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水质管理选择方法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兴,陶勇[1](2021)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从水质监测到水质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WHO数据,全球范围内每10人中有3人,也就是约21亿人缺少安全的饮水供应,饮水相关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1]。作为一个拥有约5.5亿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方面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
张金松,徐荣,刘波,张凌云,郑诗越,何园缘[2](2021)在《推进饮用水HACCP体系建设实现水质全过程管控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服务市民的公用事业中,饮用水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是国际上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在发达国家,应用HACCP管控理念保障水质已有多年的实践,深圳水务集团借鉴先进供水管理经验,对水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供水全流程、管理全链条潜在的水质危害进行全面识别与评估,探索建立了饮用水HACCP体系,实现全过程水质管控,强调预防性管理。实施过程中以信息化为支撑点、以监督检查为着力点,在提升供水水质和供水管理模式的探索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为供水行业水质管理提供借鉴。
张富康[3](2021)在《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加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水体水环境质量下降。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污染物总量控制,而实施总量控制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总量分配。要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就需要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将总量控制目标具体分配至各污染源。因此,研究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型,对改善水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汾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考虑区域环境经济之间发展关系,合理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平性、可行性原则为基础,构建污染物总量分配体系,对污染物总量目标进行分配。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环境问题诊断按照《山西省水功能区划》的水质要求,对汾河中游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明确污染源、入河排污口与河流水域之间的关系,基于汾河中游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行政区划及流域汇水特征,对汾河中游干流及主要支流文峪河、潇河采用Arcgis水文分析功能,进行水陆控制单元的划分。结果表明:1)汾河中游流域共划分为7个水陆控制单元,其中干流5个,支流2个。2)汾河中游流域2015-2019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但仍属于劣V类水体,水质以氮磷污染为主,其中NH3-N为首要污染物。3)汾河中游流域2017年COD、NH3-N的入河总量分别为20850.25 t、4466.46t,主要来源于汾河太原B段控制单元。(2)汾河中游流域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选择COD、NH3-N作为计算因,利用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汾河中游水质进行模拟,并采用公式法对汾河中游流域不同水期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汾河中游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65900.83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0172.11t、24498.22t、11230.5 t;NH3-N的水环境容量为3302.98 t/a,其中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环水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506.25 t、1223.92 t、572.81 t。(3)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以首要污染因子NH3-N为总量控制因子,在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环境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以2017年为基准年,选择容量总量的控制方式,通过“流域—控制单元—行政区—污染源”的三级分配体系,以公平性原则为基础,构建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行行政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采用信息熵对主观赋权的各分配指标权重进行修正,考虑不同组合权重方案下总量目标的二级分配,并利用基尼系数法对二级分配结果进行评估,表明以人口和GDP为主要影响因素时的分配方案基尼系数最小,分配方案最公平合理。在二级分配基础上,考虑排污单位的排污现状、处理能力、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线性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污染物总量目标的最优化分配,将总量目标分配至各污染源。
