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11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嵩[1](2021)在《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术后出现吻合口漏,仍使术者和患者面临的巨大风险。很多术者选择行预防性造口或挽救性造口,以减少出现吻合口漏的风险及出现吻合口漏后的临床症状。术者最初的决定一般是临时性造口,会在吻合口漏风险期度过之后再行造口还纳手术,但并有部分患者的临时性造口不能够按计划还纳。目的:临时性造口可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改善吻合口漏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然而,临时性造口1年之内未能还纳,就会有极大的可能性转变为永久性造口,会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造口患者心理健康。本研究通过探讨经腹直肠前切除术临时性造口转变为永久性造口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在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并临时性造口的直肠癌病例资料。在本研究中,临时性造口包括预防性造口(即经腹直肠切除术的同时行造口手术)和挽救性造口(即接受经腹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而再次行造口)。共235例直肠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6例,女性79例,全组预防性造口218例,挽救性造口17例。回肠末端造口190例,横结肠造口45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位随访23(14~44)个月。2020年9月~10月集中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造口是否还纳及未能还纳原因、肿瘤是否复发及远处转移等情况。造口永久化定义为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造口仍无还纳。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其中P<0.05的因素纳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23(14~44)个月,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12例。235例临时性造口患者中有143例(60.9%)成功还纳,造口还纳时间距造口手术时间平均时间6.9个月,中位数为6(3~15)个月。预防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141例(64.7%),还纳平均时间为6.9(3~15)个月;挽救性造口患者成功还纳2例(11.8%),还纳平均时间为6个月。92例(39.1%)转变为永久性造口。单因素分析显示,导致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可能因素包括术前贫血、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挽救性造口、吻合口漏,术后并发症分级大于2级、横结肠造口、肿瘤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有局部复发及术后远处转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腹部手术史(OR=4.614,95%CI:1.862~11.433,P=0.001)、开腹手术(OR=62.399,95%CI:6.888~564.188,P<0.0001)、术前贫血(OR=11.293,95%CI:2.792~45.672,P=0.001)、术后病理分期(OR=2.017,95%CI:1.312~3.100,P=0.001)、术后放化疗(OR=5.691,95%CI:2.227~14.546,P<0.0001)、远处转移(OR=46.002,95%CI:4.187~505.359,P=0.002)是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腹部手术史、开腹手术、术前贫血,术后病理分期,术后放化疗,术后远处转移的患者,临时性造口有较高的造口永久化风险,临床医师需谨慎评估患者的情况,作出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以减少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风险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潜在的医疗纠纷。
蒲康[2](2021)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吻合口狭窄是中、低位直肠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的晚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低且在大多数研究中报道不足。因此,本文就影响中、低位直肠癌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保留左结肠动脉对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意义及明确吻合口狭窄的诊断标准,这对于预防吻合口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及肿瘤外科病房,确诊为中、低位直肠癌并接受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的深度(T分期)、淋巴结的转移(N分期)、术后病理AJCC分期、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术中是否行预防性造瘘、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手术方式。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若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资料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则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必要时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一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统计学结果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全部280例患者中,男性148例,女性132例;平均年龄58.75±12.42岁;平均肿瘤最大径为4.78±1.99cm;肿瘤距肛缘的平均距离为6.66±1.87cm(2)32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11.4%(32/280),其中男性占比71.9%(23/32),女性占比28.1%(9/32);年龄<50岁者占比46.9%(15/32),≥50岁者占比53.1%(17/32);肿瘤距肛缘的距离≤5cm者占比84.4%(27/32),>5cm者占比15.6%(5/32);术后有吻合口漏者占比25.0%(8/32),无吻合口漏者占比75.0%(24/32);术中有预防性造瘘者占比75.0%(24/32),无预防性造瘘者占比25.0%(8/32);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者占比9.4%(3/32),未保留者占比90.6%(29/32)。