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产程胎儿监护与急症剖宫产(论文文献综述)
赵贞[1](2021)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我国是世界上剖宫产率较高国家之一,据悉我国剖宫产率在1980年以后快速上升,2011年大规模调查显示中国平均剖宫产率高达54.5%。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许多剖宫产的孕妇选择生育二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2010年美国鼓励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previous cesarean delivery,TOLAC),尽量减少选择性重复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delivery,ERCD),从而增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agina birth after cesarean delivery,VBAC)。TOLAC对母婴安全性相比较尚存争议,各个文章分析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收集了在国内外已经发表的关于TOLAC、VBAC及ERCD母婴结局的一些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验证TOLAC、VBAC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对TOLAC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性意义。方法:通过电脑对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KNI)、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并手工检索所有计算机不能检索到的研究报告及会议内容,纳入最初的研究中。检索时限控制到2021年1月份。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4.0.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Meta分析共纳入16篇文献,部分文章同时讨论了TOLAC及VBAC与ERCD的妊娠结局。16篇文中均为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产后出血量的研究5项,产后出血发生率的研究7项,子宫破裂的研究9项,子宫切除的研究4项,产褥感染的研究7项,输血的研究9项,平均住院日的研究5项,住院费用的研究3项,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的研究8项,新生儿送入NICU的治疗的研究9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1.TOLAC组与ERCD组子宫破裂率[RR=1.83,95%CI(1.33,2.53),P<0.05]、产褥感染[RR=0.47,95%CI(0.25,0.90),P<0.05]、新生儿Apgar评分<7分[RR=2.16,95%CI(1.66,2.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RR=0.86,95%CI(0.49,1.50),P>0.05]、输血率[RR=0.94,95%CI(0.59,1.51),P>0.05]、子宫切除率[RR=0.43,95%CI(0.14,1.37),P>0.05]、新生儿送入NICU治疗率[RR=1.04,95%CI(0.96,1.13),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LAC较ERCD可增加子宫破裂发生率降低产褥感染率。2.VBAC组与ERCD组产后出血发生率[RR=0.74,95%CI(0.62,0.89),P<0.05],产后出血量[MD=-102.11,95%CI(-192.37;-11.85),P<0.05],产褥感染[RR=0.35,95%CI(0.25,0.48),P<0.05],平均住院日[MD=-2.25,95%CI(-2.77;-1.73),P<0.05],住院费用[MD=-3143.15,95%CI(-3807.23;-2479.06),P<0.05],新生儿Apgar评分<7分[RR=1.90,95%CI(1.24,2.92),P<0.05],新生儿送入NICU[RR=0.82,95%CI(0.71,0.95),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输血[RR=0.43,95%CI(0.17,1.08),P>0.05]及子宫破裂[RR=1.12,95%CI(0.03,42.13),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VBAC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NICU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结论:1.VBAC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NICU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2.TOLAC子宫破裂风险较ERCD高,但不增加子宫切除的风险。3.TOLAC较ERCD新生儿Apgar<7分风险高,但未增加新生儿送入NICU治疗风险。4.充分评估后规范开展TOLAC是有1次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安全可行的分娩方式。
张娟,郑芳[2](2021)在《脐带脱垂2例临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脐带脱垂分为隐性及显性脐带脱垂,发生突然,难以预测。尽管脐带脱垂发生率低,但可在短时间内危及胎儿生命,是导致死胎和死产的病因之一。发生脐带脱垂,要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争分夺秒抢救胎儿的生命。现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2例显性脐带脱垂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病例1:患者,女,28岁,2019年2月23日14时40分因"停经9月余,见红1 h"入院。患者约1 h前出现阴道流液见红,无腹痛,急来我院。孕期未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停经4月余自觉胎动并持续良好,
蔡建瑜[3](2021)在《产前和产时电子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产前与产时胎心监护在诊断胎儿窘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49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产前和产时均接受电子胎心监护,后依据电子胎心监护结果将498例孕妇划分成对照组(胎心监护结果正常者)260例和观察组(胎心监护结果异常者)238例,统计并比较两组的胎窘有关危险因素、胎儿窘迫、分娩情况、新生儿结局、新生儿生后1min、5min和10min的Apgar评分与分娩后脐动脉血pH值情况。结果观察组脐带绕颈、脐带扭转、脐带打结、前置胎盘、胎盘老化、胎盘早剥、羊水过少、重度子痫前期、发热以及重度贫血等胎窘危险因素和胎窘发生比对照组更多(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比对照组更少,产钳助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以及羊水粪染出现比对照组更多(P<0.05)。