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级杂交稻组合特优898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肖慈生[1](2015)在《超级稻五丰优T025等双季杂交稻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通过对五丰优T025、泰优398、深优1029、荣优286亲本的生育特征观察,五丰优T025制种行比(厢比)、密度及“九二0”剂量试验,五丰优T025、泰优淦3号制种直播母本用种量的研究,分析了五丰优T025的高产制种技术特点,总结五丰优T025的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为杂交稻高产制种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丰优T025等双季杂交稻组合亲本在南城秋制种的主要生育特征特性母本五丰A、泰丰A、深95A和荣丰A的播始历期分别为64d、72d、73d、59d,主茎总叶片数分别是13.9叶、13.7叶、14.6叶、12.9叶,单株开花历期为13.8d、14d、14.6d、12.2d。不育系的盛花期能持续3~4d,花时主要集中在9:00~13:00,柱头外露率分别为80.1%、61.3%、78.1%、80.7%,柱头活力最长能维持7-8d,五丰A的柱头活力系数最高为2.17。父本昌恢T025、R398、R1029、R286的播始历期分别为75d、73d、83d、59d,主茎总叶片数分别为15.3叶、14.5叶、16.5叶、12.2叶。单株开花历期分别为12d、14d、14.8d、12d。恢复系的盛花期一般能维持3~4天,在花后的第2-3天出现开花高峰,花时主要集中在10:00-12:00。五丰优T025亲本的花遇指数高达0.83,达到了理想花期相遇。五丰优T025的异交性能优异其他三个杂交组合。五丰优T025秋制时父母本的播差期为13d,叶差为4叶左右,2、五丰优T025、泰优淦3号在南昌春制母本直播制种亲本的生育特征五丰A、泰丰A直播与移栽的用种量均为2.0Kg/亩,五丰A泰丰A直播母本平均总叶数为13.6叶、15.3叶,移栽母本为14叶、15.7叶。直播母本的播始历期为71d、83d,而移栽母本的则为74d、87d。在用种量相同的情况下,母本直播方式的主茎总叶数较移栽方式的多0.4叶,播始历期较移栽的短3-4d。当直播母本用种量为2.0Kg/亩时,五丰A、泰丰A的结实率最高为31.9%、31.7%,亩产为153.8Kg、58.6Kg。移栽的五丰A、泰丰A的结实率为30.1%、28.3%,亩产为147.3Kg、135.1Kg。五丰优T025母本直播的最佳用种量为2.0~2.25Kg/亩。泰优淦3号母本直播的最佳用种量为1.75~2.0Kg/亩。3、五丰优T025制种关键技术要点五丰优T025秋制种父母本的叶差为4叶,播差期为13d。在母本始穗期后两天内分两次喷施“九二0”,其剂量28g/亩为宜。五丰优T025秋制种父母本的佳行比为2:14,最佳厢宽为242.8cm。母本栽插密度为4×6寸。直播母本的用种量为2.0~2.25Kg/亩,五丰优T025春制母本直播制种父母本的播差期为24d。除草为主,生态防除与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法。巧喷“九二0”,在确保母本不包颈的情况下,喷施“九二0”的时期在抽穗达15~20%,喷施方法采用隔天喷施法。
翁国华,郭灵灵,何花榕,张丹,张水金[2](2011)在《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从科技队伍的建设、高新技术的跨越、科研平台的完善、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概述了"十五"、"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稻作科研发展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水稻所水稻科技的发展趋势,水稻科研的研究路线,以进一步保持水稻所稻作科技持续健康的发展,确保福建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魏雪娇,方加海,王来春[3](2011)在《杂交早稻新组合鄱优364》文中认为鄱优364是江西农业大学用鄱1A与R364配组育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好等特点,于2010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鄱优364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李晏军[4](2010)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文中研究说明杂交水稻作为一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一直领先世界已近50年,其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对中国,同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虽相对较晚,却在中国极端艰辛的环境中诞生,这与中国当时社会的技术需要的强大推动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饥饿的威胁。20世纪50年代末爆发的大饥荒,又一次夺走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粮食安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稳定与存亡,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致力于选育水稻良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为理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脉络,文章回顾了中国五十年代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概况,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起做好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准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全国科研大协作之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在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创新,不断攻克了三系配套关、良种选育关和制种关,使三系杂交籼稻在全国迅速大面积推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三系法育种研究还在上升阶段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了两系稻研究。水稻温光敏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现和温光敏不育系的育成,让两系法育种从科学设想成为现实。两系法育种从国家“863”科研立项到研究成功,历时也是近十年,同样是众多科研单位科研协作的结果。两系法育种从育种技术思路上由繁到简,成本大大降低,从高产目标向高产、优质、多抗综合目标转变。