(3)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性别(P=0.022)、年龄(P=0.005)、肿瘤距肛缘的距离(P<0.01)、术后发生吻合口漏(P=0.013)、术中行预防性造瘘(P<0.01)、术中未保留左结肠动脉(P=0.027)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相关。(4)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性别、年龄、肿瘤距肛缘距离为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32例吻合口狭窄的患者中,通过患者主诉及临床症状诊断的有14例,由医师经直肠指诊触及狭窄环诊断的有22例,经肠镜检查不能通过12mm镜体而诊断的有32例。结论:(1)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吻合口狭窄。(2)年龄<50岁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吻合口狭窄。(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5cm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吻合口狭窄。(4)吻合口狭窄在临床上被诊断主要是通过12mm肠镜检查所得。
王李[3](2020)在《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排便梗阻综合征(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me,ODS)是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的一种常见的类型。它发病率高,临床治疗疗效往往不尽满意,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ODS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辅助灌肠、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等。当患者不能耐受泻药或灌肠等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即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迄今为止,文献报告的针对ODS的手术方法超过百种,主要分为经腹手术途径和经会阴手术途径两大类,两种手术途径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无一种手术方法成为金标准。到底选择经腹手术途径还是会阴手术途径仍存在很多争论,迄今为止,尚无共识。2017年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ASCRS)颁布的直肠脱垂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医生的经验、手术习惯和患者因素如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类并结合性别、年龄以及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因此,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ODS患者的治疗疗效,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选择最为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意义重大。ODS作为一种多因素多症状性疾病,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盆底及盆腔器官松弛脱垂的解剖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异常调控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完整的直肠肛门排便感觉功能对排便反射过程至关重要,ODS患者便意感频繁、肛门直肠坠胀疼痛却又排便困难的临床表现,很可能与直肠的神经感受器及敏感性异常变化有关。然而,迄今为止,有关ODS患者的直肠粘膜神经感受器分子表达变化及敏感性研究尚未见报告,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1 vanilloid 1,TRPV1),也称作辣椒素受体,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subtype A1,TRPA1)广泛分布于肠道的感觉神经元、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层中,参与肠道的运动、分泌及内脏疼痛感觉等机制调节,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调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TRPV1在肠道神经和非神经纤维上均可以与TRPA1共表达,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它们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信号传入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TRPV1、TRPA1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的现象,可能与结肠低敏感有关。但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尚未见报道,值得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ODS患者及成人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手术后疗效,探索ODS患者的个体化手术选择方案。同时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83例ODS患者和22例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分析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2.前瞻性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经腹直肠腹侧直肠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分析其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1.经腹手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会阴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晚期并发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3)。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经腹手术组优于经会阴手术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腹手术患者中,经腹直肠固定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腹直肠固定+乙状结肠切除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急诊巨结肠患者行一期造口术,二期再行结肠切除术亦是有效的办法。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便秘患者的术后长期随访功能结果是有效的。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结论:1.在ODS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腹手术和经会阴手术途径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疗效。