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邹兆辰[1](2013)在《政治风云下的史学论争问题如何复归科学轨道——以《李秀成自述》的历史命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的史学发展中,由于特殊政治风云的影响,一些原本是正常的学术问题的论争被政治现实绑架,脱离了原有的正常轨道,那些论争的问题本身也成为政治需求的牺牲品,失去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质。而当这种政治风云过后,这些受损的学术问题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科学的轨道上,需要历史学家以新的思路去进行精心的修复,往往要经过一个十分复杂的再认识过程,要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进行科学的审视,才能把那被损伤的学术研究重新恢复到科学的路径上。只要我们不断地转换视角、更新思维,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地有所创新,一些看来已经"过时"的老问题也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史学发展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胡尚元[2](2005)在《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后17年的意识形态领域有一个显着的特征,那就是大批判运动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对这一历史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总体上看,对文艺领域大批判的研究进行得最为深入,成果也最为丰富。比较而言,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少,至今尚无一本系统的研究专着,甚至相关的论文也不多见。 史学是建国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显学,“文化大革命”就是以史学领域的大批判为导火线而发动的。重建这一时期史学领域大批判的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无论对新世纪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新世纪的先进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由绪论、八章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 绪论包括研究对象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架构、撰述旨趣及创新之处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史学领域的武训批判。这场批判是建国后意识形态领域的第一场大批判,也是史学领域的第一场大批判。本章叙述了批判运动的三个阶段,重点考察了史学界的批判情况以及批判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消极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第二章写史学领域的胡适批判。文章首先追溯了中共批判胡适思想的历史过程,认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从历史观的六个方面和方法论的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史学领域批判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探讨了这场批判运动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三章写对华岗历史观的批判。华岗是因为被诬陷为“反革命集团分子”而遭受批判的。对华岗历史观的批判是以《人民日报》和《文史哲》为阵地,围绕着他的几部最重要的历史着作而展开的。批判内容涉及到华岗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本章再现了对华岗历史观批判的具体情况,并就华岗的治史理念、批判运动的影响和特点等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说。 第四章考察反右派斗争中史学领域的大批判。文章首先回顾了史学界反右派斗争的概况,然后具体检视对雷海宗、向达和荣孟源的批判情况,最后就史学领域的具体情况谈了对“扩大化”问题的理解并探讨了这场批判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写1958年“史学革命”中的群众性大批判。文章首先概述了以大批判为主要内容的“史学革命”的情况,然后重点写了历史教学领域的大批判——“火烧教学”以及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陈寅恪和童书业的批判。最后对
夏春涛[3](2003)在《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文中指出李秀成被俘后究竟是伪降还是变节 ?这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最大的一桩悬案。将李秀成设想成完美无缺的英雄或寡廉鲜耻的叛徒都不免过于简单化。对洪秀全和洪氏宗亲的怨艾心理 ,对太平天国的前景感到彻底绝望 ,以及曾国藩的诱骗 ,最终促使李秀成在被俘后流露出一些反常、复杂的心态 ,萌发一丝求生的念头。这就是有血有肉、真实的李秀成 ,而不是我们刻意美化或丑化的李秀成。李秀成对太平天国覆灭原因所作的分析 ,总体上仍比较中肯和深刻。尽管他在供词中写下了一些有辱气节的话 ,给他的晚节留下了污点 ,但他并没有一味地向曾国藩卑躬屈膝 ,并且最终慷慨赴死。就此而论 ,李秀成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污点的英雄