与三系法育种相比,两系法育种具有了明显的优越性,中国的稻作技术与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提出,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的稻作发展需要。超级稻育种的方法也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等现代高新技术统一了起来,育种理念也从“高产优质多抗”向“绿色环保”理念转变。计划运作已历时15年,每个阶段的育种目标都如期实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必然以其杰出的成就,为解决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节节推进,一直保持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到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杂交水稻学科逐步建立。杂交水稻技术范式是支起整个学科的灵魂,“袁隆平思路”成为杂交水稻技术范式公认的理论基础,众多的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方法是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的基本内容,其范式的形成是在科研实践中由外在信息不断作用于科研系统,通过系统内科研人员的吸收、交流、创造与传播逐步形成的。在杂交水稻科研系统内部,有了共同的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科研目标以及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学术权威等。与其他学科的形成一样,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同样也经历了朦胧意识期、自觉认识期、整体把握期和综合发展期四个阶段。杂交水稻学科在中国发展近半个世纪,从其理论构架、学术队伍、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等方面都已经进入综合发展。杂交水稻科研队伍的发展是杂交水稻学科发展的核心,其科研队伍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上下承继、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科研机构从国家到地方、从专门到综合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壮大,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一个能出成果、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研究领域,在科研激励方面,杂交水稻科研人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从社会地位、科研立项、科技奖励等方面都给予这个科研团队以最大的关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杂交水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并不很高,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从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来看,前期推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行政手段实现的,国家粮食政策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80年代初期,成果推广与技术创新是同步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推广成绩显着,杂交水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增产增收;从9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推广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产业化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转变,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并趋于稳定;超级稻的推广模式已臻成熟,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必将杂交水稻产业化推上一个崭新阶段。从整体上来看,杂交水稻的推广阶段经历了指令性计划发展阶段、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阶段、完全市场化产业模式发展阶段,产业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科研与企业体系分离、市场经营无序、种子区域封锁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利用市场机制良性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的融合、打通产业化环节、加强整治市场、把好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宏观调控全局、改善供求平衡外,还需要面向“WTO”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杂交水稻技术成果产业化融入国际化轨道,加速产业化发展。杂交水稻从1980年第一次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开始走出国门,到现今已有8个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推广中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已经超300万公顷。中国作为杂交水稻的策源地,为国际培训了大量的杂交水稻技术人员,策划召开了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议。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产区,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主要推广的区域,目前在亚洲的推广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都已经大面积种植中国杂交水稻。非洲有着水稻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但其稻作水平却很低,大量的稻米需要进口。近几年,中国杂交水稻在几内亚、马里、赞比亚、塞拉利昂、马达加斯加、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试种增产效果显着,各国政府均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应该存在较大的推广潜力。