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损伤后肝脏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

射频损伤后肝脏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

一、射频毁损后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的动态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曹献[1](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吕健[2](2020)在《基于磁共振扩散与T1rho成像的肝窦阻塞综合症定量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窦阻塞综合症(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是一种由微循环障碍引发的肝脏组织结构损伤,其发展过程伴随有肝窦充血、细胞水肿、炎症、坏死和细胞间的大分子物质积聚。扩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反映了生物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快慢,可用来刻画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流微循环。旋转坐标系下自旋晶格驰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 time in the rotating frame,T1rho)对低频运动敏感,可用于探究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组成及水分子与大分子物质之间的质子交换。然而,扩散和T1rho图像受噪声干扰严重,在参数拟合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误差,容易造成其定量参数在肝脏疾病评估中的不准确。本文围绕非高斯dMRI对SOS定量诊断价值的探索、非高斯扩散体素内不相干运动(non-Gaussian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nG-IVIM)模型的优化求解及应用、T1rho定量评估SOS治疗效果的可行性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非高斯扩散模型评估SOS造成的肝脏组织结构损伤的研究。拉伸指数模型(stretched exponential model,SEM)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均通过高阶指数模型来刻画生物组织内由水分子非高斯扩散导致的dMRI信号衰减和生物组织结构的改变。通过分析SEM和DKI在SOS发展过程中的定量参数值,以病理结果为参考依据,证实了 SOS所导致的多种病理性损伤及其严重程度与扩散参数(DDC和Dapp)和异质性参数(α和Kapp)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并且正常肝脏的DDC和Dapp值(1.343±0.111;1.615±0.149×10-3 mm2/s)明显高于早期 SOS(1.145±0.073;1.421±0.098×10-3 mm2/s;P<0.01)和晚期 SOS(0.978±0.091;1.200 ± 0.100×10-3 mm2/s;P<0.01)。结果表明SEM和DKI可能有助于SOS的分期诊断。(2)nG-IVIM的优化求解方法及该模型在SOS评估中的研究。nG-IVIM作为一种双指数联合模型,相比于单独的DKI和IVIM模型更能准确反映生物组织内非高斯扩散和血流灌注造成的信号衰减。但nG-IVIM模型的复杂度高,加之高b值图像信噪比低,导致该模型的拟合参数受噪声干扰产生的偏差和波动较大。为了提高nG-IVIM模型拟合参数的鲁棒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非局部均值联合偏差校正的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非局部均值去噪来降低拟合参数的波动性,然后利用偏差校正提高拟合参数的准确性。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减少nG-IVIM模型拟合参数的误差,且该模型相比于DKI和IVIM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3)T1rho序列扫描参数优化及其与SOS引发的肝脏多种病变相关性研究。T1rho快速成像序列中翻转角的选择会影响其定量参数的准确性。本文通过仿真实验评估了翻转角和T1rho参数拟合误差之间的相互关系,证明40°翻转角为序列的最优扫描参数。利用优化后的T1rho序列进行参数估计,通过定量参数与病理评分间的回归分析,探究了在SOS发展过程中细胞炎症和肝纤维化对T1rho参数的影响。

何丹青[3](2021)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HBV感染后有30%的患者会出现肝损害导致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晚期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早期并准确评估HF程度,可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使HF甚至早期肝硬化逆转。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超声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two-dimensional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2D-SWE)以及实验室基于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wave-number domain attenuation coefficient,W-Ac)在体诊断HF分期的价值,并对二者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W-Ac诊断HF的潜能。第二部分旨在探讨利用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HBV相关肝病治疗的住院患者64例为HF组,且住院期间行肝脏穿刺活检,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22~69,平均年龄(42.10±11.58)岁。其中METAVIR病理学显示F1 23例,F2 16例,F3 15例,F410例,进一步分为F1+F2为肝纤维化组,F3+F4为肝硬化组。另选30例F0为正常对照组。于肝穿刺前先采用法国Sur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Shear Wave TM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选择SC6-1凸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6 MHz,于肝包膜下缘1~2cm测量杨氏弹性模量值。同时使用VINNO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4-12L线阵探头,中心频率为10MHz,成像深度6cm,焦点设在3cm处,能够输出所有患者的射频(post-beamforming radio frequency,PRF)数据。然后采集PRF数据;根据PRF数据采集点定位,超声检查后2小时内行肝脏穿刺活检。超声选择肝组织近场回声作为参考信号,以其远场肝脏为感兴趣区域,计算肝组织的W-Ac值。