曹光瓈[4](1979)在《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和戚本禹先生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历史上的功过应当怎样评价,本属学术问题,尽可自由讨论。一九六四年前后,我国学术界曾就李秀成评价问题展开过争论,但不久却变成了一面倒的政治批判。曹光瓈同志的《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一文,《人民日报》原已排出清样,拟于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发表,同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唱对台戏,后因故未刊出。现在我们选刊曹文的一、三两个部分,同时发表苏双碧同志的讨论文章,重新提出李秀成评价的问题,希望这场中断了的学术讨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余明侠[5](1965)在《关于李秀成的战绩及评价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目前史学界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折衷主义的说法,既不承认李秀成是叛徒也未公然同意他是伪降,而是把他的动摇变节行为解释成为"认识不清"、"糊涂一时"或者什么"时代、阶级局限性"的问题等等。因此强调要尊重他于被俘前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十几年来"所创造的功续",认为这是他一生历史的"主流",所以必须"从他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贡献来评价"才是全面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来,这一些同志的意见似乎是不偏不倚的持平之论,但实际上则是由于罗尔纲同志的"伪降说"是那样的破绽百出,因而就从另一角度为李秀成辩护,最后则把他仍然归结为英雄而不是叛徒,殊途同归,岂有他哉!本文打算就李秀成的变节行为,特别是被俘前的战绩问题略抒陋见,请同志们指正。
栗始实[6](1965)在《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论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九六四年,我国学术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贯彻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过程中,广泛、热烈地展开了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在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内就一系列原则问题进行了大论战。其中突出的,是对“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等等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观点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场论战的性质是:究竟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究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还是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服务,为资产阶级以至地富反坏右服务?究竟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究竟是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还是鼓吹资产阶级的反动的唯心主义? 目前,这些论战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根据对一年来全国主要报刊的不完全统计,仅批驳“合二而一”、“各阶级汇合的时代精神”、“写中间人物”以及关于“李秀成评价”的文章,即达600篇左右。参加论战人数之众多、影响之广泛以及意义之重大来说,是我国学术界多少年来所罕见的。在这次论战中,对不少谬论的批判已经走出书斋。特别可喜的是,不少工农兵、基层干部都以亲身经历、生动的实际材料,有力地批驳了这些谬论,并且写出了不少具体、实际、生动、旣说明问题又解决问题的好文章。一年来除了对若干重大问题展开学术批判外,哲学社会科学各门学科还对其它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这新的一年,为了帮助读者回顾和了解一九六四年的学术讨论情况,我们特请一些同志,就若干主要问题,作简要的综述,供读者参考。这次综述由于时间仓促,内容方面挂一漏万,在所难免,错误之处,请读者指正。因篇幅所限,全文分两期登完。
卢心铭[7](1965)在《坚决批判叛徒与英雄“合二而一”调和论的错误观点》文中指出 当前学术界正在热烈讨论李秀成问题。这场大论战,使我深深感到,这不仅是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衡量一个历史工作者是站在什么阶级立场、按照什么政治标准,去评价革命英雄与无耻叛徒的原则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革命战士注意的问题:是歌颂坚持革命气节,还是宣扬屈膝投降变节?是发扬誓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还是散布贪生怕死的活命哲学?这是革命者如何对待生死考验的态度问题。
杜德凤[8](1964)在《对李秀成评价问题的几点看法》文中研究表明 李秀成死去已经整整的一百年了,但是对他怎样评价的问题,仍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是叛徒,还是英雄?意见是针锋相对的。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在争论承认与不承认历史事实的问题,而实际上它是在争论这样两个带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第一,一个革命者究竟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变节投降行为,也就是说,要不要和叛徒划清界限?要不要对叛徒进行严肃的批判和斗争?第二,一个革命者做人的政治标准是什么?是提倡革命到底,永不变质,还是提倡在紧要关头,放弃斗争,变节投降;也就是说,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榜样去教育人民群众的问题。很显然,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重大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