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将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但杂交水稻技术却已领跑世界近半个世纪,并还将继续领先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发明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国诞生绝非偶然,从技术的发明到技术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发展中国技术,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的技术国情,选择适应本国条件又能取得最大成效的技术,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用社会的发展来带动技术的发展,孕育出更多土生土长的像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原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中国科技振兴。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成功享誉世界。他科学研究的风格带动了杂交水稻科研团队的一批人,成就了杂交水稻科学事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科学精神的主音。其科学风格的形成既有他对水稻特有的洞察力、自身个性等Taste"的直接作用,也是杂交水稻科研实践的直接塑造。其超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始终贯穿于其科学实践中的创新品质构成了袁隆平科学风格的主要内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已经惠及全球,他的科学风格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科技人。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包括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三系法配套理论及技术规范的构建,建立了杂交水稻“从三系、两系到一系”育种理论的战略构想,提出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的一整套理论和技术路线并创新了核心种子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研究袁隆平个人为国家创造的经济价值那是难以计算,获得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文章采用有限的对照数据来论述基本问题。
徐淑英[5](2004)在《超级杂交稻组合特优898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优898高产、抗病、优质,深受农民欢迎。特优系列组合种子生产在质量把关上有特别要求选用优质亲本,选择温暖稳定气候时段抽穗扬花。严把隔离去杂关,攻搭丰产苗架、确保花期相遇、努力提高单产,防止人为机械混杂是提升种子质量的五个关键环节。
刘龙钦[6](2016)在《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利用五个不育系(天丰A、谷丰A、宜香1A、圣丰1A、圣丰2A)和5个恢复系(南恢716、南恢125、南恢516、南恢5648、南恢06)杂交,配组了25个组合,对亲本以及杂交组合的一些重要性状(8个农艺性状和9个米质性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包括超亲优势、竞争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以及遗传率等方面,探讨亲本的配合力情况以及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从而为选育丰产、稳定、高抗以及优质的晚籼杂交稻新组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的25个组合中,不同性状的优势表现不一样,在农艺性状中,在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这三个农艺性状表现优异于亲本,且天丰A和谷丰A的杂交新组合的产量表现较优。此外,宜香1A、圣丰1A的杂交新组合在株高上都优于对照Ⅱ优明86(CK)。在米质性状中,母本在这些性状上的表达起重要作用,故在以这些米质性状优异指标为育种目标的话,优先考虑选择母本在这些性状上表达优异的种质资源。其中,以圣丰1A为母本的杂交新组合在米质性状上均表现较优。2.根据杂交新组合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单穗长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与结实率、穗总粒数与结实率这三个性状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株高与单穗长、千粒重与穗总粒数这两对性状间呈现显着正相关,而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着。此外,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等这七个性状均表现正相关性,但均不显着。对于其杂种一代的单株产量的作用表现为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3.根据优势分析,不同性状的超亲优势表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中的超亲优势表现也不一致。不同性状所表现的竞争优势不同,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所表现的竞争优势也不相同。它们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都比亲本优异。此外,南恢125和南恢5648所表现出正向竞争优势的个数较多,且谷丰A/恢125的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表现较优。4.根据配合力的分析,无论在农艺性状上还是米质性状上,均表现突出,同一种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的方差均大于该性状的特殊配合力的方差,这说明一般配合力在这些性状上的表现作用比特殊配合力的作用影响更大。同一个组合在不同性状之间、同一个性状在不同组合之间的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育系(天丰A、谷丰A、和圣丰2A)和恢复系(南恢125、南恢5648、南恢716)在这八个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在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些性状上起主导作用,而父本在单穗长、单株产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这些性状上起重要作用。母本以圣丰2A和父本以南恢125、南恢5648、南恢716在这九个米质性状中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来说表现较好,尤其是米质口感及外观上表现较优,可以作为理想的亲本选择。5.根据遗传率的分析,在农艺性状上,株高、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这些性状的表现,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很容易通过对亲本的筛选来获得所期望的后代。在米质性状上,在长宽比、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这些性状上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很容易通过对亲本的筛选来获得所期望的后代。
