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控制——浅谈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热费收缴办法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璋[1](2019)在《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供热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供热一直采用福利供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投资主体单一和国有供热企业低效率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供热行业的供给能力提升。为了消除投资瓶颈、改进生产经营效率,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供热行业开始进行以产权改革和放松资本准入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以特许经营为主要形式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模式在吸引投资、优化行业资本结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①。为了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经营,2014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推广应用PPP模式的政策文件。随后,在城镇供热领域,PPP模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综合信息平台的统计,截止2017年底,北方15省②②(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供热PPP项目共有260个,总投资额达807.91亿元。如今,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从理论角度看,私人部门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必然会引发新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此,针对PPP模式的有效政府规制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镇供热领域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府规制体制,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规制机构和有效的规制政策工具。因此,结合城镇供热PPP的规范性目标,开展系统的规制政策研究,对改善城镇供热行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遵循从“为何规制”到“怎样规制”的思路,本文首先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选取相关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最后,本文对相关规制政策进行逐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本文从规制起因、规制方式选择两个层面对现有城镇供热规制文献进行了梳理。城镇供热规制主要根源于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特征。PPP模式下,受信息不对称影响,传统规制方式无法实现多维规制目标,激励性规制方式将是城镇供热规制的必然选择。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比较少,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为何规制层面。此外,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非常缺乏。(2)提出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本文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了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结合PPP模式的规范性目标,构建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制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镇供热行业供给总量和投资规模,改进了项目企业生产效率,但在优化行业投资结构、控制供热服务价格、提升普遍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提出了包含政策导向、政策内容、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运行体系在内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3)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城镇供热市场结构的缺陷:一是大型国有供热企业高度垄断,妨碍公平竞争;二是众多小型供热企业分散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三是新企业准入门槛较高,难以参与经营。本文以有效竞争为基准,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并给出了四项政策建议:深入推进实质性政企分离、对在位大型供热企业进行横向拆分、推进小型供热企业并购和保障公平接入。随后,本文对城镇供热PPP项目竞标资格审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障公平竞标资格审查的政策建议。针对城镇供热PPP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合谋围标行为,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和防范机制设计展开分析,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完善招标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项目招标监督机构、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创新招标监管方式、设施合理的拦标价格并建立城镇供热企业诚信档案制度。(4)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本文首先提出PPP模式下热价规制的四维目标:防止垄断高价损害用户利益、激励项目企业改进效率、维护项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潜力、促进清洁供热。然后,本文从现行成本加成定价机制缺陷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与成本加成定价相比,激励性价格规制方式至少具有三重机制优势: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动态性价格调整机制和针对性补贴机制。最后,本文以一般价格上限模型和标杆价格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供热PPP实际,对两类激励性热价规制模型设计和相应政策进行了探讨。