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牛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石博文[1](2020)在《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的经济人类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显着的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化、市场化的推进,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稳定的、科学的过渡到现代化是各界学者关心的话题。本文以经济人类学中的“关系嵌入”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经济行为的微观田野研究,讨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养牛农户在变迁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和改变,并借助养牛农户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思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国家政策与市场和农户结合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解和思考。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畜牧业历史悠久。2000年,杜尔伯特政府引进伊利乳品企业后,组成的“农户—奶站—伊利乳企”生产链,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养牛农户传统的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与现代化大市场的矛盾逐渐显露,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奶牛牧场应运而生;新的生产模式“奶牛牧场—伊利乳企”要求农户与牧场合作,共同成为伊利乳企的主要供奶源。本应是双赢的合作,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且激化了双方的矛盾,甚至影响了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阐释养牛农户在适应畜牧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迁和选择,以及对养牛农户与牧场合作事件的分析,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杜尔伯特畜牧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中,养牛农户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以及畜牧业对农户的影响和面临的发展困境;第二,在市场经济面前,养牛农户从依附奶站到依附牧场的逻辑和意义;第三,农户视角下双方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养牛农户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在畜牧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做的选择和创新。杜尔伯特畜牧业转型是在一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关系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依附性是农户的本质特性,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畜牧业,处于市场边缘的农户,依附于更大的经济体是保证长期稳定收入的有效途径。依附奶站的成功经验让农户相信,依附牧场同样能够在伊利的庇护下获得利润。但是在新的生产结构中,农户的主体地位被模糊,由直接依附于伊利转变为依附于牧场。农户将牛托养或寄养在牧场不久,一场“口蹄疫”使农户和牧场损失惨重,二者关系因此恶化,产生信任危机。农村社区内这种紧张的关系网络让农户与牧场的合作难以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畜牧业发展。因此,在杜尔伯特农村社区内,社会关系的信任程度是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前提。
戚振宇[2](2019)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户成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此后不久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产品的自由市场交易也基本实现。这两项重大改革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一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风险增大,影响农业的稳定投入与发展;二是农户的农产品难以顺利进入大市场;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五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不衔接。为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实践中各地展开了不断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途径,其中最重要且有效的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在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势的同时,又能克服其固有的缺陷,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当作政绩工程,盲目推广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而忽视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原则、选择标准、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虽然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推进,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织模式选择不合理。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未能根据其所处行业特征、内外部具体条件与环境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固守原有的松散、简单组织模式,未能根据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组织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基本途径在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载体,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各方的行为,关系到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因而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绩效与成败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普遍不够合理,需要尽快优化、调整到合理状态,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推进乡村振兴。然而,理论界在该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滞后,难以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亟需加强此领域的研究。在此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本文对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优化选择标准、优化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实践中减少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盲目套用,尊重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根据所处行业的特征、自身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相关互补性制度状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合适的模式,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合理选择与优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根据内外部环境、正式与非正式的互补性制度的变化,适时调整组织模式,避免“一劳永逸”与路径依赖,以便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动态的最优化。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的提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所采取的一些典型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载体,属于微观领域特定的制度安排,适合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制度分析,并且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思想恰好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比较制度分析认为制度具有复杂多样性,并不存在单一的最有效或最优制度。所以需要承认和尊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性,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也没有单纯的优劣之分。应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在组织模式选择时应因地、因时、因“类”制宜,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比较制度分析认为经济体制内各制度间存在互补性,一项制度只有与其他制度实现有效协调与匹配,才能获得较高的绩效。并且制度间存在着不停的相互作用,制度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相关互补性制度不断变化,所以制度也在不断演化着。