蒋家平[7](2016)在《高产优质抗倒杂交中籼徽两优898选育及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选育徽两优898,并对其高产栽培、繁殖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徽两优898推广应用进行了探索。徽两优898由不育系1892S与恢复系YR0822配组而成,属于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全生育期133.6d,株高107.9cm,穗长23.8cm,每667m2有效穗数17.6万穗,每穗总粒数189.7粒,结实率83.8%,千粒重23.5g。稻瘟病综合指数2.8,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2,垩白粒率12%,垩白度1.9%,胶稠度7.8cm,直链淀粉含量13.0%。2012、2013、201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3.4%、4.0%和7.0%。2015年通过国审,编号为国审稻2015028。徽两优898育苗栽培在4月底5月初播种,秧田667 m2播种量不超过15kg,稀播育壮秧。秧龄25-30d,667 m2栽1.5万穴左右,每穴1-2粒种子苗。667 m2用纯氮15kg左右,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浅水栽秧,寸水保苗,返青后干干湿湿促分蘖,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后期忌断水过早。注意防治稻曲病等病虫害。机插秧做好翻地、整地和钵式毯状育苗工作,大田中注意争足穗促大穗;直播栽培做好整地、播种、除草、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合肥周边制种,第一期父本5月中旬播种,第二期父本推迟7-8d,母本与第一期父本差16d左右。第一期父本秧龄控制在35d以内;母本秧龄控制在22d以内。墒宽2.2m,行比1:12。父本株距16cm,每穴1-2苗。母本栽插规格16cm×14cm,每穴2-3苗。每亩施纯氮13kg左右,N:P:K比例为1:0.6:0.8。重点防治粒黑粉病。徽两优898产业化应用上通过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借助互联网+,建立示范点,召开观摩会,在产业化实施期间,预期将在安徽、湖北形成产业化45.0万hm2以上的规模,苏、豫、湘、赣、闽等省合计产业化21.7万hm2,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张忠旭[8](2009)在《北方杂交粳稻异交结实机制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奥林帕斯IX81荧光倒置显微镜和DP71单芯片彩色CCD相机软件,研究了杂交粳稻不育系柱头长度、宽度、面积、体积、开颖外露率、闭颖外露率和花柱长度、夹角、不育系开颖角度、午前花率及父本恢复系的产粉量;结合人工气候箱对恢复系花粉活力进行检测;并在杂交粳稻制种田调查了不育系和恢复系开花习性,分析了花期预测与调节技术,对不育系的柱头活力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北方杂交粳稻制种中对异交结实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以及异交结实率的变化规律、大面积杂交粳稻制种的花期预测和花期调节方法,旨在为北方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育系间和恢复系间的花时和花期存在着品种间差异,在选择确定一对母本不育系和恢复系制种时,要实现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花时、花期相遇的优化组合,以保证花期相遇。不同不育系和不同恢复系花期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因此,应改变过去传统的花期相遇标准即以始穗期来衡量花期是否相遇,而是采用开花高峰期相遇为标准。2.参试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系数的大小依次为:辽846A、辽02A、辽60A、辽99A、辽30A、辽39A、辽105A、辽5216A、屉锦A、秀岭A,相应的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趋势与此相近。说明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系数越强,不育系异交结实率越高。3.不育系花柱夹角与柱头闭颖外露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不育系柱头开颖外露率与柱头闭颖外露率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柱头面积、柱头长度、柱头宽度、花柱长度、颖花开颖角度与柱头闭颖外露率均呈正相关。不育系花柱夹角越大,其柱头闭颖外露率越高;不育系柱头开颖外露率越高,其柱头闭颖外露率越高。不育系柱头闭颖外露率和柱头开颖外露率的高低并非决定于某一个性状,而是决定于各性状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育系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与异交结实率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异交结实率与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之间的复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与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9.44+0.36x1+0.17x2+0.20x3+1.41x4(P<0.01,回归方程极显着)。要达到较高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应加强对柱头闭颖外露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的正向选择,特别加强对柱头闭颖外露率的选择。不育系柱头闭颖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通过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小,柱头闭颖外露率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不育系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柱头体积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较小,而通过柱头闭颖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间接效应较大。在杂交粳稻不育系选育和高产制种方面,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不育系的柱头闭颖外露率上,同时兼顾提高柱头开颖外露率、午前花率和选择较大体积柱头。