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读诗兴趣 明确鉴赏要点——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兰[1](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部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语文教材重新回到“一纲一本”。语文作为国家课程,应兼顾如下几项重大任务:第一,对基础教育的儿童进行语文学科特性的意识形态教育;第二,进行汉语言文字的教育;第三,进行文学艺术鉴赏、语言运用的教育和语言艺术的审美教育;第四,进行《课标》所规定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育;第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语文课程如何在教学中完成上述任务?只有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形成对教学具有引导作用的助读系统,才能使教师不约而同地完成国家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本文主要对部编本初中7-9年级语文教材(共6册)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发现教材中助读系统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论文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其次,梳理了国内有关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现状;第三,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作简单介绍;而后梳理了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理论依据;最后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进行分析。其中,第一节对教材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其对教学的引导功能。第二节分析课程要素在单元中的编排序列对教学的引导功能。第三节则分析单元对应选文这一层级,以具体选文为例进行论述,先分析单元导语、预习部分与课后习题,再分析其教学引导功能。从而使三节的分析形成自上而下的层级,具有内部逻辑性。第二章,对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下文研究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第一节为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第二节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教学引导功能的使用进行分析。第三章,提出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的使用策略。从根据教材整体框架,作出三年的教学规划;根据课程要素与单元对应关系,作出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单元导语与课文,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合理分配;根据具体课文助读系统,完成篇目教学设计几方面提出具体实施策略。由于部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仅有几年的时间,对本套教材的研究仍存在大量空白,而其中对教学引导价值的研究所见不多。本文将试图梳理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形成从教学规划、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再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采用逐层推进的教学引导功能分析,以期对笔者今后的教学带来帮助,以及对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微薄的参考。
韦聪维[2](2021)在《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韵律、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古诗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当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古诗文教学存在效率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阅读量小的问题。群文阅读教学法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简称“群文阅读教学”。它是教师首先确定一个议题,然后根据议题选择文本进行组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弥补当前单篇古诗文教学的部分缺陷,在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实施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即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通过多角度的文本选择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通过梳理分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议题、文本组合、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提出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目前,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已经逐步开始在小学进行实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四种方法总结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如形成了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以及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同时也发现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议题设计的开放性不足、文本组合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以及引导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为使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笔者基于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制定鲜明开放议题、选择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四个层面提出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建议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分析,为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杨馨婷[3](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将“文本细读”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这颗瑰宝重现光芒。因此笔者以英美新批评和国内孙绍振的“文本细读”理论成果为依托,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为导向,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为材料,探索其与古诗词教学结合的新路径。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并对文学批评和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做出概念区分,便于后文研究的顺利开展。正文分为四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研究:第一部分论述的是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可行性和意义。本章从新课标要求、新教材选篇和学生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可行性,并阐述了“文本细读”在彰显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素养和提高教师能力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借助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对“文本细读”认识不足和运用不自觉的问题,教师存在解读文本深度不足和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教师自身的原因是最易发现且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角度归纳问题成因。第三部分结合实际,提出较为详尽的运用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教学原则,包括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人文渗透相结合;二是提出立足教材,外延拓展的文本资源开发策略;三是论述“文本细读”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四是明确了以语言、意象、意境和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五是将教学划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阶段,给予相应的教法指导,完善“文本细读”教学。第四部分将“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应用于实践,对比应用前后的教学设计,从教师备课、教师教学、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有效性方面证明策略的有效性。结语在概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文本细读”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相结合的价值所在,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在运用“文本细读”法时应抱持的正确态度。
