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Sm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Sm抗体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赖立川,吴荣才,蒙丹丽,王浜琴[1](2021)在《应用酶联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体的有效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酶联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史密斯(Sm)抗体及抗磷脂抗体的效能及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88例SLE患者(SLE组)及88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应用酶联抗体检测两组血清抗dsDNA抗体、AnuA、抗Sm抗体、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比较SLE疾病不同活动度患者各血清抗体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血清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血清抗体诊断SLE及不同疾病活动度的效能。结果 SLE组抗dsDNA抗体、AnuA、抗Sm抗体、IgG-β2GP1、IgM-β2GP1、IgG-ACA、IgM-AC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抗Sm抗体诊断SLE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39;AnuA评估SLE轻、中度活动的AUC最大;抗dsDNA抗体评估SLE重度活动的AUC最大;相关性分析显示,抗dsDNA抗体、AnuA、IgG-β2GP1、IgM-β2GP1、IgG-ACA、IgM-ACA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抗dsDNA抗体、AnuA、抗Sm抗体及抗磷脂抗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抗dsDNA抗体、AnuA及抗磷脂抗体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应用酶联抗体检测SLE患者各项血清抗体对SLE的诊断、疾病活动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刘欢欢,潘发明,陈礼文[2](2021)在《抗核小体抗体和抗Sm抗体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和抗Sm抗体(anti-Smith)在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CBM,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6月30日,纳入以ANuA和抗Sm抗体两项指标鉴别诊断SLE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研究,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比值比、阴性比值比及诊断比值比,此外,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主要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13篇诊断性相关文献(实验组2 068例,对照组1 259例)。ANuA和抗Sm抗体的合并敏感度分别为0.60(95%CI:0.48~0.71)和0.33(95%CI:0.25~0.42),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97(95%CI:0.95~0.98)和0.98(95%CI:0.97~0.99),合并诊断比值比分别为44.40(95%CI:21.45~91.90)和19.30(95%CI:10.97~33.97);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95CI%:0.94~0.97)和0.87 (95CI%:0.83~0.89)。结论 ANuA诊断SLE的敏感度高于抗Sm抗体,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江东[3](2021)在《SLE患者皮损表现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复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粘膜损害类型与其他症状体征、各脏器损伤程度、并发症以及生化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等临床资料,深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损害与其他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诊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19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与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确诊病例共1000例,根据有无皮肤损害进行分组,对其实验室指标及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间距表示Md(P25,P75),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个皮损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91例女性,109例男性)男女比例1:8.17,平均年龄为37.53±14.26岁,男女患者间的发病年龄无显着差异。在本研究中,1000例SLE患者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液系统损害(82.3%),其次分别为皮肤黏膜损害(81.5%)、关节炎(64.9%)、狼疮性肾炎(58.2%)、肝损伤(56.9%)、血管炎(44.4%)、浆膜炎(39%)、间质性肺炎(33.8%)、神经系统损伤(19.1%)、肺动脉高压(12.6%)、脾肿大(11.3%)和胃肠炎(5.9%)。特异性皮损蝶形红斑(60.6%)的发生率高于盘状红斑(24.8%)。非特异性皮损最常见的为血管炎(44.4%),包括:指尖红斑(31.6%)、可触及紫癜(15.5%)、甲周红斑(12.3%)、雷诺现象(10%)、血栓性静脉炎(4.1%)和网状青斑(3.3%)。其他非特异性皮损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狼疮性脱发(26.6%)、光敏感(16.9%)和口腔溃疡(16.8%)。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了关节炎(P<0.001,OR2.039,95%CI 1.458~2.852)、光敏感(P<0.001,OR4.231,95%CI 2.554~7.007)、指尖红斑(P=0.002,OR 2.270,95%CI 1.347~3.826)、癫痫(P=0.014,OR 2.844,95%CI 1.240~6.522)、间质性肺炎(P<0.001,OR 1.980,95%CI 1.397~2.807)是蝶形红斑的危险性因素。高密度脂蛋白(P=0.006,OR 0.420,95%CI 0.227~0.775)、血清总 CO2(P=0.039,OR 0.910,95%CI 0.834~0.993)、狼疮性肾炎(P=0.030,OR 0.514,95%CI 0.282~0.937)是盘状红斑的保护性因素;同时抗心磷脂抗体(P=0.039,OR 1.791,95%CI 1.031~3.113)、光敏感(P=0.001,OR 2.364,95%CI 1.447~3.863)是盘状红斑的危险性因素。抗心磷脂抗体-IgM(P=0.038,OR0.484,95%CI 0.244~0.959)是局限性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的保护性因素;同时关节炎(P<0.001,OR 2.606,95%CI 1.731~3.922)、指尖红斑(P=0.001 OR 2.627,95%CI 1.458~4.730)、间质性肺炎(P=0.015,OR 1.628,95%CI 1.101~2.406)是局限性ACLE的危险性因素。血清氯离子(P=0.021,OR 0.944,95%CI 0.898~0.991)、心包积液(P=0.034,OR 0.517,95%CI 0.282~0.951)是泛发性ACLE的保护性因素;同时肌酐(P=0.003,OR 1.004,95%CI 1.001~1.006)、光敏感(P<0.001,OR2.627,95%CI 1.655~4.170)、癫痫(P=0.039,OR2.468,95%CI 1.048~5.811)、肝损伤(P=0.003,OR 1.969,95%CI 1.260~3.076)是泛发性ACLE的危险性因素。抗核抗体滴度(P=0.003,OR 0.674,95%CI 0.522~0.871)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保护性因素;同时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P=0.012,OR 1.315,95%CI 1.062~1.627)、抗心磷脂抗体 IgG(P=0.010,OR 4.072,95%CI 1.391~11.923)、狼疮性脱发(P=0.024,OR 1.784,95%CI 1.080~2.948)是泛发性ACLE的危险性因素。是补体C3(P=0.002,OR 0.329,95%CI 0.162~0.669)是狼疮性脱发的保护性因素。抗Sm抗体(P=0.009,OR 1.378,95%CI 1.084~1.750)、关节炎(P=0.027,OR 1.746,95%CI 1.066~2.860)是口腔溃疡的危险性因素。精神症状(P=0.008,OR 0.244,95%CI 0.085~0.697)是光敏感的保护性因素;同时抗Sm抗体(P=0.012,OR 1.313,95%CI 1.061~1.624)、干燥综合征(P=0.001,OR 2.603,95%CI 1.461~4.636)是光敏感的危险性因素。抗Sm抗体(P=0.013,OR 1.273,95%CI 1.052~1.541)、关节炎(P=0.013,OR 1.530,95%CI 1.095~2.139)是血管炎的危险性因素。血清球蛋白(P=0.024,OR 1.039,95%CI 1.005~1.073)、抗 RNP 抗体(P=0.001,OR 1.518,95%CI 1.194~1.929)、抗cANCA抗体(P=0.006,OR 6.590,95%CI 1.725~25.180)、关节炎(P=0.018,OR 2.130,95%CI 1.140~3.977)、心包积液(P=0.018,OR 2.531,95%CI 1.176~5.445)是雷诺现象的危险性因素。[结论]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存在性别偏倚,该疾病好发于女性,但男女之间的发病年龄不存在显着差异。2.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系统性损害分别是血液系统损害、皮肤黏膜损害和关节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于发病初期即首次发病即出现皮肤黏膜损害,本组SLE患者81.5%出现皮疹(特异性皮损+非特异性皮损),其中特异性皮损占69.9%,非特异皮损占67.2%。4.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黏膜损害与部分脏器损害及实验室指标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用于预测SLE患者某些系统性损伤和脏器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制定干预措施及其预后评估。

