征 |
2.4.2 儿童生理感知特征 |
2.4.3 老年人行为心理特征 |
2.4.4 儿童行为心理特征 |
2.4.5 老幼生理、心理、行为异同 |
2.5 相关研究综述 |
2.5.1 国外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研究综述 |
2.5.2 国内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研究综述 |
2.5.3 国内外老幼共享活动空间研究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居住小区活动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
3.1 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
3.1.1 调研对象及内容 |
3.1.2 调研方法 |
3.2 西安市居住小区活动空间景观调研 |
3.2.1 恒大御景小区调研 |
3.2.2 华远海蓝城小区调研 |
3.2.3 浐灞新都汇小区调研 |
3.2.4 海璟印象城小区调研 |
3.2.5 林邑小区调研 |
3.2.6 调研结果总结 |
3.3 活动空间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调查内容 |
3.3.2 问卷发放情况 |
3.3.3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3.3.4 问卷调查总结 |
3.4 活动空间分析总结 |
3.4.1 活动空间分析 |
3.4.2 有利特征 |
3.4.3 现存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
4.1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
4.1.1 地形空间要素 |
4.1.2 色彩要素 |
4.1.3 水景 |
4.1.4 植物 |
4.1.5 游乐与健身设施 |
4.1.6 道路与铺装 |
4.1.7 导视系统 |
4.2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
4.2.1 安全性原则 |
4.2.2 公平共享原则 |
4.2.3 多功能原则 |
4.2.4 趣味性原则 |
4.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
4.3.1 人性化设计 |
4.3.2 突出使用功能 |
4.3.3 提高空间可达性 |
4.3.4 增加场所互动 |
4.3.5 营造情景氛围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西安市大唐府邸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 |
5.1 研究对象选取 |
5.2 西安大唐府邸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
5.2.1 场地概况 |
5.2.2 活动空间总体布局 |
5.2.3 活动空间景观要素 |
5.2.4 活动空间使用人群及行为分析 |
5.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的应用 |
5.3.1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布局改造建议 |
5.3.2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趣味性设计改造建议 |
5.3.3 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施改造建议 |
5.3.4 增加参与型共享活动空间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二 图表目录 |
附录三 居住小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居住小区老幼群体户外活动访谈记录 |
(2)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现状调查与基于助听器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重要概念阐释 |
2.1.1 听力障碍 |
2.1.2 抑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2.2.3 社会排斥理论 |
2.2.4 活动理论 |
2.2.5 躯体症状—情绪困扰模型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研究 |
2.3.2 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
2.3.3 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2.3.4 听障老年人抑郁干预研究 |
2.3.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听力障碍与抑郁关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3.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1 文献检索策略 |
3.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1.4 质量控制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检索结果 |
3.2.2 纳入文献一般特征 |
3.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4 Meta分析结果 |
3.2.5 异质性检验 |
3.2.6 敏感性分析 |
3.2.7 发表偏倚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抑郁流行现状研究 |
4.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指标 |
4.1.3 统计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4.2.2 不同听力状况老年人抑郁检出情况 |
4.2.3 不同特征老年人抑郁状况分析 |
4.2.4 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4.3 讨论 |
4.3.1 抑郁检出状况分析 |
4.3.2 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指标 |
5.1.3 统计分析 |
5.2 研究结果 |
5.2.1 回归分析 |
5.2.2 作用机制分析 |
5.3 讨论 |
5.3.1 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2 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比较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听障老年人抑郁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
6.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6.1.1 研究对象 |
6.1.2 干预内容与方法 |
6.1.3 研究指标 |
6.1.4 质量控制 |
6.1.5 统计分析 |
6.2 研究结果 |
6.2.1 基线数据 |
6.2.2 助听器干预情况 |
6.2.3 干预效果评价 |
6.3 讨论 |
6.3.1 助听器对抑郁的干预效果分析 |
6.3.2 助听器对社会参与、社会隔离与孤独感的干预效果分析 |
6.3.3 听障老年人助听器的选配与使用状况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创新与不足 |
7.3.1 创新 |
7.3.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亚频段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研究老年性聋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亚频段低频振幅分析老年性聋的脑功能重塑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种子点分析老年性聋的功能连接重塑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研究老年性聋的脑网络重塑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综述 老年性聋与认知损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English Article Ⅰ |
