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发展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于丽春[2](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毛元泓[3](2020)在《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研究 ——以东莞市大岭山镇为例》文中提出行政服务效能是一项衡量国家机关和行政人员行政管理活动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关键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阶段,立足于当今的国内外新情势背景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公信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效率与质量,扭转当前“高价、低效”的不良现状,这正是政府当下面临的最关键任务,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率与质量一直是行政管理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乡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的成效与国家行政服务效能建设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为了提高我国乡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本文以东莞市大岭山镇为例,对乡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的研究在现实、理论等各层面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提高党和国家的执行能力,增强政府服务效能,最高效率的解决相关的问题。本文以东莞市大岭山镇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评价法,对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开展了效能评价。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等,然后分析了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的现状包括主要做法与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再对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体系,提出了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结果,最后阐述了提升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的一些对策建议。分别从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识别出其行政服务效能中存在问题,并对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东莞市大岭山镇政府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刘艳[4](2020)在《征管体制改革背景下税收征管效能研究 ——以S市税务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7月印发《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新一轮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拉开帷幕,分设24年的国税地税重新合并。这次改革涉及到机构重组、人员整合、经费拨付等人、财、物、事诸多变革与利益调整,改革力度难度之大,前所未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基本上实现了理顺权责关系,降低纳税成本,提高征管能力的预期目标。但如何持续稳步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提升办税服务质量,却是基层税务机关必须严肃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税收征管效能为研究对象,基于税收征管质量5C监控评价体系,从税收征管质量、税收征管能力、税收征管成本和纳税人评价四个方面建立13个核心指标,应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和政务流程再造理论,对S市税务局进行实地调查研判。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本轮征管体制改革后,S市税务局的税收征管质量和纳税人满意度较改革前有了显着提升,税收征管能力保持平稳,单位税收征管成本明显下降。但尚且存在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内设机构过多,派出机构属地化管理;人员整合后未合理分流,干部老龄化严重且临聘人员占比过高;基层一线人才流失严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执法考核体系不完善,执法随意性强;信息系统重建设轻应用,共享和兼容不足等问题阻碍税收征管效能的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遵从度,税务系统应当通过流程再造,以纳税人需求为出发点,优化组织机构,再造业务流程,提高行政运行效率;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为导向,优化服务方式,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以提升征管能力为抓手,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水平,拓展税收数据共享应用;以提高纳税人遵从度为落脚点,严格执法考核,强化事中事后管理,最终实现税收征管效能的持续提升。
闫祥[5](2020)在《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以HW临沂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为例》文中指出招商引资、提升地区营商环境问题一直是各地政府广泛关注的焦点。当下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以多个省份政府报告为样本,所有省份都在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搭建并提升招商工作,强化并创新招商举措。一直以来,优惠政策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法宝。为了引进企业,一些地区对特定企业绞尽脑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创造了五花八门的优惠措施——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甚至出台零地价措施……无序、恶性的竞争,让地方政府相当被动。针对这种乱象,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通知意见明确提出将对各地政府为吸引企业投资制定的税收优惠、土地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进行审计清理,并且在招商引资的谈判桌上企业关注的税收返还、土地价格、财政补贴优惠提出明确限制,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之前手里的自主招商政策及生产要素优势都将不复存在。当前招商的竞争,更多体现在营商环境的竞争上,各地都把营商环境作为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地方政府未来要比拼的,是谁更尊重市场、谁的效率更高。在清理各项优惠政策的背后,将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型,实现从追逐“税收洼地”转移到营造“服务高地”“环境高地”上来。山东省临沂市不具备一二线城市区位、人才、配套、环境政策优势,在招商引资中只能拼服务、拼营商环境,特别是基于临沂市如何通过提升“软环境”,探寻未来招商引资的出路提出新的要求。作者结合多年在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工作实践,分析临沂市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站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基于政府部门深化“放管服”角度,对山东省国家级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善策略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了实际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实地访谈法等方法,以行政效能理论、政府干预等为理论支撑对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提升展开了探讨。