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旷神怡的气候疗养(论文文献综述)
易芳[1](2021)在《基于三生空间的南岳区岳林乡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莹[2](2020)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建设一直是国家聚焦的重点领域,尤其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变迁历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今振兴乡村更是大势所趋。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也随之处于转型之中。随着社会发展,“田园综合体”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应运而生。政策提出至今,其建设浪潮席卷全国。为了更好的完善田园综合体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实地调研、归纳演绎等方法,对目前与田园综合体相关的政策、理论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综述,探析了田园综合体出现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多个田园综合体实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方法,形成前期理论的指导依据。结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及设计方法,以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农业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笔者尝试构建了“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提出了基础、核心、宗旨组成的设计导向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服务三农的设计原则,又阐述了五项详细的设计策略以及环境、经济、文化、区位等方面的规划选址条件,最后划分了乡村农业生产区、田园景观观赏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普教育及田园体验区、休闲娱乐活动区、休闲娱乐活动区、乡村生活居住区、基础服务配套区、衍生产业拓展区等八个规划功能分区。最终,基于以上研究理论成果,对湖北省武汉市“木兰竹海”田园综合体项目基地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定位、规划设计策略、具体设计内容及功能规划布局,完成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张梓乔[3](2019)在《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康复景观模式的构建探究》文中研究说明
肖瑶[4](2019)在《株洲市康复性医疗景观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社会压力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医疗景观的设计思路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近年来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叫做“康复性”医疗景观设计,它由国外的医疗景观研究领域提出,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对空间场景能适应,则身体修复功能较好;如果园林中一些景观小品,与当地人文环境相结合,则不仅会增强整个环境的美观性,也能体现人性化的医疗景观。人文景观的选择需与康复理疗理念相结合,协调于整个景观环境当中。“康复性”医疗景观设计研究既体现了“人性化”医疗景观的重要性,也是实现医院职能的重要因素。“康复性”医疗景观设计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人们对此认识还比较片面、局限。如何坚持在“康复性”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美观、健康、大气、幽雅的医疗环境;如何将“康复性”医疗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之早日成为我国医疗景观建设的基本要素,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做好这些研究需要建筑、园林以及医学领域相关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搭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性”医疗景观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
胡一冰[5](2019)在《基于都市园艺的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榆树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文理念的不断发展,都市园艺与人的感官体验密切相关,与城市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在关注人感知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作为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则更显重要。通过研读相关资料,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发现当下的城市公园景观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需求。当代公园景观环境的优化和改造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研究都市园艺体验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公众参与性,结合五感设计、植物疗法、色彩心理学等多个理论,使公园景观空间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学化,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感知为主的,以公众参与为辅的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都市园艺与多感官体验理论的研究。了解国内外都市园艺与感官体验理论的发展历程,借鉴国内外感官公园优秀案例,剖析感官公园中景观现状和设计方法,结合都市园艺相关理论,探索两者之间的契合点。