杨馨竹[4](2021)在《部编版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当代中国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和影响,注重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和传承。而古典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古代散文等文体作品,不仅是体现中华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的重要文学载体,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近体诗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现行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和体例方面都进行了重新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仍然无法突破传统,有关情境教学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仍有缺陷,导致教学水平、近体诗课堂质量无法得到提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近体诗鉴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能力和素养,而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真正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主流的角度看,更希望高中生这一青年群体,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但当前的近体诗教学课堂,并没有将文化的本质切实地内化进教学中,文化的价值没有被彰显。对此,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并结合访谈调查和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法,主要从高中近体诗教学概述、现状调查、存在问题及原因及解决策略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明晰情境教学概念和要求,明确意义;其次,了解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的现状,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归因分析,探讨教学问题;再次,进一步思考创设合理的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并补充改进相关教学策略和经验。从而,为语文教师完善高中语文近体诗情景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展现诗词意蕴,对学生审美体验、情感体悟、诗词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从而还语文课堂应有的灵性和韵味。
李佳萍[5](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古诗词的题材类型多样、表现形式灵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意使古诗词教学能高质量、有效率地呈现在课堂上,方法不同反馈结果也不同。胡杨中学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比较阅读也是他们尝试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们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探讨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对深入分析抽象问题、纠正学生赏析品读误区、多元探讨古诗词阅读有一定作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上也有一定影响。本论文对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进行了专题研究。首先,在绪论中就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意义和实施的教学原则以及策略提出问题,并对相应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其次,本文围绕绪论中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第二章通过梳理调研数据,分析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理念,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并探讨了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第三章结合胡杨中学的古诗词教学问题,探究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对胡杨中学的教学意义以及教学要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古诗词的编排顺序和特点有利于“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结合“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知识建构”学习理论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困难;具体问题需具体分析,教师要依据本班学情实施教学,并遵循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原则,以有效地解决古诗词教学问题。第四章根据古诗词特点设计比较文本,如同一题材中流露的不同情感,诗人在人生阶段中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不同学段中异曲同工的作品,教师在不断挖掘与探索中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文本时还应考虑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以及复习巩固情况。最后,在第五章以跨学段和课内古诗词为比较文本设计课例,通过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的团结能力,解决学生对古诗词中思想感情的掌握不深问题,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南疆兵团团场经济落后,团场中学的教学设备不及市中学,但教师们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以改善现有的教学状况。其中胡杨中学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在团场中学中具有代表性。根据本校教学现状探究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策略,为后期持续开展教学提供可参考价值。总之,实施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既要注意因材施教,又要结合学情因势利导,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张艳[6](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研究》文中提出课后练习题作为练习系统的核心部分,其科学的编制与合理地使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同文体的课后练习题,会有不同的编制特点与使用策略。文章的研究思路及核心观点如下:第一章基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素养课程理念、新课标中的新增理念以及古诗词文体独特性,提出“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的理论依据。提出课后练习题的使用应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素养为目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基础的语言知识积累、基本的语言技能、基本的思维能力、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高尚的道德及健全的人格。第二章在对教材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目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归结出课后练习题编制新特点与新内容。习题所呈现的新特点:分设训练版块,逐步提升语文能力;注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择取文本重难点,以辅助教与学。此外,归结出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新编排内容,其编排内容可具体划分成朗读训练、语言学习、内容理解、评析鉴赏、知识拓展、练笔创作六大类。第三章结合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新特征与新编排内容,深入调查师生对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实际使用现状。通过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非结构性访谈的形式,发现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应试理念占主导,导致习题使用不均衡;课上重鉴赏轻朗读,且习题与教学过程契合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个别题型使用方式、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兴趣度不高。学生的问题主要是习题自主利用意识不强且复习巩固时缺乏对知识的迁移。第四章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具体使用策略。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改进对习题的使用。在习题使用理念上:吃透习题新特点,落实语文素养。在习题使用方式上:设置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细化习题要点,搭建赏读支架;整合习题资源,强化训练效果。在个别题型使用方法上:立足文体特性,将“诵读训练”与“评析鉴赏”相融合;练笔类题目应加强方法引导,强化创作应用能力。学生可从三方面改进:明确习题使用的策略性知识;关联助读系统,构建知识体系;链接课内与课外,从“教赏”过渡到“自赏”。