将2D-SWE测值及PRF数据W-Ac数值与肝组织活检METAVIR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两者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另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接受恩替卡韦治疗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9(43.10±11.48)岁,平均BMI(24.07±3.38)kg/m2。HBV相关肝病的病程6.8年(6~15年)。同时选取同期未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性别、年龄、BMI等相匹配的CHB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保肝和基础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0.5 mg,1次/d,治疗48周为实验终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变化,并分析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HF程度进展(F0-F4期),肝脏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随之升高。2.正常对照组的整体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明显低于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各组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HF不同病理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r=0.867,P<0.001;r=0.796,P<0.001)。4.2D-SWE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AUC)为0.960,截断值为0.12253时,敏感性为0.806,特异性为0.930。W-Ac技术诊断HF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截断值为0.12212时,敏感性为0.706,特异性为0.830。2D-SWE与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2D-SWE诊断HF的诊断效能高于W-Ac,且HF分期和杨氏弹性模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大于HF分期和W-Ac之间的相关性。5.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CHB48周后,两组肝功能,HF血清学指标及杨氏弹性模量值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研究组HF血清学指标及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水平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0、0.48、0.38、0.51,P均<0.05)。结论:1.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2D-SWE技术可用于诊断HF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PRF是实验室在体实验的一种新方法,即波数域衰减系数测量法。W-Ac值诊断HF各组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临床实践中,W-Ac具有在体无创诊断HF的诊断潜能。3.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值均与HF的METAVIR病理分期有显着相关性,但是2D-SWE测得的杨氏弹性模量值诊断HF各组的诊断效能优于W-Ac。4.2D-SWE联合HF血清学指标在监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钟长军[4](2020)在《基于CYP2E1-ROS/NF-κB通路探讨二乙基亚硝胺择时诱导大鼠肝癌的易感性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择时应用二乙基亚硝胺对诱发大鼠肝癌易感性的影响,并从CYP2E1-ROS/NF-κB信号通路的动态变化,探讨其易感的机制,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165±1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卯时组和酉时组,正常组12只、卯、酉两组各30只。卯、酉两组以DEN按5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至16周停止。卯时组选择5:00-7:00间注射;酉时组选择17:00-19:00间注射;正常组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注射剂量和次数同卯、酉两组。分别于造模第4、8、12周末3个时间点随机取正常组大鼠3只、卯、酉组各6只,16周末取剩余大鼠,收集大鼠的血清及肝脏样本,分别进行(1)大鼠血清ALT、AST、HA、γ-GT、SOD、GSH-Px、TGF-β1、MDA、AFP、8-OHdG、IL-6、TNF-α检测;(2)肝组织HE和Masson染色;(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PCNA、CYP2E1、NF-κB-p65蛋白的表达;(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CYP2E1、NF-κB-p65mRNA的表达。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择时给予DEN对大鼠体重及肝脏系数的影响卯、酉两组大鼠体重从第4周末开始,均显着低于同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体重增长缓慢,体重变化不明显(P>0.05);卯、酉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卯、酉两组大鼠肝脏系数从第4周末显着升高,均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有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大鼠肝脏系数在四个时间点内卯时组均低于酉时组,其中第16周末卯时组显着低于酉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脏形态及结节的影响正常组大鼠在整个实验过程肝组织完好,形态正常,未发现明显病变。第4和8周末时,卯、酉两组大鼠肝脏出现肝充血、肿胀的变化,比较两组肝脏系数,卯时组轻于酉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末时卯时组有3只大鼠肝脏发生结节,有7个结节在1-3mm之间;酉时组有4只大鼠出现结节,有12个结节在1-3mm之间。第16周末时卯、酉两组所有大鼠的肝脏全部长有结节。其中卯时组大鼠肝脏结节有32个在1-3mm之间,有14个大于3mm;酉时组大鼠肝脏结节有51个在1-3mm之间,有24个结节大于3mm。3、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脏HE染色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卯、酉两组大鼠肝脏逐渐由肝细胞损伤、炎性浸润(4/8周)-肝胶原沉积、假小叶形成、结节硬化(8/12周)-癌细胞浸润、肝癌形成(16周)的变化过程。