钟敬康[4](2021)在《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包括PPP在内的多种合作模式广泛应用到供水行业,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同时,供水行业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投资需求增加等众多挑战。对此建立一套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供水系统运行过程绩效评估体系,将为城市供水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科学高效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供水绩效评估现状深入研究,结合我国供水行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注重对供水运行过程的评估管理,构建了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指标体系,涵盖生产、水质、管网、服务以及综合五大类,建立了兼具科学性、适用性和易推广性的综合指标体系,较为全面的覆盖了供水运行全过程,以期更好地反映我国供水行业目前的现状和趋势。为准确衡量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本研究将群体决策思想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础上进行专家决策对权重加以优化确定绩效指标权重,大大提高了权重划分合理性;同时依据历史数据和相关国家标准,确定了绩效指标的基准值和标准化方程,对填报数据的质量进行了可靠度评价;并制定了绩效评估评分方法,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供水绩效评估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供水行业的特点以及建立供水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结合我国供水行业发展情况及国内外绩效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了符合我国供水行业的供水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分为绩效评估管理前期准备、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建立和绩效评估后续管理三大部分,为我国供水绩效管理提供有益参考。最后开展了供水绩效评估在典型企业的示范应用。选取了6个不同级别的示范供水公司开展了供水绩效评估应用,取得良好效果,验证了评估方法体系的可行性。通过示范应用,不仅可以发现供水企业自身的不足,及时改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可以不断完善供水绩效评估方法,使评估方法更加科学,为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开展供水行业绩效评估管理,对于政府管理、行业发展、企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不断坚持与完善,提高我国供水行业发展水平。
晋燚铠[5](2021)在《辽河干流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环境质量不仅受各类污染物入河总量影响,还与天然来水情况息息相关。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北方河流年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由此而引起的水环境质量波动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以辽河干流为研究对象,针对水环境质量波动情况,开展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总量控制研究,为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水质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实现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改善的目的。本研究首先进行辽河干流水环境质量分析,把握水体水质现状;其次核算控制单元内点源、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污染物主要来源;再次进行控制单元内年内丰、平、枯水期动态水环境容量核算,为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依据;最后使用负荷历时曲线法,计算不同水文条件下流域污染物允许负荷通量,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更好地指导流域水环境管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选取辽河干流上代表性水质监测断面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与水质现状评价。其中水质评价选取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分析结果显示,上游三合屯断面污染物浓度在2018年达到峰值,随后又呈下降趋势;各断面超标污染物主要为CODMn、COD、BOD5和TP,超标时段多集中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主要超标断面为三合屯、马虎山和盘锦兴安。(2)根据2018年污染源统计数据及统计年鉴等资料,核算干流汇流区内各控制单元工业企业直排、污水处理厂尾水、农村生活污染和农田径流污染COD和NH3-N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在各控制单元污染负荷中占比均在60%以上,其中农田径流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3)在水质目标、设计流量和流速等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确定的基础上,使用段尾控制法,计算各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辽河全年COD和NH3-N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07691.7t和4495.2t,其中丰水期在全年理想水环境容量中占比较大,占比范围为43%~75%。(4)结合三合屯、马虎山和红庙子三个断面的水质目标和逐日平均流量数据,构建了各断面的流量历时曲线和负荷历时曲线,并根据不同的流量历时区间确定了不同水文年的污染物允许负荷通量,并将其分配至年内各月和各季节。
张霁云[6](2021)在《南昌前湖动态纳污能力计算分析》文中认为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中国国务院提出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其一就是水功能控制红线。为了贯彻国务院的水资源管理办法,江西省委省政府下达2018年消除劣V类水体、2020年消除V类水体的目标,为此南昌市政府组织并编制完成了《南昌市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在水环境治理规划工作开展后,湖泊的纳污能力核算成为了水环境治理的依据。而传统纳污能力只能计算年内纳污能力总量。而动态纳污能力不仅仅可以得到年内纳污总量,而且能够很好反映湖泊纳污能力的动态变化。本论文以南昌前湖为调查和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结论如下:考虑南昌市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中赣江补水入前湖的措施,采用河流一维模式计算在河水稀释后污染物浓度在渠道内的分布及降解情况,进入前湖后的降解能力采用湖泊推流衰减模式进行计算。最后计算出前湖补水后各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计算结果显示前湖水质达到了Ⅳ类水的标准。然后算出了前湖年纳污能力。通过改进湖泊(非)均匀混合模型以及Dillion模型的水文参数,建立动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算出前湖动态纳污能力。在前湖流域中,找到了污染物月入湖量、动态纳污能力以及年纳污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年内前湖年纳污能力远大于入湖污染物。在枯水期,还是会发生月纳污能力小于入湖污染物这种情况。最后通过动态纳污能力与入湖水量进行对比,发现入湖水量大小影响前湖纳污能力,入湖水量越大前湖的纳污能力越大。