观察组新生儿生后1min、5min和10min的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予以孕妇产前和产时电子胎心监护能早期发现到胎儿窘迫,尽早予以预防和处理,对改善分娩结局、确保母婴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冯春艳[4](2021)在《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为更好地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8年12月于藁城人民医院分娩的足月、头位、单胎的757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胎位异常、择期剖宫产、经产妇、III类图形),宫口开大3CM后给予持续性硬膜外无痛分娩麻醉,宫口开大5cm给予持续胎心电子监护。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两组,A组(n=584例)为第二产程≤3小时,B组(n=173例)为第二产程>3小时且≤4小时。A组根据胎心电子监护三类图形可分为A1组(I类图形)和A2组(II类图形)。B组根据胎心电子监护三类图形可分为B1组(I类图形)和B2组(II类图形)。比较各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PH、乳酸及碱剩余)、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NICU入住率等指标。结果:1.A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明显高于B组,乳酸、碱剩余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1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高于A2组,乳酸、碱剩余明显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1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高于B2组,乳酸、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1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PH值高于B1组,乳酸、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2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PH值高于B2组,乳酸、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A1组新生儿出生Apgar1分钟评分高于A2组(P<0.05);B1组新生儿出生Apgar1分钟评分高于B2组(P<0.05);A1组和B1组及A2组和B2组新生儿出生Apgar1分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7.A1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A2组,B1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B1组,A2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超过3小时会引起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降低,乳酸和碱剩余水平升高。2.在分娩镇痛的新产程中第二产程近达3小时时需要尽快处理终止妊娠。在第二产程中一旦出现二类图形,需要尽快处理。
朱宝平[5](2018)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医学疼痛指数中,分娩痛仅次于烧灼伤痛而位居第二。过度疼痛对母胎均会造成不良影响,也是造成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一个主要原因。分娩镇痛对广大产妇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且在国内开展的历史已逾六十余年,可惜研究表明即使在一线城市,分娩镇痛率仍不足10%。究其原因,除了传统观念局限、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人员短缺等之外,其实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其对母婴的影响。腰-硬联合阻滞是临床上主要的分娩镇痛方式,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不足在于容易引起产时发热。当孕妇出现产时发热,尤其是高热时,可能导致胎儿窘迫、胎死宫内、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亟需对腰-硬联合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及其引起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从而实现真正的无痛安全分娩。研究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对分娩过程及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对分娩过程及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引起产时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7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分娩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共242例为镇痛组;确立同一时期非分娩镇痛产妇242例为非镇痛组。其中镇痛组根据是否产时发热,划分发热组82例、无发热组160例。比较各组间对产程及分娩方式、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发热相关原因。研究结果镇痛组与非镇痛组相比,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均延长(P<0.05);催产素应用率、会阴侧切率、产时发热率均增高(P<0.05);两组间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痛组新生儿窒息率与非镇痛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转科率明显高于非镇痛组(P<0.05)。发热组与无发热组相比,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间延长(P<0.05),会阴侧切率、剖宫产率增加且产后出血量增加(P<0.05);新生儿转科率亦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镇痛前基础体温和分娩镇痛后产程时间是产时发热的高危因素(OR>1.0,P<0.05)。结论1.实施分娩镇痛虽然可能会延长产程、增加产时发热风险和会阴侧切比率,但其对产妇的分娩方式、产妇的健康均无显着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分娩镇痛可增加新生儿转科率,可能与镇痛组产时发热比率增高有关。2.实施分娩镇痛后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产程时间可延长、剖宫产率增加,同时可伴有出血量增加的风险;并可增加新生儿转科率。需积极处理产时发热以避免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3.分娩镇痛产妇的产时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镇痛前基础体温和分娩镇痛后产程时间。避免分娩镇痛后产程过度延长;对分娩镇痛初始体温较高者严密监护、积极处理,是避免产时发热的有效措施。