4.恢复系花粉活力随离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在33℃以上高温胁迫下,处理时间越长,下降幅度也越大。不同杂交粳稻恢复系高温伤害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恢复系的籼性程度有关。水稻花粉不耐高温,花粉活力随离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在33℃以上高温胁迫下,处理时间越长,下降幅度也越大。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长度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与花药宽度正相关系数虽然也很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面积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体积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这说明花药的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体积越大,恢复系的产粉量越大,同时说明杂交粳稻花药的长度、宽度、面积以及体积与品种遗传性关系很大。5.采用幼穗剥查法、叶龄回归预测法、叶龄余数预测法、叶片日均长速预测法对花期进行预测,取得了很好效果。应用叶龄余数预测,要根据第二双零叶和伸长叶枕距来判断倒三叶,就能避免叶龄余数预测的不准确性。6.在杂交粳稻父本穗分化Ⅲ期,通过控水、增N、施用多效唑、割叶等多种处理延缓穗分化进程,最大可调节花期7d左右。单项措施的效应为割叶>施多效唑>增N>排水。多项措施的累加效应大于单项措施效应,但其总效应小于各单项措施效应之和。割叶、施多效唑皆对父本植株高度和单株花粉量有显着负向影响。过量增施多效唑,导致颍花退化,造成穗顶部秃尖。割叶、施多效唑与增施N肥结合,有互补效应。
易俊良,陈立云[9](2006)在《超级杂交稻的生育特性与超高产栽培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现有超级杂交稻组合由于把杂种优势与优良的株叶形态较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其具有特殊的生育特性,表现在:1)具高的叶面积指数(LA I)和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2)具有大穗优势和高结实率;3)发达的根系是实现超高产的基础;4)茎秆粗壮抗倒。根据其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实践,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高产优化群体的创建以及相应的高产栽培策略和栽培技术要点。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水稻轻型节本相应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陈琳,池泽清,郑云康,黄欣[10](2006)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文中认为$F编者按$E: $T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将“海峡西岸”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全国“两会”又将“海峡西岸”正式写入《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
二、超级杂交稻组合特优898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级杂交稻组合特优898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超级稻五丰优T025等双季杂交稻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超级稻研究进展 |
1.1 超级稻育种的起源 |
1.2 中国超级稻育种的发展 |
2 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概况 |
2.1 中国杂交稻制种进展研究 |
2.2 国外杂交稻制种状况 |
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超级稻五丰优T025等双季杂交稻组合亲本特征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材料种植 |
1.3 亲本开花习性调查 |
1.4 亲本异交性能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亲本开花习性 |
2.2 亲本异交性能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超级稻五丰优T025秋制种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材料种植 |
1.3 五丰优T025亲本对应的叶龄动态调查 |
1.4 五丰优T025制种最佳行比(厢比)的确定 |
1.5 “九二0”喷施剂量试验 |
1.6 母本栽插密度试验 |
2 结果分析 |
2.1 父母本花期相遇的对应叶龄动态 |
2.2 五丰优T025制种最佳行比(厢比)对行平结实率的影响 |
2.3 不同剂量“九二0”对五丰A节间长、株高、结实率等的影响 |
2.4 母本栽插密度对五丰优T025制种产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4 超级稻五丰优T025秋制种技术要点 |
第四章 超级稻五丰优T025春制母本直播制种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叶龄动态调查 |
1.3 母本直播制种用种量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直播母本与栽插母本的生育特性和叶龄动态 |
2.2 母本直播与移栽的苗情比较 |
2.3 母本直播与移栽的群体抽穗动态 |
2.4 母本直播与移栽的开花动态 |
2.5 群体穗粒结构及产量表现 |
3 小结与讨论 |
4 五丰优T025直播制种技术要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队伍进一步优化 |
2 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
2.1 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
2.2 二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
2.3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
2.4 生物技术育种 |
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2.6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
2.7 优质稻选育 |
3 科研平台建设明显改善 |
4 取得了丰硕成果 |
5 科研成果效益显着 |
6 科研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