English Article Ⅱ |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听力学特征性改变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性聋患者言语识别能力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基于CITESPACE的康复景观研究可视化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注释 |
第二章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历程 |
2.1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康复医学的概念 |
2.1.2 康复景观的概念 |
2.1.3 康复景观的分类 |
2.1.4 康复景观的主要特征(如何区别于一般景观) |
2.1.5 康复景观的主要疗愈方法:园艺疗法与景观疗法 |
2.1.6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康复景观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演变 |
2.2.1 原始医学下的萌芽期 |
2.2.2 经验主义医学下的雏形期 |
2.2.3 科技-机械主义医学下的失落 |
2.2.4 人文主义医学下的重整期 |
2.3 康复景观的设计方法的演变与分类 |
2.3.1 传统设计方法 |
2.3.2 植物学或生态设计方法 |
2.3.3 以人为主导的设计方法 |
2.3.4 以实证研究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注释 |
第三章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及其思想基础 |
3.1 以循证设计为指导的康复景观设计理论 |
3.1.1 循证设计 |
3.1.2 罗杰·乌尔里希 |
3.1.3 史蒂芬·卡普兰与瑞秋·卡普兰 |
3.1.4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
3.1.5 其他相关理论 |
3.2 人文(健康)地理学下的康复景观理论及相关思想 |
3.2.1 威尔·杰斯勒尔 |
3.2.2 基于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 |
3.2.3 基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建筑思想 |
3.2.4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
3.2.5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语言 |
3.2.6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 |
3.3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理论 |
3.3.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思想 |
3.3.2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核心诉求、康复机制和设计标准 |
3.3.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注释 |
第四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 |
4.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 |
4.1.1 生理舒适性原则 |
4.1.2 心理愉悦性原则 |
4.1.3 心灵进阶性原则 |
4.2 康复景观与建筑相关的设计考量 |
4.2.1 康复景观在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类型 |
4.2.2 建筑与康复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
4.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策略 |
4.3.1 ―五感‖设计策略 |
4.3.2 康复景观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策略 |
4.3.3 无障碍设计策略 |
4.3.4 种植设计 |
4.3.5 "神圣"感的营造 |
4.3.6 案例分析:所有人的康复花园……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
4.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注释 |
第五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例研究 |
5.1 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
5.1.1 评价指标的初选 |
5.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1.3 灰色统计法(GST法) |
5.1.4 灰类白化函数计算 |
5.2 GST法分析结果 |
5.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
5.4.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
5.4.2 层次分析法理论框架概述 |
5.4.3 软件说明 |
5.5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
5.5.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5.5.2 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导入 |
5.5.3 数据处理与结果 |
5.6 实例调查 |
5.6.1 康复景观在南京的发展概况 |
5.6.2 案例介绍 |
5.6.3 初步问卷调查结果 |
5.6.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5.6.5 调查问卷结果 |
5.6.6 调查结果加权评分 |
5.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释 |
第六章 针对特殊人群的“三元”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
6.1 适宜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
6.1.1 老年人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一般指60 岁以上人群) |
6.1.2 适宜老年人(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
6.1.3 案例分析 |
6.1.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
6.1.5 适合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特征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
6.1.6 案例分析 |
6.2 适宜儿童(尤其是0-14 岁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
6.2.1 儿童患者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 |
6.2.2 适宜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
6.2.3 案例分析 |
6.2.4 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 |
6.2.5 适合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
6.2.6 案例分析 |
6.3 适宜临终病患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
6.3.1 临终患者的人群特征 |
6.3.2 适宜临终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注释 |
第七章 ―生命的韵律‖基于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的设计案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花园 |
7.1 项目背景 |
7.1.1 项目起缘 |
7.1.2 问卷调查 |