陈辉明[7](2020)在《在线监测系统在水厂水质管理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厂水质管理工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为了确保水厂水质管理工程的发展能够顺应时代的脚步,迎来更科学化、更现代化的局面,我国在此方面也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例如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可以稳步提高管理工程的稳定性、有效性,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为节能环保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楠鑫[8](2020)在《库湾水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库是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时空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其水质安全保障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库湾作为水库的水质敏感区,受到水库水文节律,以及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环境背景的双重影响。理解库湾水质对复杂景观背景与水文节律的响应机制,厘清水环境特征和景观背景与库湾水体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评估库湾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对于库湾水质预测建模,揭示库湾水质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能够为水库富营养化防控、水环境质量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66个不同景观背景的典型库湾作为研究对象,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的2015~2018年,对其水质进行了监测,采用时空交互分析、K均值聚类、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围绕库湾汇水区景观背景和水环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机制,系统研究了库湾水质的时空变异规律,定量评估了水文节律与汇水区景观对库湾水体氮磷的影响,阐明了库湾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叶绿素a浓度对水环境和汇水区景观背景的响应规律,评估了库湾营养状态,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库湾水质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变异。水库大坝加高蓄水后,库湾水质整体随时间逐步好转,氨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浊度、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的平均值在蓄水期高于泄洪期,蓄水期和泄洪期的总氮和总磷浓度均高于0.2 mg·L-1和0.02mg·L-1的富营养化阈值,部分库湾中叶绿素a浓度明显高于5μg·L-1的生态可接受限值。具有更高富营养化与水华风险的库湾在研究期间逐年减少,在空间上越来越多地向城镇附近集中。(2)蓄水期和泄洪期库湾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对汇水区景观背景响应规律不同。汇水区土壤可蚀性对库湾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都有显着的影响。汇水区坡度,地形起伏度,地形湿度指数,林地面积占比和农田面积占比是库湾水体总氮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景观形状指数,边界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草地面积占比则是库湾水体总磷浓度的主要控制因子,此外总磷浓度在蓄水期还受到斑块密度和蔓延度指数的影响,在泄洪期还受到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的影响。(3)水化学和养分潜变量对库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水化学和养分潜变量对叶绿素a浓度具有显着的正效应,二者的总效应占两个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的40%以上,在泄洪期尤为明显。土地利用潜变量从源头和运输过程中影响输入库湾的污染负荷,在蓄水期对叶绿素a浓度的正效应更为明显,占叶绿素a浓度相对贡献的30%。复杂的景观斑块形状有助于减少养分向库湾水体的运输,破碎景观对叶绿素a浓度有显着的负效应,在泄洪期尤为明显,占叶绿素a浓度相对贡献的19%。(4)丹江口水库典型库湾水体总体处于中营养状态。部分支流库湾、封闭库湾和具有城镇、农田分布的库湾呈轻度、中度、甚至重度富营养状态,面临着较大的富营养化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设立库滨带生态屏障、构建水循环与污染阻滞系统、加强丹江口水库库周污染防控、深入开展库湾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研究的库湾富营养化防治对策。本文针对库湾是水库水质污染的敏感区这一关键问题,从不同景观背景的典型库湾水质监测着手,结合水库水文节律性研究了库湾水质的时空变异规律,探讨了不同景观背景要素对库湾水质动态变化的贡献,揭示了水质时空变异对库湾景观背景和水文节律的响应机制。结果对于水库水质管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宋国君,任慕华,付饶[9](2020)在《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制度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我国点源排放标准不能确保具体点源所排入的水体地表水质达标的问题,借鉴美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规则和方法的经验,论证我国建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必要性,提出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制度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法规中补充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相关要求;明确点源排污许可证的制定必须要计算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并采取与已有的排放标准中严者作为点源的排放限值;授权省级政府制定混合区划定法规.
