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大径杨木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邱继丰[1](2019)在《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菜篮子”工程是保障蔬菜供给重大的民生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加快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朝阳区位于长春市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基础条件雄厚,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对促进朝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保障城市新鲜蔬菜产品供给有重要意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地方志以及各镇农业站、办、所相关资料,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了目前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如下:1.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3)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4)农资、蔬菜质量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5)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6)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2.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为了使朝阳区蔬菜生产真正做到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发挥朝阳区在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做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针对这些问题科学进行了合理分析和综合研判,提出促进朝阳区发展高标准蔬菜产业建议:(1)因地制宜,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2)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3)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4)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5)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6)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7)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8)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9)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蔬菜产业是保障蔬菜供给的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智慧园艺、设施园艺的发展,朝阳区将更加凸显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蔬菜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余养伦,于文吉,邓侃[2](2018)在《我国木(竹)质重组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认为介绍了我国木(竹)质重组材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推广历程和现状,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发展木(竹)质重组材料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木(竹)质重组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建议,以促进我国木(竹)质重组材料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韦亚南[3](2018)在《基于热处理单板的重组木性能及光老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重组木是以速生林木材为原材料,将旋切单板进行疏解后的纤维化木单板作为基本单元,热固性的酚醛树脂为胶黏剂,顺纹组坯压制成的一种具有木材天然纹理的新型复合材料。与传统的人造板相比,重组木具有原材料利用率高、可设计性强和力学强度高等优点。目前,重组木已成为速生林木材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且逐渐被应用于户外领域,如景观设施,建筑梁柱等。重组木在户外使用过程中,受紫外线照射后易发生表层开裂、颜色失真及尺寸收缩等变化,严重影响重组木的美观及使用价值,限制户外重组木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重组木光老化机制对开发抗光老化技术、延长重组木户外使用寿命以及拓展重组木应用范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热处理和未热处理的纤维化木单板为基本单元制备重组木,研究重组木在物理力学性能、表面性能及耐久性能方面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多功能成像电子能谱仪(XPS)、固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先进方法和仪器,对重组木在UV313紫外光源照射过程中微观结构、表面化学元素、结晶度以及光降解产物等理化特征变化进行表征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热处理对光老化的影响及揭示重组木紫外光老化降解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杨木纤维化单板经160℃/0.3MPa,180℃/0.3MPa条件下热处理后,多糖发生降解、抽提物增加、单板质量下降,质量损失率为2.22%和4.13%;颜色由淡黄色变为咖啡色直至黑褐色,明度L*分别降低了23.61%和51.39%,红绿轴色度指数a*分别升高了62.5%和75.1%,黄蓝轴色度指数b*先升高后降低,幅度分别为7.69%和23.07%;平衡含水率、吸水率和浸胶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平衡含水率分别降低了40.94%和42.98%,吸水率和吸胶率分别降低了21.14%、49.51%和8.64%、15.89%;pH值降低,分别降低了4.27%和5.78%;综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4.90%和15.15%,半纤维素分别降低了10.17%、35.54%,α-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2.14%和4.67%,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升高,分别升高了9.22%和28.04%。(2)FTIR结果显示:热处理后归属于半纤维素乙酰基C=O的特征峰1730 cm-1处强度明显降低,1510 cm-1代表木质素骨架C=C伸缩振动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1370 cm-1代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C-H伸缩振动,热处理后该峰的强度降低,1163 cm-1和895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代表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基团C-O-C、C-H的伸缩振动,经过不同条件热处理后,这些峰强度减弱;XPS结果显示:杨木单板进行疏解后材料表面的O/C从0.34降低为0.31,原因在乎杨木单板疏解时受到机械力的挤压,导致抽提物从板材的芯层逐渐向表面渗透,表面抽提物含量增加,降低了纤维化单板表面的O/C。杨木纤维化单板在160℃/0.3 MPa和180℃/0.3 MPa条件下热处理后,O/C分别从0.31降到0.29、0.19,C1含量增加,C2含量降低,C1含量分别升高8.91%、47.53%;XRD结果显示:纤维素的结晶度分别增大了6.67%,20.67%。XPS结果显示:杨木单板进行疏解后材料表面的O/C从0.34降低为0.31,原因在乎杨木单板疏解时受到机械力的挤压,导致抽提物从板材的芯层逐渐向表面渗透,表面抽提物含量增加,降低了纤维化单板表面的O/C。