(2)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从相关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需求,探索并总结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的设计原则、设计类型以及基本要求,建立以感知为主、参与为辅的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方法。(3)榆树公园都市园艺景观现状调研与多感官优化策略。根据对榆树公园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公园都市园艺景观现状的优缺点,结合游客对公园景观的多感官体验评价与期望,并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出发,研究和总结榆树公园都市园艺景观的优化策略。本文将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视角着手,以都市园艺理论体系为核心,结合多感官体验设计方法,探究和分析城市公园景观现存问题与原因,论述如何通过都市园艺景观优化改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营造适宜人居、满足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景观空间。
韩旭[6](2016)在《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近年来热点的老龄化及抑郁问题,根据景观中的康复性理念,从景观与人的健康关系层面来研究数字化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对象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康复性景观,也包括虚拟现实、沉浸感、交互性等其他艺术中涉及的景观,让作为使用者的抑郁倾向老人,可通过感官体验、路径选择、交互体验、精神沉浸等方式,帮助抑郁倾向老人获得康复性的景象认知与生理、心理反馈。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即: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虚拟康复性景观的构成、实证研究、设计策略,以及总结展望。第一部分为问题研究,首先阐述研究背景,提出问题,指出研究的目的、意义。而后阐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界定研究方法及相关指标含义,明确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全面梳理抑郁倾向老人的生理、心理、认知和行为特征与需求,随后,对相关康复性景观的建设现状情况进行阐述,指出虚拟技术同康复性景观结合的可行性,强调两者之间的理论基础及同构性。第三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虚拟康复性景观概念,分别从感官刺激、功能性、康复性景观组成要素,这三个特征层面加以探讨并分析其构成。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为蓝本加以模拟,建立虚拟康复性景观,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第四部分,在所构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基础上,以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卒中后抑郁倾向的老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量表与生理测量等形式,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最终证明和完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创作及因子评价机制。第五部分,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为基础,提出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为当前景观创作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同“康复性景观理念”相结合提供理论与实践性依据和参考。第六部分,对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进行总结,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完善研究的基本构想及展望。综上所述,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和应用所引发的景观设计变化为背景,系统提出、解析并建构了老龄化社会问题下,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创作与实践的过程,构成了本文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在此理论基础上,系统论述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创作的过程、方法和技术导入的模式,以及虚拟康复性景观中要素与形态的构建原则,形成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抑郁倾向老人康复性景观创作方法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框架,构成了本文创作手法方面的创新内容。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可为设计者及相关技术人员,了解抑郁倾向老人的特征与需求,并深入理解与把握康复性景观创作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相关理念的应用提供系统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明确了信息时代及老龄化时代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创作,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所在。