第12周末时,卯时组有3只大鼠发现肝硬化,硬化率是50.0%;酉时组有4只大鼠发现肝硬化,硬化率是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周末时,卯时组有4只大鼠发现癌变,癌变率为33.3%,酉时组有7只大鼠发现癌变,癌变率为58.6%,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4、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血清ALT、AST、HA、γ-GT的影响卯、酉两组大鼠血清ALT、AST、HA、γ-GT于第4周末即显着升高,均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存在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与酉时组比较,卯时组血清ALT、AST、HA、γ-GT在4个时间点内均较低。其中在第16周末时卯时组血清γ-GT显着低于酉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PCNA蛋白、血清TGF-β1、AFP的影响卯、酉两组大鼠肝PCNA蛋白、血清TGF-β1、AFP分别于第4、8、12周末即显着升高,均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存在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与酉时组比较,卯时组肝组织PCNA、血清TGF-β1、AFP在4个时间点内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卯时组血清TGF-β1于第8周末才显着升高,酉时组于第4周末即显着升高。6、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CYP2E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卯、酉两组大鼠肝CYP2E1蛋白及mRNA的表达于第4周末即显着升高,均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存在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与酉时组比较,卯时组肝CYP2E1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4个时间点内均较低。其中卯时组CYP2E1mRNA表达于第12周末开始显着低于同时期的酉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卯时组CYP2E1蛋白表达于第16周末时显着低于同时期的酉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ROS、血清MDA、8-OHdG、SOD、GSH-Px的影响卯、酉两组大鼠肝ROS、血清MDA、8-OHdG于第4周末即显着升高,均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存在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与酉时组比较,卯时组肝组织ROS、血清MDA、8-OHdG在4个时间点内均较低;其中在第12、16周末时卯时组肝组织ROS明显低于酉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卯、酉两组大鼠血清SOD、GSH-Px于第4周末即显着降低,均显着低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但随着时间增长,SOD、GSH-Px变化不明显(P>0.05)。与酉时组比较,卯时组血清SOD、GSH-Px在4个时间点内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NF-κB-p65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卯、酉两组大鼠肝NF-κB-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于第4周末即显着升高,均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存在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与酉时组比较,卯时组肝组织NF-κB-P65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4个时间点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血清IL-6、TNF-α的影响卯、酉两组两组大鼠血清IL-6、TNF-α分别于第4、8周末即显着升高,均高于同时期正常组大鼠(P<0.05);随着时间的增长,存在显着的上升趋势(P<0.05),与酉时组比较,卯时组血清IL-6、TNF-α在4个时间点内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时间应用二乙基亚硝胺对诱导大鼠肝癌的易感性不同。2、择时给予二乙基亚硝胺对诱导大鼠肝癌易感性的差异,可能与对CYP2E1-ROS/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程度不同有关。3、提示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食用含有亚硝酸盐食物的时间,或使用抗氧化物质,降低亚硝胺对肝脏的损伤,积极预防肝癌的发生。

李智德[5](2020)在《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有浸润性生长和芽生增殖的特点,素有“虫癌”之称。第二信号中的抑制性信号参与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ltilocularis)和人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免疫反应、寄生结局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整个过程。本研究旨在:1)探讨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通过T细胞介导AE患者和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免疫耐受的机制;2)探讨阻断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PD-1/PD-L1信号通路后的作用及其机制,PD-1成为新的免疫靶点治疗E.multilocularis感染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经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ranulosus)原头蚴(protoscoleces,PSCs)感染C57BL/6小鼠,利用病理相关技术、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比与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病理与免疫的异同点。第二部分,1)采集20例AE患者的术后肝脏标本,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收集患者肝功能等指标,明确肝脏病理损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和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纤维化;2)利用FCM明确病灶周围浸润的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1的表达并分析与肝功能的相关性;3)分析PD-1阳性与阴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第三部分,1)利用BALB/c、Nude和SCID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2)用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C57BL/6小鼠,注射抗CD4+T、抗CD8+T和对照组抗体,注射12周后,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3)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BALB/c小鼠,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肝脏T细胞表面的PD-1的表达情况,明确PD-1阳性与阴性群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情况。