杨木纤维化单板在160℃/0.3 MPa和180℃/0.3 MPa条件下热处理后,O/C分别从0.31降到0.29、0.19,C1含量增加,C2含量降低,C1含量分别升高8.91%、47.53%;XRD结果显示:纤维素的结晶度分别增大了6.67%,20.67%。(3)经160℃/0.3MPa、180℃/0.3MPa热处理后,重组木的MOR分别降低了13.33%和36.67%,MOE分别降低了4.76%、9.52%,HSS分别降低了5.56%和30.56%,CS分别降低了12.38%、21.90%,热处理后材料细胞壁半纤维素发生降解,而半纤维素在细胞壁中起着粘结作用,半纤维素的分解导致纤维素与木质素的分离,削弱了细胞壁的力学强度,宏观上表现为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无论是63℃水泡24h还是100℃循环水煮28 h测试后,热处理后的重组木的吸水厚度膨胀率(TSR)都小于未经处理的重组木,在63℃水泡24h的条件下,经160℃/0.3MPa、180℃/0.3MPa热处理后,重组木的TSR分别降低了23.16%和57.92%,WAR分别降低了8.29%,28.0%,100℃循环水煮28 h的条件下,TSR分别降低了26.02%、45.38%,WAR分别降低了5.0%,29.88%;剖面密度分析表明,热处理后制得的板材断面密度比对照组重组木略均匀,160℃/0.3MPa制备的重组木断面密度与180℃/0.3MPa重组木断面密度分布无较大区别;热处理后耐腐性能得到了提高,其质量损失率从40.25%降为35.11%、20.15%;耐化学腐蚀,耐光老化性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热处理并没有改善重组木的防霉性能。(4)木材中的木质素是光老化降解的主要物质,木质素未老化前,主要识别出4-羟基苯甲醛,乙醛,对羟基苯甲醛,1,3,3-三甲基双环[2,2,1]庚-2-醇等,木质素经光老化后,光降解产物主要有3-甲氧基苯甲酸,3,5-二甲氧基苯甲酸,松柏醛,丁香酸,4-羟基-3-甲基-2-丁酮,4-羟基-2-丁酮,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等,这些产物种类包括酮类、醛类、酸类等,其中大部分降解产物与木质素基本单元组成结构类似,这表明光老化过程中主要是木质素大分子发生了化学键断裂降解,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其中大部分降解产物与木质素基本单元组成结构类似,这表明光老化过程中木质素大分子发生了化学键断裂降解。(5)酚醛树脂与细胞壁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中的部分活性基团反应,减少了羟基、羧基等基团数量,形成了新的稳定的化学交联;大部分胶黏剂分布在纤维化木单板因碾压和疏解形成的裂纹以及破损的导管细胞中,部分胶黏剂通过纹孔渗透进入到薄壁细胞的细胞腔和胞间层中,并附着在细胞腔的内表面,胶黏剂附着在木材表面并形成了一层薄膜,起保护木材的作用,光老化后胶黏剂先发生降解,降解特性与木材相似,因此重组木相对于杨木来说具有更优的耐老化性能。
鲍敏振[4](2017)在《户外用重组木的结构演变和防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组木是以速生林木材为主要原料,木束或纤维化木单板为基本构成单元,浸渍胶黏剂后按顺纹组坯压制而成的板(方)材。重组木经过40余年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速生林木材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木结构建筑、湿地园林景观设施等领域开始大量使用木质复合材料,加之优质硬阔叶材的不断短缺,重组木逐渐被作为户外用材应用于户外领域。由于户外用材必须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侯性,目前对于重组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和装备上面,而对于重组木的制造成型基础和户外应用研究比较少。因此,本论文针对重组木上述研究的不足,展开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以杨木和落叶松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纤维化单板的基本单元特性;然后通过密度和浸胶量等工艺因子来制备高性能的户外用重组木,研究了重组木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表面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纳米压痕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对重组木的结构演变、胶合界面和防腐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户外用重组木的物理力学性能可通过密度和浸胶量等工艺因子的调整,达到户外用材的使用要求。力学性能方面,浸胶量为13.0%,密度为1.15 g/cm3的杨木重组木,其静曲强度达到201.37 MPa,水平剪切强度达到17.99 MPa,比相同浸胶量,密度为0.85g/cm3的重组木增加了38.71%和38.49%。耐水性方面,经过28 h循环水煮试验后,浸胶量为18.0%,密度为1.00 g/cm3的杨木重组木,其吸水厚度膨胀率为23.73%,吸水率为34.15%,比浸胶量为8.0%,相同密度下的重组木分别降低了54.51%和46.13%。(2)从原木疏解成纤维化单板,最后重组成重组木,材料的细胞组织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演变。从宏观上看,纤维化单板的表面呈现一系列点状和线段状的裂纹,形成纵向不断裂、横向相互交织的纤维网状结构。从微观上看,杨木纤维化单板的大部分导管、木射线和部分纤维细胞被分离破坏,落叶松纤维化单板的部分早材管胞、木射线等细胞被疏解分离。这些独特的细胞组织构成了纤维化木单板的细胞族群。当杨木纤维化单板制作成重组木后,疏解破裂部分的导管基本被压密实,并随着密度的增大,未被疏解破坏的导管、木射线和纤维细胞腔也逐步被压缩,孔隙越来越小。当杨木重组木密度为1.15g/cm3时,导管管孔基本闭合,木纤维细胞腔也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孔径和孔隙率都达到最小值,分别为36.5 nm和17.84%。(3)酚醛树脂胶先进入因疏解而形成的裂隙、破裂的导管、早材管胞和木射线,并填充细胞腔,然后再渗透进入完整的导管、木射线、早材管胞和纤维细胞的胞腔和细胞壁中。当纤维化单板制作成重组木后,酚醛树脂固化交联沉积在细胞腔内部和细胞各壁层中,并在细胞之间形成胶钉连接,将疏解不完整的和被压缩的细胞组织固定。酚醛树脂胶在重组木细胞组织中的分布随着浸胶量的增加而增加。杨木重组木纤维细胞壁的弹性模量比素材提高了10.10%,硬度比素材增加了31.91%。(4)户外用重组木的防腐性能可通过密度、浸胶量和防腐剂等因素的调整和添加,达到户外用材的所需耐腐等级。在白腐菌12周侵蚀下,浸胶量为18.0%,密度为1.00 g/cm3的杨木重组木的质量损失率为23.24%,比浸胶量为8.0%,相同密度下的重组木降低了42.77%,耐腐等级从III级变为II级;浸胶量为13.0%,密度为1.15 g/cm3的质量损失率为12.34%,比相同浸胶量,密度为0.85 g/cm3的重组木降低了61.68%,耐腐等级也从III级变为II级。不论是白腐或褐腐菌侵蚀,经过铜唑防腐剂处理,浸胶量为13.0%,密度为1.00 g/cm3的重组木的质量损失率均小于10%,达到I级强耐腐等级,说明经过防腐剂处理的重组木具有优异的耐腐性能。浸胶量为13.0%,密度为1.00 g/cm3的落叶松重组木在白腐菌腐朽下质量损失率为11.43%,在褐腐菌腐朽下质量损失率为18.42%,均属于II级耐腐等级。(5)经过12周的真菌侵蚀试验后,重组木的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减少,酸不溶木质素则随之增加。浸胶量越多、密度越大和经铜唑防腐剂处理的重组木,结晶度越高,化学基团特征峰的强度损失越小,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也越小。(6)重组木的防腐性能增强机理主要有:(a)细胞的填充和强化。酚醛树脂填充部分木材细胞腔,并与细胞壁部分活性基团反应形成稳定的交联,使木材细胞壁纤丝紧密相连。重组木的浸胶量越多,细胞腔含有的酚醛树脂越多,交联基团也越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重组木的防腐性。(b)细胞的压缩密实化。重组木的致密组织结构使菌丝可侵入空间和路径减少。重组木的密度越高,细胞之间的间隙越少,同时单位体积内的纤维含量和酚醛树脂含量也增多,有效地抑制了腐朽菌的侵蚀。(c)细胞的化学防治。铜唑类防腐剂能很好的进入导管、木射线和纤维的细胞壁中,与细胞壁物质反应生成铜络合物,有效抑制腐朽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重组木的防腐性。