本文共分五部分对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提升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概述论文主体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营商环境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评论,明晰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政府职能、营商环境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行政效能、政府干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以介绍HW大数据中心项目为例,介绍案例引进背景及运营情况,着重介绍引进过程中及运营后的关于该项目营商环境是如何塑造;第四部分分析HW大数据项目引进中营商环境塑造的困境与制约因素;第五部分基于研究问题原因基础上对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策略如何优化提出对策。本文的营商环境概念按照国务院发布2020年1月1日实施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为标准,通过案例查漏补缺寻找营商环境的短板与不足。同时,营商环境建设涉及市场与政府职能关系,营商环境不仅仅是手续办理效率高,更要注重项目落地后的服务工作及项目推进。然而,地区间城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存在差异,营商环境提升的内容及权重应有自己的特点,要结合本地区营商环境建设在的具体问题寻求应对之策。因而不能完全对照先进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经验全盘推广,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并探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策略。
顾天勇[6](2020)在《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行政效能建设是指各级机关在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开展权力制约、能力建设、效能评估、激励问责等工作,促进政府效率、效益和效果全面提升的综合性工作。近年来,县级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展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对县级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当前提升行政效能是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是单一制的国家,以某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因此进行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研究对提升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概念和理论,奠定全文理论基础。梳理了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行政效能建设的价值取向得到较好践行、行政权力的制约逐步深化、政府能力水平逐步提升、效能评估纵深推进、激励问责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本文用定性研究法梳理了雅安市名山区政府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践行价值取向还不到位、行政权力制约还有待规范、能力建设还不适应发展要求、效能评估质量水平不高、激励和问责不匹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行政效能的目标定位不明确、行政权力的边界不清晰、能力建设制度衔接不顺畅、效能评估体系缺位、激励问责机制不健全。本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了国内相关县(区)开展政府效能建设的经验及启示。在此基础上,对应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坚守效能政府价值取向;第二,加强行政权力制约;第三,强化政府能力建设;第四,提升行政效能评估水平;第五,营造良好效能建设环境。本文通过对雅安市名山区政府效能建设进行了详细研究,对雅安市名山区政府更好履行职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其它县级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徐蕾[7](2020)在《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民主化的不断进步,我国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问题也备受关注,它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是否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文和谐、政治教育等产生莫大的影响。街道办事处是最为基层的一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群众的联系也是最为密切的,群众的大部分问题都会反映至街道办。街道办事处,是我国乡级行政区街道的管理机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自2017年以来,西安市深入推进“行政效能革命”,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行政效能管理工作的不断提升,对提高工作办事效率、更好的为民服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是对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提升对策的研究。论文第一步指出研究背景与意义,而后简单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引入了“效能”、“行政效能”、“街道办”等核心概念,而后通过绩效管理理论、激励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这三个基础理论做支撑,为本文的研究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西安市J街办行政效能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由高到低的占比率群众对街道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周到程度、服务宣传、服务机制、专业知识等都还有所期待,还有提高的空间。通过对J街道办内部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出现行政效能较低,服务态度不周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可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再有,通过总结概括街道办行政效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应该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完善机构体制机制、完善绩效考核等对策提升J街道办行政效能。本文研究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的提升,旨在寻找新方法、新思维、新借鉴,从而使得最贴近群众生活的一级基层政府,成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刘婷[8](2020)在《政府效能提升的“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民意110”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众参与政府效能评价对于提升政府绩效、改善政府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受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政府效能成为政府改革领域的中心议题,公众参与效能评价也成为矫正政府行为的规范性选择途径。然而,尽管各地政府效能评价中引入公众参与,但评价结果难以摆脱运动式、形式化困境。公安机关承担着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事务,群众对于公安机关的效能感知最为直接。南京市公安局在2015年建立“民意110”中心,通过在效能管理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评价,实时监测群众对于警务行为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回应,在警务效能建设上取得显着成效。因此,本研究以“民意110”案例实践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公众评价参与效能评价如何推动政府效能提升。通过对理论梳理,一方面论证了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引出政府回应性的维度,并用“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分析“民意110”中心对政府效能提升的影响机制。在该模式下,“公众-政府”互动界面的形成是公众参与效能评价能够得到常态化回应的关键。互动界面的形成在于政府在价值上实现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变;在能力建设上以“前台+后台”的职能整合和大数据技术,提升了政府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在权力制约上通过闭环整改回应外部监督;在激励问责上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提高绩效考核的合理性。