7.1.3 设计目标 |
7.2 项目设计 |
7.2.1 场地分析 |
7.2.2 医院整体设计建议 |
7.2.3 PICU康复花园设计 |
7.3 设计总结 |
7.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注释 |
第八章 本课题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与展望 |
8.1 本课题重点思想 |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8.3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康复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AHP分层发实地调查问卷 |
附录3:ASSENT FORM |
附录4:QUESTIONNAIRE |
后记 |
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
(7)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1.1.2 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
1.1.3 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趋势 |
1.1.4 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适老性环境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2 森林康养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适老性环境与老年人行为特征研究 |
2.1 适老性环境设计理论 |
2.1.1 适老性设计概念 |
2.1.2 适老性环境概念 |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1 需求理论的的基本内容 |
2.2.2 需求理论在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中的应用 |
2.3 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
2.3.1 老年人的分类 |
2.3.2 老年人生理机能分析 |
2.3.3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
2.3.4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
2.3.5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
2.3.6 老年人的活动领域 |
2.3.7 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
2.4 适老性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
2.5 森林环境中的适老性设计层次 |
2.5.1 森林疗养资源的利用与无障碍设施保障 |
2.5.2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与产品体验深化 |
3 森林康养基地资源利用与无障碍设施保障 |
3.1 森林康养基地中的疗法因子 |
3.1.1 森林疗法因子的概念 |
3.1.2 森林疗法因子与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
3.1.3 森林疗法因子的作用 |
3.2 森林康养基地中疗法因子的利用 |
3.2.1 森林疗法因子与康复性植物景观研究 |
3.2.2 森林疗法因子与设施研究 |
3.3 无障碍设施保障 |
3.3.1 道路设施设计 |
3.3.2 扶手设计 |
3.3.3 座椅设计 |
3.3.4 停车场设计 |
3.3.5 导视系统设计 |
3.3.6 照明设施设计 |
4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与产品体验深化 |
4.1 多样化适老性空间设计 |
4.1.1 休闲运动空间 |
4.1.2 园艺体验空间 |
4.1.3 步行游憩空间设计 |
4.1.4 老幼复合空间 |
4.1.5 庭院休闲空间 |
4.1.6 失智老人的庭院空间 |
4.2 色彩设计 |
4.2.1 色彩对老年人的影响 |
4.2.2 色彩与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 |
4.2.3 人工色彩在森林康养基地中的应用 |
4.3 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的产品设计 |
4.4 老年人运动处方的制定 |
4.4.1 老年人健康评价 |
4.4.2 SF-36量表 |
4.4.3 老年人健身运动研究 |
4.4.4 老年人运动处方 |
5 案例分析 |
5.1 东京奥多摩康养步道 |
5.1.1 奥多摩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理念 |
5.1.2 奥多摩森林康养步道特点 |
5.1.3 奥多摩步道的森林疗养课程 |
5.1.4 借鉴意义——特色森林康养步道的构建 |
5.2 日本横滨太阳城 |
5.2.1 横滨太阳城项目概况 |
5.2.2 借鉴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 |
5.3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
5.3.1 FuFu山梨保健农园概况 |
5.3.2 FuFu山梨保健农园特色课程 |
5.3.3 借鉴意义——多样化的产品组合 |
5.4 韩国山阴疗养林 |
5.4.1 山阴疗养林简介 |
5.4.2 疗养林项目 |
5.4.3 借鉴意义——空间特色的打造与强化 |
5.5 北京太阳城 |
5.5.1 北京太阳城概况 |
5.5.2 北京太阳城特色 |
5.5.3 借鉴意义——人性化设施保障 |
6 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说明 |
6.1 项目概况 |
6.1.1 区位及交通分析 |
6.1.2 上位解读 |
6.1.3 规划设计范围 |
6.1.4 市场分析 |
6.1.5 发展需求分析 |
6.2 现状分析 |
6.2.1 高程与汇水分析 |
6.2.2 自然资源分析 |
6.2.3 人文资源分析 |
6.2.4 现状设施分析 |
6.2.5 现状总结 |
6.3 概念规划与分区 |
6.3.1 规划依据 |
6.3.2 规划定位 |
6.3.3 规划目标 |
6.3.4 总体布局——规划结构 |
6.3.5 康养项目规划 |
6.3.6 康养步道规划 |
6.3.7 景点规划 |
6.3.8 康养产品规划 |
6.4 余家坪综合服务基地设计 |
6.4.1 场地概况 |
6.4.2 现状分析 |
6.4.3 设计定位及策略 |
6.4.4 空间结构 |
6.4.5 步行街改造 |
6.4.6 四园设计 |
6.4.7 其他节点设计 |
6.5 石排场特色居养基地设计 |
6.5.1 场地概况 |
6.5.2 设计定位 |
6.5.3 设计策略 |
6.5.4 空间结构 |
6.5.5 特色文化栖居 |
6.5.6 专业理疗栖居 |
6.5.7 山林自然栖居 |
6.6 专项分析 |
6.6.1 道路设计 |
6.6.2 服务设施设计 |
6.6.3 导视系统设计 |
6.6.4 植物设计 |
6.6.5 竖向设计 |
6.6.6 照明设计 |
6.6.7 铺装设计 |
6.6.8 色彩设计 |
6.6.9 用地平衡表 |
参考文献 |
毕业设计图纸目录 |
毕业设计图纸 |
个人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8)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 |
1.1.2 我国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3 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景观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关系 |
1.1.4 康复景观在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兴起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2.1 康复景观相关概述 |
2.1.1 康复景观概念 |
2.1.2 康复景观的特点 |
2.1.3 康复景观的作用机制 |
2.2 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相关概述 |
2.2.1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
2.2.2 户外老年活动空间的概念 |
2.2.3 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