7 科研理论进一步提高 |
8 服务三农成效凸显 |
9 展望 |
(3)杂交早稻新组合鄱优364(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
2 产量表现 |
3 主要特征特性 |
3.1 农艺性状 |
3.2 生育期 |
3.3 抗 性 |
3.4 米 质 |
4 栽培技术要点 |
4.1 适时早播, 培育壮秧 |
4.2 适龄早栽, 合理密植 |
4.3 肥水管理 |
4.4 病虫防治 |
5 制种技术要点 |
5.1 播 种 |
5.2 移 栽 |
5.3 肥水管理 |
5.4 喷施“九二○” |
5.5 加强病虫防治 |
5.6 产 量 |
(4)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动态 |
(一)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分时段的发展研究的着述 |
(二)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着述 |
(三)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文献着述 |
(四) 关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及其技术推广的文献着述 |
(五) 关于对袁隆平的研究 |
(六) 关于各类媒体的科技新闻报道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 历史文献法 |
(二) 历史逻辑法 |
(三) 统计分析法 |
(四) 实地调查访谈法 |
五、创新与研究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进程 |
第一节 水稻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 |
1.1 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概况 |
1.2 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三系配套技术 |
2.1 三系配套技术思路的确立 |
2.2 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性的选育 |
2.3 三系配套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
第三节 两系配套技术 |
3.1 温光敏核不育研究概况 |
3.2 两系法制种程序及其优越性 |
第四节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
4.1 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
4.2 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 |
4.3 超级稻选育概况 |
4.4 绿色超级稻——水稻育种新概念 |
第二章 中国杂交水稻学科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学科队伍的发展与科研激励 |
1.1 两院院十是学术团队的核心力量 |
1.2 从科研协作中成长起来的学术中坚 |
1.3 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育种专家 |
1.4 快速成长的中青年学者 |
1.5 科研激励 |
第二节 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 |
2.1 从课题组到协作组 |
2.2 从省级研究机构到国家研究中心 |
2.3 分中心机构的建立 |
2.4 其他科研机构概况 |
第三节 杂交水稻学科知识的演化 |
3.1 第一阶段:朦胧意识期 |
3.2 第二阶段:自觉认识期 |
3.3 第三阶段:整体把握期 |
3.4 第四阶段:综合发展期 |
第三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 |
第一节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历程 |
1.1 在试验、示范中积累经验 |
1.2 在徘徊调整中稳妥发展 |
1.3 在体系完善中全面推广 |
1.4 在模式转变中稳定发展 |
1.5 超级稻推广 |
第二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进程 |
2.1 指令性计划发展时期 |
2.2 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时期 |
2.3 市场化产业模式全面发展时期 |
2.4 杂交种子繁制体系的发展 |
第三节 杂交水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3.1 解决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推动科研与企业体系融合 |
3.2 解决经营无序状态,保证杂交种子质量 |
3.3 打破种子区域封锁,宏观调控供求失衡 |
3.4 发挥技术领先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
第四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的推广 |
第一节 技术交流与技术培训 |
1.1 与国际水稻所(IRRI)的合作研究与启示 |
1.2 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 |
1.3 国际培训概况 |
第二节 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 |
2.1 对美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
2.2 与印度的技术合作开发 |
2.3 与印度尼西亚的技术合作开发 |
2.4 与马来西亚等国的技术初步合作 |
第三节 技术贸易与边境贸易 |
3.1 对越南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
3.2 对菲律宾的技术贸易及其技术推广 |
第四节 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 |
4.1 对巴基斯坦的技术支持 |
4.2 对缅甸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
4.3 对孟加拉的技术支持与援助 |
4.4 对非洲大陆的技术援助 |
第五章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明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需要的动因分析 |
1.1 政治需要的推动 |
1.2 经济需要的推动 |
第二节 文化动因与饥饿启迪 |
2.1 悠久的稻作历史 |
2.2 传统文化的动因 |
2.3 饥饿的启迪 |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
3.2 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激励 |
3.3 科研大协作的制度创新 |
第四节 技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
4.1 无性杂交的尝试 |
4.2 “人工去雄”方法的瓶颈 |
4.3 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困惑 |