第四部分,1)利用PD-1基因缺陷(PD-1 knockdown,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经门静脉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等情况。利用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皮下感染模型,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对比病理改变;2)利用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模型,12周后注射抗PD-1、抗PD-L1和对照组抗体,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脾脏、肝门淋巴结、外周血的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等情况。结果:第一部分,E.granulosus感染小鼠在早期,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在中、晚期,CD4+T和CD8+T细胞显着升高。第二部分,1)AE患者肝脏病灶周围存在“炎症免疫微环境”,以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点;2)AE患者病灶周围以T细胞为主(CD4+T和CD8+T),伴巨噬细胞等细胞;3)病灶周围区域T细胞表面的PD-1较远端高表达,病灶周围区域PD-1在CD4+T和CD8+T细胞表面的表达高于远端(21.11±1.15%vs 11.69±0.69%,22.31±1.15%vs 11.42±0.79%,P<0.05);PD-1-CD4+T、PD-1-CD8+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显着高于PD-1+CD4+T、PD-1+CD8+T细胞。第三部分,1)在Nude和SCID小鼠中,泡球蚴感染明显重于BALB/c小鼠,但Nude与SCID二者无明显差异。纤维化程度在BALB/c小鼠重于Nude和SCID小鼠(24周,天狼星红:29.35±2.56%vs 8.90±2.67%vs 9.90±1.56%,P<0.05;IHC:22.89±4.93%vs 3.84±0.98%vs 7.23±3.23%,P<0.05);2)与对照组对比,封闭CD4+T细胞和封闭CD8+T细胞后病灶显着增大(重量1523.00±288.50 vs1285.00±272.60 vs 375.00±83.24mg,P=0.012,P=0.044;体积2197.00±647.10 vs1744.00±367.20 vs 108.80±22.63mm3,P=0.013,P=0.048),但封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成功建立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BALB/c小鼠模型,感染早期,PD-1在CD8 Tcm表面高表达;感染晚期,PD-1在CD3+T、CD4+T、CD8+T和Treg细胞表面高表达;12周和24周时,PD-1+CD8+T分泌的IFN-γ显着低于PD-1-CD8+T(14.42±1.89%vs 32.26±0.47%,4.59±0.43%vs 10.17±0.74%,P<0.001,P=0.027);第四部分,1)敲除PD-1基因后,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296.20±26.15 vs 471.00±88.70mg,体积221.40±29.61 vs 451.40±113.20mm3,P<0.05),脾脏肿大,纤维化加重(24周,天狼星红:53.56±3.77%vs 32.64±0.83%,P<0.05;IHC:27.32±6.23%vs 10.99±1.83%,P<0.05)。PD-1-/-鼠肝脏区域CD69阳性CD4+T细胞和效应性CD4+T细胞早期显着增加(46.44±2.06%vs 29.86±4.60%,67.12±3.96%vs 42.68±5.17%,P<0.05),肝脏Th1型细胞增加(24周,IFN-γ+CD4+T 19.26±1.90%vs 7.21±0.88%,P<0.05),Th2型细胞减少(24周,IL-4+CD4+T 2.83±0.12%vs 5.53±0.92%,P<0.05);2)敲除PD-1基因后,经皮下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101.20±43.12 vs 393.70±123.5mg,体积82.17±28.43 vs429.30±148.30mm3,P<0.05);3)抗体封闭PD-1/PD-L1信号通路后,E.multilocularis生长未显着抑制,纤维化加重(α-PD-1,天狼星红:37.72±2.24%vs 28.39±1.60%,P<0.05;α-PD-L1,天狼星红:34.15±1.70%vs 22.56±4.26%,P<0.05,IHC:25.52±3.23%vs 13.65±1.94%,P<0.05),Th1型细胞增加(IL-2+CD4+T 10.75±0.74%vs 7.85±0.60%,TNF-α+CD4+T 22.43±1.94%vs 13.73±1.99%,P<0.05),Th2型细胞减少(IL-4+CD4+T 4.96±0.29%vs 7.00±0.62%,P<0.05)。结论:1)PD-1在AE患者病灶周围T细胞表面高表达介导T细胞免疫耗竭,导致肝脏区域免疫耐受;2)T细胞在感染中有重要作用,参与纤维化形成的过程;PD-1在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T细胞表面高表达;3)阻断PD-1抑制泡球蚴的生长,增加肝纤维化,逆转Th1/Th2和Th17/Treg失衡。

桑勇勇[6](2019)在《建立比格犬肝脏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射频消融对肝脏锐器伤合并海水浸泡的疗效研究;第二部分,建立肝脏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探究射频消融对此类战创伤的救治效果及海水浸泡对战伤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雄性成年比格犬10只,开腹暴露肝脏后用手术刀片刺伤肝脏左叶,然后将比格犬放进海水中浸泡5分钟,5分钟后打捞出水,使用射频消融的方式对肝出血部位止血,记录比格犬在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同时记录比格犬生存时间和存活率。第二部分,选用20只成年雄性比格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10只,外科手术暴露肝脏后用92式训练手枪射击致肝脏左叶火器伤,致伤后A组在海水中浸泡5分钟,B组未浸泡海水,放置5分钟后转移至手术台射频消融止血,记录两组实验犬生存时间、存活率、术前和5分钟后肛温,检测术前和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4天血常规和血生化、肝脏病理。结果第一部分,比格犬均存活至术后14天,存活率100%,检测相关指标:白细胞、谷丙转氨酶在术后第14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谷草转氨酶在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第二部分,A组实验犬在术后除了白蛋白其余各指标在实验犬处死之前均已恢复,相比于B组,A组白细胞计数在第7天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A组血小板在术后第3天下降,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B组血小板术后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A组白蛋白浓度术后降低,B组白蛋白浓度术后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显示海水浸泡在这些方面加重了战创伤。结论第一,海水浸泡可以加重犬机体的炎症反应及使射频消融治疗肝脏火器伤后肝功能的损害更加明显;第二,射频消融对海水浸泡的犬肝脏锐器伤和肝脏火器伤的治疗有确切疗效。

