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的呼唤——黑龙江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

群山的呼唤——黑龙江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

一、大山的呼唤——记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论文文献综述)

邓纯纯[1](2019)在《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游需求日益旺盛,那么,在旅游供给上是否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A级景区是我国旅游业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厘清客源地不同出游距离范围内的A级景区供给情况,不仅能为客源地居民选择目的地景区提供参考,而且对于目的地判别自身是否占据市场竞争优势,从旅游景区供给方面进行旅游业布局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借用经济学中的“可获得性”概念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同时构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基尼系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A级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春、昆明、成都八个城市为案例地,对不同案例城市不同出游空间中的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等级可获得性、成本可获得性、空间可获得性和整体可获得性进行了测算和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A级景区建设已经从数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其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均衡。①我国A级景区数量以2~4A景区为主体部分,5A和1A级景区数量较少,且A级景区等级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省份普遍优于西部地区省份的特征。②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87%的A级景区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且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地区形成三大核心密集分布区。(2)将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为客源地居民在一定出游距离范围内可以游览体验的旅游景区的数量、等级结构、与客源地的距离和空间集聚情况。同时提出从旅游景区数量、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旅游景区距离成本、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四个维度进行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量评价的方法。(3)不同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不同。八个案例城市在近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武汉、长春和昆明;在中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北京、上海、长春、成都、西安、昆明,广州;在中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长春和广州;在远程出游空间中,A级景区可获得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成都、广州、昆明、西安、长春、武汉、北京和上海。整体来看,八个案例城市中北京、武汉、上海和西安A级景区可获得性较好,长春、成都次之,昆明和广州的A级景区可获得性欠佳。(4)客源城市的区位和我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影响中国不同客源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并对其进行定义。(2)提出了客源地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张德新[2](2017)在《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文中提出在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国有林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替代产业成为现实课题,国有林区要利用独特地域、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新的经济长点,推进供给侧改革。白河林区已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但是旅游产业替代性不强,弥补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劣势不明显。本文为了使生态旅游的评价更适用于现状,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产业能力、健康性等概念,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现状、提出建议。建立了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评价的多维度体系,并以白河林区为例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建议。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分析,对白河林业局辖区范围内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白河林业局拥有8个主类,22个亚类,共计61个资源单体,资源空间分布呈“点轴式”。制定了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模型,白河林区主要旅游资源呈金字塔状分布,其中五级资源有3个,四级资源有8个,三级资源有12个,二级资源有12个,一级资源有5个。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级模型并对白河林区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价得分为86.1607分。结合该维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维度分析,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经承载力评价模型,经过多次优化得到年径总流量、径流量时间分配率、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游览交通工具环保指数、游览方式影响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住宿接待能力、固体旅游垃圾处理率、生活废水处理率、游客投诉率、景观美感度12个主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要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白河林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为0.6613,接近轻度超载状态,其中游览交通工具种类、生活废水处理率是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阻碍。结合评价结果从生态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性建议。生态旅游市场维度分析,分析白河林区旅游市场现状并进行SWOT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白河林业局旅游业发展无论是自身的优势、劣势,还是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挑战都存在两面性和可转化性。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布局,并总结了现有的市场营销模式,提出了适合白河林区的生态旅游市场影响方案。生态旅游产业能力维度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能力包括地域健康、森防安全、经营体制三个方向。建立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地域健康评价模型,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地域健康评价得分为88.0073分,均处于健康水平。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国有林区生态旅游区火灾预警模型,经过动态分析得出白河林区森防安全较为稳定。总结了白河林区现有的三种经营体制,不管哪种体制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结合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提出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产业能力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国有林区尤其是白河林区生态旅游评价提供有益参考,从各维度对白河林区的生态旅游产业提出的改进性建议,对其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2015)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有关直属单位: 我省森林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0.3%,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对保护我国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