4.4 远缘杂交方面的探索 |
第六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主要贡献 |
第一节 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
1.1 对自然的感悟力是袁隆平科学风格形成的基础 |
1.2 个性心理是成就袁隆平科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
1.3 杂交水稻技术范式直接塑造了袁隆平的科学风格 |
1.4 创新意识是袁隆平科研创新的逻辑起点 |
1.5 科研实践是袁隆平科学风格的外在表现 |
第二节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 |
2.1 三系配套理论及其技术规范的构建 |
2.2 完整地提出了“袁隆平思路” |
2.3 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 |
2.4 创立了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 |
第三节 在科研方法上的主要贡献 |
3.1 在科研实践中强化了观察和实验作用 |
3.2 在技术创新中对逐步逼近法的运用 |
3.3 在技术思路上的突破与类比联想法的妙用 |
3.4 在科研实践中重视对直觉和灵感的把握 |
第四节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4.1 巨大的经济效益 |
4.2 显着的社会效益 |
参考文献 |
(一) 专着类 |
(二) 论文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立项 |
致谢 |
(6)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晚籼杂交水稻的研究概况 |
1.1 杂交水稻的发展 |
1.2 晚籼杂交稻的研究现状 |
1.3 晚籼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
1.4 晚籼杂交水稻的应用 |
2 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研究概况 |
2.1 农艺性状的研究 |
2.2 稻米品质的研究 |
3 杂交水稻的配合力与遗传力的研究概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剂药品 |
1.1.3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农艺性状的测定 |
1.2.2 品质性状的测定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分析 |
2.1.1 晚籼杂交水稻的亲本及其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分析 |
2.1.2 晚籼杂交水稻的各农艺性状间的简单的相关性分析 |
2.1.3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的超亲优势的分析 |
2.1.4 晚籼杂交水稻的竞争优势分析 |
2.1.4.1 晚籼杂交水稻的不同的杂种一代组合的平均竞争优势 |
2.1.4.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 |
2.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
2.2.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一代8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2.2.2 晚籼杂交水稻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2.2.2.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
2.2.2.2 晚籼杂交水稻的恢复系及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与其表型值的相关分析 |
2.2.2.3 晚籼杂交水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其平均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 |
2.2.3 晚籼杂交水稻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2.2.4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种的遗传方差与群体配合力方差 |
2.2.5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率估计 |
2.3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 |
2.3.1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的九个米质性状表现分析 |
2.3.2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九个米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2.3.3 晚籼杂交水稻的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 |
2.3.4 晚籼杂交水稻的米质性状的遗传方差与群体配合力方差 |
2.3.5 晚籼杂交水稻的杂交组合的各米质性状的遗传率估计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产优质抗倒杂交中籼徽两优898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现状 |
1.1.1 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 |
1.1.2 稻米品质育种研究 |
1.2 世界水稻生产情况 |
1.2.1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
1.2.2 世界水稻生产主要特点 |
1.3 中国水稻生产现状 |
1.4 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 |
1.4.1 安徽省水稻品种应用情况 |
1.4.2 安徽省水稻生产上品种应用的问题与趋势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引言 |
3 |
3.1 徽两优898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研究 |
3.1.1 徽两优898选育情况 |
3.1.2 徽两优898特征特性 |
3.2 徽两优898的三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
3.2.1 模式一:徽两优898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
3.2.2 模式二:徽两优898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
3.2.3 模式三:徽两优898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
3.3 徽两优898的高产制种技术 |
3.3.1 制种目标 |