景笑然[7](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词诵读教学是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古诗词诵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语言知识,加深语言理解,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词内涵,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进行了优化分析,提出了施行建议,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交代了选题背景,其后围绕古诗词诵读教学进行研究现状梳理,从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统编本语文教材、诵读教学实践情况、诵读教学策略设计等角度梳理相应研究成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总结,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一章对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首先依据《新课标》对古诗词诵读教学进行了解读,古诗词诵读教学是直接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过程,并且在理解与品悟的基础上,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整体关联。然后通过对学术成果的梳理和高中学校的实地调研,梳理出现阶段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在取得系列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的问题:认识层面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引起足够的重视;方法层面诵读方法陈旧,缺乏有效指导和积极引导;实践层面未能紧扣核心素养做好诵读教学。第二章首先对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路向进行了呈现,然后在吸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诵读教学策略的完善提出了三点原则。教师应提高认识,践行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诵读教学方法;应积极探索诵读教学与教学评价相适应。然后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给出了实施建议,即继承“诗教”传统,坚持普通话标准音诵读;区分“诵读”与“吟唱”“吟诵”;围绕过程与方法设计诵读教学策略。依据此原则,在学习过程上,将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为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分别进行动态连贯的预习性诵读、品悟式诵读、复习性诵读。在学习方法上,结合诵读教学的学习过程,提出文字层面的理解性诵读,审美层面的体验性诵读和运用层面的记忆性诵读。第三章依据古诗词诵读策略,结合教学实践,从过程上探索实践了动态连贯的预习性诵读,品悟式诵读,复习性诵读的教学过程。在方法上结合诵读教学的过程,探索实践了理解性诵读,体验性诵读,记忆性诵读等方法。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整体,在过程中实践方法,方法贯穿于过程中。预习性诵读过程可以侧重实践理解性诵读的方法,品悟式诵读过程中可以侧重运用体验性诵读的方法,复习性诵读过程中重点应用好记忆性诵读的方法。古诗词诵读教学是践行《新课标》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入手促进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期待本文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探究,能够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粟凤焦[8](2021)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学不应止于传统的解题式教学,还应关注文学本真的回归与审美价值的挖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中包括“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这一具体要求。审美化教学是知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审美体验的获取与文本审美价值的实现。它包括教学逻辑内在美与教学形式外在美两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选篇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却因教学功利性的影响而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因此,笔者将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审美化教学的优势及初中阶段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不足,探究初中阶段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须达成的目标及相关教学策略,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现代诗歌鉴赏能力。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阐释本论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一章辨析审美化教学与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的相关概念;第二章为笔者实习期间对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三章结合审美化教学的特点及相关理念,从激发学生审美感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去探究初中阶段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的目标及策略;第四章为笔者在实习期间采用审美化教学的方式教学现代诗歌的案例及评析。
李嘉琪[9](2021)在《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诗词学习对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初中生缺少相应的生活阅历,学习兴趣低,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讨厌古诗词学习,认为古诗词学习不重要,在行为上远离古诗词学习,因此古诗词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可以看出,古诗词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古诗词厌学心理引起的,不能很好地针对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状况的调查,结合初中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探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改善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校、社会、家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提供有效的策略。本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厌学心理的相关概念。其次,本文梳理了有助于改善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将学习动机理论、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作为研究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理论基础。第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古诗词厌学情况。笔者经过深入研究,从学生、教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古诗词厌学心理的产生。最后,本文针对古诗词厌学心理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改善古诗词厌学心理,最关键是学生自身的努力,调动学生主体性;建议教师改进古诗词教学;建议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建议学校营造“诗意”校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优化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实际上是对厌学语文的进一步研究,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希望给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考。