赵峰[6](2017)在《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全身麻醉的适宜剂量》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临床上剖宫产手术大多采用椎管内麻醉,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小,但对于有椎管内禁忌症的患者,全身麻醉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瑞芬太尼作为一种其镇痛作用好,起效时间短,代谢速率快,无蓄积的短效药物,但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且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儿娩出后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本研究使用瑞芬太尼实施产科全身麻醉诱导,检测它在母体,新生儿脐动静脉中的血药浓度,评估其对新生儿呼吸和Apgar评分的影响,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采用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进行诱导,评价其对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新生儿的呼吸和Apgar评分以及血气指标的影响,同时测定产妇和脐带血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探讨瑞芬太尼在全麻剖宫产中的适宜诱导剂量。方法拟行全身麻醉下剖宫产的择期产妇90例,均为初产妇,年龄在2045岁之间,手术切口为Ⅰ、Ⅱ类切口;体重在6084kg之间,心、肺、肝、肾未见明显异常,无妊娠期疾病史,有椎管内麻醉禁忌症的(如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腰椎病变等),术前未见循环功能障碍,胎儿术前胎心正常,无宫内窘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依据瑞芬太尼使用的剂量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A组(1.0μg/kg+丙泊酚1.5mg/kg+罗库溴铵0.6mg/kg组),B组(1.5μg/kg+丙泊酚1.5mg/kg+罗库溴铵0.6mg/kg组),C组(2.0μg/kg+丙泊酚1.5mg/kg+罗库溴铵0.6mg/kg组)。三组患者采用丙泊酚+罗库溴铵+瑞芬太尼行全麻诱导,在胎儿娩出后三组麻醉维持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以及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麻醉。潮气量设置8ml/kg,吸入氧流量为2.0L/min,吸入氧浓度为80%,吸呼比为1:2,呼吸频率为12次/分。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术前胎心率、胎儿娩出时间等一般资料;于入室后麻醉诱导开始前(T1)、切皮时(T2)、气管插管后(T3)记录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在气管插管后即刻(T3)、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即刻(T4)抽取产妇桡动脉血5ml测定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同时在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即刻(T4)取胎盘侧脐带中脐静脉血5ml,脐动脉血5ml测定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同时进行脐动脉血的血气指标分析:如PH值、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脐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在娩出后1min、5min、10min三个时间点进行Apgar评分及观察并统计新生儿的呼吸抑制情况,新生儿的面罩给氧,气管插管及纳洛酮的处理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A、B、C三组患者的身高、孕周、体重、年龄、、术前胎心率,胎儿娩出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指标2.1收缩压(SBP):A、B、C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两组T2、T3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T2、T3与T1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舒张压(DBP):A、B、C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C两组T2、T3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T2、T3与T1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心率(HR):A、B、C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T2与T1、T3与T1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T2、T3时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组内,T2与T1、T3与T1组内比较,以及两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脐动脉血气分析A、B、C三组患者组间比较PH值、脐动脉血氧分压(PaO2)、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脐带血瑞芬太尼浓度4.1脐静脉(UV)血瑞芬太尼浓度:A、B、C三组患者分别为0.63±0.14ng/ml、0.99±0.24ng/ml、1.39±0.29ng/ml;4.2脐动脉(UA)血瑞芬太尼浓度:A、B、C三组患者分别为0.32±0.09ng/ml、0.60±0.36ng/ml、0.89±0.41ng/ml;4.3 UA/UV:A、B、C三组患者分别为0.62±0.06、0.65±0.21、0.64±0.33。5产妇桡动脉血瑞芬太尼浓度A、B、C三组T3、T4时的血药浓度是1.41±0.51ng/ml、2.14±0.88ng/ml、2.97±1.09ng/ml和0.89±0.38ng/ml、1.38±0.20ng/ml、1.89±0.40ng/ml。6 Apgar评分A、B、C三组在胎儿娩出后1min、5min、10min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出现呼吸抑制,B组出现1例轻度呼吸抑制,经拍足刺激等措施后呼吸很快正常,C组出现2例轻度呼吸抑制,经拍足刺激等措施后呼吸很快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5min、10min时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通过对不同诱导剂量瑞芬太尼在全麻剖宫产中的比较,诱导剂量为1.5μg/kg和2.0μg/kg时,产妇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新生儿呼吸无明显抑制,Apgar评分以及脐动脉血的血气指标无明显影响,可推荐作为在全麻剖宫产中适宜的诱导剂量。