(5)探讨了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本文以PPP背景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制度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PPP模式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正面临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遵循体制转型过程中普遍服务模式的一般演化路径,应当建立由责任主体、服务对象、实现机制三部分组成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框架。鉴于现行城镇供热管理体制的过渡性特征,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有两种现实选择:政府补贴模式和普遍服务基金模式。除存在影子成本外,对城镇供热企业的普遍服务补贴不但扭曲企业的成本分配,而且会偏离普遍服务目标。为此,应当转变定价方式、强化企业成本监审、建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并完善补贴监督机制。针对居民用热补贴的不公平和低效率问题,应当调整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完善弱势群体用热补贴制度。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是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完善普遍服务基金法律法规、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管理机构、健全普遍服务基金监督体系、强化供热企业成本监审、改善普遍服务市场环境。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的经验证据。由于行业数据比较缺乏,现有城镇供热规制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分析比较缺乏,所得结论不够严谨,缺乏说服力。本文在搜寻和整理城镇供热行业相关数据基础上,基于PPP视角,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2)探讨了激励性价格规制政策在城镇供热PPP模式中的应用,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价格规制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以热价规制目标为起点,在PPP风险分担与收益分享框架下,探讨能够权衡多重规制目标的激励性热价机制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并为制定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价格规制政策提供了思路。(3)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政策选择,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的普遍服务规制研究多集中于电信、电力、邮政等领域,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研究较为少见。由于缺乏具体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呈现显着的碎片化特征。本文结合行业特点界定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PPP背景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入手,探讨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为制定相应的规制政策提供了参考。
魏巍[2](2016)在《区域供热下公建热计量用户的调节》文中研究说明北京热力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供热企业,自2006年率先进行北京市公共建筑热计量改造和收费,到2013年实施热计量的公建面积超过集中供热总面积的1/4。2015年北京热力全面推进了“源、网、站”一体化和区域化的供热体制改革。本文首先观察和总结各类公建热计量用户用热量随时间和室外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立足新的区域供热管理模式,结合北京热力在多热源联网、热计量等领域的实践和发展,从调峰热源的优化调度、公建热力站及二次系统的分时控制和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公建热计量的定价体系和经营模式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区域供热运行管理单位的角度寻求适合于热计量用热规律的、多方联动的调节方式,使整个供热系统更加节能经济、安全稳定地运行。
李秀军[3](2016)在《热计量技术的应用及能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到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秋冬季节雾霾等空气污染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了严重的考验,所以压减化石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等清洁能源成为今天的主要课题,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解决目前建筑能耗高的必然趋势,我国建筑节能起步晚,任务重。但从“十一五”后期国家建设部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既有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即我们所说的对老旧楼房进行穿衣戴帽,更换楼内老旧管路,同时对满足分户热计量条件的供暖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科利源公司所管辖的2000万平米供暖范围内,近三年已经完成190万平米的热计量改造,加上130万新建热计量小区,目前热计量收费面积已经达到320万平方米,石景山区的重兴嘉园就是我公司的热计量改造的示范小区之一,对该小区热计量改造情况进行了能耗和供暖收费情况进行总和分析。首先对该小区的供暖系统进行了彻底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该系统的热计量改造方案,并对居民居室改造前后的舒适性进行对比,对近几年的综合能耗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实施热计量改造后的能耗情况进行核算,并根据能耗情况进行系统平台的相关功能开发,对能耗高的楼栋居室进行能耗分析,找到能耗损失的途径,并想办法去处理解决,并利用相关的数据进行水力工况的调节,努力做到由用户我要用热向按需供热方向过渡和转变。通过典型的分户热计量改造项目进行能耗、收费以及可推行等各方面进行详实总结,并为科利源公司以至热力集团全面实施热计量积累必要的经验,找到努力改进方向,增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信心。