艾洪越[10](2021)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古诗词作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教学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它也一直都是教学重难点。因此,历史上无数的专家学者从未停止过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日臻成熟,但仍需不断完善。拓展教学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也蕴涵着拓展教学的内容,将拓展教学这一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优化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诗歌审美能力。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落脚点仍然在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教化作用,也较少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到拓展教学策略。因此,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古诗词教学为内容,结合古诗词教学和拓展教学的相关理论,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期望能引发教育界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思考,有效改善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在整理了大量文献着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古诗词拓展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了解到虽然学者对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初中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成果较少,初中古诗词课堂中也较少运用到拓展教学策略,因此笔者对初中古诗词拓展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释了古今中外名家的诗教观并梳理了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古诗词拓展教学的概念并分别从长度、深度、广度以及效度这四个维度提出了古诗词拓展教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学生和教师发放问卷,与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以及实习期间对学校观察的方式对目前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与访谈结果分析了相关问题,旨在探究出目前阻碍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因素。本文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促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初中生设计出生动有活力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实习期间对目前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充分了解了目前阻碍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因素,本文理论结合实践为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
二、激发读诗兴趣 明确鉴赏要点——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读诗兴趣 明确鉴赏要点——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理论依据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分析 |
第一节 教材整体框架建构对教学的引导 |
第二节 课程要素在单元中的排列序列分布情况对教学的引导 |
第三节 单元导语与预习(阅读)提示、课后习题对教学的引导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使用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使用策略 |
第一节 根据教材整体框架,作出三年教学规划 |
第二节 根据课程要素与单元关系,作出学期教学计划 |
第三节 根据单元导语与课文,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分配 |
第四节 根据具体课文助读系统,完成篇目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统编版教材的使用 |
2.改进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
3.个人研究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文献综述 |
1.古诗文教学的研究 |
2.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4.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古诗文教学 |
2.群文阅读教学法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教学要求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1.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 |
2.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
3.通过多维度的文本组合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力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 |
1.对议题的要求 |
2.对文本组合的要求 |
3.对集体建构的要求 |
4.对达成共识的要求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 |
1.形成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 |
2.形成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分析 |
1.议题设计开放性不足 |
2.文本组合模式单一 |
3.学生自主建构的时间与空间不足 |
4.引导问题设计针对性不足 |
三、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及课例分析 |
(一)制定鲜明开放的议题 |
1.正确认识议题的分类 |
2.提升议题设计与选择的能力 |
(二)运用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 |
1.课内多篇的组文形式 |
2.课内外相结合的组文形式 |
3.课外多篇的组文形式 |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 |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课堂主权 |
2.变讲解为引导,实现角色隐退 |
(四)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 |
1.针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 |
2.基于文本整体提问 |
(五)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应用课例与分析 |
1.课内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2.课外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3.课内外相结合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高段古诗文汇总 |
致谢 |
(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层面 |
2.实践层面 |
(三)概念阐释 |
1.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 |
2.语文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
(四)研究综述 |
1.关于“文本细读”理论的研究综述 |
2.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应用情况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可行性与意义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1.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指导 |
2.教材选篇的经典性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范本 |
3.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可能性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意义分析 |
1.有利于充分彰显诗词之美 |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3.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的基本情况 |
2.调查的结果统计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不足 |
2.教师文本解读的效果不佳 |
3.学生对“文本细读”的认识不足 |
4.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自觉性不足 |
(三)从教师角度分析问题成因 |
1.教师设置教学目标出于功利 |
2.教师选择“细读”内容过于刻板 |
3.教师运用“细读”方法流于形式 |
三、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
(一) “文本细读”的三结合的实施原则 |