同理,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财税制度、市场监管制度、法律制度、市场意识、契约意识、法制观念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也存在互补性,最优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应随着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相关互补性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实现动态的最优化,所以不可一劳永逸,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持续的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包含多个类型,涉及多种经营主体,影响组织模式因素也多种多样,所以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使用了比较制度分析方法、跨学科研究法、归纳与综合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方法、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数理模型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展开。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进行归纳与分类,揭示其负面影响,属于“提出问题”环节。其次,吸收借鉴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逻辑,利用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制度演化理论、产权理论等比较制度分析常用的理论工具,对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模式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劣势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建立基于交易治理结构视角、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基于制度演化视角等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归纳总结不同组织模式的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并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治理环境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不合理等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制约因素,属于“分析问题”环节。最后,从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政策支持、破除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营造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良好内部条件、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治理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属于“解决问题”环节。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没有单纯的优劣之分,并不存在绝对最优的组织模式,不能迷信某种模式,每种组织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相对最有效率的。不同外界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完善程度、市场需求状况、经济制度健全程度),不同内在情况(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不确定性、生产技术水平、生产经营规模、资本积累、行业特征)下有不同的最优模式,应避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盲目推广与套用。本文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对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劣势进行全面系统比较,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不足;第二,本文提出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从多个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选择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第三,本文全面研究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中的制约因素,弥补了该方面现有研究的欠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创新。本文采用比较制度分析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吸收借鉴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逻辑,采用博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等比较制度分析的常用理论工具,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第二,分析视角的创新。现有文献往往仅进行静态分析或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适用范围,较为片面。本文突破了静态分析视角的局限性,还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动态演化分析,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第三,观点创新。现有文献常常对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进行比较,指出某一模式或某些模式的弊端,提倡某种新模式,或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实质上追求的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静态的最优化。本文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相关互补性制度均会发生变化,所以应不断调整、优化组织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动态的最优化。第四,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方面研究的突破。目前极少有文献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归类,对不同组织模式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劣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提出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总结不同组织模式的适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并全面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中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实现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突破。
邱浩[3](2019)在《辽宁省西丰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总数依然很庞大,并且剩余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为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及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和规划,大力推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在实施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辽宁省重点贫困县——西丰县为研究课题,研究和探讨西丰县农业产业扶贫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论文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制定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然后,论文简要地阐述了有关产业扶贫的基础理论,探讨了贫困及产业扶贫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西丰县的六项支柱性扶贫产业,阐释和分析了县委和县政府采取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以及扶贫效果,剖析了产业扶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利用调查问卷方法做了一些实证分析研究。论文最后提出了促进扶贫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是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二是加强贫困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企业规模;四是强化贫困户和扶贫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五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地曼·托乎达别克[4](2019)在《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畜牧业收入是伊犁州直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快畜牧业发展是建设伊犁州直新农村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则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既是畜牧业发展既是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机遇。促进畜牧业带头实现现代化是畜牧业帮助“农业强”的重要责任;引导亿万农户增加收入是畜牧业帮助“富农”的重要使命;开展水产养殖环境管理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是畜牧业发展“乡村美”的历史责任。基于以上背景,在查阅大量文献中发现,目前关于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的研究集中在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甚少,更没有针对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现状和联结机制状况的研究。“十一五”以来,伊犁州直畜牧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项畜牧业生产指标大幅提高,传统的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粗放发生了重大变化,农区畜牧业发展迅速,加强了畜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然而,面对畜产品市场的新形势和需求的变化,伊犁州指标畜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与伊犁州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仍然突出,畜牧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仍远远低于发达省份。