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洛市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尹琳娜[1](2020)在《陕西三友公司农产品营销策略改进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更是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农产品是人们日常饮食中最基本且消费频率最高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日益提高,对健康饮食的关注与日俱增,养生饮食习惯也向营养全面、绿色健康靠拢。现代人每天生活和工作都要面对大量来自手机、电脑和各种机器的辐射,而橡子作为一种天然野生植物资源,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其中所含的活性多酚有抗衰老、清除人体自由基、提高免疫力、排除人体内重金属的保健作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橡子行业的崛起意义重大。三友公司的橡子加工产品因其绿色天然无公害营养保健,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是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也是陕西省内橡子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公司尚处在发展的初期,本文基于此背景,对三友公司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进行改进研究。本文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査和市场调研,并以调研结果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作为分析依据,据此给出相关策略的改进建议和保障措施。首先,对三友公司的基本概况进行了介绍,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公司的宏观环境以及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公司的竞争环境,从公司资源和公司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公司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又运用IFE/EFE矩阵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判断,由此得知三友公司的发展状况较好;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更加全面了解消费者需求情况,并结合上述环境分析,对公司的特色农产品进行STP定位,将公司的消费人群定位为收入水平较好、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老年消费者。接着通过上述分析和调查,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过程和有形展示等方面提出营销组合策略的改进方案。最后,为确保营销策略改进方案有效实施,从建立客户需求战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和健全营销管理制度四个方面提出实施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从而为三友公司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改进的顺利完成提供有效保障。本文从多角度论述三友公司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理念和策略,为公司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三友公司的持续发展和营销策略改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史婕[2](2020)在《“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基于多年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提出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道路。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因此,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成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新四化”发展战略的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有着“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巨大潜力的城市群,其耦合协同发展的推进是区域的经济需求,也是减小东西部差异化,完善我国“新四化”战略的需要。但目前来看,探索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非常少,所以本文选取此主题可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首先以理论阐述为基础,明晰了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的定义及特征;其次,加入城市群下辖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分析,通过构建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水平测度模型,选取关中平原城市群12个城市、2009-2018年数据,从城市群整体及下辖城市层面、“新四化”层面系统地测度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各个子系统的发展现状均处于起始阶段,区域内东南部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呈现中部偏东部城市发展较好的局面,较高水平新型城镇化以中部城市为主(剔除咸阳),城市群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均衡且西安市的辐射作用明显;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度发展不均衡,空间上综合表现为“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整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外圈包裹中心”的蔓延形式;城市群“新四化”协调度空间上综合表现为“南部与中心偏东部较高”的特点,整体呈现“由南向北,中心向外扩散”的蔓延形式;关中平原城市群各个下辖城市“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能力层次不齐,整体信息化增长水平明显强于其他“三化”,基本表现为部分“两化”耦合协同发展。综合来说,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群效应较明显,各单元联动性较弱,整体发展效益较低,“新四化”发展缺少动能,区域差距较大。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新四化”耦合协同水平及各个子系统发展情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李拴曹,党文丽[3](2020)在《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文中认为该文介绍了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市场培育、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工厂化生产与家庭作坊并重共同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为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刘文新[4](2020)在《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文中指出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维持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穷人而言,家庭的取水时间与成本、与水资源有关的卫生健康问题、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和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往往更易受到短期冲击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人口密度增加、资源竞争加剧、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加剧了数百万人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往往被认为是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前提条件。