1.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相结合 |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3.知识传授与人文渗透相结合 |
(二)以教材为中心,开发文本资源 |
1.聚焦教材,细致分析 |
2.围绕教材,补充资源 |
(三)以文本为指向,优化教学目标 |
1.教学目标设计要凸显诗歌文体的共性特征 |
2.教学目标设计要关注诗词文本的个体差异 |
3.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明确的方法指导 |
(四)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内容选定 |
1.细读语言 |
2.细解意象 |
3.细品意境 |
4.细悟情感 |
(五)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实施方法 |
1.课前:四读文本,明确教学设计 |
2.课上:多法并用,灵活解读文本 |
3.课后:读写结合,巩固教学效果 |
四、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效果检验 |
(一)教师备课效果 |
(二)教师教学效果 |
(三)学生参与效果 |
(四)学习反馈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梳理 |
附录C 《声声慢》教学设计对比 |
致谢 |
(4)部编版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定义理论 |
(一)近体诗教学方面的定义 |
(二)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近体诗情境教学价值的研究 |
(二)关于近体诗情境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近体诗情境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 |
(四)关于初中近体诗情境教学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即时访谈法 |
第一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一、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二、研究意义 |
(一)创设真切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
(二)体味深刻意蕴,培养核心素养 |
(三)改进测评机制,转变教学理念 |
(四)弘扬文化精神,提升文化涵养 |
第二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语文近体诗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查 |
(一)调查前期准备 |
(二)调查对象介绍 |
(三)学生学情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四)教师教学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二、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观念影响,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
(二)教学安排不当,缺乏前期准备研究 |
(三)专业知识欠缺,忽视教学能力提升 |
(四)教学形式单一,缺少教学创新意识 |
第三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改进策略 |
一、激发学习兴趣,设置近体诗教学情境 |
(一)唤醒情境认同,培养兴趣能力 |
(二)强化情境交流,增强审美实践 |
(三)丰富情境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
二、走出教学困境,改善近体诗课堂情境 |
(一)贯穿情境教学,改进活动设计 |
(二)充实情境外延,巧用教学材料 |
三、提高专业能力,优化近体诗课堂情境 |
(一)理解情境意义,掌握理论知识 |
(二)打开情境空间,具备学习意识 |
(三)加强情境教学,巩固专业能力 |
四、创新教学形式,升华近体诗学习情境 |
(一)展现情境趣味,创设生活课堂 |
(二)提升情境感受,拓展学习空间 |
(三)增强情境价值,体现生命教育 |
第四章 案例展示 |
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应用——《登高》教学设计 |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高中学生语文近体诗学习情况调查 |
附件2 高中语文教师近体诗教学情况调查 |
附件3 高中近体诗《登高》学情调查 |
致谢 |
(5)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章 胡杨中学的调研数据整理分析 |
2.1 调查资料及访谈整理 |
2.2 分析数据及探讨原因 |
第3章 依据学情再认识比较阅读教学 |
3.1 比较阅读教学价值 |
3.2 遵循阅读教学原则 |
第4章 部编版初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
4.1 比较点选择 |
4.2 实施过程 |
4.3 注意事项 |
第5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分析 |
5.1 一对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
5.2 一对多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课后练习题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相关理论界定 |
一、课后练习题 |
二、古诗词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的理论依据 |
一、“语文素养”对练习题使用的指导意义 |
二、新课标中的要求对练习题使用的启示 |
三、古诗词文体的独特性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设计分析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编排新特点 |
一、分设训练板块,逐步提升语文能力 |
二、关联助读系统,灵活渗透语文知识 |
三、择取文本重难点,辅助教与学 |
四、观照文体特性,强化审美体验 |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编排内容分析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内容要素分类 |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内容统计 |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内容分布情况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现状 |
一、课前使用情况 |
二、新授课使用情况 |
三、复习巩固课使用情况 |
第二节 对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问题的归因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问卷实施及数据回收统计 |
五、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对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对教师使用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二、对学生使用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四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师使用策略 |
一、更新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理念 |
二、创新古诗词课后练习题的整体使用形式 |
三、改进课后练习题个别题型使用方法 |
第二节 学生使用策略 |
一、掌握习题使用的策略性知识 |
二、关联助读系统,构建知识体系 |
三、链接课内课外,从“教赏”到“自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解读 |
一、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动态界定 |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互动关联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二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和方式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认识层面: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和给予足够的重视 |
二、方法层面:诵读方法陈旧缺乏有效指导和积极引导 |
三、实践层面:未能紧扣核心素养做好诵读教学 |
第二章 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的路向呈现 |
一、从“专题阅读”和“比较阅读”设计诵读教学策略 |
二、从写作能力发展设计诵读教学策略 |
三、从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设计诵读教学策略 |
四、从激发学习兴趣角度设计诵读教学策略 |
第二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施行的原则 |
一、教师应提高认识,践行核心素养理念 |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新诵读教学方法 |
三、积极探索诵读教学与教学评价相适应 |
第三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实施的建议 |
一、继承“诗教”传统 |
二、坚持普通话标准音诵读 |
三、区分“诵读”与“吟唱”“吟诵” |
四、围绕过程与方法设计诵读教学策略 |
(一)注重过程上的连续性 |
(二)注重方法上的层次性 |
第三章 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实践对象分析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第二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过程分析 |
一、开展预习性诵读 |