李忠达[7](2016)在《康复性疗养院景观空间构成研究 ——以大连疗养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健康问题和健康疗养的关注度显着上升。关于疗养学的理论中,就曾多次明确提到“绿地景观也是一种良好的疗养因子”这一观点。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可以提升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疗养院的外部环境应有具备防病治病功效的自然疗养因子,因此在疗养院的设计和建设中,挖掘和塑造良好的园林环境景观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大连舒适的海洋性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全国特有的冬暖夏凉的疗养胜地,风景、海洋、温泉和文化疗养的有机结合使在此疗养的人群都能切实达到养生、保健、康复、娱乐的多重目的,并取得极佳的疗养效果。近些年来,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养生保健基地是大连各大疗养院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以大连市疗养院的实际调研图纸和数据为出发点,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对象、方法、框架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阐述疗养院景观环境的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发展概况。第三部分也是本次研究的核心和创新之处,统计调查了大连各区几十家疗养院,分析大连疗养院的景观环境特点和分布选址原则,并选取大连核心区最具代表性的四家疗养院的园林环境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第四部分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大连市疗养院景观的环境特征、空间塑造、特色挖掘、要素设计的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大连未来建设兼具人文和自然景观特色的疗养景观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唐甜[8](2016)在《宁乡灰汤天池温泉山居园林设计》文中提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休闲旅游成为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而温泉度假村成为其一大热点。大众需求促使温泉度假村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但由于其起步较晚,温泉度假村的园林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风格呈现一致性、文化内涵缺失以及景观要素分配不合理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理念的转变,人们对温泉度假村园林环境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观光到在环境中寻找文化认同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因此,创造出合理、符合大众物质文化需求、有文化特色的温泉度假村园林设计作品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一个热点课题。本文以灰汤温泉山居为例,研究了温泉度假村的园林设计,具体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文献的查阅,对国内外温泉度假村园林的发展以及温泉度假村园林设计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归纳与总结,指出我国温泉度假村园林设计中存在“风格千篇一律”、“设计西化严重”、“缺乏场地内涵”等一系列问题;(2)对温泉度假村的文化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人是温泉文化的服务主体、地域文化是温泉度假村文化的本源、园林环境是温泉度假村文化的载体。将我国温泉文化分成“洗浴文化”、“疗养文化”、“泡汤文化”、“特色文化”四个阶段进行了论述。对国外温泉文化借鉴进行了探讨。(3)对温泉度假村园林构成要素从地形、水景、植物、铺装、景观小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4)选择五个案例进行实地考察与探究,通过对案例的开发模式、设计主题和思想、空间构成要素等要点的分析,总结了实践案例的借鉴经验。(5)以宁乡灰汤天池温泉山居为实践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对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针对场地的特殊性,对本项目的设计主题进行定位,然后完成对宁乡灰汤天池温泉山居的总体设计、节点设计、专项设计以及项目投资估算。
庄俊超[9](2016)在《风景区度假酒店的特色营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方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型旅游的转变,度假酒店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以自然风光优美与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的发展最为明显,但是我国现阶段仍有部分的风景旅游区度假酒店不但不能满足度假者的休闲需求,而且同质化倾向严重,部分酒店过于追求奢华与规模,忽略对自然环境的回归融合,模仿照搬外国已经比较成熟的设计实践,这种得不到整个本土文化系统支撑的度假酒店往往生命力不强,因此以注重融合保护地域自然环境,注入度假场所文化内涵,营造度假休闲生活,以建构符合度假旅游者身心体验的特色营造为核心的思想理念,成为了必然的设计发展趋势。本文首先通过对当代度假旅游热潮的社会背景与度假酒店建设中出现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问题,提出度假酒店特色营造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现有的度假酒店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建构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问题度假旅游的概念与特征,总结得出风景区度假酒店的概念,阐释了风景区度假酒店特色营造的设计内涵,最后提出了风景区度假酒店特色营造的设计原则。本文的核心内容部分,主要以三大策略方向进行论述阐释,首先提出的是针对风景区度假酒店对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的融合设计策略。景区地域自然环境有其独特的地域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水体,处于自然中的度假酒店可因地制宜,迎合地域气候,顺应地形,融合水体,与自然植物相结合,建筑生于自然,审美于自然,为度假者营造出亲近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氛围。其次提出的设计策略是对度假酒店建筑场所空间环境注入文化内涵。大部分风景区所在地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多姿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多样的异域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以及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与多样的宗教信仰文化,将以上特色文化运用到度假酒店的空间环境营造中,进行度假场所内涵的文化氛围演绎,以营造出具有独特人文内涵的度假环境,满足度假者的身心归属。最后提出的设计策略是度假酒店应以人为本,迎合度假心理行为需求,打造完美的度假休闲生活体验,迎合度假身心静养的亲和静谧化营造,迎合人们康体户外休闲的动态开放化营造,以及迎合度假趣味探索的创意个性化营造和迎合时代度假休闲理念的绿色健康,环保生态,原始野奢化体验营造。最后,论文针对以上三大核心策略做了总结性论述,对今后度假酒店的设计创作提供了新的展望。为风景区度假酒店建筑的特营造这一创作趋势提供了内涵深刻有效的设计表达策略方式。