然而,水资源是动态的系统,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直接的,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及环境交互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我国也有着自身固有的发展问题。受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的影响,国家在水资源的分配与建设上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却忽视了农村水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了农村水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恶化以及用水矛盾四者交织在一起,成为限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集中于用水效率的测度,而忽略了社会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于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水资源驱动因子方面的研究,而忽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制约了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精确性与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二,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之间存在怎样的失衡关系?第三,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解决城乡水资源发展失衡难题?基于此,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了有关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水贫困理论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理论基础的详细解读,我们构建了水贫困理论下的水贫困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测算了西北地区各地市2000-2017年的城市水贫困程度和农村水贫困程度,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与环境五个维度全面评价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其次,尝试考虑将城乡分割的视角引入到水贫困的分析框架内,以期更加准确地掌握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的失衡情况;最后引入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农村水资源发展失衡的时间模拟演化及空间关联程度,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市之间的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水贫困程度在0.118-0.443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显着提高。农村水贫困得分在0.146-0.352之间,整体得分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农村水资源系统的发展状况缓慢改善。城市水资源的两极分化要比农村水资源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通过运用最小方差法对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进行判定,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使用维度和环境维度等为影响城市水贫困和农村水贫困的共同驱动因素,说明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不仅与地理空间有关,还与用水效率、生态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的测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分析出城市-农村水贫困复杂系统的共生类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协同型、竞合型(城市优先型与农村优先型)以及冲突型。城市-农村的合作强度存在显着的不平衡。研究区域的52个地市中有36个地市存在明显的竞争和矛盾,另外16个地市从参数上看是协同型区域,然而,其中有5个地区处于低水平的协同阶段。这表明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和农村水资源的发展失衡关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70%的地区仍处于相互制约或孤立发展的状态。第三,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滞后性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为主;2017年,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为主。西北地区城市水资源与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失衡程度呈现一种恶化的趋势。同时,按照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创造性地引入了ARMA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失衡性的未来五年进行预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失衡性将于2021年出现拐点,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第四,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性测算结果表明:在2000-2017年间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城乡水资源的失衡性明显加剧,这进一步验证了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结论。同时,失衡性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呈现出空间集聚。这表明空间因素对于城市-农村水资源的失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从失衡性的空间布局来看,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贫困的协调发展性的空集聚情况先增后减,异质性先减小,然后不断增大;得出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的空间集聚区,高高区域和低低区域的显着性水平很高。通过对空间差异的把握,有助于缩小西北地区城市-农村水资源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在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西北地区城乡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设计原则及政策措施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子,可以确定政策干预的优先次序。