本研究证实以上论断,找出内外在原因,确立现时代何种因素阻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和合理的对策建议的缘故开展了本次研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畜牧业发展环境实际出发,基于通过收集数据和应用科学的方法来横纵向分析了本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数据来研究本区畜牧业产业化各主体发展状况和组织模式及其联结机制,并通过案例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对澳大利亚和山东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研究,分析了对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最后,通过上述研究来分析促进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姜东言[5](2019)在《万州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在2019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迅速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快研发农业核心技术、深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多条指导意见,这些意见的发展方向与生态农业的内涵不谋而合。生态农业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及,形成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还处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低级阶段,农业循环利用率低、生态和经济效益低下和经营规模不大等问题依旧没能妥善解决,要想适应时代洪流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改变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式。改变发展方式必须从环境保护、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与农业产业化联合发展,开辟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万州区作为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又是渝东北地区的发展核心,要想形成生态和经济效益排头并进的势头,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走出资源节约型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发展以产业化为依托的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本文以万州区生态发展现状为出发点,以探索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为研究目标。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以及产业化研究历程,寻求发展生态农业以及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探析国内外生态农业以及产业化主要发展模式。并通过对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化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定义生态农业及产业化的概念。其次,对万州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对万州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基础、发展成效、发展路径进行概述,总结出万州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对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主要对已有的优势主导产业模式、龙头企业型模式、生态旅游型模式、科技教育型模式、生产基地型模式等发展模式的概况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系统调整与发展分析方法探析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度,并借鉴国内外典型发展模式成功经验。最后提出适合万州区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社会、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针对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影响度和国内外典型发展模式成功经验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今后万州以及具有类似资源特征的区域发展生态农业以及产业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张付生[6](2018)在《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征程,过去的四十年跟以往任何时候的中国都不一样,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崭新的、与时俱进的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先前的十分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已不复存在,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财富以及个人财富,但是改革开放之路呈现出了众多的类似摸着石头过河的场景。中国的未来发展仍然是要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财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国内农业的发展也是主要依靠这些实践经验而不断改进,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也得到逐步的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也得到巨大改变,沿海省份农村的面貌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当一分为二的辩证统一的来看待,国内的经济发展切不可盲目,不要盲目追随国外农业发展过程、成果,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国门被打开,国外的好的不好的事物都涌入中国。尽管人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根源进行了一系列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挖掘,但是从总体发展层面上来看依然面临着严酷的挑战,仅仅从某一方面的理性分析和某一理论层次上的论证还远远不够,还要为之采取更为有效的可行的办法。而如今当代国内农业发展仍需要为之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要集财力、人力、物力发展农业。而如今当我面对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在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或大或小问题,就要系统的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与着作,还应当学习农业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等农学或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或理论,本文正文中提及的这些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都和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升级息息相关。更要以确山县近几十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为该课题的研究的现实基础,系统全面的研究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的历史影响力。总结下一个时期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的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社会上的优势资源推动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此为基点提出相应的可实施的方法和思路,还应当敢于建言献策,同时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发展确山县现代农业产业一定要采取有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握市场经济发展主流,发挥出确山县当下农业发展优势以及产业化基础,发掘出更适合确山的农产品加工行业,更要补齐经济短板、克服重重困难,要实事求是、戒骄戒躁,全力以赴的把确山县城内以及各乡镇工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出和输入基地,扩大确山县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外地企业驻确山的品牌影响力。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的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提出解决确山县农业产业化改革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这恰恰与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相吻合。第二章为农业产业化有关方面概述。面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结合与当今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行业经营状况以及确山县农业生产发展现状,本章主要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并且对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等诸多与农业产业化有关联的理论进行了一一的简要概述。第三章是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以及与之相关的优势、劣势方面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一一的简要分析。着重介绍了确山县基本概况,并且分析了推进当今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做更进一步的详细的研究,把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机会,克服该过程中出现的重重威胁。第四章为加快发展确山县当代农业产业化提出的相应的思路与对策。文章中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让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发展人类现代化种养业,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进一步对确山县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设进行完善。以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作为支撑,提高可用耕地质量,升级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生产线;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必须建立在诸多现实生产条件以及当今科技力量基础之上,它是人类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长期摸索积累出来的成果,是多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被提升的成果,是生产资料再次分配的结果。第五章为结论和展望。