“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评价主体参与度不高、评价业务面窄、评价数据应用不充分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培育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的意识与能力、完善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的机制建设、深化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结果运用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苏亮[9](2020)在《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专门部署,强调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者和践行者。地方政府是政府效能建设的关键,既需要将中央制定的政策进行贯彻执行,也需要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实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必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机构改革,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以云南省楚雄州为个案,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参考学术届关于政府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构建出适合楚雄州政府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从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职能、政府规模和群众满意度四个维度对楚雄州政府进行效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以及对楚雄州推进政府效能的实证调研结果,找出目前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存在政府效能认知偏差、政府规模呈现扩张、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公共参与度不足五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破解政府规模扩张、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以及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六个方面的对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具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
倪海霞[10](2019)在《永嘉县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效能监测点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永嘉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提升。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是永嘉县为优化营商环境而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优化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为研究焦点,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找出影响效能监测点运行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优化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的对策,为提升永嘉县营商环境提供依据和参考。永嘉县为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设立效能监测点这一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强化了效能督察,提升了政府机关的服务效能,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但效能监测点建设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影响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来自企业效能监测联络员方面。企业效能监测联络员对效能监测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对效能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效能监测工作能否改善永嘉县营商环境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的认知,以及效能监测联络员的岗位职责认知,都将影响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的运行。二是来自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政策自身运行方面:上下级效能监测联络员的工作互动方式、营商环境信息的反馈渠道、反馈问题的解决程度等对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的运行带来重要影响。优化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建设的对策是:一是提升营商环境效能监测联络员的岗位认知:加强营商环境政策的宣传力度、建立机制提升效能监测联络的岗位责任意识;二是加强上下级工作联动性,具体为建立联动机制、创新联动载体;三是创新监测结果反馈渠道:优化日常信息反馈方式、创新敏感信息反馈渠道;四是提升反馈信息的重视程度:加强部门联动、使沟通态度更加接地气;五是强化效能监测结果运用:强化效能监测结果在部门考绩中的运用、强化效能监测结果在中层科室督考和干部任用选拔中的运用、强化督考问责。
二、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发展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发展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三)协同学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
(一)目标不一致 |
(二)行动不一致 |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一)政治维度 |
(二)经济维度 |
(三)社会维度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一)组织载体 |
(二)运行前提 |
(三)技术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
(一)合作需求 |
(二)合作困境 |
(三)生成逻辑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研究 ——以东莞市大岭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效能的定义 |
2.1.2 行政服务效能的内涵 |
2.1.3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原则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行政效能提升的启示 |
2.3 行政效能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外部体制层面要素 |
2.3.2 内部机制层面要素 |
2.3.3 自身能力层面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流程 |
3.1.1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1.2 行政服务效能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3.2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设计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步确定 |
3.2.2 指标体系的筛选 |
3.3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
3.4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
3.5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 |
4.1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现状 |
4.1.1 东莞市大岭山镇基本情况 |
4.1.2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的实践 |
4.2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审批服务能力评价 |