翁莉[4](2006)在《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是一个追新求异的过程,人们希望离开熟悉的氛围和环境去感受异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民俗生活,从而获得新知识和新快乐。旅游的异地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者地域空间的移动,因而旅游交通成为几乎必不可少的要素,贯穿旅游活动的始终。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成为可能、使旅游地完成“出售”旅游产品的过程、使旅游者与旅游企业得以实现旅游价值和服务价值……在旅游过程的整体形态发展日渐成熟之际,旅游交通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分析旅游业发展背景和国内外旅游交通的研究情况基础上,本文将旅游交通放在旅游大产业、旅游大环境中进行整体而系统的思考,提出了“旅游交通系统”的概念,探讨了它的内容组成和系统作用,同时,从旅游者消费需求和消费内容出发,建立了旅游交通系统与旅游消费的二元对应结构;进而研究了“旅游交通系统”的主体(旅游者)的特点和出行规律以及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的内容和分布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交通系统主客体的深层对应关系,从而寻找到旅游交通系统与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和活动内容的契合,使旅游交通系统实现了总体优化配置;随后,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三种类型旅游者的出行需求,尝试对旅游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时空优化配置、整体优化配置和体验优化配置;最后,展望了旅游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后续研究的内容。 本文开创性的从系统研究的角度、从旅游学观点出发来研究“旅游交通系统”的相关内容和优化配置,使“交通”与“旅游”更好的融合,不同的优化配置效果使“旅游交通系统”更好地适应旅游者差异化的需求,使“旅游交通系统”在旅游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史敏[5](2004)在《黑龙江省森工集团生态旅游营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组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向。生态旅游是在自然保护区与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同时,如何振兴黑龙江省林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保护并合理开发以及利用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也是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而生态旅游正是顺应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深化的。 本论文在广泛综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和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营销工作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森工经营生态旅游在市场需求结构、产品结构和促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要求、社会要求和生态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生态旅游营销工作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本论文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黑龙江省森工集团现有生态旅游经营实力和所处的现实环境状况,综合运用营销学、管理学、顾客心理学以及色彩美学的有关知识,在生态旅游营销环境、旅游消费者行为、生态旅游产品和促销策略等方面,适度地对森工的商标品牌形象、具体促销策略和典型产品等的营销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以求使龙江森工在现实经营中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而切实扩大其市场份额,占有新的市场,将我省的生态旅游产品经营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更为广阔的市场。

王崑[6](2004)在《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 ——以方正和帽儿山等生态旅游区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北东部林区的主要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林区开发生态旅游的实践,对开发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开发条件、开发模式和环境保护模式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生态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介绍了生态旅游者的定义和生态旅游者的培养。第二章对适用于东北东部林区的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森林生态学理论、环境伦理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内涵和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第三章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总结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指出了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同时对生态旅游环境调查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第四章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功能区划分;结合东北林区的实际,进行生态旅游产品的分类和规划,并对生态旅游产品时空结构进行了研究;在实例的基础上,介绍了旅游地形象设计与旅游市场营销的策略。第五章在探讨生态旅游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指出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应该注意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绿色实践。第六章对东北东部林区两个较为典型的生态旅游区——方正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和帽儿山生态旅游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是对前五章内容的一个实践过程。 本文认为,生态旅游是林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林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指导生态旅游开发实践,另外,要引入环境伦理学、清洁生产和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等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本文强调,客观准确地进行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利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是林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由于目前没有公认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体系,也没有统一的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因此,作者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首次较为合理的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首次提出利用国家旅游局2003年新颁布的国家标准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和评价,因为东北东部林区的大多数生态旅游区都以自然环境为主,用这种分类和调查方法基本上可以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调查问题,容易在不同学科专家之间达成共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权威性及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在帽儿山、兴隆等生态旅游区规划中应用效果较好。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在国内也没有统一,因此也就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作者结合前人成果,总结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采用目前应用较多的面积法和线路法进行承载力的计算,并且应用于规划实证。生态旅游环境监测是对旅游环境质量的定量说明,可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作者首次在东北东部林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中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并指出监测的项目、指标和地点,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可形成旅游区基本旅游环境信息数据系统,为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区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定量支持。 最后,作者在总结生态旅游基础理论、开发条件、开发模式、环境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对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方正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研究提供了依据。

孙晶华[7](2001)在《大山的呼唤——记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文中研究指明 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我走进了北方绿色的海洋,走进一幅画里,一个新世纪的新兴隆展现于我的眼前。局长牛凤玉、党委书记潘扬及林业局的党政一班人,是他们,把兴隆林业局打扮得婀娜多姿,光彩照人。兴隆林业局位于松花江中下游北岸,地跨黑龙江省巴彦、木兰、通河三县。她像一颗美丽、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小兴安岭山脉南麓。全局有人口5万,职工1.6万,施业区总面积30多