经腹手术患者的便秘改善率优于经会阴手术,且其复发率要明显低于经会阴手术。而在经腹手术中,额外增加乙状结肠切除术并不能有更好的便秘改善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患者情况个体化进行。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成人巨结肠患者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还是分期手术,以及肠管切除的范围均需要个体化分析,应早诊断早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减少肠造口的可能。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它对以ODS为主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具有满意的疗效,可作为个体化术式选择的一个选项。3.ODS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分析患者的主诉和需求,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和一般情况,以及医生个人的经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个体化选择,同时还需要有长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支持。4.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RPV1、TRPA1可能通过5-HT3、5-HT4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在ODS患者的排便感觉运动机制调控上起着重要作用。
许东煜[4](2020)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减少漏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2月到2019年12月行直肠前切除术的243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吻合口漏组(n=36)和无吻合口漏组(n=207),分析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民族、性别、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含量,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合并梗阻、肿瘤直径、肿瘤的T分期、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和方式等。采用卡方检验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存在意义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概率为14.8%(36/243),发生时间为第2天到第17天。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民族、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体重指数、合并梗阻和白蛋白含量与发生吻合口漏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的T分期、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含量、手术时间和方式与发生吻合口漏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3.727,P=0.011)、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OR=2.620,P=0.027)、BMI(OR=2.600,P=0.018)以及白蛋白含量(OR=2.647,P=0.047)是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因素中性别、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体重指数以及白蛋白含量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针对上述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郑恢超[5](2020)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价值及肠系膜下动脉分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直肠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但手术治疗仍是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直肠癌根治术中需游离并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对IMA的结扎方式有两种选择:1)高位结扎,在距离IMA根部约1cm的位置对其进行结扎,即不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2)低位结扎,在LCA起源部的远心端结扎IMA,即保留LCA。高位结扎IMA使得吻合口近端结肠的血供仅靠边缘弓动脉供给,这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吻合口的血液灌注不足,并影响吻合口的正常愈合。有研究报道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使吻合口近端结肠的血供来源于LCA及边缘弓动脉的双重供应,这有助于增加吻合口的血液供应,从而有利于吻合口的正常愈合。因此,近年来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关于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否保留LCA以及保留LCA是否会降低术后吻合口漏一直存在广泛争议,直肠癌手术指南也未对该问题加以明确。我们设计一项基于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原则的临床队列研究,对比分析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与不保留LCA的术中参数、近期疗效、术后病理指标、肿瘤学疗效等,以期为术者在直肠癌根治术中选择是否保留LCA提供指导,并为今后直肠癌手术操作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实践证明,术前评估IMA分型,对决定是否保留LCA以及术中解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基于直肠癌患者IMA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重建图像,回顾性分析IMA分型及特点,以便为直肠癌根治术中安全、精准、有效地实施保留LCA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开展一项单中心临床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腺癌,且肿瘤距离肛缘15cm以内。按照患者术中是否保留LCA分为2组:即保留LCA组和不保留LCA。比较两组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病理学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短期疗效等。