贾翀[5](2013)在《环保型抗菌实木复合地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多层实木复合地板的抗菌功能,降低其游离甲醛释放率,本文研究了无醛豆胶多层实木复合地板基材的制造工艺及性能,以及多层实木复合地板的抗菌处理工艺及性能。论文从胶黏剂胶接机理的分析、无醛豆胶杨木实木复合地板基材的制造工艺、抗菌实木复合地板的制造工艺及性能检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胶黏剂胶接机理分析中,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热重分析仪(TG)等现代仪器对工厂生产的豆胶以及实验室制造的豆胶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通过FTIR分析结果表明,在160℃条件下,处理5min后,工厂豆胶中大豆蛋白的二级结构有明显的改变,α-螺旋全部转化成为β-折叠,说明其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导致小分子分解;而豆粉和尿素改性豆胶的结构变化不大,说明在160℃的条件下,豆粉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过DSC分析表明,工厂豆胶和豆粉的玻璃态转化温度大约在70℃左右,而高温情况下(200℃-250℃),尿素改性豆胶中的尿素会发生分解,其高温热稳定性比纯大豆蛋白和工厂豆胶差。通过TGA分析比较表明,在检测温度区间,尿素改性豆胶失重率最大,其次是工厂豆胶,豆粉失重率较小。(2)在无醛豆胶杨木实木复合地板基材的制造工艺研究中,通过多因素因子轮换法分析了施胶量、热压时间、热压压力(高压压力)、热压温度、热预压温度、热压压力等六个因素对无醛豆胶杨木实木复合地板基材的胶合强度影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施胶量450g/m2(双面),热压压力2.0MPa,热压时间70s/mm,预热压温度110℃,热压温度为160℃,热压压力为1.6MPa。在多层豆胶胶合板热压表芯层温度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热压时间的数学模型;在多层实木复合地板表板增强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杨木和杉木的压缩工艺,结果表明压缩温度为195℃,压缩时间1.5min/mm,压缩率45%时压缩效果最佳。(3)在抗菌实木复合地板的制造工艺研究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抗菌剂、分散剂对实木复合地板的抗菌效果影响,试验结果表明,HTB-032型载银羟基磷酸锆纳米抗菌剂的抗菌效果最佳,六偏磷酸钠为适合HTB-032型载银羟基磷酸锆钠米抗菌剂的最优分散剂。当在光敏涂料或三聚氰胺树脂中添加1%的抗菌剂处理实木复合地板时,其抗菌效果参照标准QB/T2591-2003《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进行测试,抗菌率可达99%以上,可判定为强抗菌产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消毒技术规范》(2008),采用抑菌环法测试抗菌试件的抗菌性能比较实验室制造的季铵盐改性蒙脱土、季铵盐和银离子复合改性蒙脱土复合型抗菌剂的抗菌效果表明:季铵盐银离子复合型抗菌剂的抗菌效果较好,经抑菌环抗菌效能测试,随着复合抗菌剂添加量的增加,其抗菌性能明显提高,当分别添加3%的复合抗菌剂至涂料和三聚氰胺树脂中,其抑菌环直径分别可达15mm和25mm。(4)通过分析抗菌型实木复合地板的游离甲醛和VOCs释放量等环保性能表明:本文研究的环保型抗菌实木复合地板游离甲醛释放量达到国家标准GB/T18103—2000实木复合地板A类板要求,分别用涂料和三聚氰胺树脂作为表面装饰后其游离甲醛释放量分别为7.2mg/100g和8.4mg/100g;有机挥发物(VOCs)释放量完全达到环境标准HJ571-2010《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标准的要求,分别用涂料和三聚氰胺树脂作为表面装饰后其VOCs测量值为0.164和0.386mg/m2h,具有优越的环保性能。根据材料毒性分析结果表明:环保型抗菌实木复合地板的使用安全性优于木材原料,细胞毒性评级为2级。
侯志强[6](2013)在《高能电子束辐照制备微塑化速生木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高能电子束辐照制备微塑化速生杨木改性木材工艺。本论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常见的不同木材浸渍液对速生杨木增重率、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到最佳浸渍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同一浸渍条件下不同辐照剂量对杨木增重率的影响,并挑选样品进行了顺纹抗压强度、横纹抗压强度的测定。经研究结果表明:1.常见浸渍液中,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顺丁烯二酸酐的组成和用量变化对杨木增重率有影响。影响显着性大小依次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苯乙烯(ST)>顺丁烯二酸酐。辐照剂量保持50kGy不变,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取2000mL、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取20mL、苯乙烯(ST)取4000mL顺丁烯二酸酐取40mL,微塑化改性杨木增重率最大。当浸渍液组成为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顺丁烯二酸酐三种试剂且体积比100:100:1:1时,改性杨木增重率为36.65%;当浸渍液组成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顺丁烯二酸酐三种试剂时,改性杨木增重率为50.203%;当浸渍液组成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顺丁烯二酸酐三种试剂时,改性杨木增重率为45.24%;当浸渍液组成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三种试剂时,改性杨木增重率为30.27%。2.综合改性效果、经济等原因,设定辐照剂量为20kGy,由甲基丙烯酸甲酯(mL):苯乙烯(mL):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mL):顺丁烯二酸酐(mL)四种试剂组成且体积比100:100:1:1时,微塑化杨木改性增重率效果最佳,为30.80%。3.抽取试样测得微塑化改性杨木顺纹抗压强度、横纹抗压强度都较原木有了相应提高。顺纹抗压强度最大达到58.1MPa,横纹抗压强度最大达到11.6MPa。4.浸渍前杨木试样用lOwt%氢氧化钠溶液预浸泡1h,浸渍液组成成分甲基丙烯酸甲酯(mL):苯乙烯(mL):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mL):顺丁烯二酸酐(mL)为100:100:1:1,辐照剂量为50kGy,得到改性杨木增重率为57.06%。
符启良[7](2013)在《氮羟甲基树脂/醇功能改良杨木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木材化学改性是能够显着增强木材的尺寸稳定性、防腐和老化等性能,但大多数改性木材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木材的冲击性能会降低,这就限制改性木材在一些承重场合中的使用。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以杨木为处理材料、羟甲基组分的树脂为改性剂、醇为添加剂,系统调查改性后对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对冲击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用乙二醇(EG)和丙二醇(PG)分别与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树脂(DMDHEU)复配,并与素材和DMDHEU处理的木材作对比,研究添加醇对力学能能影响,DMDHEU/EG和DMDHEU/PG溶液的最佳浓度、最适合的催化剂和最优的溶液酸碱度(pH值)。所用的评价指标与方法主要有:物理性能为增重率(WPG)、流失率(LR)、吸湿性(WA)和平衡含水率(EMC);力学性能有冲击强度、弹性模量(MOE)、弯曲模量(MOR)、抗压强度和硬度;微观分析有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和动态机械性能分析(DMA);冲击断裂木材的断面实体观察分析。综合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随着DMDHEU/醇的浓度的增加(10~30%),处理木材的WPG也逐渐增大20~70%,处理木材的平衡含水率低于素材,氯化镁有助DMDHEU在木材中的固定。EG或PG分别与DMDHEU复配,可进一步促进改性剂的固定率,WPG增加21~65%,流失率控制在5~16%。柠檬酸和酒石酸作为催化剂,pH为5的DMDHEU/醇溶液改良杨木WPG和流失率较其它效果好。2)经过DMDHEU处理后的杨木,MOE、抗压强度和硬度相对于素材都得到提高,但是 MOR 和冲击强度分别降低 14~29%和 9~35%。20%DMDHEU/EG 或 30%DMDHEU/PG溶和氯化镁催化剂改良杨木,冲击性能相对于素材分别降低13.04%和17.39%。用柠檬酸和酒石酸处理的杨木试样,冲击强度比素材低,但是比用氯化镁和DMDHEU处理的木材冲击强度高。用柠檬酸处理的杨木MOE、MOR和抗压强度都相对于氯化镁和DMDHEU改良的杨木都得到改善。经pH为5的DMDHEU/EG和DMDHEU/PG处理试样的MOE 比素材高25%和38%,在长度方向上的抗压强度增大55~68%,但MOR减小4%。