陈敏[4](2021)在《伴淋巴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多脏器多系统功能损害性疾病,临床表现可涉及多个系统,尤以血液系统为着,其中,淋巴细胞减少是SLE患者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之一。本研究以SLE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淋巴细胞减少为切入点,开展SLE伴淋巴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SLE伴淋巴细胞减少的认识,可为临床SLE的诊治提供新的医学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3月~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初治SLE患者156例,依据淋巴细胞<1×109/L与否,将患者分为淋巴细胞减少组与淋巴细胞正常组,以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常规、白蛋白、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谱为观察指标开展研究。结果:1、纳入本项研究的SLE患者共156例,其中女142例,男14例,中位年龄42岁(19~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浆膜腔积液、面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肾脏病变、血液系统损害、低白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以血液系统损害最为多见,发生率为52.6%。2、156例SLE患者血液系统损害以贫血最为常见,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次之。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年龄、性别、发热、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肾脏病变、高球蛋白血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患者浆膜腔积液、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分别为38.2%、23.6%,且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SLE患者光过敏发生率明显低于淋巴细胞正常组,分别为7.3%和22.8%,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升高以及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Ro52抗体、抗Sc170抗体、抗Jo-1抗体阳性、抗RNP抗体阳性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中位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两组的中位C3、C4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其余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白蛋白降低、C3降低、C4降低、抗Sm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分别为61.8%、54.5%、34.5%、38.2%、80.5%、76.4%、90.9%、29.1%、36.4%、61.8%、54.5%,且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抗Sm抗体阳性、补体C4降低、低白蛋白血症是SLE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SLE常常累及多系统,血液系统位居首位。2、淋巴细胞减少是仅次于贫血的SLE患者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3、伴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更易出现浆膜积液、感染、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低白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白蛋白降低、C3降低、C4降低、抗Sm抗体阳性、抗核小体抗体阳性、抗组蛋白抗体阳性、抗核糖体抗体阳性更为多见。4、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抗Sm抗体阳性、C4降低、低白蛋白血症是SLE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书敏[5](2020)在《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与多系统受累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心脏损害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感染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SLE临床表型复杂,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SLE合并心脏损害可能与免疫异常、内分泌、遗传、感染、传统危险因素、药物治疗等多因素有关。由于心脏损害初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易被忽视,为减少患者心脏损害误诊率和心脏损害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必要对于初次诊断未经药物治疗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以探讨SLE心脏损害的早期发生的机理及各项指标变化特点。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初诊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了解初诊SLE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初诊SLE心脏损害及相关性的认识,并对多种因素进行讨论,为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74例初次确诊SLE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和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是否有心脏功能和结构损害,分为无心脏损害组和心脏损害组对照,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又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初诊SLE患者合并心脏损害表现包括:心电图异常比例67.65%,以T波/ST-T改变多见(占50%)。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异常:心包积液4例(11.76%)、瓣膜反流27例(79.41%)、二尖瓣退行性变3例(8.82%)、主动脉瓣退行性变3例(8.82%)、左室舒张功能降低24例(70.59%)、室间隔增厚4例(11.76%)、左房增大12例(35.29%)、右房增大3例(8.82%)、肺动脉高压2例(5.88%)。心脏损害组的LA、IVS、LVPW、VA水平高于无心脏损害组的水平,心脏损害组的VE、VE/VA、LVEF(%)水平低于无心脏损害组的水平。2.两组患者所有血生化检测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肾功能相关检查比较:24h蛋白尿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损害组的24小时尿蛋白总量高于无心脏损害组的水平;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比较:Ig G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Ig G中位数值均异常升高(>16.2g/L),但心脏损害组的升高水平低于无心脏损害组。其余组数据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自身抗体比较,抗核小体抗体(Anu A)、抗Sm抗体、抗SSA抗体的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损害组患者的抗核小体抗体(Anu A)、抗Sm抗体的阳性率低于无心脏损害组,心脏损害组患者的抗SSA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无心脏损害组;两组患者的SLEDAI评分分类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Logistics回归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抗Sm抗体和抗SSA抗体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初诊SLE患者中合并心脏损害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初诊SLE患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多表现为LVEF、左室舒张功能下降。2.初诊SLE患者合并心脏损害与年龄、24h尿蛋白、Ig G、Anu A、抗Sm抗体和抗SSA抗体的异常(或阳性)率相关,累及肾脏的患者更易出现心脏损害。3.初诊SLE患者合并心脏损害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抗SSA抗体阳性率升高。