高长亚[4](2016)在《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温控一体化实施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自2008年以来,我国财政拨付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但迄今为止业内普遍认为供热计量的实施仍存在较多问题,实施过程中不乏热计量装置不能发挥作用、造成浪费的案例。针对影响热计量推广的技术问题和管理办法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供热计量方式和政策,是集中供热产业发展和收费政策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供热计量工程应用的调研,结合理论分析和作者从事集中供热技术管理工作的经验,对热计量的节能效果、适用于热计量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方式、热量热费分摊的均衡性及两部制热价制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及不同分户计量方式的特点,不同的建筑应采用不同的供暖系统形式以及分户热计量方式;如何选择和应用合适的热计量方式,是落实分户热计量供暖收费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认为确定热计量方式时,应核算所选热计量方式的经济成本,根据实施热计量获得的收益大于支出的原则,来确定合适的热计量方法。对供暖管网水力失调的原因以及调控装置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主动质调节与被动量调节组合的调控方式、分阶段改变流量的主动质调节与被动量调节组合的调控方式以及分阶段恒定供水温度与被动量调节组合的调控方式是适用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特征的调控方式。分析研究了不同热费计算方式的特点,在两部制热价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三级分摊热费的方式,认为此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供热公司生产成本与收入不匹配的问题,使供热公司的生产成本与收入合理地对应起来;另一方面,用热户可以按需用热,按用热量缴费,实现供热成本在各用热户之间公平分配。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调研分析,深入探讨了我国供热热计量现存的问题、推行阻力及症结所在,阐明了我国供热计量实践中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供热计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赵辉[5](2016)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供热收费方式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供热收费方式影响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德国的供热收费采用热量热价,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性能性指标,形成了依靠市场的用户终端监管模式;我国采用的是面积热价,建筑节能标准采用的是技术性指标,是依靠政府的全过程监管模式。本文以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供热收费方式,揭示了面积热价、分栋计量、分户计量的适用条件与影响因素,分析了对于面积热价、分户计量存在的误解,指出了两部制热价和准公共物品的谬误。
董印明[6](2013)在《大庆市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利用,能源匮乏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逃避的话题,因而在采暖系统中,节能的重中之重在于怎样更合理地利用已有的热量,达到较高的热舒适性,本文分析了当前的热计量应用现状,分析研究出新的供热标准,从而更好地进行供热计量。在国外,供热计量的研究从技术和设备上综合考虑,德国、丹麦、波兰、芬兰、瑞典、法国等国家代表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而在我国,天津市对供热计量的研究使用比较广泛,居民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尽管目前对供热计量的研究较多,但是真正得到应用的地区仍然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技术层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热费分摊方式的认可度不高,因而研究出一种更加合理的热费分摊方式才是真正实行供热计量,从而实现节能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户型下单位面积造价为依据加以比较,得出各种计量方式下的单位面积造价,从中选出更适合大庆地区的热计量方式。本文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在大庆市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四区既有建筑进行供热计量改造,通过实验研究及相关调查,总结出不同采暖系统的热计量方式,对大庆市的采暖系统的热计量改造提出整改措施。在分析几种热计量方式的经济性时采用工程经济学的观点,以不同的经济效果指标评价方法加以分析,全方位,多层面的对不同热计量方式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力求得出全面性的结论,同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建筑,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计量方式,从技术层面上来进行甄别与对比。本文以所测数据为依据,从经济上、技术上、分摊结果上来比照各种计量方式,力求使该问题明朗化,给热计量措施的具体实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鑫[7](2013)在《沈阳市热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供热体制改革是我国方兴未艾的新问题,热费制度改革作为供热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仅涉及到每家每户的经济利益,也牵动着供热单位和政府的管理体制。实施热费制度改革,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建设节约型社会。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在热费制度改革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施热费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环保水平和热能利用效率,形成节能体制,最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符合百姓的根本利益。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了图表法、对比分析法、案例法等方法对国内外热费制度改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比较,充分肯定了现行热费制度的历史作用,分析了沈阳市热费制度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根源。