尹宝月[10](2016)在《广西横县双窑村乡村休闲度假村规划》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理论、发展历程以及我国乡村景观发展及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的分析与借鉴,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指导度假村总体规划的完成。度假村位于广西横县平朗乡双窑村西北部,规划总面积约为134公顷。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对规划区域进行区位、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脉等的分析,从而进行开发优劣势的总结,分析客源市场,确定规划的原则、定性、定位,以及规划的主题,即休闲、养生、度假;在这些基础上对度假村进行规划。根据当地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原则定位,确定度假村的功能结构,即一带、一环、一核心、环绕型组团的结构,以及功能分区的规划。将度假村主要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即入口服务区8.43公顷、养生运动区14.18公顷、度假别墅区49.28公顷、森林牧场区15.97公顷、温泉养生区20.18公顷、度假酒店区8.87公顷、滨湖休闲区17.56公顷。同时对规划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分区规划,确定建筑布局和风格,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的需要。根据规划分区、建筑布局等,在原有植物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整个植物景观分为五大分区:生态山林景观区、人文植物景观区、农林植物景观区、滨湖植物景观区以及森林牧场景观区,丰富植物景观的空间层次。另外还进行专项规划,包括交通规划、风景游赏规划、游览服务设施规划以及基础工程规划等。然后通过对环境容量、游人规模的分析计算,得出日环境容量为2680人,年环境容量为80.4万人。总之,旨在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舒适的乡村度假养生环境。通过以上调查实践,完成整个度假村的规划。利用规划区域现有的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规划实践,完善整个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建设集度假、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度假胜地。
二、旷神怡的气候疗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旷神怡的气候疗养(论文提纲范文)
(2)“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乡问题亟待解决 |
1.1.2 乡村发展的政策导向 |
1.1.3 乡村景观发展出现瓶颈 |
1.1.4 乡村旅游日渐风靡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
1.3.2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1.3.3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
1.3.4 丰富乡村景观内容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田园综合体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乡村景观 |
2.1.2 田园景观 |
2.1.3 休闲农业 |
2.1.4 乡村旅游 |
2.1.5 田园综合体 |
2.2 相近概念辨析 |
2.2.1 城市综合体 |
2.2.2 农业综合体 |
2.2.3 旅游综合体 |
2.2.4 农业特色小镇 |
2.3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田园综合体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田园综合体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实例研究 |
3.1 国外田园综合体实例研究 |
3.1.1 主题明确型——日本Mokumoku农场 |
3.1.2 特色创意型——韩国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 |
3.1.3 生态优化型——德国施雷伯田园 |
3.1.4 产业突出型——澳大利亚猎人谷葡萄酒产区 |
3.2 国内田园综合体实例研究 |
3.2.1 综合文旅型——江苏省无锡田园东方 |
3.2.2 农业深耕型——广西省南宁美丽南方 |
3.2.3 文化渗透型——河北省南和农业嘉年华 |
3.3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实例总结 |
3.3.1 田园综合体实例对比分析 |
3.3.2 田园综合体实例经验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构建 |
4.1 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
4.1.1 景观设计学理论 |
4.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4.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4.1.4 农业经济学理论 |
4.2 规划设计导向 |
3.2.1 基础:田园景观与农业生产 |
3.2.2 核心:田园体验与观光旅游 |
3.2.3 宗旨:注重多方面综合开发 |
4.3 规划设计原则 |
4.3.1 以人为本——贴合心理诉求 |
4.3.2 生态优先——协调持续发展 |