3)用DMDHEU/EG或DMDHEU/PG处理的木材,冲击断裂口呈不规则形状,细胞壁上有撕裂的碎片残留,细胞壁与细胞壁之间有微纤丝“拔出”的效果,断裂界面比较粗糙,而且不规则、不平滑,DMDHEU/醇处理杨木冲击断裂截面呈“半脆/韧性断裂”形态。素材的冲击断裂面参差不齐,裂口凹凸不平,锯齿状和复杂的非线性断裂,是韧性断裂。DMDHEU/氯化镁处理的木材冲击破坏截面比较平整、光滑,为脆性断裂。4)经DMDHEU/醇处理并水洗后的木材,在红外吸收峰,1730 cm-1、1400~1550 cm-1、1200cm-1和750~725 cm-1分别代表羟基羰基(C=O)、酰胺基团(-CH2—N-C=O)、醚键(C-O-C)和醇类的亚甲基(-(CH2)n-)的特征峰,这些基团的吸收峰都增强。这表明改性试剂已经在木材微结构中反应固定。醚键吸收峰强可能是由于DMDHEU与木材或醇羟基生化学反应。在1730 cm-1、1400~1550 cm-1处的红外吸收增强归结于DMDHEU分子中引入的羰基和酰胺。5)木材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显示,在-25~160℃内,随着温度的增加,储能模量(E’)逐渐降低,DMDHEU/醇处理的木材比素材的E’大,可能是DMDHEU/醇与木材发生交联反应形成刚性的结构,同时DMDHEU处理之后的木材含水率较素材低,等同于减少塑化剂,所以DMDHEU/醇处理之后的木材刚性较大。从-25℃至室温,损耗模量(E")和损耗角正切(tanδ)有增加的趋势,在0℃以下水分子以冰晶的形势存在,水分子的热振动较微弱。室温至100℃,DMDHEU/醇处理的木材随着温度的升高E"增大,tanδ平缓过渡,可能是木材内部分子热运动增加和水分子逐渐向木材表面迁移。100~120℃,DMDHEU/醇处理的木材E"和tanδ都降低,因为该温度内水分子蒸发。大于120℃,DMDHEU/醇处理的木E"和tanδ都增大,可能是木材组分中的木质素发生热降解。综上所述,DMDHEU和氯化镁处理的木材脆性最大,经加入醇(EG或GP)“增韧”后,DMDHEU/醇处理的木材相对于DMDHEU和氯化镁改性的木材力学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冲击强度的降低也得到抑制。但这种抑制程度非常有限,需要继续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改善DMDHEU处理木材的韧性。
李春风[8](2011)在《热引发单板塑合木的产业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优质木材的日益减少及人们对其消费需求的增长,实现低档木材高档化利用,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在木材内部浸入单体,采用热引发法使其在木材内部聚合,从而提高木材性能,实现木材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主要涉及了热引发法制备单板塑合木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浸渍液配比、浸渍工艺及固化工艺的优化,生产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以及单板塑合木的阻燃、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中试,优化出热引发法制备单板塑合木的浸渍液配方: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单体,苯乙烯(St)用量为20%,马来酸酐(MAn)用量为5%,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量为0.25%为浸注液;优化出浸渍固化工艺参数:前真空度-0.09MPa,时间10~30min;加压浸注压力1.OMPa,时间30~90min;加热固化温度(85±5)℃,时间100~150min左右,压力0.8~1.0MPa。使用塑合木生产专用设备—真空加压浸注/热固化罐,结合特殊设计的单板架与集液板,实现了单体利用率在88%以上。采用热引发法工业化生产制备了单板塑合木。电镜观察发现,浸渍液渗透到木材细胞腔和细胞间隙中,并在其中聚合,且聚合物分布较均匀。单板塑合木的性能研究结果:静曲强度、静曲弹性模量、冲击强度、耐酸碱性及尺寸稳定性较素材明显提高,表面润湿性略有降低但不影响其胶合和涂饰。单板塑合木的阻燃研究结果表明,用阻燃剂FRW处理木材单板和添加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对单板塑合木的浸渍液的聚合性能没有影响;在使用FRW处理单板的同时在浸渍液中添加DMMP更能获得最佳的单板塑合木阻燃性能,优化出阻燃剂FRW载药率为1 2%、DMMP用量为15%时;FRW阻燃处理对单板塑合木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而使用DMMP阻燃处理提高了单板塑合木力学性能,同时采用FRW和DMMP阻燃处理,单板塑合木的力学性能有所改善。用单板塑合木作为表板,分别与杨木地板基材、聚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木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HDPE-WF)地板基材胶合,开发了两种新型高档地板:单板塑合木强化实木复合地板、塑合木/木塑复合地板,优化了生产工艺。
席佳,赵荣军,费本华,吕建雄[9](2009)在《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国内杨树培育,木材解剖、化学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杨树杂交育种、定向培育、木材性质与加工利用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并对杨树木材研究及加工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杨树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唐万鹏[10](2009)在《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汉平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长期以来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的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栽植密度不合理,定向培育目标不明确,杨树生长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加之大面积纯林化经营和长期连栽,导致林木生长减缓、林分生物量降低、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病虫害频发等生态经济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经营现状、问题及需求,为充分发挥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栽培潜力,实现地力维持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及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高密度(>1000株.hm-2)、中密度(1000~500株.hm-2)、低密度(<500株.hm-2)三种密度状况下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主伐年龄、培育年限以及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并首次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化学养分、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中密度与低密度林分林木与各组份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各组份生物量所占比例在各类密度林分中的变动幅度大小排序为“树叶(7.48%)>树皮(3.53%)>树干(2.51%)>树根(0.97%)>树枝(0.55%)”。林分密度对净生产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和林分各组分的净生产量也随之降低。在林分各组份中,树干的净生产量最大,高、中、低3组密度林分分别为5.78~15.73t.hm-2.a-1、5.03~5.69 t.hm-2.a-1和2.58~3.74 t.hm-2.a-1。2.对于同龄林分,最适经营密度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立地条件好,初植株行距宜大,保留株数少;立地条件差,初植株行距宜小,保留株数多,结合江汉平原立地条件,大部分地区杨树人工林的造林株行距以大于3.0m×5.0m为宜。3.不同密度类型杨树人工林的主伐年龄与数量成熟龄表现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而逐渐变大的总趋势,而主伐年龄时的最大年均净收益则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高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5~7年,以培育纸浆材、刨花板等工业用材为主;中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8~10年,以培育木芯板、家具等工业用材为主;低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11~12年,以培育胶合板等工业用材为主。