4.3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顾客满意度评价 |
4.3.1 问卷设计 |
4.3.2 问卷对象选择 |
4.3.3 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
4.4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组织体系建设评价 |
4.4.1 访谈设计 |
4.4.2 访谈结果分析 |
4.5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结果及分析 |
4.5.1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取得的成就 |
4.5.2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存在的不足 |
4.5.3 行政服务效能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议 |
5.1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
5.1.1 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让行政有法可依 |
5.1.2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改进考核手段 |
5.2 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
5.2.1 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理念的培训和宣传 |
5.2.2 提倡下基层调研交流,将服务效能引向深入 |
5.3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5.3.1 转变思想,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
5.3.2 转变中心职能,合理统筹工作 |
5.4 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能力 |
5.4.1 简化电子行政审批申请程序 |
5.4.2 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人员业务培训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征管体制改革背景下税收征管效能研究 ——以S市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行政效能及相关概念 |
2.税收征管效能 |
(二)理论基础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历程及其对征管效能的影响 |
(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 |
1.中央财政吃紧,分税制探索中运行 |
2.国地税分设,中央地方事权财权重新划分 |
(二)2016年国地税深度合作 |
1.国地税“各自为政”不适应新的征管格局 |
2.合作不合并,呈现税收征管“新常态” |
(三)2018年国地税合并 |
1.合并共识已达成,改革呼声强烈 |
2.国税地税机构合并,社保费划转税务部门征收 |
(四)历次改革对征管效能的影响 |
1.分税制改革增加了税收征纳成本 |
2.国地税合作税收征管效能显着提高 |
3.机构合并实现征纳双方降本增效的双赢 |
三、税收征管效能评价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基本情况 |
1.S市税务局局情介绍 |
2.评价指标的选择 |
3.分析方法的确定 |
(二)实证分析结果 |
1.税收征管质量相对提升 |
2.税收征管能力水平保持平稳 |
3.单位税收征管成本明显降低 |
4.纳税人改革满意度较高 |
四、阻碍税收征管效能提升的因素分析 |
(一)机构设置不够科学 |
1.内设机构过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 |
2.属地管辖模式下征管资源配置失衡 |
(二)纳税服务意识薄弱,纳税人满意度不高 |
1.服务理念落后 |
2.一线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 |
3.“职能型”的办税分区不合理 |
(三)事后监管缺位导致纳税人遵从度不高 |
1.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薄弱 |
2.纳税人违法成本过低 |
3.综合查补能力不足 |
(四)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
1.公务员占比过低且老龄化严重 |
2.干部缺乏主观能动性 |
3.领导岗位人数过剩,青年干部晋升难 |
(五)重建设轻应用导致信息化建设依旧薄弱 |
1.部分系统功能实用性不强 |
2.系统频繁更换导致征管数据缺失 |
3.硬件的投入落后于软件开发水平 |
4.系统问题综合运维能力不足 |
五、提升税收征管效能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组织机构,提高运行效率 |
1.精简内设机构数量,减少横向业务壁垒 |
2.调整派出机构职能,弱化属地管理模式 |
(二)打造让纳税人满意的服务机关 |
1.完善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保障机制 |
2.培养纳税服务意识,创新纳税服务模式 |
3.全面推行网上办税和自助办税 |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纳税人遵从度 |
1.推行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 |
2.再造管理员岗责,降低执法风险 |
3.完善执法考核体系,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
4.引导税务中介机构规范执业 |
(四)激励和发挥税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
1.优化人员结构,探索人才退出机制 |
2.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干部培训 |
(五)拓展数据共享及应用,提升税收信息化水平 |
1.健全信息化归口管理制度 |
2.推进税收数据标准化建设 |
3.拓宽第三方数据共享领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以HW临沂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政府职能 |
二、营商环境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行政效能理论 |
二、政府干预理论 |
三、基础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三章 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的塑造——以HW临沂大数据中心项目为例 |
第一节 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基本情况 |
第二节 HW大数据中心项目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
一、企业案例选择依据 |
二、HW临沂大数据中心项目背景资料及运营情况 |
第三节 HW大数据中心项目引进中营商环境塑造的举措 |
一、加强市场主体保护以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 |
二、提升政府审批效率以改善市场环境 |
三、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
四、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以加强行政执法 |
五、打造公平法治环境以维护市场秩序 |
第四章 HW大数据项目引进中营商环境塑造的困境与制约因素 |
第一节 HW大数据项目引进中营商环境塑造的困境 |
一、项目引进前期合作模式思路保守 |
二、政府服务效能低 |
三、开发区人才吸引力度不强 |
四、数据产业集聚低 |
第二节 HW大数据项目引进中营商环境塑造困境的制约因素 |
一、重眼前税收轻长远发展传统思维 |
二、管理与经济职能剥离不彻底 |
三、人才政策不灵活吸引力弱 |
四、信息产业发展起步晚 |
第五章 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善的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营商环境建设思路 |
一、树立园区先规划后建设理念 |
二、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
三、通过宣传搭建和运作招商平台 |
四、助力本地企业以商招商 |
五、做好产业配套建设以加强全产业链招商 |
第二节 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共服务效能提升 |
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机构职能 |
二、采用项目竞赛方式推动政府效能提升 |
三、扎实做好项目包扶工作 |
第三节 提升招商安商人员素质与招才引智并行 |
一、提高招商安商人员整体素质 |
二、激发招商安商人员能动性 |
三、完善企业家队伍建设机制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
第四节 打造孵化企业产业集群 |
一、利用产业集聚形成强大的带动效应 |
二、发展产业集群以促进人才聚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 |