4.3.3 服务三农——注重基础建设 |
4.4 规划设计策略 |
4.4.1 生态的保护、修复与重塑 |
4.4.2 深入挖掘乡村地域性文化 |
4.4.3 打造自然的农业景观风貌 |
4.4.4 规划丰富的活动体验空间 |
4.4.5 建设自然和谐型田园社区 |
4.5 规划选址条件 |
4.5.1 自然环境资源 |
4.5.2 农业经济基础 |
4.5.3 特色民俗文化 |
4.5.4 区位交通优势 |
4.6 规划功能分区 |
4.6.1 乡村农业生产区 |
4.6.2 田园景观观赏区 |
4.6.3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
4.6.4 科普教育及田园体验区 |
4.6.5 休闲娱乐活动区 |
4.6.6 乡村生活居住区 |
4.6.7 基础服务配套区 |
4.6.8 衍生产业拓展区 |
4.7 本章小结 |
5 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以武汉市“木兰竹海”项目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规划区位 |
5.1.3 自然环境 |
5.1.4 旅游资源 |
5.1.5 文化资源 |
5.1.6 基地现状 |
5.2 规划设计思路 |
5.2.1 规划设计构思 |
5.2.2 规划设计定位 |
5.3 规划设计策略 |
5.3.1 塑造自然生态“竹”景观 |
5.3.2 延续“木兰文化”脉络优势 |
5.3.3 合理利用乡村原生态民居 |
5.3.4 打造地方田园综合体品牌 |
5.4 规划设计内容 |
5.4.1 总体规划布局 |
5.4.2 地形地貌设计 |
5.4.3 交通系统设计 |
5.4.4 园区水系设计 |
5.4.5 植物景观设计 |
5.4.6 景观小品设计 |
5.5 功能规划布局 |
5.5.1 基础服务配置区 |
5.5.2 村落风情游览区 |
5.5.3 田园文化体验区 |
5.5.4 休闲娱乐活动区 |
5.5.5 农业生产业园区 |
5.5.6 生态养生康健区 |
5.5.7 复合田园小镇区 |
5.5.8 衍生产业扩展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株洲市康复性医疗景观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设计现状与水平 |
1.2.1 国外发展及研究概况 |
1.2.2 国外康复景观典型案例研究 |
1.2.3 国内发展及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法 |
1.4 设计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设计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现状概况 |
2.1 项目位置 |
2.2 主要服务人群 |
2.3 目前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康复性医疗景观理论研究 |
3.1 康复性医疗景观设计概念阐述 |
3.2 康复性医疗景观应用类别 |
3.3 康复性医疗景观设计特点 |
3.4 医疗机构康复景观构成要素 |
3.4.1 硬质景观 |
3.4.2 软质景观 |
第四章 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
4.1 设计原则 |
4.1.1 功能性原则 |
4.1.2 美学性原则 |
4.1.3 生态性原则 |
4.1.4 简洁性原则 |
4.1.5 多样性原则 |
4.1.6 整体性原则 |
4.2 设计方法 |
4.2.1 关于“点”的应用分析 |
4.2.2 关于“线”的应用分析 |
4.2.3 关于“面”的应用分析 |
第五章 株洲市中心医院“康复性”医疗景观优化设计方案 |
5.1 功能分区 |
5.2 交通分析 |
5.3 景观表现 |
5.4 地面铺装 |
5.5 导视系统 |
5.6 灯具说明 |
5.7 植物的选择 |
5.8 效果图展示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基于都市园艺的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榆树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人文理念的发展 |
1.1.2 多感官体验对人们的影响 |
1.1.3 都市园艺的公众参与性对人们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都市园艺 |
1.3.2 五感与五感设计 |
1.3.3 感官体验园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拟采取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都市园艺与感官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2.1 意大利佛洛辛诺感官公园 |
2.1.1 项目概况 |
2.1.2 设计理念 |
2.1.3 都市园艺景观分析 |
2.2 法国伊瓦尔五感花园 |
2.2.1 项目概况 |
2.2.2 设计理念 |
2.2.3 都市园艺景观分析 |
2.3 苏州白塘植物公园 |
2.3.1 项目概况 |
2.3.2 设计理念 |
2.3.3 都市园艺景观分析 |
2.4 苏州盲人植物园 |
2.4.1 项目概况 |
2.4.2 设计理念 |
2.4.3 都市园艺景观分析 |
2.5 上海延安中路公共绿地 |
2.5.1 项目概况 |
2.5.2 设计理念 |
2.5.3 都市园艺景观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1.1 植物疗法 |
3.1.2 色彩心理学 |
3.2 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原则 |
3.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3.2.2 生态可持续原则 |
3.2.3 公众参与性原则 |
3.2.4 综合性与多样性原则 |
3.2.5 互动性与趣味性原则 |
3.2.6 特色性与安全性原则 |
3.3 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
3.3.1 满足不同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不同需求 |
3.3.2 满足都市园艺景观的基本功能 |
3.3.3 注重居民在公园景观环境中的参与和体验 |
3.3.4 满足公园体验空间与园艺体验活动的多样性 |
3.4 都市园艺在公园景观中的设计类型 |
3.4.1 观赏花园型 |
3.4.2 文化展示型 |
3.4.3 生产体验型 |
3.4.4 康体疗愈型 |
3.5 都市园艺感官体验园景观营造 |
3.5.1 都市园艺景观的视觉体验营造 |
3.5.2 都市园艺景观的听觉体验营造 |
3.5.3 都市园艺景观的触觉体验营造 |
3.5.4 都市园艺景观的嗅觉体验营造 |
3.5.5 都市园艺景观的味觉体验营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榆树公园都市园艺景观的多感官优化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2 基地分析 |