2.3 老年人基本特征与需求分析 |
2.3.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需求分析 |
2.3.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分析 |
2.3.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与需求分析 |
2.4 相关理论依据 |
2.4.1 压力痊愈理论 |
2.4.2 植物学 |
2.4.3 环境心理学 |
2.4.4 老年心理学 |
2.5 本章小结 |
3 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调研与分析 |
3.1 石家庄总体情况概述 |
3.2 调研目的、对象方法与内容概述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对象 |
3.2.3 调研方法 |
3.2.4 调研内容 |
3.3 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初步调研 |
3.4 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具体调研 |
3.4.1 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现状调研与记录 |
3.4.2 石家庄居住小区老年人问卷调研 |
3.5 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
3.5.1 通过走访居住小区对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对现存问题归纳 |
3.5.2 受访老年人个体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 |
3.5.3 老年人在居住小区户外活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3.5.4 应用SD分析法对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满意度评价分析 |
3.5.5 老年人对康复景观认知及兴趣程度统计与分析 |
3.6 调研总结 |
3.7 本章小结 |
4 康复景观理念下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构建 |
4.1 康复景观理念下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
4.1.1 参与互动性原则 |
4.1.2 地域艺术性原则 |
4.1.3 保健性原则 |
4.1.4 代际共享原则 |
4.1.5 动态适应性原则 |
4.1.6 场地安全性原则 |
4.1.7 适老设施隐性化原则 |
4.1.8 冬季景观多样化原则 |
4.1.9 空间类型多样化原则 |
4.2 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
4.2.1 场地设计策略 |
4.2.2 园林建筑设计策略 |
4.2.3 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
4.2.4 水体景观设计策略 |
4.2.5 步行道路设计策略 |
4.2.6 铺装的设计策略 |
4.2.7 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引言 |
1.1 中医研究现状 |
1.2 西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案 |
2.1 研究内容 |
2.1.1.研究对象及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2.1 中医诊断标准 |
2.1.2.2 西医诊断标准 |
2.1.2.2.1 耳聋诊断标准 |
2.1.2.2.2 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
2.1.2.2.3 言语识别率分级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技术路线图 |
2.2.2 研究方法 |
2.2.3 干预方案 |
2.2.3.1 中药方案 |
2.2.3.2 针刺方案 |
2.2.4 治疗方案 |
2.2.5 观察指标 |
2.2.6 材料器具 |
2.2.7 听力学检查基本流程 |
2.2.7.1 纯音听阈测定 |
2.2.7.2 言语识别率检测 |
2.2.8 资料管理与保存 |
2.2.9 质量控制 |
2.2.10 不良事件、脱落原因记录与分析 |
2.2.11 疗效评价标准 |
2.2.11.1 耳聋疗效评定标准 |
2.2.11.2 言语识别率疗效评定标准 |
2.2.11.3 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标准 |
2.2.12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试者纳入情况 |
2.3.2 基线资料分析 |
2.3.2.1 各组受试者性别分布分析 |
2.3.2.2 各组受试者患耳侧别构成分析 |
2.3.2.3 各组受试者听力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
2.3.2.4 各组受试者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
2.3.2.5 各组受试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总分分析 |
2.3.3 结果分析 |
2.3.3.1 耳聋疗效分析 |
2.3.3.1.1 各组治疗后2周、4 周、6 周耳聋疗效的比较 |
2.3.3.1.2 治疗2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1.3 治疗4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1.4 治疗6周后耳聋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2 言语识别率疗效分析 |
2.3.3.2.1 各组治疗后2周、4 周、6 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比较 |
2.3.3.2.2 治疗后2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2.3 治疗后4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2.4 治疗后6周言语识别率疗效的组间比较 |
2.3.3.3 治疗前后SF-36 总分变化比较分析 |
2.3.3.4 试验组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3.3.4.1 试验组治疗后2周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3.3.4.2 试验组治疗后4周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3.3.4.3 试验组治疗后6周试验组SF-36 评分分维度比较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中医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认识 |
2.4.2 西医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认识 |
2.4.3“健脾滋肾法”治疗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的理论基础 |
2.4.3.1 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
2.4.3.2 耳者,肾之官也,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
2.4.4“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治疗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理论探寻 |
2.4.4.1 脾肾同补,健脾为主,辅以滋肾 |
2.4.3.2 健脾滋肾,针药合用 |
2.4.5“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症状改善的影响 |
2.4.5.1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纯音听阈的影响 |
2.4.5.2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言语识别率的影响 |