基于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计算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管理方式、立法、产权、城乡一体化、投资、补偿以及水资源保护意识这七个方面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行政集权,明确下级管理部门的权责;(2)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3)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实现三权合一的管理制度;(4)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保障农村与城市地位对等;(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6)改进水资源补偿制度,探索合理的奖惩机制;(7)树立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李真[5](2019)在《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乡村产业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关键抓手,也是解决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出路、第二三产业发展路径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产业转型离不开以乡村空间所提供的基础发展平台与物质支撑。所以,探索广泛而又差异化的乡村产业与空间协同作用的规划方式、方法也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然而,乡村空间规划在面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陕南地区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即是其中的典型之一。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的分布范围、数量及人口比例占陕南地区四种地理地貌类型(河谷川塬、浅山丘陵、中山和高山)中最高。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所致,现有村庄之间联系较为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本地区乡村产业转型的加速,该地区乡村空间环境质量差、乡村空间规划无序、产业与空间的黏度低、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缺乏协同作用等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以陕西南部广阔的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籍此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空间组成特征、发展规律、规划对策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研究。首先,将该地区乡村现状产业进行基础调研归纳总结,分析传统格局下乡村产业与空间的组合规律;其次,分析归纳转型背景下产业的基本类型及乡村空间演变的特征及现实发展问题、困境;最后,针对产业转型的不同乡村类型,指出相对应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策略,进而推动浅山丘陵地区乡村发展。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陕南浅山丘陵地区在未来主要出现以农业生产型、工业带动型、旅游发展型三种代表性的产业转型乡村类型,其中以第一、三种乡村类型为主;(2)各转型类型乡村产业空间的布局,应结合该乡村传统产业转型趋势、转型可能性以及乡村空间承载力,产业空间布局与乡村生活空间布局协同发展;(3)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乡村生活空间规划要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结合乡村生产空间布局、保障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陈越[6](2019)在《商洛花鼓戏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商洛花鼓戏才走出商山洛水,从寂寂无名完成扬名四海的蜕变。国内对于商洛花鼓戏的研究相对也多了起来,但与其他地方小剧种来说不算多,研究的面也相对的单一,集中在花鼓戏的不同侧面,比如具体单一到商洛花鼓戏的某一作品,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作品的某一方面,或者是相对宏观的不够深入的研究商洛花鼓戏的文化意义、价值承载、审美特性、保护抢救等,所以本文拟将对商洛花鼓戏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将全景式扫描商洛花鼓戏的发展脉络、文化源流,为商洛花鼓戏提供一个发展图谱,为后来者研究提供史料。探源商洛花鼓的流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点对商洛花鼓戏做一个梳理:(一)追溯商洛花鼓戏发展的概况,包括商洛花鼓戏的孕育萌芽,商洛花鼓戏的早期型态,商洛花鼓戏的正式形成,即商洛花鼓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包括花鼓与民俗的关系,花鼓与民间歌舞的关系以及其他;(二)商洛花鼓戏的流布和班社艺人,花鼓艺人集散地,鼓各县班社情况,(三)商洛花鼓戏的舞台艺术,包括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花鼓戏的表演体制等;(四)商洛花鼓戏的现存剧目概况,包括经典旧剧目,现代新剧;(五)商洛花鼓戏现状、发展和出路,包括商洛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商洛花鼓戏的发展、商洛花鼓戏的出路、商洛花鼓戏的多元思考等;最后,探讨商洛花鼓戏当下的发展动向,以及其所具备的历史文化、民间娱乐、认知教育、精神审美等多元价值,在前人的研究上完备资料,丰富和完善有关商洛花鼓戏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民俗文化研究。
吉楠[7](2019)在《金融支持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日渐完善,金融机构响应政策号召,逐步下沉到农村开展涉及农村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农业信息化和大数据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的金融业务。与此同时,农村发展也面临着资金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支农效率低下以及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如何构建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了扫除农业发展障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农村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绩效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文献梳理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金融支持和特色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研究区域农村金融、特色产业发展历程及特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农村金融和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计算出农村金融和特色农业发展的综合指数,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将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分为产出、收入和绩效三个维度,实证分析农村金融结构、效率和规模分别对它们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商洛市农村金融发展对特色农业发展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特色农业发展有显着正向影响;农村金融效率影响为正,但不显着;农村金融结构对特色农业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形成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议商洛市应采取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资金向资本存量的转化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涉农贷款实施差异化监管等具体举措。