梁宇灵[7](2018)在《Galectin-3诱导BMSCs肝样分化及对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肝衰竭是一组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预后极差。目前除了肝移植之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肝移植又因多种原因而受到很大限制。随着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治疗成为了肝衰竭一个新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被证实能够在相应的微环境下分化为肝样细胞,并对肝衰竭有较好的疗效。为了研究BMSCs肝样分化的机制以及对肝衰竭影响机制,本课题组前期在肝衰竭微环境中筛选出了一种差异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Gal-3)。半乳糖凝集素-3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种细胞中。Gal-3可以影响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细胞凋亡、粘附、迁移、生长、分化、肿瘤侵袭和炎症反应等。由此我们推测Gal-3可能具备诱导BMSCs肝样分化的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证明Gal-3与肝脏之间关系密切。但与之在体内具体的作用效果、生理病理过程、效应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为了证实我们的推测,以及Gal-3与BMSCs在体内的作用,我们将从体外体内两方面进行探索,为肝衰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打下基础。目的:1、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在体外对大鼠BMSCs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2、利用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初步探索Gal-3及BMSCs对大鼠肝衰竭的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1、提取、纯化SD大鼠股骨骨髓干细胞,并进行鉴定;设置对照组及诱导组,诱导组分别以Gal-3、HGF及两者联合进行诱导。在不同时间段对细胞形态、基因表达及糖原染色情况进行观察。2、对SD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肝衰竭模型。将大鼠进行分组,设置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分别以GAL-3,BMSCs、HGF以及MCP进行组合分为6组,之后在不同时间点对大鼠的一般情况、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病理进行观察。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各诱导组细胞形态学逐渐向肝细胞转化,QPCR检测ALB、CK18、AFP、M2PK、GSTP均出现阳性表达,且ALB及CK18持续升高,并与蛋白印迹结果一致。BST-1基因表达逐渐下降。各诱导组随时间延长逐渐糖原染色呈阳性。各组中以Gal-3与HGF联合诱导效率最高。2、采用D-氨基半乳糖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其中阴性对照组大鼠死亡率最高。各组大鼠ALT、AST及TBIL在造模后逐渐升高,几乎都在第2d最高;ALB逐渐下降,第3d时最低。各治疗组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Gal-3与BMSCs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治疗;两者联合经MCP阻滞组,效果有所下降。以BMSCs+HGF+Gal-3效果最优。结论:1、Gal-3能诱导大鼠BMSCs分化为肝样细胞,且能够增加HGF诱导BMSCs肝样分化的效率;2、Gal-3与BMSCs均能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两者联合效果更好。

张伟民[8](2018)在《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长期生存率及其复发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长期生存率,死亡及复发风险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目的在于研究规范化经皮超声引导下HCC根治性射频消融治疗后大样本长期随访生存率以及影响生存率及死亡与复发风险因素。方法:2005年6月-2016年6月,4个中心1000例HCC经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525例HCC根治性射频消融病例入组,研究HCC根治性RFA术后1-10年总体生存率,其中,射频消融前,高AFP浓度410例HCC患者入组,分析AFP及AFP治疗后反应是否影响生存率及复发率;临床及生化指标作为变量,分析生存及复发影响因子,术前410例高AFP浓度HCC患者分复发组(n=348)及非复发组(n=62)分析两组间中位生存时间。结果:1,2,3,4,5,6,7,8,9,10年生存率分别是97%,86%,72%,61%,52%,46%,40%,35%,29%,23%。肿瘤最大直径(HR=1.305,95%CI:1.042-1.634),肿瘤边界((HR=1.812,95%CI:1.224-2.683),凝血酶原时间PT(HR=2.467,95%CI:1.697-3.585),抗乙肝病毒治疗(HR=0.766,95%CI:0.579-1.013),AFP治疗后应答(HR=1.789,95%CI:1.320-2.424)为HCC根治性射频消融术后独立死亡风险因子。结节最大直径(HR=1.141,95%CI:1.007-1.293),HBVDNA拷贝数(HR=3.364,95%CI:1.296-8.638),AFP浓度(HR=2.271,95%CI:1.026-5.030),AFP治疗后应答(HR=588.96,95%CI:39.376-999)为HCC根治性RFA后独立复发风险因子。HCC根治性射频消融后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54月(95%CI:45-58)和62月(95%CI:48-80),(log-rank,P=0.04).结论:肿瘤大小,边界,凝血酶原时间,抗乙肝病毒治疗,AFP治疗应答是HCC经皮超声引导下根治性射频消融术后独立死亡风险因子;肿瘤大小,HBVDNA拷贝数,AFP浓度,AFP应答是HCC经皮超声引导下根治性射频消融术后独立复发风险因子。HCC根治性RFA后复发相对于未复发有比较差的中位生存时间。