刘玉满[7](2018)在《我国肉牛业的发展与制约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一直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地增长,成为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畜牧业中,近几年来肉牛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1990年以来,牛的出栏头数和牛肉产量都分别以年均16%和18%的速度增长,成为畜牧业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肉牛业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众所周知,与许多国家不同,在我国"牛"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按照其生物学特征,它包括黄牛、水牛和牦牛;按照生产用途它包括耕牛、奶牛和肉牛。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和市场需求方面的
阿地拉·阿卜杜外力[8](2016)在《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动物食品的重要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物质生活水平的加速提高,促使人们对肉、乳、蛋等高营养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及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小范围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互相连接组织起来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促使畜牧业产业化的步伐随之加快。而如今,畜牧业产业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已成为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前提。昌吉回族自治州(本文简称昌吉州)作为新疆农区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其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历史和自然资源为畜牧业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再加上昌吉州紧挨着首府乌鲁木齐,有很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使畜牧业成为了昌吉州的优势产业。利用现有优势,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是加速昌吉州畜牧业商品化进程的捷径,更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实现农牧民增收以及整个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以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分工合作理论以及投资风险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查阅、田野调查、入户访谈以及数据整理等方法,结合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龙头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功能偏弱;饲草产业规模小,饲草加工企业缺乏竞争力,饲草供应能力有限,种植户组织化程度低,饲草产量无法满足需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力度有待提高,致使畜牧业科技含量低,制约着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农区畜牧业的产业化为重点,提出了以下建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在畜牧业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建设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推进人才培训工作;扩建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强饲草料加工企业的饲草供应能力,注重种植户的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提高秸秆利用率;不断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的扶持力度,引进饲草料青贮、科学饲养、良种家畜繁育、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
陈涛[9](2013)在《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高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肉牛产业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活跃的重要产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发展为推动农村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肉牛生产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的扩张,技术不断进步,组织化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但是肉牛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及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牛肉质量低下,肉牛业结构不合理,肉牛个体生产能力低,生态和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等方面。当前我国肉牛产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对肉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产业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法对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江西肉牛发展态势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江西省具有区域优势,饲草资源丰富,肉牛存栏充足,同时江西省肉牛产业单一,没有对牛肉进行多元化开发,牛肉品质不好,品牌概念不强,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因此,江西肉牛产业要转型就必须创新,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应该利用经济和政策杠杆对江西省肉牛产业进行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因此,选择了应以种草养牛为基础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以组织带动型产业化经营形成的合作组织型发展模式的两种发展模式予以研究。通过对江西省高安市的两种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分别对发展环境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发展环境实证分析结果:高安市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肉牛产业基础好,同时政府在牛源建设、品种改良、产业组织、金融服务、饲草资源的开发和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为高安市提供了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肉牛产业的良好环境。(2)实施情况实证分析结果:①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南方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牧草产量高的优势,通过种草与养牛的结合,牧草的潜在效益就能有效地转化和增值,并且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各个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生态环保低碳。因此,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江西省值得推广,而且完全可行。②合作组织型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建立合作关系,统一牛源采购、肉牛外销、牛饲料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养殖户抗风险的能力,形成利益共同体构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局面,有利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组织型发展模式在江西省值得推广,而且完全可行。