2.1.2 行政效能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政组织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多元公共行政理论 |
2.3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主要内容 |
2.3.1 价值取向 |
2.3.2 权力制约 |
2.3.3 能力建设 |
2.3.4 效能评估 |
2.3.5 激励问责 |
3.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雅安市名山区基本情况 |
3.2 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成效 |
3.2.1 行政效能建设的价值取向得到较好践行 |
3.2.2 行政权力的制约逐步深化 |
3.2.3 政府能力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
3.2.4 效能评估纵深推进 |
3.2.5 激励问责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
3.3 雅安市名山区政府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践行价值取向还不到位 |
3.3.2 行政权力制约还有待规范 |
3.3.3 能力建设还不适应发展要求 |
3.3.4 效能评估质量水平不高 |
3.3.5 激励和问责不匹配 |
3.4 雅安市名山区政府效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政府行政效能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
3.4.2 行政权力的边界不清晰 |
3.4.3 能力建设制度衔接不顺畅 |
3.4.4 效能评估体系缺位 |
3.4.5 激励问责机制不健全 |
4.国内政府效能建设的代表性举措借鉴及其启示 |
4.1 行政效能建设代表性案例 |
4.1.1 苏州昆山市政府效能建设 |
4.1.2 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效能建设 |
4.1.3 福建省晋江市政府效能建设 |
4.2 对县级政府效能建设的启示 |
4.2.1 重视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 |
4.2.2 注重限制政府公权力 |
4.2.3 注重持续提升政府能力 |
4.2.4 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反馈 |
5.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坚守效能政府价值取向 |
5.1.1 强化效能建设顶层设计 |
5.1.2 完善内部运行制度机制 |
5.1.3 持之以恒抓好效能建设 |
5.2 加强行政权力制约 |
5.2.1 保持核心公共政策稳定性 |
5.2.2 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 |
5.2.3 提升市场监管水平 |
5.2.4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
5.3 强化政府能力建设 |
5.3.1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5.3.2 提高决策能力水平 |
5.3.3 抓好电子政务建设 |
5.4 提升行政效能评估水平 |
5.4.1 健全内部评估制度 |
5.4.2 深化完善外部评估 |
5.4.3 拓展评估范围领域 |
5.5 营造良好的效能建设环境 |
5.5.1 强化政府行政行为监督 |
5.5.2 营造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 |
6.研究结论和建议 |
6.1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效能 |
2.行政效能 |
3.街道办事处 |
(二)理论基础 |
1.绩效管理理论 |
2.激励理论 |
3.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设计 |
1.J街道办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设计 |
2.J街道办调查内容概述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1.统计性分析 |
2.信度分析 |
(三)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现状 |
1.J街道办基本情况 |
2.J街道办行政效能基本情况 |
三、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提升存在问题 |
1.行政效率较低 |
2.为民服务满意度低 |
3.部门职能交错不清 |
4.工作积极性不高 |
(二)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 |
1.行政人员素质偏低 |
2.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
3.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
4.绩效考核不够科学 |
四、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提升对策研究 |
(一)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
1.注重人员道德建设 |
2.提高人员业务能力 |
3.激发人员内生动力 |
(二)增强服务意识 |
1.准确定位角色 |
2.增强服务意识 |
(三)完善机构体制机制 |
1.完善效能建设机制 |
2.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
3.强化监察机制 |
(四)完善绩效考核 |
1.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3.多种激励形式并存 |
五、结论与不足 |
(一)主要工作及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政府效能提升的“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民意11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政府效能的研究述评 |
二、关于公众参与政府效能评价的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安排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其阐释 |
一、公众参与 |
二、政府效能 |
三、公众参与政府效能评价 |
第二节 公众参与政府效能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民主行政理论 |
二、参与的阶梯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三章 “民意110”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的案例描述 |
第一节 “民意110”的基本情况介绍 |
一、“民意110”中心建立背景 |
二、“民意110”中心主要职责 |
第二节 “民意110”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的具体设计 |
一、组建专门的效能监察支队 |
二、公众参与评价凸显满意度 |
三、在评价过程进行闭环整改 |
四、评价结果运用于考核研判 |
第三节 “民意110”对政府效能提升的表现 |
一、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
二、提升公安队伍的管理水平 |
三、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科学性 |
第四节 “民意110”的描摹:“公众参与—政府回应”的互动模式 |
第四章 “民意110”中“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效能评价模式特征 |
一、评价主体覆盖面广 |
二、评价机制长期可持续 |
三、评价结果运用精细 |
四、评价模式可复制推广 |
第二节 “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推动效能提升的内在逻辑 |
一、价值驱动: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 |
二、能力建设:组织机构和信息技术支持 |
三、权力制约:民意闭环整改规范行政行为 |
四、激励问责:评价结果应用于绩效考核 |
第三节 “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
一、评价主体参与度不够高 |
二、评价内容涉及业务面窄 |
三、评价数据运用不够充分 |
第五章 改进“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的建议 |
第一节 培育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的意识与能力 |
一、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 |
二、培育公众参与的能力 |
第二节 完善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的机制建设 |
一、完善公众评价的互联网收集渠道 |
二、积极推进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三节 深化公众参与效能评价结果运用 |
一、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