探讨了热费制度改革的现实原因,深入研究了沈阳市供热行业对政府实施热费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期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热费制度改革的措施,如保障机制、组织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本文经过周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沈阳市供热行业管理部门在实施热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配套辅助措施,其中主要有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引入能源公司运行模式等措施,同时,供热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热费制度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于帆[8](2013)在《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供热体制改革是我国方兴未艾的新问题,牵动着供暖企业和政府的管理体制。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北方的城市自然面临着供热体制改革问题。它在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参考价值。实行供热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供热新体制,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环保水平和热能利用效率,形成节能机制。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居民的采暖问题,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本文在充分肯定现行供热体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弊端及其根源。探讨了黑龙江省城市福利供热体制改革的现实动因,深入研究了黑龙江省供热行业对政府实施供热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的期待。
康红梅[9](2012)在《供热计量在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下拨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资金180亿,安装计量装置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达3.1亿平方米,但是巨大的既有建筑和新建筑计量改造的投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量的计量器具成为摆设,所以当务之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探寻我国供热计量出路。本文通过对计量供热系统实际工程应用的调研,结合理论分析,从系统供热效率、热计量节能性、用户调节行为及其效果、经济效益、热量热费分摊均衡性及其两部制热价的制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耗现状,指出供热计量必要性;对国外供热计量发展状况和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评估和借鉴;分析我国供热计量发展过程及现状、相关政策法规。第二章,依据《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中的相关要求,对新疆XJGH和YKDX两个供热系统实际运行效率进行评测,发现供热站锅炉效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73%,水力失调严重,室外管网热损失率高。指出供热系统节能是实施供热计量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必须采取相关技术改进供热系统,提高系统供热效率。第三章,基于沈阳HYHY计量供热区域2008-2009和2009-2010采暖季相关数据,结合不同结构建筑,得出了不同建筑热计量节能率,计量用户平均节能率为11.1%,有较好的节能效果;通过测试发现用户调节行为对建筑耗热量影响不大,用户在短期内无法自选室温,实现按需供热,用户用热效果和用热量不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了用户和供热企业实施计量供热经济效益,通过计算发现,该计量试点用户计量投资不能回收,供热单位亏损。第四章,分析当前我国几种热量分摊方法,结合欧洲国家经验,基于河南HNHB、沈阳HYHY两个计量供热试点2009-2010采暖季相关数据,分析热量分摊均衡性,同时对热量表损坏率和楼栋入住率加以统计分析,分析得出分户热量表在我国可行性不大;结合实际工程,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出发,模拟分析两部制热价构成。第五章,通过对以上三章基于实际工程调研分析进行总结,深入探讨我国供热热计量现存的问题和阻力,寻找症结所在,阐明我国供热计量实践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在政策法规方面,提出推进我国供热计量发展的几个举措。
郑小静[10](2011)在《浅谈低碳经济下的供热计量改革和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了供热计量的概念和低碳经济下供热计量改革的必要,介绍了国内外供热计量现状。重点对天津市供热计量改革进行了回顾和探索,总结了主要做法和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
二、试论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控制——浅谈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热费收缴办法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控制——浅谈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热费收缴办法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城镇供热 |
1.2.2 城镇供热PPP |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城镇供热行业的公共产品理论 |
2.1.1 公共产品基本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2 城镇供热行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1 网络性产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2 自然垄断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3 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1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2 激励性规制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研究综述 |
2.4.1 规制起因 |
2.4.2 规制方式选择 |
2.4.3 现有规制研究特征 |
2.4.4 规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