随访2年,对比两组局部复发率(Local Recurrence Rate,LRR)、远处转移率(Distant Metastasis Rate,DMS)、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探讨保留LCA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三维CT重建图像。评估指标包括:IMA分型、IMA根部至IMA第一分支起源部的垂直距离(LIMA)、IMA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部的垂直距离(DIMA)等。对比分析不同IMA分型的特点及差异。评价基于三维CT重建的IMA分型对保留LCA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结果:(一)保留LCA组和不保留LCA组比较情况在2017年1月和2019年10月期间,共160例病人纳入本研究;56例保留LCA,104例不保留LCA。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肿瘤位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lassification,ASA分级)、术前新辅助治疗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手术类型、手术方式、预防性回肠造口、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LCA组的手术时间较不保留LC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指标比较显示,保留LCA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更低(3.6%vs 13.5%;P<0.05);两组的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9%和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LCA组的再手术率(1.8%)低于不保留LCA组的再手术率(1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肠梗阻、吻合口出血、泌尿系感染、泌尿功能障碍、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腹泻方面的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的术后病理分期、检出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个数、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情况:保留LCA组与不保留LCA组有效随访数分别为53例和94例,两组LRR、DMS、OS、DFS的差异不显着(P>0.05)。(二)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评估IMA分型及各分型的特点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共10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108例患者的IMA共分为四型,其中I型53例(49.1%)、II型24例(22.2%)、III型18例(16.7%)、IV型13例(12%)。IMA不同分型患者的年龄、BMI、LIMA、DIMA、检出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个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患者的LIMA为(5.7±2.0)cm,DIMA为(6.3±2.3)cm。结论:保留LCA直肠癌根治术有助于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术后早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不增加术中并发症及出血量,且并不影响淋巴结的清扫和术后肿瘤学疗效。此外,基于三维CT血管重建技术可准确评估IMA分型,可为手术决策的制定及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提供指导。
师博[6](2020)在《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230例直肠癌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后的排便功能,分析及探索保肛手术后患者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LARS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术中均遵循TME原则,且术后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于2018年9月-2018年12月期间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采用电话随访、预约复诊随访等方式进行随访,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术后的排便情况,并完善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价量表。同时于我院病案室查阅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完善直肠癌患者病例调查量表。根据患者LARS严重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无LARS组、轻度LARS组及重度LARS组。比较轻度及以上症状LARS组和无症状LARS组的临床因素之间的差异,探究发生LAR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临床上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LARS发生率很高,在本研究共230例入组患者中,轻度及以上症状LARS患者为126例(54.8%),无症状LARS患者为104例(45.2%),二组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性别(P﹤0.05)、N分期(P﹤0.05)、肿瘤位置(P﹤0.05)、预防性回肠造瘘(P﹤0.05)、有无吻合口漏(P﹤0.05);再将上述各危险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301,95%CI:1.239,4.275,P﹤0.05)、肿瘤位置(O?R=0.410,95%CI:0.288,0.584,P﹤0.05)和吻合口漏(O?R=29.289,95%CI:1.045,82.533,P﹤0.05)为直肠癌患者术后LARS症状评分高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将低位肿瘤分为低位(3-5cm)及超低位(﹤3cm)二组,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后LARS的发生率很高,在众多因素中,N分期、预防性回肠造瘘对直肠癌患者术后LARS症状有影响,女性、低位肿瘤和吻合口漏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李杰[7](2020)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近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与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阐明NOSES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手术分类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设备与仪器要求,剖析NOSES的独特优势、面临的问题与争议,以期为NOSES的推广做出更多的临床贡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组(NOSES组)和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组(传统腹腔镜组),按照1:2配比纳入病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BMI、肿瘤标志物等)、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病理资料(分期、神经侵犯等)、术后临床结果(术后疼痛评分、首次进食时间等)、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肺部感染等)、术后3月肛门功能评估、以及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是否存在差异,进而对NOSES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NOSES组50例,传统腹腔镜组100例。