二、做好品悟式诵读 |
三、强化复习性诵读 |
第三节 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分析 |
一、文字层面的理解性诵读 |
二、审美层面的体验性诵读 |
三、运用层面的记忆性诵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审美化教学与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 |
第一节 审美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审美化教学的价值追求 |
第三节 现代诗歌采取审美化教学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目标及对应策略 |
第一节 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力 |
第二节 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 |
第三节 发挥学生审美创造力 |
第四章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实践案例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第二节 案例呈现 |
第三节 案例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初中生现代诗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9)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相关学理概念阐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厌学心理相关学理概念阐述 |
1.厌学心理的含义 |
2.厌学心理的分类 |
3.古诗词厌学心理的表现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学习动机理论 |
2.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
3.叶嘉莹“兴发感动”诗歌理论 |
二、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及其相关问卷调查 |
(一)调查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
2.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三、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成因探究 |
(一)生源性因素 |
1.处于特定的发展成长阶段 |
2.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 |
3.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 |
4.学习的主体性缺失 |
(二)师源性因素 |
1.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
2.教学模式有待多元 |
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
4.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
5.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
(三)社会环境因素 |
1.功利性观念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
2.流行文化对古诗词教学的冲击 |
3.社会变迁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
(四)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因素 |
1.古诗词表达含蓄委婉 |
2.古诗词词义间具有跳跃性 |
3.古诗词艺术手法繁多 |
4.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 |
四、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改善策略研究 |
(一)学生方面——调动学生主体性 |
1.调动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 |
2.加强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多维了解 |
3.通过实际创作丰富情感体验 |
(二)教师方面——改进古诗词教学 |
1.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
2.加强诵读指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古诗词学习的难度 |
5.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 |
6.提高自身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
(三)家庭方面——改善教育方式 |
1.重视古诗词教育价值 |
2.养成古诗词学习习惯 |
3.发挥古诗词促进作用 |
(四)学校方面——创建“诗意校园” |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2.举办古诗词鉴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
3.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并开设古诗词鉴赏校本课程 |
(五)社会方面——优化社会环境 |
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 |
2.改革古诗词的考察方式 |
3.鼓励青少年创作诗词 |
结语 |
附录一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理论及教学方法探索 |
(一)中外名家的诗教观 |
1.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观 |
2.朱熹“正心导情”的诗教观 |
3.柏拉图“诗与哲学等同”的诗教观 |
4.陶行知诗化民众的诗教观 |
5.卢梭的“自然主义诗学”诗教观 |
(二)古诗词常用教学方法探析 |
1.传统诵读法 |
2.情景教学法 |
3.专题教学法 |
4.情境教学法 |
二、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四个维度 |
(一)拓展的长度 |
1.课前准备时间的长度 |
2.课堂教学时间的长度 |
3.课后作业时间的长度 |
(二)拓展的深度 |
1.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 |
2.内容理解层次的深度 |
3.对学生启发上的深度 |
(三)拓展的广度 |
1.学生诗词阅读的广度 |
2.诗词专业素养的广度 |
3.相关学科拓展的广度 |
(四)拓展的效度 |
1.背诵与朗读的效度 |
2.理解与分析的效度 |
3.整合与创造的效度 |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1.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 |
2.学习古诗词仅限于教材 |
3.缺乏古诗词文化认同感 |
4.无法将古诗词融于生活 |
(二)教师方面 |
1.内容丰富度有待开拓 |
2.讲解细致度有待加强 |
3.环节变化度有待多元 |
4.活动拓展度有待加深 |
(三)学校方面 |
1.古诗词的环境有待优化 |
2.古诗词的活动有待增多 |
3.跟踪测评体系有待完善 |
4.图书资料提供有待增加 |
(四)家长方面 |
1.营造氛围能力不强 |
2.拓展资源能力不够 |
3.辅助教学能力不足 |
4.创办诗词活动不多 |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策略 |
(一)学生方面 |
1.阅读古诗词作品以提高审美力 |
2.重视吟唱古典诗词以陶冶性情 |
3.游览名胜古迹以增强文化底蕴 |
4.尝试古诗创作以培养文学素养 |
(二)教师方面 |
1.激发学生学诗兴趣 |
2.带领学生深入自然 |
3.引导学生论辩分析 |
4.做好课上课下衔接 |
(三)学校方面 |
1.组织教师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 |
2.开展古诗词比赛激发学诗兴趣 |
3.举办名家讲座培养古诗词理论 |
4.制作标语标牌营造古诗词环境 |
(四)家长方面 |
1.引导孩子阅读和欣赏诗歌剧 |
2.共同欣赏由诗歌改编的音乐 |
3.家庭内部进行古诗词的游戏 |
4.引导孩子诗化语言表达训练 |
(五)过程调控 |
1.课前做好预习准备 |
2.课中做好内容讲解 |
3.课后做好作业辅导 |
结语 |
附录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案例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激发读诗兴趣 明确鉴赏要点——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教学引导功能研究[D]. 李若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韦聪维. 大理大学, 2021(08)
- [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 杨馨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部编版高中语文近体诗情境教学研究[D]. 杨馨竹.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5]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以胡杨中学为例[D]. 李佳萍.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后练习题使用研究[D]. 张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D]. 景笑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化教学探究[D]. 粟凤焦.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9]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 李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教学研究[D]. 艾洪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