程卫红[7](2015)在《缩宫素激惹试验在足月妊娠羊水偏少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孕期胎心监护缩宫素激惹试验(oxytocin challenge test,OCT)联合地诺前列酮栓剂在羊水偏少孕妇经阴试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两个时间段足月妊娠羊水偏少的孕妇作为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378例作为研究组,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的孕妇21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通过行OCT作为筛选进一步检测胎儿对宫缩的耐受力。结合OCT结果、Bishop子宫颈成熟度评分及产妇的其他产科条件,给予选择性剖宫产和经阴试产(阴道后穹隆放置地诺前列酮栓和缩宫素引产)的处理。对照组未采取OCT与地诺前列酮栓联合应用,而是选择性给予缩宫素引产进行经阴试产。结果经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剖宫产率显着下降,阴道分娩率上升(P<0.01),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于足月妊娠羊水偏少的孕妇,先通过NST的结果观察胎儿胎盘的储备情况,确定无其他高危因素后再通过OCT作为筛选,进一步检测胎儿对宫缩的耐受力。如结果正常,可经阴试产。因羊水偏少,胎儿在宫腔内环境发生改变,应尽快结束分娩,而此时大多数孕妇的Bishop子宫颈成熟度评分较差,联合应用后穹隆放置地诺前列酮栓,启动宫缩后,继续给予全产程监护(contraction stress test,CST),密切关注胎心变化、产程进展和羊水的性状,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韩燕[8](2015)在《产科临床新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全。方法:2014年1月至11月,在门诊随机抽取300名当地户口初产妇,遵照自愿原则,设为实验组。通过孕妇学校和助产士门诊宣教,使孕妇及家属对分娩方式的选择有正确的认识,指导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孕期体重;助产士与孕妇建立伙伴关系,分析分娩疼痛产生的原因,探讨适宜于个体的减痛方法,观看视频,促进孕妇对分娩过程的认知,实地参观一体化产房,熟悉分娩环境,减轻住院后的焦虑感,介绍导乐助产士情况,树立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临产后,实施家庭化产科监护模式,由助产士导乐陪伴分娩,给予持续的情感支持,指导在产程中运用自由体位,有效的预防和矫正头盆不称、枕位不正等头位难产;出院当天发放调查问卷,对孕期产检、产时、产后情况做大致评估分析。为了对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同时,抽取300名当地户口的初产妇做为对照组,没有进行体重干预,实施传统的产科监护模式。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分娩结局进行统计,实验组剖宫产率、难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有明显下降,P1与P2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平均总产程的t检验的结果,双侧检验的P值远远小于0.05(取α=0.05),通过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产后流血量t检验的结果,双侧检验的P值大于0.05(取α=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孕期通过控制体重,可以有效的降低孕期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巨大儿的出生几率,减低出生风险;孕妇学校和助产士门诊在提高孕产妇及家属对分娩的认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他们能从妇女和儿童身体健康的长远角度理性选择分娩方式;在产程中导乐助产士持续的情感支持,减轻了妇女在分娩期的焦虑感,促进了产程的进展;分娩过程中自由体位的应用,有效的预防和矫正了头位难产,提高了围生期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增强了妇女自然分娩的信心,降低了剖宫产率;新的产科监护模式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模式。
何光秀[9](2015)在《急症剖宫产的手术风险和安全隐患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急症剖宫产的手术风险和安全隐患,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368例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症剖宫产102例,择期剖宫产266例,比较2组剖宫产指征、手术相关指标、产后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急症组前三位的手术指征分别为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宫缩乏力。构成比例分别为32.35%、24.51%、12.75%,择期组分别是社会因素、骨盆狭窄、臀位,构成比例分别为23.31%、22.18%、19.92%,两种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症组平均手术时间比择期组长,术中平均出血量多于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症组产妇宫腔感染、切口感染、SUI发生率分别为7.84%、6.86%、7.84%,高于择期组(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1.76%,高于择期组(P<0.05)。结论急症剖宫产由于诸多合并症未得到处理,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手术风险性大,应通过重视产前检查,提高阴道助产技术,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等措施进行控制,必须行手术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吴凤英[10](2010)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204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东明县第三人民医院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符合条件的204例阴道试产孕妇,对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166例,试产成功率81.37%,38例试产过程中出现产程延长、先兆子宫破裂、胎儿窘迫等而改剖宫产术。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二、全产程胎儿监护与急症剖宫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产程胎儿监护与急症剖宫产(论文提纲范文)
(1)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剖宫产后阴道试产(TOLAC)的研究进展 |
2.1 TOLAC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
2.2 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意愿的影响因素 |
2.3 TOLAC成功及失败的影响因素 |
2.4 TOLAC是否可以应用分娩镇痛 |
2.5 TOLAC与既往剖宫产瘢痕之间的关系 |
2.6 实施TOLAC对于医疗机构的要求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1.1 计算机检索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文章筛选及资料提取数据的收集和录入 |
3.1.5 文献质量评价 |
3.1.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估结果 |
4.1.1 文献检索结果 |
4.1.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估 |
4.2 meta分析结果 |
4.2.1 产后出血(PPH)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 |