4.2.1 区位分析 |
4.2.2 周围环境分析 |
4.2.3 自然条件分析 |
4.2.4 基地功能分区及景观现状分析 |
4.2.5 都市园艺景观现存问题总结 |
4.2.6 用地人群分析 |
4.3 榆树公园都市园艺景观问卷调查 |
4.3.1 调查时间、地点及对象 |
4.3.2 调查内容 |
4.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4 榆树公园都市园艺多感官优化设计 |
4.4.1 视觉优化设计 |
4.4.2 听觉优化设计 |
4.4.3 触觉优化设计 |
4.4.4 嗅觉优化设计 |
4.4.5 味觉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问卷调查 |
附录Ⅱ 北方常用地被花卉 |
附录Ⅲ 北方常用的香花香草类植物 |
附录Ⅳ 北方常见地被栽植的观赏蔬果及果树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1 老年群体精神心理问题的相关康复性景观研究发展沿革 |
1.3.2 虚拟现实景观与虚拟康复研究沿革 |
1.4 虚拟景观康复性研究的方法概述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心理和生理测量指标及含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基础理论研究 |
2.1 抑郁倾向老人相关解析 |
2.1.1 老年人抑郁倾向的成因 |
2.1.2 抑郁倾向老人的生理特征和需求 |
2.1.3 抑郁倾向老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
2.1.4 抑郁倾向老人的行为特征和需求 |
2.1.5 抑郁倾向老人的认知特征和需求 |
2.1.6 抑郁倾向老人对于康复性景观的述求 |
2.2 针对抑郁倾向老人的康复性景观 |
2.2.1 康复性景观的含义 |
2.2.2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康复性景观 |
2.2.3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抑郁倾向康复性景观的指导 |
2.2.4 相关设计案例分析 |
2.3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虚拟康复性景观可行性分析 |
2.3.1 虚拟体验技术在老年康复领域的优势 |
2.3.2 走进老人生活的虚拟现实技术 |
2.3.3 抑郁心理疗法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
2.3.4 视觉景观模拟的应用基础 |
2.3.5 虚拟康复同抑郁康复性景观的同构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虚拟技术的抑郁倾向老人康复性景观构建 |
3.1 虚拟康复性景观 |
3.1.1 虚拟康复性景观概述 |
3.1.2 应用特色 |
3.1.3 构建流程 |
3.1.4 构建技术手段 |
3.2 虚拟康复性景观的构建 |
3.2.1 构成要素分类 |
3.2.2 虚拟场景设计 |
3.2.3 交互界面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研究——以中南医院卒中后抑郁倾向老人为例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1.3 虚拟景观测试操作步骤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虚拟恢复性环境同样本基本特征间的相关性分析 |
4.2.2 恢复性环境同现实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
4.2.3 虚拟场景内各要素的因子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
4.2.4 虚拟恢复性环境对受测者生理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
4.3 实验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策略 |
5.1 设计原则 |
5.1.1 远离原则 |
5.1.2 兼容性原则 |
5.1.3 魅力性原则 |
5.1.4 丰富性原则 |
5.1.5 符合抑郁倾向老人身心特征的设计原则 |
5.2 设计策略 |
5.2.1 虚拟感官刺激要素设计 |
5.2.2 虚拟功能性空间要素设计 |
5.2.3 虚拟景观要素设计 |
5.2.4 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设计策略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建议 |
6.3 虚拟康复性景观的运用优势与展望 |
6.3.1 应用优势 |
6.3.2 前景展望 |
6.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发表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7)康复性疗养院景观空间构成研究 ——以大连疗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人民健康问题的日益严峻 |
1.1.2 康复旅游产业的市场带动作用 |
1.1.3 康复景观在环境设计中的兴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体系的建立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3.4 研究创新点 |
2 国内外疗养景观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疗养院 |
2.1.2 康复型疗养院 |
2.1.3 疗养花园 |
2.1.4 疗养院户外环境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2.2.1 发展历程 |
2.2.2 理论研究 |
2.2.3 实践探索 |
2.3 国内研究进展 |
2.3.1 发展历程 |
2.3.2 理论研究 |
2.3.3 实践探索 |
3 大连市疗养院景观现状综合分析 |
3.1 东北地区疗养院的疗养类型 |
3.1.1 风景疗养 |
3.1.2 海洋疗养 |
3.1.3 湖滨疗养 |
3.1.4 温泉疗养 |
3.1.5 文化疗养 |
3.2 大连市疗养院的发展现状 |
3.2.1 康复疗养业市场需求大 |
3.2.2 疗养人员对康复景观要求高 |
3.3 大连市疗养院景观资源概况 |
3.3.1 地理气候 |
3.3.2 疗养资源 |
3.3.3 人文景观 |
3.3.4 对疗养因子的应用 |
3.4 大连市疗养院的分布选址 |
3.4.1 付家庄 |
3.4.2 老虎滩 |
3.4.3 七贤岭 |
3.4.4 旅顺 |
4 大连市疗养院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
4.1 八七疗养院 |
4.1.1 历史沿革 |