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 |
3.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与PPP模式 |
3.1.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历程 |
3.1.2 PPP模式在城镇供热市场化过程中的应用 |
3.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分析 |
3.2.1 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 |
3.2.2 城镇供热规制需求 |
3.3 城镇供热规制现状 |
3.3.1 现行城镇供热规制框架 |
3.3.2 城镇供热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
3.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效果检验 |
3.4.1 指标选择与基本假定 |
3.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3.4.3 检验方法 |
3.4.4 检验结果分析 |
3.4.5 结论 |
3.5 城镇供热PPP规制政策框架 |
3.5.1 规制政策导向 |
3.5.2 规制政策内容 |
3.5.3 规制政策工具 |
3.5.4 规制政策运行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1 市场结构与PPP项目准入的交互影响机理 |
4.1.1 市场结构是PPP项目准入的前提条件 |
4.1.2 PPP项目准入能促进市场结构演化 |
4.2 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政策 |
4.2.1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目标 |
4.2.2 现有市场结构特征及其缺陷 |
4.2.3 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 |
4.2.4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建议 |
4.3 城镇供热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3.1 竞标资格审查 |
4.3.2 竞标过程监管 |
4.4 本章小结 |
5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 |
5.1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 |
5.1.1 PPP模式下的热价规制目标 |
5.1.2 现行定价机制的缺陷 |
5.1.3 激励性热价机制优势 |
5.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规制政策 |
5.2.1 热价上限规制优势 |
5.2.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模型设计 |
5.2.3 煤(气)热价格联动下的热价上限模型 |
5.2.4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关键问题 |
5.2.5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实施条件 |
5.3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规制政策 |
5.3.1 竞争性热价形成机制与标杆价格 |
5.3.2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模型设计 |
5.3.3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过程 |
5.3.4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6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 |
6.1 PPP模式与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转型 |
6.1.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 |
6.1.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 |
6.1.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 |
6.2 政府补贴模式的政策优化 |
6.2.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两种政府补贴形式 |
6.2.2 供热企业补贴 |
6.2.3 居民用热补贴 |
6.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基金政策 |
6.3.1 实施普遍服务基金制的动因分析 |
6.3.2 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与运行 |
6.3.3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2.1 城镇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
7.2.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发展趋势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区域供热下公建热计量用户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北京市公建热计量的背景 |
1.1.2 供热企业改革的背景 |
1.1.3 供热计量收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1.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2.1 热计量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
1.2.2 热力站及二次系统节能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
1.2.3 多热源联网运行在国内外的应用 |
1.2.4 集中供热热价制定和收费管理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建热计量及各类用户用热规律 |
2.1 智能卡热计量管理平台 |
2.1.1 智能卡主要构成及功能 |
2.1.2 超声波热量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2.1.3 智能卡供热计量管理系统的应用 |
2.2 各类公建热计量用户用热规律 |
2.2.1 用热规律研究方法 |
2.2.2 各类公建热计量用户用热规律分析 |
2.2.3 各类公建热计量用户热耗数据分析 |
2.2.4 各类公建热计量用户热费收缴数据分析 |
2.2.5 热计量用户用热规律对供热系统调节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建热计量模式下热力站及二次系统的调节 |
3.1 无人值守站平台 |
3.1.1 平台概述 |
3.1.2 平台的结构组成 |
3.1.3 平台功能 |
3.2 公建热力站及二次系统调节方法理论研究 |
3.2.1 分时控制调节 |
3.2.2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 |
3.2.3 二次系统恒压差量调节 |