李雪兰[10](2013)在《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畜牧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肉牛产业发展潜力逐渐受到关注。然而肉牛产业链长,各环节紧密联系,肉牛养殖由于投资大,资金周转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影响养殖效益而导致农户养殖逐渐减少。屠宰加工环节受利益的驱使,压低养殖户活牛收购价格,对活牛及牛肉注水等影响养殖环节利益,国外进口牛肉市场的巨大冲击,牛肉质量安全问题等各种影响,严重阻碍产业发展。效益驱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有利可图、分配合理是产业链上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了解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状况及产业链经济利益在各经济主体间的分配情况,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利益分配均衡,在充分体现合理公平的基础上,调动产业链各环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对肉牛产业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各地区肉牛养殖户、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牛肉零售商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情况,运用Shapley值法实证分析了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导论、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案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界定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并对本文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第二部分阐述了四川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四川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并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年鉴资料、调查统计资料,对四川省肉牛生产、屠宰加工、牛肉消费环节具体情况作了整体阐述,分析了四川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从总体上对肉牛产业发展进行评述和分析,探寻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利用调研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状况以及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衡,养殖环节处于利益分配劣势。屠宰加工环节在利益分配上占据优势地位,而牛肉零售环节由于其资金周转率高、技术含量低、市场风险相对较小,在利益分配中也占有较大比重。通过Shapley值的计算了解到,在构建肉牛产业链利益联盟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屠宰加工环节的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通过合作联盟,分享剩余利润,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达到均衡。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部分。在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肉牛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利益分配两个角度提出了四川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建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养牛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牛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的经济人类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小农经济行为 |
二、蓄牧业现代化 |
三、杜尔伯特畜牧业 |
四、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田野点介绍和论文框架 |
一、田野点介绍 |
二、论文框架 |
第一章 养牛农户的根源——杜尔伯特畜牧业的变迁 |
第一节 从游牧到半农半牧 |
一、游牧溯源 |
二、农牧互动 |
第二节 “以牧为主” |
一、畜牧业的崛起 |
二、畜牧业的“徘徊” |
第三节 “畜牧强县” |
一、畜牧业的复兴 |
二、畜牧业的式微 |
小结 杜尔伯特畜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第二章 养牛农户的依附体——从奶站到牧场 |
第一节 奶站时期的依附关系 |
一、龙头企业“伊利” |
二、农户与伊利的媒介——奶站 |
三、农户的生活节律 |
第二节 奶牛牧场下的依附关系 |
一、新的依附体——奶牛牧场 |
二、尖山子奶牛牧场 |
第三节 依附体的发展困境 |
一、奶牛牧场的经营问题 |
二、奶牛牧场的应对措施 |
小结 农户依附的逻辑和意义 |
第三章 养牛农户的经济行为 |
第一节 农户对资源配置的理性分析 |
一、年计算的收费标准 |
二、日计算的收费标准 |
第二节 从关系网络看经济行为 |
一、关系网络的破裂 |
二、关系网络的紧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第三节 农户的主体力量 |
一、农户日常支出 |
二、从依附到独立自主 |
三、从“卖奶”到“卖肉” |
小结 农户经济行为的内涵和意义 |
结语 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经济行为的启示 |
一、历史脉络中的养牛农户 |
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经济行为 |
三、反思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及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比较制度分析视角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
2.2 比较制度分析的内涵与基本思想 |
2.2.1 比较制度分析的内涵与特点 |
2.2.2 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逻辑与基本思想 |
2.3 比较制度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 |
2.3.1 博弈理论 |
2.3.2 交易成本理论 |
2.3.3 契约理论 |
2.3.4 产权理论 |
2.3.5 制度演化理论 |
2.4 比较制度分析视角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理论逻辑 |
2.4.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一般性制度属性 |
2.4.2 制度多样性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多样化 |
2.4.3 制度互补性、制度演化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持续优化 |
2.5 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历史演变、主要类型与现存主要问题 |
3.1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历史演变 |
3.1.1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沿革 |
3.1.2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主要类型与运行机制 |
3.2.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谱系 |
3.2.2 几类传统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
3.2.3 几类新兴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
3.3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现存主要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博弈视角下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 |
4.1 农业产业化主要组织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比较 |
4.1.1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1.2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类型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1.3 三种准一体化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1.4 三种完全一体化模式的博弈关系与制度特征 |
4.2 博弈视角下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的经济收益比较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完全市场交易型模式的经济收益:参照系 |
4.2.3 部分合作型模式与完全合作型模式的经济收益 |
4.2.4 不同合作程度的组织模式的经济收益比较 |
4.3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与比较 |
4.3.1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2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3 准一体化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4 “龙头企业+农场”模式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4.3.5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稳定性的比较 |
4.4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制度优劣势的综合比较 |
4.5 小结 |
第5章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选择分析 |
5.1 基于交易治理结构视角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1.1 农业产业化中交易的属性 |
5.1.2 有效治理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
5.2 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2.1 农业产业化中契约的不完全性 |
5.2.2 契约不完全与农业产业化专用性资产投资激励扭曲 |
5.2.3 产权优化配置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
5.3 基于制度演化视角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3.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演化逻辑 |
5.3.2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演化趋向 |
5.3.3 制度环境变化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 |