张润[10](2020)在《面向水质管理的重庆非点源氮磷负荷模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非点源污染相对于点源污染,其发生机理和影响过程更为复杂,治理和控制难度也远远大于点源污染。重庆市位于三峡库区,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特殊的生态区位对整个长江流域和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农产业较发达,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2.24%,重庆市地貌以山地为主,特殊的地形地貌加大了农作物种植对非点源污染输出。为此,本研究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重庆市非点源污染进行模拟研究,通过率定和验证表明,构建的模型满足适用性。基于模型模拟结果,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重庆市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的分布特征,根据内梅罗(Nemerow)综合水质指数法对研究区内各区县及水资源二级区的非点源污染进行水质评价,并模拟3种不同化肥减量情景下的重庆市非点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及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重庆市非点源总氮与非点源总磷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相似性,和降雨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总氮、总磷在2012年存在差异;从空间上看,总氮与总磷主要分布在渝西、重庆主城及綦江、万州、开县和巫溪等区域。2)重庆市各区县年均水质状况不佳,全市平均综合水质指数为2.66,呈中度污染,水质在轻度污染及以上的区县数量为8个,占比21.05%,而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区县高达30个,占比78.95%,主城地区综合水质指数普遍偏高,污染较为严重;洞庭湖水系、汉江、乌江水质呈轻度污染,长江上游干流呈中度污染,嘉陵江、泯沱江呈严重污染。3)化肥减量10%条件下,不同年份的总氮消减率在5.69%~7.82%之间,总磷消减率在3.26%~4.61%之间,全市平均综合水质指数为2.54,呈中度污染,南川区由严重污染降为中度污染;化肥减量30%条件下,总氮负荷消减率为14.22%~19.54%,总磷为6.52%~9.23%,全市水质指数为2.4,呈中度污染,永川区由严重污染降为中度污染;化肥减量50%条件下,消减了20.48%~28.14%的总氮,11.17%~15.82%的总磷,全市水质指数在2.2,呈中度污染,接近于轻度污染。减少化肥施用量对重庆市非点污染负荷有积极消减的作用,总氮消减率大于总磷。
二、关于水质管理选择方法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水质管理选择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从水质监测到水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 |
1.1 发展和改善分散式供水为主的阶段 |
1.2 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发展阶段 |
1.3 饮水安全快速发展阶段 |
2 农村饮水安全取得的成就 |
3 农村饮水水质监测 |
4 从水质监测到水质管理 |
(2)推进饮用水HACCP体系建设实现水质全过程管控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升供水水质和水质管理模式的探索 |
1.1 提升水质、创新水质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1.1.1 城市供水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需要 |
1.1.2 水质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需要 |
1.2 先进水质管理体系调研分析 |
1.2.1 世界卫生组织(WHO)水安全计划 |
1.2.2 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水质管理 |
1.2.3 法国里昂HACCP水质管控体系 |
1.2.4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水务管理 |
1.2.5 其他国家HACCP体系应用情况 |
1.2.6 HACCP与WHO的WSP对比 |
2 深水集团供水全流程HACCP体系建设实践 |
2.1 深水集团HACCP体系建设根基 |
2.2 HACCP体系建设核心——7个原则 |
(1)原则1:列出所有潜在危害,进行危害分析和制定控制措施 |
(2)原则2:确定CCP |
(3)原则3:建立CCP关键限值 |
(4)原则4:建立CCP的监控系统 |
(5)原则5:建立纠偏措施 |
(6)原则6:建立HACCP计划的确认和验证程序 |
(7)原则7: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 |
2.3 深水集团HACCP体系建设历程 |
2.4 HACCP体系建设与实施示例 |
2.4.1 体系日常运营 |
2.4.2 体系水质管控强化措施示例 |
2.4.3 体系实施有效保障机制 |
2.5 HACCP体系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
2.5.1 体系信息化建设 |
2.5.2 体系标准建设 |
2.5.3 体系文化建设 |
3 成效与展望 |
3.1 体系成效评估 |
3.2 展望 |
(3)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环境容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水环境容量 |
2.1.2 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 |
2.2 技术方法 |
2.2.1 水环境容量计算 |
2.2.2 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 |
3 研究区概况及水环境系统分析 |
3.1 流域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水文气象特征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2 水功能区划与控制单元划分 |
3.2.1 水功能区划 |
3.2.2 控制单元划分 |
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
3.3.1 水质评价指标与方法 |
3.3.2 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 |
3.3.3 水质状况评价与分析 |