孙铱[8](2018)在《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新三板”挂牌交易,有利于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产权改革,增强公司治理有效性,加快构建合格的市场主体;有利于从外部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进而强化外部市场约束,加强市场监督;有利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定项募股和发行优先股,及时补充资本;有利于为进一步登陆“沪市”“深市”等主板交易所市场提供跳板和渠道;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和地位。本文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基础理论进行整理分析,明确了商洛农商银行选择上市作为融资渠道,选择“新三板”作为上市路径。进一步对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分别对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环境、内部动因、外部动因进行论证;对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条件达标、指标分析、商业模式、经营成果、效率等方面进行论证。对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拟在新三板上市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整理上市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发现的问题提出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的对策及建议。研究表明,农村商业银新三板上市能够实现宽融资渠道,提高股份流动性,完善企业资本结构,发现股权内在价值,提升社会形象等目标,是促进农商银行发展的重要渠道,但也存在改制达标的压力较大、股权结构及股东人数不合理、独立性易受影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需在完备自身的管理提升经营指标,适当调整股权结构及股东人数,增强法人治理的独立性等方面做好上市准备工作。建议商洛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新三板推动农商银行的公司治理前沿化,价值探索跨越化,融资渠道多元化,股权激励与股份流转市场化,品牌提升和信用增值最大化,并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对辖内G农商银行新三板上市进行了案例推演,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方案以及前、中、后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对辖内其他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具有指导性。
刘龙龙,白志华[9](2017)在《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不仅决定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效率和农民的实际收益,也对于一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商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商洛市在全市积极建设秦岭美丽乡村,逐步实现村村是景点,户户农家乐,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发展。本文分析了商洛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商洛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乡村旅游资源精品缺乏、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通过科学系统规划、注入更多文化元素、打造商洛乡村旅游品牌、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规范化管理、多渠道加大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发展路径。
王晓丹[10](2017)在《陕西省商洛市政府类农业网站调查分析与构建》文中指出农业网站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信息平台,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高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使当地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认为构建地方政府类农业网站,使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对于加快商洛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具有望提高农业信息管理效率、促进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化等重要意义。围绕国内外政府类农业网站发展现状,梳理商业模式理论,分析典型商业模式特点,探究地方政府类农业网站在政务公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运营机制,分析了以商洛农业网建设发展情况,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面对面询问、互联网数据分析等调查方法,调查商洛市农业网站的信息体系、形式设计、用户满意度等内容,分析得出地方政府类农业网站具有信息网络框架完整、管理制度全面、责任落实、信息覆盖面全、经验丰富、智力储备充实等优势,同时存在影响力小、服务不平衡、信息利用率低、形象缺乏管理等问题。论文综合商业模式理论,从地方政府类农业网站构建的运营模式定位、信息体系建设、形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对商洛农业网网站进行全方位精细化构建,提出定位、内容、形势三个环节。1.定位环节包含“两个关系”的定位,一是满足“需求关系”,查摆组织方和服务对象网站需求,定位符合价值需求,服务精准。二是满足“权责关系”,确定“ppp”权责模式,确保网站可持续健康运营。2.内容环节通过商洛农业网通过信息路线、信息流通、信息管理的三方面来进行信息体系构建。一是在信息路线上构建“两条线”模式,建立信息完善机制,加强地方特色品牌构建和支撑的农业信息服务;二是在信息管理上构建“会员制”信息管理模式,建立会员制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实名认证会员制商业模式,围绕网站品牌建设,开展品牌化推广、政企信息共享、电商服务等服务内容,提高网站社会效益,发掘促进特色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经济效益。三是在信息流通上构建共享信息传播模式,通过建立多平台资源共享云机制,使信息服务平台体系化,整合商洛市农业参与者信息资源,丰富农业数据信息种类,提高信息流通度和资源利用率,指导地方农业信息化发展,打开制约商洛农业信息服务的瓶颈。3.形式环节通过网站形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高起点的“4维策划”形象策划模式,从长、宽、深、时间四个维度进行网站形象设计,提高网站形象品质;二是构建品牌化管理模式,提高网站辨识度和影响力,强化“商洛农业”品牌推广,促进全市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三是长效化管理网站形象,实施栏目责任制,保证网站栏目更新速度和稳定性。本文从网站各个角度的全方位分析商洛农业网的内容和形式,明晰网站的优势和存在问题。通过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会员制等商业模式,革新全市农业参与者信息收录方式,丰富全市农业数据统计种类,提供更权威、实用、及时信息资源,打开商洛市农业网站发展瓶颈的突破口。通过多个农业信息平台同步建设,构建商洛市多平台资源共享云机制,最大限度提高信息流通度和资源利用率。
二、商洛市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洛市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三友公司农产品营销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特色农产品及橡子加工产品 |