5.4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综合分析 |
5.4.1 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标准的比较 |
5.4.2 几类非完全一体化组织模式及其衍生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
5.4.3 三种完全一体化组织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
6.1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6.1.1 基于旧组织模式自我强化机制的路径依赖 |
6.1.2 基于非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 |
6.1.3 基于现状偏差与禀赋效应的路径依赖 |
6.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约束 |
6.2.1 资本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2.2 土地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2.3 劳动力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2.4 企业家才能约束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影响 |
6.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治理环境不完善 |
6.3.1 声誉机制失灵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模型构建与机理分析 |
6.3.2 三方治理不足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博弈分析 |
6.3.3 价格波动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博弈分析 |
6.4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不合理 |
6.4.1 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类型与现存问题 |
6.4.2 利益机制不合理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演化博弈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案例研究 |
7.1 科迪集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1.1 案例背景 |
7.1.2 资产专用性、契约不完全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合理选择 |
7.1.3 要素约束缓解、利益机制完善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2 温氏集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2.1 案例背景 |
7.2.2 温氏集团对合理高效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探索 |
7.2.3 声誉资本积累与温氏集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3 淮河种业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3.1 案例背景 |
7.3.2 淮河种业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创新及其优势 |
7.3.3 利益机制完善与淮河种业公司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优化 |
7.4 小结 |
第8章 优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 |
8.1 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 |
8.1.1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
8.1.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
8.1.3 完善农村人才市场 |
8.2 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政策支持 |
8.2.1 大力培育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各类经营主体 |
8.2.2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财税支持力度 |
8.2.3 提供行政审批的便利与建设用地的支持 |
8.3 破除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8.3.1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相关非正式制度 |
8.3.2 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
8.3.3 搭建专门的咨询与交流平台 |
8.4 营造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良好内部条件 |
8.4.1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 |
8.4.2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声誉资本积累 |
8.4.3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 |
8.5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的治理环境 |
8.5.1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外部法治体系 |
8.5.2 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相关声誉机制 |
8.5.3 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辽宁省西丰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扶贫的基础理论 |
3.1 贫困的定义 |
3.2 贫困的基础理论 |
3.2.1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3.2.2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
3.3 产业扶贫的定义 |
4 西丰县扶贫产业的现状 |
4.1 梅花鹿养殖扶贫产业 |
4.1.1 发展梅花鹿养殖扶贫产业的措施 |
4.1.2 梅花鹿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
4.2 食用菌栽培扶贫产业 |
4.2.1 食用菌栽培产业扶贫的发展措施 |
4.2.2 食用菌栽培产业的扶贫效果 |
4.3 沙棘种植扶贫产业 |
4.3.1 沙棘种植扶贫产业的发展措施 |
4.3.2 沙棘种植产业的扶贫效果 |
4.4 肉牛养殖扶贫产业 |
4.4.1 发展肉牛养殖扶贫产业的政策措施 |
4.4.2 肉牛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
4.5 肉驴养殖扶贫产业 |
4.5.1 发展肉驴养殖扶贫产业的政策措施 |
4.5.2 肉驴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
4.6 柞蚕养殖扶贫产业 |
4.6.1 发展柞蚕养殖扶贫产业的政策措施 |
4.6.2 柞蚕养殖产业的扶贫效果 |
5 西丰县产业扶贫中的问题分析 |
5.1 西丰县扶贫工作概述 |
5.1.1 西丰县产业扶贫模式 |
5.1.2 西丰县产业扶贫的总体效果 |
5.2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1 畜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 |
5.2.2 种植业贫困农户科技知识匮乏 |
5.2.3 扶贫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
5.2.4 企业与贫困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
5.2.5 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
6 西丰县扶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激发和培育贫困户脱贫动力 |
6.2 重视扶贫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
6.3 延长扶贫产业的产业链 |
6.4 强化贫困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
6.5 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西丰县产业扶贫调查问卷 |
致谢 |
(4)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理论基础 |
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与条件 |
2.1 伊犁州直畜牧业发展概况 |
2.1.1 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
2.1.2 畜牧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
2.1.3 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
2.1.4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状况 |
2.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条件 |
2.2.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自然环境 |
2.2.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源优势 |
2.2.3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 |
2.2.4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环境 |
3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现状 |
3.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概况 |
3.1.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概况 |
3.1.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微观基础现状 |
3.1.3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
3.2 典型案例与问卷调查分析 |
3.2.1 伊宁市新生源奶牛养殖合作社 |
3.2.2 巩留县恩特马克优质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
3.2.3 伊犁哈萨克羊种畜场 |
3.2.4 伊犁富润德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
3.2.5 零散养殖户 |