4.各种立地密度组合类型下,高密度林分均不适合培育大径材,Ⅰ类和Ⅱ类立地栽培中密度和低密度林分较好,培育大、中、小径材均较理想;Ⅲ类立地各种密度类型培育不同用途林分总体差别不大。小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5~7a,中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7~10a,大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10~13a以上。5.连栽导致林地土壤变紧实,土壤孔隙度及持水量变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差。灰色评价表明第二代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关联度值比第一代降低14.80%,土壤物理状况呈恶化趋势。连栽导致N、P、K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且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微量元素下降3.52%~53.37%,且对Zn影响最大,其次为Cu、Fe和Mn;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50.00%,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6.连栽条件下,前4年连栽对杨树生长影响并不明显,但从第5年到第9林,第二代林较第一代林胸径减少0.70%~12.05%%,树高减少7.28%~20.41%,材积减少17.78%~27.83%,单株生物量减少7.26%~32.4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连栽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代人工林生产力高于第二代人工林。
二、“优质大径杨木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大径杨木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对朝阳区的启示 |
1.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1.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
1.2.3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对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蔬菜产业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3.1 朝阳区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 |
3.1.1 区位优越 |
3.1.2 生态优势 |
3.1.3 基础优势 |
3.1.4 政策优势 |
3.2 蔬菜标准园的建设 |
3.2.1 园区建设情况 |
3.2.2 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
3.2.3 园区生产基本情况 |
3.2.4 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
3.3 千顷蔬菜基地建设 |
3.3.1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
3.3.2 基本原则 |
3.3.3 建设规模 |
3.3.4 重点项目及工程建设标准 |
3.3.5 蔬菜基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渠道 |
3.3.6 蔬菜基地项目效益 |
3.3.7 保障措施 |
3.4 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情况 |
3.4.1 示范区基本情况 |
3.4.2 示范区建设进展 |
3.4.3 主要实施办法 |
3.5 朝阳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
3.5.1 农药使用 |
3.5.2 肥料使用 |
3.5.3 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
3.5.4 无公害蔬菜重点建设项目 |
3.6 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采摘园的发展 |
3.6.1 蔬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
3.6.2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
3.6.3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财政扶持情况 |
3.7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3.7.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变化情况 |
3.7.2 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
3.7.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
第四章 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1.1 农村实用人才水平偏低 |
4.1.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多 |
4.1.3 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 |
4.1.4 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 |
4.1.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 |
4.1.6 质量监管不到位 |
4.1.7 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 |
4.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科学 |
4.2.2 农户的菜田生产方法过于粗放 |
4.2.3 企业发展不足 |
4.2.4 蔬菜的深加工程度不够 |
4.2.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 |
4.2.6 质量监管机构不完善、人员缺乏 |
4.2.7 合作社缺乏强劲的运营机制 |
第五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
5.1 进一步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
5.1.1 因地制宜,加快模块化蔬菜基地建设 |
5.1.2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蔬菜市场 |
5.1.3 大力提升抗灾减灾的能力 |
5.2 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 |
5.2.1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
5.2.2 结合农业观光发展采摘园 |
5.2.3 开发旅游项目,注重参与蔬菜生产项目的设置 |
5.3 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 |
5.3.1 保证蔬菜园区的建设用地 |
5.3.2 避开城市近郊,菜田向中远郊发展 |
5.3.3 加大机械化水平,进行标准园建设 |
5.4 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
5.5 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 |
5.5.1 注重选拔科技示范户 |
5.5.2 选拔培育科技指导员 |
5.5.3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 |
5.5.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年轻职业菜农 |
5.6 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
5.6.1 关注温室大棚质量的提升 |
5.6.2 改善提高大棚的基础功能 |
5.6.3 引导菜农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误区 |
5.7 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 |
5.7.1 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
5.7.2 推行市场准入机制 |
5.7.3 加强法律宣传,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