2.1.1 特色农产品 |
2.1.2 橡子加工产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绿色营销理论 |
2.2.2 网络营销理论 |
2.2.3 STP理论 |
2.2.4 4P营销理论 |
2.2.5 7P营销理论 |
第3章 三友公司农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三友公司基本概况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2 购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3.3 潜在竞争者进入分析 |
3.3.4 替代品的替代分析 |
3.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
3.4 三友公司内部环境 |
3.4.1 资源分析 |
3.4.2 能力分析 |
3.5 三友公司SWOT分析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5.3 机会 |
3.5.4 威胁 |
3.6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6.1 EFE矩阵分析 |
3.6.2 IFE矩阵分析 |
第4章 三友公司农产品营销策略改进 |
4.1 消费者分析 |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1.2 调研统计与结果分析 |
4.2 确定目标市场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选择 |
4.2.3 目标市场定位 |
4.3 三友公司营销组合策略改进 |
4.3.1 产品策略 |
4.3.2 定价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4.3.5 人员提升策略 |
4.3.6 过程策略 |
4.3.7 有形展示策略 |
第5章 实施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5.1 树立顾客需求观念 |
5.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
5.3 建立有效反馈机制 |
5.4 健全营销管理制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特色农产品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
(2)“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新四化”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1 “新四化”各子系统概念综述 |
2.1.2 “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理论 |
2.2 “新四化”各子系统间互动机制 |
2.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其他“三化”的精准基石 |
2.2.2 工业化是其他“三化”的动力源泉 |
2.2.3 新型城镇化是其他“三化”的重要载体 |
2.2.4 信息化是其他“三化”的加速剂 |
第三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发展现状及评价体系构建 |
3.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发展现状 |
3.1.1 关中平原城市群简介 |
3.1.2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现状 |
3.2 “新四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
3.2.2 子系统发展指数计算方法的引入 |
3.2.3 确定“新四化”各子系统发展指数 |
第四章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测度 |
4.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测度 |
4.1.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的构建 |
4.1.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评价等级 |
4.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
4.2.1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
4.2.2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历年耦合度分析 |
4.2.3 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四化”历年协调度分析 |
4.3 关中平原城市群下辖地区“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势与特点 |
1.1 产业独具优势 |
1.2 产业发展迅猛 |
1.3 循环模式主导 |
1.4 增收带贫显着 |
1.5 工厂化生产蓬勃发展 |
1.6品牌创建不断推进 |
1.7 科技含量提升 |
1.8 规划引领未来 |
2 存在问题 |
2.1 食用菌专业市场建设滞后 |
2.2 产品研发深加工薄弱 |
2.3 原料及废弃菌棒的处理问题 |
2.4人工成本高 |
2.5 缺乏地方技术标准 |
2.6 技术服务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 |
3 对策建议 |
3.1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
3.2大力培育食用菌专业市场 |
3.3 招商引资,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
3.4 实行工厂化生产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 |
3.5 大力发展草生类、珍稀菌类 |
3.6 加强废弃菌包的循环利用 |
3.7 加快制定地方技术标准,加强技术服务 |
(4)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C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水资源量评价 |
1.3.2 水资源系统评价 |
1.3.3 城乡水资源评价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水资源短缺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
2.1.2 水贫困概念界定 |
2.2 水贫困的理论框架 |
2.2.1 水贫困的理论解读 |
2.2.2 水贫困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
2.2.3 水贫困的框架结构 |
2.3 理论基础 |
2.3.1 水资源评价理论 |
2.3.2 贫困经济学理论 |
2.3.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
2.3.4 城乡发展理论 |
2.4 总体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3.1 研究区域的界定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3.2.1 自然状况 |
3.2.2 社会经济状况 |
3.3 研究尺度与数据来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测算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模型构建 |
4.2.1 WPI模型 |
4.2.2 LSE模型 |
4.2.3 变权重模型 |
4.2.4 核密度模型 |
4.3 变量选取 |
4.3.1 资源维度 |
4.3.2 设施维度 |
4.3.3 能力维度 |
4.3.4 使用维度 |
4.3.5 环境维度 |
4.4 指标冗余性检验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冗余性分析 |
4.5 基于WPI模型的城乡水贫困测算 |
4.5.1 城市水贫困评价 |
4.5.2 农村水贫困评价 |
4.6 基于LSE模型的城乡水贫困驱动因素分析 |
4.6.1 城市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
4.6.2 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类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失衡性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方法选择:共生模型 |