4.1.2 项目概况 |
4.1.3 人文景观 |
4.1.4 自然景观 |
4.2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 |
4.2.1 历史沿革 |
4.2.2 项目概况 |
4.2.3 人文景观 |
4.2.4 自然景观 |
4.3 老虎滩工人疗养院 |
4.3.1 历史沿革 |
4.3.2 项目概况 |
4.3.3 人文景观 |
4.3.4 自然景观 |
4.4 民航大连疗养院 |
4.4.1 项目概况 |
4.4.2 自然景观 |
5 大连市疗养院景观设计分析 |
5.1 疗养院景观环境的特征 |
5.1.1 使用者的特殊性 |
5.1.2 功能的复杂性 |
5.1.3 景观空间的多样性 |
5.2 疗养院景观空间的塑造 |
5.2.1 健身锻炼空间 |
5.2.2 景观观赏空间 |
5.2.3 社会交往空间 |
5.3 疗养院景观特色的挖掘 |
5.3.1 人文景观设计 |
5.3.2 自然景观设计 |
5.4 疗养院景观要素的设计 |
5.4.1 植物配置 |
5.4.2 道路铺装 |
5.4.3 水体景观 |
5.4.4 景观构筑 |
5.4.5 公共设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纸名录 |
表格名录 |
附录A 大连疗养院景观环境调查问卷 |
致谢 |
(8)宁乡灰汤天池温泉山居园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休闲旅游方式的改变 |
1.1.2 我国温泉旅游的蓬勃发展 |
1.1.3 国内温泉度假村文化内涵的缺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温泉 |
1.3.2 温泉度假村 |
1.4 国内外温泉度假地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温泉度假地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温泉度假地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研究现状 |
1.4.3 文献研究总结 |
1.4.4 发展趋势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温泉度假村园林设计探讨 |
2.1 温泉度假村园林环境的物质基础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水文特征 |
2.1.3 基地植被 |
2.1.4 基地构筑物 |
2.2 温泉度假村园林设计中对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
2.2.1 温泉度假村文化思考 |
2.2.2 我国温泉文化的挖掘 |
2.2.3 外国温泉文化的挖掘 |
2.3 温泉度假村园林构成要素设计 |
2.3.1 地形设计 |
2.3.2 水景设计 |
2.3.3 植物设计 |
2.3.4 铺装设计 |
2.3.5 景观小品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相关案例分析 |
3.1 案例分析 |
3.1.1 湖南电力职工温泉疗养院 |
3.1.2 紫龙湾温泉度假村 |
3.1.3 金太阳温泉度假村 |
3.1.4 华天城温泉度假村 |
3.1.5 明月山温泉度假村 |
3.2 本章小结 |
4 宁乡灰汤天池温泉山居园林设计说明书 |
4.1 项目前期分析 |
4.1.1 区位分析 |
4.1.2 场地现状分析与SWOT分析 |
4.1.3 建筑分析 |
4.1.4 空间表达与景观定位 |
4.2 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 |
4.3 设计构思 |
4.3.1 设计策略 |
4.3.2 设计目标 |
4.3.3 设计主题及方案解读 |
4.4 总体设计 |
4.4.1 总平面设计 |
4.4.2 鸟瞰图 |
4.4.3 功能分区设计 |
4.4.4 景观节点设计 |
4.4.5 交通设计 |
4.4.6 视线设计 |
4.5 节点详细设计 |
4.5.1 金龙大道 |
4.5.2 龙珠广场 |
4.5.3 水岸听涛 |
4.5.4 状元桥 |
4.5.5 花翎广场 |
4.5.6 次出入口 |
4.5.7 棋韵溢漫 |
4.5.8 樱青绿语 |
4.5.9 竹林雅景 |
4.6 植物设计 |
4.6.1 设计主题 |
4.6.2 设计原则 |
4.6.3 植物分区设计 |
4.6.4 植物苗木表 |
4.7 专项设计 |
4.7.1 竖向设计 |
4.7.2 铺装设计 |
4.7.3 水景驳岸设计 |
4.7.4 公共基础设施设计 |
4.7.5 照明设计 |
4.8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投资估算 |
4.8.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4.8.2 投资估算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设计图册 |
(9)风景区度假酒店的特色营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度假发展背景 |
1.1.2 目前度假酒店的设计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风景区度假酒店特色营造相关解析 |
2.1 风景区度假酒店的概念及相关解析 |
2.1.1 度假旅游的概念 |
2.1.2 度假旅游的特征 |
2.1.3 风景区度假酒店的概念 |
2.2 风景区度假酒店特色营造的内涵 |
2.2.1 回归自然环境 |
2.2.2 注入文化内涵 |
2.2.3 营造休闲生活 |
2.3 风景区度假酒店特色营造原则 |
2.3.1 地域性 |
2.3.2 文化性 |
2.3.3 休闲性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回归度假自然环境的地域融合策略 |
3.1 融合自然气候环境 |
3.1.1 布局上对气候的融合 |
3.1.2 空间上对气候的融合 |
3.1.3 界面上对气候的融合 |
3.2 融合自然地形地势 |
3.2.1 化整为零 |
3.2.2 形体共构 |
3.2.3 凿穴大地 |
3.2.4 覆土重构 |
3.2.5 悬空地表 |
3.2.6 统领超越 |
3.3 融合自然水体 |
3.3.1 水平舒展 |
3.3.2 轻盈漂浮 |
3.3.3 空透流通 |
3.3.4 藏于水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入度假场所内涵的文化演绎策略 |
4.1 演绎地方传统文化 |
4.1.1 承继地方传统建筑形式风格 |
4.1.2 延用地方传统技术材料 |
4.2 演绎民族文化 |
4.2.1 演绎特色民族建筑风格 |
4.2.2 演绎异域民族民俗风情 |
4.3 演绎历史文化 |
4.3.1 复兴历史风格形式 |
4.3.2 再现历史人文风情 |
4.3.3 更新历史场所内涵 |
4.4 演绎宗教文化 |
4.4.1 蕴含宗教信仰符号装饰 |
4.4.2 置入宗教信仰活动场所 |
4.4.3 营造宗教信仰理念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度假休闲生活的体验营造策略 |