二、打破信息孤岛和壁垒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二、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地方政府效能提升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效能提升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效能 |
二、政府效能 |
三、地方政府效能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效能提升的基础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 |
第二章 楚雄州政府效能评价体系构建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效能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
一、地方政府效能评价方法 |
二、地方政府效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二节 楚雄州政府效能评价 |
一、经济社会发展 |
二、地方政府职能 |
三、政府规模 |
四、群众满意度 |
第三章 楚雄州推进政府效能提升的概况 |
第一节 楚雄州基本概况 |
第二节 楚雄州推进政府效能提升取得的成效 |
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升效能 |
二、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效能 |
三、全面建设营商环境提升效能 |
四、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提升效能 |
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提升效能 |
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效能 |
第四章 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对政府效能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二节 政府规模精简存在问题 |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
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到位 |
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薄弱 |
第四节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一、政策供给和制度供给不充分 |
二、财政投入和要素供给不足 |
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衡 |
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薄弱 |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
第五节 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不高 |
一、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
二、社会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
第五章 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楚雄州提升政府效能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分析 |
一、政府自身能力建设滞后 |
二、政府行政成本过高 |
三、政府效能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二节 楚雄州提升政府效能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分析 |
一、我国现行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 |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
三、政府效能监察体制不健全 |
第六章 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效能提升经验借鉴 |
一、福州市“马上就办”模式 |
二、河南省三门峡市“效能革命” |
第二节 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的路径 |
一、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二、加大营商环境建设力度 |
三、破解政府规模扩张难题 |
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弱项 |
五、扩大社会公众参与 |
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楚雄州政府行政效能群众满意度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永嘉县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效能监测点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营商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政府效能评估与监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营商环境 |
2.1.2 效能监测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行政生态学理论 |
3 永嘉县营商环境及效能监测点建设现状 |
3.1 永嘉县营商环境概况及其优化举措 |
3.2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建设现状 |
3.2.1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建设的现实依据及其意义 |
3.2.2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建设的主要举措 |
3.2.3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的分布情况及成效 |
4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调查与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访谈设计 |
4.1.2 问卷设计 |
4.2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实施状况的实证分析 |
4.2.1 样本总体情况分析 |
4.2.2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运行的总体状况和成效 |
4.2.3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运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3 小结 |
5 优化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建设的对策 |
5.1 提升营商环境效能监测联络员的岗位认知 |
5.2 加强上下级工作联动性 |
5.3 创新监测结果反馈渠道 |
5.4 提升反馈信息的重视程度 |
5.5 强化效能监测结果运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结果 |
附录C 永嘉县营商环境效能监测点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发展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3]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研究 ——以东莞市大岭山镇为例[D]. 毛元泓.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征管体制改革背景下税收征管效能研究 ——以S市税务局为例[D]. 刘艳. 延安大学, 2020(12)
- [5]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以HW临沂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为例[D]. 闫祥.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6]雅安市名山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研究[D]. 顾天勇.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西安市J街道办行政效能提升对策研究[D]. 徐蕾. 长安大学, 2020(06)
- [8]政府效能提升的“公众参与—政府回应”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民意110”为例[D]. 刘婷. 南京大学, 2020(04)
- [9]楚雄州政府效能提升研究[D]. 苏亮.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10]永嘉县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效能监测点建设研究[D]. 倪海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