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性别(P=0.487)、年龄(P=0.365)、身体质量指数(P=0.200)、术前CEA(P=0.973)、术前CA199(P=0.707)、术前CA125(P=0.410)、肿瘤距肛缘距离(P=0.597)、术前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P=0.716,0.608,0.843)等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2.全部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死亡。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所有患者无一例行术中输血。传统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NOSES组短(185.62±60.03 min vs 244.30±25.79 min,T=-6.606,P<0.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环周切缘阴性,均达到根治性要求。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分期有统计学差异,传统腹腔镜组分期晚于NOSES组(X2=8.737,P=0.013)。两组患者的癌结节数、清扫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结总数、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微卫星检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83,0.844,0.240,0.843,0.877,0.549)。4.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P=0.160)、尿管拔除时间(P=0.072)、是否重置尿管(P=0.274)、是否安置胃管(P=0.767)、胃管拔除时间(P=0.494)、是否安置肛管(P=0.423)、肛管拔除时间(P=0.589)、首次进食时间(P=0.645)、首次排气时间(P=0.076)、首次排便时间(P=0.136)、镇痛泵使用时间(P=0.888)、引流管拔除时间(P=0.875)均显示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引流管拔除后发热。NOSES组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早于传统腹腔镜组,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1.84±0.47 d vs 2.50±0.60 d,T=-6.856,P<0.001)。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镇痛泵,术后疼痛评分为1.56±0.50分vs 1.91±0.67分,NOSES组较传统腹腔镜组评分低,差异具有显着意义(T=-3.270,P=0.001),且NOSES组额外使用止痛药物的次数少于传统腹腔镜组(X2=3.985,P=0.046)。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P=0.659)、肺部感染(P=0.891)、尿潴留(P=0.185)、腹腔感染(P=1.000)、肠梗阻(P=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出血、腹腔出血和直肠阴道瘘。两组患者术后3月肛门功能评分(X2=2.455,P=0.964)、直肠前切除综合征评价(X2=1.691,P=0.429)无统计学差异。6.所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9年8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6个月26个月);传统腹腔镜组一例患者随访至16个月时发生死亡,NOSES组无一例发生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传统腹腔镜组发生远处转移4例,NOSES组未发现转移患者,结果未呈现统计学差异(X2=3.347,P=0.067)。结论:1.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相比于传统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疼痛感更轻、离床活动时间更早,具有创伤轻、痊愈快、美容佳的优势。2.NOSES不增加吻合口漏、肺部感染、直肠阴道瘘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术后随访患者肛门功能、肿瘤复发转移等疗效指标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无显着的区别。3.本研究表明NOSES安全、有效,只要掌握好适应症,NOSES可以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存在许多临床推广优势。但本课题系回顾性研究,纳入患者少、观察时间尚短、临床数据不够充分,仍需更大量、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数据进一步验证和支持NOSES的临床疗效。
刘佳文[8](2020)在《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Lapar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Lap-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临床疗效,评估完全经盆入路Lap-ISR和Lap-ISR结合改良Bacon术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和影响控便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6年02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施行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有6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完成随访。采用围手术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肛门功能采用Wexner失禁评分、Williams标准、GIFO胃肠功能问卷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肛门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肛门功能不良(Wexner评分>10)和肛门功能良好(Wexner评分≤1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术前一般临床特征、手术相关资料、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肛门功能指标,单因素筛分析筛选出具有明显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肛门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男性36例(58.1%),女性26例(41.9%),中位年龄62(40-71)岁,BMI 23.48±2.98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36±0.76cm,新辅助放化疗7例(11.3%)。