3.4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负荷核定 |
3.4.1 污染物排放状况调查 |
3.4.2 汾河中游流域污染物排放汇总 |
3.5 小结 |
4 汾河中游动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
4.1 汾河中游水质模型构建 |
4.1.1 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
4.1.2 水质模型的构建 |
4.1.3 模型参数率定 |
4.1.4 模型验证 |
4.2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 |
4.2.1 控制因子及水质目标 |
4.2.2 设计水文条件 |
4.2.3 水质综合降解系数 |
4.3 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4.4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
4.4.1 基础资料合理性分析 |
4.4.2 计算条件合理性分析 |
4.4.3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 |
4.5 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 |
4.5.1 不同水文期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
4.5.2 不同控制单元河段水环境容量动态变化分析 |
4.6 小结 |
5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分配研究 |
5.1 总量控制指标与控制目标的确定 |
5.1.1 基于EKC曲线的汾河中游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
5.1.2 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
5.1.3 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 |
5.2 基于TMDL的NH_3-N总量一级分配 |
5.3 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NH_3-N总量二级分配 |
5.3.1 分配模型 |
5.3.2 分配系数的确定 |
5.3.3 基于信息熵的权重确定 |
5.3.4 污染物总量初始分配结果 |
5.3.5 方案公平性评估 |
5.3.6 污染物总量二级分配结果 |
5.4 基于线性规划的NH_3-N总量三级分配 |
5.4.1 分配模型 |
5.4.2 分配方案 |
5.5 方案合理性对比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城市供水事业快速发展 |
1.1.2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
1.1.3 城市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 |
1.1.4 中国水资源发展战略客观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供水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供水绩效评估现状 |
1.3.2 国内供水绩效评估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2.1 供水绩效指标理论研究 |
2.1.1 指标设立的依据 |
2.1.2 指标设立的原则 |
2.2 城市供水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目标层分类 |
2.2.1 现行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2.2.2 指标体系框架搭建 |
2.2.3 目标层分类 |
2.3 城市供水运行绩效指标的选取 |
2.3.1 生产类 |
2.3.2 管网类 |
2.3.3 水质类 |
2.3.4 服务类 |
2.3.5 综合类 |
2.4 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指标权重划分及评分方法 |
3.1 城市供水绩效指标权重划分 |
3.1.1 权重划分方法选择 |
3.1.2 改进AHP法划分指标权重 |
3.1.3 指标权重结果确定及分析 |
3.2 城市供水绩效指标标准化 |
3.2.1 定量指标基准值确定 |
3.2.2 标准化方程确定 |
3.3 城市供水绩效评估评分方法 |
3.3.1 绩效数据可靠度评价 |
3.3.2 指标评分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供水过程绩效评估结果及管理研究 |
4.1 城市供水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
4.2 城市供水绩效管理必要性探究 |
4.2.1 城市供水行业发展特点 |
4.2.2 供水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
4.3 城市供水绩效管理方法 |
4.4 供水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建立 |
4.4.1 绩效评估管理前期准备 |
4.4.2 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建立 |
4.4.3 绩效评估后续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示范供水企业绩效评估应用与分析 |
5.1 示范水司基本情况介绍 |
5.2 示范水司评估结果分析 |
5.2.1 生产类 |
5.2.2 管网类 |
5.2.3 水质类 |
5.2.4 服务类 |
5.2.5 综合类 |
5.3 评估总分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评估定量指标定义及解释 |
(5)辽河干流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环境容量 |
1.2.2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水环境质量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环境 |
2.1.2 社会经济 |
2.2 水环境质量分析 |
2.2.1 水环境功能区划及监测断面 |
2.2.2 水质变化趋势 |
2.2.3 水质现状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3 流域污染负荷核算 |
3.1 控制单元划分 |
3.2 点源污染负荷 |
3.2.1 工业企业直排 |
3.2.2 污水处理厂尾水 |
3.3 非点源污染负荷 |
3.3.1 农村生活污染 |
3.3.2 农田径流污染 |
3.4 污染负荷汇总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辽河干流水环境容量核算 |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与水域概化 |
4.1.1 计算方法 |