3.3.2 制种技术方案 |
3.4 徽两优898推广应用 |
3.4.1 徽两优898的产业化形式 |
3.4.2 徽两优898的产业化条件 |
3.4.3 产业化实施 |
3.4.4 产业化效益分析 |
4 总结与讨论 |
4.1 徽两优898的选育及品种特征特性 |
4.2 徽两优898在三种栽培模式下的高产栽培技术 |
4.3 徽两优898高产制种技术 |
4.4 徽两优898的推广应用 |
4.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北方杂交粳稻异交结实机制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杂交稻研究进展 |
1 杂交稻研究进展概述 |
2 杂交稻制种原理 |
3 影响杂交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因素 |
4 确保杂交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 |
5 两系法制种技术的研究 |
6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的研究 |
7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群体不育系异交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育系的开花习性 |
2.2.2 不育系的柱头生活力 |
2.2.3 不同不育系与同一父本制种的异交结实率 |
2.2.4 不育系雌蕊及颖壳物理性状 |
2.2.5 不育系雌蕊物理性状与柱头外露率的关系 |
2.2.6 不育系雌蕊物理性状间的关系 |
2.2.7 不育系异交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
2.2.8 不育系与同一恢复系的制种技术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2.3.1 不育系的花时与花期对杂交粳稻制种的影响 |
2.3.2 不育系柱头活力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
2.3.3 不育系雌蕊物理性状与柱头外露率的关系 |
2.3.4 不育系异交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 |
2.3.5 花期预测 |
第三章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群体恢复系异交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恢复系的开花习性 |
3.2.2 气候条件对恢复系花粉活力的影响 |
3.2.3 恢复系的产粉量 |
3.3 本章小结 |
3.3.1 恢复系的花时和花期对杂交稻制种的影响 |
3.3.2 不同环境条件对恢复系花粉活力的影响 |
3.3.3 恢复系产粉量与花药物理性状的关系 |
第四章 北方杂交粳稻制种花期调节延迟处理效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父本花期的影响 |
4.2.2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父本株高的影响 |
4.2.3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父本颖花数的影响 |
4.2.4 不同延迟处理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方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亲本异交特性研究 |
5.2.2 恢复系C418制种群体特性 |
5.2.3 亲本播始历期与主茎叶片数 |
5.2.4 花期预测与花时 |
5.2.5 从播种到始穗的双亲叶龄差 |
5.2.6 制种的理想群体结构 |
5.3.本章小结 |
5.3.1 亲本的花期与花时对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 |
5.3.2 花期的预测方法 |
5.3.3 制种的群体结构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
6.1 不育系和恢复系花时花期性状的优化组合 |
6.2 花期相遇标准 |
6.3 不育系柱头活力系数 |
6.4 与不育系柱头外露率有关的雌蕊物理性状 |
6.5 与不育系异交结实率有关的异交性状 |
6.6 恢复系的花粉活力 |
6.7 恢复系的产粉量 |
6.8 花期预测 |
6.9 花期调节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9)超级杂交稻的生育特性与超高产栽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超高产栽培措施的提出 |
2 超级杂交稻组合的生育特性及超高产优化群体的创建 |
2.1 超级杂交稻组合的生育特性 |
2.1.1 具高的叶面积指数 (LAI) 和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 |
2.1.2 具有大穗优势和高结实率 |
2.1.3 发达的根系是实现超高产的基础 |
2.1.4 茎秆粗壮抗倒 |
2.2 超高产优化群体的创建 |
3 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栽培实例 |
4 超高产栽培的技术问题研究及超高产栽培策略 |
四、超级杂交稻组合特优898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级稻五丰优T025等双季杂交稻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研究[D]. 肖慈生.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8)
- [2]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科研回顾与展望[J]. 翁国华,郭灵灵,何花榕,张丹,张水金. 福建稻麦科技, 2011(04)
- [3]杂交早稻新组合鄱优364[J]. 魏雪娇,方加海,王来春. 杂交水稻, 2011(06)
- [4]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D]. 李晏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超级杂交稻组合特优898优质高产制种技术[J]. 徐淑英. 福建稻麦科技, 2004(04)
- [6]晚籼杂交水稻重要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D]. 刘龙钦.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7]高产优质抗倒杂交中籼徽两优898选育及应用[D]. 蒋家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3)
- [8]北方杂交粳稻异交结实机制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D]. 张忠旭.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9]超级杂交稻的生育特性与超高产栽培策略[J]. 易俊良,陈立云. 作物研究, 2006(05)
- [10]一粒种子改变世界[N]. 陈琳,池泽清,郑云康,黄欣. 海峡财经导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