5.8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
5.8.1 落实优惠政策,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品牌 |
5.8.2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
5.9 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 |
5.9.1 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倡导菜田精细化管理 |
5.9.2 倡导农户对菜田精细化管理 |
5.9.3 建立农民蔬菜直销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木(竹)质重组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木 (竹) 质重组材料的研究进展 |
2 木 (竹) 质重组材料的产业化推广情况 |
3 发展木 (竹) 质重组材料的重要意义 |
1) 缓解我国优质木材供需紧张的局面。 |
2) 解决我国速生木竹材高效高值化利用问题。 |
4 我国木 (竹) 质重组材料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建议 |
1) 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建议。 |
2) 存在的产业问题和建议。 |
(3)基于热处理单板的重组木性能及光老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重组木的发展 |
1.2.2 木质材料耐久性能研究进展 |
1.2.3 木质材料耐光老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出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热处理对杨木纤维化单板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热处理纤维化木单板的质量损失率及尺寸变化 |
2.3.2 热处理前后纤维化木单板表面颜色分析 |
2.3.3 热处理纤维化木单板的微观性能变化 |
2.3.4 热处理纤维化木单板的平衡含水率、吸水率及吸胶率 |
2.3.5 热处理前后纤维化木单板pH值、缓冲容量和抽提物的变化 |
2.3.6 热处理纤维化木单板化学成分的变化 |
2.3.7 热处理纤维化木单板表面官能团和表面化学元素的变化 |
2.3.8 杨木纤维化单板热处理前后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
2.3.9 杨木纤维化单板热处理前后纤维素结晶度(XRD)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重组木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重组木表面颜色 |
3.3.2 重组木剖面密度 |
3.3.3 重组木的力学性能 |
3.3.4 重组木耐水性能 |
3.3.5 重组木表面性能 |
3.3.6 重组木耐久性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杨木光老化机理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光老化后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3.2 光老化后纤维素结晶度(XRD)分析 |
4.3.3 光老化后表面化学元素(XPS)分析 |
4.3.4 光老化降解产物(GC-MS)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胶黏剂光老化机理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光老化后红外光谱(FTIR)分析 |
5.3.2 光老化后表面化学元素(XPS)分析 |
5.3.3 光老化降解产物(GC-MS)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户外用重组木的结构演变和防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重组木的研究进展 |
1.2.2 木质材料胶合界面的研究进展 |
1.2.3 木质材料防腐的研究进展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出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户外用重组木的制备和性能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案 |
2.2.4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重组木的基本单元特性 |
2.3.2 重组木的耐水性能 |
2.3.3 重组木的力学性能 |
2.3.4 重组木的表面性能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户外用重组木的结构演变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纤维化木单板的形貌 |
3.3.2 纤维化木单板的微观结构 |
3.3.3 高压缩率杨木的微观结构 |
3.3.4 高压缩率杨木的孔隙结构 |
3.3.5 单板层积材的微观结构 |
3.3.6 重组木的微观结构 |
3.3.7 重组木的孔隙结构 |
3.4 小结 |
第四章 户外用重组木的胶合界面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酚醛树脂胶在纤维化单板的渗透 |
4.3.2 酚醛树脂胶在重组木的渗透和再分布 |
4.3.3 酚醛树脂胶对重组木细胞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4 重组木的胶合界面微观形貌 |
4.3.5 水煮处理对重组木胶合界面的破坏作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户外用重组木的防腐性能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浸胶量对重组木防腐性能的影响 |
5.3.2 不同密度对重组木防腐性能的影响 |
5.3.3 铜唑防腐剂对重组木防腐性能的影响 |
5.3.4 落叶松重组木的防腐性能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户外用重组木的防腐机理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实验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湿化学法分析 |
6.3.2 化学基团分析 |
6.3.3 结晶性能分析 |
6.3.4 微量元素分析 |
6.3.5 微观结构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5)环保型抗菌实木复合地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杨木和杉木资源及利用现状 |
1.2.1 杨木资源及利用现状 |
1.2.2 杉木资源及利用现状 |
1.3 实木复合地板发展概况 |
1.4 豆胶胶黏剂的研究概况 |
1.4.1 大豆蛋白的特性 |
1.4.2 大豆蛋白胶黏剂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 |
1.5 抗菌处理研究概况 |
1.5.1 抗菌的概念 |
1.5.2 抗菌剂的种类及其加入方式 |
1.5.3 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豆胶胶黏剂的特性分析 |
2.1 豆胶胶黏剂红外光谱分析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2 豆胶胶黏剂 DSC 分析 |
2.2.1 试验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豆胶胶黏剂热重分析 |
2.3.1 试验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无醛豆胶实木复合地板基材制造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多层杨木实木复合地板基材制造的研究 |
3.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2.2 结果和分析 |
3.3 豆胶胶黏剂的 DSC 分析 |
3.4 多层豆胶胶合板热压表芯层温度变化研究 |
3.5 建立热压时间的数学模型 |
3.5.1 模型建立 |
3.5.2 模型计算 |
3.6 豆胶胶黏剂的改性处理 |
3.6.1 试验材料 |
3.6.2 试验方法 |
3.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 多层实木复合地板表板增强研究 |
3.7.1 表板增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
3.7.2 密实化处理工艺的研究 |
3.7.3 表板增强多层实木复合地板的工艺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环保型实木复合地板抗菌处理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木复合地板表层涂料的抗菌处理工艺研究 |