二、大山的呼唤——记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山的呼唤——记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区研究进展
        1.2.2 可获得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案例城市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A级景区建设现状
    2.1 中国A级景区数量特征
    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2.1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类型
        2.2.2 中国A级景区等级结构水平
    2.3 中国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2.3.1 A级景区整体分布特征
        2.3.2 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第3章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概念界定
    3.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定义
    3.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
        3.2.1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3.2.2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
        3.3.1 旅游景区数量评价方法
        3.3.2 旅游景区等级结构水平评价方法
        3.3.3 旅游景区距离成本评价方法
        3.3.4 旅游景区空间集聚水平评价方法
        3.3.5 旅游景区可获得性综合评价方法
第4章 案例城市A级景区可获得性测算及对比
    4.1 A级景区数量可获得性测算
    4.2 A级景区等级可获得性测算
    4.3 A级景区成本可获得性测算
    4.4 A级景区空间可获得性测算
    4.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4.5.1 近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2 中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3 中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4 远程出游空间可获得性对比
        4.5.5 A级景区可获得性综合对比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之处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2)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
        1.4.1 环境承载力理论
        1.4.2 生态恢复理论
        1.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4 游憩学理论
        1.4.5 清洁生产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白河林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
        2.1.2 环境
        2.1.3 生态旅游
        2.1.4 生态旅游资源
        2.1.5 生态旅游产业
        2.1.6 健康性
        2.1.7 生态旅游产业能力
    2.2 白河林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辖区动植物资源
        2.2.3 气象和水文
        2.2.4 长白山历史沿革
        2.2.5 社会文化与经济情况
        2.2.6 生态旅游现状
    2.3 竞争环境与优势
        2.3.1 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概况
        2.3.2 竞争性分析
        2.3.3 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3 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分析
    3.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1.1 分类依据
        3.1.2 分类结果与分析
    3.2 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3.2.1 评定方法
        3.2.2 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3.2.3 评定结果与分析
    3.3 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价
        3.3.1 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3.3.2 健康评价
    3.4 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建议
        3.4.1 资源保护建议
        3.4.2 提升资源等级建议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维度分析
    4.1 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4.1.1 收集并初步筛选指标
        4.1.2 选取主要指标
        4.1.3 聚类分析主要指标
        4.1.4 分析主要指标权重
    4.2 综合评价方法
        4.2.1 常用方法
        4.2.2 方法选择
    4.3 指标采集
        4.3.1 采集标准
        4.3.2 采集结果
    4.4 计算判断矩阵
    4.5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
    4.6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建议
        4.6.1 自然环境承载力健康建议
        4.6.2 经济承载力健康建议
        4.6.3 社会环境承载力健康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生态旅游市场维度分析
    5.1 SWOT分析
        5.1.1 发展优势
        5.1.2 发展劣势
        5.1.3 发展机遇
        5.1.4 竞争与挑战
        5.1.5 SWOT直观分析
    5.2 市场分析
        5.2.1 生态旅游市场现状
        5.2.2 潜在的市场竞争
        5.2.3 主要目标市场
        5.2.4 目标市场细分
    5.3 市场健康建议
        5.3.1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5.3.2 完善生产力布局
        5.3.3 树立鲜明形象
        5.3.4 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5.3.5 增加商业购物网点
        5.3.6 加强旅游地域信息化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旅游产业能力维度分析
    6.1 地域健康分析
        6.1.1 地域健康评价
        6.1.2 评价结果与分析
    6.2 森防安全
        6.2.1 BP神经网络理论
        6.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2.3 建立数学模型
        6.2.4 BP神经网络训练
        6.2.5 动态分析
    6.3 经营体制
    6.4 产业能力健康建议
        6.4.1 生态旅游地域健康建议
        6.4.2 森防建议
        6.4.3 明确相关政策法规
        6.4.4 改革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
        6.4.5 管理模式数字化
        6.4.6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6.4.7 科学引导投融资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附件