5.3 城乡水贫困的共生演化机制 |
5.4 城乡水贫困的失衡关系分析 |
5.4.1 协同型区域 |
5.4.2 竞合型区域 |
5.4.3 冲突型区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滞后性及时间演化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方法选择:脱钩模型 |
6.3 城乡水贫困的脱钩关系分析 |
6.4 城乡水贫困失衡性的模拟预测 |
6.4.1 计量模型选择 |
6.4.2 模型的检验 |
6.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及空间异质性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方法选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7.2.1 全局自相关 |
7.2.2 局部自相关 |
7.3 城乡水贫困的协调性分析 |
7.4 城乡水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7.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7.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必要性 |
8.2.1 水资源分配不公 |
8.2.2 基础设施投入不均 |
8.2.3 水资源环境恶化 |
8.2.4 管理与技术人才不匹配 |
8.3 水资源管理政策设计的原则 |
8.3.1 坚持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先 |
8.3.2 兼顾城乡用水公平 |
8.3.3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
8.3.4 注重水资源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
8.4 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若干建议 |
8.4.1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
8.4.2 强化水资源法律保障与监督体系 |
8.4.3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
8.4.4 加速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发展 |
8.4.5 改革水利设施投资制度 |
8.4.6 完善水资源补偿政策 |
8.4.7 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乡村发展的时代背景 |
1.1.2 乡村产业转型——一个乡村发展的社会背景 |
1.1.3 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对象 |
1.3 基本概念辨析 |
1.3.1 产业及乡村产业 |
1.3.2 产业转型 |
1.3.3 乡村空间 |
1.3.4 乡村空间规划 |
1.4 研究意义 |
1.4.1 完善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研究类型 |
1.4.2 有助于差别化的进行乡村规划策略引导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
2.1.2 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
2.1.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乡村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 |
2.2.2 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
2.2.3 产业转型下的乡村空间研究 |
2.3 产业转型下乡村空间规划相关实践研究 |
2.3.1 国外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
2.3.2 国内的乡村空间规划实践 |
2.3.3 乡村规划实践经验总结 |
2.4 既有研究有待改进之处 |
2.4.1 乡村产业转型方面 |
2.4.2 乡村空间规划方面 |
2.4.3 产业转型与乡村空间关系方面 |
2.5 本章小结 |
3 传统产业格局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组合规律研究 |
3.1 乡村产业的生存背景 |
3.1.1 自然环境 |
3.1.2 经济社会 |
3.2 乡村产业的类型特征 |
3.2.1 产业基本类型 |
3.2.2 地理分布特征 |
3.3 产业与空间的匹配关系 |
3.3.1 一产 |
3.3.2 二产 |
3.3.3 三产 |
3.4 传统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特征 |
3.4.1 一产 |
3.4.2 二产 |
3.4.3 三产 |
3.5 本章小结 |
4 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特征解读 |
4.1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 |
4.1.1 转型的特征 |
4.1.2 转型的分类 |
4.1.3 空间发展趋势 |
4.2 新产业类型与新生产空间特征 |
4.2.1 农业生产型 |
4.2.2 工业带动型 |
4.2.3 旅游发展型 |
4.3 新产业类型对生活空间新需求 |
4.3.1 农业生产型 |
4.3.2 工业带动型 |
4.3.3 旅游发展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产业转型背景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与案例实践研究 |
5.1 规划原则与思路 |
5.2 农业生产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
5.2.1 总体空间规划 |
5.2.2 产业空间规划 |
5.2.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
5.3 旅游发展型乡村空间规划策略 |
5.3.1 总体空间规划 |
5.3.2 产业空间规划 |
5.3.3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
5.4 案例研究——紫阳县农安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
5.4.1 农安村产业基础构成 |
5.4.2 农安村空间本底 |
5.4.3 产业转型下空间规划面临主要问题 |
5.4.4 产业转型下农安村总体规划策略 |
5.4.5 产业空间规划策略 |
5.4.6 产业转型下生产与生活空间的组合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结论一 |
6.1.2 结论二 |
6.1.3 结论三 |
6.2 研究的未尽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录 |
表录 |
附表一 200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旨及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 |
附表二 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 |
附表三 农安村旅游资源类型统计表 |
附录一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调研乡村基本概况 |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6)商洛花鼓戏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商洛花鼓戏发展探源 |
第一节 商洛花鼓戏的孕育与萌芽 |
一、历史、移民、花鼓与民俗 |
二、区位、经济、文化与传统 |
第二节 商洛花鼓戏的早期形成 |
一、花鼓与当地方言 |
二、花鼓与民间歌舞 |
三、花鼓与其他 |
第三节 商洛花鼓的正式形成 |
一、清代的三小戏 |
二、清代以后完善 |
第二章 商洛花鼓戏的流布和班社艺人 |
第一节 各县花鼓班社 |
一、历史班社概况 |
二、现代剧团简介 |
第二节 花鼓艺人流布 |
一、知名艺人 |
二、各县艺人 |
第三章 商洛花鼓戏的舞台艺术 |
第一节 商洛花鼓戏的音乐唱腔 |
一、音乐唱腔 |
二、动作念白 |
三、伴奏乐器 |
第二节 花鼓戏的表演体制 |
一、表演场所 |
二、表演行当 |
三、服装道具 |
第四章 商洛花鼓戏的剧目剧本 |
第一节 剧目考略 |
一、传统剧目 |
二、新编剧目 |
第二节 剧目剧本 |
一、剧目来源 |
二、剧目主题 |
第五章 商洛花鼓戏现状、发展和出路 |
第一节 当下现状 |
第二节 出路发展 |
第三节 多元思考 |