其中53例患者行完全经盆入路Lap-ISR,9例行Lap-ISR+改良Bacon术。平均手术时间184.87±31.25min,中位出血量50(20-350)ml,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21±0.45cm,下切缘长度1.62±0.47cm,肿瘤最大直径3.22±1.28cm。术后病理TNM分期Ⅰ期34例(54.8%),Ⅱ期12例(19.4%),Ⅲ期16例(25.8%),中位清扫淋巴结总数13(6-30)枚,中位阳性淋巴结0(0-6)枚。全部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期间共有11例患者发生16项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Ⅰ-Ⅱ级有9例,Ⅲ-Ⅳ级仅有2例。排尿困难/尿潴留(8.1%)、盆腔感染(6.5%)、吻合口漏(6.5%)、吻合口狭窄(6.5%)为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前Wexner失禁评分为1.16±0.94,术后4月为14.61±2.58,术后8月为10.15±3.07,术后12月为8.03±3.42;术后12月Wexner评分>10分的有21例(33.9%),Wexner评分≤10分的有41例(66.1%)。Williams标准分级:肛门功能较好的A、B级分别有14例(22.6%)及26例(41.3%);肛门功能一般,偶尔有液体粪便失禁的C级有12例(19.4%);肛门功能欠佳,经常有失禁表现的D、E级有9例(14.5%)及1例(1.6%)。根据Wexner评分将患者分为肛门功能良好和肛门功能不良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距离≤2cm(P=0.021)、放疗(P=0.004)、吻合口漏(P=0.011)及盆腔感染(P=0.011)存在统计学意义,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放疗(P=0.021;OR 4.627;95%CI1.255-17.061)为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放疗的患者出现肛门功能不良的风险较未接受放疗的患者高4.627倍。结论:完全经盆入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较经肛门入路操作更方便准确;在无法保证安全切缘或腔镜下使用器械吻合困难时,结合改良Bacon术式是Lap-ISR安全有效的选择。完全经盆入路Lap-ISR联合预防性造口能降低发生吻合口漏的严重程度,缓解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肛门失禁的症状。Lap-ISR术后患者短期内肛门功能显着受损,术后12月大多可恢复相对良好的肛门功能,放疗是影响肛门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玮,刘孟承,杜涛,邢俊,张振宇,纪昉,朱哲,王恺京,傅传刚[9](2020)在《直肠中动脉解剖分型与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直肠中动脉(MRA)不同解剖分型与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87例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腹盆腔增强CT血管造影(CTA)分析MRA的不同解剖分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并分析MRA解剖分型与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结果 18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CTA检查出现MRA174例(93.05%),缺如13例(6.95%),MRA出现病例中Ⅰ型(侧方型) 34例(19.54%),Ⅱ型(前侧方型) 56例(32.18%),Ⅲ型(经盆底肌表面型) 84例(48.28%)。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1例(5.88%),MRAⅠ型+Ⅱ型患者吻合口漏发生率高于Ⅲ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AⅠ型+Ⅱ型(P=0.022)、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5cm (P=0.042)和术中发生并发症(P=0.001)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中,MRA的解剖分型与吻合口漏发生有关,MRAⅠ型+Ⅱ型吻合口漏发生率高于MRAⅢ型患者。对于MRAⅠ型和Ⅱ型患者,应行预防性回肠造口,以减少吻合口漏发生后的不良影响。对于MRAⅢ型患者,游离肠管至直肠肛提肌交界处时,应尽量避免损伤,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此外,尽量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对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风险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静[10](2019)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来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病房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回肠造口关瘘病儿共47例,手术50例次。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行相应肠管处理+肠腔置管外引流术病儿设为观察组;仅行病变肠管肠切除肠吻合术病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探讨经升结肠向回肠置管对保留回盲部的应用可行性及小肠置管减压在解决小肠吻合术后因急腹症行二次手术中的应用。结果1.分析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分组如下:观察组(行肠腔减压引流)21例次,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2d;吻合口位于空肠2例,回肠19例;肠闭锁12例,NEC回肠造口还纳9例;一期手术18例,二次手术3例(均来自对照组发生肠梗阻病儿)。对照组(行常规肠切除肠吻合术)29例次,男21例,女8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5d;吻合口位于空肠3例,回肠26例;肠闭锁17例,NEC造瘘还纳12例。两组病儿性别、手术吻合口部位及手术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观察组6例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应用回肠病损切除、端端肠吻合术,联合经升结肠向回肠吻合口近端置管引流,均成功保留回盲部,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3.所有病儿手术过程顺利,均于排便且无腹胀后第2天拔除胃管。观察组21例病儿均于术后13天经肠引流管引流出粪便,除1例高位空肠闭锁病儿术后2周拔除肠引流管,其他置管病儿均术后710天拔除引流管,观察13天造瘘口处皮肤无红肿渗液,进食、排便通畅,且腹不胀可出院。