4.2.2 子宫破裂 |
4.3 输血 |
4.4 产褥感染 |
4.5 子宫切除 |
4.6 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 |
4.7 新生儿Apgar评分 |
4.8 NICU |
4.9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2)脐带脱垂2例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报告 |
2 讨论 |
2.1 病因 |
2.2预防及诊断 |
2.3 处理措施 |
(3)产前和产时电子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的胎窘有关危险因素和胎窘发生率对比 |
2.2 两组分娩情况和新生儿结局 |
2.3 两组新生儿生后1min、5min和10min的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 H值对比 |
3 讨论 |
(4)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脐带血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麻醉镇痛方法 |
2.2.3 体温测定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数据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三、结果 |
3.1 镇痛组及非镇痛组的比较 |
3.1.1 一般情况比较 |
3.1.2 体温情况的比较 |
3.1.3 产程情况的比较 |
3.1.4 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的比较 |
3.2 镇痛发热组及镇痛无发热组的比较 |
3.2.1 一般情况比较 |
3.2.2 体温情况的比较 |
3.2.3 分娩镇痛情况的比较 |
3.2.4 产程情况的比较 |
3.2.5 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的比较 |
3.2.6 分娩镇痛组发热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4.1 分娩镇痛的裨益及其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
4.1.1 分娩镇痛为产妇所带来的裨益 |
4.1.2 分娩镇痛对产妇安全性的影响 |
4.1.3 分娩镇痛的对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 |
4.2 分娩镇痛对分娩过程和结局的影响 |
4.2.1 分娩镇痛的对子宫收缩力的影响 |
4.2.2 分娩镇痛的对产程的影响 |
4.2.3 分娩镇痛的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
4.3 分娩镇痛对产时体温的影响 |
4.3.1 分娩镇痛与产时发热的相关性 |
4.3.2 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机制 |
4.4 产时发热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 |
4.4.1 产时发热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
4.4.2 产时发热对产妇结局的影响 |
4.4.3 产时发热的处理措施 |
4.5 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高危因素 |
4.5.1 产时发热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4.5.2 产时发热高危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全身麻醉的适宜剂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产科麻醉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缩宫素激惹试验在足月妊娠羊水偏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判标准[2]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分娩结局和剖宫产指征 |
3.2 产程中的难点处理 |
(8)产科临床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干预措施 |
2.1 临床资料 |
2.2 干预措施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开展孕妇学校和助产士门诊 |
4.2 合理的营养和控制孕期体重 |
4.3 充分发挥自由体位在产程中的作用 |
4.4 导乐陪伴分娩 |
4.5 家庭式产科监护模式 |
第五章 结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急症剖宫产的手术风险和安全隐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剖宫产手术指征比较 |
2.2 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3 2组产妇并发症比较 |
2.4 |
3 讨论 |
(10)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20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阴道试产结果 |
2.2 产后出血量 |
2.3 新生儿评分 |
3 讨论 |
3.1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优越性 |
3.2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3.3 剖宫产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失败的原因 |
3.4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产科处理 |
四、全产程胎儿监护与急症剖宫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meta分析[D]. 赵贞. 吉林大学, 2021(01)
- [2]脐带脱垂2例临床治疗分析[J]. 张娟,郑芳.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1(02)
- [3]产前和产时电子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分析[J]. 蔡建瑜. 智慧健康, 2021(07)
- [4]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D]. 冯春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及产时发热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朱宝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6]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全身麻醉的适宜剂量[D]. 赵峰. 新乡医学院, 2017(03)
- [7]缩宫素激惹试验在足月妊娠羊水偏少中的临床应用[J]. 程卫红.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09)
- [8]产科临床新实践[D]. 韩燕. 山东大学, 2015(02)
- [9]急症剖宫产的手术风险和安全隐患分析[J]. 何光秀. 河北医药, 2015(06)
- [10]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204例临床分析[J]. 吴凤英. 中国妇幼保健,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