潘新兰[6](2020)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SLE提供借鉴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SLE患者血清139份,采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定性定量检测上述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水平;从中按入院时间、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收集30例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抗ds DNA、抗Sm等主要自身抗体水平;采用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定性定量检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3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同时,收集整理SLE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两组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数值变量采用秩和检验,两组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两变量之间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检测139例SLE患者血清15种抗核抗体,有134例有阳性结果,总阳性率96.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特异性为97.0%。SLE患者血清中134例阳性结果中抗ds DNA、CHrom、Ribo-p、Sm、Sm RNP、RNP、RNP68、SSA、RNP-A、Ro60、Ro52、SSB指标的阳性率分别为58.3%、70.5%、32.4%、41.0%、57.6%、55.4%、36.0%、49.6%、51.1%、56.1%、36.7%、19.4%,与健康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Scl-70、Cen B、Jo-1与健康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和ELISA两种方法检测抗ds DNA、Ro60、Ro52、SSB、Ribo-p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检测抗Sm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检测ds DNA、Ro60、SSB、Ribo-p的一致性良好,其Kappa值分别是0.79、0.87、0.76、0.80;两种方法检测Sm、Ro52的一致性一般,其Kappa值分别是0.61、0.50。SLE患者组中Chrom阳性组ESR、CRP升高;WBC降低;抗ds-DNA、Sm水平均显着升高(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CHrom水平与ESR(r=0.317,p=0.000)、CRP(r=0.172,p<0.05)有相关性,但与WBC(r=-0.156,p=0.066)无相关性,在血清抗ds DNA阴性组和抗Sm阴性组中CHrom的阳性率分别为53.4%、54.9%。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检测全程自动化,检测1300个指标/时,多指标同时检测,连续上样,首个出报告时间45分钟,支持急诊检测。ELISA手工/半自动化,1板(96个样本):>2小时,单个指标检测,批量上样,首个出报告时间大于2小时,不支持急诊检测。结论: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检测SLE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目前临床常用的ELISA结果相当,其中检测血清抗Sm抗体的敏感度高于ELISA;血清抗ds DNA阴性和抗Sm阴性的SLE患者检测其血清抗CHrom抗体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可以自动化、快速及同时定量、多通量检测多种抗体,值得推广应用。