3.3 公建热计量热力站及二次系统调节方法应用研究 |
3.3.1 热力站按系统数量和用户类型分类 |
3.3.2 各类型热力站的调节控制策略 |
3.3.3 技术层面一些建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热计量条件下调峰热源的调节 |
4.1 热计量的实施对热源调节的影响 |
4.2 区域调峰热源基本情况 |
4.3 调峰热源监控调度管理平台 |
4.4 热源负荷的优化调度 |
4.4.1 热电厂与调峰热源的联合运行方式分类 |
4.4.2 热化系数的概念 |
4.4.3 调峰负荷的确定 |
4.4.4 热负荷延续时间图概念 |
4.4.5 热源负荷优化调度原则 |
4.4.6 热源负荷优化分配的数学模型 |
4.4.7 热源优化调度目标函数 |
4.4.8 约束条件的确定 |
4.4.9 水泵的运行费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建热计量定价和收费方法的研究 |
5.1 集中供热成本构成和计算 |
5.2 集中供热的定价方法 |
5.3 现行热计量收费政策介绍 |
5.4 关于公建热计量收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5.4.1 需完善现行热价体系 |
5.4.2 建立热价联动机制 |
5.4.3 热费收缴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热计量技术的应用及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热计量发展现状 |
1.3 国内热计量发展现状 |
1.4 我国供热计量发展历程 |
1.5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对比 |
1.6 我国热计量现有问题 |
1.7 热计量技术的现状综合分析不尽如人意 |
第2章 供热计量方法及热计量改造 |
2.1 节能的意义 |
2.2 节能建筑的定义 |
2.3 我国供热节能的主体对象 |
2.4 供热计量方法 |
2.4.1 户用热表法的应用范围和工作原理 |
2.5 热计量实施和改造 |
2.5.1 改造的总体情况 |
2.5.2 科利源公司热计量具体情况 |
2.5.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5.4 科利源公司实施热计量的目标 |
第3章 重兴嘉园热计量改造 |
3.1 重兴嘉园热计量改造的具体情况 |
3.2 供热计量技术方案指导理念 |
3.3 技术方案 |
3.3.1 系统采用通断时间面积法 |
3.3.2 技术要点 |
3.4 系统构成 |
3.4.1 通断时间面积法主要设备参数及性能 |
3.4.2 系统整体示意图 |
3.5 通断时间面积法的优劣 |
3.6 热计量数据平台 |
3.6.1 管理平台功能强大,数据界面较多 |
3.6.2 数据平台主要实现的功能 |
3.7 热计量试运方案 |
3.7.1 总体安排 |
3.7.2 测试目的 |
3.7.3 测试楼栋 |
3.7.4 测试时间 |
3.7.5 测试流程 |
3.7.6 应急措施 |
第4章 热计量改造的数据采集和能耗分析 |
4.1 数据平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4.2 改造前后的耗能对比 |
4.3 热计量满意度的调查 |
4.4 影响热计量能耗的因素 |
4.5 降低能耗的做法和思路 |
第5章 热计量对供暖收费的影响 |
5.1 通断时间面积法的收费原则 |
5.1.1 通断时间面积法公式 |
5.1.2 热计量计费公式 |
5.1.3 热量分摊合理检查 |
5.2 热计量收费分析 |
5.3 用户的热费结算方式 |
5.4 实施热计量对供暖收费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4)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温控一体化实施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集中供热及供热计量发展现状 |
1.2 我国集中供热及供热计量发展现状 |
1.3 我国集中供热及供热计量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分户热计量方法及选择原则 |
2.1 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方式 |
2.1.1 热计量概述 |
2.1.2 分户计量供暖系统热计量方式分类 |
2.1.3 分户热计量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分析 |
2.2 供热计量方法的选择及案例分析 |
2.2.1 实施热计量节省热费计算 |
2.2.2 实施热计量代价费用计算 |
2.2.3 热计量方法选择的建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户计量供热系统水力特性及运行调节方式 |
3.1 供热系统水力平衡调节 |
3.1.1 管网水力平衡调节的意义 |
3.1.2 供热系统水力失调产生的原因 |
3.1.3 热计量温控一体化供暖系统运行特点及设计要求 |
3.2 分户计量供暖系统的调节方式 |
3.2.1 传统供暖系统的调节方式 |
3.2.2 分户计量供暖系统的调节方式 |
3.3 供暖系统调节控制系统的组成 |
3.3.1 调节控制系统的组成 |
3.3.2 分户计量供暖自动调节控制装置 |
3.4 水力平衡度对供暖系统运行效果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部制热价及热计量分摊模式分析 |
4.1 我国供热收费的形势与热价制定原则 |
4.1.1 热价制定的形势背景和政策依据 |
4.1.2 热价制定的原则 |
4.2 两部制热价的应用原理 |
4.2.1 两部制热价的含义 |
4.2.2 两部制热价的原理依据 |
4.3 供热量热费分摊模式 |
4.3.1 一级分摊计费模式 |
4.3.2 二级分摊计费模式 |
4.3.3 三级分摊计费模式 |
4.4 两部制热价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实施案例分析 |
5.1 改造案例供暖系统概况 |
5.2 改造方案 |
5.2.1 围护结构与热源及管网的改造 |
5.2.2 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的改造 |
5.3 改造后效果分析 |
5.4 供热计量推行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
5.4.1 当前供热计量推行中存在问题 |
5.4.2 促进我国热计量推广的建议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供热收费方式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供热收费方式影响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2供热收费方式的现状与问题 |
2.1供热收费方式的现状 |
2.2供热收费方式的问题 |
3供热收费方式的反思 |
3.1面积热价导致开窗散热? |
3.2分户计量可以降低实际能耗? |
3.3集中供热系统是准公共物品? |
4两部制热价的谬误 |
4.1热费的分摊算价方式 |
4.2按户面积和户热量分摊楼栋热费 |
5供热收费方式的适用条件与影响因素 |
5.1供热收费方式的适用条件 |
5.2供热收费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
6结论 |
(6)大庆市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0.2 供热计量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0.3 国外供热计量发展现状 |
0.4 国内供热计量发展现状 |