4.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2.2 试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抗菌三聚氰胺树脂处理实木复合地板工艺研究 |
4.3.1 抗菌型三聚氰胺调制 |
4.3.2 抗菌三聚氰胺树脂处理实木复合地板工艺 |
4.4 新型抗菌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4.4.1 实验材料 |
4.4.2 实验设备 |
4.4.3 实验方法 |
4.4.4 结果与分析 |
4.5 新型抗菌涂料的抗菌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抗菌实木复合地板的环境和安全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环境性能测试 |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3 抗菌地板的毒性分析 |
5.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5.3.2 试验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总结论 |
(6)高能电子束辐照制备微塑化速生木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及必要性 |
1.2 木塑复合材料简介 |
1.2.1 国际情况 |
1.2.2 国内情况 |
1.3 木材前处理过程 |
1.3.1 顺丁烯二酸酐 |
1.3.2 硅烷偶联剂 |
1.4 塑木复合材料加工工艺 |
1.4.1 挤出成型 |
1.4.2 热压成型 |
1.4.3 辐照技术制备塑化复合木材 |
1.5 课题目标及研究内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第2章 试验方案 |
2.1 试验材料 |
2.1.1 木材前期处理 |
2.1.2 化学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装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干燥 |
2.3.2 浸渍 |
2.3.3 辐照 |
2.3.4 后期处理 |
2.3.5 测量力学性能 |
2.3.6 同一浸渍条件不同辐照剂量下的实验变化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浸渍条件对增重率的影响正交试验 |
3.2 不同辐照剂量对增重率的影响 |
3.3 不同实验条件对杨木增重率的影响 |
3.4 抗压强度 |
3.5 讨论 |
3.6 实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研究成果 |
1 国家标准 |
2 发明专利 |
3 实用新型专利 |
4 承担课题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氮羟甲基树脂/醇功能改良杨木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材功能性改良 |
1.2.1 热处理(炭化处理) |
1.2.2 木材乙酞化处理 |
1.2.3 糠醇处理 |
1.2.4 有机单体改性 |
1.2.5 热固性树脂改性 |
1.2.6 氮轻甲基化合物处理 |
1.3 化学改性木材对冲击断裂截面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 |
1.4.2 本研究的思路 |
1.4.3 本研究的方法 |
2 DMDHEU处理对杨木力学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方案及方法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仪器或设备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物理性能测试(增重率、流失率和含水率) |
2.3.2 力学性能检测 |
2.3.3 微观性能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同浓度DMDHEUIU/溶液处理杨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方案及方法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仪器或设备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物理性能测试(增重率、流失率和含水率) |
3.3.2 力学性能检测 |
3.3.3 微观性能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催化剂对DMDHEU/醇改性杨木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材料和仪器 |
4.2.1 实验方案及方法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仪器或设备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物理性能测试(增重率、流失率和含水率) |
4.3.2 力学性能检测 |
4.3.3 微观性能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溶液pH值对DMDHEU/醇改性杨木力学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材料和仪器 |
5.2.1 实验方案及方法 |
5.2.2 实验材料 |
5.2.3 实验仪器或设备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物理性能测试(增重率、流失率) |
5.3.2 力学性能检测 |
5.3.3 性能表征 |
5.4 反应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
致谢 |
(8)热引发单板塑合木的产业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塑合木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塑合木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 |
1.2.2 制备塑合木的浸渍液 |
1.2.3 塑合木的主要性能 |
1.2.4 塑合木的主要用途 |
1.3 塑合木国内外产业化分析 |
1.3.1 塑合木国内外产业化现状及进展 |
1.3.2 塑合木产业化的影响因子 |
1.3.3 塑合木产品在我国未得到产业生产的原因 |
1.4 我国塑合木地板市场分析 |
1.4.1 我国塑合木地板的市场需求 |
1.4.2 塑合木地板的应用前景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热引发法制备单板塑合木的技术体系 |
2.1 引言 |
2.2 主要原材料 |
2.2.1 浸渍处理药液 |
2.2.2 处理木材 |
2.3 浸渍液配方 |
2.4 评价指标 |
2.5 生产工艺 |
2.5.1 工艺路线的制定原则 |
2.5.2 工艺流程 |
2.6 生产装置 |
2.6.1 设计原则 |
2.6.2 设备流程图 |
2.6.3 关键设备的结构 |
2.6.4 热引发法制备单板塑合木工艺的主要因素探讨 |
2.7 本章小结 |
3 单板塑合木的中试及产品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中试 |
3.2.1 浸渍增重率 |
3.2.2 浸渍液利用率 |
3.2.3 工艺的周期 |
3.3 塑合木中聚合物观察 |
3.4 塑合木的主要性能 |
3.4.1 力学性能 |
3.4.2 耐酸碱性能 |
3.4.3 尺寸稳定性能 |
3.5 单板塑合木TVOC释放 |
3.5.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3.5.2 实验方法 |
3.5.3 TVOC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单板塑合木的阻燃研究 |
4.1 引言 |
4.2 热引发法制备阻燃单板塑合木工艺 |
4.2.1 单板的阻燃处理 |
4.2.2 浸渍液的阻燃改性 |
4.2.3 单板和树脂同时阻燃 |
4.3 单板塑合木阻燃配方的优化 |
4.3.1 FRW阻燃剂载药量计算 |
4.3.2 燃烧性能检测条件 |
4.3.3 FRW阻燃剂用量确定 |
4.3.4 DMMP阻燃剂用量确定 |
4.3.5 阻燃单板塑合木的制备 |
4.4 阻燃处理对浸渍液聚合的影响 |
4.4.1 试验方法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阻燃处理对塑合木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阻燃处理对VPC燃烧性能的影响 |
4.6.1 点燃时间 |
4.7 本章小结 |
5 热引发法制备单板塑合木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单板塑合木润湿性能 |
5.2.1 实验 |
5.2.2 单板塑合木表面接触角分析 |
5.2.3 砂光处理单板塑合木表面接触角分析 |
5.3 单板塑合木胶合性能及胶合工艺探讨 |
5.3.1 实验 |