(4)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1.3.2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1.4 旅游交通系统的界定
        1.4.1 旅游交通系统的定义
        1.4.2 旅游交通系统的条件
        1.4.3 旅游交通系统的功能
2. 旅游交通的系统分析
    2.1 旅游交通的系统观
    2.2 旅游交通系统的内容
        2.2.1 旅游交通系统的核心层次
        2.2.2 旅游交通系统的边缘层次
    2.3 旅游交通系统的二元对应结构
        2.3.1 旅游者的二元消费内容
        2.3.2 旅游交通系统与旅游消费的二元对应
    2.4 旅游交通系统的作用
        2.4.1 旅游资源优化整合
        2.4.2 旅游目的地系统构建
        2.4.3 旅游地开放性空间形成
3. 旅游交通系统的主客体研究
    3.1 旅游交通系统的主体研究
        3.1.1 旅游者选择旅游交通系统的影响要素
        3.1.2 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系统的选择模式
        3.1.3 旅游者的旅游出行规律
    3.2 旅游交通系统的客体研究
        3.2.1 旅游资源分布
        3.2.2 旅游目的地分析
    3.3 旅游交通系统的主客体对应
        3.3.1 旅游交通系统的主客体对应关系
        3.3.2 旅游交通与旅游流的空间契合
        3.3.3 旅游交通系统与旅游流的内容契合
4. 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配置
    4.1 旅游交通系统优化配置的基本框架
        4.1.1 旅游交通系统优化配置的原则
        4.1.2 旅游交通体系优化配置的理论路径
        4.1.3 旅游交通系统优化配置的基本框架
    4.2 旅游交通系统的时空优化配置
        4.2.1 旅游交通系统的时空分析
        4.2.2 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要素
        4.2.3 旅游交通系统的时空优化配置
    4.3 旅游交通系统的整体优化配置
        4.3.1 旅游交通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
        4.3.2 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要素
        4.3.3 旅游交通系统的服务优化配置
    4.4 旅游交通系统的体验优化配置
        4.4.1 旅游交通系统体验的优化要素
        4.4.2 旅游体验路径理论
        4.4.3 旅游体验路径的优化配置
5. 结语
    5.1 未来展望
    5.2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5)黑龙江省森工集团生态旅游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1.1 问题的提出和项目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分析
        1.3.2 国内外对生态旅游营销的研究
2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生态旅游营销现状
    2.1 森工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现状
    2.2 森工生态旅游产品结构现状
    2.3 森工集团生态旅游促销策略实施现状
3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生态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3.1 生态旅游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3.1.1 经济因素
        3.1.2 人口因素
        3.1.3 政策因素
    3.2 生态旅游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3.2.1 消费者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3.2.2 中间代理商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3.2.3 竞争者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4 森工生态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
    4.1 产生生态旅游消费动机与实现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的复杂性
    4.2 生态旅游的效用分析
    4.3 生态旅游需求分析
        4.3.1 生态旅游需求产生的主观条件
        4.3.2 生态旅游需求产生的客观条件
        4.3.3 参与我省森工生态旅游的旅游者需求特征分析
    4.4 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4.4.1 按年龄因素细分的三大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4.4.2 按地理区域因素细分的四大目标市场消费行为分析
5 森工集团生态旅游经营产品和促销策略分析
    5.1 生态旅游产品特殊性
    5.2 森工生态旅游经营产品组合
    5.3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典型生态旅游产品分析
        5.3.1 漂流项目分析
        5.3.2 滑雪项目分析
        5.3.3 生态旅游购品分析
    5.4 森工生态旅游产品的商标品牌形象分析
    5.5 森工生态旅游促销策略分析
6 龙江森工集团生态旅游营销思路的改进建议
    6.1 对于生态旅游营销的整体改进思路
    6.2 对于森工生态旅游商标和生态旅游企业形象的改进建议
    6.3 对于生态旅游产品促销策略改进的建议
    6.4 对于典型生态旅游产品营销的改进建议
        6.4.1 对于漂流项目营销的改进建议
        6.4.2 对于滑雪项目营销的改进建议
        6.4.3 对于生态旅游购品营销的改进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 ——以方正和帽儿山等生态旅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生态旅游概述
    1.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
    1.2 生态旅游的特点
    1.3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1.4 生态旅游者
    1.5 本章小节
2 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探讨
    2.1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与生态旅游系统
    2.2 森林生态学理论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4 环境伦理学理论
    2.5 景观生态学理论
    2.6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2.7 清洁生产理论
    2.8 本章小结
3 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3.1 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3.2 生态旅游环境调查与评价
    3.3 生态旅游区位与市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4.1 生态旅游区功能划分
    4.2 生态旅游产品类型与规划
    4.3 生态旅游产品时空结构的研究
    4.4 旅游地形象设计与旅游市场营销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研究
    5.1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5.2 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5.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确定
    5.4 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
    5.5 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
    5.6 本章小结
6 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实证研究
    6.1 选择实证分析旅游区的依据
    6.2 方正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
    6.3 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001-2004 年主要规划的旅游项目
    方正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
        区位图
        资源现状图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图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图
        主要建筑小品设计意向图
    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区位图
        资源现状图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图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图
        道路系统规划图
        主要建筑小品设计意向图
致谢

四、大山的呼唤——记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景区可获得性评价方法研究 ——以八个典型城市为例[D]. 邓纯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2]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D]. 张德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N].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黑龙江日报, 2015
  • [4]旅游交通系统的优化配置研究[D]. 翁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5]黑龙江省森工集团生态旅游营销研究[D]. 史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6]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 ——以方正和帽儿山等生态旅游区为例[D]. 王崑.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7]大山的呼唤——记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J]. 孙晶华. 企业文化, 2001(01)

标签:;  ;  ;  ;  

群山的呼唤——黑龙江兴隆林业局森林小火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森林生态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