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手术时间比较(97.95±26.84 vs 105.56±30.53 min),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5.95±1.96 vs 3.56±1.58天)、进食时间(6.95±1.96 vs 4.61±1.50天)、平均住院时间(15.32±5.60 vs 11±1.97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4.58,t′=3.84,P<0.05)。观察组病儿术后1例肠梗阻、1例造口渗液、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病儿术后9例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1例肠炎,观察组与对照组病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3(14.29%)vs 12(41.37%)例],差异具有显着性(χ2=4.258,P<0.05)。4.观察组无二次手术病儿,对照组因肠梗阻接受二次手术病儿3例,术中探查明确引起肠梗阻原因均为吻合口周围粘连折叠,其中并近端穿孔1例、并横结肠狭窄1例,处理相关病变后,均采用小肠置管引流,吻合口近端穿孔者经穿孔处原位置管,其余两例于回肠吻合口近端510cm处向近端肠腔置管,肠功能恢复后即术后79天拔除引流管,3名病儿均恢复顺利。所有病儿随访4个月5年,均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肠扭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小肠吻合术病儿应用肠腔减压引流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2.对于吻合口靠近回盲部病儿,可在病变肠管切除术后行肠管端端吻合,近端置管引流减压,既减少肠段切除,又保留回盲部,对病儿正常肠管结构的保留及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有重要意义。3.对于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或合并结肠病变时,小肠吻合口近端置引流管为二次手术提供一种治疗思路。
二、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11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1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标准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诊断标准 |
3.2 一般资料 |
3.3 手术操作方法 |
3.4 随访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分类标准 |
3.6.1 TNM分组的标准 |
3.6.2 ASA的分组标准 |
3.6.3 贫血的分组标准 |
3.6.4 术前白蛋白水平的分组标准 |
3.6.5 Clavien-Dindo分级标准 |
3.7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与患者因素的关系 |
4.2.1 性别 |
4.2.2 年龄 |
4.2.3 BMI |
4.2.4 糖尿病史 |
4.2.5 术前贫血 |
4.2.6 术前白蛋白水平 |
4.2.7 吸烟史 |
4.2.8 腹部手术史 |
4.2.9 高血压病史 |
4.3 与肿瘤因素的关系 |
4.3.1 肿瘤的位置 |
4.3.2 病理分期 |
4.3.3 术后化疗 |
4.3.4 局部复发 |
4.3.5 远处转移 |
4.3.6 术前梗阻 |
4.3.7 新辅助 |
4.4 手术因素 |
4.4.1 化疗药灌洗 |
4.4.2 手术方式 |
4.4.3 造口的时期 |
4.4.4 造口的位置 |
4.4.5 吻合口漏 |
4.4.6 Clavien-Dindo分级 |
4.4.7 ASA分级 |
4.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5.1 腹部手术 |
4.5.2 术前贫血 |
4.5.3 手术类型 |
4.5.4 造口时期 |
4.5.5 横结肠造口 |
4.5.6 吻合口漏 |
4.5.7 病理分期 |
4.5.8 术后化疗 |
4.5.9 局部复发 |
4.5.10 远处转移 |
4.5.11 Clavien-Dindo |
第5章 讨论 |
5.1 患者因素关系 |
5.1.1 性别 |
5.1.2 年龄 |
5.1.3 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 |
5.1.4 低白蛋血症、BMI |
5.1.5 糖尿病 |
5.1.6 腹部手术史 |
5.2 肿瘤因素关系 |
5.2.1 肿瘤的位置 |
5.2.2 术后病理分期 |
5.2.3 术后放化疗 |
5.2.4 术后局部复发 |
5.2.5 远处转移 |
5.2.6 术前梗阻 |
5.2.7 新辅助治疗 |
5.3 手术因素的关系 |
5.3.1 术中化疗药灌洗 |
5.3.2 手术方式 |
5.3.3 造口的时期 |
5.3.4 造口位置 |
5.3.5 吻合口漏 |
5.4 其他因素 |
5.5 不足和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直肠癌的流行病学 |
2 直肠癌的手术治疗 |
3 直肠癌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 |
3.1 吻合口狭窄的概述 |
3.2 吻合口狭窄的治疗 |
3.3 吻合口漏和出血对吻合口狭窄的影响 |
3.3.1 吻合口漏的诱因及治疗 |
3.3.2 吻合口出血的诱因及治疗 |
4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的愈合 |
1 资料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2 方法 |
2.1 手术方式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
3.2 吻合口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
3.3 吻合口狭窄的多因素分析 |
3.4 吻合口狭窄的诊断标准 |
4 讨论 |
结论 |
1 结论 |
2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排便梗阻综合征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疗效比较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治疗以ODS为主要特征混合型便秘的初步探索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TRPV1、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AL诊断标准 |
2.3 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治疗方法 |
2.3.3 术后管理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AL的单因素分析 |
3.2.1 AL与性别的关系 |
3.2.2 AL与年龄的关系 |
3.2.3 AL与民族的关系 |
3.2.4 AL与肿瘤直径的关系 |
3.2.5 AL与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的关系 |
3.2.6 AL与肿瘤的T分期的关系 |
3.2.7 AL与BMI的关系 |
3.2.8 AL与合并梗阻的关系 |
3.2.9 AL与合并糖尿病的关系 |
3.2.10 AL与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 |
3.2.11 AL与白蛋白含量的关系 |
3.2.12 AL与手术时间的关系 |