3.3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评价 |
3.3.1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 |
3.3.2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模式选择 |
4 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
4.1.1 品种改良程度较低 |
4.1.2 草场建设和饲草料加工不足 |
4.1.3 畜产品加工体系不完善 |
4.2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健全 |
4.2.1 专业化养殖大户数量少 |
4.2.2 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
4.2.3 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 |
4.2.4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科技贡献率低 |
5 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状况 |
5.1.1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概况 |
5.1.2 德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
5.1.3 中国山东畜牧业发展概况 |
5.2 国内外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5.2.1 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
5.2.2 发展饲草饲料支撑基础 |
5.2.3 打造坚实的科技教育基础 |
5.2.4 构建合理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
6 促进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6.1.1 加强品种改良 |
6.1.2 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 |
6.1.3 加强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
6.2 完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
6.2.1 促进零散养殖户发展 |
6.2.2 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
6.2.3 龙头企业 |
6.3 突出畜牧业创新发展 |
6.3.1 加强主导产业建设 |
6.3.2 加强科技创新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万州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 生态农业 |
二 农业产业化 |
三 生态农业产业化 |
第四节 国内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 |
一 国内农业产业化研究 |
二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 |
三 国内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 |
第五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 |
一 国外农业产业化研究 |
二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 |
三 国外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 |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万州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地区概述 |
第二节 万州区农业发展概述 |
第三节 万州区生态农业发展概述 |
一 发展目标 |
二 发展基础 |
三 发展成效 |
四 发展路径 |
第四节 万州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
一 贯彻中央和重庆市政府对农村污染治理的需要 |
二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 |
三 缓解万州区人地矛盾的需要 |
四 增加万州区农村人口收入的需要 |
第三章 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
第一节 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一 优势主导产业模式 |
二 龙头企业型模式 |
三 生态旅游型模式 |
四 科技教育型模式 |
五 生产基地型模式 |
六 其他模式 |
第二节 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效总结 |
一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济增长效益明显 |
二 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 |
三 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凸显优势 |
第三节 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 SAD模型基本原理 |
二 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宿州模式 |
第二节 绿岛模式 |
第三节 德国模式 |
第四节 国内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
一 坚持发展循环农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
二 发展中需综合经营,促进经营方式多样化 |
三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第五章 优化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万州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选择建议 |
一 进一步推进已有模式发展 |
二 新增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 提升大众生态环保意识,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 |
二 利用科学规划布局,构建特色生态农业集群 |
三 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探索新型融资方式 |
四 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
五 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
六 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概述 |
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
2.1.1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
2.1.2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 |
2.2 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评述 |
2.2.1 规模经济效益理论 |
2.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
2.2.5 农业经济理论 |
第三章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其SWOT分析 |
3.1 确山农业产业基本状况 |
3.1.1 现有发展模式 |
3.1.2 主要经营方法 |
3.2 继续推动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
3.2.1 丰富的资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 |
3.2.2 现代化交通为农业现代化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优势 |
3.2.3 大型企业兴起为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
3.3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
3.3.1 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
3.3.2 农产品质量较低 |
3.3.3 农业种植成本增加 |
3.4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1 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面临重大困难 |
3.4.2 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指导 |
3.4.3 农产品仓储环境不尽乐观 |
3.4.4 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有一定的趋同 |
3.4.5 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稀缺 |
3.4.6 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农产品物流设施缺乏 |
第四章 加快发展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和对策 |
4.1 系统性的构建确山县现代化农业体系 |
4.1.1 现代种养业 |
4.1.2 农产品加工业 |
4.1.3 农产品市场流通业 |
4.2 完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 |
4.2.1 提高耕地质量 |
4.2.2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
4.2.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4.3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支撑 |
4.3.1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保障 |
4.3.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
4.3.3 切实保障可持续农业发展 |
4.3.4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 |
4.4 创新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体制 |
4.4.1 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制度 |
4.4.2 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
4.4.3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