4.1.2 水域概化 |
4.2 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确定 |
4.2.1 控制因子与水质目标 |
4.2.2 设计水文条件 |
4.2.3 综合降解系数 |
4.3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4.3.2 理想水环境容量分析 |
4.3.3 实际水环境容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最大日负荷的污染物总量控制 |
5.1 污染物最大日负荷 |
5.1.1 流量历时曲线 |
5.1.2 负荷历时曲线 |
5.2 流域负荷总量控制 |
5.2.1 断面水质现状 |
5.2.2 总量控制目标 |
5.2.3 负荷年内分配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致谢 |
(6)南昌前湖动态纳污能力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水环境功能区划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2.1.2 河流水系概况 |
2.1.3 地形概况 |
2.1.4 气候条件图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
2.2.2 区划经济概况 |
2.3 水环境功能区划 |
2.4 水功能区现有取排水状况 |
2.4.1 取水现状 |
2.4.2 排水现状 |
2.5 南昌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规划项目概况 |
2.5.1 补水必要性 |
2.5.2 补水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污染物调查分析与水质状况评价 |
3.1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
3.1.1 排污口分布状况 |
3.1.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
3.1.3 前湖水系入湖污染物 |
3.1.4 污染物月入湖量 |
3.2 研究区域水质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前湖年纳污能力计算 |
4.1 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
4.1.1 湖泊(非)均匀混合模型 |
4.1.2 Dillion模型 |
4.2 计算条件 |
4.3 前湖纳污能力计算 |
4.3.1 前湖渠道排污口概化 |
4.3.2 云溪水排污口概化 |
4.3.3 控制断面的选取 |
4.3.4 水平年 |
4.4 年纳污能力计算参数确定 |
4.5 年纳污能力计算结果 |
4.6 补水后前湖污染物浓度 |
4.6.1 污水影响范围分析 |
4.6.2 预测模式 |
4.7 污染物浓度计算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前湖动态纳污能力计算 |
5.1 动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
5.1.1 湖泊非均匀混合改进模型 |
5.1.2 Dillion改进模型 |
5.2 动态纳污能力的应用 |
5.2.1 污染物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5.2.2 水平年 |
5.2.3 污染物削减控制方法 |
5.2.4 动态纳污能力计算参数确定 |
5.2.5 月非均匀混合模型计算 |
5.2.6 月Dillion模型计算 |
5.3 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 入湖流量与纳污能力对比 |
5.5 入湖污染物与纳污能力对比 |
5.6 污染物削减控制计算结果 |
5.7 前湖污染物控制建议 |
5.7.1 点源污染控制 |
5.7.2 面源污染控制 |
5.7.3 内源污染治理 |
5.8 纳污能力计算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在线监测系统在水厂水质管理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
2 在线监测系统在水厂水质管理工程中的应用 |
2.1 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的组成 |
2.2 在线水质监测系统的应用分析 |
3 结束语 |
(8)库湾水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水库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2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 |
1.2.3 富营养化评价 |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2.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水文 |
2.1.4 土壤植被 |
2.1.5 社会经济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基础数据收集 |
2.2.2 库湾汇水区划分 |
2.2.3 典型库湾选取 |
2.2.4 库湾汇水区景观背景数据提取 |
2.3 野外监测与室内试验 |
2.3.1 库湾样点布设 |
2.3.2 原位监测与采样方法 |
2.3.3 室内实验 |
2.4 分析方法 |
2.4.1 时空交互分析 |
2.4.2 K均值聚类 |
2.4.3 偏最小二乘回归 |
2.4.4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 |
2.4.5 富营养化评价 |
3.蓄水初期典型库湾水质时空变异规律 |
3.1 典型库湾水质指标时空变化 |
3.2 典型库湾水质聚类与其时空动态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典型库湾氮磷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4.1 库湾汇水区景观背景 |
4.2 库湾水体氮磷浓度周期性变化 |
4.3 库湾水体氮磷浓度与汇水区景观背景之间的联系 |
4.3.1 不同时期景观背景对库湾水体总氮浓度的影响 |
4.3.2 不同时期景观背景对库湾水体总磷浓度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典型库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5.1 典型库湾水体水质参数与叶绿素a浓度变化特征 |
5.2 库湾水环境和汇水区景观对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 |
5.2.1 蓄水期叶绿素a浓度对库湾水环境和景观背景的响应 |
5.2.2 泄洪期叶绿素a浓度对库湾水环境和景观背景的响应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库湾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防治对策 |