3.2.13 AL与手术方式的关系 |
3.3 AL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个体因素 |
4.1.1 性别 |
4.1.2 年龄 |
4.1.3 BMI |
4.1.4 民族 |
4.2 肿瘤因素 |
4.2.1 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 |
4.2.2 肿瘤直径 |
4.2.3 肿瘤的T分期 |
4.3 基础状态 |
4.3.1 白蛋白含量 |
4.3.2 血红蛋白含量 |
4.3.3 合并糖尿病 |
4.3.4 合并梗阻 |
4.4 手术时长 |
4.5 手术方式 |
4.6 吻合口血供 |
4.7 吻合口张力 |
4.8 AL的预防 |
4.8.1 术前、术中、术后的预防 |
4.8.2 预防性造漏 |
4.9 AL的治疗 |
4.10 本文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5)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价值及肠系膜下动脉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价值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的肠系膜下动脉分型及特点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致谢 |
(6)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便功能评价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LARS发生率高 |
3.2 影响LARS发生的危险因素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时间及地点 |
1.2 研究对象 |
1.3 患者筛选标准 |
1.4 签署知情同意书 |
1.5 手术设备及主要器械 |
1.6 术前评估及准备 |
1.7 手术步骤 |
1.8 术中情况 |
1.9 术后治疗 |
1.10 手术相关观察指标 |
1.11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本数据收集情况 |
2.2 研究对象术前临床资料对比 |
2.3 研究对象术中资料对比 |
2.4 研究对象术后病理资料对比 |
2.5 研究对象术后临床资料对比 |
2.6 研究对象术后并发症资料对比 |
2.7 研究对象术后3月肛门功能评价资料对比 |
2.8 研究对象术后复发转移资料对比 |
3 讨论 |
3.1 NOSES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3.2 NOSES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
3.3 NOSES手术仪器及设备要求 |
3.4 NOSES的优势 |
3.5 NOSES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按首字母排列) |
前言 |
一、 临床资料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观察指标 |
二、 方法 |
1.术前评估 |
2.术前准备 |
3.手术方法 |
4.术后处理 |
5.术后辅助治疗 |
6.随访 |
7.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手术相关情况 |
3.术后病理结果及辅助治疗 |
4.术后并发症情况 |
5.术后肛门功能 |
6.肛门功能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括约肌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直肠中动脉解剖分型与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影像学分析 |
1.3.1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3.2 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
1.4 手术方法 |
1.5 吻合口漏的诊断与治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MRA分型情况 |
2.2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 |
2.3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 |
2.4吻合口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3讨论 |
(10)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3.实验分组 |
4.手术方法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病儿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
2.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愈合情况 |
3.两组手术时间 |
4.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与术后首次进食时间 |
5.平均住院时间 |
6.术后并发症 |
7.二次手术方案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置管造瘘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11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直肠癌患者临时性造口永久化的危险因素分析[D]. 范嵩.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相关因素分析[D]. 蒲康. 西安医学院, 2021
- [3]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D]. 王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4]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分析[D]. 许东煜. 延边大学, 2020(05)
- [5]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价值及肠系膜下动脉分型研究[D]. 郑恢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直肠癌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的多因素分析[D]. 师博.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7]腹腔镜下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近期疗效分析[D]. 李杰.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8]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疗效分析[D]. 刘佳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直肠中动脉解剖分型与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研究[J]. 高玮,刘孟承,杜涛,邢俊,张振宇,纪昉,朱哲,王恺京,傅传刚.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01)
- [10]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D]. 郭静. 青岛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