付梦真[7](2020)在《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SLE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NM-CLIA)定量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SLE患者108例及健康体检样本60例,分别用NM-CLIA、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SLE患者的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抗 Sm 抗体(anti-Sm)、抗 nRNP 抗体(anti-nRNP)、抗核糖体 P0 蛋白抗体(anti-PO)、抗 Ro-52 抗体(anti-Ro52)、抗 Ro-60 抗体(anti-Ro60)、抗 SSB抗体(anti-SSB)、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用NM-CLIA、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核抗体(ANA)。分析NM-CLIA方法检测上述抗体的检出率、量值水平及区别SLE与健康组的准确性,比较NM-CLIA与IIF及LIA方法在检测上述抗体的一致性,结合SLE患者SLEDAI评分及抗体结果分析各抗体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在临床表现及不同活动分层中各抗体存在率的差异。采用SPSS21.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应用NM-CLIA对SLE患者开展相关自身抗体定量检测时,ANA在SLE的量值水平较高(约50%以上患者抗体浓度>400RU/mL),而anti-Sm的量值水平最低(约50%以上SLE患者浓度<2RU/mL)。2.NM-CLIA检测各抗体在SLE组检出率分别为32.4%(anti-Nuc)、54.6%(anti-dsDNA)、14.0%(anti-Sm)、38.0%(anti-nRNP)、19.4%(anti-PO)、61.1%(anti-Ro52)、76.9%(anti-Ro60)、25.0%(anti-SSB)、96.3%(ANA)、29.6%(anti-His)。3.NM-CLIA检测健康体检人群样本时,阳性率均未超过5%。4.NM-CLIA 检测 anti-Nuc、anti-His 结果与 LIA一致性稍差(Kappa=0.262、0.314),anti-dsDNA、anti-Sm一致性一般(Kappa=0.546、0.694),anti-nRNP、anti-P0、anti-Ro52、anti-Ro60、anti-SSB一致性较好(Kappa=0.752、0.940、0.796、0.901、0.800)。NM-CLIA检测SLE组ANA结果与IIF基本相当(P>0.05)。5.NM-CLIA检测anti-nRNP、anti-Ro60区别SLE与健康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952、0.941),在检测 anti-dsDNA、anti-Nuc、anti-SSB、anti-His 具有一定的准确性(AUC=0.771、0.833、0.881、0.823),在检测 anti-Sm 准确性一般(AUC=0.619)。6.NM-CLIA 检测 anti-dsDNA、anti-Nuc、anti-Sm 和 anti-His 抗体结果与 SLEDAI呈正相关(r=0.334,P<0.05;r=0.362,P<0.05;r=0.323,P<0.05;r=0.201,P<0.05)。7.NM-CLIA检测anti-dsDNA、anti-Nuc和anti-His在不同活动度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8.anti-Sm在皮疹组间存在差异,anti-Nuc在发热、低补体、血尿、蛋白尿组间存在差异,anti-His在皮疹、发热、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低补体、血尿、蛋白尿组间存在差异,anti-dsDNA在低补体、血尿、蛋白尿组间存在差异,anti-P0在皮疹、胸膜炎组间存在差异,anti-SSB在皮疹、发热组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相关分析提示 anti-dsDNA、anti-Nuc、anti-His、anti-Sm 水平与 SLE 活动相关,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作为能定量检测自身抗体的实验技术为临床SLE疾病评估提供了更好的帮助。