余论 商洛花鼓戏戏剧史价值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金融支持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金融及普惠金融 |
1.3.2 金融与农业发展 |
1.3.3 特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估 |
1.3.4 特色农业发展的金融困境 |
1.3.5 金融支持与特色农业发展绩效 |
1.3.6 金融支持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具体策略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色农业 |
2.1.2 特色农业发展绩效 |
2.1.3 金融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2.3 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2.3.1 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一般性 |
2.3.2 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特殊性 |
第三章 金融支持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2 商洛市金融发展 |
3.2.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
3.2.2 农村信贷规模显着增加 |
3.3 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3.3.1 核桃产业 |
3.3.2 板栗产业 |
3.4 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特征分析 |
第四章 金融支持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总体分析 |
4.1 指标选取及说明 |
4.1.1 农村金融发展指标 |
4.1.2 特色农业发展指标 |
4.2 数据来源 |
4.3 特色农业发展指数的构建 |
4.4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 |
4.5 农村金融发展对特色农业发展指数的支持效应 |
4.5.1 ADF平稳性检验 |
4.5.2 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4.5.3 Johansen协整检验 |
4.6 实证结果小结 |
第五章 金融支持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维度分析 |
5.1 指标选取及说明 |
5.1.1 农村金融发展指标选取及说明 |
5.1.2 特色农业发展指标选取及说明 |
5.1.3 实证分析(ADF平稳性检验) |
5.2 产出维度 |
5.2.1 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5.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2.3 Granger因果检验 |
5.3 收入维度 |
5.3.1 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5.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3.3 Granger因果检验 |
5.4 绩效维度 |
5.4.1 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
5.4.2 Johansen协整检验 |
5.4.3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具体建议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具体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整理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基础理论 |
1.4.2 深入分析商洛农村商业银行上市的路径选择 |
1.4.3 深入分析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必要性 |
1.4.4 深入分析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可行性 |
1.4.5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案例分析 |
1.4.6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对策及建议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个案研究法 |
1.6 本文的现实意义和不足之处 |
1.6.1 本文的现实意义 |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基础理论 |
2.1 基础理论 |
2.1.1 优序融资理论 |
2.1.2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2.2 融资方式 |
2.2.1 债务融资 |
2.2.2 股权融资 |
2.2.3 资产证券化 |
第三章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上市的路径选择 |
3.1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融资问题 |
3.1.1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选择 |
3.1.2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上市条件及其比较 |
3.2 新三板市场的概况 |
3.2.1 新三板市场的地位 |
3.2.2 新三板市场历史沿革 |
3.2.3 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概况 |
3.2.4 新三板市场发展情况 |
3.3 新三板市场的功能 |
3.3.1 有利于企业融资 |
3.3.2 增强股份的流动性 |
3.3.3 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
3.3.4 提升公司形象及构建发展愿景 |
3.4 小结 |
第四章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必要性 |
4.1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环境分析 |
4.1.1 商洛经济金融运行情况 |
4.1.2 商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概况 |
4.2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内部动因论证 |
4.2.1 不良贷款持续反弹 |
4.2.2 资本充足率需要进一步提升 |
4.2.3 商洛辖内农商银行公司治理需借助外力推动提升 |
4.3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外部动因论证 |
4.3.1 商洛农商银行定向募股遭遇瓶颈 |
4.3.2 商洛辖内缺乏合格投资者 |
4.3.3 “新三板”挂牌对商洛辖内农商银行具有吸引力 |
4.4 小结 |
第五章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可行性 |
5.1 商洛农商银行能够达到新三板上市要求 |
5.2 商洛农商银行主要指标优于样本银行 |
5.3 商洛农商银行在商业模式上具备新三板上市可行性 |
5.3.1 商业模式比较 |
5.3.2 上市后情况比较 |
5.4 商洛农商银行在经营方面具备新三板上市可行性 |
5.4.1 辖内农商银行在经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
5.4.2 辖内农商银行在监管指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
5.4.3 辖内农商银行在股权价值方面具有发现潜力 |
5.5 商洛农商银行在效率方面具备新三板上市可行性 |
5.5.1 DEA模型评价指标的选取 |
5.5.2 样本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5.5.3 实证分析与结果 |
5.5.4 小结 |
5.6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外部效应分析 |
5.6.1 引入高质量股东优化公司治理 |
5.6.2 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价值发现 |