0.5 本课题研究工作内容 |
第1章 采暖热计量方式及计量原理 |
1.1 几种热计量方式及计量原理 |
1.2 热计量方式选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大庆市东风新村四区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及热价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大庆市东风新村四区热计量改造方案 |
2.3 热价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计量方法的经济性分析 |
3.1 供热计量经济性分析的必要性 |
3.2 不同计量方式经济性分析 |
3.3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沈阳市热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范围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热费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热费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热费制度改革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2 沈阳市热费制度现状与问题 |
2.1 沈阳市自然地理情况和供热基本情况 |
2.1.1 自然地理情况 |
2.1.2 沈阳市供热现状 |
2.1.3 集中供热情况 |
2.1.4 热源现状 |
2.1.5 供热方式 |
2.1.6 供热诉求情况 |
2.2 沈阳市热费制度基本情况 |
2.2.1 立法情况 |
2.2.2 收费情况 |
2.2.3 费情况 |
2.2.4 补贴情况 |
2.2.5 热计量实施情况 |
2.3 沈阳市热费制度存在问题和成因 |
2.3.1 沈阳市热费制度存在问题 |
2.3.2 热费制度改革成因 |
3 国内外经验借鉴 |
3.1 国内热费制度改革经验借鉴 |
3.1.1 呼和浩特市热费制度改革情况 |
3.1.2 天津市热费制度改革情况 |
3.1.3 长春市热费制度改革情况 |
3.2 国外热费制度改革经验借鉴 |
3.2.1 丹麦热费制度改革情况 |
3.2.2 波兰热费制度改革情况 |
3.2.3 法国热费制度改革情况 |
3.2.4 意大利热费制度改革情况 |
3.3 经验借鉴与启示 |
3.3.1 以家庭为核算单位制定补贴标准 |
3.3.2 以每个职工为核算单位,制定补贴标准 |
3.3.3 以职工基本工资或平均工资为基数制定补贴标准 |
3.3.4 各级财政加大对采暖费的补贴力度 |
3.3.5 增加了对困难群体的补贴 |
3.3.6 节能体制借鉴 |
3.3.7 居民住宅供热管理借鉴 |
4 沈阳市热费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
4.1 改革目标和原则 |
4.1.1 改革目标 |
4.1.2 改革遵循的原则 |
4.2 节能机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
4.2.1 节能体制改革措施 |
4.2.2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
4.2.3 改革运行机制 |
4.2.4 引入竞争机制 |
4.3 组织方式改革措施 |
4.3.1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营 |
4.3.2 支持外资参与建设经营 |
4.3.3 引入能源服务公司运行模式 |
4.3.4 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
4.4 基础设施改造 |
4.4.1 供热旧管网改造工程 |
4.4.2 拆除联网工程 |
4.4.3 热源建设工程 |
4.4.4 节能暖房改造工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在供热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
第一节 城市供热改革的内涵及内容 |
一、 城市供热的特性 |
二、 供热体制改革的内涵 |
三、 供热体制改革的内容 |
第二节 供热体制改革目的 |
一、 实行用热商品化和货币化 |
二、 提高城市热能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
三、 实行供热特许经营制度以深化改革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供热体制中的角色定位 |
一、 地方政府在供热改革中的正面作用 |
二、 地方政府在供热改革中的负面作用 |
三、 公众参与促进地方政府的正面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黑龙江省省情及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状况 |
一、 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状况 |
二、 黑龙江省供热行业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的成效 |
一、 供热商品化作为首要改革任务已经初见成效 |
二、 供热改革与节能减排措施相结合 |
三、 行业监督管理已经初步形成 |
四、 热价改革已成为改革的热点 |
第三节 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
一、 现行的供热收费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矛盾 |
二、 现行的供热采暖方式与节约能源的要求相背离 |
三、 现行供热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应 |
四、 现行的制度政策与供热体制改革内容不相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典型城市供热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我国典型城市供热体制改革的初期实践 |
一、 变“暗补”为“明补” |
二、 实施供热系统改造 |
三、 推行热计量方式的改革 |
第二节 我国典型城市深化供热体制改革的经验 |
一、 加快供热设施的更新改造 |
二、 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 |
三、 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 |
第三节 我国典型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一、 改革统包用热制以实行用热商品化及货币化 |
二、 以集中供热及多种方式相结合推进体制改革 |
三、 加快供热企业改革以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完善路径 |
第一节 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一、 稳步推进城镇用热商品化及供热社会化 |
二、 建立符合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供热体制 |
三、 加大技术创新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相统一 |
二、 坚持统一指导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
三、 坚持节约能源以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 |