2.4.5.3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结果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老年公寓建筑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西咸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加剧 |
1.1.2 养老设施建设情况亟待改善 |
1.1.3 建筑空间适老化研究待深化 |
1.1.4 西咸新区养老服务业需优化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相关研究 |
1.3.2 老年公寓相关研究 |
1.3.3 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1.1 需求层次理论的概述 |
2.1.2 需求层次理论在老年人群中的体现 |
2.1.3 需求层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2.2 老年人相关理论 |
2.2.1 老年人的定义与分类 |
2.2.2 老年人群体的特有属性 |
2.3 老年公寓相关理论 |
2.3.1 老年公寓的概念与分类 |
2.3.2 老年公寓设计的现存问题 |
2.4 使用后评价(POE)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
2.4.1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
2.4.2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
2.4.3 使用后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老年公寓建筑空间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老年人对老年公寓所需求要素分析 |
3.1.1 选择评价要素的原则 |
3.1.2 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生理需求要素 |
3.1.3 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安全需求要素 |
3.1.4 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社交需求要素 |
3.1.5 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尊重需求要素 |
3.1.6 老年人对老年公寓的自我实现需求要素 |
3.2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老年公寓建筑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3 评价要素优选 |
3.2.4 构建评价体系 |
3.2.5 评价体系的普适度 |
3.3 各判断矩阵相对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3.3.1 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
3.3.2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3.4 各要素组合权重计算和结果排序 |
3.4.1 组合权重的计算 |
3.4.2 组合权重的排序 |
3.5 各要素权重结果分析 |
3.5.1 目标层权重的分析 |
3.5.2 准则层权重的分析 |
3.5.3 因素层权重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西咸新区老年公寓建筑空间使用后评价实证研究 |
4.1 西咸新区养老机构概况分析 |
4.1.1 西咸新区老龄化发展现状 |
4.1.2 西咸新区养老机构概况 |
4.2 使用后评价过程 |
4.2.1 制定调研实施计划 |
4.2.2 老年公寓调研案例选择 |
4.2.3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2.4 满意度评价的IPA分析 |
4.3 西咸新区老年公寓建筑空间评价结果分析 |
4.3.1 沣东新城三桥老年公寓 |
4.3.2 沣西新城王道老年公寓 |
4.3.3 沣西新城颐福阁老年公寓 |
4.4 西咸新区三家老年公寓加权评价结果分析 |
4.4.1 生理需求层次的结果分析 |
4.4.2 安全需求层次的结果分析 |
4.4.3 社交需求层次的结果分析 |
4.4.4 尊重需求层次的结果分析 |
4.4.5 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结果分析 |
4.5 西咸新区三家老年公寓最主要问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西咸新区老年公寓优化策略 |
5.1 满足生理需求的老年公寓优化设计策略 |
5.1.1 感知系统需求 |
5.1.2 神经系统需求 |
5.1.3 运动系统需求 |
5.2 满足安全需求的老年公寓优化设计策略 |
5.2.1 行为安全 |
5.2.2 空间安全 |
5.3 满足社交需求的老年公寓优化设计策略 |
5.3.1 爱的需求 |
5.3.2 归属需求:文化归属感 |
5.4 满足尊重需求的老年公寓优化设计策略 |
5.4.1 公众参与需求:良好的群众参与氛围营造 |
5.4.2 个人权益保障 |
5.5 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老年公寓优化设计策略 |
5.5.1 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 |
5.5.2 自我展示需求:提供才艺展示的场所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前景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一 西咸新区老年公寓老年人需求指标征询表 |
附录二 西咸新区老年公寓老年人需求指标打分表 |
附录三 老年公寓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评分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西咸新区老年公寓老年公寓调研实拍 |
致谢 |
四、老年人听觉功能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居住小区老幼共享活动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姚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现状调查与基于助听器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江帆. 山东大学, 2021(10)
- [3]基于亚频段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研究老年性聋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D]. 李晓. 山东大学, 2021(11)
-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听力学特征性改变的初探[D]. 许雯雯.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6]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D]. 孙晶晶. 东南大学, 2021(02)
- [7]适老性森林康养基地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三明市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东部片区为例[D]. 陈思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石家庄居住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 汪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对低言语识别老年性耳聋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玉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老年公寓建筑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以陕西省西咸新区为例[D]. 蒙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听力下降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听力障碍论文; 听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