5.6.3 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
5.6.4 实现股权激励与股份流转的市场运作 |
5.6.5 实现品牌提升和信用增值的放大效应 |
第六章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拟上市案例分析 |
6.1 辖内G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
6.2 辖内G农商银行增资原因分析 |
6.2.1 亟需进行资本补充 |
6.2.2 业务发展受制约 |
6.3 辖内G农商银行新三板上市分析 |
6.3.1 辖内G农商行运营情况 |
6.3.2 辖内G农商银行新三板上市达标分析 |
6.3.3 辖内G农商银行新三板上市规划 |
6.4 辖内G农商银行新三板上市存在问题 |
6.4.1 改制达标的压力仍然比较大 |
6.4.2 股权结构及股东人数尚不符要求 |
6.4.3 法人治理的独立性易受影响 |
第七章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的对策及建议 |
7.1 商洛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的对策 |
7.1.1 完备自身管理提高各项经营指标 |
7.1.2 适当调整股权结构及股东人数 |
7.1.3 增强法人治理的独立性 |
7.2 商洛农村商业银行上市新三板的建议 |
7.2.1 通过上市新三板推动农商银行的公司治理前沿化 |
7.2.2 通过上市新三板推动农商银行的价值探索跨越化 |
7.2.3 通过上市新三板推动农商银行的融资渠道多元化 |
7.2.4 通过上市新三板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激励与股份流转市场化 |
7.2.5 通过上市新三板推动农商银行品牌提升和信用增值最大化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1.1 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 |
1.2 文化旅游古镇建设的步伐加快 |
1.3 发展交通业便利游客出行 |
1.4 陕南移民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
2 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 |
2.2 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
2.3 乡村旅游资源精品缺乏 |
2.4 乡村旅游景点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
3 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
3.1 科学系统规划, 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和谐环境 |
3.2 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
3.3 进行联合整体营销, 打造商洛乡村旅游品牌 |
3.4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规范化管理 |
3.5 多渠道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资 |
(10)陕西省商洛市政府类农业网站调查分析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地方政府类农业网站的内涵和外延 |
1.1 农业信息化 |
1.1.1 农业信息化内涵 |
1.1.2 我国信息化发展概况 |
1.2 地方政府类农业网站 |
第二章 商业网站(盈利性农业网站)特点和优势 |
2.1 商业模式 |
2.1.1 商业模式的定义 |
2.1.2 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
2.1.3 区别商业模式与商业化 |
2.2 商业(盈利性)网站 |
2.2.1 商业网站定义 |
2.2.2 商业网站的几个典型商业模式 |
第三章 国外政府类农业网站基本情况 |
3.1 美国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成为政府农业网站的基础 |
3.2 法国高信息覆盖率的农业政府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
3.3 以协会为单位的日本政府农业网站。 |
3.4 荷兰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政府农业信息网站 |
3.5 发挥市场机制的澳大利亚政府农业网站 |
3.6 现阶段我国政府类农业网基本现状和特点 |
第四章 商洛农业信息发展概况 |
4.1 商洛农业发展概况 |
4.1.1 商洛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
4.1.2 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
4.1.3 商洛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情况 |
4.2 构建商洛政府类农业网站对商洛农业发展的意义 |
4.2.1 提升政府农业部门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
4.2.2 做好政府农业网站是补齐农业信息化短板的有力工具 |
第五章 商洛市政府农业网站调查与分析 |
5.1 商洛农业网的情况概述 |
5.1.1 商洛农业信息体系情况 |
5.1.2 商洛农业网承办单位-商洛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基本情况 |
5.1.3 信息化平台具有职能优势与丰富的工作经验 |
5.2 商洛农业网现状调查分析 |
5.2.1 调查对象 |
5.2.2 调查方法 |
5.2.3 商洛农业网栏目设置情况 |
5.2.4 农业网站栏目访问量情况 |
5.3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5.3.1“商洛农业网”网站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第六章 网站的创新体系的构建 |
6.1 定位环节——商洛市政府类农业网站运营模式重新定位 |
6.1.1 权责关系定位,确定ppp网站权责分配模式 |
6.1.2 需求关系定位 |
6.2 内容环节——商洛市政府类农业网站信息体系建设 |
6.2.1 信息路线:“两条线”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机制。 |
6.2.2 信息流通:“会员制”信息传播模式,建立会员制农业资源管理平台 |
6.2.3 信息管理:“共享”信息管理模式,建立多平台资源共享云机制。 |
6.2.4 商洛市政府类农业网信息体系建设 |
6.3 形势环节——商洛市政府类农业网形象体系构建 |
6.3.1 品牌观念下提高农业服务品质,提高辨识度。 |
6.3.2 利用“4 维策划”塑造网站形象 |
6.3.3 长效化管理网站形象 |
讨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商洛市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三友公司农产品营销策略改进研究[D]. 尹琳娜.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2]“新四化”耦合协同发展研究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D]. 史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李拴曹,党文丽.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0)
- [4]西北地区城乡水贫困研究:失衡、演化及空间异质性[D]. 刘文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产业转型下陕南浅山丘陵地区乡村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李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商洛花鼓戏的调查与研究[D]. 陈越.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金融支持商洛市特色农业发展绩效研究[D]. 吉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8]商洛农村商业银行新三板上市对策研究[D]. 孙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J]. 刘龙龙,白志华. 辽宁农业科学, 2017(03)
- [10]陕西省商洛市政府类农业网站调查分析与构建[D]. 王晓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