第三节 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的完善路径 |
一、 推行分户计量办法以提高节能积极性 |
二、 建立特许经营制度以推进市场化进程 |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采暖 |
四、 通过立法来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9)供热计量在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外供热计量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
1.2.1 国外供热计量研究应用现状 |
1.2.2 国外供热计量成功经验借鉴 |
1.3 我国供热计量发展应用现状 |
1.3.1 中央政府关于热计量的政策法规 |
1.3.2 地方政府关于热计量的政策法规 |
1.3.3 我国供热计量应用试点工程 |
1.4 论文相关性研究 |
1.4.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供热系统运行测试 |
2.1 供热系统效率评测意义 |
2.2 供热系统概况 |
2.3 供热系统运行效率检测 |
2.3.1 锅炉运行效率检测 |
2.3.2 室外管网热损失率检测 |
2.3.3 水力平衡度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3 供热计量节能效果分析 |
3.1 供热系统概况 |
3.2 热计量节能性研究 |
3.2.1 建筑能耗评价的方法 |
3.2.2 不同结构建筑计量节能性分析 |
3.2.3 不同楼栋计量节能率统计 |
3.3 用户调节行为与用热效果 |
3.3.1 开阀、关阀调节工况测试 |
3.3.2 室温调节工况测试 |
3.3.3 用热效果与耗热量分析 |
3.4 热计量经济效益研究 |
3.4.1 热用户经济效益研究 |
3.4.2 供热企业经济效益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热量和热费的分摊研究 |
4.1 热量分摊模式理论分析 |
4.1.1 几种用户热量分摊方式 |
4.1.2 欧洲国家热量分摊经验 |
4.1.3 分户热量表计量的可行性分析 |
4.2 基于试点测试数据对分户热量表计量的研究 |
4.2.1 热量表损坏率统计 |
4.2.2 用热率对耗热量影响 |
4.2.3 热量分摊均衡性研究 |
4.3 关于两部制热价的研究 |
4.3.1 两部制热价的构成比例分析 |
4.3.2 基于工程案例对两部制热价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供热计量存在问题和出路 |
5.1 我国供热计量实施中存在问题 |
5.1.1 供热系统不节能 |
5.1.2 用户热量、热费分布不均衡 |
5.1.3 户间传热问题 |
5.1.4 热计量成本过高 |
5.1.5 供热水质存在问题 |
5.1.6 计量装置失效问题 |
5.1.7 热价制定问题 |
5.2 推进我国供热计量发展的几个措施 |
5.2.1 优先施行建筑节能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
5.2.2 计量收费到建筑物热力入口 |
5.2.3 强制执行供热计量收费 |
5.2.4 结合用热效果进行收费 |
5.2.5 严格控制计量设备准入标准 |
5.2.6 开展供热计量专项整治工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浅谈低碳经济下的供热计量改革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供热计量的概念 |
1.1 直接计量方法。 |
1.2 间接计量方法。 |
2 供热计量的必要性 |
2.1 节能环保。 |
2.2 提高用户舒适性。 |
2.3 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
3 国外供热计量概况 |
4 我国供热计量改革进展 |
4.1 出台了法规政策。 |
4.2 供热计量收费情况。 |
4.3 新建建筑供热计量情况。 |
4.4 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情况。 |
5 天津市供热计量改革和探索 |
5.1 供热计量改革简况。 |
5.2 推行供热计量的主要做法 |
5.2.1 领导重视与管理政策并重。 |
5.2.2 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兼顾。 |
5.2.3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统筹。 |
5.3 供热计量收费。 |
5.3.1 耗热量标准定额。 |
5.3.2 容量热费。 |
5.3.3 计量热费。 |
5.3.4 热分配表计算热费。 |
5.3.5 结算热费。 |
5.3.6 退费。 |
5.3.7 超出按面积收费的热费。 |
5.3.8 供热期变化的热费。 |
5.4 常见问题的解决。 |
5.4.1 老住宅供热计量问题。 |
5.4.2 热量表问题。 |
5.4.3 地板采暖室温调节问题。 |
5.4.4 热用户不参加热计量收费试验问题。 |
5.4.5 停热问题。 |
6 低碳经济热用户应尽义务 |
6.1 配合供热企业。 |
6.2 合理调节室温。 |
6.2.1 温控阀设定方法。 |
6.2.2 温度设定建议。 |
7 结论 |
四、试论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控制——浅谈居民采暖用热的模糊计量与热费收缴办法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D]. 王玉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2]区域供热下公建热计量用户的调节[D]. 魏巍.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6)
- [3]热计量技术的应用及能耗分析[D]. 李秀军.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6)
- [4]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温控一体化实施方法研究与应用[D]. 高长亚. 山东大学, 2016(02)
- [5]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供热收费方式的经济分析[J]. 赵辉. 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6(02)
- [6]大庆市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研究[D]. 董印明.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7)
- [7]沈阳市热费制度改革研究[D]. 刘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8]黑龙江省供热体制改革研究[D]. 于帆.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9]供热计量在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研究[D]. 康红梅. 重庆大学, 2012(03)
- [10]浅谈低碳经济下的供热计量改革和探索[J]. 郑小静. 区域供热, 2011(03)
标签: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论文; 供暖系统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节能评估论文; 建筑能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