5.1 适应度假身心疗养体验营造 |
5.1.1 私密舒适的别墅居所 |
5.1.2 宾至如归的家居氛围 |
5.2 适应度假康体休闲体验营造 |
5.2.1 休闲功能复合化 |
5.2.2 整体形态动态化 |
5.2.3 空间界面开放化 |
5.3 适应度假趣味探索体验营造 |
5.3.1 趣味仿生化的形态结构 |
5.3.2 个性艺术化的造型氛围 |
5.3.3 旧物创意化的功能转换 |
5.4 适应度假绿色野奢体验营造 |
5.4.1 外在淳朴与内在奢华的营造 |
5.4.2 绿色生态的技术材料引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广西横县双窑村乡村休闲度假村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规划背景 |
1.2 规划目的、意义 |
1.2.1 规划目的 |
1.2.2 规划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 |
1.3.2 景观规划的理论 |
1.3.3 国内外乡村景观发展历程 |
1.3.4 规划内容、程序与框架 |
1.3.5 国内乡村景观规划存在问题 |
2 优秀案例 |
2.1 国外优秀案例 |
2.1.1 美国图森峡谷农场 |
2.1.2 泰国奇瓦颂健康养生度假村 |
2.1.3 隐居谷四季度假村(宾夕法尼亚州) |
2.2 国内优秀案例 |
2.2.1 黄山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 |
2.2.2 安吉梅子湾度假村 |
3 广西双窑村乡村休闲度假村规划 |
3.1 上位规划解读 |
3.2 度假村区位分析 |
3.3 自然地理条件 |
3.3.1 气候 |
3.3.2 植被 |
3.3.3 水文 |
3.3.4 地质、地貌 |
3.3.5 建筑 |
3.3.6 交通 |
3.3.7 历史文脉 |
3.3.8 经济基础 |
3.4 开发条件评价 |
3.4.1 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
3.4.2 不利条件 |
3.5 度假区市场定位 |
3.5.1 客源市场分析 |
3.5.2 客源市场定位 |
3.6 游人规模预测 |
3.6.1 南宁市乡村旅游规划目标 |
3.6.2 南宁市城市人口预测 |
3.6.3 南宁市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预测 |
3.6.4 南宁市旅游接待游客量预测 |
3.6.5 横县及周边相似景区游客接待情况 |
3.6.6 度假村游客量估算 |
3.7 规划目的、定性、定位 |
3.7.1 规划目的 |
3.7.2 规划定性 |
3.7.3 规划定位 |
3.8 规划范围与期限 |
3.8.1 规划范围 |
3.8.2 规划期限 |
3.9 依据、原则 |
3.9.1 规划依据 |
3.9.2 规划原则 |
3.10 规划理念与策略 |
3.10.1 规划理念 |
3.10.2 规划策略 |
3.11 功能结构与分区布局规划 |
3.11.1 规划结构 |
3.11.2 规划分区 |
3.12 分区规划 |
3.12.1 入口服务区 |
3.12.2 养生运动区 |
3.12.3 度假别墅区 |
3.12.4 森林牧场区 |
3.12.5 温泉养生区 |
3.12.6 滨湖休闲区 |
3.12.7 度假酒店区 |
3.13 建筑规划 |
3.13.1 规划原则 |
3.13.2 建筑风格 |
3.13.3 建筑景观的整体特色 |
3.13.4 分区建筑规划 |
3.14 交通规划 |
3.14.1 交通原则 |
3.14.2 对外交通规划 |
3.14.3 对内交通规划 |
3.15 竖向规划 |
3.15.1 竖向控制目标 |
3.15.2 道路竖向规划 |
3.15.3 地面排水规划 |
3.15.4 广场竖向规划 |
3.15.5 绿地竖向规划 |
3.16 风景游赏规划 |
3.16.1 规划目标 |
3.16.2 规划原则 |
3.16.3 景区景点组织 |
3.16.4 游览方式 |
3.17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 |
3.17.1 规划原则 |
3.17.2 规划前期分析 |
3.17.3 游览服务设施规划 |
3.18 植物景观规划 |
3.18.1 规划现状 |
3.18.2 规划目标 |
3.18.3 规划原则 |
3.18.4 植物景观总体分区 |
3.19 基础工程规划 |
3.19.1 道路规划 |
3.19.3 供水工程规划 |
3.19.4 排水工程规划 |
3.19.5 雨水工程 |
3.19.6 电力工程规划 |
3.19.7 电信工程规划 |
3.19.8 标识系统规划 |
3.20 防灾规划 |
3.20.1 地质灾害防灾规划 |
3.20.2 病虫害防治规划 |
3.20.3 消防规划 |
3.20.4 防震规划 |
3.20.5 防洪排涝规划 |
3.21 环境容量估算 |
3.21.1 环境容量的概念 |
3.21.2 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
3.21.3 度假村环境容量估算 |
3.21.4 结论 |
3.22 分期规划 |
3.22.1 规划目标 |
3.22.2 规划原则 |
3.22.3 一期规划 |
3.22.4 二期规划 |
3.23 保障措施 |
3.24 用地平衡规划 |
3.24.1 总用地平衡表 |
3.24.2 分区地平衡表 |
3.25 投资匡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图 |
四、旷神怡的气候疗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生空间的南岳区岳林乡乡村旅游规划研究[D]. 易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陈莹. 浙江大学, 2020(01)
- [3]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康复景观模式的构建探究[D]. 张梓乔. 天津大学, 2019
- [4]株洲市康复性医疗景观优化设计[D]. 肖瑶.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5]基于都市园艺的感官体验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榆树公园为例[D]. 胡一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面向于抑郁倾向老人的虚拟康复性景观研究[D]. 韩旭. 武汉大学, 2016(01)
- [7]康复性疗养院景观空间构成研究 ——以大连疗养院为例[D]. 李忠达.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8]宁乡灰汤天池温泉山居园林设计[D]. 唐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9]风景区度假酒店的特色营造设计策略研究[D]. 庄俊超.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3)
- [10]广西横县双窑村乡村休闲度假村规划[D]. 尹宝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