田猛[9](2017)在《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治疗肝创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腹腔实质脏器创伤中,肝脏一直是创伤多发的脏器。文献报道的数据显示,在腹腔实质脏器创伤中以脾创伤发生率最高(约为40.6%),肝创伤次之(约为24.4%)。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对肝创伤的分级方法,肝创伤以IIIII级较为常见,占到了56.6%71.8%。而创伤后出血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由此可见,早期止血是肝创伤患者急救的关键。手术治疗是肝创伤治疗的传统方法,但微创和介入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得到了发展,包括肝周填塞治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CT或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等已广泛应用于肝创伤的救治,占血流动力学稳定病人的50%85%。近年来,肝创伤止血治疗研究中也有学者运用了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射频或微波热凝固止血的方法,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尽管这些方法效果确切,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电离辐射、热损伤正常组织、仪器设备体积大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作用可以在较低声功率条件下对肝脏微血管造成损伤还可以阻断肝血流灌注,并已有相关文献报道了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效应在肝创伤止血治疗研究中的运用和效果,但对其相关的止血机制以及治疗的安全性尚无深入研究。为进一步验证和评价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对肝创伤止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深入探讨其止血机制,本研究建立了肝脏切割伤模型来模拟肝创伤出血。(1)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出血量、出血视觉评分以及肝脏超声造影来评价肝创伤止血治疗的效果,并观察治疗后1小时内肝脏血流灌注恢复情况;(2)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治疗后肝脏组织的微观改变,探讨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用于肝创伤止血治疗的相关病理机制;并用肝素化的肝创伤出血模型来探讨机体凝血系统在治疗中的作用;(3)采用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与HIFU对比的方法,对肝创伤止血治疗后1个月内的血清肝酶、治疗区肝脏超声造影、病理变化等进行连续观察,评价本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1)在较低声功率时,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即可实现肝脏创伤的快速和有效止血,而且治疗后血流灌注恢复较快;(2)肝细胞肿胀压迫肝窦及肝脏微循环在止血中起主要作用。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不会对机体自身的凝血系统造成明显影响,但凝血系统的存在起到了增强止血效果的作用;(3)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对肝小叶微血管以及肝细胞的内部结构会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并可导致治疗区及周围肝细胞的凋亡,但并未对血清肝酶造成长期的影响,在病理损伤上也较HIFU治疗轻。综上,本研究说明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用于肝创伤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肝细胞肿胀压迫肝窦和肝脏微循环在止血治疗中起到主要作用,机体凝血系统的存在可以增强止血的效果;治疗后的肝脏血流灌注恢复快,肝细胞损伤较小,对肝功能影响较小,有望成为一种无创、快速、有效的肝创伤治疗方法。这也将给腹部实质脏器创伤的超声治疗和后续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李猛[10](2016)在《血流灌注和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血流灌注程度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台疗参数、温度热场及消融范围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2)研究患者肝组织硬度测值(LSM)对HCC射频消融近期疗效的影响。(3)分析HCC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相关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2013年9月-2015年12月在302医院行超声引导RFA治的62例HCC患者共66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超声引导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学或两种以上增强影像学明确诊断。入组标准为:(1)肿瘤≤5cm或数目3≤个,最大直径≤3cm;(2)无血管、胆管栓塞及肝外转移;(3)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4)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或无手术切除适应证;(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25秒,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小板计数≥50×109/L;(6)患者自愿受试,签署知情同意书。对HCC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并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值,将病灶分为低血流灌注组和高血流灌注组。行RFA时,相关治疗参数包括输出功率、组织阻抗和治疗时间进行记录,治疗同时在消融电极针旁开0.5cm(T1)及1.0cm(T2)处行实时温度监测,所有病灶完成射频消融能量25KJ后,即刻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测量消融区长轴径(LAD)、短轴径(SAD)及消融区体积(Volume)。研究HCC血流灌注程度与RFA治疗参数和消融范围之间的关系;研究HCC血流灌注程度对RFA温度热场的影响。第二部分:2013年9月-2015年10月行超声引导RFA治疗的106例患者共114病灶,所有病灶均经超声引导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学或两种以上增强影像学明确诊断。采用FibroScan检测仪对患者行肝组织硬度测量(LSM),以17.5kPa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LSM组和低LSM组,研究分析两组病灶在技术有效率(TER)、局部肿瘤进展(LTP)率等方面的差异。第三部分:2012年9月~2015年10月在302行超声引导RFA治疗的99例HCC患者107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超声引导组织穿刺活检病理学或两种以上增强影像学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EUS血流灌注参数、肝组织硬度测值LSM等检查,平均随访时间10.6个月。