6.1 典型库湾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6.1.1 蓄水期典型库湾营养状态 |
6.1.2 泄洪期典型库湾营养状态 |
6.2 典型库湾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
6.2.1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
6.2.2 设立库滨带生态屏障 |
6.2.3 构建水循环与污染阻滞系统 |
6.2.4 加强丹江口水库库周污染防控 |
6.2.5 深入开展库湾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学术研究 |
致谢 |
(9)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必要性 |
1.1 法规缺少点源排放与地表水质达标的衔接 |
1.2 排放标准不能满足流域地表水质管理要求 |
1.3 流域地表水质管理措施存在不足 |
2 美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 |
3 我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制度框架 |
3.1 在法规中明确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
3.2 制定点源排放标准条例,确保点源排放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时性和经济有效性 |
3.3 通过排污许可证实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确保点源受纳水体达标,解决点源导致地表水超标问题 |
3.4 制定混合区地方法规 |
3.5 促进地表水质标准的改进 |
4 制度可行性与预期效果分析 |
4.1 确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制度的法律地位 |
4.2 确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技术是成熟和可行的 |
5 结论和建议 |
(10)面向水质管理的重庆非点源氮磷负荷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SWAT模型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地质与地貌 |
2.2.2 气候 |
2.2.3 水系与水资源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2.4 水环境状况 |
第三章 SWAT模型基础据库构建 |
3.1 研究区基础数据库构建 |
3.1.1 空间数据库构建 |
3.1.2 属性数据库构建 |
3.2 模型的运行 |
3.2.1 子流域划分 |
3.2.2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
3.3 小结 |
第四章 SWAT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
4.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 模型率定及验证 |
4.2.1 模型校准验证评价标准 |
4.2.2 模型校准方法 |
4.2.3 径流参数率定和验证 |
4.2.4 泥沙参数率定和验证 |
4.2.5 总氮参数率定和验证 |
4.2.6 总磷参数率定和验证 |
4.3 小结 |
第五章 重庆非点源污染氮磷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5.1 非点源污染负荷时间变化特征 |
5.1.1 年际变化 |
5.1.2 月际变化 |
5.2 非点源污染负荷空间变化特征 |
5.2.1 总氮负荷空间变化特征 |
5.2.2 总磷负荷空间变化特征 |
5.3 小结 |
第六章 重庆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水质管理的模拟研究 |
6.1 重庆市区县级区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 |
6.1.1 年均总氮负荷 |
6.1.2 年均总磷负荷 |
6.2 重庆市水资源二级区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 |
6.3 重庆市非点源氮磷污染水质评价 |
6.3.1 非点源污染水质评价指数 |
6.3.2 重庆市区县级区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水质评价 |
6.3.3 重庆市水资源二级区非点源氮磷污染水质评价 |
6.4 施肥量对重庆市非点源污染负荷及水质的影响 |
6.4.1 施肥量对重庆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 |
6.4.2 施肥量对重庆市非点源污染水质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关于水质管理选择方法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从水质监测到水质管理[J]. 李洪兴,陶勇.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1(05)
- [2]推进饮用水HACCP体系建设实现水质全过程管控的探索与实践[J]. 张金松,徐荣,刘波,张凌云,郑诗越,何园缘. 净水技术, 2021(08)
- [3]基于信息熵-基尼系数法的汾河中游污染物总量三级分配研究[D]. 张富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城市供水运行过程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钟敬康.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辽河干流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D]. 晋燚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南昌前湖动态纳污能力计算分析[D]. 张霁云. 扬州大学, 2021(08)
- [7]在线监测系统在水厂水质管理工程中的应用[J]. 陈辉明.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12)
- [8]库湾水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D]. 李楠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9]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制度设计[J]. 宋国君,任慕华,付饶.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8)
- [10]面向水质管理的重庆非点源氮磷负荷模拟研究[D]. 张润.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