5.3.2 单板塑合木与杨木地板基材胶合性能 |
5.3.3 单板塑合木与木塑复合材地板基材胶合性能 |
5.4 单板塑合木材料的涂饰及漆膜性质 |
5.4.1 涂料的选择 |
5.4.2 UV漆涂饰工艺及涂饰量 |
5.4.3 漆膜固化时间 |
5.4.4 漆膜附着力的评价 |
5.5 F-VPC-杨木强化实木复合地板及F-VPC/WPC复合地板性能 |
5.5.1 含水率 |
5.5.2 表面硬度 |
5.5.3 耐磨性 |
5.5.4 浸渍剥离 |
5.5.5 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 |
5.6 F-VPC复合地板与强化地板和实木复合地板的性能对比 |
5.7 成本核算 |
5.7.1 单板塑合木成本 |
5.7.2 F-VPC-杨木强化实木复合地板成本 |
5.7.3 F-VPC-杨木强化实木复合地板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的培育 |
1.1 杂交育种 |
1.2 定向培育 |
2 杨树的木材性质 |
2.1 解剖性质 |
2.2 化学性质 |
2.3 物理力学性质 |
3 杨树木材的加工利用 |
3.1 纸浆用纤维 |
3.2 人造板 |
3.2.1 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 |
3.2.2 人造薄木 |
3.2.3 重组木 |
3.2.4 集成材 |
3.2.5 细木工板 |
3.3 杨木改性 |
3.3.1 单板染色 |
3.3.2 表面密实化 |
3.3.3 木材炭化处理 |
4 讨论与展望 |
(10)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人工林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
1.2.2 杨树人工林培育研究进展 |
1.2.3 人工林密度调控研究进展 |
1.2.4 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气候 |
2.2 土壤 |
2.3 林业概况 |
2.4 经济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方法 |
3.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3.1.2 密度划分 |
3.1.3 生物量测定方法 |
3.1.4 适宜经营密度模型的建立 |
3.1.5 主伐年龄的确定 |
3.2 杨树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方法 |
3.2.1 样地设置与土样采集 |
3.2.2 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重量直径计算 |
3.2.3 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灰色评价 |
3.2.4 土壤养分库有效性指数计算 |
3.2.5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测定 |
3.3 统计分析 |
4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
4.1 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
4.1.1 单木生物量的预估模型 |
4.1.2 林木生物量及分布规律 |
4.1.3 林分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
4.1.4 杨树人工林林分生产力 |
4.1.5 小结 |
4.2 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 |
4.2.1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立地指数表 |
4.2.2 最适经营密度的确定 |
4.2.3 初植株行距确定 |
4.2.4 小结 |
4.3 不同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4.3.1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标准材积表 |
4.3.2 不同密度林分蓄积量变化 |
4.3.3 小结 |
4.4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主伐年龄 |
4.4.1 不同密度林分的数量成熟龄 |
4.4.2 不同密度林分主伐年龄的确定 |
4.4.3 小结 |
4.5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培育目标与培育年限 |
4.5.1 立地条件分级 |
4.5.2 林分类型的分级组合及模型拟合 |
4.5.3 杨树人工林不同培育目标与培育年限 |
4.5.4 小结 |
5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 |
5.1 连栽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
5.1.1 土壤容重 |
5.1.2 土壤总孔隙度 |
5.1.3 土壤毛管持水量 |
5.1.4 土壤团聚体 |
5.1.5 土壤物理性质连栽效应灰色评价 |
5.1.6 小结 |
5.2 连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5.2.1 pH 值和有机质 |
5.2.2 氮磷钾养分库 |
5.2.3 有效微量元素 |
5.2.4 小结 |
5.3 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5.3.1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 |
5.3.2 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
5.3.3 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4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
5.3.5 小结 |
5.4 连栽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
5.4.1 连栽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5.4.2 连栽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5.4.3 连栽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
5.4.4 连栽对单木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
5.4.5 连栽生长量的主导土壤影响因子 |
5.4.6 小结 |
5.5 连栽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综合评价 |
5.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5.2 评价方法 |
5.5.3 评价结果 |
5.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适地适树,丰富栽培品种 |
6.2.2 密度控制,实行定向培育 |
6.2.3 维持地力,实现养分合理循环 |
6.2.4 系统管理,保持杨树人工林稳定性 |
6.3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优质大径杨木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邱继丰. 吉林大学, 2019(03)
- [2]我国木(竹)质重组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余养伦,于文吉,邓侃. 中国人造板, 2018(06)
- [3]基于热处理单板的重组木性能及光老化机制研究[D]. 韦亚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4]户外用重组木的结构演变和防腐机理研究[D]. 鲍敏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2)
- [5]环保型抗菌实木复合地板的研究[D]. 贾翀.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6]高能电子束辐照制备微塑化速生木材[D]. 侯志强. 山东大学, 2013(10)
- [7]氮羟甲基树脂/醇功能改良杨木力学性能的研究[D]. 符启良.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5)
- [8]热引发单板塑合木的产业化技术研究[D]. 李春风.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5)
- [9]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席佳,赵荣军,费本华,吕建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10]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D]. 唐万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