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HCC患者RFA治疗后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1)HCC血流灌注程度与RFA平均输出功率、作用时间呈线性正相关,与组织阻抗呈线性负相关;(2)低血流灌注组HCC内部测温点T1、T2均高于高血流灌注组,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3)HCC血流灌注程度与RFA治疗能量为25KJ的消融区长轴径LAD、短轴径SAD和消融体积Volume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分别为y=-0.18×10-3x+3.2711(r=-0.662,p=0.00)、y=-0.21×10-3x+2.9988(r=-0.765, p=0.00)和y=-0.0031x+15.892(r=-0.761,p=0.00)、2、高LSM组与低LSM组HCC技术有效率分别为94.4%和95.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高LSM组和低LSM组HCC局部肿瘤进展率分别为16.9%和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LSM组和低LSM组患者肝内复发率分别为28.4%和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单因素分析,HCC射频消融后发生LTP的影响因素有肿瘤大小、邻近较大血管、治疗前行TACE、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血流灌注程度、患者肝病类型和肝组织硬度。(2)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治疗后LTP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HR)分别为1.12、1.38、1.59和1.77:HCC射频消融前行TACE是LTP的保护因素,风险比为0.52。结论:1、HCC血流灌注对RFA治疗具有“热沉效应”;2、肝组织硬度测量LSM是HCC消融后发生局部肿瘤进展和肝内复发的影响因素;3、肿瘤大小、是否邻近较大血管、血流灌注程度和肝组织硬度是HCC射频消融后LTP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助于采取策略,提高RFA疗效,而RFA前行TACE可有效降低LTP发生率。

二、射频毁损后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的动态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射频毁损后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磁共振扩散与T1rho成像的肝窦阻塞综合症定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共振成像
    1.2 磁共振定量成像
    1.3 肝窦阻塞综合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非高斯扩散模型定量评估肝窦阻塞综合症的研究
    2.1 扩散运动与磁共振成像
    2.2 非高斯扩散定量成像方法及研究现状
        2.2.1 拉伸指数模型
        2.2.2 扩散峰度成像
    2.3 拉伸指数模型和扩散峰度成像在肝窦阻塞综合症评估中的应用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设计
        2.4.2 MRI数据采集及后处理
        2.4.3 组织病理学分析
        2.4.4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结果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高斯扩散IVIM模型的优化求解
    3.1 引言
    3.2 非高斯扩散IVIM模型的构建
        3.2.1 IVIM效应的基本原理
        3.2.2 扩散和灌注参数的计算
        3.2.3 非高斯扩散IVIM模型构建
    3.3 矢量非局部均值联合偏差校正方法
        3.3.1 矢量非局部均值滤波
        3.3.2 二阶矩无偏估计
    3.4 实验验证
        3.4.1 非高斯扩散IVIM模型仿真实验
        3.4.2 非高斯扩散IVIM动物实验
        3.4.3 结果评估
    3.5 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高斯扩散IVIM模型评估肝窦阻塞综合症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实验和数据分析
        4.2.2 组织病理学分析
        4.2.3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4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1rho序列评估肝窦阻塞综合症治疗效果的研究
    5.1 引言
    5.2 T1rho成像及其研究现状
        5.2.1 T1rho驰豫的概念
        5.2.2 自旋锁定脉冲和Tlrho成像
        5.2.3 T1rho扫描序列
    5.3 T1rho定量评估肝窦阻塞综合症
    5.4 实验方法
        5.4.1 T1rho序列仿真及动物实验
        5.4.2 病理检查和统计分析
    5.5 实验结果
    5.6 结果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贡献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HF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患者血清学检查指标诊断HF
        2.2 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评估HF
        2.3 超声检查诊断HF
        2.4 组织声学参数测量技术
    3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诊断HF分期应用价值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病理学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对照组和HF组杨氏弹性模量织及W-Ac参数值比较
        3.3 正常对照组和HF各组之间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及W-Ac参数值与各组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
        3.5 2D-SWE与 W-Ac诊断HF的诊断效能比较
    4 讨论
        4.1 2D-SWE技术及W-Ac技术诊断HF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说明
        4.3 各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分析
        4.4 各组W-Ac值比较分析
        4.5 杨氏弹性模量值和W-Ac与 METAVIR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4.6 W-Ac及2D-SWE诊断HF的效能比较
        4.7 W-Ac方法的优缺点
    5 结论
        5.1 全文研究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D-SWE评价恩替卡韦治疗CHB疗效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血清学指标监测方法
        2.4 2D-SWE监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3.3 对照组和研究组杨氏弹性模量值比较