羣力[9](1964)在《关于评价李秀成及其《自述》的讨论情况报导》文中研究说明 关于《李秀成自述》及李秀成评价问题的争论,由来巳久。1944年罗尔纲先生即提出了李秀成“袭蜀汉姜维故智伪降曾国藩以图复兴太平天国的假设”。1951年,罗尔纲为《李秀成自传》写《笺证》时,又提出李秀成自传中那些自污自辱的话暗藏有“复国的深谋大计”,目的是“伪降”。1957年,罗尔纲在《笺证》第四版说明里,宣称他1944年的“假设”,由于得不到证明,声明放弃。但与此同时他却进一步发展了伪降说。他说:“忠王写自传的意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的有:一、总结太平天国革命经验教驯,二、保存革命力量,三、争取曾国藩把对内矛头指向对外……。” 1958年,梁
王自敏[10](1964)在《李秀成的叛徒面目不容改变——驳罗尔纲先生的所谓“苦肉缓兵计”》文中研究说明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高级将领,在革命形势逆转的情况下,早就不忠于太平天国,被俘后叛变投敌出卖革命,他在敌人囚笼内所写的《自进》,是他背叛革命的铁证。这个革命叛徒,几十年来经过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某些太平天国史专家的渲染美化,面目全非,窃取了英雄的称号。现在,是拨开迷雾,恢复李秀成叛徒其面目的时候了。这里,我们仅就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和罗尔纲先生商榷。
二、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风云下的史学论争问题如何复归科学轨道——以《李秀成自述》的历史命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李秀成自述》的历史评价 |
二、政治风云下的《李秀成自述》 |
三、《李秀成自述》重新被提起 |
四、换一个角度来看《李秀成自述》是否可行? |
(2)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三、基本框架 |
四、撰述旨趣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史学领域的武训批判 |
一、批判运动的三个阶段 |
二、史学领域的批判 |
三、评说 |
第二章 史学领域的胡适批判 |
一、批判胡适思想的历史回顾 |
二、史学界的批判 |
三、评说 |
第三章 对华岗历史观的批判 |
一、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的批判 |
二、对《社会发展史纲》(增订本)的批判 |
三、对华岗在中国现代革命若干问题上的观点的批判 |
四、对《苏联外交史》的批判 |
五、评说 |
第四章 反右派斗争中的大批判 |
一、史学界反右派斗争概况 |
二、对雷海宗的批判 |
三、对向达的批判 |
四、对荣孟源的批判 |
五、评说 |
第五章 “史学革命”中的群众性大批判 |
一、“史学革命”概况 |
二、火烧教学 |
三、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
四、评说 |
第六章 对尚钺“修正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
一、批判的学术论争背景 |
二、直接招致批判的三篇文章 |
三、对尚钺“修正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
四、评说 |
第七章 阶级斗争迷雾下的史学批判 |
一、对刘节历史观的批判 |
二、对周谷城历史观的批判 |
三、围绕《李秀成自述》展开的大批判 |
四、对孙祚民历史观的批判 |
第八章 阶级斗争迷误下的史学批判及其升级 |
一、对翦伯赞历史观的批判 |
二、对吴晗历史观的批判 |
三、评说 |
结语 |
一、建国后17年史学发展的两种趋向 |
二、史学领域大批判的经验教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4)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和戚本禹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三 |
(5)关于李秀成的战绩及评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四、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风云下的史学论争问题如何复归科学轨道——以《李秀成自述》的历史命运为例[J]. 邹兆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建国后十七年史学领域的大批判[D]. 胡尚元.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3]再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J]. 夏春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 [4]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和戚本禹先生商榷[J]. 曹光瓈. 社会科学战线, 1979(02)
- [5]关于李秀成的战绩及评价问题[J]. 余明侠. 历史研究, 1965(02)
- [6]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论战[J]. 栗始实. 学术月刊, 1965(01)
- [7]坚决批判叛徒与英雄“合二而一”调和论的错误观点[J]. 卢心铭. 史学月刊, 1965(01)
- [8]对李秀成评价问题的几点看法[J]. 杜德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4(02)
- [9]关于评价李秀成及其《自述》的讨论情况报导[J]. 羣力. 历史教学, 1964(10)
- [10]李秀成的叛徒面目不容改变——驳罗尔纲先生的所谓“苦肉缓兵计”[J]. 王自敏. 江淮学刊, 19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