李冀[8](2020)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儿童SLE约占所有SLE患者的10%-20%,其特点为病情重、器官损伤明显,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成人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一些患儿起病早、治疗后病情难以缓解、或者补体持续降低等。提示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与免疫缺陷有关的遗传背景。近来“单基因狼疮”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纯合或杂合突变,机体出现狼疮样表型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补体缺陷、I型干扰素通路缺陷等。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SLE患者中是否存在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相关的基因突变,为两种疾病的伴发情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SLE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既往文献及临床经验制定详细的入组标准,收治过程中符合任一条标准的患儿即入组,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基因筛查。纳入标准为:1)起病年龄小于等于5岁;2)反复CMV或EBV感染病史;3)持续低补体,治疗后无好转或继续降低;4)头颅CT显示基底节钙化;5)特殊类型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6)明显肝脾肿大(中度及重度肿大),治疗中无好转或继续增大;7)合并I型糖尿病;8)治疗过程中ESR仍持续升高。满足上述8条中任一条且确诊为SLE的患儿即入组,不进行额外干预。排除标准为:1)拒绝基因检测或不能获得父母外周血样本;2)失访或临床资料有缺失。基因测序:对入组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PID基因筛查,将二代测序中存在基因变异的患儿及父母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临床资料分析,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并对入组患儿进行详细的临床分析。本研究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儿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182例符合1997年ACR修订的SLE诊断标准的患儿(男33例,女149例,男女比为1:4.5),起病年龄3岁至15岁9月不等。患儿多因皮疹(55.49%)就诊,常见的首发症状还有发热(45.60%)、关节病变(31.87%)等。病程中最易累及血液系统(79.12%),其次是皮肤黏膜(72.53%)、呼吸系统(60.99%)、肾脏(48.35%),无显着性别差异。自身免疫抗体谱可帮助诊断SLE,但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不强(P>0.1)。在随访大于等于3个月的133名患儿中,113人(84.96%)病情有明显好转,提示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控制SLE病情、改善预后。二、共有71例患儿送检PID基因筛查,其中10例患儿筛查结果为阳性。纳入标准中阳性率最高的是明显肝脾大(100%)、颅内基底节钙化(66.67%)、特殊类型皮疹(50%)、起病年龄≤5岁(40%)。PID筛查阳性组和阴性组在SLE相关症状及免疫学指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提示需借助不典型症状和基因测序技术识别免疫缺陷背景。三、综合基因结果及临床表现,共有10名患儿有原发性免疫背景。其中6例I型干扰素病[4例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3例TREX1基因突变,1例ADAR基因突变),1例STING基因相关性血管病变(TMEM173基因突变),1例脊柱软骨发育不良伴免疫失调(ACP5基因突变)],2例RAS基因相关性自身免疫淋巴增殖性疾病(1例NRAS基因体细胞突变,1例KRAS基因体细胞突变),1例可疑慢性肉芽肿病(NCF2基因突变),1例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SLC7A7基因突变)。部分患儿针对相应疾病调整治疗方案后,病情有好转。结论:治疗困难或伴有不典型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警惕存在基础原发免疫缺陷的可能性;对于起病年龄小或有反复感染病史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尤其是明显肝脾大、基底节钙化、有冻疮样皮疹者,积极排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必要时尽早完善基因筛查。