5.2 对确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7)我国肉牛业的发展与制约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肉牛业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
1.1 得益于国家的宏观农业政策的改变 |
1.1.1 生产政策的变化 |
1.1.2 流通政策的变化 |
1.2 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
1.2.1 改革开放政策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
1.2.2 改革开放政策刺激了消费的增长 |
1.2.3 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养牛业的投资力度 |
1.3 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 |
1.3.1 饲料生产加工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
1.3.2 生物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
1.3.3 畜产品加工及新的烹饪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
2 肉牛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2.1 生产制约 |
2.1.1 品种资源上的差距 |
2.1.2 饲养方式上的差距。 |
2.1.3 认识上的差距 |
2.2 技术制约 |
2.2.1 存在与生产环节上的技术性问题 |
2.2.2 存在于屠宰和加工环节上的技术问题 |
2.2.3 存在流通环节上的技术性问题 |
2.3 体制制约 |
3 几点建议 |
3.1 应该尽快培育、健全肉牛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 |
3.2 应该重新塑造牛肉的市场形象 |
3.2.1 要抓好肉牛育肥体系建设 |
3.2.2 要抓好牛肉分级体系建设 |
3.2.2 要抓好屠宰加工的现代化建设 |
3.3 应该向国际市场看齐 |
(8)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思路 |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点 |
2 畜牧业产业化概述与理论依据 |
2.1 畜牧业产业化概述 |
2.1.1 产业化 |
2.1.2 畜牧业产业化 |
2.1.3 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
2.1.4 合作社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产业关联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分工合作理论 |
2.2.4 投资风险理论 |
3 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现状及优势 |
3.1 昌吉州畜牧业发展概况 |
3.1.1 草原畜牧业 |
3.1.2 农区畜牧业 |
3.1.3 畜产品加工业 |
3.2 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现状及优势 |
3.2.1 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现状 |
3.2.2 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优势 |
4 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4.1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
4.2 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偏弱 |
4.3 饲草产业发展水平低 |
4.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4.5 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科技含量低 |
5 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
5.1 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
5.2 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
5.3 建设饲草料生产基地,培育饲草加工企业,推进饲草产业发展 |
5.4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5.5 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高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问题提出 |
1.1 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
1.2 研究的背景 |
2 国内外肉牛产业研究进展 |
2.1 国内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2.2 国外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3 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
4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5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江西省肉牛产业的基本概述 |
1 江西省的基本概述 |
2 江西省的肉牛产业的基本情况 |
3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分析 |
第三章 江西肉牛产业发展环境及发展态势分析 |
1 基于 PEST 分析法对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2 基于波特五力分析法对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微观环境分析 |
3 基于 SWOT 分析法对江西肉牛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
4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态势总结 |
第四章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
1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原则 |
1.1 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1.2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原则 |
1.3 重视肉牛产业参与者经济效益原则 |
1.4 适应外部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能力的原则 |
2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总体思路 |
3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
第五章 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实证分析——以高安市为例 |
1 高安市肉牛产业发展环境 |
2 高安市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实施情况实证分析 |
2.1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
2.2 合作组织型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案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四川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
2.1 四川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 四川省肉牛生产分析 |
2.3 四川省肉牛屠宰加工环节现状分析 |
2.4 四川省牛肉消费环节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3.1 肉牛养殖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3.2 肉牛屠宰加工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3.3 肉牛销售环节成本收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实证分析 |
4.1 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分析 |
4.2 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 |
4.3 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肉牛养殖户(场)生产经营调查问卷 |
附录B: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调查问卷 |
附录C:牛肉零售商经营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养牛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杜尔伯特养牛农户的经济人类学分析[D]. 石博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 ——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D]. 戚振宇. 吉林大学, 2019(10)
- [3]辽宁省西丰县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 邱浩.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4]伊犁州直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地曼·托乎达别克.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万州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化模式研究[D]. 姜东言.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6]确山县农业产业化研究[D]. 张付生.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7]我国肉牛业的发展与制约因素分析[A]. 刘玉满. 第十三届(2018)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8(总第216期)
- [8]昌吉州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阿地拉·阿卜杜外力. 新疆师范大学, 2016(08)
- [9]江西省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高安市为例[D]. 陈涛.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10]四川省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实证研究[D]. 李雪兰.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