        3.4 杨氏弹性模量值与HF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血清学指标及2-SWE随访EVT治疗后效果的理论基础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学及组织学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CYP2E1-ROS/NF-κB通路探讨二乙基亚硝胺择时诱导大鼠肝癌的易感性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癌形成的影响
    2.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脏CYP2E1 表达的影响
    3.择时给予DEN对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4.择时给予DEN对大鼠NF-κB表达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讨论
    1.择时对DEN诱导大鼠肝癌易感性的影响
    2.DEN诱导肝癌易感性的机制探讨
    3.积极利用时间节律进行肝癌的防治
    4.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E.granulosus和 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小鼠模型对比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D-1 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表达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D-1 在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的表达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阻断PD-1 在治疗泡球蚴感染小鼠中的疗效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D-1和IL-10在泡型包虫病中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建立比格犬肝脏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建立比格犬肝脏锐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实验模型并 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部分:建立比格犬肝脏火器伤实验模型及肝脏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的治疗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Galectin-3诱导BMSCs肝样分化及对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半乳糖凝集素3对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样分化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半乳糖凝集素3联合BMSCs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成果
中英文对照与缩写词表
致谢

(8)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长期生存率及其复发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第一部分:肝癌的基础与临床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肝肿瘤射频消融术
发表论文和成果
缩略词表
作者简介
致谢

(9)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治疗肝创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治疗肝创伤的效果及病理改变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凝血系统在非聚焦超声联合微泡治疗肝创伤中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与HIFU用于肝创伤治疗的预后对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创伤的超声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血流灌注和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细胞癌血流灌注定量分析及对射频消融范围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肝细胞癌血流灌注定量分析及对射频消融参数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肝细胞癌血流灌注程度对射频消融温度热场与消融范围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影响局部肿瘤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射频毁损后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的动态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磁共振扩散与T1rho成像的肝窦阻塞综合症定量评估研究[D]. 吕健.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波数域衰减系数在体实验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治疗后随访的应用研究[D]. 何丹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CYP2E1-ROS/NF-κB通路探讨二乙基亚硝胺择时诱导大鼠肝癌的易感性及机制[D]. 钟长军.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李智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6]建立比格犬肝脏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并观察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D]. 桑勇勇.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7]Galectin-3诱导BMSCs肝样分化及对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D]. 梁宇灵.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8]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长期生存率及其复发与死亡影响因素分析[D]. 张伟民. 苏州大学, 2018(01)
  • [9]微泡增强的非聚焦超声治疗肝创伤的实验研究[D]. 田猛.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10]血流灌注和肝组织硬度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疗效影响的研究[D]. 李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射频损伤后肝脏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