梁灼源,韦锋,欧阳楚君,冯明亮[9](2020)在《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评价活动性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探讨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及评价活动性的情况,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确诊的72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本院72例类风湿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根据实际结果计算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诊断SL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诊断符合率,比较SLE不同活动性的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AnuA的敏感度(75.00%)和NPV(79.31%)最高,抗Sm抗体的特异度和PPV均为100%,AnuA和抗Sm抗体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85.00%,但四种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计意义(P>0.05);活动组抗ds-DNA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非活动组(P<0.05)。结论:使用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检测能有效诊断SLE,区分风湿性疾病,其中AnuA、抗Sm抗体的SLE诊断符合率较高,对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冯明扬[10](2019)在《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AnuA(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双链DNA)抗体、抗Sm(Smith)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5例,另选取同期就诊于我院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85例作为疾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与对照组三项抗体检测阳性率及三项指标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效能。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血清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率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uA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灵敏度与阴性预测性值均高于其他两种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均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可显着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有利于减少疾病的漏诊,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指导。

二、Sm抗体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m抗体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酶联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体的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血清抗体水平比较
    2.2 各血清抗体诊断SLE的效能
    2.3 SLE组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血清抗体水平比较
    2.4 各血清抗体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
    2.5 各血清抗体评估SLE疾病活动度的效能
3 讨 论

(2)抗核小体抗体和抗Sm抗体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文献来源: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文献筛选:
        1.2.2 文献质量评价: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结果
    2.2 异质性评价
        2.2.1 Meta分析结果:
        2.2.2 敏感度分析:
    2.3 阈值效应
    2.4 发表偏倚检验
3 讨论

(3)SLE患者皮损表现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SLE调查问卷
综述 红斑狼疮皮损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伴淋巴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正常参考值
        2.3 分组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临床特点分析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指标
        1.4 淋巴细胞减少情况
    2.伴淋巴细胞减少的SLE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2.1 年龄与性别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3.SLE患者发生淋巴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伴血液系统改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及实验室检验指标
    2.3 研究方法
    2.4 资料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3.1 初诊SLE患者心脏损害结果
    3.2 初诊SLE患者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初诊SLE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
    4.2 初诊SLE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SLEDAI评分分析
    4.3 初诊SLE心脏损害传统危险因素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在校发表论文列表
致谢

(6)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C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附录D 个人简历
    附录E 综述
        引用文献
    附录F 个案报道合并文献复习

(7)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SLE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NM-CLIA检测各抗体定量结果
    3.2 NM-CLIA、LIA对患者血清靶抗原检出率比较
    3.3 NM-CLIA在健康体检组中检出率
    3.4 不同方法检测自身抗体的符合率比较
    3.5 各抗体区别SLE及健康组受试者曲线
    3.6 抗体结果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性分析
    3.7 不同疾病活动度各抗体存在率差异性
    3.8 不同临床表现存在的抗体差异
4 讨论
    4.1 ANA
    4.2 抗核小体抗体
    4.3 抗双链DNA抗体
    4.4 抗组蛋白抗体
    4.5 抗Sm抗体
    4.6 抗nRNP抗体
    4.7 抗核糖体PO抗体
    4.8 抗SSA抗体
    4.9 抗SSB抗体
    4.10 健康组各抗体检出率
5 结论
6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抗核抗体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附录2: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中免疫缺陷相关基因的检测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阳性的病例分析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和展望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评价活动性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4种抗体检出阳性情况比较
    2.3 AnuA诊断SLE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和诊断符合率分析
    2.4 抗ds-DNA抗体诊断SLE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和诊断符合率分析
    2.5 抗Sm抗体诊断SLE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和诊断符合率分析
    2.6 抗rRNP抗体诊断SLE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和诊断符合率分析
    2.7 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的诊断价值比较
    2.8 活动组与非活动组4种抗体检出阳性情况比较
3 讨论

(10)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
    2.2 不同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效能分析
3 讨论

四、Sm抗体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酶联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体的有效性分析[J]. 赖立川,吴荣才,蒙丹丽,王浜琴.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22)
  • [2]抗核小体抗体和抗Sm抗体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Meta分析[J]. 刘欢欢,潘发明,陈礼文.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1(03)
  • [3]SLE患者皮损表现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D]. 江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伴淋巴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D]. 陈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D]. 周书敏. 暨南大学, 2020(03)
  • [6]流式点阵免疫发光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价值探讨[D]. 潘新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SLE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付梦真. 苏州大学, 2020(02)
  • [8]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D]. 李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RNP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评价活动性的意义[J]. 梁灼源,韦锋,欧阳楚君,冯明亮. 中国医学创新, 2020(03)
  • [10]Anu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J]. 冯明扬.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9(05)

标签:;  ;  ;  ;  

Sm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